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共和国十元帅风云录-第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时,军区供给部住在灵寿县的牛庄村。
1942 年全区供给会议,就是在这儿召开的,议题是讨论本年度的夏装发放标准问题。因为敌人大“扫荡”,根据地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的负担很重。为减轻人民的负担,军区供给部在会上提出减发夏装的意见:团以上干部少发一套单衣,一双布鞋,营以下干部和战士少发半套单衣。在讨论中,意见难统一。于是,军区供给部长查国祯带领大家骑上马,去平山寨北村的军区司令部,向聂司令员请示。当他听完汇报后,明确地说:“这次供给会议开得好,就是要从关心人民的利益出发,努力减轻根据地人民的负担。
完全同意军区供给部提出的今年夏装发放标准。团以上干部发一套单衣,营以下干部战士,因为经常要训练、劳动,穿衣服比较费,发一套半(二条裤子、一件上衣),破了还可以补嘛!老百姓做一件新衣服,要穿好几年呢!
要向全体指战员讲清楚,这是暂时的困难,我们是党领导的八路军,是人民子弟兵,来自人民,为了人民,处处都要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更不能脱离群众。我们的军队离开了 人民一天也活不下去, 我们和人民的关系,就好比鱼和水的关系,鱼离开水,就不能活。”他还说,“我们不能再加重人民的负担了,尤其是根据地边缘游击区的群众,负担大重了,两边都要负担。伪军汉奸去了,见东西就抢,到处敲诈勒索无所不为。
我们的部队去了,也要负担,那些地区的老百姓,简直没有办法活。据我们的侦察员回来报告说:易县紫荆关、平西地区,有的老百姓连衣服都没有穿的,全家人整天围着火盆,冻得不敢出门。有的一家几口人,只有一条破棉裤,谁出门大小便,谁穿上,甚至有的十八九岁的大姑娘都没有衣服穿,披一块破麻袋片遮住身子。。”说到这里,聂荣臻哽咽说不下去了,流下了热泪。大家都低下了头,也流出了眼泪。会场上一片埂咽声。
聂荣臻最后说:“无论我们军队有多大的困难,都要自己想办法去克服,再不能加重人民的负担了。”会场上,边区政府的同志讲,一定要保证部队的供应,我们的部队要打仗啊!战士们饿着肚子怎么行呢!
聂荣臻不愧是一位千锤百炼、意志坚定的领导者,很快,在他的主持下,晋察冀军区制定出了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生产自救的度荒方案:
制定节粮计划。除伤病员外,包括各级领导在内,每人每天必须再节约一至二两粮食。聂司令员还特别嘱咐说:凡是讨吃要饭的小孩子路过军区机关驻地,一定要把孩子们叫到机关食堂,让他们吃一顿饱饭。机关工作人员要把这作为一项制度执行。
开展大生产运动。从司令员到每个战士,都要开荒种地,要求每人生产50 斤粮食,100 斤蔬菜,并且规定不能占用群众的土地和增加人民负担,完全靠开荒解决。
“一面打仗哟,一面生产!熬过黎明前的黑暗哟,曙光在前!人民的子弟兵哟,面前无困难!。。”这支流行的生产之歌,曾在沙河两岸,太行山沟,狼牙山麓,雁北山村响亮地传出。
农民的儿子聂荣臻,虽从青年时代漂泊异国追求真理,以后又戎马倥偬,过着军旅生涯,但搞起生产来,也是一个行家里手。他亲手制定了部队生产自救的方针,而且身体力行。在太行山坡的垦荒队伍里,有他的身影;在沙河两岸的收割大军中,他挥动镰刀,不亚于青年人。他曾自豪地说,在大生产运动中不甘落后。除了参加军区机关集体组织的生产任务外,他还和警卫员、通信员一起养了一群羊。这群羊很解决问题,遇到病号和身体虚弱的同志需要加强营养时,挤几碗羊奶,那是最好的营养品。分区和部队的同志来军区开会,他常用羊奶招待。他对部队的同志们说,冀西都是山地,山上有的是草,你们可以把养羊的办法推广一下。但是,要注意,要把羊群看管好,不要啃老百姓的树和庄稼。
为了解决战士的营养问题,聂荣臻到处联系购买胡萝卜,指示把军区饲养场的羊宰了,给战士吃胡萝卜炖羊肉,并要求连吃一个星期。他还亲自领着人到阜平的沙河里,捞河里的小鱼给战士熬着吃。在他的精心关怀下,战士们很快恢复了视力,欢蹦乱跳地杀上前线。
由于边区军民团结一致,同甘共苦,1942 年晋察冀边区的春荒,终于闯了过去。初夏,沙河两岸的梯田里,小麦甩出了金黄色的穗子。村前村后新开的荒滩上,长满绿莹莹的菜秧。为度荒立下功绩的杨叶、榆叶,更是葱笼茂密。正在与敌寇浴血奋战的冀中军民,得知冀西山地的困难,装上刚刚打完场的小麦,成群结队,趁着茫茫夜色,越过日军严密封锁的平汉线:将平原的粮食和军民的心意送进了太行群山。
然而,就在晋察冀军民齐心协力度春荒的时候,在日本侵略军占领区和国民党统治区,完全是另一番景象:饥饿笼罩着城乡,人民痛苦地挣扎在死亡线上。北平市民为抢购粮食,一次就被踩死30 多人,酿成惨剧。同年,河南省发生大旱,饿死了约300 万人。
太行山嫩嫩的杨叶,显示着军民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勃勃生机,群众的心坎上铭记着聂司令员的一片深情。
旌旗与晚霞之光
1942 年1 月,在晋察冀分局召开的分区以上干部会议上,聂荣臻敏锐地针对斗争形势的变化,提出了到“敌后之敌后”的战略决策。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处于敌后,为何又提出“到敌后之敌后去”的方针?
聂荣臻在阐述这个战略意图时说:“日寇的保垒、封锁线依旧不停地向前伸,在冀西山地,一直把碉堡修到了我们的鼻子底下。敌人的意图还不是想一下占领冀西,而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了,他们担心后方出问题,所以来‘蚕食’我们,压缩我们,限制我们,妄想搞一个“画地为牢’。敌人进来了,边区的地盘越缩越小,反“蚕食”斗争已不能彻底解决问题了,而且,这样下去是很危险的。究竟怎么办?经过反复认真的考虑,只有向“敌后之敌后”发展。就是说敌进我进,你朝我这里来,我也到你那去,我们钻到你后面去,在你后面搞个鸡飞狗跳墙。”
这年9 月11 日,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和晋察冀军区在军区驻地平山县寨北村召开党政军高级干部会议。这次会议由聂荣臻主持,着重贯彻党中央提出的“敌进我进”的指示,进一步肯定“到敌后之敌后去”展开全面对敌斗争的方针。
这次会议之后,北岳区各军分区以主力部队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分散到各县和敌之侧背进行游击活动,打击与阻止敌人的“蚕食”推进。并由各团、各区队组织许多支武装工作队,重新伸到沟外,恢复和开辟地区,配合正面的反“蚕食”斗争,形成了“敌进我进”的新局面。
寨北会议之后,晋察冀军区和转移到冀西的冀中部队组织了许多支武装工作队,深入敌人统治较严的村庄,进行开辟和恢复根据地的工作。他们利用平原上的“青纱帐”作天然屏障。利用四通八达的地道作依托,由“五一大扫荡”后的隐蔽阶段,转为积极主动的进攻,在碉堡如林的残酷环境中,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摧毁敌伪政权,加强统一战线工作,对日伪军展开政治攻势,加强“攻心战”,在“敌后之敌后”闹了一个翻江倒海,恢复整顿了各级组织,发展和壮大了武装力量,使平原的斗争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在形势开始好转的时候,为了进一步团结边区各阶级各阶层,加强边区的民主建政,翌年1 月15 日,在边区政府诞生五周年的日子,召开了边区参议会。参议员早在1940 年边区民主大选时,就已经选出,但由于战斗频繁、交通不便和各种条件的限制,一直未能举行。
参议会是在阜平县温塘村召开的。参议员来自晋东北、冀西、冀中、冀东、平北、平西、察南、雁北各地区的巩固区、游击区和敌占区。成员中包括共产党员、国民党员、无党派人士、开朗士绅、文化界人士、科学技术专家,少数民族的代表,工人、农民、妇女、青年等群众团体的代表,部队的代表,以及敌占城市的抗日爱国人士,共288 人。他们代表着晋察冀2000万人民的意志,来参加这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参议会的召开,标志着边区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聂荣臻欣喜地为大会题了词:“我们屹立在五台山、太行山、恒山、燕山,旌旗指向长白山;我们驰骋在滹沱河、永定河、潮河、滦河,凯歌高奏鸭绿江边。”
这题词不仅鼓舞士气,振奋情绪,也确实是5 年多来晋察冀军民出生入死坚持抗战的写照。边区参议会召开时,晋察冀边区政府已辖有13 个专区、98 个县、650 个区、15366 个行政村的抗日政权;普遍实行了抗日和民主政治,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保障了各阶层人民的利益,进行了生产建设,发展了国民经济,不断战胜敌祸天灾,实现了民族平等、男女平等,巩固了全民团结,巩固了根据地。5 年多来,边区子弟兵团和民兵粉碎了敌人无数次“扫荡”和“蚕食”进攻,作战14392 次,毙伤敌伪174000 多名,连同俘虏和投诚反正的敌伪军,总计213600 多名,保卫了边区,坚持了敌后抗战。参议员们一致推崇边区共产党和边区政府的辛勤努力,推崇边区子弟兵的英勇作战,纷纷发表感想说:在堡垒林立,沟墙如网,敌我斗争犬牙交错的敌后根据地,能有如此之成就,实在壮观。
边区参议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边区的民主建设越来越完备了。
1943 年8 月,聂荣臻接到党中央通知,赴延安参加整风运动和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他于这年9 月肩负着边区人民的重托离开了晋察冀。
在延安的两年间,聂荣臻同晋察冀的联系始终没有间断,他常常思念在敌后鏖战的战友,怀念同他一起经历过6 年战争生活的晋察冀父老乡亲。每逢听到晋察冀传来胜利喜讯,他总是非常兴奋;见到从敌后归来的同志,他常常拉他们彻夜畅谈。一个指挥员对部队、对根据地的眷恋之情,在这段时间里,聂荣臻的感受尤为深刻。
这期间,聂荣臻还一直担任着晋察冀根据地的领导工作,分局、军区和边区政府所处理的重大问题,一般都向他报告。
聂荣臻又一次返回晋察冀,是日本宣布投降后的1945 年9 月9 日。他是与刘澜涛、肖克、罗瑞卿等同志,搭乘飞机由延安回来的。这次返回晋察冀,是按照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展开反攻大进军。他们的心情多么急切而激动,边区军民多么欢欣鼓舞!
在聂司令员精心运筹和具体指挥下,晋察冀各路大军。斗志昂扬,勇猛出击。经过3 个多月的反攻作战和保卫人民胜利果实的斗争,到11 月份,共歼灭日伪军约7 万多人,解放了察哈尔、热河两省的全部,河北省的大部, 辽宁、山西和绥远省的一部,收复了察哈尔省会张家口,以及宣化、集宁、丰镇、绥中、山海关等70 多座城市,形成了以张家口为中心的晋、察、绥、热、辽纵横千里的战略基地,成为继续向东北发展的前进阵地。四周已同东北解放区、晋绥解放区,晋冀鲁豫解放区、山东解放区衔接起来。全区在行政区划上,辖两个省政府、3 个行署、22 个专署、164 个县、27 个旗、4 个自治区,人口将近4000 万。
通过大反攻和保卫人民胜利果实的斗争,主力部队发展到215000 多人, 地方部队扩充到]04000 多人,共约32 万多人。基干民兵扩大到90 多万人。
晋察冀军民,经过8 年英勇卓绝的抗战,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光阴荏苒,抗日烽火岁月在聂荣臻的一生中闪闪发光。
从1937 年10 月五台受命,到1949 年1 月底率参加平津战役的部队开进北平城,他先是在晋察冀地区,后是在整个华北,生活战斗了11 年3 个月。
聂荣臻把他壮年的心血和汗水洒在了华北的土地上,谱写了一支支胜利的凯歌。
在他离别晋察冀40 周年的时候,聂帅写下一首充满深情的诗篇:“集师上寨运良筹,敢举烽烟解国忧;潇潇夜雨洗兵马,殷殷热血固金瓯。东渡黄河第一战,威扫敌倭青史流;常抚皓首忆旧事,夜眺燕北几春秋!”这是他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所显示的英雄气慨的写照。聂帅说:“抗日战争时期,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这段历史,在我一生的经历中,是比较重要的一段。它留在我记忆里的印象是根深刻的。”
40 多年来,聂荣臻经常眷恋着他征战过的华北大地。
每当他遇到华北省区负责人时,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他总要问一问太行山上植树造林的发展,山区交通的改善,群众生活的提高,山沟里的孩子都入学了没有?每当华北地区发生洪涝、地震、风雹等自然灾害的时候,他常常夜不能寐,拨通电话,详尽询问受灾害的情景。他尤其惦记华北的旱灾。
在晋察冀的时候,他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黄昏,都要爬上山顶,眺望西边天际的云彩,看有无火烧云,以此推断天气是否有雨。在进城之后的几十年间,他依然如此。
90 高龄之后仍然每天还询问身边工作人员:“西边天烧了没有?”意思是有无火烧云。他身体不好,但每晚必定坚持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当他看到90 年代第一春,华北气候风调雨顺,多皱的面孔绽出笑容:“今年肯定又是一个丰收年!”聂帅嘱咐前来探望的华北各地负责同志:要重视老区的建设,抓好太行山的绿化,搞好水土保持,治理好滹沱河、沙河、大清河、永定河,逐步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
40 多年来,聂荣臻一直怀念和惦记着与他并肩在晋察冀战斗过的战友和同志。
1980 年,聂帅在着手写作他的长篇回忆录时,明确指示执笔写作的同志:晋察冀斗争的胜利,是英雄的晋察冀人民和无数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换来的。在我的回忆录里,一定要更多地写上那些为国捐躯的烈士们的名字。他深情地回忆说:“数以万计的共产党员、八路军战士(其中有许多老红军战士)和游击队员,都把满腔的热血洒在了晋察冀土地上。人民群众为抗日而牺牲的人数就更多。仅北岳区部队,在1941 年秋季和1942 年的几次反‘扫荡,中,就牺牲了1600 多位烈士,英勇负伤的达2500 多人。尤其令人怀念的是,我军优秀指挥员、红军时期就任过军长的4 分区司令员周建屏同志, 1938 年6 月因劳累过度,牺牲在战斗岗位上。1942 年4 月,英勇善战、战功卓著的军区骑兵团团长刘云彪同志,也不幸病逝。1942 年底之前,还有包森、陈群、刘诚光、张仁槐、常德善、王远音、魏大光、陈锦秀、白乙化、许佩坚、朱潘显、李和辉、霍焕之、詹道奎、黄天、孙丕谟、刘开绪等60 多位团职以上领导在作战中英勇捐躯,效命沙场。这些先烈,永远值得我们纪念!”
风风雨雨几十年,聂帅清晰地记着先烈们的名字,在这惊人的记忆力里,蕴含着他对牺牲战友朝思暮想的怀念之情。
聂荣臻为了夫达对长眠于华北大地战友的思念,经常以蘸满感情的墨笔题词书碑,寄托哀思。狼牙山纪念碑,华北烈士陵园纪念馆,阳泉百团大战纪念碑,城南庄纪念馆,晋察冀的多处革命遗址,都留下了他写的题词或碑文。狼于山五壮士唯一幸免的葛振林1983 年秋季回部队参加纪念活动,路经首都,聂帅特意请他到寓所做客。杰出的军事家与著名的老英雄紧紧握着双手,忆往昔峥嵘岁月,谈40 年别后相思。
80 岁高龄的聂帅呼唤着英雄的名字,动情地把葛振林揽在怀中,轻轻拍打着他的臂膀。狼牙山视死如归的。壮士,竟象小孩子一样,偎依在老首长身边,思绪万千,泪洒胸襟。此情此景,如同当年在晋察冀庆功会上,聂司令员向葛振林、宋学义颁奖祝贺的热烈场面。
40 多年来,聂荣臻没有忘记过晋察冀的乡亲们——那些在连天烽火中抬担架、送公粮的父老兄弟,那些宁可牺牲自己的儿子也要掩护八路军的大娘大婶,那些深明大义争相送郎送子参军的边区妇女,那些手持红缨枪站岗放哨的儿童团员们。聂帅同晋察冀的父老乡亲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清楚地记得,他曾亲手把一面大红的光荣旗,授给“晋察冀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他亲自把一朵大红花,别在“爆炸英雄”李勇的胸前;他在晋察冀群英大会上,热情地把“冀中子弟兵的母亲”李杏阁介绍给与会代表;他还长久地记忆着“子弟兵的好大哥”崔洛唐、英雄的回民母亲大官姑、拥军模范耿大娘、少年英雄王璞、劳动模范韩风龄等数十位晋察冀英雄乡亲的名字。在他进城之后,每逢晋察冀的老模范进京开会,他都要把他们请到家中,叙家常,谈别情。他与戎冠秀的联系长达半个世纪。每年,戎冠秀都要亲手做一双聂帅爱穿的布鞋,连同家乡的特产,捎给日夜操劳的聂帅。而聂帅更是牵挂年迈体弱的戎大姐,总要寄去一此药物和营养品。在戎冠秀晚年因病住进石家庄白求恩和平医院后,聂帅派人到病床前慰问,送去了他精心挑选的各种慰问品,还献上了一束“勿忘我”的鲜花。“子弟兵的母亲”在弥留之际,还轻声呼唤着聂帅,喃喃地说:“聂帅同我们心连着心。”
10 个春夏秋冬,40 年风风雨雨,德高望重的聂帅与晋察冀人民心息相通,血肉相连。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的前夕,聂荣臻又一次精辟地总结了开创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基本经验。他写道:“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抗日战争的胜利;没有党的领导,没有人民的支持,就没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这就是我们在八年抗战中,所经历的事实和所得出的结论。”
叶帅在重大历史转折的瞬间(草石 萧帆)
叶剑英同志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军事家。原名叶宜伟,字沧白。1897 年4 月28 日出生于广东省梅县雁洋堡。1917 年夏进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毕业后,追随孙中山从事民主革命,加入“援闽”粤军。1920年8 月参加粤军回粤驱逐桂系军阀之役。翌年10 月,随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孙中山出巡广西,后任江防舰队海军陆战队营长。1922 年夏,当投机革命的广东军阀陈炯明发动武装叛乱时,叶剑英率部参力护卫孙中山、反击叛军的作战。1924 年任建国粤军第2 师参谋长,应廖仲恺之邀,参与筹办黄埔军校, 任教授部副主任。后因陈炯明叛军再次来犯,奉调回第2 师参与组织指挥作战,保卫广州。随后兼任第2 师独立营营长和新编团团长,设营于香洲,配合黄埔军校培训军士。10 月,参加平定广州商团叛乱。1925 年参加讨伐陈炯明的两次东征。1926 年任国民革命军第1 军总预备队指挥部参谋长,参加北伐。攻克南昌后,任新编第2 师师长。
1927 年4 月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后,毅然通电反蒋,从吉安赴武汉, 任国民革命军第2 方面军第4 军参谋长。同年7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南昌起义前,在九江得知汪精卫阴谋加害叶挺、贺龙的消息,立即告知叶、贺,并商定对策,挫败了汪精卫的阴谋。南昌起义后,劝说第2 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放弃尾追撤出南昌的起义军。后兼任第4 军教导团团长,率部南下,进入广州,任中共广东省军委委员。根据中共广东省委的指示,积极扩充教导团、警卫团等革命武装,为起义创造条件。12 月11 日,参与领导广州起义, 任工农红军副指挥。
1928 年,赴苏联莫斯科,入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1930 年回国, 1931 年初,进入中央苏区,历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兼总参谋部部长、中国工农江军第一方面军参谋长、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校长、瑞金卫戍司令员、闽赣军区及福建军区司令员,参与反“围剿”作战的指挥。
1934 年,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红军长征前,任军委第4局局长。长征中,任第1 纵队司令员。第一、四方面军会合后,任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当他发现张国焘拒绝执行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针,背着中央电令右路军南下时,识破张国焘企图分裂和危害党中央的阴谋,立即向毛泽东报告,中共中央随即采取正确措施,保证了一方面军主力胜利北上。到达陕北后,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长兼一方面军参谋长。1936 年2 月,协助毛泽东、彭德怀指挥东征战役。同年7 月起,到安塞、西安等地,联络东北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