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契丹萧太后正传-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过,人家韩匡嗣仕途一路顺风、韩德让平步青云,却不是靠跑官花钱买来的,而是皇后萧燕燕一手呵护、提拔起来的。风云不测、宦海沉浮,官场上谁都有倒霉败运的时候,韩匡嗣也不例外。就在韩匡嗣出任南院枢密使不久,御盏郎君耶律呼图出使北宋朝廷回来,向耶律贤进言说:“宋一定会攻取河东的北汉,应事先做好准备。”韩匡嗣不屑地问:“你怎么知道?”呼图说:“这是显而易见的。四方自立的小国都被宋攻占了,只剩下河东的北汉了。今宋讲武习战,其意必在北汉矣。”韩匡嗣驳斥说:“怎会有这事呢!”到底也没有做什么准备。不到一个月,宋果然发兵进攻北汉,并向契丹发出威胁说:“河东逆命,所当问罪,若北朝不去救援北汉,南北两朝合约如故;不然,只有一战。”
对这次的判断失误,作为镇守南京多年、身为对宋事物主要负责人的韩匡嗣,应该承担责任,但辽主耶律贤却说:“呼图很能料事,朕和匡嗣倒虑不及此。”只是点了韩匡嗣一下,就放过去了。时隔一年,韩匡嗣同耶律沙、耶律休哥率兵南伐,宋师阵前诈降。耶律休哥告诫说:“对方兵多,队伍严整而锐气正盛,必然不肯屈从于我,这是在诱我上当,应该严阵以待。”韩匡嗣不听其言,未作预防。俄顷,宋军阵上鼓角大震,尘土飞扬,一鼓作气杀将过来。韩匡嗣仓促间不知如何应敌,大败而回。这一仗,万余名辽兵做了刀下之鬼,损失战马千匹及兵器军帐无数,还有三万户百姓回归南朝,只有耶律休哥整师而退。辽主耶律贤大怒,历数韩匡嗣五条罪状:“违众深入,一也;行伍不整,二也;弃师鼠窜,三也;侦候失机,四也;捐弃旗鼓;五也。”立即下令问斩。多亏皇后萧燕燕极力相救,韩匡嗣才得以幸免。燕燕不救不行啊,韩匡嗣一经伏诛,韩家从此就完蛋了,韩德让也就再无出头之日了,让萧燕燕如何承受得了?韩匡嗣不仅没有被砍头,还保留了爵位,只是从赵王降封为低一点的秦王,遥授晋昌军节度使。从以上两件事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位韩匡嗣其人,真的不是一个辅国栋才的料,他所以官运亨通,完全是皇后萧燕燕爱屋及乌、极力提携的结果,最后连老命也不得不靠她来保护。这还不算,韩匡嗣死后,“太后以其子德让故,遣使临吊,赙赠甚厚,后追赠尚书令。”
正文 8、爱你没商量(续)
对韩德让来说,萧燕燕可谓恩深似海。韩德让自然知恩图报、忠心不二,两人的心早就靠的很近了。耶律贤死后,身为皇太后的萧燕燕执掌国政,立即任命韩德让为总宿卫事,就是负责太后和皇帝安全的卫队长,把他安置在自己身边,两人之间已经是零距离了。对于萧燕燕曾许配给韩德让的事,国人是早就知道的;如今燕燕年轻守寡,迫不及待地把他招到身边,当然会引起人们的议论,一时宫闱绯闻满天飞。甚至有人猜测,太后和韩德让早就有染,耶律贤最小的儿子其实就是韩德让的种。客观地说,此时的萧燕燕和韩德让,也的确有“男女关系”之嫌了。闻知人们的议论,太后萧燕燕大为恼怒,也担心贵族豪强借故篡权,于是下令,禁止所有官吏军民不得无故聚众私语及冒禁夜行,违者当以犯法论处。有位叫做达喇干廼曼的臣子喝多了酒,大谈后宫风流韵事,被人揭发,依律当斩。太后不知出于何种考虑,额外施恩,只是棒打了一顿屁股了事。要知道,这些事发生在皇帝耶律贤死后不到三个月时间内,局势还很不稳定,萧太后就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宠幸韩德让,可见她对他的爱是如何的深沉了。
在宋朝以前,女人再嫁还是比较自由的。只是到了南宋中期以后,朝廷大肆推行程、朱理学,到处树立贞节牌坊,再嫁才成为女人的耻辱,遭人阻挠和诅咒。此风的兴起,发生在萧燕燕所处时代的一百年之后,还仅限于汉族地区。至于此时的契丹,女人接二连三地离婚再嫁都是极其平常不过的。作为一个女人,守寡的萧燕燕找个男人姘靠本不是大不了的事。但她是皇太后。契丹祖上有皇后殉葬的习俗,“断腕皇后”述律平就是榜样。你萧燕燕不仅没有殉葬的表示,皇帝尸骨未寒,你就耐不住寂寞招来个男人上床,怎能不让人说三道四呢?更为严重地是,太后宠幸的这个男人还是个汉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怎能不招致皇亲贵族的忌恨呢?至于耶律氏的帅哥才子们,更是醋意满满,明里暗里不断发出挑衅。
萧燕燕就是与众不同。面对如此尴尬的局面,她显示了连武则天都自叹弗如的胆量和智慧。她感到与韩德让偷偷摸摸毕竟不是回事,也难以封住众人的口舌,于是干脆将两人关系公开。为此,她带领皇亲贵族、文武大臣,并车载大批财物,直接来到韩德让的寝帐,让大家捉对进行双陆大赛。双陆是一种棋盘游戏,流行于曹魏,盛行于隋、唐、宋、元时期,每遇盛事,人们都要举办比赛活动以活跃场面。赛后,萧太后与韩德让两人以主人身份举行宴会,邀与会者举杯豪饮,尽欢而散。这就如同举办了一次婚宴,虽然没有行夫妻之礼,也算是宣告结婚了,何况还有嫁妆呢。从此萧燕燕和韩德让无论出征游幸,还是饮宴会客,都是同车共帐,出双入对;即使在朝会奏对、接待外国使者这些严肃场合,两人也是同起同坐、相敬如宾,俨然一对亲密夫妻。其实,萧燕燕早就把韩德让视为丈夫了。据说,耶律贤刚死不久,萧绰就对韩德让吐露了多年的情意:“我曾许嫁于你,愿谐旧好。今幼主当国,也就如同是你的儿子了,愿好生照看。”萧燕燕胜利了。不久人们就视之如常,连闲话也少了。她尽情地享受着爱情的欢愉。
韩德让不仅给萧燕燕带来了爱情,在执掌国政上也给了她至关重要的支持。和乃父韩匡嗣相比,韩德让治军执政的业绩可圈可点。在南京留守任上,他曾在危难之时守城待援,之后,又率兵破敌。辽主耶律贤以“德让等能安人心,捍城池,赐诏褒奖”,并升其为辽兴军节度使。在宋辽燕云大战中,韩德让日夜与萧燕燕同车共处,并肩作战,参与谋划。可以说,萧燕燕的每一步妙棋,都浸润着韩德让的智慧。战后,韩德让因功加官守司空,封为楚国公,与北府宰相室昉同掌国政。后来,韩德让奉命率兵伐宋,沙堆一战,又败宋军,被封为楚王。萧燕燕执政期间,实行了解放奴隶、改革旧制、发展农桑、首开科举选士等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契丹奴隶制向封建王国过度的进程,吏治大为改观,政治走向清明,国力为之大增,以致后来以强势的地位与宋缔结“檀渊之盟”。这一切的一切,都得力于韩德让的筹谋和鼎力襄助。对他的努力,贤明的萧太后自然是有功必赏,内举不避亲嘛!韩德让频频得到提升,一直官拜大丞相,进封齐王,总掌南北二枢密院、南北二宰相府事。他的地位已在诸亲王之上,仅次于皇帝和太后,俨然是契丹的太上皇了。
萧燕燕虽然位极至尊,但仍然有一颗平常女人的心理,喜欢以自己男人的荣耀为荣耀。当然,这个男人必须是出类拔萃的、令自己满意甚而至于是佩服的。韩德让就是她的这个男人。实际上,她已经把韩德让当做了皇帝,或者说,她要利用自己的权力把他塑造成皇帝。契丹的皇帝不是都姓耶律吗?那好办,我就赐给他个姓名叫耶律隆运,并按皇帝的标准给他配备了由百人组成的左右护卫。皇帝是不容侵犯的,韩德让也是不容侵犯的。一次,韩德让和萧太后一起去观看击鞠,类似于现代的马球赛;一位叫做瑚哩实的参赛者将韩德让撞落马下。萧太后勃然大怒,立即命令将瑚哩实斩首。皇帝可以随意杀人,不受法律追究。韩德让也享有此项权利。涿州刺史耶律虎古,曾经和韩匡嗣发生过矛盾;一次在上朝时又和韩德让引起争执,韩德让怒不可遏,从卫士手中夺过兵杖朝耶律虎古头上砸去。可怜耶律虎古脑浆迸出,当场死亡。对此萧太后亲眼相见,却没有给韩德让加罪。涿州刺史也是个不小的官僚了,一下就被打死了,也只有皇上才有这种特权吧?
正文 9、城下结盟
除萧燕燕之外,历史上几位守寡的太后另觅新欢,不管何种原因,爱情的结局都不美妙。秦始皇的母亲太后赵姬,先后和宰相吕不韦及嫪毐同居。后来嫪毐被车裂,吕不韦被鸩致死,赵姬也被儿子打入冷宫。武则天那两位“玉貌雪肤,眉目如画”的男宠张昌宗兄弟,被朝臣杀死;连对她有情有义的冯小宝,最终也难逃伏诛。还有那位清朝的开国功臣、传言与孝庄皇后有染的多尔衮,最后也死在顺治皇帝手里。君不见,直到如今,寡母再嫁还往往遭受子女的阻扰,何况封建时代的皇太后乎?但太后萧燕燕是个例外。她与韩德让情深意笃、始终如一自不必说,她的儿子耶律隆绪皇帝,竟也视之如父。耶律隆绪指派两位弟弟隆庆和隆祜,每天步行二里去给韩德让问候起居;每逢韩德让外出归来,隆庆、隆祜都要赶去迎候,作揖问安。就是身为一国之主的耶律隆绪,前去拜访韩德让时,也要在帐外五十步下车,向出账迎接的他行礼问候,形如父子。如果说耶律隆绪是迫于母命的话,那么,在萧燕燕去世以后,耶律隆绪还携皇后去看望病重的韩德让,亲奉汤水,尊重有加。据说,韩德让死后,耶律隆绪还让人给他画像,作为有贡献的大臣供人瞻仰。耶律隆绪对母亲的情人如此之尊重,恐怕不能单用契丹的风俗来解释吧?
爱情是自私的、独占的、排他的。但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女人们不得不容忍别人分享她的爱情,或者说是性伙伴。这是男权统治下的女人的悲剧。但女皇武则天做不到。太后萧燕燕也做不到。因为她们已经凌驾于男人之上,可以我行我素。上官婉儿是武则天的心腹秘书,当武则天发现她与自己的男宠有染时,火冒三丈,立即拔取金刀,插入上官婉儿前髻,伤及左额。从此,这位美丽的才女脸上便留下了一朵梅花状的伤疤。而萧燕燕做得更绝,她干脆设谋把韩德让的发妻李氏毒死,打发了唯一的一位情敌。作为第三者,萧燕燕插足别人的婚姻已经有违社会公德了;她竟又害人之死,真是岂有此理、王法难容!但是,没人过问这档子事,因为萧燕燕是执政的皇太后。处于她这个级别的帝王们,信口雌黄、杀人如麻者大有人在,都是从来没有被追究过刑事责任的。李氏不幸遭遇这样情敌,我们只能对她表示同情而已。
天下父母大都有两个心愿:教子成材并给他们留下一份财产。萧燕燕也不外乎如此。不过,她的目标是培养儿子成为一代有作为的皇帝,并送给他一座稳固完好的江山。她迟迟没有归政于皇帝耶律隆绪,不是恋栈,更不是自己有称帝的企图,而是还没有把这两件要务办好。萧太后对耶律隆绪要求极其严格,让他终日习文练舞,绝不允许放纵私欲。皇家府库虽然金帛如山,但皇帝动用一点都得经过太后审批,除非赏赐文武僚属,其他一律不给。和乃父一样,耶律隆绪也喜欢流连山林、射猎饮酒。太后严厉训斥说:“前圣有言,欲不可纵。吾儿为天下之主,恣意驰骋畋猎,万一有个好歹,我如何向先帝和天下臣民交代?要深戒之。”说罢,还要亲手执杖打一顿屁股。就是发现小皇帝与宫妃吵架斗嘴,太后也要当众将他训斥一顿。在她的严格管教下,耶律隆绪得到健康成长,史称其“性英辩多谋,神武绝冠”,文能即兴赋诗,武可连射两虎,明志要师法唐太宗、宋太祖,做一代雄才大略的明君。历代王朝经常出现一代不如一代的症状,眼下“富二代”的培养也遇到了难题,我们不妨研究研究萧燕燕的教子之法,也许会有些裨益。当然,可不能动不动就大屁股。
强大的北宋王朝始终是辽国最大的威胁,让萧燕燕放心不下。她运用一切手段,建立对付宋王朝的统一战线。在西部,她派兵征服不朝不贡的祖卜、敌烈等弱小部落,开疆拓土;而对在宋、辽之间朝秦暮楚的党项族,则采取和亲政策,极力拉拢。她把宗室耶律襄的女儿封为义成公主,嫁给授党项首领李继迁,结为姻亲。又赐马3000匹,授李继先为定维军节度使,继而又封为夏国王,使党项军力迅速壮大,对宋的西北边境构成威胁。在东部,女真首领野里雉向宋纳贡,萧燕燕立即派人在海岸置栅三处,每处派3000人马把守,阻断女真南下朝贡之路,并利用军事威胁和挑拨离间种种手段,使女真内部发生分裂,其宰相率四个部族归附辽国。朝鲜半岛上的高丽国不朝辽国,却越海向宋进贡。萧燕燕派萧恒德移师鸭绿江,向高丽国王王治问罪。王治奉表请降。萧燕燕把女儿越国公主之女嫁给王治,并将女真族鸭绿江以东数百里土地划归高丽国。大棒加胡萝卜果然凑效,两国由此通好。萧燕燕在巩固北方的同时,还不断发兵南下,对宋进行试探性的进攻。
燕云大战之后,宋辽双方军事态势发生了根本变化。辽朝由守势转为攻势,而宋朝则不得不从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陷于被动挨打的地步。战后十几年间,辽朝几乎年年都要发兵南伐。其中,太后萧燕燕、辽主耶律隆绪,以及韩德让等重臣都率兵出征过,曾打到邢台、洺州以南宋朝腹地,纵兵抢掠,“于界外三百里内,耗荡生聚,不令种养”,对华北平原地区造成极大的破坏。宋太宗赵光义焦头烂额,上台之初那股兴武征伐的锐气彻底消磨光了。他接受宰相吕蒙正的建议,转而实行以文致治的国策,说:“朕每读《老子》至‘兵者不祥之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未尝不三复以为规诫。王者虽以武功克定,终须用文德致治。”为此,他重用赵普、吕蒙正、寇准等大臣,完善典章制度,改进科举取士,发展文化事业,实行宽松敦厚的治理方针,国政倒也可圈可点。对于北部边关的防守问题,宋太宗采纳大臣们的献策,集中兵力,选派良将,弃小守大,深沟高垒,以守为攻,也颇见成效。宋都巡检尹继伦,以千余兵将大败耶律休哥大军,威震边关,使这位辽国第一大将好几年不敢轻犯宋境。宋永安节度使折御卿,率众在子河汊大败韩德威率领的万余骑兵。韩德威是韩德让的弟弟,时任辽招讨使,此后他又寻机雪子河汊之耻,再次被折御卿抱病挫败。
正文 10、城下结盟(续)
在对辽作战中,涌现出一批英勇善战的将领,其中就有杨继业的儿子杨延昭。杨继业死后,朝廷下诏表彰,赐其家布帛千匹,粟千石,封其子为供奉官等。《杨业传》中记载他有七个儿子:延朗、延浦、延训、延环、延贵、延彬,还有一个在陈家谷口和他一起战死的幼子延玉。杨延昭即杨延朗,是杨继业长子。在杨家弟兄七人中,只有他的事迹载于正史。在随从杨业北伐时,杨延昭充任先锋,在朔州城下臂上中箭,仍冒矢奋进,破敌攻城。因为没人提携,他直到中年才崭露头角。公元999年隆冬,杨延昭巡查到遂城,适逢辽军围城。遂城城小无备,驻守官兵大为惧怕。杨延昭召集丁壮,连夜汲水浇在城墙外,等到天明,城墙已冻结成冰,坚不可摧,辽军只得解围而退。不久杨延昭在羊山大败辽兵,升为莫州团练使,后又任都巡检使、保州防御使。杨延昭智勇善战,号令严明,战斗时身先士卒,论功时推给部下,“故人乐为用”。契丹惮之,呼其为杨六郎。由于宋朝军民的坚决抵抗,使南犯辽军时遭败绩,势头受到遏制。在宋、辽攻守胶着期间的公元997年,宋太宗赵光义抱憾去世。他的儿子宋真宗赵恒,继续执行对辽既定方针,调兵遣将,沿边广浚河渠、开垦坡塘水田,以阻遏契丹铁骑。鉴于乃父的教训,赵恒没有北伐契丹的宏图,只想保守疆界现状、求得国泰民安,于是随有求和之心,曾派使者向辽国求婚,被拒绝。
面对宋朝军民的坚决抵抗,这位聪明睿智的辽太后萧燕燕,也对没完没了的征战杀伐有些厌倦了。她的这种态度,在听了宋朝降将王继忠一番劝告之后,明确地表现出来。王继忠本是宋朝定州行营副部署,曾在康村大战一天一夜而却敌。后得知粮道被辽军切断,当即率部跃马驰赴,被“围数十重,士皆重创,殊死战,且战且行”,终于力尽被擒。遗憾的是,王继忠没有像杨继业那样绝食而死节,不然的话,也会成为流芳千古的忠臣被讴歌。但是,他却承担了一项特殊的历史使命,功不可没,我们不应该忘记他。王继忠被擒后,辽太后萧燕燕知道他很有才干,立即授其户部使之职,并张罗给他娶妻安家。萧燕燕的爱才礼贤之举令王继忠很是感动,于是答应为辽尽忠出力。一日,他从容对萧太后说:“臣私下观看,大朝与南朝为仇敌,每年向百姓征车讨马,民不得安,怨声载道,朝廷并没有得到什么好处,还不如派人与宋恢复盟约,结好息民,休兵解甲。若为南北两朝着想,我看没有比这更好的选择了。”太后听了,点头称是。但是,她并没有立即将求和付诸行动,而是亲率二十万大军,和耶律隆绪一起开始了一次空前的南征行动。
对于是否进占中原的问题,契丹内部历来有鹰、鸽两派。当年的“断腕皇后”述律平,就先后极力劝阻辽太祖、辽太宗用兵中原。曾说:“我有羊马之富,有西楼(潢河契丹皇室居地)足以娱乐,何必劳师远出以乘危邀利呢?”圣宗之前的两任皇帝辽穆宗和辽景宗,都采取了草原保守政策,陶醉于马背羊群之中。也许是当年辽太宗开封称帝失败的教训,让它们知难而退了。萧燕燕也曾亲自带兵南下,都不敢久留,她并非不知道进占中原的艰险,为什么还要孤注一掷呢?原因不外乎,此时皇帝耶律隆绪已经年过而立了,太后应该还权于帝了;但她不放心南北对峙的局面,想通过自己最后的努力夺回关南三州,形成对辽国军事更有利的态势。再就是,她认为宋真宗软弱可欺,在契丹大军的猛烈攻势下,会乖乖地坐下来听她摆布,从而掌握谈判的主导权。另外,她对宋军的实力、部署十分清楚,有把握克敌制胜,对其形成威胁。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萧燕燕进兵中原,一开始就没有打算灭掉宋朝,让儿子开封称帝;而是图谋以战求和,进一步稳固辽国边防。
她的行动揭示了她发动这场战争的目的。公元1004年,萧燕燕命统军使萧达兰、奚六部大王萧观音努为先锋,自己携耶律隆绪亲率大军二十万,浩浩荡荡大举南侵。辽军先后围城保州、定州,遭到宋军顽强抵抗,进军受阻。从保州、定州,一直到邢州、洺州这条线路,就是现在的京汉线,是契丹历次南侵的主要通道,宋朝把主要兵力部署在了这一带。萧燕燕力攻不克,随即掉头东去,兵临瀛洲(今河间)城下,亲击战鼓,催兵昼夜攻城,“矢集城上如猬,死者三万余人,伤者倍之,竟弗能克,乃退。”萧太后并没有因为屡屡受挫而罢手,而是果敢地采取避实击虚、长驱直入的策略,麾军南下,迅速攻占宋军防御薄弱的沧州、冀州、贝州,(今清河、临清一带)矛头直指东京的北大门大名,时谓北京。前面,就是东京开封的最后防线天雄军和德清军。宋真宗调配劲旅布防天雄,与辽军对垒。先锋萧达兰几次进攻天雄无果,萧燕燕于是择地筑城,以为驻兵歇马之地,与之相峙。
这座城,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萧城。萧城坐落于黄河故道南来东去的拐弯处北岸,在一马平川的平原上,也算是个险要之地了。每到雨季,黄河分洪流经故道东向入海,浩浩荡荡,一片汪洋,一直延续到春节才会断流。利用这道屏障,可以阻挡来自山东的援军。萧城的西、北两面,是常年水深流急的卫河,可凭险阻击来自河北的追兵。黄河故道与卫水之间,是一条相隔十里的甬道,自萧城可驱兵直达黄河岸边。作者的家乡田马园村,就在距萧城西南三十里的黄河故道上。田马园西面,还有四个马园、五个草村。据族谱记载,村名的来历,是因为这里曾是辽军囤积草料、喂养战马的地方。
正文 11、城下结盟(续二)
在萧城周围,有不少村名和宋、辽战事有关,也有不少关于萧太后的传说,其中就有戏剧《四郎探母》中描述的故事。当时宋真宗曾临亲大名视察防务,佘太君率杨家将护驾到这里也是可能的。萧城距大名百余里,杨四郎骑快马一夜跑个来回大概不成问题。《四郎探母》故事的结局有不同说法,分别体现了主战与主和两派意见。刘兰芳在评书中讲,佘太君让四郎带信给萧太后,最后促成了澶渊结盟。此说符合当时宋辽双方的心态和氛围,但没有历史依据。真正促成签订合约的,还是那位同样归降辽朝的宋将王继忠。
还是在南下途中,萧太后派四名小校持王继忠写给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