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逆天仙帝-第1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以,石中天和火炎二人都吃惊不已。
“嗯。”李风扬点点头,说道,‘不知你们是否知晓,九黎族人人铜头铁额,尤其是修炼到天仙之境,整个脑袋堪称不灭,肉身不毁,在远古时代,九黎族人渡过金仙劫的机率,几乎是人族与妖族的两倍之多。’
“而这一切,皆是因为金仙劫主要针对于修士的天门,而九黎族人铜头铁额,天门也强大无比,金仙劫想要伤之,并非易事。”
李风扬解释道:“我们手上的这株九黎花的作用,就是能够强化修士天门,增加渡过金仙劫的机率。”
“太好了。”火炎小脸兴奋道。
石中天也是老脸露出了一抹笑容。
金仙,在旁人看来,也许是一生也难以修炼到的境界。
但在火炎和石中天二人眼中,将来修成金仙,就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换句话说,他们迟早都会修炼到金仙之境。
不过,他们也知道,金仙劫的困难,想要渡过,并且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如今有了这株九黎花,他们对渡过金仙劫的信心,几乎是百分之百了。
李风扬微微一笑,将九黎花用一个玉盒装起来。
他前世乃是仙帝,所以对于金仙之境,丝毫未曾受到迎向,九黎花对于他来说,可有可无无,不过他用不到,别人未必也用不到。
何况,九黎花价值昂贵,放到仙界,绝大多数天仙会趋之若鹜。
想罢,李风扬说道:“走吧!”三人走出古塔。
下一步,他们走向艮宫位置的九黎塔。
艮宫为山,代表基础!
所以,李风扬三人都不敢大意。
不一会儿,三人就来到了艮宫位置的九黎塔。
这座九黎塔矗立虚空,平静异常,仿佛没有任何力量。
“唰!”
三人步入,处于一片虚无空间之中。
这片空间之中平静,清风吹拂,三人目光眺望,只见草木青翠,流水潺潺,飞鸟翱翔,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
这种和平的环境与前几座九黎塔大相径庭,让李风扬和石中天二人皆是目光一凝,有些警惕。
在他们看来,平静的背后,也隐藏了不为人知的危险。
“大家小心。”李风扬说道。
石中天和火炎都点点头。
“唰!”
下一刻,三人迈出了脚步,但没想到一个空洞立刻笼罩在自身,连一丁点儿的反抗之力也没有,就被吸入空洞之中。
“呼!”
仿佛经过了无数岁月一般,李风扬竟然发现自己站在了一座庙宇之间。
这是一座寺院,清幽雅静。
在这里,一片祥和,安宁,李风扬行走在石阶之上,仿佛在朝拜一般。
他十分诧异,不知道为何自己会来到这里,但却制止不了自身,仿佛前方吸引他的东西存在,让他走进寺院深处。
这时,他隐隐约约听见了一些声音。
李风扬循声看去,只见寺院的僧人往悟场去,一些僧人低声议论:“这一次的偈语一定是神秀师兄获胜。”
“那当然了,神秀师兄乃是师傅的首座弟子,无论是资质还是悟性都是首屈一指,而且他也曾指点过我,让我受益匪浅,他继承我佛门衣钵,我第一个赞成。”
“是啊,相信神秀师兄一定能够带领我们,让佛门昌盛起来。”
这些僧人从李风扬身边走过,仿佛根本看不见他一样。
李风扬微微诧异。
不过,他惊异的不是这些僧人看不见自己,而是惊讶于僧人们的对话。
神秀!
他可是佛门圣人啊!
在狱界之中,他出手与妖族圣人血鸦争夺普贤寺,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他乃是一位实力甚厚,佛力无边的佛门高僧。
而且,在前世,李云飞也曾受到他的指点。
但李风扬没想到,自己竟然来到了神秀得道之前。
他走上台阶,来到了悟场。
在这里,已经站满了一名名僧人,他们都在低声议论。
不过,没有上前做偈子。
因为在所有僧人心中,神秀乃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理所应当成为佛门的传承者。
“神秀师兄来了。”
忽然,响起一声大喊,诸多僧人左右排开,循声看去,只见一名模样清秀,慈眉善目的僧人走出,他祥和宁静,一片空灵,仿佛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止他。
“神秀师兄。”诸多僧人参拜。
神秀微微颔首,一步步走上前来。
不一会儿,他来到了南廊之下,手中出现了一只金笔,自上而下书写开来。
少顷,两行金字出现在了众僧人眼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轻拂拭,勿使惹尘埃!
神秀神情平静,说道“这句话送与诸位师弟,我等身为僧人,不管何时,身要像菩提树一样正直,心也要向明镜台一样,但哪怕做到了,也仍然也爱逝世的佛拭,不要为世俗的尘埃招惹。”
“神秀师兄所言甚善。”众僧人对神秀参拜,恭敬有加。
“不错,神秀,你能够写出这样的偈子,为师很满意。”不远处,走来了一位老禅师,他一脸平静说道。
“是啊,神秀师兄对道的理解,我等远远不及。”
“我就知道,神秀师兄能够夺魁。”
“不错,有神秀师兄在,我佛门当然大兴。”
不少僧人都在低声议论,话语之中,对神秀敬佩有加。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轻拂拭,勿使惹尘埃。”李风扬站在一边,看向神秀书写的偈子,口中喃喃,心中渐渐有了一丝明悟。
这句话,乃是神秀心中的道,阐述了自身对道的理解。
而神秀的道,就是渐行渐远,慢慢领悟修炼,从勤奋之中得道,从渐悟之中明理。
也就是说,神秀的道,是一个渐悟的过程,而非一朝一夕之事。
对于这一点,李风扬也十分赞成,修道本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没有任何捷径可言。
渐悟,这就是神秀的道!
之后,神秀也终于成为一方圣人。
李风扬再一次明白一个道理,想要成圣,必须拥有自己的道,否则的话,一切皆是枉然。
“哈哈哈哈……。”就在这时,一个响亮的笑声响起。
这个笑声十分粗狂,令悟场一下子静了下来。
“惠能,你笑什么?”一名僧人问道。
众僧人都看向惠能。
神秀也看向惠能。
老禅师也看向惠能,充满岁月的脸庞古井无波。
惠能走出,面对老禅师和神秀,神色坦然,他高声念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什么?”
此话一出,众僧人面面相觑。
但下一刻,诸多僧人大笑,说道:“惠能,菩提树乃是我佛门之根,你竟然说菩提本无树,居心何在?”不错,我看你枉为我佛门僧人,理应将你逐出本寺。“你这是对我佛门的大不敬,罪恶难逃。”一时间,诸多僧人走出,指责惠能。
神秀看着惠能,沉默不语。
这时,老禅师说道:“安静,惠能只是随口之说,无足轻重,惠能,你退下吧。”是。“惠能躬身退下。
“你们也散了吧。”老禅师道。
神秀在诸多僧人的簇拥下也走了。
不一会儿,悟场之上,唯有老禅师一人。
当然,还有一个无法看见的李风扬。
此刻,他正陷入沉思之中,脑海里,一直回响惠能刚才说的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惠能!
李风扬纵然对佛门了解不少,也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
至少,据他了解,在佛门诸圣之中,并没有惠能这个人。
但是,李风扬疑惑,能够说出这话的人,怎会没有成圣?
不错,在李风扬看来,这句话也是一种道,只是这种道属于惠能,与神秀的渐悟之道不同的是,惠能的道属于顿悟。
惠能的顿悟之道,显示了见性成佛的工夫,直指本心,直揭心性,也就是本源;他的道,乃是人的本心,是心与心的交流,而非外在。
这种道,忘情忘我,无情无我,与自然为一体,超然物外,直指本心,堪称大智慧。
而神秀的道,在于认识自己的不足,时时刻刻警醒自己,检点自己,这是神秀的境界,这种境界在于外,不在于内,是属于与惠能之道相反的道。
这属于顿悟!
而神秀之道属于渐悟!
这是两种截然相反的道。
说不清孰强孰弱,这就好比有的人天赋强,有的人意志坚定一样。
那么天赋强的人可走顿悟之道,天赋差一些,但意志坚定,可走渐悟之道。
但这两种道,最后都速途同归,回归本源。
所以,李风扬觉得,这位惠能乃是一位不差于神秀的一位高僧。
这一刻,李风扬在两种道的理解之下,渐渐有了一丝明悟。
这种明悟对于他今后自身之道,有着莫大作用。
第423章 意境之道
悟场上,清风吹拂,雅静宁和。
老禅师望着南廊之上的文字,沧桑的脸上浮现出了一丝韵味,但他随即摇头,只是不知道他为何摇头?
李风扬疑惑。
突然,老禅师看着他站在的方向,神情平静,说道:“你来了。”老禅师的声音和询,仿佛就是在跟一个老朋友打招呼一样。
李风扬闻言一惊,说道:“你能看见我?”嗯。“老禅师点点头。
李风扬心神震动,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此前,他见诸多僧人看不见自己,所以坦然站在这里,没想到老禅师竟然能够见到自己,这令他吃惊,究竟怎样的手段才能够形成如此画境?
李风扬想不明白,但他神态恭敬,问道:“敢问老禅师,你的道是什么?”我的道?“老禅师喃喃自语,一步走出,飞临后山。
不一会儿,老禅师站在了一颗古松之下,威风和询,阳光明媚,一切显得宁静自然。
李风扬站在一旁,目光眺望,只见远处群山峻岭,河流山川纵横,让他心生一种一览众山小的姿态。
好一副山河画卷!
李风扬在心里赞叹。
“你看见了什么?”老禅师问道。
“山。”李风扬道。
说完,李风扬一怔,目光吃惊的看着老禅师,他没想到自己会这样回答?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不就是道的三重境界吗?
李风扬讶然一笑,没想到自己依然停留在第一重境界,枉他自命不凡,原来依然停留在最表面,为世俗所染。
他看着老禅师,神态更加恭敬,问道:“老禅师,不知你看见了什么?”贫僧看见了自然,看见了生命。“老禅师说道。
这是第二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李风扬精神一震,却听的老禅师说道:“但贫僧之道,比不得惠能,他之道,才是真正的本心之道,只是……。”说到这里,老禅师迟疑了。
“只是什么?”李风扬问道。
“只是正因如此,贫僧才犯难,不知道他二人谁能弘扬我佛门经义。”老禅师说道。
李风扬闻言沉默。
前世,他为仙帝,与神秀相识,曾向他问道。
他知道,神秀乃是当世佛门圣人之一。
可以说,他是如今佛门仅存的硕果,也正是因为他的存在,佛门依然昌盛,为人族修士敬仰。
并且,佛门在人族之中,也有不小的影响力,这一点,从此次妖族入侵人族,皈一寺的其中所处的地位,就可以看出来了。
至于惠能,李风扬却是闻所未闻,他甚至怀疑,佛门之中,是否有这样一位大师?
或者说,他已经死在鸿蒙大劫之中?
如果是这样的话,也就不难理解了自己为何没有听说过他了。
就在李风扬沉呤的时候,老禅师说道:“施主,你何以教我?”这……。“李风扬吃了一惊,没想到老禅师竟然请教自己,他不敢怠慢,但却不好回答,因为老禅师向他寻问的问题,关乎到佛门下一任传承者。
不过,当李风扬看着老禅师那诚挚的神情,这才知道,老禅师是真心寻问自己。
这让李风扬更加犯难。
神秀?
还是惠能?
平心而论,神秀或者惠能都十分优秀,都有了自己的道,只不过截然相反,但最后速途同归,可以说,他们二人之中,任何一人执掌佛门,都能够弘扬佛法。
但是,佛门传承者只能有一位,想要从两大都很优秀的人之中,选出一位,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这关乎到一教传承。
李风扬也不敢轻易回答。
山峰之上,老禅师看着李风扬,任由威风吹过他的身体。
李风扬眉头微皱,看向远方江山如画的景象,林浪滚滚,飞鸟发出清脆的叫声,清澈的流水在溪中流淌,发出哗啦啦的流水声,一切显得雅静、平和。
这时,老禅师说道:“贫僧难以抉择,值此施主出现,老僧以为,也许这是上天的旨意。”听了这话,李风扬神情一松,说道:“大师,凡事皆寻本心。”本心?“老禅师喃喃,眼中绽放出了精芒,看向李风扬,说道,‘贫僧知道了,多谢施主解惑。’”嗡!“就在这一刻,李风扬感觉自身脑海空灵,一片虚无。
当他睁开双眼的时候,看着眼前依旧的景象,却又了另一番感触。
这就是意境上的变化。
不错,李风扬在这一刻,达到了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恭喜施主。”老禅师含笑说道。
“多谢大师。”李风扬双手合十,恭敬行礼,这一礼,他行的心安理得。
老禅师微微一笑,说道:“一切有劳施主了。”说罢,老禅师脚下一动,不入寺院之中。
李风扬神色平静,也迈出了脚步,但没想到他并没有进入寺院之中,而是出现在了一艘渔船之上,河水清澈,水波滚滚,清风吹动,好不自在。
河水两岸,草长莺飞,花红柳绿,一副祥和的画面,令李风扬心境祥和无比。
见到这一幕,李风扬仿佛心有所悟,拿起了船上的鱼竿,放线垂钓。
他坐在船头,手持鱼竿,一动不动,如同雕像一般。
河水宽阔,流水激荡,但不知为何,这艘渔船停留在河水之中,竟然没有丝毫顺流而下的意思,实在让人疑惑。
而李风扬垂钓江上,仿佛没有察觉到一样。
在河西岸,一座山峰之中,隐匿了一座寺院。
在寺院北院,厨房坐落在这里,惠能正在烧火做饭,他仿佛没有此前在悟场的智慧,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烧火工,他的动作缓慢,但十分清晰,仿佛蕴含了一种条理。
就在这时,一段佛音传入他的耳中,惠能面露惊讶之色,遂而平静下来。
他继续烧火做饭。
这一天,惠能之名传遍了整座寺院。
在一间厢房之中,几名僧人簇拥着神秀,其中一人说道:“师兄,你不必为区区一个惠能生气,他只是一个烧火工罢了。”不错,我们佛门的传承是属于师兄你的。“除了师兄你之外,还有谁有资格传承佛门?”在一旁的几名僧人也如是说道。
神秀摆了摆手,神色平静道:“惠能虽是烧火工,但却有自我之道,尔等不如他。”这……。“一听这话,众僧人不语。
这时,听得神秀继续说道:“惠能之道,与我之道相反,虽无胜负,但想来师傅为此犯难。”一名僧人走出,恭敬说道:“神秀师兄,不管如何,我等只尊你为我佛门之长。”不错。“其他几名僧人也都点头。
在他们看来,惠能不过一烧火工,何德何能能够居于他们之上,传承佛门?
神秀见此,微微颔首,挥手说道:“你们下去吧。”众僧人相视一眼,退身离去。
入夜,寺院寂静,只有虫鸣之声。
就在这黑夜之中,惠能敲响了老禅师的房间。
“进来吧。”屋内传来了老禅师的声音,惠能恭敬进屋,拜道,‘惠能见过师傅。’“我唤你来,只为论道。”老禅师说道。
“是。”惠能说道。
在橘黄色的烛火之下,老禅师与惠能论道,但实则为慧能说法传道。
不知不觉,两天时间过去。
在第三天夜晚,老禅师说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一听这话,精神一震,一道佛光冲出体外。
他说道:“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老禅师见此,心怀安慰,取出一套法衣传与惠能,郑重说道:“惠能,我今传你佛门之法,你为六祖,记住,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复无种,无性亦无生。”惠能接过法衣,拜道:“多谢师傅。”惠能,为师希望你能够将之发扬光大。“老禅师说道,‘山下弱水之河,无物不沉,然你去便知。’
“是。”惠能再拜,收起法衣,下山去了。
老禅师信手一挥,双手合十,喃喃说道:“四位祖师,此乃弟子之过,要惩罚就请惩罚弟子吧。”就在惠能传承法衣下山,众僧人来到了神秀房间,说道:“神秀师兄,师傅付法传衣予惠能,今惠能下山去了。”师傅,你不信神秀,却信惠能,既然你付法传衣予,为何又让他离去?“神秀站在灯光之下,神情平静,看向众人,说道。
“请师兄裁决。”众僧人道。
“有劳诸位师弟了。”神秀说道。
“是。”众僧人道。
说罢,一众僧人下山急追惠能。
一时间,寺院之外,灯火闪烁,冷风吹动,渲染出一股肃杀之气。
惠能得老禅师付法传衣,急奔上下。
不久,就来到了河边。
此乃弱水之河,飞鸟不过,万物皆沉,惠能站在河边,一脸平静。
在他身后,一众僧人追来,手持棍棒,当先一人大喊:“惠能,你窃佛门经典,想要逃脱,今按照门规,将你处决。”阿弥陀佛。“惠能托着佛匣,平静说道。
然而,一众僧人却挥动棍棒而来,欲将惠能打死在乱棍之下。
但惠能平静,仿佛未见。
就在这时,一艘渔船从江中行来,李风扬站在船头,说道:“请惠能大师上船。”施主,是你?“惠能见到李风扬,吃了一惊,但他没有停留,登上了渔船。
李风扬惠能,着实吃了一惊,说道:“原来大师也看见了在下。”惠能双手合十,神态平静。
“唰!”
与此同时,渔船破开水浪,驶向河流对岸去了。
“慧明师兄,怎么办?”众僧人寻问一名僧人。
“回去吧。”慧明说道。
“是。”众僧人应道。
第424章 惠能传法
弱水之中,李风扬摇动船桨,渔船行驶。
此刻明月当空,月光入水,落到惠能身上,他佛衣飘动,神情平静,仿佛没有任何外物能够影响到他。
这时,他注意到了李风扬,双手合十,拜道:“惠能,拜谢施主救命之恩,不知施主名姓?”
“阿弥陀佛,在下李风扬。”李风扬神情崇敬道。
虽然李风扬没有听说过惠能之名,但这位却是有着自身之道的禅师,李风扬不敢小觑。
而且,他知道,惠能得到了佛门衣钵,得到了老禅师的认可,是佛门真正的传承者,有着大智大慧的人。
所以,李风扬对他谦恭,问道:“惠能大师,在下入寺院之中,余老禅师知我存在,不知道你缘何看出?”
老禅师乃是佛门高僧,法力无边,智慧达人,能够看出他的存在,李风扬并不奇怪,但这惠能只是一个普通的僧人,哪怕悟出了自己的道,按理说,也应该看不出自己才对啊!
惠能看了李风扬一眼,手指船帆,说道:“风动?帆动?”李风扬抬头仰望,清风吹拂,船帆飘动,他不禁迟疑,说道:“风动,帆亦动。”惠能微微一笑,说道:“是仁者心动。”仁者心动?“李风扬闻言,精神一震,说道,‘不错,是仁者心动。’
惠能之道,乃是顿悟之道,直指本心,而他仁者心动,不是本心又是什么?
而自己的风动,帆亦动,不过是停留在事物表面罢了。
看向惠能,李风扬眼中的崇敬之色更浓。
转而,他听着惠能继续说道:“今日我遇劫难,李施主前来渡我,又何尝不是贫僧渡施主?”请大师教我。“李风扬拜道。
“李施主,我刚在所问,世尊也曾说过相类似的话,你想听听吗?”惠能说道。
“大师请讲。”李风扬神情肃然道。
世尊,乃是佛门创建者,乃是大圣人,他竟然说过与惠能相似的话,那么说明这其中的道理深奥,对于李风扬来说,也许是一场天大的造化。
惠能微微颔首,缓缓道来:“世尊得道之初,曾寻问众僧,何名寂静,于此法中,谁静谁寂?
僧众中有彼尊者回道:“此心不动,是名为寂。于法无染,名之为静。”世尊说道:“本心不寂,要假寂静。本来寂故,何用寂静?”
彼尊者道:“诸法本空,以空空故。于彼空空,故名寂静。”
世尊道:“空空已空,诸法亦尔。寂静无相,何静何寂?”
说完,惠能含笑看着李风扬,他双目澄澈,如弱水之水,无瑕无垢,充满了一种大智大慧。
而此时,李风扬双手划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