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历代帝王陵墓-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中国历代帝王陵墓》
作者:黄景略/叶学明【完结】
编辑委员会
主 编:任继愈
副 主 编:汤一介 焦树安 张明华
编 委:(按姓名汉语拼音音序排列)
戴念祖 郭齐家 葛剑雄
焦树安 金宜久 卢海燕
欧阳中石 庞 朴 戚志芬
任继愈 沈心天 汤一介
王世民 王兆春 吴良镛
严汝娴 张国风 张明华
赵 靖 赵匡华 郑殿华
周 强 朱光暄
常务编委:任继愈 焦树安 张明华
张国风 郑殿华
编者献辞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世界曾经辉煌灿烂的文明国家,多数没有能够继续维持下去,有的中断了,有的随着文化重心的转移而转移到另外的地区。唯有中国这个国家,既古老又年轻。从原始社会到形成国家,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五千年以上。中国和中国文化屹立于世界之林,一脉相承,历久而弥新。
中国文化是个发展的、历史的范畴,具有包容性与持久性:除了时代差异外,尚有着地域与民族的差异性。它是在连绵几千年中,以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各地域文化(包括中原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闽台文化等)和各民族文化(包括壮、满、蒙、回、藏等中国56个民族的文化)长期地、不断地交流、渗透、竞争和融合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文化的发展是具体的、历史的,又是多地域、多民族、多层次的立体网络。中国文化是起源于上古贯穿到现在,在黄河、长江及其周围地域形成并延续至今的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共同的社会心理与习俗的结晶。
继承中国文化遗产,并不是对中国古代文化毫无选择地一概接受,而是要继承其优良传统,摒弃其封建糟粕。
今天中国正处在向现代化迈进的新时期。了解过去的优秀文化,正是为创造未来的新文化。这对于提高民族自尊心,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对他们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的目标。要让中学生和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读者掌握中国文化史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文化辉煌的历史,继承、发扬优良传统,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打下基础,这是一件宏伟的事业,也是我们编辑这部丛书的宗旨。
对文化层次较高的成年读者以至专家来说,个人的专业知识总归有限,本丛书对于成年人也不失为一种高品位的、可信赖的文化知识读物。
本丛书的前身有110个专题,涉及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由商务印书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现由编委会对类目重新加以调整,确定了考古、史地、思想、文化、教育、科技、军事、经济、文艺、体育十个门类,共100个专题,由商务印书馆独家出版。每个专题也由原先的五万多字扩大为八万字左右,内容更为丰富,叙述较前详备。希望这套丛书能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中国文化的主流与特点,读者能够从中认识中国文化的基本面貌、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所系,这就是编者的最大愿望。
对于本丛书的批评及建议,我们将十分欢迎,力求使之趋于完善。
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编辑委员会
一九九六年四月
出版说明
百册本《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是由著名学者任继愈教授主编,国内百余名专家学者参加,由我国著名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面向青少年和一般读者的大型文化普及丛书。被共青团中央启动的“新世纪读书计划”列为第一批推荐书目。这套丛书,是在1991年版的基础上修订完成的。
1991版曾荣获当年中国图书奖一等奖。台湾、香港商务印书馆和日本、韩国的出版机构相继选译和出版了这套丛书,丛书的英文选译本也随后面市。
新版由原先每本5万字增加为8万字。合并了一些内容近似的图书,同时增加了一些选题,对古代难辨字还注了音,并补充了有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成为一套内容丰富、文字规范、装帧精美、可读性强的真正的图书精品。
丛书编委会及作者队伍强大,名家云集,他们中有著名学者,有北京大学的校长,有商务印书馆的老总,几乎都是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学者,可以说,这套丛书,是名附其实的大专家给普读者写小书。他们认真严谨的写作态度,保证了丛书的科学性,文字表述方面做到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丛书是一个较为完备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知识体系。可大致分为10个专题,分别是思想、文化、教育、科技、考古、史地、军事、经济、文艺、体育。从多角度、多层面勾勒出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基本面貌和中华民族精神。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丛书加强了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说的介绍,文理兼备,显示出编者整体上把握传统历史文化的独特视角,是一套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百科丛书。同时也是一套增长知识、陶冶情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书。
内容简介:
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初,禹之子启自立为王,王位改为世袭,从而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此后,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历代帝王不仅生前营建豪华的宫室,死后还要建造宏大的陵墓,希望继续享乐。至秦汉时期,陵墓及各种功能的附属建筑已构成一组布局严谨、规模宏大的建筑群,祭祀礼制及陵区管理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秦汉以后历代陵区、陵园的布局,各类建筑物的设置、结构、功能,陵墓的构筑形式,殉葬品的种类、组合等各方面既有沿袭继承,又有发展变化,一些少数民族政权的陵寝则程度不同地保留了本民族的葬俗。历代陵寝及其变化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作者简介:
黄景略,福建惠安人,1930年12月生。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先后在国家文物局和中国理事博物馆工作。曾任国家文物局文物处处长、副局长。先后编写俩城镇,燕下都,侯马铸铜遗址等考古报告,以及东周铁器、奴隶社会建筑技术及历代帝王陵寝等文章。
叶学明,考古学家,文物专家。1937年生于山东菏泽。1955年毕业于菏泽一中,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从苏秉琦等名师。1960年毕业后,任职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1990年,中国文物研究所成立后,任该所研究员。现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2007年8月,“中国文物研究所”更名“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2008年10月,当选第五届中国考古学会理事。
目录
第一章 帝王陵寝发展简史
第一节 埋葬制度的起源
第二节 庞大的陵区、宏伟的陵园
第三节 高大的坟丘、壮丽的墓室
第四节 奢华的随葬、残酷的杀殉
第五节 精美的石刻、众多的陪葬
第二章 黄帝陵
第三章 商代王陵
第四章 两周王陵
第五章 秦始皇陵
第六章 汉代帝陵
第七章 六朝陵墓
第八章 北魏帝陵
第九章 唐代帝陵
第十章 五代十国帝王陵墓
第十一章 北宋帝陵
第十二章 西夏王陵
第十三章 明代帝陵
第十四章 清代帝陵
辅文图片
第一章 帝王陵寝发展简史
帝王陵墓及附属建筑合称为陵寝。我国自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代至最后一个封建制王朝清代历时3000余年,其间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和地方政权共有帝王500余人。至今地面有迹可寻、时代明确的帝王陵寝尚有100多座(处),分布在全国的半数以上省区。我国的帝王陵寝不仅数量众多、历史悠久,在世界上独一无二;而且布局严谨、建筑宏伟、工艺精湛,具有独特的风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第一节 埋葬制度的起源
帝王陵寝虽出现于夏商时代,但陵墓的形制、葬具、礼仪等基本的埋葬制度却起源于更早的原始社会。
大约在18000年前生活于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已经有了埋葬死者的墓葬,并随葬死者生前使用过的工具、用具、装饰品。此后是长达数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各地发现了数以百计的分属不同族群的墓地。这些墓地都属于以血缘划分的氏族公共墓地。死者的位置、头向、葬式、葬制以及随葬器物的组合、数量都有一定的规律,每个成员的地位基本上是平等的。
距今约4000—5000年前,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一些部落由于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扩大,出现了贫富分化。这种变化在墓葬中的反映是许多地方发现了形制大、随葬品多而精美的大墓和女子附属于男子的夫妻合葬墓。山东泰安大汶口文化墓地发现的133座墓葬中有14座使用了木质棺椁,每座墓的随葬品约三四十件,最多的一座达180多件。
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其年代和地域都和“夏”有密切联系。在已发掘的1000多座墓葬中仅有大型墓九座,占总数不到1%。这些大墓排列有序,死者多系男子,墓室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内放置棺椁作为葬具。各墓随葬品数量多达一二百件,包括成套陶、木、玉、石等质地的乐器、兵器、工具及各种生活用具,其中一部分是具有礼仪性质的礼器。陶器外表施以多种颜色的彩绘,纹样有云纹、回纹等,一件陶盘内壁彩绘着可能属于氏族部落标志的蟠龙纹。彩绘木器有案、俎、几、盘等。一件石灰岩打制的特磬长80多厘米。另外还殉葬整猪或猪下颔骨等。这些大墓的形制继承发展了新石器时代以来黄河中下游各部族的墓葬特点,并奠定了以后数千年我国中原地区墓葬的基本形式。
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初,禹之子启自立为王,王位改为世袭,从而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此后,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历代帝王不仅生前营建豪华的宫室,死后还要建造宏大的陵墓,希望继续享乐。至秦汉时期,陵墓及各种功能的附属建筑已构成一组布局严谨、规模宏大的建筑群,祭祀礼制及陵区管理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秦汉以后历代陵区、陵园的布局,各类建筑物的设置、结构、功能,陵墓的构筑形式,殉葬品的种类、组合等各方面既有沿袭继承,又有发展变化,一些少数民族政权的陵寝则程度不同地保留了本民族的葬俗。历代陵寝及其变化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第二节 庞大的陵区、宏伟的陵园
自夏商以后,历代帝王陵墓都按照家族血缘关系,实行“子随父葬、祖辈衍继”的埋葬制度,集中在一个地区。在陵墓和附属建筑的周围还划出一定的地带作为保护、控制的范围,称为陵区。陵区占地之大非常惊人,周长少则十数里,多者百余里,甚至数百里。陵区的各种建筑物都有周密的规划布局。陵区的设置最迟在商代晚期即已出现,一直延续至清代。陵区一般都选建在离都城不远的地方。东汉以后陵区选择受堪舆之术①的影响,大多背山面河或面对视野开阔的平原。
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商代后期盘庚迁殷以后的帝王都埋葬在安阳洹水以北,武官村与侯家庄一带,隔河与小屯宫殿区相对。陵墓排列比较密集,形成相对集中的陵区。两周国君和列国君侯也都建有自己的陵区。有的建在城外平川地带,有的建在都城外的丘陵地带,有的则建在城内一隅。各陵的排列已有一定的规划。
西汉帝陵分布在长安西北二道原上,东西一线排开,绵延数十公里。唐代18座帝陵分布在关中盆地北部二道原上和北山各岭,东西绵延100余公里。各陵分布较为分散,可以自成陵区,但它们的排列又有内在联系,也可以视为一个统一的陵区。
东汉、南北朝及北宋的帝陵大多以几个帝陵为一组,形成几个相对集中的较小陵区。明清二代陵区的布局发生了很大变化,每个陵区都以一个主陵为中心,其他各陵按左昭右穆顺序排列。这种集中陵区的设置,既便于管理还可以造成一种宏大的气势。
秦和西汉时期在陵区附近设置城邑,并以陵号命名,称为陵邑。秦始皇十五年(公元前232年)为修建陵园设置了丽邑。西汉成帝以前各陵都在附近设置陵邑,迁徙关东豪族和功臣贵戚供奉陵园以便进行控制。此后各代陵墓未再设置陵邑。
陵园可能出现于东周时期。初期的陵园,有的利用天然沟崖作屏障,多数则在陵的四周挖掘隍壕或夯筑围墙。陵园一侧有门,园内除陵墓外,没有其他附属建筑。
到秦始皇时,陵园的布局既继承了秦国的陵寝制度,同时又吸收了东方六国陵寝的一些作法,规模更加宏大,设施更加完备。总体上仿照都城宫殿的规划布置,充分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封建皇权的至高无上。陵园建双重垣墙,外城四角设警卫用的角楼。根据当时以西为上的惯例,整个陵园坐西朝东。陵园内有寝殿、便殿、左右饲官建筑和陪葬坑。陵园以东有陪葬墓区和兵马俑坑。
陵墓上建造用于祭祀的建筑起源很早,至迟在商代晚期已经出现。到战国时代,诸侯国君的陵墓上这种建筑已经普遍存在。秦始皇不但生前就在渭水以南为自己建立了宗庙,设立神主,并在陵侧建寝,设衣冠用具以便就近接受日常祭祀。
西汉继承了秦代陵寝制度并有所发展。陵园平面呈方形,只有一重城,陵墓居陵园中央。诸陵方向都坐西朝东。在四面门阙中,东门和北门较宽大,和长安城宫廷门阙的规制一致。陪葬墓区也在陵墓前方。西汉初期帝后在一座陵园内异穴合葬。寝殿建在陵园内,陵庙则建在远离陵墓的都城内。从文帝开始,帝后各建一座陵园,仿照生前宫室位置,帝陵在西,后陵在东。寝殿等建筑从陵园内移到陵园围墙以外,其方位则因地势而定。景帝时,在文帝霸陵旁边建庙,此后这种陵旁立庙的制度一直延续到西汉末。
东汉时期,陵园布局发生了较大变化。自明帝开始,陵园四周不设垣墙,代之以“行马”(木制警戒设施)。陵寝改为坐北朝南,和洛阳宫城方向一致。废除了陵旁立庙的制度,而在陵墓前建“石殿”专供定期朝拜和祭祀大典之用,以加强墓祭功能。这对唐宋以后献殿、上宫等的设置影响很大。各陵前普遍设置神道及石刻。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分裂割据、战争频繁、经济凋敝,多数帝王不得不暂时放弃秦汉以来建筑豪华陵寝和厚葬的制度。北方的魏、西晋及十六国时期的君主,或者惧怕遭到盗掘,或者采用本族葬俗,大多采用“潜埋”方式,不起坟丘,并废除了建造陵寝及上陵礼仪。北魏孝文帝时,由于政治上、经济上趋于稳定和发展并推行了汉化改革,开始恢复汉代的陵寝制度。如大同市方山永固陵(文明太后陵)不仅有高大的坟丘,前面还有属于祠庙性质的石构建筑以及石阙、石刻等。东晋南朝帝陵多因山为体,方向依山川形势而定,没有一定规律。墓前建享堂并恢复了汉代的上陵礼仪。陵前辟有较长的神道,两侧设置石刻。
唐代陵寝不仅规模超过前代,而且布局更为周密。从乾陵开始,陵园的平面布局全部模仿长安城的规制设计。陵园坐北向南,从后到前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陵墓和祭祀性建筑。墓上建高大的坟丘,高踞陵园北部。墓前建献殿(寝殿)供上陵朝拜、举行重要祭典使用,四周筑围墙,每面各辟一门。这种前朝后寝的布置类似长安城的宫城。供灵魂起居及宫人、官吏居住的寝宫(下宫)大都建在陵园西南方数里的地方。这种将献殿和寝宫分建两处的制度,更突出了祭祀典礼的重要性。第二部分为阙及神道。陵园南门(朱雀门)向南,有三对土阙。之间的神道两侧陈设石人、石马等。这一部分象征长安城皇城的三省、九寺等衙署。第三部分为前方两侧星罗棋布的陪葬墓。这一部分类似长安城外郭城的坊里。整个布局以南门为正门,以南北向为中轴线,东西对称,体现了南面而立、北面而朝的设计思想。唐代陵园的布局对后代帝陵产生了重大影响。
北宋陵园的布局基本沿用唐代的制度,只是下宫从陵墓的前面移到了北面。南宋诸帝死后,为了日后归葬中原,因而只建临时性的陵墓,规模小,建筑简单,既无陵台又不置石刻群,称为攒宫。陵墓前面建上宫和下宫,布置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上宫在前,内设献殿。元朝沿用蒙古族的“潜埋”葬俗,不起坟,葬后让马把地面踏平,无陵号,不建陵园。
明清陵园的布局,基本上沿用唐宋的规制,并受当时宫殿建筑格局的影响,废弃了上、下宫分离的布局,把各类建筑集结在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上。陵园由方形改为长方形。陵墓和献殿用垣墙隔开,成为两个独立的建筑群体。前部包括两个院落:第一进院除陵门外,两旁设碑亭、神厨,神库;第二进院中的献殿是陵墓的主体建筑,规模扩大、两侧建配殿,并废止前代宫人居留、侍奉起居的旧制,更加突出了陵寝的朝拜祭祀功能。后部建筑为方城、明楼和宝城、宝顶。整个格局充分体现了前朝后寝的宫殿建筑模式,显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宏伟庄严。
阙是陵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陵前建阙大约始于西汉,起源于宫门外立阙。从景帝阳陵开始,汉代各陵都在四门外建立双阙。据文献记载,当时皇帝用“三出阙”,即中间为正阙,两侧为相连的子阙。现存汉陵的阙基为夯筑,残高三一五米,面宽约38米,进深约九米,可能就属“三出阙”。当时阙的上部采用木结构,早已无存。东汉时出现仿木结构的石阙,目前国内现存的有20多处,多属东汉晚期墓前的石阙。阙分为基、身、楼、顶几个部分,外表雕出柱、枋、斗拱、窗以及椽、瓦饰等形象。魏晋南北朝时期陵墓很少用阙。唐宋时期陵前建阙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陵园南门外设多重阙。除园门外建阙,还在神道南端建高大的内外二重阙,分别称为鹊台和乳台。阙均夯筑,外砌砖石,上建楼观。在昭陵和乾陵的陪葬墓,如阳城公主、懿德太子和永泰公主墓的墓道壁画上可以看到唐代阙的形象。明代以后,虽然在陵前不再建阙,但是还可以从其陵区入口处看到这种遗制。如明十三陵大红门建于蟒山和虎山之间,两侧山峰突起,利用自然形势构成阙的形象。
——————
注释:
①堪舆之术:古代用来相地看风水的一门学问。
第三节 高大的坟丘、壮丽的墓室
文献上大多记载春秋晚期才开始在墓上构筑坟丘。如《礼记·檀弓》中记载了孔子为父母的墓建造坟丘并认为此前没有坟丘,即“不封不树”、“墓而不坟、与地齐平”。但考古发现表明,商周时期奴隶主上层统治者的墓已有封土,只是不甚高大而已。自战国中期起,赵、秦、楚、燕、齐、韩等国的君主死后,都营建高大的坟丘,并尊称为“陵”。即指其高大如山陵,也象征着王权的尊严、地位的崇高。坟丘都经过夯筑,非常坚固,形状大体分为圆锥形和覆斗形两种。
秦始皇陵的坟丘是目前所知最大的坟丘,全部用夯土筑成,平面方形,整体呈覆斗状。汉代陵墓的坟丘也呈覆斗状,称为“方上”,高低、大小有明显的等级差别。唐代陵墓平地起坟者仍以方形覆斗式为贵,其中又以双层台阶式级别最高,对坟丘的高度也有等级规定。这种坟丘形制沿用至宋代,并影响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现存吉林集安高句丽的一些石筑王陵和西藏吐蕃时期的藏王墓都采用这种形制。高句丽的太王陵坟丘用巨大的花岗岩条石砌筑,呈方锥台形,边长66米、残高14。8米,号称东方金字塔。唐代以后,帝陵中出现了圆形坟丘。如南京南唐二陵,成都前蜀永陵坟丘都作圆形,并在下部砌条石基础,保护封土。西夏陵的坟丘作八棱形或圆锥形塔式,较为特殊。到明代,太祖朱元璋建孝陵时,受南方传统影响,坟丘改为圆形,称为宝顶。清代沿用此制。宝顶周围砌砖,上有墙,称为宝城,明代多为圆形,清代多为长圆形。前部建方城明楼,整体构成城堡式建筑。
西汉开始,帝王陵墓除了平地起坟外,还出现了一种“凿山为陵”的形制,如文帝建霸陵“因其山,不起坟”。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