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的地方志-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中国的地方志》
作者:周迅【完结】

  编辑委员会

  主  编:任继愈

  副 主 编:汤一介  焦树安  张明华

  编  委:(按姓名汉语拼音音序排列)

       戴念祖  郭齐家  葛剑雄

       焦树安  金宜久  卢海燕

       欧阳中石 庞 朴  戚志芬

       任继愈  沈心天  汤一介

       王世民  王兆春  吴良镛

       严汝娴  张国风  张明华

       赵 靖  赵匡华  郑殿华

       周 强  朱光暄

  常务编委:任继愈  焦树安  张明华

       张国风  郑殿华

  编者献辞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世界曾经辉煌灿烂的文明国家,多数没有能够继续维持下去,有的中断了,有的随着文化重心的转移而转移到另外的地区。唯有中国这个国家,既古老又年轻。从原始社会到形成国家,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五千年以上。中国和中国文化屹立于世界之林,一脉相承,历久而弥新。

  中国文化是个发展的、历史的范畴,具有包容性与持久性:除了时代差异外,尚有着地域与民族的差异性。它是在连绵几千年中,以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各地域文化(包括中原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闽台文化等)和各民族文化(包括壮、满、蒙、回、藏等中国56个民族的文化)长期地、不断地交流、渗透、竞争和融合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文化的发展是具体的、历史的,又是多地域、多民族、多层次的立体网络。中国文化是起源于上古贯穿到现在,在黄河、长江及其周围地域形成并延续至今的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共同的社会心理与习俗的结晶。

  继承中国文化遗产,并不是对中国古代文化毫无选择地一概接受,而是要继承其优良传统,摒弃其封建糟粕。

  今天中国正处在向现代化迈进的新时期。了解过去的优秀文化,正是为创造未来的新文化。这对于提高民族自尊心,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对他们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的目标。要让中学生和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读者掌握中国文化史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文化辉煌的历史,继承、发扬优良传统,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打下基础,这是一件宏伟的事业,也是我们编辑这部丛书的宗旨。

  对文化层次较高的成年读者以至专家来说,个人的专业知识总归有限,本丛书对于成年人也不失为一种高品位的、可信赖的文化知识读物。

  本丛书的前身有110个专题,涉及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由商务印书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现由编委会对类目重新加以调整,确定了考古、史地、思想、文化、教育、科技、军事、经济、文艺、体育十个门类,共100个专题,由商务印书馆独家出版。每个专题也由原先的五万多字扩大为八万字左右,内容更为丰富,叙述较前详备。希望这套丛书能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中国文化的主流与特点,读者能够从中认识中国文化的基本面貌、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所系,这就是编者的最大愿望。

  对于本丛书的批评及建议,我们将十分欢迎,力求使之趋于完善。

  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编辑委员会

  一九九六年四月

  出版说明

  百册本《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是由著名学者任继愈教授主编,国内百余名专家学者参加,由我国著名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面向青少年和一般读者的大型文化普及丛书。被共青团中央启动的“新世纪读书计划”列为第一批推荐书目。这套丛书,是在1991年版的基础上修订完成的。

  1991版曾荣获当年中国图书奖一等奖。台湾、香港商务印书馆和日本、韩国的出版机构相继选译和出版了这套丛书,丛书的英文选译本也随后面市。

  新版由原先每本5万字增加为8万字。合并了一些内容近似的图书,同时增加了一些选题,对古代难辨字还注了音,并补充了有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成为一套内容丰富、文字规范、装帧精美、可读性强的真正的图书精品。

  丛书编委会及作者队伍强大,名家云集,他们中有著名学者,有北京大学的校长,有商务印书馆的老总,几乎都是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学者,可以说,这套丛书,是名附其实的大专家给普读者写小书。他们认真严谨的写作态度,保证了丛书的科学性,文字表述方面做到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丛书是一个较为完备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知识体系。可大致分为10个专题,分别是思想、文化、教育、科技、考古、史地、军事、经济、文艺、体育。从多角度、多层面勾勒出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基本面貌和中华民族精神。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丛书加强了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说的介绍,文理兼备,显示出编者整体上把握传统历史文化的独特视角,是一套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百科丛书。同时也是一套增长知识、陶冶情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书。

  内容简介:

  地方志,简称方志,是一个地力各个方面情况的记载。“周礼”的记载,透出了中国地方志的萌芽,两宋图经的发展,显示出地方志基本定型,清代方志学的产生,标志地方志进入新的更自觉的发展阶段……中国的地方志是一座等待开发的宝藏。

  作者简介:

  周迅,江苏宜兴人。1935年8月生。1965年南开大学历史系毕业。曾任北京图书馆(今中国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北京图书馆地方志和家谱文献中心主任。

  目录

  第一章 你了解你的家乡吗?

  第一节 地方志的第一个特点:地区性
  第二节 地方志的第二个特点:综合性
  第三节 地方志的第三个特点:资料性
  第四节 地方志的第四个特点:连续性

  第二章 中国的地方志

  第一节 现存的中国地方志有多少?
  第二节 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地方志
  第三节 繁荣的地方志家族

  第三章 从两千年前说起

  第一节 周代的“四方之志”
  第二节 先秦的国别史和地理书
  第三节 先秦的地图

  第四章 “杂述”的时代

  第一节 千峰竞秀的史地杂著
  第二节 在交融中推陈出新

  第五章 由图经到地方志

  第一节 官修志书形成制度
  第二节 遍地开花说图经
  第三节 瓜熟蒂落——地方志的成熟和定型

  第六章 攀向古代方志的峰巅

  第一节 走在稳步发展的路上
  第二节 “天下藩郡州邑莫不有志”
  第三节 踏上古代方志的顶峰
  第四节 方志学的诞生

  第七章 坎坷、变革和新生的历程

  第一节 坎坷和探索的第三节8年
  第二节 方兴未艾的新中国修志事业
  第三节 方志学的发展

  第八章 献身于地方志事业的人们

  第九章 一座待开发的宝藏

  第一节 丰富的资源信息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珍贵记录
  第三节 社会历史的工笔画卷

  辅文图片

  第一章 你了解你的家乡吗?

  人人都爱自己的家乡。唐代大诗人李白一曲《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古往今来,不知牵动过多少人的乡思,但是你想,你真正了解你的家乡吗?你可知道,是谁,在什么时候最先开拓了这片土地?那环抱着你长大成人的青山绿水、城镇村落,曾经历过怎样的变迁?你可知道,几百年、上千年前,人们在这里过着怎样的生活,有过哪些杰出的人物、辉煌的业绩和可歌可泣的故亊?你的家乡有哪些特殊的物产、著名的古迹和风景胜地?它为中华民族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作出过哪些值得你自豪的贡献?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中,有许许多多介绍各地方情况的文献。它们如同博学多知的老人,能够不厌其详地向你娓娓道来。其中叙述得最全面最详细的,就要数地方志了。

  地方志也可以简称为“方志”。“志”就是“记”,就是记录、记载、记述或铭记不忘的意思。顾名思义,“地方志”就是一个地方各个方面情况的记载。不过,这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所说的记栽,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它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体裁——志书体,有了自己独特的面貌。它汇聚一个地区从古代到现代,从自然到社会的所有方面的资料,分门别类地记录下来。一志在手,这个地区的山川、风物、史迹、人物全都历历在目。所以,有人称它为“一方的古今总览”,或“地方百科全书”。

  第一节 地方志的第一个特点:地区性

  地方志的记述都有一定的地区范围,通常是按照一定的行政区划,按省、按府、按州县、按市编写。也有为村、镇或山脉、河流、湖泊、名胜古迹等等编写志书的。

  地方志曾经有过一些不同的名称,如在隋唐时期通称为“图经”,从南宋以后,直到现在,多数就称为“××志”,少数仍称为“图经”,或称为“乘”、“略”、“典”、“书”、“录”等等。无论叫什么名字,前面都冠以地名。有的冠以该地的古称、简称或别称。如《临安志》(浙江杭州)、《琴川志》(江苏常熟)。福州城东有九仙山、西有闽山、南有越王山,所以福州别称三山,有的福州志便称为《三山志》。《滇略》是云南方志,《闽书》是福建方志,《雄乘》是河北雄县县志,《剡〔shan善〕录》是浙江嵊县县志。明代以后,更通行在地名后面加上府、州、县等行政区划的名称,如《南雄府志》(广东南雄)、《富平县志》(陕西富平)、《宣威州志》(云南宣威)等,它所记的地区范围就更加清楚了。

  地方志只记载本地区的事情。对于那些涉及全国的事件,地方志只详记和本地区有关的部分。如某一次波及数省的农民起义,方志必详记起义军在本地区的活动;某一项全国性的经济政策,方志只记载它在本地区的执行情况。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环境、民族风情本来各不相同,加上地方志编纂人员有意突出别处没有、本地独有的事物,打开任何一本地方志,都会感到浓郁的地方气息扑面而来。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凡黄河流经的省府州县,从它们的地方志中,都可以看到这条滔滔大河带给当地居民的利和害,以及当地居民代代与黄河水患搏斗的经历。沿海地区的地方志,总有“海防”、“海堤”、“海塘”、“海运”,以至“潮汐”、“风信”、“船政”这一类篇目,透出一派海洋风光。山西是著名的煤炭之乡;重要产煤区的地方志,往往记述当地采煤的历史、煤窑的分布、煤炭的管理、税赋等等。贵州的古州(今榕江县)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光绪)古州厅志》专设“苗寨”、“苗种”、“苗语”三篇,记载苗、仡佬、水家等民族的服饰、饮食、风俗、语言。河北承德是清代帝王的避暑行宫——避暑山庄的所在地,在它的第一部地方志《(乾隆)热河志》中,记有避暑山庄内外的建筑100多处,都有详细的绘图,好像一份避暑山庄的建筑档案。

  总之,无论是命名或是内容,地方志都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有关本地区的事情,它的记载既细致又具体,往往是其他著作所不能取代的。

  第二节 地方志的第二个特点:综合性

  地方文献的种类很多。地方志以外的地方文献,大多各自有一个侧重面:有的记历史,有的记现状,有的记地理,有的记人物,有的记政治经济,有的记文化艺术,有的只记一时一事。只有地方志,它的记述以最近一段时期(一般是几十年)的现实状况为主,同时要兼叙历史沿革,无论天文地理、名胜古迹、资源物产、民族、宗教、风俗以及政治措施、军政机构、典章制度、经济状况、文化科学、著名人物、重大事件以至方言俗语、金石碑刻、天灾人祸、故事传说等等,只要和这个地区有关,统统属于它的记述范围。地方志的“包罗万象”是它区别于其他种类地方文献的一大特色。

  图1 《(光绪)山东通志》

  试以《(光绪)山东通志》为例(图1),看一看它的篇目,就可以对地方志的“包罗万象”有切实的体会。

  《(光绪)山东通志》是历代所编的山东省志中最详细的一部,全书200卷,分为12个部分:

  卷一、卷二为“舆图”,就是地图。有总图一幅,分图120幅。每幅中以一方格代表10里。山川、道路、古城遗址以及大的、靠近驿路的或和邻省接壤的村镇都在图上标出。

  卷三至十一为“通纪”,按年月记载山东的大事,如年成的丰歉,重大的政治措施,水、旱灾害和战争等。

  卷十二至四十一为“疆域志”。首先考察全省和所属各郡县历代行政区域的变化,按年代编成“沿革表”。然后分列许多类目:“城池”,记府城、州城、县城的位置和境域;“封建”,记历代封在山东境内的王、侯;“山川”,记山东境内的山脉河流和它们的支脉支流;“建置”,记各种祠庙、官署等的设置和位置;“形胜”,记地形、关隘,供用兵作战时参考。此外还有“古迹”、“风俗”等。

  卷四十二至七十七为“职官志”,记载山东省和所属各郡县历代设置过哪些官职,并编列“职官表”,将担任过这些官职的人一一列出姓名和任职时间。又有“宦绩”类,选载历代官吏的政绩。

  卷七十八至八十七为“田赋志”,下列的类目有:“田赋”,记历代田数和田赋数;“户口”,记历代人口或户口数;“杂税”,记田赋以外各种税收的名目和税额;“仓储”,记山东各地粮仓的位置和储量;“荒政”,记历届政府的救灾防灾措施;“盐法”,记盐税制度;“关榷”,记海关和内地税关的设置时间、征税名目、征税数量等。

  卷八十八至一○九为“学校志”,记各级学校的地点、设置经过、学生名额。又有“举人表”、“进士表”,一一列出山东文武科举人、进士的姓名和中举时间。

  卷一一○至一一三为“典礼志”。山东有五岳之首的泰山,又是孔子的故乡,封建皇朝常常在这里举行盛大的祭典。典礼志详细记录历次典礼的经过和仪式,包括举行仪式用什么器具,用什么乐器等等。同时也记载其他各种官方的和民间的礼仪。

  卷一一四至一一七为“兵防志”。“兵”指兵制,记录了山东省历代军事机构和兵制的变迁;“防”指海防和内地的驻防,详记山东境内军队驻防地点、人数、驿站的位置等。

  卷一一八至一二六为“河防志”,按年记载山东境内黄河的变迁、历代治理黄河的措施和治理的经过。有“河工职官营汛表”,列出历代治河官吏的姓名和他们分工的河段。卷前冠有“山东黄河全图”(图2)。另设专节记载山东境内小清河、运河和海运的状况。

  卷一二七至一五二为“艺文志”,分为“经籍”和“金石”两部分。“经籍”是历代山东人著作的目录,附有简单的介绍;“金石”是山东铜器、石刻的目录,附有铭文、碑文的年月、撰著人和书写人,重要的还收录了碑铭全文。

  卷一五三至一九八为“人物志”,记载山东历代名人,又按照人物的特点分为“名臣”、“循吏”(奉公守法的官吏)、“儒林”(学者)、“文苑”(文士)、“忠义”、“孝友”、“独行”(有特出行为的人)、“艺术”(有一技之长的人)、“列女”(有才能的或节孝的女子)等等。

  卷一九九至二○○为“杂志”,记载无法归入以上各类的事物,如“寺观”、“仙释”(著名的僧道人物)、“侨寓”(居住在山东的外地人),还有各种琐碎的传闻逸事,如关于天上织女下嫁董永的故事,及传闻的董永墓的位置之类。

  图2 《(光绪)山东通志》卷一一八山东黄河全图

  此外,在正文之前,另有“列圣训典”、“至圣世纪”两类。“列圣训典”记清朝历代皇帝对山东的指示;“至圣世纪”是孔子的年谱。将它们放在各卷之首,是表示尊崇的意思。

  大部分府、州、县志并不是像《(光绪)山东通志》这样的鸿篇巨制。有些志书只有十卷八卷甚至一卷两卷,但是内容大体相似。例如《(嘉靖)太平县志》(浙江温岭)只有八卷,其中“地舆志”二卷记地理;“食货志”一卷记经济;“职官志”二卷记官制和历代任职官员的姓名;“人物志”二卷记历代名人;“外志”和“杂志”一卷记杂事轶闻。以“简”闻名的《(正德)朝邑县志》(陕西朝邑)只有两卷七个类目,上卷分为“总志”、“风俗”、“物产”、“田赋”四类;下卷分为“名宦”、“人物”、“杂志”三类。

  这样多姿多彩的内容显然无法用单一的形式来表达,所以,地方志在体裁上也是兼采了多种著作体裁的长处。从上面《(光绪)山东通志》的例子可以看到:它用地图来表达山川城乡的位置和距离;用编年史的形式叙述历朝大事和各种事物的沿革变迁;用表格来列举文武官员和举人、进士的姓名、简历;用目录的形式介绍当地人的著作和当地文物;用传记的形式记载名人事迹;用随笔杂著的形式记录轶闻杂事。还有不少地方志在“艺文”部分,仿照诗文集的形式编录赞颂当地名胜古迹或反映当地民情风俗的诗词和文章。地方志的体裁,同样体现了“综合”的风格。

  第三节 地方志的第三个特点:资料性

  地方志的主要任务是记录事实,积累资料。许多地方志出于名家手笔,写得文采动人。但是它不同于文学作品。地方志必须准确地反映事实,绝不允许想象和虚构。如《(同治)竹溪县志》(湖北竹溪)卷十六记1862年的一次极光,这是一段优美的散文,而地点、时间、方位、过程、情状都十分确凿具体:

  “同治元年八月十九日夜,东北有星大如月,色似炉铁,人不能仰视。初出,声凄凄然,光芒闪烁。 顷之,向北一泻数丈,欲坠复止,止辄动摇,直至半空。忽然银瓶乍破,倾出万斛明珠,缤纷满天,五色俱备,离地丈许始没。没后犹觉余霞散彩,屋瓦皆明。”

  地方志只回答“是什么”,不回答“为什么”,它的任务不是阐述理论或探讨规律,这是它同一般科学著作不同的地方。当然,编写地方志的人,对人对事不可能没有自己的看法。从地方志的字里行间,编纂者的立场观点处处可见。例如,将皇帝的训示放在卷首,或大量记述女子“未嫁殉夫”之类,显然意在宣扬封建的纲常伦理,但它的观点都是贯穿在材料的取舍或事实的叙述中,绝少由编纂者站出来发议论。有些严谨的编纂者还一一注明资料的来源出处,以备后人查考。一般科学论著都是围绕一两个主题思想或中心论点来组织材料,安排章节。地方志却基本上是类似上述的《山东通志》、《太平县志》、《朝邑县志》那样,横分若干门类,各类相对独立,并没有什么中心论点贯穿其间。它的编排原则是便于查找,这正是资料书的特色。

  参与修方志的,都是熟悉当地情况的人,正如清朝的张恕所说的:“以一乡之人修一乡之书,其见闻较确而论说亦较详也。”(《鄞县志序》)官修方志由于得到政府的支持,更可以利用一般人接触不到的官方文件档案,可以调动更多的人力开展实地调查。因此,地方志中许多记载根据的是不见于他书的第一手资料,切实可信,具有很高的资料价值。

  第四节 地方志的第四个特点:连续性

  地方的情况是不断变化的。行政区划常常变更,新的事物在不断出现,人物代代更替,户口、田亩、赋税年年都不同……,所以,编修地方志不可能一劳永逸;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有的资料陈旧过时了,方志就需要重修。历代中央政府为了能准确及时地掌握地方的情况,往往下达行政命令,要求全国各地编写新志。在天下太平的时候,一般隔几十年要重修一次。在灾荒或战争引起社会大变动以后,重修志书的要求就更为迫切。我国大多数地方都曾多次编修地方志。多的像江苏常熟,在明清两代曾修志20几次,平均不到30年就重修一次。

  对于同一地区在不同时期编修的地方志,习惯上在方志的正式名称前标明纂修时代,以示区别。如浙江嵊县志,现存的就有:宋代的《(嘉定)剡录》10卷;明代的《(弘治)嵊县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