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哈珀军事历史百科全书-第9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接收了阿卡迪亚(参见第十四章→美洲→法属美洲一新英格兰占据阿卡迪亚)。
1668年1月13日,三方联盟(参见第十四章→西欧→法国→路易十四亲政时期)由于担心法国人垂涎西班牙属尼德兰,英国、瑞典和荷兰结成三方联盟。
1670年5月,《多佛尔条约》 查理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他同路易十四举行秘密谈判并达成该条约。条约中,法国人同意参加英国海军针对尼德兰的战争,作为交换,英国人同意在其国内建立罗马天主教,并向法国人每年支付20万英磅。皇家海军立即进行积极备战。
第三次英国—荷兰战争(1672—1674年)
这次战争的爆发是英国与法国蓄谋已久的,但荷兰却没有打算同这两个国家的任何一个打仗,更没有想同两个国家同时交战。
1672年3月13日,英国攻击荷兰士麦拿护航舰队 罗伯特·霍姆斯爵士首先袭击了英吉利海峡的荷兰护航舰队,但护航舰队得以逃脱。
1672年3—5月,荷兰备战 当德鲁特正在组建其舰队时(陆地战斗,参见第十四章→西欧→法国→路易十四亲政时期),英国与法国的联合舰队计有98艘舰只,已经集结于英吉利海峡,该舰队由詹姆斯亲王统帅。他已在索莱湾完全作好了战争的准备。
1672年5月28日,索莱湾之战 德鲁特率其75艘舰只组成的舰队首先向英法联军发起进攻。由于海军将领蒂恩·德斯特雷斯率领的35艘舰只组成的法军舰队迅速撤离战场,从而使德鲁特得以集中力量同相对较弱的英国舰队作战。不久,英国援军到达,迫使荷兰人撤退,但此时,他们已重创英军。此战中,约克伯爵曾两次不得不放弃其旗舰,桑威克阵亡。
1672—1673年,海战暂歇 由于议会反对同法国结盟发动侵略战争,使得战事暂歇。经过一番激烈的政策辩论,约克公爵被免职,因为他倾向于天主教。约克之职由鲁珀特亲王继任。
1673年5月28日,斯洪纳韦德之战 经过一番认真的入侵尼德兰的准备,英国鲁珀特亲王袭击了已在其海岸抛锚的德鲁特舰队。但荷兰人早有准备,德鲁特发起反攻,将英国赶走,英国舰队损失惨重。
1673年6—8月,德鲁特发动进攻 经过一系列小规模战斗,德鲁特迫使英国舰队撤至泰晤士。但其打破英国人封锁的企图,却因其船上发生瘟疫而失败。当法国人已准备好从陆地入侵尼德兰时,英法联军也已从海上封锁了尼德兰。
1673年8月11日,特塞尔之战 荷兰的威廉命德鲁特远航以保护东印度公司商船。法国远征舰队对其发起攻击,经激战,法军败退;但英国人却进行了有效的抵抗,从而使法国得以重返战场。荷兰人不得不撤退,但很明显,德鲁特取得了最终胜利。他不仅将商船安全带回,同时也挫败了英法联军从海上入侵尼德兰的计划。
1674年2月19日,《威斯特敏斯特条约》 由于公众日益反对战争,英国政府不得不求和,但法国与荷兰的战争则仍在继续(参见第十四章→西欧→法国→路易十四亲政时期)。
1679年,盟约者之叛乱 6月1日,在苏格兰南部的中心地带的德拉姆克洛,一支苏格兰反叛军队打败了由约翰·格雷厄姆·维斯孔特·邓迪统帅的皇家军队。6月22日,蒙茅斯公爵统领皇家军队在博斯韦尔布里奇粉碎了叛乱。之后,蒙茅斯宽大处理了反叛者。
詹姆斯二世与“光荣革命”(1685—1689年)
1685年2月6日,詹姆斯二世嗣位 查理在2月6日死前,在政治上取得了最后的一个胜利,他使其兄弟詹姆斯二世继承了他的王位。詹姆斯信仰天主教,他还是前海军元帅。
1685年7月6日,蒙茅斯叛乱 蒙茅斯公爵觊觎王位,于是他鼓动部分新教徒发起了这次叛乱。他率领只有82人的小部队在多塞特海滩登陆。7月6日,经征募当地的支持者,他率众向驻扎于塞季木厄的皇家军队发起进攻,皇家军队由费弗沙姆伯爵任指挥。这次叛乱注定要失败,叛乱平息后,蒙茅斯被俘斩决。
1685—1688年,苏格兰动荡不安 英国的新教徒们十分憎恶詹姆斯努力恢复天主教与国教平等地位的企图,因此,英格兰内部经常处于动乱之中。
1688年11月—1689年2月,威廉三世继位 英国七大名人包括伯爵和伦敦主教,邀请荷兰统领奥兰治亲王威廉来英(参见第十四章→西欧→尼德兰→荷兰执政空缺;其妻为玛丽,即詹姆斯二世之女),同时请其率领军队,以对抗詹姆斯二世维护王权削弱国教的行为。威廉接受邀请,他的目的是想使英国加入奥格斯堡反法联盟中去(参见第十四章→主要战争→巴拉丁之战或称奥格斯堡同盟之战)。12月11日,威廉在诺韦姆伯登陆,并向伦敦进军。詹姆斯逃亡法国。1689年2月13日,威廉与玛丽宣誓就任英格兰联合君主。
1689年4月3日,《权利法案》 该法案可半年更新一次。它使得国会可更加牢固地控制军队。因为它允许国会每半年可通过军事法庭审查那些犯罪的士兵,以决定军队指挥官的去留问题,同时,由于制定了《军队法案》,使得军队更加依靠国会而不能独立,因为由国会支付和决定每年的拨款。
爱尔兰战争(1689—1691年)
这场战争是大同盟战争(参见第十四章→主要战争→巴拉丁之战或称奥格斯堡同盟之战)在英国的继续,在这场反对威廉三世的战争里,不同的角色怀有不同的目的。詹姆斯二世企图恢复英国王位;路易十四则企图通过这场战争使威廉放弃在佛兰德的作战,以便保证其顺利进入尼德兰,而爱尔兰人则支持天主教国王,反对新教国王。
1689年3—4月,詹姆斯二世在爱尔兰 詹姆斯在一小型法国军队的伴随下,在金塞尔登陆进入爱尔兰。除了爱尔兰北部仍有少数几个新教徒的据点之外,爱尔兰全部由拥护詹姆斯二世后裔的军队所控制。这支军队有4万人,并由蒂尔科纳尔伯爵率领。在恩尼斯基伦和伦敦德里的新教徒立即宣称他们效忠于威廉。詹姆斯和蒂尔科纳尔伯爵发兵北方。
1689年4—8月,围攻恩尼斯基伦城和伦敦德里 开始时英国人企图解围的行动失败。8月9日—10月,由约翰·里克上校统帅的海军护航队,打破了伦敦德里的封锁,并解除了对伦敦德里的围困。不久,由威廉·沃尔斯利上校率领的当地民兵也迫使拥护詹姆斯二世的后裔军队放弃了对恩尼斯基伦城的围困。
1689年6—7月,拥护詹姆斯二世的后裔在苏格兰叛乱 当爱尔兰与法国联军围攻思尼斯基伦城和伦敦德里时,邓迪作为坚决支持詹姆斯的苏格兰领导者,在海兰兹企图煽动拥护詹姆斯二世的后裔在苏格兰叛乱。7月27日,在基利克兰基之战中,苏格兰人打败了由休·麦凯将军率领的威廉的军队,但邓迪被杀。8月,拥护詹姆斯的军队的新统帅换为亚历山大·坎农上校,他率军向珀思进军,但在多克遭到英军阻击,英军是由安格斯伯爵新召慕的步兵团。8月21日发生激战,海兰兹军队大败溃逃。1690年5月1日,坎农之残余在克罗姆代尔被歼。海兰兹的大多数贵族宣誓效忠于威廉三世。英国人通过血腥和残暴的镇压换得了在海兰兹的和平,其中,最残酷的行径在1692年2月13日发生于格伦科马萨克。此举,使得英格兰人分别于1715、1719和1745年再次叛乱。
1689年9—11月,英国发动进攻 英国军队首先在阿尔斯特发动进攻。与此同时,由腓特烈公爵统帅的小型军队在威廉的命令下在贝尔法斯特附近登陆,但在邓多克被击溃。
1690年3—7月,威廉在爱尔兰 威廉亲自出马统帅35000—40000人的部队于6月向都柏林进军,该部队中也有部分外国雇佣兵。与此同时,在北方的詹姆斯部队的人数也增至21000人,其中有3月份从法国而来的由劳臧统帅的法国远征军。詹姆斯军队在博因河附近安营。
1690年7月11日,博因河之战 战斗伊始,位于中央的两军的步兵立即展开了一场不分胜负的混战,此时,英国骑兵之大部开始了卷击进攻。作为海军上将,詹姆斯是能干和无畏的,但他却无力指挥其骑兵打破英国人的卷击包围;他不得不逃离战场,不久又逃亡法国。詹姆斯的军队继续战斗,在遭受重大损失后,有秩序地撤退。之后,他们仍然坚持战斗一年多。
1690—1691年,威廉统治的巩固 在威廉进军之前,爱尔兰岛除西部和南部外均已陷落。西海岸的利默里克城,是拥护詹姆斯的一个重要据点,由卢肯伯爵统领。英国人展开了对利默里克城的围攻,但从夏季到秋季,久攻不下。9—10月,科克和金塞尔准备向马尔洛罗夫投降。詹姆斯企图说服路易十四帮助其入侵英国,但遭到拒绝。
1691年7月12日,奥格里姆之战 此战中,金克尔率领威廉的军队打败圣鲁思统帅的爱尔兰—法国军队。爱尔兰—法国军队总人数为25000人。圣鲁思元帅被杀,联军也溃散瓦解。此战中,英国人伤亡700人,联军伤亡7000人。此后,除得默里克城仍然继续战斗外,整个爱尔兰战争结束了,而詹姆斯企图恢复其英国王位的最后希望也破灭了。
1691年10月13日,《利默里克和约》 条约中允许利默里克的爱尔兰投降前往法国,并保证爱尔兰(天主教)宗教信仰自由,并大赦天下。它由英国议会签署。但是,爱尔兰新教徒联合起来,反对这些十分宽容的条款,并急匆匆抛出了一个反天主教的刑事法典。
评论:在1692年之前,如果路易十四在海上充分而合理地发挥其指挥才能,并派一支适当的军队去爱尔兰的话,英国和爱尔兰的历史将完全不同。也许到该世纪之末,法国已在大陆上取得了霸权地位。
法国
黎塞留时代(1610—1642年)
1610年5月14日,亨利四世遇刺身亡 此前,他已准备好在莱茵河流域同哈布斯堡王朝作战,以解决有争议的于利赫—克累弗历史遗留问题。
1610—1643年,路易十三的统治(1610年时他年仅九岁) 在其未到法定年龄期间,由母后玛丽·德·梅迪奇摄政。
1619—1624年,黎塞留的崛起 经过政治斗争,红衣主教普莱西伯爵黎塞留取得了针对摄政玛丽·德·梅迪奇的胜利,从而成为实际的执政。
1625年,胡格诺贵族暴动 在亨利公爵及其兄弟本杰明和苏比兹的领导下,胡格诺派新教徒在国内起事。他们的大本营设在罗谢尔,同前一世纪曾出现的情况一样,此次暴动似乎注定会将法国分裂成多种对立的势力。9月,法国高级海军将领亨利公爵打败了驶离罗谢尔之胡格诺贵族的一支舰队,该舰队由苏比兹任指挥,之后,亨利公爵开始部分封锁新教徒的军事据点。
1626—1630年,英国介入战争(参见第十四章→西欧→不列颇群岛→斯图亚特王朝早期)
1627—1628年,围攻罗谢尔 黎塞留亲自监督实施了此次长达14个月的围攻。1627年11月,经三个月陆上封锁之后,忠于王室的法国人开始从陆地发起攻击。洛林和吉兹亨利公爵建起环绕港口的石堤之后,率领其王室舰队开始了海上封锁。到春李来临之时,石堤和沉没的废船阻塞了航道。5月和9月,英国人分别发动了两次海上攻击,均被击溃。10月29日,经过激烈顽强的抵抗,胡格诺贵族守军投降,他们几乎失去了原有的所有特权。
1628—1629年,打败胡格诺派教徒 随着罗昂公爵被蒙莫朗西的打败,胡格诺派作为法国一个主要的和半独立的政治军事力量被摧毁了。
1628—1630年,同萨伏依的战争 黎塞留通过征服萨伏依和重建对阿达河上游之瓦尔泰利纳河谷的控制,来间接攻击西班牙力量。他们穿过科摩湖,来到斯泰尔维奥口,从而在哈布斯堡所控制的米兰与蒂罗尔之间打通了联系。此举封锁了西班牙与意大利以及西班牙同尼德兰之间的主要道路。这次巨大胜利是由蒙莫朗西于1630年在阿维利亚纳取得的。
1631—1648年,法国参加三十年战争(参见第十四章→主要战争一三十年战争→法国时期)
1632年,贵族叛乱 这次叛乱是由国王兄弟加斯顿公爵组织的,他是黎塞留的敌手。叛乱军队由蒙莫朗西指挥,9月1日,在卡斯泰尔诺达里,叛乱部队被亨利·雄堡元帅打败,蒙莫朗西被俘并斩首。
1642年12月4日,黎塞留卒
1643年5月14日,路易十三卒
路易十四的早期统治(1643—1661年)
1643—1661年,马扎林的内阁 1643年,路易五岁,母后奥地利的安妮在红衣主教马扎林的全力支持下,成为摄政王(与黎塞留不同,马扎林只是政治上的红衣主教,而不是真正的基督徒)。
投石党(1648—1653年)
由于贵族和普通民众对高额赋税的不满,也由于对黎塞留时代王权急剧澎胀的不满,特别是由于马扎林继续坚持其前任的政策,引起贵族和民众更加的忿恨,三十年战争结束不久便引发了大规模的骚乱。甚至在法国同西班牙作战时,叛乱仍在继续。
1648年7月12日,第一次投石党运动开始 巴黎国会写信给路易及其母后,提出要求,但遭到安妮和路易二世拒绝。
1648年7—12月,巴黎动荡不安
1649年1月8日,议会叛乱 马扎林被议会剥夺公民权,议会还命令没收王室土地。王室成员及马扎林此前已逃亡圣热尔曼。许多贵族参与了叛乱,其中有波旁和孔代王子。
1649年1—2月,孔代支持母后安妮 大孔代之所以反对巴黎议会,部分原因是与年轻兄弟波旁长久不和。大孔代率军攻陷了沙朗通要塞,将其夷为平地。当孔代和其他贵族逃亡西班牙以求得支持时,巴黎议会开始同王室讲和。
1649年3月11日,《吕埃和平条约》 议会解散了其军队并同朝廷讲和,马扎林被特赦,母后安妮也宣布大赦天下。
1649年8—12月,大孔代与马扎林发生摩擦 大孔代将军曾保证其手下能在取得胜利后在政治事务中有更多的发言权,从而和马扎林发生争吵,促使大孔代与前叛乱贵族进行谈判。
1650年1月18日,监禁大孔代 马扎林还监禁了其兄弟孔代,及其弟婿亨利公爵。
1650年2—4月,第二次投石党运动开始 当贵族们在诺曼底、勃艮第和波尔多举行起义时,杜伦尼获得了投石党的军队指挥权,并同意与西班牙组成联军,从西班牙属尼德兰出发入侵法国。
1650年6—10月,在法国东北部毫无结果的机动作战 由于杜伦尼与西班牙相互猜疑,使得他们失去了向巴黎进军的良机。
1650年10月15日,香槟布朗之战 杜伦尼急于解除雷代耳富恩丢斯城之围。被舒瓦瑟尔元帅率领的皇家军队打败,这支军队受过良好的训练。杜伦尼率残部逃亡。
1651年2—9月,大赦天下与暂时和平 2月15日,由于大赦天下,亲王们被释出狱。杜伦尼重返巴黎,马扎林逃亡德国。
1651年9月,国内战争再次爆发 大孔代、孔代和其他贵族重新反叛,不久攻占波尔多,并将之设为其反叛的大本营。大孔代同西班牙人签署了联盟条约,杜伦尼则允诺保证王权的继续存在。但起义仍蔓延到全国各地,路易于11月重召马扎林回到巴黎。
1652年3—7月,卢瓦尔与塞纳之间的战斗 杜伦尼与孔代之间发生了一系列毫无特色和难分难解的战斗。
1652年7月5日,圣安托万之战 一支新的王室军队被带回巴黎,同杜伦尼会师。他们设了一个圈套,称在路易与孔代之争中保持中立,从而诱使孔代退出了巴黎。经过一场激烈艰苦的作战,孔代已达崩溃的边缘。正在这时,感情易变的巴黎打开城门让孔代逃跑。不久他加入西班牙军队,他们在查理四世的率领下侵入法国的东北部边界地区,闻此,杜伦尼立即发兵北方。
1652—1653年,巴黎北部和东部的战事 杜伦尼利用智谋战胜强大的西班牙、“投石党人”和洛林的联军,从而保护了首都巴黎。1652年10月21日,路易重返巴黎。1653年2月6日,马扎林也返回。虽然同西班牙的战争仍在继续,但“投石党”已成过去。
西班牙战争的继续
1653—1657年,孔代同杜伦尼作战 由于受前一个世纪作战样式的影响,任西班牙大元帅的孔代尽管拥有兵力上的优势,却不能将杜伦尼置于不利条件下进行作战。1654年8月25日,杜伦尼通过机动作战和围城战,在法国北部之阿腊斯取得了一次作战的胜利。1656年7月16日,杜伦尼在瓦朗谢纳被打败,尽管如此,杜伦尼的将才仍稍稍超过其对手,因为孔代由于受西班牙人们怀疑而不能得到有效的合作与支持。
1657年,法国与英国结盟 此前,法国与英国正分别同西班牙人作战,克伦威尔同马扎林签署条约,他们联合进攻海岸重镇格拉沃利讷、敦刻尔克和莫迪克。法国人同意将敦刻尔克割让于英国。
1657年秋,莫迪克陷落
1658年5—6月,围攻敦刻尔克 尽管西班牙人掘开堤防,企图阻止法军的进攻,但杜伦尼仍以极快的速度从莫迪克推进到敦刻尔克。敦刻尔克守军共3000人,杜伦尼连同由英国威廉·洛克哈特爵士率领的3000人准备共同向敦刻尔克发起进攻。正在这时,英国舰队赶到,从而使杜伦尼的攻城部队达21000人。西班牙属尼德兰总督胡安爵士在伊普雷网罗了一支由退役军人组成的部队,由他自己和孔代任指挥,该部队由6000名骑兵、8000名步兵及2000名由约克公爵詹姆斯率领的英国拥护詹姆二世复位的人组成。后来英国部队又由詹姆斯二世和查理二世统领。
1658年6月7—13日,向敦刻尔克进军 约翰勋爵和孔代移军至迪讷附近的营地。迪讷在敦刻尔克的东北,是介于海滩与牧场之间的一块陆地。
迪讷战役(1658年6月14日)
杜伦尼决定通过突然袭击来掌握战役主动权。13日下午,他留6000人继续围攻敦刻尔克,之后率9000名骑兵和6000名步兵来到战场,天黑之前,发生了一些小规模的冲突。
第二天清晨,正好在潮汐来临之前,杜伦尼将其军队分两线部署,同时组成一个预备队,向迪讷穿插行进。其战斗序列为:英国步兵置于左侧,骑兵则分别被部署于其两翼,骑兵之一部在海滩,另一部在位于迪讷陆地边缘的牧场。由于杜伦尼推进缓慢,使得西班牙军队得以充分准备。但缓慢进攻是杜伦尼的一个策略,因为他的计划是建立在潮汐变化之上的。
西班牙步兵成一线部署,其右侧紧靠海滩。另有一支骑兵分遣队在其左翼,大部骑兵则作为预备队。由于担心已到海边的英国舰队炮火的攻击,在海滩上没有部署任何部队。西班牙的右翼由胡安勋爵指挥,左翼则由孔代指挥。胡安没有接受孔代的劝告,而是以极快的速度向前推进,以至于将其炮兵远远地丢在后面。
英国人在其舰队火炮的支援下,首先向西班牙之右翼步兵发起进攻。不久,西班牙骑兵预备队企图支援其步兵作战,但被法国之左翼骑兵打败,法国左翼骑兵由雅克侯爵统帅。在中央,法国步兵缓慢地压迫西班牙军队后撤。在西班牙军队之左翼,孔代率其骑兵攻克雷基侯爵,但由于杜伦尼率其骑兵及时地从其左侧包抄而至,孔代的进攻失败。杜伦尼充分利用海滩潮汐变化的策略,使他得以实现了利用骑兵包围卷击西班牙靠陆地一侧部队的计划,从而表明了他具有根据战场的特点,采用合适的作战形式的艺术。此战从上午8时一直打到中午,以杜伦尼的彻底胜利而告终。杜伦尼仅损失400人,而西班牙军队有1000人被杀,5000人被俘,西班牙军队实际被歼灭。直至夜幕降临,杜伦尼才停止了追击。随即,敦刻尔克也投降并割让给了克伦威尔。此后,敦刻尔克一直在英国人手中,直至1662年查理二世将其卖给路易十四为止。
1659年11月7日,《比利牛斯和约》 迪讷战役之后,双方开始谈判,由于法国在军事上的日益强大,西班牙人不得不同意其全部条件并签字。在该条约中,西班牙割让了佛兰德之大部和部分边界地区。从此,西班牙帝国越来越被削弱,而法国王室则日益巩固和稳定。同时,路易十四迎娶西班牙菲利普四世之女玛丽亚为妻。几年后,孔代请和,路易十四宽恕了他。
路易十四亲政时期(1661—1700年)*
*其执政时期的最后15年(1700—1715年)的情况在下一章介绍。
马扎林在其统治达18年之久后死去,路易十四开始了他自己的统治时期,其统治理论的基础来源于黎塞留、马扎林和自己的经验。他不想让任何人分享他的权力,他曾说过“国家即联”的话。整个国家也理所当然地以他为中心了。为了维持庞大的常备军,路易十四的财政总监科尔贝尔不得不想方设法以保证稳固地增加国家的财政收人。为了同荷兰竞争,科尔贝尔提出了扩展海外殖民地的政策,以便推动贸易和航海业的发展。由于军队参与了这场经济战争,从而使得海外殖民地的公司成为国王的代理。科尔贝尔还创造了一支新型海军以保护其殖民地,同时,沃邦还修建了许多要塞以作为海军基地,这些要塞分别在立托夫斯克、敦刻尔克、勒阿弗尔、罗什福尔和土伦。1661年,科尔贝尔仅仅拥有20艘舰只,1671年,法国海军己有196艘舰只,而到了1677年,共有270艘舰只。由于路弗伊斯和沃邦的努力,法国陆军也得以重建(参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