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影响中国的100场战争-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正月,鞑靼阿鲁台出兵扰袭大同等地,朱棣决定第五次亲征。忠勇王金忠自降明后,屡请出兵攻击阿鲁台,愿作前锋效力。朱棣批准了他的请求。四月,师出北京北上,进军途中,命忠所部捕获阿鲁台部属
,得知阿鲁台远遁,分兵搜抄,未见踪影。朱棣遂令班师。七月,回师至榆木川(今内蒙古林西北),十八日朱棣病死军中。
明成祖五次千里出师,远征漠北,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第三次亲征前,户部尚书夏原吉、兵部尚书方宾等人以为频年用兵,戎马资储丧失不少,且粮储不足,不宜兴师。但是,这五次出征在当时也有效地打击了蒙古贵族势力
的侵扰破坏,保障了边境的安宁,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进一步巩固中央政权的统治地位。
62 明京师保卫战
土木蒙尘,保卫北京
明京师保卫战是明朝以于谦为首的军民抵抗蒙古瓦剌军侵犯的正义战争。
瓦剌是居于漠北的蒙古族三部之一。明朝初年,脱欢统治瓦剌。英宗正统四年(1439年),脱欢死,子也先继父即太师位,自称淮王。他东征西讨,势力大盛,梦求再现大元一统天下的局面,其锋芒直指中原的明朝。
正统十四年(1449年)初,也先遣使2000人向明朝贡马,诈称3000,希图冒领赏物。明廷按实际人数给赏,并削减了马价。也先闻悉大怒,七月,统率所部进攻明朝,自己率领人马攻打大同。时太监王振专权,他挟英宗仓促亲征。
八月初,英宗带领50万大军前往大同迎战,刚至大同,王振听说各路军马接连失败,急忙退兵至四面环山的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境内),被也先追至,从征官员和士兵死伤过半,英宗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也先乘明廷无主,国无重
臣,主力溃散,京师空虚,人心未固之机,继续南攻,企图占取明都城京师,迫明投降。
败讯传到京师,举朝震恐,文武百官聚集在殿廷上号啕大哭。皇太后命英宗弟朱祁钰监国,召集群臣,共商国事。翰林院侍讲徐珵主张迁都南逃。时任兵部侍郎的于谦坚决反对。
他说,主张南迁者,罪当斩首!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动则大势便去。他针对危局,奏请确立新君,主持朝政,以固人心。并迅速调集各地勤王兵入援京师,誓死抗击瓦剌军,保卫京师的安全。于谦的主张得到皇太后、朱祁钰及大
多数朝臣的赞同和支持。经批准,于谦将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的运粮军,全部调进北京。有了这些人力和财力条件,京师人心渐趋安定。八月,于谦升任兵部尚书。为了进一步稳定人心,在
百官的强烈要求下,招致〃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王振被抄家灭族,他的三个爪牙被激怒的百官打死在殿廷上,人心大快,主战派的正气得到伸张。九月,群臣合请朱祁钰即皇帝位。几天后,朱祁钰即皇帝位,遥尊英宗为太上皇,以次
年为景泰元年,他就是明景帝。景帝登位,使瓦剌借英宗要挟明廷的阴谋破产,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
十月初一日,瓦剌军分三路大举进攻京师。东路军2万人从古北口方向进攻密云,作为牵制力量。中路军5万人,从宣府方向进攻居庸关。西路军10万人由也先亲自率领,挟持英宗自集宁经大同、阳和(今阳高),攻陷白羊口(今天
镇北)后,挥师南下,直逼紫荆关。
明廷得知瓦剌已向京师逼攻,立即戒严京城。初五日,诏诸王遣兵入卫。初八日,景帝命于谦提督各营兵马,将士皆受其节制。刘安、王通被赦出狱,协守京师。
初九日,也先抵紫荆关亲自督战。投降瓦剌军的明朝宦官喜宁熟知紫荆关关防部署,引导瓦剌军偷越山岭,腹背夹攻关城,守将韩青、孙祥战死,紫荆关被攻破。瓦剌军便由紫荆关和白羊口两路进逼北京。
明廷召集文武大臣商讨战守京师策略。京师总兵官石亨提出:〃毋出师,尽闭九门,坚壁以老之。〃于谦认为不可,面对强敌,不能示弱,主张到城外背城迎接敌人,将22万大军列阵于京师九门之外。石亨和范广镇守德胜门(位于城
北西侧);都督陶瑾镇守安定门(位于城北东侧);广宁伯刘安镇守东直门(位于城东北侧);武进伯朱瑛镇守朝阳门(位于城东南侧);都督刘聚镇守西直门(位于城西北侧);副总兵顾兴祖镇守阜城门(位于城西南侧);都指挥李
端镇守正阳门(位于城南);都督刘德新镇守崇文门(位于城南东侧);都指挥汤节镇守宣武门(位于城南西侧)。于谦身先士卒,到防守的重点德胜门亲自督战。军阵布署完毕后,〃悉闭诸城门〃,以示背城死战的决心。于谦还下令:〃
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顺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
十月十一日,瓦剌军抵北京城下,列阵西直门外,把英宗置于德胜门外空房内,企图迫使明军献城。于谦暂隐主力,采用小部兵力处处袭击,搅乱敌军。当天晚上,高礼、毛福寿在彰义门北迎击瓦剌军,杀敌数百人,军威大振,迫
使瓦剌军不敢贸然进攻。也先采纳喜宁的建议,借议和诱于谦等人前往迎驾,乘机擒获,明军将无首而溃。于谦一方面派王复、赵荣去瓦剌军营进见英宗,另方面针对朝廷有些人想议和的心理提出,现在只管备战,其他一概不闻。也先
议和的阴谋没有得逞。
十三日,也先集中主力进攻德胜门。于谦早料到瓦剌军可能要从这里进攻,就派石亨预先埋伏于德胜门外道路两旁的空房中,明军只派少量精骑迎战瓦剌军。接战后,佯装败退,瓦剌军以万余骑追来。待瓦剌军进入明军伏击圈时,
范广出敌不意,指挥神机营突发火炮、火铳,同时,石亨所领伏兵突起夹攻。瓦剌军大败,有〃铁元帅〃之称的也先的弟弟孛罗和平章卯那孩都中炮身亡。瓦剌军又转攻西直门,明守将都督孙镗率师迎接。战斗打得十分激烈,明军斩敌前
锋数人,迫其北退,孙镗又率军追击。瓦剌军合围孙镗,孙镗尽力拚杀,一度退到城边。幸高礼、毛福寿和石亨率兵前来增援,瓦剌军三面受敌,被迫退去。
这次战斗后,于谦根据战斗中暴露出来的问题,重新作了部署,加强了西直门和彰义门之间的军事力量,命毛福寿于京师西南各要口设置伏兵,以待策应。将领之间要加强联系,互相应援。瓦剌军在德胜门和西直门受挫后,又在彰
义门发动进攻。于谦命武兴、王敬、王勇率军迎战瓦剌军。明军神统、弓矢、短兵前后相继,挫败了敌军的前锋。但明军自己也乱了方阵,瓦剌军乘机反击,明军败退,武兴中流矢死。瓦剌军追到土城,土城一带的居民,掷砖投石,阻
遏了瓦剌军的进攻。明援军赶到,瓦剌军仓皇逃走。也先原以为明军不堪一击,京师旦夕可陷。但经过5天的激战,明军屡获胜利,士气旺盛。瓦剌军屡败,士气低落。
而进攻居庸关的5万瓦剌军,因天大寒,明守将罗通汲水灌城,墙壁结冰,瓦剌军无法进攻。经过7天的战斗,瓦剌军的进攻均被击退。罗通三次出关追击,斩敌无数。也先又听说明援军将集,恐断其归路,遂于十月十五日夜下令北
退。于谦命明军乘胜追击,二十四、二十五日明军在霸州(今河北霸县)、固安等地大败瓦剌军。各地人民因不堪瓦剌军的骚扰,也组织起来进行袭击。明军夺回了瓦剌军沿途掳获的许多的百姓和财物。至十一月初八日,瓦剌军退出塞
外,京师围解。
京师保卫战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也先退走后,声言要送英宗回朝。明廷内部出现了议和妥协的苗头。于谦沉着谨慎,指出也先的阴谋在于借此向我索取财物,万万不能中敌人的奸计,申戒各边镇将帅要一如既往地做好防御工作。也先在景泰元年(1450年)的几次
侵扰边寨均被明军击退。为了加强京师的防卫力量,于谦又对京军三大营进行了改编。明朝边疆和京师防守力量的增强,使也先无隙可乘,也先利用英宗进行诱降、胁和、反间的政治阴谋又被明朝识破,拒绝与他议和言好。在这种情况
下,为了恢复与明朝的通贡和互市,也先于景泰元年八月无条件将英宗送回北京,恢复了与明朝的臣属关系。这充分显示了于谦领导明军抗击瓦剌军、保卫京师的彻底胜利。英宗回到北京后,当了名誉上的太上皇,幽居南宫。
于谦受命于危难之际,领导明朝军民打败了瓦剌军大规模的武装进攻,保住了京师,使明朝在军事上转危为安。京师保卫战的胜利,除了军民的支持外,于谦正确的战略决策和卓越的指挥才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胜不骄,败不
馁,临危不惧,自始至终保持清醒头脑,果断沉着,迫使敌军在武战不胜、求和不成的条件下就范。他号令严肃,赏罚分明,因而能做到〃片纸行万里,无不惴惴效力〃。于谦〃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的优秀品质永远值得后人
发扬光大。
63 明东南沿海抗倭之战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反侵略战争
元末明初,日本正处在南北朝分裂时期,封建诸侯割据,互相攻伐。在战争中失败了的封建主,就组织武士、商人、浪人到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武装走私和抢掠骚扰,历史上称为〃倭寇〃。明初,国力强盛,重视海防设置,倭寇未能酿
成大患。
正统以后,随着明朝政治的腐败,海防松弛,倭寇祸害越来越严重。嘉靖年间,倭患尤甚。其原因一是明世宗昏庸腐朽以及严嵩的奸贪狠毒,庇护、纵容通倭官吏,打击、陷害抗倭将领。二是嘉靖年间,由于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对外贸易相当发达。沿海一带私人经营的海上贸易也十分活跃。
这些海商大贾、浙闽大姓为了牟取暴利,不顾朝廷的海禁命令,和〃番舶夷商〃相互贩卖货物,他们成群分党,形成海上武装走私集团,有的甚至亡命海外,勾结日本各岛的倭寇,于沿海劫掠。这些海盗商人如王直、徐海等,与倭寇
勾结,使得倭患愈演愈烈。
倭寇的滔天罪行,给中国人民造成了严重的灾难。被激愤的中国人民纷纷组织起来,进行抗倭的自卫斗争。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五月,由汉、壮、苗、瑶等族人民组成的抗倭军队,在明爱国将领张经领导下,于王江泾(今浙江
嘉兴北)大破倭寇,斩敌2000。这是抗倭战争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被称为〃自有倭患来,此为战功第一〃。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倭寇攻掠福建长乐,时城崩二十余丈,居民自动列栅抵御,〃少壮守阵,老稚妇女运砖石〃,迫使倭寇
败退。次年,倭寇劫掠福建福安等地,遭到当地畲族人民的奋起抗击。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败走福建的倭寇,窜犯台湾鸡笼(基隆)一带,被高山族人民赶走。而民族英雄戚继光率领〃戚家军〃,与其他明军配合,多次打败倭寇,最终取得了抗倭战争的最后胜利。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秋天,戚继光从山东调到浙江御倭前线,任浙江都司金书。次年被推荐为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不久又改守台州、金华、严州三府。这些地区是倭寇时常出没、遭受倭患最严重的地方。戚继光
到任后,针对〃卫所军不习战〃的弱点,多次上书请求招募新军。
经过几个月的严密组织和艰苦训练,他建立起一支以义乌农民和矿夫为主的3000新军,并创造了〃鸳鸯阵〃的战术,用以训练士兵。这支军队英勇善战,屡立战功,被誉为〃戚家军〃。
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50余艘船2000余人聚集于宁波、绍兴海面伺机入侵。戚继光立即督舟师出巡海上。倭寇遂离开台州防区骚扰奉化、宁海,以吸引明军,而后乘机进犯台州。戚继光将军队一部守台州,一部守海门,自率
主力赴宁海。倭寇侦知戚军主力去宁海,台州空虚,遂分兵三路分别进攻台州桃渚、新河、沂头。戚继光布署兵力,与敌人展开了台州大战。
台州大战,由新河、花街、上峰岭、藤岭和长沙之战组成。
四月二十四日,倭寇大肆抢掠新河城外各地。城内精壮士兵大都出征,留守者人心惶惶。戚继光夫人挺身而出,发动妇女守城,迫使倭寇不敢贸然逼近。二十五日,在宁海的戚继光令胡守仁、楼楠二部驰援新河。二十六日,倭寇逼
进新河城下。这时,援军赶到,双方展开激战。入夜,戚军打败倭寇,残倭从铁岭方向逃走。次日,乘胜追击,将残倭打得落花流水。此战杀敌约200人,保住了新河。
戚继光击败宁海之倭后,听说进犯桃渚之敌焚舟南流,改进精进寺。他认为敌人这样做,是想乘虚侵犯台州府城,于是挥师南下,决定急行军先敌到达府城。二十七日中午,双方于离城仅1公里的花街展开激战。戚军前锋以火器进攻
,杀死敌人前锋头目,并连斩7倭。敌人主力大败退逃。戚军即分兵两路猛追,将一股敌人沉于江水中,另一股被歼灭于新桥。只一顿午饭的工夫就结束了战斗,共杀敌300余,夺回被掳民众5000余。
四月二十五日,泊于健跳沂头海面的倭寇,二十八日登陆,五月一日进至台州府城东北的大田镇,妄图劫掠府城。戚继光率1500余人在大田岭设伏,与倭寇对峙。敌人闻有备,于初三日沿间道逃至大田,欲窜犯仙居,劫掠处州(今
浙江丽水)。大田至仙居必经上峰山,山南是一狭长谷地,便于伏击敌人。戚继光先敌人到达上峰岭,令每人执松枝一束隐蔽身体,严阵待敌。五月四日,倭寇列10公里长队向仙居方向行进。五日经上峰岭南侧,远望岭上满山丛松,未
见有兵,毫无戒备。待倭寇进入伏击圈,鸟铳齐发,戚军列一头两翼一尾阵,居高临下,勇猛冲杀。倭寇措手不及,仓皇应战,当即有数百人缴械投降。余倭被迫退至白水洋朱家大院,被戚军围攻,全部被歼。这次战斗,戚家军以少胜
多,共斩杀300余人,缴获兵器近1500件,夺回被掳民众1000余。六日,戚军凯旋台州府城。
五月十五日,戚家军又取得了藤岭战斗的胜利。五月二十日,消灭了窜犯宁海以北团前、团后占据长沙之倭寇。从四月下旬开始,戚家军以少敌众,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连续取得了新河、花街、上峰岭、藤岭、长沙等战斗的胜利,
消灭倭寇数千人,使侵犯台州的倭寇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次年,倭寇窜犯宁波、温州,戚家军和其他明军配合,全歼倭贼,此后,倭寇未再大规模进犯台州地区,浙江的倭患基本平息。
浙江倭患平息后,倭寇纷纷南下骚扰福建,福建成为倭患中心。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七月,戚继光被派往福建剿倭。
戚继光入闽碰到的第一个倭巢是横屿,这是福建宁德县城东北海中的一个小岛,岛上倭寇有数千人,盘据数年,明军无可奈何。戚继光决心攻拔这一据点。他让士兵每人拿一束草,随进随用草填泥,士兵摆成鸳鸯阵,戚亲自击鼓,
士兵在战鼓声中踏草前进。上岸后,兵士奋勇当先,与倭寇展开激战。后续部队也涉过泥滩,双方夹击,乱了敌倭的阵势,很快占领了倭巢,并将其焚毁。此战生擒倭寇近36人,斩300余,解救被掳男女800余人,取得了入闽抗倭的第一
次胜利。
横屿之战后,戚家军在宁德稍作休整,便向福清挺进,相继攻拔福清境内的数个倭穴。八月二十九日抵达福清城,九月二日于牛田(今福清东南)大败倭寇,大部歼灭,救出被掳男女900余人;九月十三日,乘机奇袭盘踞林墩的倭贼
,歼灭倭寇4000余人,救出被掳男女2100多人,消灭了兴化(今莆田)一带的倭贼。十月间,戚家军班师回浙江,从事休整和补充兵员,以俟再战。
戚继光回浙后,倭寇又大肆劫掠福建沿海。嘉靖四十一年底攻陷兴化府城,在城中烧杀奸淫掠夺,无恶不作,盘踞两个多月才弃空城退出,经岐头攻陷平海卫(今莆田县平海),以此为巢,四出骚扰。福建再次面临倭患的威胁。明
朝调新任福建总兵俞大猷和先期援闽的广东总兵刘显与戚继光一道抗击闽倭。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四月,戚继光抵达福建,立即察看倭巢地形。在攻击平海卫倭寇的战斗中,戚家军为中军,担任正面进攻,俞大猷为右军,刘显为左军,从两翼配合攻击。二十一日,戚家军以胡守仁部为前导分兵三路,以
火器打乱了倭贼前锋骑兵,乘势发动猛攻,俞、刘二部从两翼投入战斗。倭寇三面受敌,狼狈窜回老巢。三路明军乘胜追击,将敌人围困于巢中,并借风火攻,荡平了倭巢。此战只用了四五个小时,歼倭2000多人,解救被掳男女3000多
人,明军收复兴化城。
平海卫之战后,戚继光又率部消灭了原侵扰政和、寿宁的倭寇。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又相继大败倭寇于仙游城下、同安王仓坪和漳浦蔡不岭,斩获颇多。余倭逃往广东。至此,福建倭患基本平定。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戚继光与俞大猷配合,歼灭了广东的倭寇。至此,明东南沿海抗倭之战取得了最后胜利。
倭寇的侵掠骚扰,给东南沿海地区的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平定倭患,使人们能安居乐业,发展生产。在平定倭乱的过程中,明朝政府的一些官员认识到,〃海禁〃既不能限制私人海上贸易,也不能防止倭寇。反而
驱使沿海居民走上武装走私的道路,与倭寇内外勾结,为害颇大。嘉靖末年,比较有远见的官僚,纷纷建议政府解除海禁,发展海上贸易。到明穆宗隆庆时,明政府开始取消〃海禁〃,准许对外通商。这无疑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
促进了正常的海上贸易和东南沿海商品经济的发展。
抗倭战争的胜利,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其他抗倭将领的配合是密不可分的。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实现了他的〃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灭倭志向。在剿倭战争中,戚继光身先士卒,与士兵同甘共苦;严格要求士兵,不准扰害百
姓,做到兵民相体;在战略战术上,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进攻重集中兵力打歼灭战,防御重积极主动而不是机械地死守,在防御中伺机反攻。创造了独树一帜的〃鸳鸯阵〃,发挥集体互助、长短兵器结合的机动、灵活、严密的作战力量
,有效地打击敌人。这是戚家军屡败倭寇的重要原因,也是戚继光和戚家军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财富。
64 明援朝抗日之战
〃其军威之盛,战胜之速,委前史所未有〃
明援朝抗日之战是明朝万历时中朝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起于1592年至1598年结束。1592年是壬辰年,朝鲜史家因此称1592年——1598年的战争为壬辰卫国战争。
有明一代,中朝两国一直友好相处,使臣往来频繁。当时,中国向朝鲜输出绢、布、药材等物品,还特别允许朝鲜购买明朝严禁贩卖的硝黄、火药和牛角。朝鲜则向中国输出耕牛、马匹、纸张和苧布。政治上的友好关系和经济上的
相互援助,促进了两国间的文化交流。朝鲜在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彩响下,于15世纪初首先创造了铜活字印刷术,这一技术后来传到中国。
这时,朝鲜为李朝所统治。南、北、老、少四党的斗争异常激烈,屡次发生政变。国内武备松弛,统治者重文轻武,〃人不知兵二百余年〃,全国300多郡县大多数没有城防。
与此同时,日本国内也发生了变化。1582年,中部尾张国织田信长被刺死,部下大将丰臣秀吉继续他的统一事业。他建筑大阪城作为根据地,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战争,初步结束了战国以来延续百年的分裂局面。为了满足国内封建
主和商人贪财牟利的欲望,他极力向外扩张。他妄图先侵占朝鲜,然后征服中国及印度,奉日本天皇定都北京。丰臣秀吉借口朝鲜拒绝攻明,于万历十九年(1591年)底悍然派兵入侵朝鲜。日军以小西行长、加藤清正为先锋,统率十多
万军队,上千艘战船,偷渡朝鲜海峡,用闪电式的战术,于万历二十年(1592年)四月在釜山登陆,五月占领王京(汉城),攻陷开城、平壤,侵占大片土地。国王宣祖出奔义州。
日军所到之处,焚烧劫掠,仅晋州一地,军民被屠杀者6万人。朝鲜人民纷纷组织义兵奋起抗战,到处阻击敌军。南部李舜臣领导的朝鲜水军,从五月初到八月,在玉浦、合浦、泗川、闲山岛、釜山等地多次进行海战,击沉敌舰300
余艘,杀伤无数。朝鲜水军的巨大胜利,打乱了日本侵略者水陆并进的作战计划,为后来陆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