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哈珀军事历史百科全书-第2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恩科莫和穆加贝接受了大选的条件。
1980年2月27—29日,穆加贝在大选中获胜 罗伯特·穆加贝的津巴布韦民族联盟党在大选中获胜,赢得了议会中大部分席位。
1986年,马塔贝莱兰发生骚乱 恩科莫的津巴布韦人民联盟党在津巴布韦西南部的马塔贝莱兰有广泛的基础,但受到了津巴布韦民族联盟党国家政策的种种限制。因此,该组织在这一年经常与安全部队和津巴布韦武装支持者们发生冲突,有几次几乎走到了内战的边缘。尽管到1986年下半年战斗已基本停止,但危机并没有结束,直到1987年12月,津巴布韦人民联盟党与津巴布韦民族联盟党才达成协议,进行合并,使局势有所好转。
南非共和国
1975—1982年,南非在安哥拉和纳米比亚作战 南非部队在安哥拉发动几次大规模的行动,以支持约纳斯·萨维比争取安哥拉独立民族联盟的部队。同时,它在纳米比亚发动了一系列进攻,对在纳米比亚北部和安哥拉的西南非洲人民组织基地进行大规模的扫荡(参见第二十二章→非洲→南非→纳米比亚)。
1976年6月16日,莱索托事件 群众在莱索托举行示威游行,抗议政府实行种族隔离政策,保安部队在约翰内斯堡外的西南区向示威游行群众开枪射击,打死了数十人。此次事件引起为期三个星期的骚乱和抗议活动,后来才逐步恢复了于静。
1976年6月……1991年,城区发生暴力冲突 莱索托事件后,南非主要大城市的郊区黑人居住区连续发生大规模的骚乱。黑人不断进行示威游行和暴力骚乱,断断续续一直持续到80年代。到1989—1990年,随着种族隔离政策的解除,黑人反对白人统治的抗议活动也逐渐减弱。然而,非国大及其有时更温和的民主联合阵线盟友与亲西方的祖鲁族的英卡塔组织(其领导人是祖鲁族首领加齐沙·布特莱齐)之间的民族矛盾更加剧了两派之间的对立,造成了南非黑人之间不断的暴力冲突。一些冲突造成地区性内战,特别是在两派黑人混居的纳塔尔省就更加严重。据称,到1990年12月,南非黑人之间的暴力冲突已造成4000人死亡,而且,在1991年死亡的人数还在继续上升。
1976—1981年,黑人家园宣布“独立” 南非的四个黑人部落家园宣布独立。它们是:德兰斯凯(1976年10月26日)、博普塔茨瓦纳(1977年12月6日)、文达(1979年9月13日)和西斯凯(1981年12月4日)。这四个地区在理论上从南非独立出来,但实际上,它们在财政、技术和军事上都必须依靠南非。另外,黑人组织领导人,特别是非国大的领导人都指责,这一行动是在分裂南非和挑起黑人组织间的争端。除南非外,没有一个国家承认它们是主权国家。
1981—1982年,进入莫桑比克镇压抵抗运动 南非的军队对驻在莫桑比克的非国大武装力量成功地发动了一系列扫荡。
1982年12月9日,进入莱索托,镇压抵抗组织 南非对驻莱索托的非国大武装力量进行扫荡。他们在一个居民区发现了非国大的一个司令部,杀死了一些非国大的游击队员,但也造成了数名平民死亡。
1983年5月20……23日,恐怖主义分子发动袭击,南非发动空袭进行报复 一枚炸弹在南非空军司令部附近爆炸,造成18名平民死亡和200多人受伤(5月20日)。南非空军对设在莫桑比克马托拉的非国大基地进行了报复性空袭。莫桑比克指责此次空袭摧毁了当地大量的民房和民用商业设施。但南非却宣称,他们击中了非国大设在那里的游击队营地。
1983年12月6日—1984年1月8日,南非军队在安哥拉镇压抵抗运动 南非军队对没在安哥拉南部的西南非洲人民组织的营地进行扫荡,肃清这一地区的抵抗组织。此前,游击队曾计划以此为基地,到纳米比亚进行游击活动。南非军队继续发动进攻。在库维莱地区,南非的军队击败了西南非洲人民组织、安哥拉和古巴联军,杀敌324人,己方也有21人伤亡(1月3—5日)。
1984年1月17日—3月16日,与莫桑比克达成协议 南非与莫桑比克互派代表,到科马蒂河的科马蒂港进行会晤。经过反复的谈判之后,双方都同意停止支持对方领土上的抵抗组织活动。
1984年1月31日,南非开始从安哥拉撤军
1984年2月23日,西南非洲人民组织实施停火 南非政府与西南非洲人民组织领导人萨姆·努爵马达成协议,同意在纳米比亚实施停火。
1985年7月20日—1986年3月7日,南非进入紧急状态 鉴于南非的保安部队越来越难以控制黑人居住区这一情况,南非总统博萨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并赋予其保安部队以“特别权力”。此举引起世界舆论的强烈谴责,美国对此作出反应,宣布对南非进行经济制裁(1985年7月31日)。南非被迫宣布解除紧急状态,并释放了近7000名被扣押者。
1986年5月19日,南非向非国大的游击队营地发动进攻 南非的空军和陆军的特种作战部队向设在津巴布韦、博茨瓦纳和赞比亚三个邻国的非国大游击队营地和据点发动进攻。
1986年6月12日,全国进入紧急状态 政府赋予保安部队全权,镇压示威和骚乱。
1988年2月10日,博普塔茨瓦纳发生政变 一群军人发动政变,推翻了卢卡斯·曼古波总统。南非出兵干涉,打败了反叛分子。
1990年2月2日,非国大成为合法组织 南非宣布,承认非国大、南非共产党和其他33个反种族隔离的组织为合法组织。此后,德克勒克总统还释放了监禁的非国大组织领导人曼德拉(2月11日)。此举在早先已宣布独立的三四个黑人部落家园引起了骚乱,那些已分离的反种族隔离部落纷纷要求与南非重新合并。
1990年4月,空军司令部遭袭击 设在比勒陀利亚的南非空军司令部遭到皮特·鲁道夫领导下的极右主义分子的袭击。叛乱分子携带着自动步枪潜逃,鲁道夫后被抓获(9月)。
1990年5月4日,《赫罗特·斯胡尔备忘录》 经过周密的计划和在曼德拉的支持下,非国大和南非共产党宣布将开展有限度的暴力活动,努力争取解除国家紧急状态。紧接着,非国大和南非共产党宣布《比勒陀利亚备忘录》(8月8日),重新宣布进行武装斗争。
1990年7—9月,因卡塔在外瓦尔地区发动进攻 因卡塔武装分子发动进攻,巩固他们在比勒陀利亚和约翰内斯堡附近的黑人区据点,结果造成800人死亡。非国大对此提出抗议,随即有8万多人聚集在因卡塔移民劳工居住区,举行抗议活动。
1990年9月15日,政府对此作出反应 为了制止黑人与黑人之间的暴力冲突,政府开始实施代号为“铁拳”的行动。政府宣布15个区进入紧急状态,开始实施宵禁并允许警察在汽车上架设机关枪。紧急状态于数星期后宣布取消。
纳米比亚(西南非洲)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联邦将原德国的殖民地——西南非洲交给南非联盟,即后来的南非共和国托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取代南非管理西南非洲,但南非仍对该地区继续进行统治。该地区的人民对南非在西南非洲的统治越来越不满。当地人民自发地组织成立了争取独立的西南非洲人民组织(1960年6月)。西南非洲人民组织在当地开展游击战争,反抗南非的统治。该组织得到了苏联的大力支持并受到苏联的训练。尽管游击队的活动受到了南非的残酷镇压,但从六七十年代以后,抵抗运动一浪高过一浪,游击战争连续不断。
1975年9月1—12日,图哈勒会议 南非政府在图哈勒召开立宪会议,这是向西南非洲自治迈出的第一步,最终可能会完全独立。与会者有各部落和各地区的首领以及黑人组织代表和少数白入团体的代表。多民族的政党,当然也包括西南非洲人民组织以及受过教育的黑人和西方化的黑人,不允许参加。西南非洲人民组织对此非常不满,继续进行游击战争。
1978年12月4—8日,举行大选 在南非的主持下,举行了为独立做准备的大选。参加投票的人数很多,各部落的首领也都参加了投票。西南非洲人民组织拒绝参加大选。由于西南非洲人民组织拒绝参加投票,南非支持下的民主图哈勒联盟在大选中获得大胜。
1978……1989年,抵抗运动 南非继续镇压抵抗运动。与此同时,纳米比亚的领导人积极为独立做准备。西南非洲人民组织从其在安哥拉南部的营地出发,采取“打完就跑”的战术,对纳米比亚北部不断进行袭击。这也招致南非军队进入安哥拉,不断进行扫荡(参见第二十二章→非洲→南非→南非共和国)。
1989年11月15日……12月22日,《纳米比亚独立协议》 美国、南非、古巴和安哥拉的代表在日内瓦经过反复谈判,同意纳米比亚独立并通过了古巴从安哥拉撒军的日程表(11月15日)。12月22日,各方在纽约的联合国总部最后签订了该项协议。
1990年3月21日,纳米比亚独立日 内瓦达成协议后,在联合国的监督下,纳米比亚实现了停火,各方力量开始从纳米比亚撤军(1989年4月1日—11月16日)。此后,纳米比亚宣布独立。这表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又取得了新进展。
北非
阿尔及利亚
1976……1978年,与摩洛哥和毛里塔尼亚关系紧张 由于阿尔及利亚支持波利萨里奥人,结果导致与摩洛哥和毛里塔尼亚在边界上经常发生小规模冲突(参见第二十二章→非洲→西非→毛里塔尼亚)。
1988年10月……1989年2月,骚乱和改革 在一次反政府的骚乱中约500多人被打死(10月)。此后,沙德利·本吉迪德总统经选举连任,为期五年。沙德利总统经人民投票通过,颁布了新的自由宪法(2月),随后便开始了政治和经济的重大改革。
1991年4月,阿尔及利亚秘密研制核武器的计划被披露 这引起了阿尔及利亚的邻国及世界舆论界的强烈关注。
利比亚
1977年7月12日……24日,与埃及发生边界冲突(参见第二十二章→中东→埃及→埃及与利比亚发生边境冲突)
1981年8月19日,美国飞机击落 利比亚的战斗机美国海军第六舰队在南地中海锡德拉湾举行军事演习时,2架美国海军的F…14战斗机遭到了利比亚2架苏—22战斗机的攻击。美军飞机将这2架利比亚战斗机击落。
1981—1983年,利比亚干涉乍得(参见第二十二章→非洲→中非→乍得)
1984年4月30日,英国与利比亚断绝外交关系
1986年1月8日,禁运 由于利比亚涉嫌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恐怖主义活动,美国总统里根发布命令,冻结利比亚政府在美国和美国银行的财产并禁止美国公民到利比亚旅行和经商。
1986年4月16日,美国空袭利比亚 利比亚在西柏林一个美军经常光顾的迪斯科舞厅放置了一枚炸弹,该炸弹发生爆炸,结果炸死2人,炸伤200多人(4月5日)。为对此次恐怖主义事件进行报复,美国派飞机对利比亚在的黎波里和班加西的军事和政府目标,其中包括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的住所进行了空袭。此次空袭,卡扎菲毫发未损,但却造成了数名利比亚平民死亡。美国损失了一架F—111战斗轰炸机和两名飞行员。
1987年9月,阿盟建议停火,利比亚与乍得停战(参见第二十二章→非洲→中非→乍得)
1988年10月3日,利比亚—乍得战争结束 利比亚和乍得两个国家同意在阿盟的协助下,解决阿乌祖地带争端问题。
1989年1月4日,美国战斗机击落利比亚飞机 美海军的F…14喷气式战斗机在距托鲁克以北约113公里的地中海上空击落了利比亚2架“带有明显敌意的”、正在向他们靠近的米格—23型战斗机。与此同时,美国与利比亚的关系高度紧张。美国指责利比亚在的黎波里附近的拉卜塔建造一座用于制造化学武器的工厂,但利比亚宣称,这是一座制药厂。
1990年3月15日,在拉卜塔有意纵火 利比亚佯称在拉卜塔的一座化学工厂发生了一场毁灭性的火灾。这场骗局显然是精心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迷惑美国,防止他们发动空袭。
1990年12月,在利比亚的支持下推翻了乍得的哈布雷政府(参见第二十二章→非洲→中非→乍得)
摩洛哥
1975年12月11日,摩洛哥派兵进驻西撒哈拉 摩洛哥的部队占领了西撒哈拉(原系西班牙的殖民地)。摩洛哥政府宣称它对西撒哈拉以北三分之二的领土拥有主权。摩洛哥政府的这一声明引起了当地居民组织——解放阵线——的暴力活动。与此同时,毛里塔尼亚也占领了撒哈拉南部的港口。
1976—1984年,摩洛哥…解放阵线战争 摩洛哥与解放阵线之间的战争仍在继续,丝毫没有减弱。摩洛哥虽然调遣了9万多人的部队,但仍不能打垮解放阵线部队,解放阵线也无力在该地区建立统治。
1986年8月,哈桑国王取消《利比亚—摩洛哥联盟条约》 两国领导人在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引起争论,导致两国废止了已签订两年之久的条约。
1988……1991年,西撒哈拉争端 到1986年,摩洛哥已控制了有争议的西撒哈拉三分之二的领土,解放阵线控制的地盘已所剩无几。鉴于国际及摩洛哥国内形势的变化,阿尔及利亚也同意,不再支持解放阵线,但要求组成阿拉伯马格里布联盟——一个地区性组织,其中应包括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2月)。该地区的局势平静了大约一年,和平的宁静又被解放阵线从毛里塔尼亚发动的进攻打破了(1989年9—10月)。在联合国的倡议下,摩洛哥与解放阵线进行了谈判,双方都同意在1991年举行全民公决,以此来决定西撒哈拉的归属问题,
突尼斯
1985年10月1日,以色列空军轰炸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突尼斯的总部(参见第二十二章→中东→以色列→空袭设在突尼斯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总部)
1987年11月7日,布尔吉巴下台 这位83岁的老领导人从1956年以来就是突尼斯的总统,现在年事已高,日益虚弱了。突尼斯前总理青艾尔—阿比丁·本·阿里——一位职业军人——继任总统。
1988年4月16日,在突尼斯暗杀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军事领导人 哈利勒·瓦齐尔和三名其他人员被一群蒙面的袭击者开枪打死。有迹象表明,这起行动是以色列情报机构和特种部队所为。齐瓦尔是阿拉法特在以色列占领区进行恐怖主义活动的得力助手。
北美
美国
1975年2—6月,中东和平努力 美国国务卿亨利·基辛格竭尽全力,争取以色列和埃及两国从西奈半岛撤军。与此同时,他还努力争取这两国以及其他中东国家在日内瓦召开中东和平会议。基辛格几度穿梭于中东各国并与苏联外长安德烈·葛罗米科进行会谈,争取苏联也参加此次在日内瓦举行的中东和平会议(2月16—17日)。在基辛格的艰苦努力下,以色列和埃及终于制定出了从西奈半岛脱离接触的计划,并达成停火协议(参见第二十二章→中东→埃及→埃及与以色列达成停火协议一)。
1975年2月16日……7月21日,双方对等裁军谈判 这是北约与华沙争取在中欧实行对等裁军的开始。
1975年5月12—14日,“马亚圭斯”号事件
1977—1979年,努力争取中东和平 美国总统吉米·卡特为中东地区的和平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戴维营协议》和继而签订的以色列与埃及之间的和平协议——《华盛顿协议》,使卡特此番努力获得了大丰收。
1977年3月9日,美国计划从韩国撤军 美国总统卡特宣布,所有的美军地面部队(约32000人)将在4—5午内撤出韩国。此后不久,美国陆军参谋长伯纳德·W.罗杰斯上将也宣布,已开始从韩国撤出其战术导弹系统,现部署在韩国的一些美军防空导弹系统正在由韩国军队接管(4月14日)。美国驻韩国武装部队参谋长约翰·K.辛格洛伯上将对此提出异议,批评了卡特总统的这一决定。辛格洛伯后被召回华盛顿,不久便宜布辞职(5月27日)。计划中的撤军在同年末开始了。但苏联入侵阿富汗使卡特总统不得不停止从韩国撒军。
1977年6月30日,B…1轰炸机停产 美国总统吉米·卡特命令停止实施B…1战略轰炸机的制造计划。卡特总统认为B…1战略轰炸机的造价太昂贵,他和当时的国防部长哈罗德·布朗都认为,巡航导弹可以取代战略轰炸机,成为更便宜且更有效的战略威慑力量。
1978年4月7日,卡特宣布延缓制造中子弹 经过几个月的游说,北约盟国终于同意部署这种具有超强辐射能力的武器(中子弹)。但事过不久,吉米·卡特总统却突然改变主意,宣布美国将不制造这种颇多非议的武器。卡特总统突然改变初衷乃事出有因:是否生产该种武器的争论非常激烈。主张生产中子弹的人士认为,中子弹放射出的辐射线可以有效地穿透苏联具有厚重装甲的坦克,阻止苏联诸兵种合成部队向北约在中欧的前线发动进攻,而且这种武器还不会对周围造成什么损害。但对该武器持批评态度的人对此表示怀疑并指出,武器释放出的射线也会威胁到北约国家平民的生命安全。同年10月18日,卡特部分改变了他关于制造中子弹的决定,只同意先生产该武器的部分组件。
1979年1月22日,卡特总统同意拨款生产MX导弹、三叉戟潜艇和巡航导弹 由于越来越多评论家——如很有影响的评论家参议员亨利·杰克逊等——都对美国现行的防务政策提出批评。因此卡特总统申请国会拨款6.754亿美元制造MX机动洲际弹道导弹(尚在试验中)。支持制造MX导弹的人士认为,由于苏联在不断扩充其洲际弹道导弹力量,美国的战略核力量正逐渐减弱。卡特总统此举无疑将有利于加强美国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陆基洲际弹道导弹、导弹核潜艇和远程战略轰炸机)。此外,卡特总统还要求国会拨款建造一艘装备有“三叉戟”导弹的核潜艇和低空飞行的巡航导弹,加强现有洲际弹道导弹发射井。但评论家们指责卡特总统拒绝海军建造超级航空母舰的要求和决定大量裁减航空母舰编队的数量。他们批评卡特总统企图用潜艇作为MX弹道导弹的发射基地的设想,认为这纯属无稽之谈,因为陆基弹道导弹的准确率是无与伦比的。最后卡特总统还是采取了有争议的铁路机动部署。这样,火车运载着弹道导弹,沿着五个椭圆形的发射场,从一个发射场到另一个发射场不停地穿梭机动。每个发射场都保留数个空的发射井。这种“狡兔三窟”的部署方式,可使苏联难以捕捉和瞄准美国的战略导弹。
1980年3月1日,建立特遣快速部署部队 该部队编制约10万人,由陆军和海军陆战队部队编成,其使命是在海军和空军的支援下,对世界各地可能出现的危机迅速做出反应并快速部署到位。
1980年5月6日,改变MX导弹的部署方式 由于犹他州和内华达州居民和环境保护反对派的反对,卡特政府不得不将部署的方式改为直线铁路机动部署。但反对派并未就此罢休,到底选择哪种部署方案一直没有结果。
1980年8月5日,美国修改核打击目标计划 卡特发布第59号总统令,将美国战略核力量由过去的“打击城市目标”战略转为“打击军事目标”战略。这样,美国的战略核力量将要打击的目标不再是苏联的城市和工业中心,而主要是苏联战略核导弹。
1980年8月20日,发展“隐形轰炸机”计划被披露 美国国防部透露说,美国正在计划研制一种新型的、能够避开雷达的侦察、有效突破苏联防空系统防御的远程轰炸机。这种飞机将在90年代交付使用。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罗纳德·里根指责说,卡特政府置国家安全于不顾,为了政治上的需要,过早地将这一非常敏感的军事情报透露了出去。他还对卡特政府停止生产B—1轰炸机加以指责(同年9月4日)。
1981年8月10日,美国公布有关中子弹的情况 美国国防部长温伯格宣布,里根总统决定生产强辐射武器,它可以用“长矛”导弹或使用8英寸(约20厘米)大炮发射。但里根总统宣布,美国目前尚不准备将这种武器部署到欧洲,直到盟国同意部署或形势发展到需要时再部署这种武器。
1981年10月2日,新的战略导弹部署计划 美国总统里根宣布将恢复生产B—1轰炸机,在新的“隐形”轰炸机于90年代交付使用之前,美国将生产100架B—1轰炸机,用它们替代已经过时了的B…52型轰炸机。他宣布说,美国将采取新的方案部署MX战略弹道导弹。美国计划总共部署100枚MX导弹,首批36枚导弹将部署在经过加固的现有发射井内(加固材料是混凝土和钢材)。剩下的导弹如何部署待进一步研究后再做决定。里根总统要求进一步改进现役的“三叉戟”核潜艇,使之能够装载一种命中率更高、威力更大的潜射战略弹道导弹;里根总统还要求改进防空系统和指挥、通信控制系统。
1982年6月2……5日,召开“军事改革”讨论会 国会的议员们对美国和北约现行的军事理论和军事战略提出了广泛的批评,他们还自发地成立了一个非正式的“军事改革委员会”。因此,美国在纽约的四点军校召开了为期三天的讨论会。这是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军事专家与学者的聚会。在会上,军事改革者们坚持认为,美国的军事理论,特别是陆军的作战理论多年来一贯主张的是“消耗战”,而现在应该强调的是“机动战”。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