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二战将帅传-军事家卷--巴顿-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英美军队的合钳过程中,德军左支右绌,力不从心,其右翼开始溃退,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缺口,巴顿抓住这个时机,立刻调动他的装甲部队迅速插进,长驱直入。至8月6日,第15军已抵马延河一线,第20军到达卢瓦尔河。接着,第15军又由东南转向东进军,攻占勒芒,与友邻部队一起对勒芒以北法莱斯地区的德军形成合围之势。
巴顿欣喜地看到,他有可能在法莱斯地区圆一个梦,一个从公元前261年起,几乎每一个将军都有的梦,重现坎尼之战的梦。
公元前261年,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古迦太基最伟大的军事统帅汉尼拔在坎尼同数倍于己的罗马军团相遇,他以中路牵制、两翼迂回包围的战术,合围并全歼了对手,创造了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迹。从此,坎尼之战作为辉煌的战例,为一代又一代的军事家所效仿。苏德战争初期,古德里安用他的装甲集群在基辅上演了一出现代坎尼之战,苏西南方面军被合围,损失惨重。如今,法莱斯又出现了重演坎尼之战的机会。
正在巴顿思考着怎样获得汉尼拔式的荣耀时,他突然得到了一份令人难以置信的情报:
德军将在莫尔坦地区进行大规模反攻。
就军事常识而言,在绝对优势的盟军大举进攻面前,希特勒所能做出的选择,要么是全面撤退,要么是收缩战线。但战争狂人希特勒不是那种按常规行事的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对此已有详尽的记载,莫尔坦反攻的想法并不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同后来的阿登反扑相比,它或许只能算是一场豪赌前的试手气。
莫尔坦反攻计划是希特勒在他东普鲁士堡的司令部里想出来的。前线侦察情况表明:盟军(其实就是第3集团军)进展过速,战线过长,翼侧完全暴露无余,希特勒决心利用这个“空前绝后的、全面扭转战局的天赐良机”,让第7集团军突破莫尔坦与阿弗朗什之间的美军战线,并向前推进至海边,切断布列塔尼的美军后路,一举歼灭之。希特勒狂妄地以为,这一攻势将给他带来一生中最大的胜利,将盟军的“霸王”作战彻底粉碎。他向部下疯狂地叫嚣:“向敌军完全暴露的地区进攻,要不惜一切代价,这是惟一的机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巴顿的情报清楚地表明,德军能投入这次反攻的只有严重缺编的四个师,不足为虑,因此,他一面以三寸不烂之舌应付布莱德雷的警告,一面在他分散的战线上继续展开作战行动。为防万一,他还是命令第80步兵师、法第2装甲师和第35师在圣希拉尔附近待命。
8月7日拂晓刚过,在冯·克鲁格将军指挥下,德军发动了反攻,并取得了初步成果:大批德军装甲部队插入了美第7军和第19军的结合部,越过了莫尔坦,直扑儒维尼和勒梅斯尼尔—托维一线。
布莱德雷迅速、冷静地稳定了局势。美军强大的航空兵火力打得德军损失惨重,士气一落千丈;地面部队在火炮和坦克炮火力支援下,以压倒的优势顶住了德军进攻的势头,并且,后续部队也在源源不断地开来。
德军第一天的攻势受挫后,希特勒贼心不死,他不顾克鲁格的反对,命令德军于11日发起第二次攻势,结果遭到美第1集团军的迎头痛击,霍奇斯将军不仅收复了失地,而且向德军防线纵深展开了进攻。8月12日,德军的反扑彻底宣告失败。
当德军把赌注压到莫尔坦战役时,巴顿并没有放弃他的坎尼之梦,利用德军发动正面进攻之机,第3集团军按巴顿的命令,对德军实施了侧翼迂回。
和巴顿一样做着坎尼之梦的,还有两个人,一个是蒙哥马利,另一个是布莱德雷。
早在8月4日,蒙哥马利在一份“总的战局与指令”的文件中,提出了一个围歼塞纳河以西德军的计划。该计划要求以正面的盟军将德军牵制在法莱斯和莫尔坦一带,盟军两翼对德军实施迂回包围。巴顿的第15军担任追击的先锋,占领勒芒后向北推进,在左翼推进的加拿大部队则向南朝法莱斯和阿让唐推进,两军会合,封闭德军退路。
布莱德雷的梦做得稍晚一些。8月7日,在德军发动莫尔坦反扑的当天,他通过对战局变化的研究,欣喜地看到“德军由于发起这场进攻,反而招致了从南北两方受到包围的危险”。布莱德雷一向以稳健著称,因此他不赞成蒙哥马利和巴顿的远距离迂回包围的做法,主张采取近距离合围战术。经过交涉和进一步研究之后,最后他还是基本接受了蒙哥马利和巴顿的方案,决定对德军来个关门打狗,瓮中捉鳖。
8月9日,巴顿接到了布莱德雷的命令后,当即向第15军发布了一道具有历史意义的命令:
“沿勒芒—阿朗松—塞厄斯轴线进行的下一阶段战斗的目的是:将迄今仍在沿英吉利海峡一线同盟军对峙的德军赶至巴黎和鲁昂之间的塞纳河边。
“根据此计划,你部要沿勒芒—阿朗松—塞厄斯轴线前进,目的是首先夺取塞厄斯—卡鲁热一线,包括塞厄斯和卡鲁热两城;现将第5装甲师和第79、第90步兵师及法国第2装甲师划归你部,供你部准备向纵深推进之用。你的作用现在是,将来也仍然是歼灭德军于你的前沿。”
这道具有历史意义的文件,最后没能创造历史,法莱斯之战最终没有成为现代坎尼合围战,但过错不在巴顿。
二千多年前,汉尼拔曾经指出:战争往往受到机遇的因素和不可捉摸的人的因素的制约。在巴顿圆现代坎尼之梦的关键日子里,他很不幸地遇到这两个因素同时对己不利的局面。
第15军军长海斯里普对巴顿这一指令的潜台词,心领神会,于9日当天就开始了进军。第二天,部队到达阿朗松和塞厄斯,并开始执行巴顿的命令。
8月11日,巴顿离开自己的指挥部,在参谋长加菲将军的陪同下,视察了设在勒芒以北的第15军司令部,接着又巡视了第79师、第5装甲师和第90师。最后,他去找勒克莱尔将军。
勒克莱尔指挥的是法国第2装甲师,他是法国人心目中的传奇英雄。第2装甲师曾在北非接受过战火的洗礼,又在英国受过严格的整训,具有很强的战斗力。如今,他们在失去的国土上作战,早就憋足了一口气,迫切要求杀敌复仇的机会,以恢复法兰西的光荣。这样一支部队被编进第3集团军,巴顿感到如虎添翼。
8月11日这一天,美法军队向前推进了15英里,离阿让唐只有一半的路程了。直到这时,德军统帅部才发现形势的严峻性,意识到有被盟军合围的危险,遂停止了莫尔坦反扑,将装甲部队向阿让唐方向紧急调动,但为时已晚,阿让唐此时已乱成一锅粥,防御薄弱得只需轻轻一扯便能撕得粉碎。对巴顿来说,这是他眼中的一道小菜,他已经向部队宣布:8月12日的目标就是阿让唐。
可是,巴顿居然没有吃下这道小菜,德军脆弱的防线居然被守住了。
这也许不可思议,但原因非常简单,“德军所以能守住,并非由于它的能力,而是因为美军突然停止了进攻”。
硬生生拽住第3集团军前进步伐的是几声清脆的电话铃声,1944年8月13日上午11时30分,它在圣詹姆斯巴顿的战场指挥所里响起。
打电话的是布莱德雷的参谋长利文·艾伦少将,巴顿不在办公室里,加菲将军替他接了电话。艾伦告诉加菲:“布莱德雷将军让我通知巴顿将军,在任何情况下不得超越英、美军队在法莱斯—阿让唐一线的战区分界线,第15军的推进必须止于阿让唐—塞厄斯一线。”
加菲把情况向巴顿做了汇报,巴顿知道,这意味着他的部队将在唾手可得的阿让唐前原地踏步,这令他非常恼火,他不明白布莱德雷为什么要下这样一道命令,他无论如何感到无法理解。于是,他给第12集团军群打去电话,试图说服布莱德雷收回成命。
巴顿不是布莱德雷,他不了解布莱德雷的苦衷。对布莱德雷来说,下达这样一道命令(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自有他的原因。
首先,他得照顾美、英两军的团结。双方虽然联合对德作战,但彼此间的对立情绪也很严重。在制定这一两翼迂回计划时,双方曾确定以阿让唐为分界线,在那里会合完成合围。但是,由于英军方面遭到了德军极其顽强的抵抗,当巴顿到阿让唐时,英军仍在很远以外挪进。形势很清楚,如果巴顿继续进攻,那么整个法莱斯将成为美军的盘中大餐,而这也恰恰是蒙哥马利的梦中美味。布莱德雷有理由担心这会激化已有的对立情绪,甚至不排除在美军越过战斗分界线时,两军之间发生冲突。
其次,布莱德雷同巴顿不同,在军事思想上,他是稳健派,是侧翼安全论的坚定信奉者。如果说巴顿更重视速度的话,他则更重视安全,这一点上,他同蒙哥马利倒有一些相似之处。因此,布莱德雷认为,如果让第15军向法莱斯推进,该军战线将突然加长40英里,两翼完全暴露,很容易被德军拦腰切断。
第三,越过阿让唐就是盟军的轰炸区,“眼镜蛇”战役中美军遭己方飞机误炸的惨剧,布莱德雷记忆犹新,麦克奈尔将军的死让他至今心有余悸。
巴顿的请求被转到布莱德雷那里。布莱德雷当时正在盟国远征军最高司令部,于是他就巴顿的请求同艾森豪威尔一起进行了商量。艾森豪威尔本来是一心盼着将德军围而歼之的,但看到巴顿如此孤军深入,他也被虚构出来的危险吓住了,于是,他同意了布莱德雷的主张,当即亲笔签发了停止前进的命令。巴顿的请求被彻底否定了,他只能在阿让唐阵地上,坐等着加拿大集团军前来会合。
即便是在这个时候,痛歼德军的良机也仍未消失。可是,8月14日,布莱德雷又发布了一道错误的命令,把大好机会彻底葬送了。
根据英国情报机关提供的情报,布莱德雷错误地认为法莱斯—阿让唐口袋里的德军主力已经逃出包围圈。因此,他命令在阿让唐只留下二个师等候与加军会师,主力部队则转到东北方向追击德军。结果,8月19日,当美军与加军会师完成合围之后,才发现德军主力12个师还在他们的口袋里,可是由于兵力不足,口袋无法扎紧,20日至21日间,4万多名德军成功地从包围圈中突围出去。现代坎尼之梦最终还是一个梦。
事后,布莱德雷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为此感到深深的内疚和自责。巴顿批评他“有疑即停”,他诚恳地接受了这一指责。
昔时已去,来日当追。懊悔也罢,遗憾也罢,对巴顿以及盟军所有将士来说,法莱斯已成为过去,他们的目光投向了新的战斗。在这场新的战斗中,他们将把法莱斯的漏网之鱼同塞纳河的猎物一口吃掉。
4。 塞纳河大围歼
1944年8月14日,这是巴顿和第3集团军在法国正式参战两星期的日子。在这两星期里,他们从阿弗朗什向东推进了150英里,解放了大片法国领土,巴顿不无自豪地宣称“第3集团军比有史以来的任何其他军队都前进得更快、更远”。
但是,直到这时,巴顿和他的第3集团军仍然被人为的“保密”关在无法见人的黑房子里,所有各级的战报和新闻中,都找不到有关他们的一点记载,就连比阿特丽斯也无法知道她丈夫的任何准确的消息。当然,凭着一种女性的直觉,她猜到从布列塔尼之战开始,有很多荣誉是属于巴顿的,对此她坚信不疑。
事实上,巴顿及其部队投入战斗不久,德军就已经知道他们的对手是谁了,只有傻瓜才会被继续蒙在鼓里。所谓“保密”,这时早已失去其军事意义,它只能徒增巴顿的痛苦压抑之情,挫伤第3集团军的高昂士气。他们取得了辉煌伟大的胜利,荣耀和桂冠却戴在别人的头上。“这还有一点公正吗?”巴顿发出了呐喊。
布莱德雷感到有些过意不去了。在法莱斯战役前,他曾对海斯里普允诺,对第15军解除保密限制。他曾向艾森豪威尔提出这个问题。艾森豪威尔很爽快地就答应了。布莱德雷于是进一步提出,对整个第3集团军解禁,艾森豪威尔却表示反对。他说:
“乔治给我找了这么多麻烦,在我这可怜的老脑袋瓜上,就剩下几根白发了。让乔治多干些时候再上头条新闻吧!”
巴顿的拥护者们再也不耐烦了,他们强烈地呼吁给巴顿以应有的荣誉。《明星晚报》引用德国新闻社多次披露巴顿在法国的消息,以此证明继续对巴顿进行“保密”是荒谬的。在这种情况下,艾森豪威尔决心对巴顿实行解禁。
8月15日,艾森豪威尔举行了一个记者招待会,向全世界宣布:“第3集团军在战斗,指挥这个军的是巴顿将军。”很快,巴顿的名字在西方世界的每家报纸上的头条新闻中播出。
第3集团军在一片颂扬喝彩声中,继续大踏步地前进。
根据巴顿的计划,第3集团军应以最快的速度向塞纳河挺进,并以芒特—加西库尔和埃尔博夫为主要对象进行另一次大包围,向东直取巴黎。
眼下,战局的前景对盟军来说,十分美好,但实际上还存在许多胜负难卜的因素。由于第3集团军几乎是在大踏步地前进,它所进行的真正的战斗并不多,德军的有生力量没有被消灭,局势仍然是飘忽不定的。
在布列塔尼,德军仍在几个港口据点里负隅顽抗,第8军被牵制在这里无法脱身的情况,一直延续到9月份。
在法莱斯,由于最高司令的命令有误,已成瓮中之鳖的德军,奇迹般地逃出至少有4万人之多。有人认为逃出去的有8万人,因为当盟军最后占领这一地区时,只发现1万多具尸体和不多的俘虏。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以后的战斗中,德军不仅能继续组织起有效的防御,甚至还发动了比莫尔坦战役更大的一次反扑——阿登反扑。
战局仍然模糊,但这没能阻止巴顿按他的战术思想继续大踏步前进。1944年8月,第3集团军装甲铁流实施了胜利大进军。
第12军在吉尔伯特·库克少将的指挥下,占领了圣女贞德的城市——法国南部重要城市奥尔良市;
第20军于8月18日进占历史名城沙特尔,并得到一个完好无损的飞机场,该军前锋距巴黎仅有50英里了;
第15军越过了厄尔河,并不战而取德勒。
至此,第三集团军打通了通往巴黎的道路,从三面对巴黎形成了半圆形包围。攻克巴黎指日可待。解放巴黎这座千年古城,对巴顿来说,不仅意味着他军事生涯中最重要的一项荣誉,而且也是个感情问题,他将亲手洗去这座他热爱的城市所蒙受的玷污。
艾森豪威尔此时却在犹豫,这种犹豫并非出自军事方面的原因。在巴黎附近的这三个军,动用其中任何一个军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占领巴黎。艾森豪威尔主要考虑的是政治和后勤方面的问题。
一则,戴高乐的民族主义情绪很浓,在很多现实问题上,他与盟军都发生了矛盾和冲突。眼下他正坚持首先进入巴黎必须得是法国军队。
二则,盟军后勤供应承受的压力过大。由于巴顿进展过速,盟军的供应线几乎一下子从诺曼底伸到了塞纳河,战略物资的供应,主要是汽油供应已显不足;而一旦解放巴黎,盟军还得每天向400万巴黎居民提供燃料和其他生活必需品,这对本已紧张的供给系统来说,无疑是难以承受的重负。
再则,德军事实上已放弃了巴黎。从战略上讲,占领巴黎对进攻德国并无多大意义,艾森豪威尔是克劳塞维茨学说的信奉者,一向认为“歼灭敌军胜于夺取土地”。他认为当务之急是绕过巴黎,追歼德军主力,巴黎可以回头再收拾。
8月15日,巴顿得到布莱德雷的命令:第三集团军继续向塞纳河全速推进,粉碎德军逃跑的企图。
巴顿听出了这一命令的潜台词:进攻巴黎与第三集团军无缘。他对此大失所望。他的部下也十分震惊。但作为军人,他们只能服从。
8月17日,第15军由德勒向塞纳河前进了25英里,强占芒特。巴顿的坦克所向披靡,所到之处,德军风声鹤唳,一触即溃,退缩至莱桑德利和奎恩间的塞纳河渡口附近。
17日夜间,芒特地区狂风大作。趁着月黑风高,巴顿指挥第79师强渡塞纳河。德军对此完全没有预料。结果,渡河部队基本未遇到抵抗,第79师顺利完成渡河任务。第二天,该师又出其不意地攻占了设在拉罗利的德第13集团军群指挥部,并向刚到达这一地区的德军发起了进攻。至23日,一座能通过各种交通工具的桥梁横跨在塞纳河上。
20日拂晓,第5装甲师开始向西北方向的卢维耶推进。德军在这里的防御力量很弱,但他们利用易守难攻的地形,还是迟滞了第5装甲师整整五天。
与此同时,第19军在左翼向埃尔本夫发起进攻,至25日,全面占领该城。
上述部队完成任务后,全部撤回了原防区为英国第2集团军留出一条畅通的大道,以便他们去封闭韦尔农和莱桑德利之间的塞纳河地段。
作为“美军中顶呱呱的打气人”,巴顿在这段日子里充分发扬了他“事必躬亲”的作风,亲自鼓舞士兵的斗志,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将军们在他的激励之下,也都亲临战场,不断以个人英勇的行为来鼓舞他们没有战斗经验的部属。
21日,第12军在新任军长埃迪的率领下,继续向前猛冲。第4装甲师巧妙地绕过德军固守的穆塔吉斯,神不知鬼不觉地占领了桑城。桑城的德国守军对此浑然不知,许多军官穿着假日礼服去圣艾蒂安大教堂去做礼拜,结果正好碰上了进城的美军。22日晨,第4装甲师在塞纳河对岸建立了一个桥头堡。几天后,穆塔吉斯的德国守军也被全部肃清,第4装甲师推进到特鲁瓦市郊。
第20军在左翼以同样的气势向默伦至蒙特罗一线推进。21日,第5师粉碎了德军在埃索讷河的防线,次日推进至枫丹白露,23日抵达塞纳河畔的蒙特罗,并占领了渡口,与此同时,第7装甲师的装甲洪流也在向默伦涌去。
至25日,第3集团军已在巴黎以南塞纳河的上游和特鲁瓦河段上占据了四个桥头阵地。
这时候,德国人意识到自己再一次面临被围歼的危险。整个8月下旬,他们拼命向东撤退。由于第3集团军早已占领了塞纳河上的大部分渡口,德军重武器、车辆的撤退严重受阻,结果在奎恩的南面和西南面两个河道大转弯处,挤满了急着过河的德军和各种车辆,盟军空军乘机出动,对这两个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空袭,给德军造成了灭顶之灾,击毁坦克二百余辆,其他各式军车近4000辆。要不是友邻部队动作稍慢,使奎恩的缺口未完全封闭,是役几乎要将德军主力完全吃掉。最后,约有近3万的德军再次逃脱覆灭的命运。
在巴顿痛击塞纳河畔德军的同时,已从第3集团军划拨给第1集团军的法第2装甲师,在勒克莱尔将军的率领下,八面威风地开进了巴黎,随即被湮没在欢迎的人群、鲜花、彩带和气球的海洋之中。这一天,巴黎全城狂欢。
巴顿是以酸溜溜的心情关注着这一切的,不过他很快就变得愉快起来,第2装甲师进入巴黎后,逢人便说他们属于第3集团军,而不属于第1集团军。巴顿的自尊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巴黎的解放,标志着“霸王”战役正式结束。1944年8月的历史,记载的是巴顿和第3集团军这样辉煌的战绩:他们向前推进了500英里,解放了近4。8万平方公里土地,毙伤俘德军10万余人,摧毁、缴获坦克500辆,火炮200门,而他们自己仅付出1。6万人伤亡的代价。
令人难以置信的战绩,奠定了巴顿无可争辩的战神地位。此刻,这位战神没有沾沾自喜,他盯着作战地图,把目光越过塞纳河,指向远方的德国心脏地区,在他心中,一个更加伟大的进军宏图正在酝酿之中。
第八章 最后的较量
1。 步履维艰
“霸王”战役结束以后,第3集团军下一步该怎么办?这是巴顿一直在思索的一个问题。眼下,他已经勾画出一份战役计划的蓝图,这个计划无论从规模还是内容上看,都是非常惊人的,它甚至使巴顿本人都感到吃惊,他把它称之为“必胜的计划”。
“必胜的计划”主要内容是,以第3集团军3个军的力量迅速地渡过塞纳河去,向东挺进,穿过德军空虚的“齐格菲防线”,直抵莱茵河,而后直捣柏林,力争在秋雨把战场变成无法通过的沼泽之前,彻底赢得欧洲战争的胜利。
8月23日,天气阴冷而潮湿。这一天,巴顿把这份“必胜的计划”,交给了布莱德雷。同一天,第15军被调往第1集团军,使巴顿手头现成的军只剩下两个,而凭这个兵力是无法完成“必胜的计划”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