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古代消失的民族-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墓出土的双猴绿釉鸡冠壶和龙首绿釉鸡冠壶就是仿契丹族皮囊容器的模式,在壶体侧边作出仿皮革缝制的痕迹,此类壶是契丹民族特有的生活器皿。目前分散到世界各地博物馆,并作为博物馆规模标志的,高达两米的大罗汉瓷像,就是辽代产品,是从河北省易县附近山洞中被外国人盗走的。
在文化上;契丹人依照汉字创造了两种类型不同的文字,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教育方面实行设学养士和科举取士。契丹的诗词既有气势磅礴之句,也有清新优美之词。辽代盛行佛教,从山西应县木塔佛像中发现的丹藏、佛经、和佛画,河北丰润县天宝寺塔发现的佛经,内蒙古巴林右旗释迦佛舍利塔中发现的佛经,堪称佛教艺术瑰宝。绘画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耶律倍画的《射骑图》、胡环的《卓歇图》、无名氏的《秋林群鹿图》、《丹枫呦鹿图》等名画,均为旷世珍宝。雕塑作品刀法遒劲,栩栩如生。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在佛塔和佛寺。山西省灵丘县觉山寺西塔院中的觉山寺塔、北京市天宁寺塔、辽宁省辽阳白塔、海城析木城金塔造型美观,是辽代最流行的密檐塔中的杰出代表作品。河北蓟县独乐寺的观音阁兼唐代和宋朝之长处,雄健壮丽。辽的医药久负盛名,《脉诀》和《针灸书》中的治疗方法至今仍应用在临床实践中。
契丹人的衣食住行、风俗习惯与汉人迥然不同。服装通常为长袍左衽,圆领窄袖,裤脚放靴筒内。女人袍内著裙,亦穿长筒皮靴。腰外系蹀躞带,上挂金玉、水晶和琥珀等饰件,还有随时可用的火石、筷子、餐具刀等。契丹人发型怪异,无论男女皆髡发。男子在两鬓各留一绺头发,别处的头发全剃光。妇女仅剃沿前额边的头发。契丹人住所为毡帐,皇帝的御帐称为捺钵。婚俗特点是娶亲不论辈分,近亲结婚、离婚和再嫁均不受限制。契丹贵族盛行厚葬,辽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保存最完整、出土文物最丰富的契丹大贵族墓葬,出土的两套有金花银枕、鎏金银冠、金面具、银丝网络、金花银靴组成的殡葬服饰,完整的体现了贵族的殡葬习俗。耶律羽之墓室豪华富丽;天下奇珍瑰宝尽汇其中。
【契丹文字】
我国契丹民族建立的辽王朝,由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发展的需要和民族意识的觉醒,曾参照汉字的形体结构,先后创制了两种契丹文字,即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用以记录契丹语。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的区别不是因为字写得大小,而是因为创制时间的先后和拼音程度的强弱。先创制的拼音制度不太完备的称大字,后创制的拼音形式比较完备的称小字。
中古出现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民族,至唐末强大,五代时建立契丹国,后改称辽。契丹与奚并出自东胡,西汉时东胡为匈奴所破,退保鲜卑山,北魏时,始见契丹族名。原分八部,居潢水(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之南,黄龙(今辽宁朝阳)之北。常以名马文皮贡献北魏,并进行贸易。628年(唐贞观二年)契丹首领摩会率其部落背突厥附唐。此时,契丹已形成部落联盟,君长出自大贺氏。648年,契丹诸部皆请内属,唐廷以其地置松漠都督府(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南),以其首领窟哥为都督,封无极县男,赐姓李氏。又置羁縻州十,各以其部落首领为刺史。契丹有别部酋领孙敖曹,621年(唐武德四年)附唐。其曾孙万荣,武周垂拱(685~688)中为归诚州刺史,万岁通天中(696~697)中,与其妹婿松漠都督李尽忠(窟哥之后)并为唐营州都督赵文翙所侵侮,遂举兵杀文翙,据营州反,进攻河北地区,屡败唐军。武则天征发大兵讨之,借奚及突厥之助,始得平定。是后,契丹附于后突厥。715年(唐开元三年),其首领李失活来附,唐廷复置松漠都督府,以失活为都督,封松漠郡王,玄宗又以甥女杨氏为永乐公主妻之。其后,契丹首领可突干再次叛唐,唐为防御契丹,加强东北边防兵力,建立范阳、平卢两节度,重用胡人安禄山,结果酿成安史之乱。唐至德(756~758)年间,契丹与唐保持朝贡贸易关系,但亦受崛起于漠北的回鹘控制。9世纪中叶回鹘破亡,契丹又归顺唐,唐赐以“奉国契丹之印”。
契丹本分八部,八部大人每三岁推一人为盟主,唐贞观(627~649)时,盟主常为大贺氏, 730年遥辇氏取代大贺氏。9世纪60~70年代,部落渐盛,征服邻近部族如奚、室韦等。907年,耶律氏代遥辇氏为盟主,916年阿保机称王,建国号契丹; 947年改称辽。契丹国势远及中亚,故中世纪中后期西方许多国家多以契丹指北部中国,这一名称因13世纪蒙古的西征,进而指称全部中国。
契丹的本意是〃镔铁〃,也就是坚固的意思。这是一个剽悍勇猛的民族。早在1400多年前,契丹作为一个中国北方民族就已经出现在《魏书》中。他们兵强马壮,骁勇善战。一位名叫耶律阿保机的部落首领统一了契丹各部,于公元916年建立了契丹国,947年改国号为大辽。大辽王朝最强盛时期,曾经雄霸中国半壁江山,疆域北到外兴安岭、贝加尔湖一线,东临库页岛,西跨阿尔泰山,南抵河北和山西北部,可谓气壮山河。
契丹民族哪里去了?——科学家利用DNA技术解开历史之谜
建立过219年辽王朝的契丹民族,自明朝以来突然在历史记载中消失了。他们到哪里去了呢?这一直是一个令史学家困惑的历史之谜。
契丹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唐代末年,契丹贵族首领耶律阿保机乘机建立了与五代和北宋相始终的辽王朝。在一些国家的语言例如俄语中至今犹称中国为“契丹”。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也是寻访契丹的副产品。从中足见契丹民族影响之巨。这么一个显赫的民族,肯定没有在改朝换代之际被斩尽杀绝。
利用DNA技术研究民族源流问题是新兴起的尖端科学。研究小组从有墓志为证的契丹人墓葬如耶律羽之家族墓出土的契丹人头骨、牙齿和契丹女尸的腕骨中提取DNA。再去云南宝山地区取阿、莽、蒋姓“本人”和其他民族的血样,还去内蒙古莫力达瓦旗和其他旗、县取达斡尔、鄂温客、蒙古和汉族等人群的血样,从血样中提取DNA。然后经过DNA测序等一系列研究程序,终于得出结论:契丹和达斡尔族有最近的遗传关系,为契丹人后裔。阿、莽、蒋氏“本人”与达斡尔族有相似的父系起源,也是契丹后裔。这一结论令相关族群尤其是“本人”甚为满意。
至此我们终于明白:元代蒙古人建立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大帝国时,连年征战,频繁征兵,能征善战的契丹人被征召殆尽,他们被分散到各地,有的保持着较大的族群如达斡尔人作为民族存续了下来。有的好比扔在大海里的一块冰,被当地人同化了。云南“本人”犹如湖南桃源县的维吾尔族人均是元代不同民族的官兵落籍于当地而保存着原来民族的记忆。
鲜卑,古代中国北方撸撩褡濉
汉朝时期,匈奴以东的撸敛柯浔恍倥拿岸俚ビ诨靼芎螅司游诨干胶拖时吧剑晌诨负拖时岸澹铣贫褡濉O时捌鹪从诹啥庀时吧剑笾饕疃谀诿晒哦靠贫咂旃爬蘸痈浇O时捌鹪醋曰频壑镌皇季弧 督椤芳窃兀涸诮芊馕跋时岸级健钡哪饺輳@, “昌黎棘城鲜卑人也。其先有熊氏之苗裔,世居北夷,号曰东胡。”有熊氏,就是黄帝部落。
鲜卑,古代中国北方游牧民族。
汉朝时期,匈奴以东的游牧部落被匈奴的冒顿单于击败后,退居乌桓山和鲜卑山,成为乌桓和鲜卑二族,合称东胡民族。鲜卑起源于辽东塞外鲜卑山,后主要活动于内蒙古东部科尔沁旗哈古勒河附近。鲜卑起源自黄帝之孙曰始均; 《晋书》记载:曾在晋代受封为“鲜卑都督”的慕容廆, “昌黎棘城鲜卑人也。其先有熊氏之苗裔,世居北夷,号曰东胡。”有熊氏,就是黄帝部落。
87年鲜卑崛起,在2世纪时继承匈奴领地,称雄塞北。4世纪西晋灭亡后,陆续在华北建立前燕、代国、后燕、西燕、西秦、南凉、南燕及北魏等国,而漠北则由鲜卑别支柔然称霸。439年北魏统一华北,之后时常与柔然发生冲突。而后北魏经历六镇之乱后分裂成东魏、西魏,东魏西魏随后也分别被北齐、北周所篡。最后北周统一华北,于581年因杨坚篡位而亡。称霸塞北的柔然汗国也于552年为突厥汗国所灭。于五胡十六国时期在青海建立的鲜卑别支吐谷浑汗国则维持到663年为吐番所灭。
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在乌桓被曹操征伐之后衰落,鲜卑崛起,236年,曹魏幽州刺史王雄派刺客杀死轲比能,立素利。这段时期为鲜卑的古典时期,《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中有述。
鲜卑君主列表
檀石槐
和连
魁头
步度根
轲比能
北鲜卑:
率觽王 乌伦
率觽侯 其至鞬
西鲜卑:
蒲头
泄归泥
东鲜卑:
归义王 素利
成律归
五胡十六国时期
在西晋至东晋、五胡十六国时期,鲜卑分为三大支部。
东鲜卑
东部有段部、慕容部、宇文部等。
其中段部曾和晋阳的刘琨联合,后被羯人的后赵击溃,融入中原。虽然有人认为该部与宋朝时期的大理段氏有关,但并无实证。
慕容部的慕容皝于五胡十六国前期创立的大燕国,史称前燕。前燕于能臣慕容恪死后衰落,慕容暐(字景茂)在位时亡于氐人苻氏的前秦,而慕容恪之弟慕容垂在此之前已降前秦。384年,在前秦淝水之战败于东晋之后,慕容垂复国建立燕国,史称后燕。同时慕容暐的弟弟慕容冲(小名凤皇,前燕的中山王,大司马)也建立了一个燕国,史称西燕。394年西燕被后燕所灭。后燕后被鲜卑拓跋氏的北魏击败后北逃。留在南部的一支后燕皇族由慕容德率领成立南燕,南燕后被东晋所灭。(慕容皝、慕容恪、慕容垂、慕容德等人均在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出现在虚构人物“慕容复”的“大燕皇族世系表”中。)
宇文部与高句丽通好,但败给了慕容皝的前燕。之后南北朝时期宇文氏篡西魏成立北周。北周后为外戚杨坚所篡,成立隋朝。宇文部落中的迭刺部后来是契丹创始时期的“契丹八部”之一。
北鲜卑
北部,即中部,有着名的拓跋部,以及与其多次交战的柔然。
386年,代国后代拓跋圭自称代王,建立北魏。北魏后来统一中国北方,在南北朝初期与南朝对立。北魏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之后分别被北齐和北周所代替。
柔然与南北朝时期统治中原北方的北魏拓拔氏多次交战。柔然被突厥系民族击败后,分为南北两支。柔然的南支逃到辽河上游,成为契丹人的祖先之一。北支逃到雅布洛诺夫山脉以东、外兴安岭以南的地区,是室韦的祖先。室韦是蒙古人的祖先之一。参见柔然。
'编辑' 西鲜卑
慕容皝之庶兄慕容吐谷浑率部从东北迁到青海东部,称为吐谷浑。吐谷浑在鼎盛时期占据现青海、甘肃、新疆南部、四川西部。663年(唐龙朔三年),吐蕃攻占吐谷浑全境,吐谷浑灭亡。
史书上的看法认为,鲜卑、乌桓与匈奴混血后代称为铁弗人。铁弗人赫连勃勃成立夏国。参见匈奴。
在阴山以北,鲜卑与敕勒融合形成乞伏部。383年,前秦的乞伏国仁在淝水之战之后造反,后在现甘肃榆中成立秦国,史称西秦。400年,西秦被羌人姚氏的后秦击败,乞伏干归投奔南凉。409年乞伏干归重建西秦。431年西秦被赫连氏的夏国所灭。
秃发氏与拓跋同源。397年,后凉的秃发乌孤叛变独立,建立南凉。414年南凉灭于乞伏的西秦,秃发部人投奔北魏,被赐姓“源”。
现代
锡伯族自认为是鲜卑的后裔。
欧洲一向有鲜卑人的记录。在俄罗斯南部的北高加索草原生活了一些名为高加索匈人的游牧民族,他们被希腊人称为沙比尔人(Suvar 或 Savir)。在柔然亡国后,阿瓦尔人到达南俄。后来突厥人也到来。沙比尔人不堪其扰,退至伏尔加河森林。在保加利亚人成立保加尔汗国之后,沙比尔人和他们融合。保加尔汗国亡国后这些人成为现在的楚瓦什人(Chuwash)。楚瓦什人也自称鲜卑之后。他们认为楚瓦什是从沙比尔等字演变来的。'来源请求'突厥人和阿拉伯人最初使用桃花石称呼中国人,就是从拓跋鲜卑而来;因为他们最先看到的中国人是拓跋鲜卑人。
★女真
古族名。亦称女直,来源于唐代黑水靺鞨。五代时分布于黑龙江、松花江下游。原为辽的属部。北宋末年(一一一四年)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于一一一五年建立金政权,称帝,前后共一百一十五年。至一二三二年后为元所灭。
金亡后,至一五八三年,建州女真兴起,首领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于一六一六年称帝,国号金(史称后金)至一六三五年,皇太子极嗣立又改女真族为满州,一六三六年太子极即皇帝位是为清太宗,又改国号为清。
女真族
女真(或“女贞”),亦作“女真族”,源自3000多年前“肃慎”, 汉-晋时期称“挹娄”,南北朝时期称“勿吉”(读音“莫吉”),隋-唐称“靺鞨”,辽-金时期称“女真”,清朝以后,“女真”称为满族。
“女真”在明朝初期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后又按地域分为建州、长白、东海、扈伦四大部分。
《金史·世纪》记载:“金之先,出靺鞨氏。靺鞨本号勿吉。勿吉古肃慎地也。元魏时,勿吉有七部:曰粟末部,曰伯咄部,曰安车骨部,曰拂涅部,曰号室部,曰黑水部,曰白山部。隋称靺鞨,而七部并同。唐初,有黑水靺鞨,粟末靺鞨,其五部无闻。”
中国历史上“女真”建立的政权
……………………………………………………………………………………………………………………………………………………………………………………………………………………
1115年,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建立金朝;
明朝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在新宾县二道河子畔的赫图阿拉城称汗建国,国号为“大金”,史称后金;
1644年女真人(满族)入主中原,建立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
女真族
宋元时代,女真族形成和崛起,从根本上改变广东北地区的历史,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个中国的历史。
宋朝人说女真族“本名朱里真,番语讹为女真”。可见,朱里真是汉名。为避辽兴宗耶律真的讳,改称女直,也写作女质。
女真族一名,最早出现在7世纪。《金史》是这样记述女真族的起源的:
女真族的始祖函普,有兄阿古迪弟保活里。在唐朝贞观年间,因氏族离散,年逾 60的函普,从高丽旧居出走。他的哥哥信佛,留在了高丽,只有保活里随他出来。走到完颜部时,正巧碰上人们互争财物,械斗不已,函普出面调停,平息了事态。作为酬谢,完颜部送给了他一头青牛。为了在这里站稳脚跟,他又用这头青牛作为聘礼,和完颜部的一个60岁老妇人的女儿结了婚,婚后生了二男一女,他和他的子女们理所当然地就成了完颜部人。
完颜部居住在鸭绿江上游及图们江流域,女真族是由这一带的朱里真人组成的,与采集珍珠的居民有关。
完颜一词,是从汉语“蜿蜒”音转的女真语。依傍绥滨蜿蜒河而居的黑水靺鞨一支,如星散一般分布各地以后,就以蜿蜒河之名来作为姓氏。“蜿蜒”、“完颜”乃是同音异写。所以,完颜部作为黑水靺鞨一支,是从蜿蜒河畔辗转游徙,迁移至阿什河之滨的。天长日久,女真语“完颜”演变为汉语的“王”。完颜氏,是女真族中的王族。女真族从长白山移居黑龙江中游,而完颜部就定居在完达山。完达山,相传是完颜部人女真王到过的地方,主峰在黑龙江中游北岸的俄国境内。
在辽代,松花江流域的女真族“有七十二部落”,地方数千里,人口超过10万户,散居山谷之间。渐渐地,女真族由分散的氏族部落统一起来。部是从部落发展来的,族由氏族血缘关系改组而成。不相统一的部落,发展到“远近相服”而推举了“酋领”的部族,酋领必然派出自己家族成员,到那些归附的部落取代原来首领的职权,于是出现了以氏代姓、统属其部的新的社会组织形式。
辽代女真族分布范围较广:南起鸭绿江、长白山一带,北至黑龙江中游,东抵日本海。居于咸州(今辽宁开原)东北至束沫江(今第二松花江)之间,以辉发河流域为中心的称之为“回跋”(回霸);居于松花江以北、宁江州(今吉林夫余石头城子)东北,直至黑龙江中下游的称之为“生女真”;居乌苏里江以东而近东海 (日本海)的称之为“东海女真”。
契丹人对女真族的政策,是实行“分而治之”。他们把强宗大姓骗至辽东半岛,编入契丹国籍,称为“合苏馆”,又作曷苏馆、合苏衮、是女真语“藩篱”的意思。这些人就是“熟女真”。另一部分留居粟末水(松花江北流段)之北、宁江州(今吉林扶余县)之东,这些人就是“生女真”。黑水靺鞨后裔,是生女真的主体。后来建立了金朝的完颜部,就是生女真的一支,亦是黑水靺鞨的直系后裔。
辽国还特别设了一些王府,目的在于以女真治女真。
北女真分布在辽河中游一带,辽设北女真国大王府、北女真兵马司管辖;南女真:分布在辽东半岛上,辽设南女真国大王府、南女真汤河司管辖;鸭绿江女真:分布在鸭绿江一带,辽设鸭绿江女真大王府管辖;长白山女真部:分布在长白山一带,辽设长白山女真大王府管辖;蒲卢毛朵部;分布在海兰江流域,辽设蒲卢毛朵部大王府管辖。
生女真,部落众多,居处更为分散。
完颜部,世居安出虎水(阿术浒、安术虎、案出浒),分布在黑龙江哈尔滨东郊阿什河;
温都部,分布在来流水(今拉林河)以南,匹古敦水(今蜚克图河)以北地区;
蒲察部,分布在阿什河及伊通县境内;
斡勒部,分布在阿什河之北;
徒单部,分布在黑龙江木兰县布雅密河(今白杨木河)流域;
泥庞古部,分布在黑龙江呼兰县境内;
术甲部,世居琶里郭水,分布在木兰县佛特库河(今黄泥河)流域;
加古部,分布在黑龙江五常县境内的活龙河流域;
术虎部 (乌虎部),分布在来流水流域;
乌萨扎部,分布在来流水流域;
裴满部,分布在五常县境内;
乌林答部,分布在瑚尔哈河(今牡丹江)的支流海浪河(今海兰河)流域;
唐括部,分布在黑龙江五岳河附近;
达鲁古部,世居洮儿河、嫩江下游一带,分布在吉林前郭县境内;
纥石烈部,分布在星显水(今吉林延边布尔哈图河)、陶温水(今汤旺河)、徒笼古水(今多陇乌河)流域;
温迪痕部,分布在统门水(今图们江)、胡论水 (今活龙河)、移离闵(今饮马河)流域;
乌古伦部,邻近奥屯部、乌塔部;
乌塔部,邻近乌古伦部;
陀满部,分布在图们江附近;
乌延部,分布在蝉舂河(今延边嘎呀河)、星显水、阿不塞水流域;
斡准部,分布在苏滨水(今绥芬河)流域;
职德部,分布在绥芬河流域;
含国部,分布在乌苏里江上游一带;
兀勒部,世居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合流处的东兀勒河一带;
主偎部,分布在扎伊芬河流域;
秃答部,分布在都尔河流域;
鳖古部,分布在布库河及松花江、黑龙江汇流处;
婆离八部,又称颇里八部,分布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汇合处的伯力一带。
辽代的生女真长期没有本族文字,通常还是用结绳、刻木之类原始的方法记事。他们既不懂汉文,也不懂契丹文,至多通晓契丹语,仅仅凭记忆往来传话和充当翻译。至于成文的天文和历法就更谈不上了,只是凭借世代相传的经验来识辨四季和记忆自己的年龄。以“青草几度”来判断岁月,草青一次当作一年,自然本人也就增长了一岁。生女真人遇疾病,很少用药医治。同时,居处地势的复杂和生产生活的多样化,炼就了生女真人的娴熟骑术。《说郛》上说他们“骑上下崖如飞,渡江河不用舟楫,俘马而渡”,简直可以说是神奇至极了。农副产品除自用和就地交换外,还远运到宁江州的榷场上去出售,主要货物有北珠、人参、生金、松实、白附子、密腊、麻布之类。
生女真习惯于依山谷而居,住的是木板屋,大门一律东向。家家产户烧火炕,用来取暖、抗寒和除湿。他们久居深山,多饶林木,因陶器粗陋,瓷器又难得到,于是盛行使用木器,碟、盆、杓之类生活用具多为木制。女真人很喜欢饮酒,爱吃别具风味的肉菜粥糜,这是由鲜肉和野菜捣成的肉馅泥。他们还采摘芍药花的嫩芽做成鲜脆佳肴,味脆美,香久留。
生女真地处寒冷地带,衣裳多用各种皮毛制作,富人以貂鼠、狐貉皮为裘,贫者以牛、马、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