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希伯来民族简史-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进行安抚和稳定局势以确立其王权地位。这时北方支派以耶罗波安为首向新王罗波安提出减轻赋税与劳役负担的要求,遭到无知的罗波安的断然拒绝,触发矛盾激化。罗波安掌管劳役的官吏被北方愤怒的群众打死。北方众支派拥立耶罗波安为北国以色列的王。此事件之后,统一的王国正式分裂为南国犹大与北国以色列。分国之后,北国以色列处于较优越地位,其土地面积大、人口多,又处于埃及与东方的通商要道,具有与外国发展通商贸易的有利条件。南国犹大则地处高原贫瘠山区,远离东西商业通道,交通不方便,条件远远不如北国以色列。但犹大国的不利条件,却同时具备了有利的因素,即由于地区较闭塞保守,与外界接触较少,所以国家比较稳定,统治的家族一脉相传,三百多年之间,只发生过一次亚他利雅篡位当了六年女王的特殊事件。北国以色列的情况就不一样,虽兴盛一时,但国家内部极不稳定,由上到下风气败坏,二百多年之间,弑君篡位屡屡发生。北国经历了十九王统治,但分属九个不同的统系,事实上就是经历九场“改朝易代”,有的篡位的王在位不满一个月,甚至有当王数日就被推翻或被刺杀的。

    北国以色列的第一个王耶罗波安在位22年(约公元前933~912年),他为巩固南北两国政治上的分离,在宗教上采取一些措施:在北国南部的伯特利和北部边界的但设立两个圣所,铸造两个金牛犊安放其间,并单独规定节期,立凡民为祭司,阻止北国百姓到耶路撒冷献祭,从而消除北国臣民对耶路撒冷的响往,巩固北国以色列政治上的安定。南北国分裂初期,彼此间有较强烈的敌视情绪,并爆发长期的战争。耶罗波安一度由示剑迁都至河东的毗努伊勒,以后又移到得撒(Tirzah),得撒在示剑北面,是一座美丽城市(见《雅歌》6:4),作为北国初期的首都,一直到暗利为王时,才正式建都撒玛利亚(《王上》16:24)。

    南国犹大第一个王罗波安统治犹大国17年(约公元前933~917年),在位期间除与北国发生持续的战争外.还遭受一次外敌沉重的打击与劫掠:罗波安王第五年,埃及第22王朝的法老谢寿恩克一世(Sheshonk  I  公元前945~924)入侵犹大,劫掠耶路撒冷,夺走圣殿的金器财宝。近年在米吉多发现的埃及碑刻,就有记载谢寿恩克掳掠耶路撒冷的事实。在埃及卡纳克神庙的一面墙上谢寿思克以埃及象形文字记录此次进攻巴勒斯坦的胜利战功。圣经对此次事件的记载颇为简略,但却证明了确有其事:《列王纪上》14:25~28记:“罗波安王第五年,埃及王示撒(即谢寿恩克)上来攻取耶路撒冷,夺了耶和华殿和王宫里的宝物,尽都带走,又夺去所罗门制造的金盾牌,罗波安王制造铜盾牌代替那金盾牌……。”罗波安死后,子亚比央继位,只二年,又传给儿子亚撒。由于遭受北国的攻击,亚撒以重金求助于大马色的亚兰王便哈达,便哈达出兵攻击北国,借以解救南国之危(《王上》15:16~22),但从此亚兰国势力被引进犹大,成为以后犹大长期的心腹之患。

北国耶罗波安死后,儿子拿答继位,约只一年,就被以萨迦支派的巴沙杀害,从此开始北国初期频繁的篡权斗争:巴沙剿灭耶罗波安全家族,巴沙死,传子以拉,部下心利刺杀以拉,也消灭巴沙全家族。心利此举不得民心。元帅暗利率兵围困首都得撒,心利在宫中自焚,只作王七日,暗利上台,建立了北国第一个较稳固的暗利—亚哈王朝。

 

第二节  北国以色列两主要王朝

 

    一、暗利—亚哈王朝  元帅暗利在上台前曾与对手提比尼进行争夺,四年后取得胜利,正式登基为以色列王(《王上》16:21~22)。在位十二年,在得撒作王六年后,在撒玛利亚山上建造撒玛利亚城,建为首都。以后撒玛利亚一直是北国以色列的首都。暗利在北国以色列是一位颇有建树较为重要的王,近代发现的亚述碑刻中有不少记录暗利的名字和事件,碑文将北国以色列称为“暗利之地”(Land of Omri)或“暗利家”(House of Omri),甚至把数十年后推翻暗利一亚哈王朝的耶户误称为“暗利之子”(Son of Omri)。

    继承暗利的是他的儿子亚哈。亚哈在《列王纪》中显得比其父暗利更加闻名。亚哈统治期间国势兴盛,曾臣服河东的摩押,两次击败北方的强敌亚兰王便哈达(《王上》20:1~34),与推罗、西顿结成防御合作与发展贸易的友好关系。为加强友好联盟关系,亚哈王娶西顿王的女儿耶洗别为妻。国内方面,亚哈王财富增加,就在撒玛利亚城为自己修造象牙宫,兴建城邑,对百姓则巧取豪夺,过奢侈生活。《列王纪上》21章记载亚哈和耶洗别霸占良民拿伯葡萄园的详细事例。这件不义的行为,遭到先知以利亚的严厉谴责和咒诅。耶洗别本是异族巴力宗教的热心崇拜者,一心一意努力地发展异国宗教,在这方面耶洗别与先知以利亚之间也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与斗争(《王上》17~19章),这两派势力的斗争延续到以利亚先知的继承人以利沙时代,一直到亚哈王死后十二年,暗利—亚哈王朝被耶户王朝所取代时才宣告结束。

    亚哈王晚年,北方亚述王撒缦以色三世(Shalmaneser Ⅲ 公元前860…825)对巴勒斯坦的威胁加剧。亚哈王乃与大马色的亚兰联盟,共抗亚述入侵。公元前854年,终于在亚兰境内奥伦梯河(Orontes)的嘎嘎地区,爆发了一场闻名当时世界的嘎嘎大战(Battle of Karkar)。据亚述碑刻记载,这场大战,北国亚哈出动战车二千辆,步兵一万人,亚兰参战步兵一万二千人,马队一千二百,连同其他介人的小国在内,联军数目超过五万人以上。这场战争,非常残酷,是一场死亡枕藉的大战,据载战场上死亡二万人以上,甚至奥伦梯河的河水为尸体所堵塞,河水断流。嘎嘎大战的结局是两败俱伤,两方都宣称取得了胜利。事实却是这场大战暂时阻止了亚述帝国对巴勒斯坦的入侵,而亚述撒缦以色的碑刻(现存英国伦敦博物馆)也记述了这次战争的“胜利”。发生在亚哈末年的这次残酷大战,《列王纪》中却没有任何记载。

    嘎嘎大战结束,北国亚哈和亚兰的联盟也结束。贪婪的亚哈王想向亚兰索回暗利时代被亚兰侵吞的土地,遭到拒绝。于是转向寻求南国犹大王约沙法的帮助,这时南北两国关系良好,甚至缔结姻缘:亚哈王把女儿亚他利雅嫁给南国犹大约沙法王的儿子约兰。这两位“亲家”共同举兵征伐亚兰。他们不听先知米该雅的劝阻,不自量力投入战斗,结果亚哈王死于乱箭之中,犹大王约沙法侥幸逃命,免于一死(《王上》22:29~38)。北国暗利—亚哈王朝以下的二王是亚哈谢(元前854~853)和兄弟约兰(元前853~842),这个王朝结束后,代之而起的是耶户王朝。

    二、耶户王朝的兴起  耶户本是北国约兰王部下将军。这时南北国仍保持联盟关系,北国约兰和南国亚哈谢联合与亚兰王哈薛交战,约兰在战斗中负伤,南国亚哈谢前来慰问。在此良好时机里,先知以利沙遣人鼓动约兰的将军耶户发动政变,耶户率兵众到耶斯列擒拿正在一起的南国王亚哈谢与北国王约兰,两王仓促逃窜,先后被追杀(《王下》9:14~28)。

    这时,亚哈家族的余孽、亚哈王的妻子耶洗别预知末日来临。当耶户来到耶斯列,耶洗别听见,“就擦粉梳头(原文直译,应为画眉饰头)从窗户里往外观看”(见《王下》9:30)称耶户为“杀主人的心利冈,平安吗?”她故意把起义造反的耶户比作四十多年前北国一个弑君篡位,只作王七日的战车官长心利(见《王上》16:9~20),这自然大大激怒了耶户。于是他命令耶洗别身旁的两三个太监,把耶洗别从窗户口扔了下来,活活摔死,血溅墙上,未及葬埋,尸体被野狗吃尽,只剩头骨、脚和手掌(《王下》9:3~37)。接着,耶户血洗屠杀在撒玛利亚的亚哈家族70人和犹大王亚哈谢的家族42人。并用计诱杀在巴力庙敬拜巴力的人和祭司。毁坏巴力柱像,拆毁巴力神庙,改为厕所(《王下》10:1~28)。至此,耶户建立了北国以色列第二个时间最长的王朝,持续达九十九年,经历耶户、约哈斯、约阿施、耶罗波安二世和撒迦利雅五个王的统治,这个王朝称为耶户王朝。

    耶户以武力镇压和大批屠杀的手段巩固他的统治,但国内的暂时安定并不能免除外部的威胁。公元前842年,还是那位进行嘎嘎大战的亚述王撒缦以色三世再次越过幼发拉底河,进攻巴勒斯坦,首当其冲的是亚兰王哈薛。这时耶户王采取忍辱求全的策略,以大量从民间搜刮来的财宝作为贡物献给亚述王,以求苟安于一时。现存英国博物馆内著名的亚述撒缦以色三世黑碑石,上端图案是耶户俯首屈膝于亚述王面前,等待亚述王伸脚踏在他的颈项上,碑文记有耶户进献的礼品,列有金碗、金杯、王笏、王杖、金银等。耶户王这桩屈辱事件,《列王纪》中仍未有记载。
    耶户死后,儿子约哈斯(公元前816~800)继位,国势不振,屡受亚兰欺凌。到儿子约阿施时,遵照先知以利沙的临终嘱咐,曾三次攻击亚兰,收回约哈斯时代失去的土地(《王下》13:14~19、25)。公元前785~746年间,亚述连续由三个弱王当政,国势下降,减少对外征付,因而巴勒斯坦得到苟安。北国耶罗波安二世(公元前785~745年),登基为王,他充分利用亚兰、亚述两敌国衰弱的大好时机,大力收复失地,“从哈马口直到亚拉巴海”,据说这是亚米大的儿子先知约拿所预言的(见《王下》14:23~29)。耶罗波安二世还东征摩押,南部疆域扩展到死海之间。这样耶罗波安二世统治了北国以色列所曾达到的最大疆域。北国由于外患暂时消除,国内经济也得以走向兴盛繁荣,只是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更加明显,富裕奢侈的生活造成社会道德的沦丧和宗教内容的形式化,公平与公义也不再为人所重视。这时出现了先知阿摩司,他无畏地鞭挞耶罗波安王与伯特利的祭司亚玛谢,抨击社会公义道德的沦亡,预言以色列国不可避免地要遭到覆灭的命运。

    耶罗波安二世死后,儿子撒迦利雅继位,只六个月就被雅比的儿子沙龙所弑杀,篡了他的位,至此维持将近一百年的耶户王朝宣告结束。

    三、北国以色列公元前722年亡于亚述

    耶户王朝结束之后,以色列国又再度陷入争夺篡权的纷乱局面,最后的22年竟发生四次弑君篡权的王位争夺。沙龙试君耶户王朝末代王撒迦利雅,但一个月后就被米拿现所杀,米拿现以财宝投靠亚述,暂时维持残局。儿子比加辖继位也不过二年,就被部将比加刺杀。比加反亚述,很快就被亲亚述的何细亚所击杀。何细亚作为亚述的傀儡,成为北国以色列灭亡之前的末代王(《王下》15:29~30)。

    公元前10世纪开始,亚述再度强盛,从10世纪到8世纪之间,国势有起有落。到8世纪下半叶,就重新走上向外征讨扩张的道路,亚述军队配备铁武器装备,成为古代西亚第一次出现的最有故斗力的军队。亚述王提革拉毗列色三世(Tiglath…Pileser Ⅲ 亦译“提格拉特帕拉沙尔”元前745~727)上台,标志亚述的中兴。他以下的两个亚述王是撒缦以色五世(Shalmaneser V 元前727~722)和撒珥根二世(Sargon Ⅱ 亦译“萨尔贡”元前722~705),他们都是镇压北国以色列,并最后灭亡以色列的凶残的亚述帝国统治者。

    亚述帝国在提革拉毗列色三世以前的对外征讨,采取的是大量掳掠财富,大批屠杀俘虏的政策。提革拉毗列色三世以后,由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奴隶劳动力的需求量增大,于是改变杀戮俘虏的办法,采取将俘虏变为奴隶劳动力的政策。例如征服亚兰后,将大批亚兰居民掳去吉珥(《王下》16:9);在灭亡北国之前,在比加年间,侵入北国北部地区,将居民掳去亚述(《王下》15:29),并分散在亚述的不同地区。为填补真空,又另从外地移民到以色列地。亚述采取如此相互移民,可达到防止居民叛乱的作用,由于不同种族的居民混居于生疏的异邦环境,在短的时期内,不可能团结一致,来组织武装叛乱。

    公元前727年,亚述王提革拉毗列色三世死去,以色列末代王何细亚错误估计形势,想凭借邻近埃及王梭(So)的力量,摆脱亚述的控制,结果蠢动失败。提革拉毗列色三世的继承者撒缦以色五世入侵,何细亚被掳走后,亚述军队继续围困撒玛利亚,撒玛利亚军民艰苦抗御达三年之久,直至撒缦以色五世死去。继任者撒珥根二世继位,一举攻陷撒玛利亚城,将大批以色列居民掳去亚述各地(《王下》17:  5~6)。公元前722年,北国以色列宣告灭亡。

    撒珥根二世掳走以色列民去亚述,又将外地的异族居民移人以色列地(《王下》17:24~33)。这些异族人带来异族的宗教、文化与习俗,久而久之,渐渐与留下的以色列人混杂通婚,于是产生了众多混血的后代。撒玛利亚为北国主要代表,因此这些人被称为“撒玛利亚人”,撒玛利亚人为正统犹太人所鄙视,互相不来往。

至于那些被掳到亚述各地的以色列各支派的人,他们也遭到同样的命运,他们逐渐被当地的异族所同化,久而久之,被熔于一炉。这批被掳走的以色列各支派的人,就在历史上宣告消失,不复以单独的种族存在于世,这就是以色列民族史上所谓的“丢失的十个支派”(The Lost Ten Tribes)。

 

第三节  南国犹大诸王更迭

 

    北国以色列亡国之后,南国犹大还继续存在了一百二十多年。南国犹大诸王基本上一脉相传,只有在公元前843年,发生了亚哈谢的母亲、亚他利雅篡位,实行6年的女工专政,是一个例外。原来亚他利雅是北国亚哈王的女儿,亚哈王为发展和南国的友好关系,把女儿嫁给南国约沙法王的儿子约兰,生了儿子亚哈谢。当耶户起来造反推翻暗利—亚哈王朝时,亚哈谢和北国另一个也名为约兰的王同死于耶户王手下(《王下》9:21~29),于是亚哈谢的母亲亚他利雅起来篡夺王位,所以成为犹大国诸王中唯一不属于犹大支派、大卫王统系的女王统治。但为时不过六年,群众在祭司耶何耶大的策动组织下,杀了亚他利雅,仍拥立幸免于难的亚哈谢七岁的儿子约阿施为犹大王(《王下》11:l~21),又恢复原来犹大支派的系统。约阿施在位40年(元前837~798年,被部下刺杀,儿子亚玛谢继位,后来亚玛谢被叛党杀于外地(《王下》14:19~20),众民拥立亚玛谢的儿子亚撒利雅(元前780~740)为王,亚撒利雅就是著名的乌西雅王。

    一、乌西雅王振兴犹大国家

    乌西雅王登基时,年仅十六岁,他在位四十年之久,是南国犹一个颇有建树的王。《历代志下》26章缕述乌西雅王的武功与内政、军事、生产等方面的建设。他大大扩展犹大国家统治的疆域,西面压缩非利士人到沿海南北一条狭长的地带,东面臣服河东的亚扪人,南边扩展到与埃及接壤的边界。更重要的是乌西雅王收复亚喀巴湾的唯一港口埃拉特(亦名以禄或以拉他)并加以建设,使犹大国控制了一个海外通航的优良港口。乌西雅王还注意国防建设,增强耶路撒冷的防卫能力。他在国家的南部边陲,兴建坚固的防卫据点。此外,乌西雅王重视农业和畜牧业以及水利的建设,他自己喜悦农事,他的牲畜很多,为解决水源,他挖了许多井……。这一些都说明乌西雅王为振兴犹大国家,作出巨大的贡献。先知以赛亚和乌西雅王有很亲密的关系,据传以赛亚先知的父亲亚摩斯和乌西雅王的父亲亚玛谢王是兄弟,所以以赛亚和乌西雅王是堂兄弟的关系,以赛亚先知还亲手记录了乌西雅王一生的所作所为,(《历代志下》26:22)。当公元前740年,乌西雅王死去的同一年,以赛亚蒙召作先知(《以赛亚书》第6章)。

    二、希西家王清除异教,维护国家的独立  乌西雅王死后,儿子约但只在位五年,传给亚哈斯王。亚哈斯王投入亚述怀抱,采取彻底亲亚述的方针。为表示他对亚述王的忠诚,他大兴亚述宗教之风,亲自到大马色临摹亚述神庙祭坛的样式与规模,把图样带回耶路撒冷进行仿建。亚哈斯王亲亚述的路线极不得人心并受到先知以赛亚的严厉谴责。亚哈斯死后,儿子希西家继位,他是犹大重要的王之一,当政期间(元前720~692年),国中出现亲亚述派和亲埃及派两个集团。亲埃及派的认为埃及是近邻,对发展经济与贸易有利,更由于远水救不上近火,靠拢埃及比投靠亚述更有实际利益,这一派主张削减对亚述的纳贡。希西家王偏向靠拢埃及,但为维护国家的独立,表面地持中立态度。这时先知以赛亚态度明朗,他忠告希西家王不要倒向埃及。他以耶和华的名义宣告说:“耶和华说,祸哉这悖逆的儿女,他们同谋,却不由我,结盟,却不由于我的灵,以致罪上加罪;起身下埃及去,并没有求问我。要靠法老的力量加添自己的力量,并投在埃及的荫下。所以,法老的力量必作你们的羞辱;投在埃及的荫下,要为你们的惭愧”(《以赛亚书》30:l~3)。希西家国中一些人认为埃及马肥人壮,实力雄厚,是可资信赖的,主张倚赖近邻没有错误,既不求问耶和华,也看不到亚述力量的强大。先知以赛亚一针见血地指出:“祸哉!那些下埃及求帮助的,是因仗赖马匹,倚靠甚多的车辆,并倚靠强壮的马兵,却不仰望以色列的圣者,也不求问耶和华。其实耶和华有智慧。他必降灾祸,并不反悔自己的话,却要兴起攻击那作恶之家,又攻击那作孽帮助人的。埃及人不过是人,并不是神,他们的马不过是血肉,并不是灵。耶和华一伸手,那帮助人的必绊跌,那受帮助的也必跌倒,都一同灭亡”(《以赛亚书》31:1~3)。

公元前705年,亚述王撒珥根二世在一次与臣属小国小规模的战役中意外死亡,儿子西拿基立(Sennacherib元前705~681)继位。西拿基立不满犹大国不执行亲亚述的路线,兴兵问罪,希西家虽尽力以财宝进献西拿基立,仍未能奏效。西拿基立大军扫荡犹大城池,元前701年继续围困耶路撒冷。西拿基立此次军事行动在现今仍保存在芝加哥大学东方学院的西拿基立圆柱碑上有清楚地记载。碑文称亚述王西拿基立攻取犹大46座设防城池,掠获战利品无数,并且把犹大王希西家象一只鸟关在耶路撒冷的鸟笼里(见巴顿著《考古学与圣经》第472页)。至于亚述王西拿基立这次围困耶路撒冷的结果却令人惊讶。因为西拿基立的围城军队在耶路撒冷城外突然大批死亡,使得西拿基立不得不仓皇撤退。这件奇迹在《以赛亚书》37:33~38,《列王纪下》19:32~37都有相同的记载说:“亚述王(指西拿基立)他必不得来到这城……他从哪条路来,必从哪条路回去,必不得来到这城,这是耶和华说的,因为我为自己的缘故,又为我仆人大卫的缘故,必保护拯救这城。”而亚述军队大批死亡的奥秘是:“当夜耶和华的使者出去,在亚述营中杀了十八万五千人,清早有人起来,一看,都是死尸了。亚述王西拿基立就拔营回去。”发生在公元前700年的这件历史奇迹,历史学家和解经学家各有种种不同的解释。最早的是被称为“历史之父”的古希腊史家希罗多德(Herodotus元前484~425年),他解释说是由于亚述军营中发生了老鼠疫病(即鼠疫      bubonic plague)。这是一种曾在世界流行的急性传染疫病,能够在极短时间里,使人群尤其是群居者,大批染疫而倒毙死亡。而当年亚述的围城军队,一旦发生鼠疫,实无法进行隔离,必然导致成批死亡。这就是圣经所记的“耶和华的使者出去击杀”的结果。公元前五世纪的史家希罗多德“科学的”合理解释被人们广泛接受了。

    亚述王西拿基立大肆蹂躏。掳掠南国犹大的时候,南国又出现一位先知在进行艰苦的工作,他是元前八世纪的第四位先知弥迦(元前725~690年)。弥迦亲眼目睹北国以色列亡于亚述。众支派居民被掳往亚述的惨状,他结合南国犹大内外情景,预见犹大国的将来也必然要象北国以色列一样遭到覆灭的命运。他发出了“锡安必被耕种象一块田,耶路撒冷必变为乱堆,这殿的山必象丛林的高处”(《弥迦书》3:12),这样耸人听闻的警言。虽然弥迦先知的预言将会引起多数是当权人物的愤怒与反感,但当时在位的希西家王并不勃然大怒,而是泰然处之,据载希西家王敬畏耶和华,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正的事。他废去异教邱坛,毁坏柱象,砍下木偶,更有意义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