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佬顾T撕雍拥辣冉堤螅睾颖匦肷枵⒌髡N松鲜隽礁瞿康模鼐从�40多里长的运河沿线,修建了七座水坝,人称“阜通七坝”。阜通七坝闻名大都,民间则称这条运河为坝河。坝河的年运输能力约为100万石上下,在元朝,它与稍后修建的通惠河,共同承担由通州运粮进京的任务。
元朝初年,在大都除凿坝河外,还凿了一条名叫金口河的运道。金口河初开于金,后来堵塞。元朝在郭守敬主持下,于至元三年(公元1266年)重开。它以桑干水为水源,从麻峪村(在今石景山区)附近引水东流,经大都城南面,到通州东南的李二村与潞河会合。这是一条从营建大都的需要出发,以输送西山木石等建筑材料为主的水道。由于金口河的比降更大,流水湍急,河岸常被冲塌;又由于桑干水泛滥时有可能循金口河东下,危及大都的安全,后来郭守敬又将它堵塞。
起初,元朝南粮运输入都,虽然实行海运、河运并举,由于海运属初创,船小道远,运量不算太大;而河运又有黄河、御河间一段陆运的限制,运量很少。两路运到通州的粮食总计才100多万石,由通州转运入京的任务,坝河基本上可以承担。但后来,因为海运不断改进,采用可装万石的巨舶运粮,也摸索出比较径直的海道,再加上济州、会通两河的穿凿,漕粮的数量又逐步增加①。这样,大都、通州之间,仅靠坝河转运,就比较困难了,于是有第二条水运粮道通惠河的穿凿。
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新河工程正式开工,以都水监郭守敬主其事。开拓水源是兴建这条运河的关键。郭守敬通过实地勘查,知道大都西北山麓,山溪泉水很多,只要将它们汇集起来,新河的水源问题,便可基本解决。于是,他从昌平县的白浮村起,沿山麓、按地势向南穿渠。它大致说与今天的京密水渠并行,沿途拦截神山泉(白浮泉)、双塔河、榆河、一亩泉、玉泉等,汇集于瓮山泊(昆明湖)。瓮山泊以下,利用玉河(南长河)河道,从和义门(今西直门)北面入城,注于积水潭。以上这两段水道是新河的集水和引水渠道。瓮山泊和积水潭是新河的水柜。集水渠和水柜为新河提供了比较稳定的水量。
积水潭以下为航道,它的径行路线为,从潭东曲折斜行到皇城东北角,再折而南下,沿皇城根径直出南城,沿金代的闸河故道向东,到高丽庄(通县张家湾西北)附近,与白河会合。从大都到通县一段,为了克服河床比降太大和防止河水流失,修建了11组复闸,有坝闸24座,并且派遣闸夫、军户管理。这些坝闸,起初为非永久性工程,用木料制作,后来改成永久性的砖石结构。
由引水段和航运段组成的这条新河共长160多里。经过一年多的施工,主体工程建成。它被忽必烈命名为通惠河。通惠河的建成,大都的粮运问题基本解决。积水潭成为重要的港口,“舳舻蔽水”,盛况空前。
——————
注释:
①据彭德清《中国航海史》的统计,由海路北运到京的南粮,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为四万多石,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为43万多石,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为153万多石,增加速度很快。河运也由十几万石增加到几十万石。
第三节 会通河的治理
起初,会通河的范围较小,仅指临清——须城(东平)间的一段运道。后来,范围扩大,明朝将临清会通镇以南到徐州茶城(或夏镇)以北的一段运河,都称会通河。会通河是南北大运河的关键河段。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黄河在原武(河南原阳西北)决口,洪水挟泥沙滚滚北上,会通河1/3的河段被毁。大运河中断,从运河漕粮北上被阻。
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定北平为北京,准备将都城北迁。永乐帝鉴于海运安全没有保证,为解决迁都后的北京用粮问题,决定重开会通河。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他命工部尚书宋礼负责施工,征发山东、徐州、应天(南京)、镇江等地30万民夫服役。主要工程为改进分水枢纽、疏浚运道、整顿坝闸、增建水柜等。其中有些工程在当年即告完成。
改进分水枢纽。元朝的济州河,以汶、泗为水源,先将两水引到任城,然后进行南北分流。由于任城不是济州河的最高点,真正的最高点在其北面的南旺,因此,任城分水,南流偏多,北流偏少。结果,济州河的北段,河道浅涩,只通小舟,不通大船。分水枢纽选址失当,是元朝南北大运河没有发挥更大作用的主要原因。宋礼这次治运河,对它作了初步改进。他除维持原来的分水工程外,又采纳熟悉当地地形的汶上老人白英的建议,在戴村附近的汶水河床上,筑了一条新坝,将汶水余水拦引到南旺,注入济州河。济州河北段随着水量的增多,通航能力也就大幅度地提高了。
几十年后,人们对这一分水工程又作了比较彻底的改进,即完全放弃元朝的分水设施,将较为丰富的汶水,全部引到南旺分流,并在这里的河床上建南北两坝闸,以便更有效地控制水量。大体上说为三七开,南流三分,南会泗水,北流七分,注入御河。人们戏称:“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
疏浚河道。可分两个部分。一是将被黄河洪水冲毁的一段运道,改地重新开凿出来。旧道由安山湖西面北注卫河,新道改从安山湖东面北注卫河。改道到湖东,黄河泛滥时,有湖泊容纳洪水,可以提高这段水道的安全程度。又因为这里的地势西高东低,运道建于湖东,便于引湖水补充运河水量。二是展宽浚深会通河的其他河道。一般说,要将它挖深到13尺,拓宽到32尺。这样,即便是载重量稍大的粮船,也可顺利通过。
整顿坝闸。南旺湖北至临清300里,地降90尺。南至镇口(徐州对岸)290里,地降116尺。会通河南北的比降都很大。为了克服河道比降过大给航运造成的困难,元朝曾在河道上建成31座坝闸。这次明朝除修复元朝的旧坝闸外,又建成七座新坝闸,使坝闸的配置更为完善,进一步改进了通航条件。由于会通河上坝闸林立,因此,明人又称这段运粮河为“闸漕”。
除上述工程外,为了更好地调剂会通河的水量,宋礼等人“又于汶上、东平、济宁、沛县并湖地”,设置了新的水柜。
经过明朝初年的大力治理,会通河的通航能力大大提高,漕船载粮的限额,每船由元朝的150料①,提高到明朝的400料②;年平均运粮至京的数量,由以前的几十万石,猛增到几百万石。明初成功地重开会通河,加强了永乐帝迁都北京的决心,并宣布停止取道海上运输南粮。
——————
注释:
①上述数据录自《明史·河渠书》。关于会通河的南北落差,据近代测量,济宁旧船闸底高微山湖南端的蔺家坝底不到二米,高临清旧闸底不到八米。新数据似乎还须重新核实。这样长的河道,如果落差仅有几米,历史上就没有必要建立这么多的坝闸了。
②料为古代计量单位。或以一石粮食为一料;或以两端截面方一尺、长七尺的木材为一料。
第四节 穿淮北新河
自南宋初年,杜充决黄河阻金兵南下起,黄河下游南迁,循泗、淮水道入海。元、明两代的南北大运河,从徐州茶城到淮安一段,便利用河淮水道作为运道,人称“河运合槽”或“河淮运合槽”。它长约500里。黄、淮水量丰富,在一般情况下,运道无缺水之患。但黄河多沙,汛期又多洪灾,也严重威胁航运。人们认为黄河对于运河,既有大利,也有大害,有“利运道者莫大于黄河,害运道者亦莫大于黄河”的说法。但自元、明以来,黄河下游由于南迁日久,河床泥沙淤积与日俱增,决口频仍,对于运河,发展到了害大于利的地步。于是,从明朝中后期到清初,人们竭力设法变“河运合槽”为“河运分立”,在淮北地区,陆续穿凿了一批运河新道,甚至将会通河南段的部分运道,也予以放弃。
最早在淮北开的一条新河叫夏镇新河。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黄河在鲁西曹县、单县等地决口,冲毁了昭阳湖以西一段运河。南北漕运被阻,明朝遂决定穿凿新河。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以盛应期为总河都御史,征集近10万夫役穿凿。工程过半,由于盛氏督工太急,怨声四起,又值大旱成灾,为防止爆发变乱,中途停工,只好草率修复旧道,勉强通航。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黄河又在江苏丰县、沛县决口,昭阳湖以西一段运道堵塞更甚。第二年,遂再度兴工,穿凿新河,由工部尚书朱衡主持,嘉靖四十六年(公元1567年)完工。这段新河,北起南阳湖南面的南阳镇,经夏镇(今微山县治所)到留城(已陷入微山湖中),长140里,史称夏镇新河或南阳新河。旧河在昭阳湖西,原属会通河南段,易受黄河泛滥冲击。新河在湖东,有湖泊可容纳黄河来水,比较安全(图3)。
继夏镇新河之后开的另一条新河叫泇〔jia加〕河运河。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黄河决沛县,徐州以北运道被堵,粮船2000多艘阻于邳州(治所在今睢宁西北)。开泇河的建议遂提出,但未被朝廷采纳。几十年后,黄河在山东西南和江苏西北一带再度决口、泛滥加剧,徐州洪、吕梁洪等河段屡屡断水,情况非常严重。于是,在主管工程的官员杨一魁、刘东星、李化龙等人相继主持下,除治理黄河外,又于微山湖的东面和东南面,穿凿新河,经过多年断断续续施工,到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全部完工。它北起夏镇,接夏镇新河,沿途纳彭河、东西泇河等水,南到直河口(江苏宿迁西北)入黄河,长260里。它比旧河顺直,又无徐州、吕梁二洪之险,再加上位于微山湖东南,黄河洪水的威胁较小,所以它的穿凿,进一步改善了南北水运。由于它以东、西两泇河为主要补充水源,故名泇河运河。
图3 徐州运道的黄、运分立
最后,在明末清初,又穿通济新河和中河。泇河运河峻工后,从直河口到清江浦(今清江市)一段运道约180里,仍然河运合槽,运河并未彻底摆脱黄河洪水和泥沙的威胁。因而河运分离的工程继续进行,又相继穿凿通济新河和中河。前者凿于明朝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西北起直河口附近接泇河运河,东南至宿迁,长57里。后者是在清朝初年著名治河专家靳辅、陈潢擘〔bo檗〕划下修建的。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动工,两年后基本凿成,后来又作了一些补苴〔ju居〕。它上接通济新河,下到杨庄(在清江市境)。杨庄与南河北口隔河相望,舟船穿过黄河,便可进入南河。至此,河运分离工程全部告成。
河运分离工程是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治理运河的主要工程之一,它的完工,使淮北地区的运河基本上摆脱了黄河的干扰,保证了运河的正常航行。
第五节 南河的改造
从春秋末年起,江、淮之间一直有运河沟通。这条运河南起今日扬州市,北到今日清江市。它在历史上曾相继被称为邗沟、中渎水、山阳渎、扬楚运河、淮扬运河、淮南河等,明朝称南河。由于它也是南粮北运的必经孔道,而又存在着许多问题,所以也是明清时期治理的主要对象之一。
自元朝到明初,这段运河都在淮安城北与河淮合槽连接。平时运河水位高,黄河水位低,运河水量容易流失。黄河汛期,水位黄河高运河低,黄河的洪水和泥沙,又容易冲积运河河道。明朝初年,当陈瑄继宋礼负责治理河运时,在河运交接处,并排修建以仁、义、礼、智、信命名的五坝,以防止运河水量流失和黄河洪沙涌入。当时所以建坝五座,旨在便于舟船分散盘坝,以减少等候时间。以后,又因盘坝毕竟费工、费时,陈瑄又在当地故老指点下,重开宋朝沙河故道,并在道上每隔10里左右修一闸门,共修五闸。舟楫进出河运,改走此道,舟来开闸,船去立即关闭,既便捷,又无运河水量流失、黄河洪沙内灌的问题。
在较好地解决河运连接问题的同时,陈瑄也比较妥善地处理了江运间的通航问题。本来运河只有一口入江,后来,由于长江北岸泥沙的堆积,旧口渐淤,只好又开新口。到明朝,实际上形成了多个通江运口,如仪真(今仪征)运口、瓜洲运口、白塔河口、北新河口等。江运间多口相通,虽有维修工作繁重、容易泄水等缺陷,但优点也不少。一是当时运河已颇繁忙,过往舟船很多,多口出入可以避免拥挤。二是各地来船可以就近入运,既缩短运道,又减少江上风险。如从长江中上游来船,可进最西面的仪真运口;从太湖流域取道镇江北上的漕船,可入瓜洲运口,来自太湖流域取道孟渎或德胜新河的粮船,渡江便可进入白塔河和北新河。陈瑄等对于这些运口,基本上都加以治理,如疏浚港道,建筑水坝和闸门等。在运口修建闸门,工程比较复杂,但它便于舟船进出;在长江水位下降时,可以关闸防止运河水量流失;在长江涌潮水位提高时,可以开闸引水。
除南北两端外,明朝对南河的河道,也进行大规模的整治,主要的工程是建湖堤、穿月河等,逐步使湖运分离。
南河有很长的航道属河湖不分,即以自然湖泊为航道,漕船穿湖航行。但是,湖大、风急、浪高,常有舟船覆没。为防止湖浪翻船,起初,明朝在宝应老人柏丛桂的建议下,决定修建护船湖堤,另穿航道。较早的一次工程实施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当时发淮扬丁夫五万,“筑高邮湖堤二十余里,开宝应倚湖直渠四十里,筑堤护之。”(《明史·河渠志三》)既在高邮湖中筑堤防浪,保护粮船从堤旁通航;又在宝应湖旁开渠,并在湖渠之间筑堤护渠。宣德年间(公元1426—1435年),陈瑄主持河运工程时,又把这项工程扩展到白马、氾光等湖(图4)。
这种护运湖堤为砖土结构,抗御风浪的性能较差,虽有保护漕船的作用,但其本身极易被风浪摧毁,维修任务十分繁重。为了改变这种情况,于是弘治年间(公元1488—1505年),在户部侍郎白昂主持下,复河(月河或越河)工程开始修建。他主持穿凿的这条复河叫康济河,长40里,西距高邮湖数里,在旧渠之东,引湖水为水源。由于离湖较远,风浪不及,比较安全。继白昂之后,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采纳总漕都御史李世达建议,又在宝应湖东穿弘济月河,长1700余丈。接着刘东星也在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在邵伯、界首两湖的东面,分别凿成邵伯月河和界首月河。前者长18里,宽18丈多,后者长12里多。经过这一系列工程,南河航道,基本上摆脱了湖浪的威胁。
图4 江淮间南河的治理
第六节 其他运道的浚治
太湖流域是明朝的主要产粮区,“国税”约占全国1/6以上,外运任务繁重。由于水量丰富,这里航道的情况基本良好。但为了进一步提高运输能力,明朝也一再动工建设这里的航运工程。除了治理地势略高的镇江——常州一段江南河的水道外,主要的是改造孟渎。孟渎在江苏常州市西北,西南通江南运河,东北通长江,为唐人孟简改造旧水道而成,用于溉田和排泄太湖流域的洪水。明永乐时,征集民夫10万加以扩建,使之也成为重要的北通长江的运粮渠道。此外,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又在孟渎之东穿德胜新河,给江南运河开辟了又一条入江支线。
大运河中,临清——天津间的一段航道,由卫河改造而成。卫河本身水量不足,主要由漳水补充。但漳水水量变化很大,河道也常有变迁。为了不至因漳水改道而卫河缺水,也为了不致因漳水发水而卫河溃决,明代在卫河上也修建了不少工程。除引漳工程外,还凿了一批减水河,如山东恩县(并入平原县)四女寺减河,河北沧州捷地减河,青县兴济减河等。这些减河可使卫河中过多的水,有控制地东排入海,以保证运河不被洪水冲毁。清朝也很重视对这些减河的维修。
京杭大运河,由于明、清两代人们的不懈努力,与元代初建时相比,有很大的发展。其中只有通惠河(明、清叫大通河)是另一种情况,它萎缩了。在元朝,通惠河主要以西山诸泉为水源,虽不充裕,但总还能维持大都到通州的航运。明朝以后,由于白浮泉等日益干涸,以及皇家园苑耗水剧增等原因,运河水量严重不足。其间,虽然经过人们一再整治,如明朝多次修理沿河坝闸,尽量减少水量流失;清乾隆时开辟昆明湖,以增加蓄水量,但都没有明显好转。运河粮船只能到达通州,只有小船经盘坝后,勉强可以通到大通桥。
京杭大运河长1790多公里,是古今中外最长的运河。沿线自然条件复杂,地势高低不一,水源丰枯不等,洪沙灾害频仍。人们用开拓水源、设置水柜、建立坝闸、分离河运、穿凿减河等工程和方法加以克服,使这条最长的运河经久不衰,历时长达六个世纪。这是千千万万人民聪明睿智、顽强拼搏的结晶,是民族和国家的骄傲。
元、明、清三代,国家的统一不断加强,与大运河促进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有密切的关系。大运河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明、清时期,我国农、工、商业都很繁荣,特别是运河地区。当时全国兴起了30多座城市,绝大部分分布在运河沿线。我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也在这里诞生。
到19世纪末期,由于黄河北迁,大运河遭到严重破坏;又由于火车、海轮等现代交通工具的兴起,铁路、海运等南北新的交通干线的形成,大运河才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不过,随着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进展,大运河将再度焕发青春。
第四章 四川都江堰
都江水利系统,位于岷江中游成都平原。它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航运等作用。在古代,由于玉垒山、灌县、岷江曾分别称为湔〔jian煎〕山、都安县、都江,所以在南宋称都江堰以前,它又有湔堋〔peng朋〕、湔堰、都安大堰等称谓。这一工程既古老又年轻,在历史上,无论在工程配置方面,还是经济效益方面,都有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外水利史上的明珠。
第一节 开明平治岷江洪水
岷江发源于四川省松潘县岷山南麓,海拔4000多米,至宜宾汇入长江,全长约735公里。自源头到灌县为上游,穿行于坡度很陡的崇山深谷中,340公里的水程,竟下降3000多米,水流湍急。从灌县到乐山,从乐山到宜宾,分别为岷江中下游,它蜿行于坡度很小的成都平原,流水缓慢。
川西一带是我国著名的多雨区,人们称为“西蜀漏天”。所以岷江的水量非常丰富,年均径流量为868亿立方米,居长江各大支流之首①。又由于这里的降雨比较集中,全年近50%的雨量集中在六、七、八三个月,因而这一期间,岷江经常出现洪峰。在灌县,洪峰有时高达7000/秒立方米,约为中等水量年秒平均流量的15倍。
因为岷江洪峰的流量很大,又因为当它流到灌县时开始进入平原,流速骤然由快变慢,所以洪水极易在此泛滥成灾,使成都平原的许多地方沦为泽国。因此,川西人民平治岷江洪水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据文献记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一次治岷工程,是穿凿一条泄洪水道,即《尚书·禹贡》中所说的“东别为沱”。它由灌县分岷江洪水向东,流入沱江。古代称这条泄洪道为江沱。《禹贡》成书于战国,因此,战国时已有这条分洪道,应无问题。但《禹贡》把它说成是大禹的业绩,未免有托古之嫌,不一定可信。汉人扬雄的《蜀王本纪》和晋人常璩〔qu瞿〕的《华阳国志》,都将这一工程记作“决玉垒山以除水害”,认为它是在蜀相开明主持下完成的。成书于北朝的《水经注》也说,“江(岷江)水又东别为沱,开明之所凿也”。开明为春秋后期人,他主持决玉垒山,使岷江东别为沱,比较接近事实②。
玉垒山古代称湔山,位于岷江东面,灌县西部。所谓决玉垒山,就是将玉垒山打开一个缺口,成为分岷江水东入泄洪道的进水口。它就是后来的宝瓶口,为都江水利的三大渠首工程之一。今日宝瓶口宽20米,高40米,长80米。这样大型的工程,当然不是开明一蹴而成的,而是经过历代加工和长期水沙磨蚀的结果。但许多人认为,其雏形当是开明所奠定。从另一方面说,宝瓶口又是控水口,由于两岸都是石壁,非常坚固,多大的洪水也不能把它冲毁,控水的性能良好。根据当代实测,灌县岷江洪峰,即使高达每秒5000多立方米,而宝瓶口的进水量,仍然在每秒500立方米上下,不会酿成成都平原的洪灾。从宝瓶口到金堂的这条泄洪道,长约100公里,大体说,其上游相当于今天的柏条河,下游为毗〔pi皮〕河。由于金堂比灌县海拔约低300米,所以江沱的比降较大,行洪�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