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古代消失的民族-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厍缓笱嘤牒笄囟飨喽浴9395年;后燕攻北魏;惨遭失败而衰落;分裂为南燕、北燕;北魏则强盛起来。北方西部;匈奴、鲜卑、汉族上层分子又扩张势力;先后建立了南凉、西凉、北凉、夏四个政权。北方又呈现分裂割据局面。各政权统治者纷争战乱50多年;使北方的农业生产遭受到极大破坏;是历史上北方各族人民极度痛苦的时期;直到公元439年北魏统一北方才结束了这种局面。
4。北朝时期北方民族间的融合统一与分裂
公元439年;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魏政权统一了北方;与南朝形成南北对立的局面。公元534年;魏又分裂为东魏、西魏。后来北齐代东魏;北周代西魏;北周又灭北齐;至公元581年北周为隋所代。北方这140多年;历史上称之为北朝。
1)。北魏的强大及其统一北方
鲜卑拓跋部在三国西晋时期;居于今内蒙古西部和山西北部;以游牧射猎为生。公元338年;首领什翼犍建立代政权;都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逐渐强大起来。
公元376年;前秦苻坚攻代;什翼犍战死;代灭。
淝水战后;前秦统治瓦解。公元386年;鲜卑拓跋珪(什翼犍之孙)恢复代政权;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公元395年;后燕攻北魏;拓跋珪在参合陂(今山西大同东南)大败后燕军;并乘胜南下;夺取中山(今河北定州市)、邺(今河北临漳西南)等重要城镇;拥有黄河以北地区;成为北方的强大势力之一。
公元398年;北魏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拓跋珪称皇帝……即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击败后燕进入中原后;奖励农业生产;其奴隶主贵族也逐渐汉化转化为封建地主。拓跋珪招纳汉族大地主参加统治集团;加快了鲜卑拓跋部的汉化进程。拓跋珪死后;其子拓跋嗣(魏明元帝)、孙魏太武帝拓跋焘承其前业;擢用汉族大地主范阳卢玄、博陵崔绰、赵郡李灵、河间邢颖、渤海高允、广平游雅、太原张伟等数百人担任官职;形成了拓跋贵族与汉人世家豪族的联合封建政权;国势大盛;于公元431年灭夏;436年灭北燕;439年灭北凉;使北方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复归于统一。
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帝王;在位期间;进行了许多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改革;最重要的是实行均田制和改革鲜卑旧俗、实行汉化政策。
均田制政策。北方广大地区由于战乱;户口流徙;田园荒芜;大量土地无人耕种。北魏政权为增加财政收入;稳定社会秩序;颁行均田制。先审定户籍;再按户口分配土地;实行新的租调制。奴婢和牛都可受田。均田制在当时地旷人稀的前提下施行;在不损害地主阶级既得利益的前提下施行;是有益于生产发展和稳定的。北方大量的荒地被开垦;耕作技术也有了提高;农业的发展;使养蚕、牧畜、酿造等农村副业也发展起来;改变了北方荒凉残破的景象。
汉化政策。北魏统治下的中原;以汉族为主;具有较高的封建文化;魏孝文帝在政治和社会风俗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消除鲜卑与汉族之间的隔阂与矛盾;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即封建化;在服饰、语言、丧葬、通婚、吏治、门阀等制度方面都有相关的汉化规定。这些改革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进入封建社会;适应了各族人民间的自然融合趋势;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的大融合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3)。北魏的分裂与北齐北周的建立
北魏末年的农民大起义动摇了统治者的基础;内部发生变乱。公元530年;魏孝庄帝杀死了专权的尔朱荣;尔朱兆(尔朱荣弟)又杀死北魏孝庄帝;立元恭为帝;政权又为尔朱氏所握。后来尔朱氏又为其部将鲜卑化的汉人高欢所灭;高欢杀元恭;另立元修为帝(魏孝武帝)。元修为摆脱高欢所控;从洛阳出逃;投奔镇守关中的将领宇文泰。此后;北魏分裂为两个政权:高欢立元善见为帝;迁都邺城;史称东魏;宇文泰杀元修;立元宝炬为帝;都长安;史称西魏。
公元547年高欢死;其子高澄、高洋相继执政;550年高洋废魏孝静帝元善见;自立为帝;改国号为齐;史称北齐;都邺。
西魏在汉化很深的鲜卑人宇文泰执政下;国势日盛;公元557年;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废魏恭帝;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史称北周。公元560年;周武帝宇文邕采取了一些经济政治的重大举措;国势日渐强大。
4)。北周统一北方
北齐与北周东西对峙。公元576年;北周发兵攻北齐;先占晋阳;继又东进;577年攻陷北齐邺城;北齐亡;北方归于统一。周武帝灭北齐后;又进军南方的陈朝;取得了长江以北的土地;北周领域扩大;为后来隋朝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隋唐以来,鲜卑已不再作为政治实体和民族实体存在,但他们的后裔却在这两个朝代居于重要地位。隋唐的建国者杨、李二家即是鲜卑化的汉人,而他们的母、妻又是汉化的鲜卑人。至于两朝的达官显宦有很多鲜卑人……位至宰相的就有20余人,其他如尚书、侍郎,地方上的都督、刺史,更不胜枚举。这不仅表明了这时北方与中原的民族融合的深度,也显示了鲜卑人在社会重要性方面的广度,如隋代筑造学家宇文恺,《切韵》作者陆法言,唐初权相长孙无忌,中唐诗人元稹,直至金末元初文学家元好问等,都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
四、民族大融合与各族间经济文化交流
从西晋末年到隋朝初立的270年间;是中国民族关系史上极为错综复杂的历史时期;也是民族间大融合的重要历史时期。这种民族融合;先是为北魏、后又为北周的统一创造了条件;北周的统一又为隋朝的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也促进了各民族间的进一步融合。东汉以来陆续移居内地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民一起反抗西晋的统治;但随着西晋政权的瓦解;各民族间又展开了割据称王互相攻伐的斗争;战乱不已;经济破坏;当各族人民不能生活下去时;又联合举行起义;在这种长期共同的斗争中;增进了相互了解;也减少了民族间的隔阂或成见。同时;各族人民在生产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逐渐在政治、经济、文化、民风、民俗等方面形成了不可分离的联系;但又保有各自的习尚;这是民族间一种进步的自然融合过程。到北齐、北周后期;鲜卑族及各族人民;在经济生活和语言风俗习惯方面;在和汉族互相吸收、互相渗透中已显不出多大差别了。如北魏统一北方后;中原只通行汉语和鲜卑语;孝文帝改制后;汉语就成为北方各族通行语言;北齐虽一度提倡鲜卑语;但北周统一后;汉语又成了流行语言。又如在民族习俗方面;内迁胡族的许多特点多半消失;匈奴的结发、乌桓的剃发、鲜卑的索发、羌族人披发及服饰的左衽等大部消失。
另外;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割据称王后;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也大量吸纳汉族地主知识分子作为他们建国兴业的参谋;实行一些变革;推进了汉化和封建化的进程;使胡汉民族间的界限日渐淡薄;趋于消失;为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五、鲜卑的演变发展
1。鲜卑分裂
在西晋时期鲜卑分为三大支部。
东鲜卑
东部有段部、慕容部、宇文部等。
其中段部被羯人的后赵击溃,融入中原。有人认为该部与宋朝时期的大理段氏有关。
慕容部的慕容皝创立大燕国,史称前燕。前燕能臣慕容恪死后衰落,慕容昧(字景茂)为王时亡于氐人苻氏的前秦。慕容恪的弟弟慕容垂降前秦。384年,在前秦淝水之战败于东晋之后,慕容垂复国建立燕国,史称后燕。同时慕容昧的弟弟饺莩澹ㄐ∶锘剩把嗟闹猩酵酰笏韭恚┮步⒘艘桓鲅喙烦莆餮唷?94年西燕被后燕所灭。后燕后被鲜卑拓跋氏的北魏击溃。后燕慕容德成立南燕。南燕也被北魏所灭。(慕容皝、慕容恪、慕容垂、慕容德等人均在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出现在虚构人物“慕容复”的“大燕皇族世系表”中。)
宇文部与高句丽通好,但败给了慕容皝的前燕。之后南北朝时期宇文氏篡西魏成立北周。北周后为外戚杨坚所篡,成立隋朝。宇文部落中的迭刺部后来是契丹创始时期的“契丹八部”之一。
北鲜卑
北部,即中部,有著名的拓跋部,以及与其多次交战的柔然。
386年,代国后代拓跋珪自称代王,建立北魏。北魏后来统一中国北方,在南北朝初期与南朝对立。北魏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之后分别被北齐和北周所代替。
柔然与南北朝时期统治中原北方的北魏拓拔氏多次交战。柔然被突厥系民族击败后,分为南北两支。柔然的南支逃到辽河上游,成为契丹人的祖先之一。北支逃到雅布洛诺夫山脉以东、外兴安岭以南的地区,是室韦的祖先。室韦是蒙古人的祖先之一。参见柔然。
西鲜卑
慕容皝的哥哥率部从东北迁到青海东部,称为吐谷浑。吐谷浑在鼎盛时期占据现青海、甘肃、新疆南部、四川西部。663年(唐龙朔三年),吐蕃攻占吐谷浑全境,吐谷浑灭亡。
鲜卑与匈奴混血后代称为铁弗人。铁弗人赫连勃勃成立夏国。参见匈奴。
在阴山以北,鲜卑与敕勒融合形成乞伏部。383年,前秦的乞伏国仁在淝水之战之后造反,后在现甘肃榆中成立秦国,史称西秦。400年,西秦被羌人姚氏的后秦击败,乞伏干归投奔南凉。409年乞伏干归重建西秦。431年西秦被赫连氏的夏国所灭。
秃发氏与拓跋同源。397年,后凉的秃发乌孤叛变独立,建立南凉。414年南凉灭于乞伏的西秦,秃发部人投奔北魏,被赐姓“源”。
2。今天的鲜卑族
锡伯族是古代鲜卑人的后裔。鲜卑最初游牧于大兴安岭东麓,世代以狩猎、捕鱼为生。16世纪编入蒙古“八旗”后, 其社会组织发生了急剧变化,生产上转入稳定的农业经济。18世纪中叶,清政府为巩固西北边防,将部分锡伯族迁往新疆,尔后这些锡伯族在伊犁河谷屯田定居,开拓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锡伯”是本民族的自称。口语称siwe,书面语称sibe。历史上有“须卜”、“室韦”、“失韦”、“失比”、“西伯”、“席伯”、“席北”、“史伯”、“锡窝”等不同译音,都是siwe的同音异写。锡伯族的祖先是东胡系的拓跋鲜卑。早在东汉以前就活动在大兴安岭北段以“嘎善洞”为中心的地带,以“畜牧迁徙,射猎为业”。公元48年以后从大兴安岭迁移到呼伦贝尔地区。此后又往南迁徙。386年,拓跋鲜卑的大部分进入中原,建立北魏政权,而另一部分以“室韦”为号,在嫩江左岸的绰尔河、洮儿河等河流域活动,其中的一部分室韦成为锡伯族的祖先。
在唐代,绰尔河流域的锡伯族先祖归属于唐。辽代,受契丹统治,多数人开始从事农业。辽亡金兴,锡伯族先祖又处在女真统治之下。元代,开始被蒙古族统治。元、明至清初,锡伯族处在蒙古兀良哈三卫中的福余卫的统辖之下。1593年,锡伯族出兵随科尔沁、叶赫、哈达等组成九部联军(3万人马),与努尔哈赤交战兵败,从此,锡伯族开始部分地归属满洲。1636-1648年间,锡伯族军民同科尔沁蒙古一起被清政府编入旗兵,成为蒙古八旗的一部分。1692年科尔沁蒙古统治者将所属锡伯族军民进献给清政府,从此锡伯族摆脱了蒙古统治阶级的统治,开始被满族统治阶级控制,并被编入满洲八旗,移防黑龙江、吉林各地。1764年,清政府为了加强伊犁地区的驻防力量,抽调3000多名锡伯族军民迁徙到伊犁。从此,锡伯族形成了东西分居、小聚居大分散的局面。
锡伯族军民迁到察布查尔地区后,一直担负着屯垦戍边的繁重任务。从1765年组成锡伯营到伊犁辛亥革命,锡伯族一直是战时从征,平时生产,过着准军事化的生活。200多年来, 为保卫边疆、平定内乱、抵御外侮、建设边陲做出了很大贡献。 察布查尔锡伯族长期以来保持着自己的传统文化与习俗
六、鲜卑的宗教
北朝兴自北魏,后来北魏又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被北齐所代,西魏则为北周所代。北朝诸帝对佛教的基本政策以扶持为主,但也出现两次大规模的灭佛,足以使佛教吸取其教训。
北魏共历十七帝,一百七十一年,是鲜卑族拓跋部建立起来的少数民族政权。北魏诸帝,除太武帝拓跋焘灭佛外,其余多奉佛,他们兴佛的情形,试举道武帝、文成帝、孝文帝以说明之。
道武帝是北魏的开国皇帝,鲜卑族本来对佛教不大了解,“与西域殊绝,莫能往来,故浮图之教,未之得闻,或闻而未信也”(《魏书·释老志》)。道武帝在征战过程中,接触到诸地的佛寺和僧侣,他本人好黄老,但也读过一些佛典,对于佛教,他还没有来得及兴建寺庙,延请僧侣,只听说过泰山僧朗的名声,他派人给僧朗送去一封信,以及一些礼品,称僧朗“德同海岳,神算遐长”,希望他“助威谋”,使他能够平定天下(见《北代魏天子拓跋书》,《广弘明集》卷二十八)。天兴元年(398)他下诏在京城建寺,使信众有所居止,于是,“始作五级浮图、耆崛山及须弥殿,加以缋饰,别构讲堂、禅堂及沙门座,莫不严具焉”(《魏书·释老志》)。皇始(396…397)年中,他诏沙门道果进京,令其担任僧官沙门统,绾摄僧徒。
文成帝所面对的,是太武帝毁佛的残局,他在太武帝的废佛之后大力兴佛,下诏说:
释迦如来功济大千,惠流尘境,等生死者叹其达观,览文义者贵其妙用,助王政之禁律,益仁智之善性,排斥群邪,开演正觉。(同上)
文成帝下令,各州、郡、县都建造佛寺一所,凡是想出家的人,不论其年龄大小,一律听任出家。他想用佛教来化恶就善,于是,以往所毁的佛寺,又都恢复起来了,佛像经论,又得以流传,著名的云冈石窟,也在文成帝时开凿。
孝文帝刚上台的第二年,就下诏整肃僧尼,严格限制无籍游僧的活动,至于有教籍的僧人的活动,必须持有各级维那的公文,他也禁止那些不顾财力,大兴豪华大寺的做法,把佛教的发展纳入法制和秩序的规范之下。这样做,可以纯化佛教,防止那些“无知之徒”败坏佛教的声誉,对佛教来说是有益的。实际上孝文帝本人是不反对佛教的,他常在寺庙设供,承明元年(476)八月,他在永宁寺设供度僧百余人,太和元年(477)二月,他又在永宁寺设斋赦死刑囚犯,同年三月在该寺设会听讲,命中书省、秘书省和僧人讨论佛教事宜。他经常诏立寺院,承明元年八月,他下诏建造建明寺,太和元年,建思远寺,太和四年(480),诏立报德寺,太和二十年(496),诏立少林寺,供西域沙门所居。他还下令,高僧大德可以一月三次入殿,以便使他能够“进可餐禀道味,退可饰光朝廷”(《褒扬僧德诏》,《广弘明集》卷二十四)。
在佛教义学方面,孝文帝比较重视《成实论》,当时北方成实学派的重镇是徐州的白塔寺,他特意到该寺去了一趟。他对罗什非常推崇,称其“神出五才,志入四行”(《魏书·释老志》)。他在罗什生前的住处建造三级佛塔。
北齐是代东魏而立的又一个北方政权,历六帝二十八年。北齐佛教的鼎盛期是文宣帝高洋时代,高洋本人的佞佛,和梁武帝相似,他也有一份废道归佛的诏书,《废李老道法诏》,这份诏书的真实性是令人怀疑的,但其中显示出来的奉佛资料则是可以参考的,他“大起佛寺,僧尼溢满诸州,冬夏供施,行道不绝”(《广弘明集》卷四)。当时京师邺城的寺僧,“大寺略计四千,见住僧尼仅将八万”(《靖嵩传》,《续高僧传》卷十)。至于供施,高洋把国家财产分成三份,供养僧尼就占三分之一。受禅僧僧稠的影响,高洋还喜好坐禅,坐禅时整日不出。他又行素食,禁止捕杀鱼虾虫鸟。他从昭玄大统法上受过戒,又从僧稠受菩萨戒。由于他要一心事佛,把国家政事都托付给仆射杨遵彦了。
武成帝时代,北齐佛教界的风气转向颓废了,这和皇后胡氏有很大的关系,武成帝本人也奉佛,他下诏禁杀,也舍宫为寺,曾舍三台宫为大兴圣寺,为此还专门下诏,诏存《广弘明集》卷二十八。他对《大品般若》和《华严经》很感兴趣,每月要转读《大品般若》数遍,又邀请沙门慧藏入殿讲《华严经》。胡皇后在武帝死后,和僧人的交通十分密切,特别是和昙献的众所周知的暖昧关系,败坏了僧界的风气。
北周是代西魏而立的政权,历五帝二十五年,北周对于佛教,经历了奉佛、毁佛、兴佛的过程。明帝宇文毓在位三年,大造佛像,曾为先皇帝造卢舍那织成像一躯和菩萨像二躯,他也下诏建寺,此诏存于《广弘明集》卷二十八中。继位的武帝宇文邕毁佛,到宣、静二帝,又重新兴佛。
婚姻家庭和文化习俗
鲜卑的婚姻制度大体上与乌桓相似,保留了掠女,以牛羊为聘礼,为妻家服役;父兄死,妻后母执嫂;女子婚嫁前有一定性生活自由。史载:“以季春月大会于饶乐水上,饮讌毕,然后配合”。或说“常以季春月作乐水上,嫁女娶妇,髡头饮宴”。髡头是鲜卑发式的一个特点,男子娶妇,女子出嫁都要髡发。可能是剃发去周围,留顶发之大部分,垂辫于后。拓跋鲜卑的索头,可能就是辫发。从现象上看,包含了群婚,对偶婚、个体婚的各种形式,但原始群婚只是习俗上的残留和礼仪上的象征。已从对偶婚走向一夫一妻制,随着父系家长制的确立,也出现了一夫多妻制,并保留了一些氏族制的痕迹。因而家庭已脱离了氏族制家庭的同居关系,而进入人口较多的个体家庭生活。在个体婚制中,男性属于统治地位,由于财产的继承关系,要求女方严守贞操,鲜卑也是如此。例如,檀石槐的父亲投鹿侯,从匈奴军三年,其妻在家生一子。投鹿侯回来后,大加责怪欲杀之。其妻不得不编造谎言说:“尝昼行闻雷震,仰天视而电入其口,因吞之,遂妊身。十月而产,此子必有奇异,且长之。”投鹿侯仍不相信,其妻不得不把儿子送至娘家收养,号檀石槐。 宗教信仰,鲜卑与乌桓同,初期信崇巫术,祭祀天地日月星辰山川。进入中原及西迁关陇河西后,逐渐信仰佛教,有的兼奉道教。寺字林立、石窟遍布,著名的有大同云岗、洛阳龙门石窟、敦煌千佛洞、天水麦积崖、巩县石窟寺、响堂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等等。在雕塑绘画艺术上,既创造了佛、菩萨金刚、梵天王、飞天之类栩栩如生的形象,又展示了鲜卑文化与中原及西域文化交融之璀璨画卷,并对了解当时社会生活各方面提供了珍贵资料。 丧葬习俗方面,也与乌桓类似,敛尸以棺,殉以狗、乘马、衣物等。一般为土葬,如《宋书》记载拓跋鲜卑的葬俗说:“死则潜埋,无坟垄处所,至于葬送,皆虚设棺枢,立冢椁,生时车马、器用皆烧之,以送亡者。”
鲜卑古墓群
乌兰察布盟察哈尔右冀后旗红格尔图苏木三道湾的一片古墓群;一九八三年七有遭到来严重破坏;面积达六千平方米;大小盗坑三百多个;白骨遍地;文物狼藉。经有关单位及时抢救清理;被盗的文物已陆续追回,残存的文件已收集起来,共获四百余件鲜卑文物;为研究我国古代北方民族历史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内蒙古文物队同乌盟文物站清理了二十二座残存的墓葬。这些墓葬有竖井、洞室;葬具有面椁、木椁等;葬式有单人;双人和多人合葬,还有特殊的无头葬,有头无身葬,这可能是较原始的割体葬仪,它反映了鲜卑人进入奴隶社会的一些特点。据初步考证,这里的古墓属于古鲜卑氏族制时代的集体墓地之一。
征集和整理的出土文物中;有陶器、金器、铜器、铁器、骨器、 珠饰、五铢钱、桦皮器盖。以及皮革丝织品和漆器残片等。它们同扎赉诺尔墓殉葬品非常一致。其中骆驼纹金饰牌、叠马纹金饰牌、鹿纹金饰牌和透雕镂孔饰牌等,都是稀世珍品,是研究我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的珍贵资料。
鲜卑山
史载鲜卑族“以山为号”,也就是说,鲜卑族的祖先以他们居住的鲜卑山作为自己民族的称号,但是鲜卑山的方位长期无考。
据《魏书》记载,“魏先之居幽都也,凿石为祖宗之庙于乌洛侯国西北”。“世祖真君四年来朝,称其国西北有国家先帝旧墟”,公元443年,北魏太武帝派中书侍郎李敞前往祭祀,并在洞中刻下祭文。
1980年7月,内蒙古考古工作者在调查中发现了“嘎仙洞”,该洞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深山密林中的山崖上,洞中除了少量陶器、石器和骨器外,遗留的石刻铭文与《魏书》记载基本相同,从而证明嘎仙洞就是历史上记载的鲜卑石室。嘎仙洞面积近3000平方米,洞顶最高20余米,同时洞中还有小洞。
根据鲜卑族对祖先的记忆,大约早在夏代,鲜卑民族已经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