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希伯来民族简史-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二、《士师记》中的十二位士师《士师记》中记载十二位士师的事迹,按先后顺序为:1.俄陀聂(《士师记》3:7~11);2.以笏(3:12~30);3.珊迦(3:31);4.底波拉(4:1~24);5.基甸(6:1~7:25);6.陀拉(10:l~2);7.睚珥(10:3~5);8。 耶弗他(11:1~40);9.以比赞(12:8~10);10.以伦(12:11~12); 11.押顿(12:13~15);12.参孙(13~16章)。这些士师事迹的记载,有的比较详细,有的极为简短,仅寥寥数句,记载简短的被称为“小士师”,记载较详细的称为“大士师”。十二士师中,大小士师各六位,大士师是:俄陀聂、以笏、底波拉、基甸、耶弗他、参孙。这六位大士师的战迹遍及迹南本上东西南北的四面八方,所对付的敌人不同,战斗也是地区性的,卷人战斗的支派也不一致。兹按记载的先后和地区分述于下:
1、东北方:士师俄陀聂对付的敌人是东北方面米所波大米王古珊利萨田,此王可能是中期亚述的一个王,公元前1400年前后,亚述重新崛起,史称“中期亚述”,至公元前11世纪后期,国土分裂,再度衰落。此亚述王肆扰八年,犹大支派迹勒的侄子、基纳斯的儿子俄陀聂兴起为士师,他集聚力量将古珊利萨田驱回幼发拉底河地区,恢复境内的太平四十年。
2、东南方:第二位大士师以笏的对手是东南面的摩押王伊矶伦。伊矶伦纠合亚扪人和亚玛力人,越过约但河,占据耶利哥城(亦称棕树城)使河东支派和河西便雅悯支派深受其害,便雅悯族以笏是一左手便利的勇士,他只身以献礼物为名,进入伊矶伦王的宫庭内室,以长匕首刺杀这个肥胖的王,然后号召群众把守约但河渡口消灭入侵的摩押人,取得了胜利。
3、北方:底波拉是士师中唯一的女士师。其时北方迦南王耶宾拥有铁车九百辆和一员大将西西拉,以其军事优势咄咄逼人,以色列人多年在其压制之下。女士师底波拉起用拿弗他利支派的巴拉,联合以法莲、便雅悯、西布伦、以萨迦等支派勇士在北部以斯德伦平原与迦南王耶宾的大将西西拉对阵。底波拉善能掌握天时地利,使巴拉部众率先占领控制平原的周围高地他泊山,避开西西拉的铁车优势,以静待风云变化,在一场风暴雷雨之后击溃了敌人。据今日还保存的公元一世纪犹太著名史家约瑟福斯(Josephus约公元37~95)的《犹太古史》中的记载说,在底波拉指挥的这次战役进行中,天降特大暴雨,基顺河的河水猛涨,使西西拉的铁车陷入平原泥泞中,动弹不得。巴拉率领的勇士,从他泊山上猛冲下来,势如摧枯拉朽,大获全胜。《士师记》第五章是一首底波拉胜利的诗歌,歌中有这样的诗句:“耶和华啊,你从西珥出来,由以东地行走,那时地震天漏,云也落雨,山见耶和华的面就震动……”(《士师记》5:4),说明犹太史家约瑟福斯对这次战役的描述有一定的历史依据。这首《底波拉之歌》经过文学与词语的考证,被认为是旧约中最古老的诗歌之一,可能是在战斗胜利之后,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诗歌,其年代可追溯到公元前12世纪。
4、东方:士师基甸时代,河东的米甸人,亚玛力人入侵骚扰,抢劫掠夺,以色列人备受其害。玛拿西支派的士师基甸,他从玛拿西、亚设、西布伦、拿弗他利支派挑选战士,组织战斗的力量,从三万多名战士中精选三百名,夜袭敌人营盘,克敌制胜。击毙米甸首领俄立和西伊伯,继而追击残敌,进入米甸境内,杀米甸王子西巴和撒慕拿,彻底制服米甸。士师基甸的辉煌战迹,后代广为传诵,就在旧约中也有多处反映基甸士师的战例。如《诗篇》第83篇的作者以米甸人的惨败影射并咒诅心目中的敌人;基甸之后五百多年的先知以赛亚也以“米甸的日子”警告当世,预言强敌亚述将带来的灾难(《以赛亚书》9:4,10:26)。
5、东方:耶弗他时代,东面的亚扪人扰害住在河东迦得支派基列地的以色列人多年,以后亚扪人又渡河侵入河西的犹大、便雅悯和以法莲地,以色列人穷于对付。耶弗他是个大能的勇士,被群众举为首领,率众攻击亚扪人,取得胜利,攻占亚扪人的二十座城镇,制伏了亚扪人。《士师记》12章记载耶弗他在取得对异族亚扪人的战斗胜利后,由于和河西以法莲支派在共同战斗中协调不善,双方发生龃龉,促使矛盾激化,最后两个支派诉诸武力,以法莲人侵入河东基列地,耶弗他所属迹得支派的基列人奋起与以法莲人争战,以法莲人被打败,纷纷抢渡约但河逃回河西。这时基列人把守约但河渡口,为识别以法莲人逃亡者,令渡河者口讲“示播列”(Shibboleth希伯来语意为“大河”)一词,由于以法莲人的口音,每将“示播列”读作“西播列”(Sibboleth),所以就被基列人识别出来而加以杀害,据称有四万二千人死于同族人的刀下,从此以法莲族的力量被大大削弱。
现代英语词汇中“shibboleth〃一词通指“考验词”(testword)或指“口令”(password),其典故来源就是耶弗他士师时期发生的这一段故事。
6、西南方:最后的一个大士师是参孙。在参孙的时代,巴勒斯坦西南沿海的非利士族已成为以色列人的心腹之患。非利士人本来是爱琴海上的一个民族,后流徙埃及,没有找到立足之地,逐渐侵入巴勒斯坦沿海地区,组成加沙、以革伦、迦特等五个城市的联盟,拥有铁制武器,经常骚扰以色列人地区。但族支派人玛挪亚的儿子参孙是一大力勇士,力大无穷,他曾徒手与猛狮格斗,将狮子撕裂,曾手擒三百狐狸,驱赶以惩罚非利士人,又曾以信手拾得的驴腮骨作为武器,击杀一千非利士人等等。《士师记》13~16章详记参孙的出身与力大无穷的秘密,非利士人利用参孙爱女人的弱点,买通妓女大利拉探知制服参孙的秘密办法,于是一代英雄落得悲惨失败的下场。
英雄参孙的故事在世界文学上早已脍炙人口。十七世纪英国著名诗人弥尔顿(John Milton l608~1674)采用参孙的动人故事,写出《力士参孙》的长诗。(弥尔顿另外两部长诗为《失乐园)、《复乐园》)。参孙故事中的妓女大利拉也成为臭名昭著的人物,英语词汇Delilah一词今通指“不忠诚的女人”或“女诱骗者”。
第四章 统一王国时期
士师秉政时期是以色列人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前的过渡时期。士师时期的士师只是某一个支派或多个支派所拥立的民间官长和军事首领,并不是全以色列支派所共认的领袖。在这段时期里,各支派间的组织相当松散,面对周围外敌和强悍非利士人的威胁和进攻,以色列人逐渐感悟团结一致,建立坚强组织的必要性。在与人侵敌人的战斗中,更体验到拥戴一个有智有勇的领袖进行统一指挥的优越性。这就是士师时期的多元统治必然要向统一国家单元统治过渡的基本原因。
第一节 撒母耳先知的出身与工作
撒母耳的父母属以法莲支派,撒母耳出生在老祭司以利在示罗所任职的年代里(约公元前1155~1080年间)。撒母耳的童年生活就在示罗的圣所中度过,在老祭司以利的精心培育下长大。此时西南边疆非利士人对以色列人的威胁、侵扰有增无已,以色列人希翼在战斗中靠神力取胜,竟从示罗城抬来耶和华约柜作为战斗的先驱,但在西弗一役中遭到惨重的失败,不仅耶和华的约柜成为非利士人的战利品,祭司以利的两个儿子何弗尼、非尼哈也在战场上阵亡。消息传至示罗城,九十八高龄的老祭司经不起这个沉重打击,顿时仆倒身亡。非尼哈的妻怀孕临产,听到噩耗,顿时疼痛难产,临死时给孩子起名“以迦博”(希伯来文“以”为无,“迦博”为荣耀)意为“无荣耀”(No glory)即“荣耀已逝”,说明荣耀已离开以色列。示罗城为当时的宗教中心,考古资料证明,示罗城曾被毁灭成为废墟。此事《撒母耳记》中没有记载,但《诗篇》第78篇60~64节显然无误地反映示罗毁灭的事件。先知耶利米也明确以示罗的毁灭预言耶路撒冷将遭到同样的命运说:“这殿必如示罗,这城必变为荒场”(《耶利米书》7:12~15,26:6、9)。
以利死后,撒母耳多年任以色列人的士师和先知,在宗教上大力清除异神的崇拜,并领导以色列人与非利士人打仗,收回一些丢失的城邑并试图立自己的儿子作以色列人的士师(《撒母耳记上》第7章)。
第二节 统一王国的第一个王——扫罗
扫罗属便雅悯支派,身材高大,健壮英俊。年已老迈的撒母耳先知顺从民意,适应当时的时代要求,挑选了扫罗为全以色列民的第一个王,为他行膏油浇头的仪式。从此以色列众支派联合一致,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按一般推算,扫罗登基为王约在公元前1028年。初期王国的重心在中部迦南,包括便雅悯、以法莲、玛拿西和部份河东基列地,都城建于便雅悯地的基比亚。
扫罗作为士师时期与王国时期的过渡领袖,他的业迹与贡献主要在军事征战方面。他十五年间的主要战绩有:1.击败河东基列雅比的亚扪王拿辖(《撒母耳记上》11章);2.与约拿单大败非利士人于密抹(撒上13~14章);3.在南部沙漠击败亚玛力人,生擒亚玛力王亚甲(撒上15:1~9);4.在犹大地境内,凭借青年大卫的勇敢与甩石绝技,击杀非利士巨人歌利亚(撒上17章)。但是最后在以萨边境内的以斯德伦平原,因未能制胜强悍的非利士人,扫罗和三个儿子同时阵亡(撒上31:l~6)。
第三节 大卫王的兴起
一、大卫的早年和流亡生活 大卫是犹大支派伯利恒人耶西的儿子,青年时是牧羊人,善于弹琴,曾被选召到基比亚的宫中为扫罗弹琴驱魔。在一次非利士巨人歌利亚的挑战声中; 青年大卫身不着铜盔战甲,徒手迎战,以机弦甩石击杀巨人歌利亚,成为轰动一时的少年英雄。大卫的崭露头角,使在位的扫罗王相形见继。扫罗王为保住其王位和荣誉,开始对大卫进行迫害,竟发展至千方百计要置大卫于死地。大卫被迫从基比亚南逃到挪伯,受到挪伯祭司亚希米勒的庇护。此事激怒扫罗,导致了挪伯城的祭司遭到扫罗的集体屠杀(《撒母耳记》22:6~19)。大卫继续向西潜逃至非利士人歌利亚的老家迦特,被发现后避人野地亚杜兰洞,在那里收罗部众,东移住人摩押地的米斯巴。后来又潜回犹大的驻地,此时扫罗王仍紧追不舍,大卫躲到死海西岸的隐基底,在此处不期与扫罗遭遇,但大卫以德报怨,没有加害于扫罗。类似的事件在《撒母耳记》里有两次记载(见撒上24与26章)。扫罗王的背信弃义,促使大卫决心投奔于非利士人迦特王亚吉,以求得庇护。大卫与其部众驻守南部边界城市洗革拉,并由此攻击亚玛力人和其他沙漠部落,俘获大量物资战利品以壮大自己的队伍(撒上27:l~10)。
二、大卫登基为王与其功业 扫罗在北方以萨边境内与非利士人最后决战时,大卫还在南方逃亡之地进攻亚玛力人。扫罗和三个儿子悲壮战死,使大卫得以结束多年的逃亡生活。扫罗虽对大卫背信弃义,但大卫始终尊崇扫罗为上帝的受膏者,而大卫与约拿单之间更是存有深厚的情谊。扫罗和约拿单战死的消息传来,大卫和跟随者撕裂衣服,悲哀哭号,宣告禁食。大卫为扫罗和约拿单作了哀歌,名为《弓歌》,歌云:“以色列啊,你尊荣者在山上被杀,大英雄何竟死亡……以色列的女子啊,当为扫罗哭号……我兄约拿单哪,我为你悲伤……英雄何竟仆倒,战具何竟灭没。”这是被收入到古代战歌集《雅煞珥书》里面一首感情悲切真挚的哀歌。接着大卫离开洗革拉来到犹大地南部的希伯仑,在那里群众拥立大卫登基为王。但扫罗的元帅押尼珥却在河东地的玛哈念立扫罗儿子伊施波设为王以接替扫罗,于是形成了两王并立的局面。几年后,伊施波设被部下刺杀,于是以色列众支派共同拥戴大卫为统一王国的工(撒下4:5~5 :5)。
大卫在位四十年(约公元前1013~973),功业彪炳。登基伊始,首先采取的行动是从耶布斯人手里攻取耶路撒冷要塞,定为王国的首都。此举有多方面的意义:原来的希伯仑太偏于南疆,不适于作为联系南北的政治中心;其二为耶路撒冷虽在便雅悯境内,但一直为本上耶布斯人所占据,它不隶属于任何支派,今定为王国首都将有利于各支派的团结。此外,耶路撒冷战略地位险要,海拔810米,高出死海平面达1200米,其东、南、西三面都有峡谷,北面与北方高地相连,地势易守难攻,它具有成为全国政治、军事中心的优越条件。
以色列人的宿敌非利士人在大卫立国之初,曾利用局势未稳,企图进行颠覆。大卫在耶路撒冷西南的利乏音谷两次挫败非利士人(撒下5:17~25)。之后,大卫以隆重的仪式将耶和华约柜迎进耶路撒冷,并着手筹划建造耶和华圣殿,使耶路撒冷也成为全国的宗教中心。但由于四境尚未平伏,大卫还有繁重的征讨任务,建造圣殿的计划未能落实。他继续在军事上制服摩押、以东、亚玛力,北进亚兰,攻占大马色城,设立防营据点后,最后彻底击败亚扪和亚兰联军,击杀亚兰将军朔法,取得重大胜利。至此,大卫王国的疆域大大扩展,东面包括约但河东西,北至黎巴嫩山,延及叙利亚全境,西南降伏非利士人,延伸到埃及边界。大卫王朝全盛之时,统治的版图已接近当年族长亚伯拉罕所得的应许,即包括“从埃及河直到伯拉大河之地”(《创世记》15:18)。大卫在取得军事上的胜利之外,还进行国家机构和内政方面的建设,设立宰相、元帅、史官、书记、祭司长等等官职(撒下8:15~18;20:23)。
三、 大卫的晚年与押沙龙叛乱 大卫一生多妻多子,到其晚年,必然要发生众子之间为争夺继承王位的勾心斗角。早在希伯仑的时期,大卫已有六妻六子,包括第三儿子押沙龙和第四儿子亚多尼雅。首都迁到耶路撒冷之后,大卫又广立后妃,先后生有儿子十一名,包括与拔示巴所生的儿子所罗门(见撒下3:2~5;5:13~16)。大卫如此众多儿子之间,宫庭生活极为混乱,为争得王位的继承,众子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甚至诉诸武力。押沙龙发动武装叛乱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押沙龙是大卫与亚兰基述王达买的女儿玛迦所生的儿子,母亲属于王室统系,押沙龙又仪表非凡,有一头罕见的美发,押沙龙似乎具备继承大卫王位的合适条件。押沙龙本人也野心勃勃,从多方面进行夺权篡位的准备,先谋杀大卫的长子。他的异母哥哥暗嫩,接着积极展开活动,笼络人心。一俟条件成熟,就在南方希伯仑称王,公开兴兵叛乱,声势浩大,大卫被迫放弃耶路撒冷率众东逃,匆惶东渡约但河到玛哈念。押沙龙叛军进驻耶路撒冷后,未及时接受投奔的原大卫王的谋士亚希多弗的意见,迅速穷追大卫残兵。大卫在河东得到喘息机会,收集残部重整队伍,组织了三队兵马进行平叛,结果叛军溃败,押沙龙骑骡逃窜,在树林中美丽的长头发被树枝缠绕,骡子前奔,押沙龙悬挂空中,被追兵刺死,叛乱宣告平息。这故事中的“押沙龙头发”现在成为西方语言中的典故,喻指一个人可能被自己的俊美所害,一个人的特长也可能成为他的致命伤。
第四节 所罗门登基为王
一、所罗门与亚多尼雅之争 大卫年纪老迈临近死亡之时。第四儿子亚多尼雅得到将军约押、祭司亚比亚他的支持,积极活动,准备继承王位。但以先知拿单。祭司撒督为首的另一派,则大力支持拔示巴的儿子所罗门为王,他们会同拔示巴在年迈的大卫王面前多方活动,促使大卫在死前正式选立所罗门继承王位。于是支持所罗门的一派簇拥所罗门骑大卫的骡子,到了基训城,由祭司撒督主持隆重的膏王仪式,在震天动地的所罗门王万岁的欢呼声中,另外支持亚多尼雅的一派宣告土崩瓦解,纷纷逃亡。亚多尼雅虽然暂时保住性命,但不久大卫王死后,所罗门王仍以“一件小事”为借口,杀死这个与他争夺王位的异母哥哥(见《王上》2:13~25)。
二、所罗门王的功业 所罗门登基,继承了父亲大卫的广阔土地版图:东北到幼发拉底河,东南至亚喀巴湾,西南延至非利士、埃及边界。所罗门王野心勃勃,他的决策判断多有智慧与谋略。他大力加强统治的国家机器,在全国划分十二个行政区,增设各种官职,以便于行政统治和收取中央赋税。所罗门还加强首都耶路撒冷的防御建设,扩展耶路撒冷城墙,并在耶路撒冷之外建立米吉多、夏琐、基色等六座设防城邑。还修建积货城、车辆库、战马场等。至今在米吉多还发掘出所罗门时代的养马场,在亚喀巴湾北端的以旬迦别(今名埃拉特)今发现有所罗门时代的金属冶炼厂的遗址。所罗门时代,以埃拉特港为基地,发展海上贸易,他的贸易船队航行于红海、地中海,远达非洲、印度等地。
所罗门另一重要功业是建造圣殿与王宫。他完成了当年他父亲大卫未能完成的建殿大业,据载建造圣殿费时七年。《列王纪上》第6章和《历代志下》第3章详细记载建殿的经过与宏大的规模。此座圣殿后世称之为“第一圣殿”。此外,所罗门又以十三年的功夫,建造华丽的王宫和其它建筑群,包括法老女儿宫、利巴嫩林宫、圆柱长廊、宝座厅等。所罗门为以上工程的建设,与腓尼基的推罗王订立施工合同,由推罗、西顿人供应建筑材料和施工人员,为此所罗门将亚设地的二十座城邑作为代价付给推罗王(《王上》9:11~13)。
所罗门王发展和邻近国家的友好交往关系,他与埃及法老结亲并使四方邻国慕名前来拜谒、访问。如素来闻名的示巴女王(在阿拉伯半岛最南端,今也门国)也率大批官员前来访问。所罗门宫室的华美与所罗门王智慧的问答,使女王“诧异得神不守舍”(《卫上》10:5)并至今留下了一段段关于女王和所罗门的美丽传说。
所罗门王统治的四十年,在政治、经济、外交各方面的成就,比父亲大卫在位时期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大卫和所罗门统治时期可以说是以色列民族统一王国存在年代中无可比拟的黄金时代。
第五章 分国时期
第一节 统一王国分裂为南北两国
所罗门王统治末期的种种失误已埋伏了国家南北分裂的因素。所罗门王在位时期,偏袒南方犹大支派,增加了北方支派的离心倾向。本来支派的关系早已显然分为南北两个集团,南派称“犹大”,北派称“以色列”。所罗门王一死,这个持续不满一百年的统一王国很快就宣告分裂。
一、南北国分裂的基本因素 促成王国南北分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并且是积重日久,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但分裂的基本因素不外下列的几个方面:1.经济上的原因:所罗门王在位期间的大兴土木和维持长期的宫庭奢侈生活造成国家加重百姓的经济负担与劳务负担。由于所罗门对南方支派的偏袒政策,沉重的负担主要落在北方众支派百姓的身上;2.政治上的原因:从士师时期以来,以色列人的领袖都是群众推选出来的,深受群众所拥戴,王国时期的扫罗王和大卫王是先知和百姓所拥立的。大卫王死后,所罗门王是在众兄弟的争夺中最后由年迈的大卫王圈定的。但到了所罗门王一死,年轻无知的儿子罗波安却直接承继王位,并准备更加严厉地对北方支派的百姓采取镇压的政策,于是不可避免地触发北方众支派联合一致,坚决与南方的犹大支派正式分离;3.宗教上的原因:所罗门王晚年大量引进异族宗教,起因由于早先广纳妃嫔,这些异国皇后、妃嫔也带来异族的神明,后来所罗门王也为她们建造异教神庙,如西顿人的女神亚他录、亚扪人的神米勒公、摩押人的神基抹等(《王上》11:1~8)。这些行动引起先知的严厉谴责,有一先知名亚希雅就秘密策动北方以法莲支派的耶罗波安起来谋反,要推翻所罗门政治上的统治,制止所罗门在宗教上的倒行逆施;4.地理和社会的原因:本来王国南北在地理与社会的特点已有根大的差异,南方犹大高原比较闭塞,与外界接触较少,社会风气保守;北方则处于埃及与叙利亚和东方世界的交通要道,社会比较开放,与外界接触较频繁。社会性质与经济发展的差异,加速了南北方政治上的分离。
二、罗波安与耶罗波安 所罗门王死后,儿子罗波安接续为王,此时南北支派关系极为紧张。罗波安来到北方的示剑,目的在于进行安抚和稳定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