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形意游侠录-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王芗斋黯然失色,喃喃道:“他老人家已故去了……”
  老者叹了一口气,说道:“想当年他半步崩拳打天下,在北京城我还见过他一面,时光飞逝,他已命丧寒泉了。你来华山为了什么缘故?”王芗斋把自己来历说了,老者道:“你志在高山深谷,博采众艺,志气可嘉!”他说着为王芗斋剥了一个山核桃。
  王芗斋道:“您老叫什么名字?能束教我一些太极拳拳法?”
  老者道:“我已隐居多年,淡忘红尘,我不愿说出自己的姓名和来历,只恐又惹出许多麻烦……”
  王芗斋见老者有难言之苦,也不便深问,他转过脸见那床上放着一本书,书名写着《太极拳论》,王宗岳著。左下方写着蝇头小楷:杨班侯……
 



第44章 辞江湖东山不复起 论剑术青史有遗风


  这一下,王芗斋恍然大悟,原来眼前就是武术界失踪多年的武术大师杨班侯、杨露禅的次子!杨班侯不知将有人来至,方才练艺前正读王宗岳所著《太极拳论》,书面上写着自己的名字,因此在练艺前把书随意方在了床上,没想到被王芗斋发现。
  王芗斋立即跪拜道:“原来是杨老先生。芗斋失礼了!”
  杨班侯慌忙把他扶起,连声道:“岂必,岂改。”他严肃地对王芗斋道:“我正是失踪多年,武林人纷纷猜测的杨班侯!”
  杨班侯名杨钰,道光十七年(一八三八年)出生于直隶永年县,他自幼习武则智,学文则愚。每当杨露禅教他拳式,讲解应用方法,他能举一反三,他学到的招式,从攻防进退中练成制服对方的绝招,跟随对方千变万化,最后战胜对方,立于不败之地。杨班侯随父进京时年仅十七岁,当时北京天桥是藏龙卧虎之地,一次杨班侯游逛到此,观看摔跤。杨班侯说他们是花拳秀腿闹着玩,人称“天桥八怪”之一的张宝忠的师爷要杨班侯入场比试中,被两次打倒,问明是杨露禅的儿子,口称小叔,甘拜下风。从此,天桥武林艺人提起他,无不尊称杨爷。他对来寻衅闹事的人,来者不拒,不管来人在江湖上有多大名声,无不败在他的手下,杨露禅闻知,担心儿子年轻有失,总是把着拳场,又为儿子拳技精纯而高兴。杨班侯使的太极提放术是一绝,所谓提放就是内气的提放。“提”能身轻如燕,健步若飞,甚至能满足腾空跃起;“放”则安步因若山岳,巨力不摧。他的桩步,八个力士拉拽,也岿然不动。杨班侯有两个女儿,一日他外出归来,得知小女儿落水溺死的噩耗,悲痛欲绝,气往上涌,两足自发地跳起四五尺高,在场观者无不惊嗟。又有一次,杨班侯出外访友,正值夏季大雨倾盆过后,路上洼水纵横,泥泞不堪。杨班侯到了朋友家,朋友发现他脚上穿的布鞋干燥,仅在鞋底略有湿迹,朋友赞他有“对拳慑敌胆,举手不留情”。一次他同自己的长女推手,发劲将其打伤,因伤致死,这也没有改变他练拳的习惯。他虽严厉过之,可是名师出高徒,他的入门弟子吴全佑、万春和尚等人也是武林佼佼者。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正在北京端王府当拳师的杨班侯不满帝国主义的侵略,毅然参加义和团,奋勇杀敌。连立战功。由于慈禧太后出卖了义和团,又由于八国联军依仗洋枪洋炮,义和团失败突围出京。杨班候孤身突围时,被一对德国马队发现,德兵见他背着弓箭,一身拳师打扮,蜂拥而追。杨班侯拉弓射箭,一连射死三名追兵,由于用力过猛,弓弦拉断。他索性用手掷箭,敌骑纷纷中箭坠马。德兵在后面向他开枪射击,子弹“嗖嗖”擦他的耳际而过。杨班侯见前面有一片密林。紧催坐骑,旋风一般卷进密林。德兵马队追至树林前,见杨班侯逃进树林,谁也不敢进去搜寻,于是点了几把火,火势倚仗风势,烈焰腾空,映红了半边天,映照着西天如血的晚霞,十分壮观。北京通县的老百姓和武林中的人都说,杨班侯为国捐躯了,也有人说他逃出后遁入深山隐居了。杨班侯的去向一直是武林界悬而未解的一个谜。
  杨班侯见王芗斋认出自己,便不好再隐瞒,于是道:“十年前,我被洋兵追逼进通县六里桥附近的一片杨树林,我躲到一个小树坑里,洋兵放火烧林,我急忙劈倒了周围的树木,清扫出一小片空地,所以才没有被烧死。洋兵见天色已晚,害怕遇到义和团和附近老百姓的袭击,回城里去了。”
  “于是我走出烧毁的树林地,先回到直隶永年老家,我看到清政府腐败之极,心恢意懒,不愿再为他们效力,可是如果不继续在北京端王府当差,端王府会找我的麻烦,于是索性孤、身一人遁进华山,在这东峰盖了这套小房子,闲居终生。”
  王芗斋道:“如今慈禧那老贼已死,换了宣统皇帝,又换了一朝天子。”
  杨班侯道:“换汤不换药,乱哄哄,你方登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我是看破红尘喽!我这里虽然没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雅致,但是却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就在这时,但听门外一阵“咚咚”的脚步声,刘丕显满头大汗闯了进来,他一见王芗斋,心里像落了一块石头,说道:“原来你在东峰先生这里,让我找得好苦!”
  王芗斋道:“什么东峰先生?他不是杨……”“杨”字还未说完,只见杨班侯急忙扯了扯他的衣襟,示意不可泄露天机,王芗斋会意,没有说下去。
  刘丕显道:“我住在西峰,自号西峰先生,又号莲花居士,他住在这东峰,自号东峰先生,又号朝阳居士。我俩是对望的老朋友了!”杨班侯给刘丕显倒了一杯茶,说道:“我们同住一山,隔山相望,我每日可以看到刘先生的群鹰翱翔,观先生演练弹腿和鹰爪拳法,如同欣赏精彩节目。”
  刘丕显慌忙摆手道:“哪里,哪里,我每日都能听到东老先生演练太极拳,听那‘哼哈’二声。”因为杨班侯一直隐居华山,从未几人说起他的身世,因此刘丕显也不知道他的来历。认为他是一位拳术家,因不愿在闹市居住,才隐逸这深山绝顶。杨班侯对刘丕显称自己姓东,故取东峰之意,所以刘丕显称杨班侯为东老先生。
  这时,王芗斋发现墙壁上挂着一柄宝剑,宝剑的剑鞘呈紫色,雕有太极符号。王芗斋把宝剑拿下来,抽出剑鞘一瞧,寒气逼人,烁烁闪光。
  杨班侯指着剑道:“这是一柄太极剑”。说着,从王芗斋手中接过宝剑,舞了一回,但见如游龙飞凤,令人眼花缭乱。刘丕显道:“东老先生最懂得宝剑的历史,说起来滔滔不绝,能说到半夜。”
  王芗斋道:“我倒想听一听。”
  杨班侯缓缓坐下,呷了一口茶,说起宝剑的历史:“剑术在我国源远流长,早在石器时代向铜器过渡时代,就有了剑器,随着佩剑之风朝野盛行,发展到剑能威天下的神兵、神器。历代,君王无不朝思暮想,渴望得到陆断犀象,水截鲸鲵的宝剑来证明自己受命于天,以求代代相传,永诏四方。在史料记载中,历史最悠久的宝剑要数上古时期黄帝的辕剑、蚩尤的蚩尤剑颛顼曳影剑和西王母的分景剑以及虞帝的匕首了。以后历代帝王铸剑成风。据说夏禹铸一剑,藏在会稽山,腹上刻二十八宿。武王铸造了长有三尺的照胆剑。周昭王更有气魄,一下铸造了五柄长五尺的宝剑,各投五岳,铭文‘镇岳尚方剑’。春秋战国时期,吴国干将和越国欧冶子都是当时铸剑名师。干将为吴王铸剑,采五山之精,合五精之英,铸成二剑,雄号干将,雌号莫邪。欧冶子受越王允常之聘,铸成五柄宝剑,名叫纯钧、湛卢、豪曹、盘郢、鱼肠、钜阙。楚王得知干将、欧冶子在吴越铸剑的消息,急忙命大臣风胡子带重金聘请二人来楚国为他炼剑,铸成九渊、泰阿、工布三柄宝剑。”
  刘丕显插嘴道:“这龙渊剑就是流传至今的龙泉宝剑,是取汝南西平的龙泉水淬的宝剑,非常坚利。”
  杨班侯又接着说下去:“传说晋、郑二国得知楚王有三柄宝剑,求之不得,就兴师动众把楚王城整整围了三年,最后楚王手挥泰阿剑,亲自上阵率兵出击,把敌人杀得尸横遍野,越王勾践更好宝剑,他广集剑匠为他铸造了八柄宝剑,定名为掩日、断水、转魂、悬剪、惊鲵、灭魂、却邪、真刚。吴国世传有属镂剑,吴王夫差曾使人赐属镂剑给伍子胥自尽。越王勾践灭吴后得到属镂剑,又赐给大夫文仲,命其伏剑而死。恰恰相反,吴季子的延陵剑却作为友谊的象征留芳千古,季札出使鲁国,途遇好友徐君。徐君十分喜欢季扎所佩的宝剑,想要又不好开口。季札已知其意,但因为要出使鲁国,无剑有失礼仪,所以当时没有送给他。回国时,季札专程去探望徐君,谁知他已去世,季札伤心地解下价值千金的宝剑,挂在徐君坟旁的树上而去。”
  王芗斋叹道:“难怪唐代大诗人李白写诗道:‘独挂延陵剑,千秋在古坟’。曹植也有‘思慕延陵子,宝剑何所惜’呢!”
  “赵国宝剑也非同寻常,燕太子丹曾用百金购得‘赵人徐夫人匕首’,使荆轲刺秦王。秦始皇时,曾命工匠采比祗铜铸二剑,剑长三尺六寸,取名‘定秦’,由李斯用小篆书铭刻在剑上。汉高祖刘邦所佩‘斩蛇剑’,又名‘赤霄’。说他在南山所得,剑长二尺,为上古太上皇微时的佩刀与半沛山剑工的剑熔合铸成。高祖斩白蛇剑,剑上有七采珠、九华玉为饰,杂厕五色琉璃为剑匣,剑在室中,光景犹照下外,刃上常沾霜雪。开匣拨鞘,辄有风光,光彩照人。汉光武帝刘秀佩有‘骇犀剑’、‘斩马剑’,因其利可以斩马而得名,汉时由于被收藏在少府属官尚方处,又称其为‘尚方剑’。后来成为皇帝御用的宝剑,授予亲信大臣,凭此剑有先斩后奏的权力。三国时,魏武帝曹操曾于幽谷得一剑,长三尺六寸,上有金字,铭曰孟德,王常服之。曹操之子曹丕也有一柄‘飞景’剑,能削金切玉。东吴孙权曾珍藏有韩信用过的‘赤乌’剑,后赐给周瑜。七星宝剑在隋朝盛行。隋炀帝杨广在《白马篇》诗中夸耀他的侍众都是‘文犀六属铠,宝剑七星光。’唐代有张鸦九善铸剑,称为‘鸦九剑’。白居易写诗赞道:‘欧冶子死千年后,精灵暗授张鸦九。鸦九铸剑吴山中,天与日时神借助。’唐代有一种浪剑,在铸造时要以毒药并治,几十年乃成,淬以马血,以金犀饰镡首,伤人即死。唐代剑术遍及朝野,文人、武将、道士、妇女,擅长剑术之人大有人在。诗人李白洒酣舞长剑。‘三杯拨剑舞龙泉。’名画家吴道子在天宫寺作画时,由于废画已久,提不起精神,特地把将军裴请来为他舞剑鼓气。结果奋笔立成,若有神助。宋代士人中流传着‘中夜闻鸡,剑光正烛牛头’、‘论诗说剑’、‘舞剑灯前’的尚剑遗风。诗人陆游‘十年学剑勇成癖’,‘少携一剑行天下’。元》明》请以来,由于元、清两代屡禁民间私藏军器,剑术在民间趋向销声匿迹;明代虽然武风兴起,唯剑术少见。清代发现一种窠见的蜈蚣剑,其鞘系蜈蚣巨壳所为,百足之痕,隐约可见。从明代流传至今的剑术,如太极剑、青萍剑、峨嵋剑、醉剑、双手剑、武当剑、鸳鸯剑等,就剑路体势而言,有工剑、形健骨遒,端庄势整,一招一势,端端正正。行剑,流畅无滞,挥霍飘洒,多行势而少停歇。醉剑,恣意挥舞,乍徐还疾,忽往复收,形如酒醉。绵剑,柔和蕴藉,缓缓不断,自始及终,绵绵相连。唉,说起我这太极剑,还真有一段故事哩!”
 


第45章 杨班侯梦会绛绡女 王芗斋领悟太极谛


  杨班侯道:“十年前我初到这山上来,有一日,有个商人求见,他住在山下,他说有个强盗前来索银十万两,扬言五天之内交不出银子,就火烧他的家。商人接到信后,坐卧不安,上山来见我。我于是下山在商人家门前贴了一个告示,告示上说我太极剑如何高明,在与强盗决斗。五天后,那个强盗果然没有来。我在山上住了月余,一天,又有人敲我的门,出来见是一个樵夫,他手里拿着一封信,说方才在北峰遇见几个女子,她们委托他把这封信带给我。我打开信一瞧,信是几个女子写的,她们约我去北峰比剑。我拿着这封信,如期前往北峰,峰顶上转游半天也没见到一个人影,不知不觉来到北峰峰腰,忽然听到有女子的笑声,循声而去,见有几个女子正在嬉笑,她们身着薄绡长衣,轻风一吹,飘飘扬扬,宛若仙女一般。那几位女子向我施礼道:听说先生的太极剑十分高明,想见识一下。”说着一位身穿绛色绫绡衣的女子走上前来,手握一柄长二尺的宝剑,她亭亭玉立,好像娇羞的水莲花儿。我拽出太极剑,说道:“那就失礼了!”
  接着把剑峰一扬,说声:“看剑!”一弯腰便快速向绛绡女刺过去。绛绡女不慌不忙地带剑抵挡。只听“当啷”一声,两剑相撞,剑锋上溅出束束白光。宛如秋月荡水,紧接着白光四射,就如流水围雪。我见此情景,心中不禁一阵寒僳,双手顿时不知所措。绛绡女这时已收起宝剑,笑道:“你的太极剑也不过如此,实在没有料到。我们本来无意昌犯你,只因为你贴出告示,料你会有非凡的武艺,谁想一经试手你就露出破绽,方知你不过略高人一等罢了!”我见这几个女子剑术高明,不忍离去,于是拜道:“我愿拜姑娘为师,恳请允诺。”绛绡女答应了我的请求。山腰有几间茅屋,几畦菜地。几个女子并不在此居住,白天也极少到这里来,相隔好几天才来这里指点我一次。偶尔在风清气爽,月明星稀的夜晚,她们坐在一起弹琴唱歌,琴声一停,她们就不知所处了。有一天,绛绡女对我说:“你的技艺已精,世无匹敌,不必再学下去了。”于是把我撵走了。过了几天,我又去北峰峰腰,只见茅屋犹在,一如既往,我在此屋住了三个多月,却连一个人影也没有见到,于是惘然而返。你们说,怪不怪?
  刘丕显笑道:“老先生恐怕是遇见剑仙了。”
  杨班侯道:“也可能是做了一个梦,可是从地起,我的剑术确实长进了不少。”
  王芗斋笑道:“这真是仙人授剑了。”
  这几日,王芗斋常到杨班侯处叙谈,有时天色已晚便宿在那里。
  王芗斋不时向杨班侯学习杨氏太极拳的要领。这一天,杨班侯对他说:“虚实是太极拳中的重要一环,太极拳是在屈腿下蹲的情况下进行的。全身坐在右腿时,右为实,左为虚,反之亦然。能分清虚实,才能做到周身轻灵。分实也要注意手上的虚实。出掌前伸,由合式到开式,由起点到终点,是由虚而实,定势时达到极点,所谓阳极;由开再合,由实而虚,仔细留心问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所谓阳极。古典拳论说,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一即太极,即命门所在,即腰,即第一主宰也。腰之虚实,统率全身虚实。全身重心由腰之虚实而定,或在左或在右,故总此一虚实。这叫做变换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杨班侯还向王芗斋讲起武术气功的关系。杨班侯道:有句俗话:‘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绝非口头禅,武术有内外之分,筋骨皮即身体之外部,一口气则是内部的,如五脏六腑,亦即内外相合之意。外是形,内是势,合起来就是人的形势。形势好就是身体内外好,形好势不佳或势好形不佳,都不属健全的人。太极拳的奥妙决窍,就在气功上,全套或一招一式,任何姿势,莫不以内气为关键。即便练拳,年头很长,姿势多好,没有内功,缺乏势的存在,也是不成的。”
  王芗斋问:“那么意在何种位置呢?”
  杨班侯道:“意固然导气,所谓意气就是这个道理,没有意便没有气,气由意念而来。”接着,杨班侯向王芗斋讲了他父亲杨露禅的一往事:“我时我家住在北京铁老鹳庙,与人很少往来。有一年夏天,天气酷热,房屋狭小,蒸笼一般憋闷得人们难受。父亲找了根小木棍,把窗上边的横亮窗支起来。通通凉风。身体靠在铺卷上,手拿芭蕉叶扇子,斜躺着休息。正在这时,忽听院子有人喊了声:杨师傅在家吗?”我父亲听声音很觉生疏,口气粗暴,料想不是串门子的,断定不是本地人。随口答道:“请进来吧!我在家呢。”我父亲一边答话,一边想起身近候,不料那人毫不客气,径直走进屋里,并且已在眼前了。那人矮胖,黑脸膛。没等我父亲起身让坐,他随口说了声:“领教!”用尽平生之力,一拳猛地朝我父亲打来,正打在我父亲的胸窝处,说时迟,那时快,就在这刹那间,我父亲并未动身,鼻孔吸了口气,腹部缩了回去,拳与胸部离开了几寸的空隙。一拳打空,那人的身子不由向前栽去。我父亲立即又把肚子用力一绷,腹部突然一鼓。那人从亮窗飞出,摔倒在院里。若是个没有武功的人,这一摔恐怕得受重伤。可那人站起身来向门外走去了。我父亲的这一招,就是气功,是少林太极两派功夫达到上乘自然形成。
  王芗斋道:“我听说太极拳推手是非常厉害的,先生是否传授我一招?”
  杨班侯与王芗斋在屋内转着,杨班侯比划着说:“太极拳推手的劲力发放,首先在将四正手、四偶手练得圆满柔顺周身一家。先学柔后学发劲。发劲时力求对方双足离地、或向前、或向后、或向左右旋转跃出为佳。太极拳推手时的劲力,一其它拳术不同的是,要延长粘着占的力”的作用时间,使对方身体在失重的状态下加速运动,使被击的一方旋转着跌出,而又不伤人,这才是太极拳的神威之处。劲力发放要与呼吸相结合,呼发得愈透,劲力愈足,在推手时气贯丹田强若不倒翁。丹田内劲的总根源。气呼下沉丹田,能使重心下降增大稳度,使身体处在万变的运动中,始终保持平衡而不易倾跌;又能聚集全身各处分散的力量汇集为整体之劲力。在某种意义上来讲,速度比力量更为重要;速度越快,发出的劲力就相应地来得越大,越有实用价值。拳经说:‘来宜听真,去贵神速。’进如疾风吹人,电光猛闪,愈速愈好。
  杨班侯的这一席话,王芗斋暗记在心,这为他以后创立大成拳奠定了基础,他闯荡江湖,遍访名师,溶数技于一身。
  转眼到了冬天,华山之冬。显得特别空旷、辽阔,大树象强打精神一样,竭力站稳着身子,让自己的枝条和风搏斗着,叶子一片跟着一片向山谷里滚着。一忽儿,风呜呜地吼了起来,暴风雪来了。一霎时,华山象条白脊背的巨蟒,伸向远远的灰蒙蒙的烟霭里。西峰、东峰上的庙寺,房屋像白色的大斗篷,顺着山脉隆起。那雪白如白棉扯絮,乱舞梨花,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拱拱凌凌的一片白色,又像在编织一面白色的网,华山简直看不出路么来了。
  这时王芗斋正在杨班侯屋内,因被风雪所阻,没有回到刘丕显的住处。这天晚上,杨班侯正坐在檀香木书桌旁闲叙。忽然,王芗斋感自己坐的椅子微微一颤,立即知道有生人来了。他望望杨班侯,只见他正侧耳倾听。王芗斋料定来者不善,因为这个人用的是轻功。杨班侯不由得站起身来,伸出右手,拿起桌上的茶碗盖,同时一较丹田劲,茶碗盖便迅速地旋转起来,发出“嚓——”的响声。他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提醒不速之客,主人已经知道他来了。
  这一招果然灵验。来人五十多岁,穿了一件白色紧身衣。
  他一瞧主人早有防备,就站在门口向杨班侯拱拱手:“多有昌犯!多有昌犯!”杨班侯双眼微闭,用右手指了指窗户下的太师椅,示意来人坐下。
  来人正欲坐下,只听杨班侯大喝一声:“你把手里的镖放下。”杨班侯的话一出口,就听到了一只镖落地的声音。“你的这只镖,虽说是块上等好钢,但这镖原来的主人,并没有告诉你,它右边比左边重。你或许一直不明白,你打镖时为什么总是往左边歪。告诉你吧,要想运用自如,可不那么容易。”他仿佛看见来人额上昌出了汗,继续说:“你也不用害怕,我不会伤害你的,但我要提醒你,你以后也不必在镖上下功夫了,你天生不是使这家伙的材料!”话说到此时,杨班侯才转过身来,一屁股坐在太师椅上。
  来人“噗通”一声跪地道:“杨二爷饶命!”
  杨班侯冷笑一声:“你千里迢迢昌着风雪来这华山之上找我做什么?”
  来人哆嗦道:“他们都说二爷当年在通县树林里烧死了,唯有我不信,几年来我寻遍名山大川,追访您的踪迹,想不到今日才寻到。”
  杨班侯道:“你来寻我干什么?”
  来人支支吾吾:“我——”
  “说!”杨班侯把茶杯击碎,茶叶沫溅了来人一脸。
  “我想要明人王宗岳写的那本‘太极拳论’……”
  “妄想!”杨班侯说着,来到屋角,一跺脚,地上砖块四裂。杨班侯扒开碎砖,扒出一个锦匣,里面有个原谱,上写隶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