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舰队战术与海岸战斗-第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就财务而言,转型至X系统须得到反对航空母舰人士之认同,渠等认为航母战斗群之成本过高。海军向来是昂贵的军种。华盛顿会议(Washington Conference)所以能促成各国签署条约,背后有不为人知之因素,亦即各签约国均无充裕财力从事军备竞赛。各国均知造舰经费高昂,必须放弃许多造舰计画。如笔者前述,以12O套X系统取代12艘航空母舰的成本不会更低,而转型所需成本高于一般预算水平。新海军支持者最大的贡献是,破除吾人希望以更低成本维持舰队的迷思。  
  外界支持者对海军转型能做的是在科技、战略与预算上提供协助,X系统之舰队战术则有赖海军自行发展。无论X系统如何运作,海军官员应以新思维研究如何运用,而非仅是将飞弹巡洋舰、战机或通信卫星之作战需求加以修订而已。从划桨船转型至帆船不仅是横队变纵队而已,而是战术全新研发,如同从陆战发展至海战时,海上战术绝对与地面不同。帆船纵队与汽船纵队看似相同,但战术截然不同。本书如有助奠定X系统新战术之基础,鼓舞军官发挥想象力,渠等未来必能解决相关问题,而不会将精神耗在争辩现有武器在战术上如何运用,或是否应制定更严谨之准则。  
  无论如何,外界不会主导海军如何运用X系统。技术专家或能提供替代方案;战略专家或能提出政策走向;预算人员与国会各委员会或许会好言哄骗或威吓;他国海军或许对我产生新威胁,使得吾人旧有系统失效;但海军必须走出自己的道路。本章旨在使读者了解,重大转型是个错综复杂的深幽迷宫。尽管吾人不敢保证海军能及早走出这个迷宫,但可确定的是,外行人的过度热心只会使海军走进死胡同。  

 
结语  
  科技带动战术(与战略)变革系一项不变法则。然科技快速发展与革命性新武器问世的速度似乎并无必然关联。  
  战时研发的武器中,少部份功能优异者对战果能发挥决定性之影响,其余大部分则效果有限,原因在于战时研发之武器除保密外,还须历经测试、生产与训练等复杂过程,而敌人侦知后更将影响其效果之发挥。战时如研发系统,应尽速投入作战。  
  平时公开发展之武器与侦搜系统,如搭配以完善战术、适当准则,以及受过相关训练之部队,将可助吾人赢得战争;但秘密发展之武器或侦搜系统或有重大助益,但由于保密之故,相关制造、准则制定与训练皆会受限,故连带影响武器之效能。为因应敌人战时运用秘密武器,吾人须跳脱海军一般训练与作战架构之思维,俾面对未预期状况时修正作为,迅速采用新战术,加以练习后立即采取行动。  
  新武器往往需要有识之士发展相关新战术。新武器与战术如采系列发展,透过运用不断改善,其功能将能快速地趋于完善。如无实际训练与测试,武器功能不可能持续改良,并进入大量生产与实际运用阶段;即令如此7一项武器仍须三至四代之发展方可能发挥完全潜力。寄望获得重大突破或获得终极武器者往往忽略武器外表看不出的重要变革。  
  战术前景与科技契机被一道看不见的墙阻隔,这也是两派人士摩擦之根源。海军战术人员总是识见短浅,意图将新能力纳入当前战术架构。而科技人员只是一味地倡导新能力,就好象支持万帕诺亚格号那群人般,强调速度,但舰船本身相当脆弱,用途不大,且在战术上会付出重大代价。  
  海军几次重大转型所花时间均较预期为长,原因在于武器功能的完善与制造充足数量需时甚久,此外战术变革亦需相当时间方能完成。新武器系统产生时,须制定计画俾利转型,在转型阶段新旧武器皆有其作战功能,而这些功能有赖转型期间之战术、准则与训练予以规划。然而即使新武器已问世,且吾人亦相当熟悉,但转型后的影响对战术人员而言可能极具震撼。  
  重大转型有赖下列因素之结合:科技人员能结合数种科学,产生截然不同之新武器或感测器;战术人员须深入了解新武器如何改变作战方式;而领导阶层则须排除政府中之障碍,俾获得核准,以发展新武器。转型往往由海军以外之单位或人士发起,但加以落实与推动则有赖海军本身的努力不懈。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台'国防部史政编译局 '翻译'  
SANJYSAN '扫描'  
SANJYSAN 'OCR'  
Mboat '校对制作' 2005…07  
 
 
 
    
第十章 变数  
韦恩·休斯 '美'  
'出自《舰队战术与海岸战斗》' 2000  
任务与部队  
任务:结合战略  
战争强度  
劣势海军之任务与战略  
兵力  
兵力对比  
  领导统御  
  训练与士气  
  硬体  
  持续战力  
  恢复能力  
  战术环境  
上述因素整合之结果  
 
 
 
 
  帝俄海军中将马卡洛夫(Vice Admiral Makarov)在其「海军战术问题讨论」(Discussion of Quesfions in Naval Tactics)一书中提及拿破仑于1812年对俄国驻法大使所说的一段话:「你们因为读了约米尼的著述就自认为懂得作战,若作战可从著述习得,我怎会允许出版呢?」  
  的确,若理论能赢得战争,必将成为国家机密,但实情不然,理论不会赢得战争,因为理论未能预见决定战术与战果之变数。理论所见系趋势与不变之原则;而非战前无以预知却决定战术之各种因素,包括确切时间、地点与政策等,凡此种种皆因作战、地区与季节之不同而有变化。实际作战时,理论家对指挥官的帮助有限。战术各种可能性皆无法自理论或历史经验习得。  
  如一切仅止于此,则本章无存在之必要。如就影响作战的因素而言,理论的影响最为广泛而深远,其次为指挥官平时之职责。战时指挥官之首要考量为任务,平时则为战备整备。但任务为何?当今美海军之可能任务如就规模与行动地区而言,不知凡几。  
  承平时期之指挥官系战时作战人员之专业先导。莫非特(William Moffett)…里维斯(Joseph Reeves)、普拉特(William Pratt)在战备整备上居功厥伟,极受海军敬重,但渠等从未实际领导部队参战。其他还包括负责视察、文书作业、舰艇维护之人员。机器运作、补给与人员留营等在战时是战力与情报之指标,但在平时却被误认为重要事务,使指挥官在忘了平时首要之务系更新准则与训练。  
  战时某些变数可立即得知:国家目标与军事战略、战区与部队选择。海军系依据其架构、限制因素与准则来评估如何作战。吾人训练之部队如在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作战,开战后再调整装备与准则恐为时已晚。由于海军长久以来习于运用小单位部署于全球各地防范或抑制战争,如以大量军舰编成舰队进行协同作战恐有困难。舰队系依训练方式而战,美海军如无大舰队作战之经验,未来仅能以战斗群的方式作战。  
  战事接近时,愈来愈多的变数会趋于明朗,包括任务与战斗序列。但战术指挥官仍仅能以手边资源运作,渠或许可以进行少量训练,依据所处环境调整准则,将其信念灌输所属,惟须有充裕时间。如辖下舰长或单位调动皆会成为指挥官的问题,部队可能会如所罗门海战时之舰队般有勇无谋。舰队作战以两大因素为基石:舰队准则与作战舰队本身之稳定性。两者缺一则如巧妇无米,即令纳尔逊将军亦难以为炊。  
  最后一项影响因素为前一场战役之效应。战争之第一场战役如同足球赛,开赛前双方勤训苦练,只差实战;或如棋士,只与电脑辅奕,不到开战永远不知状况如何。而领导者、人员以及武器能力亦须届时方能展现。至于指挥官之战术选择,无论是实际或欺敌作为,复杂或简单,管制严密或松懈,皆有赖作战的最后一道神秘面纱揭开,暴露所有变数方能决定。吾人须特别注意自恃甚高,认为能在开战之前即制定战术之指挥官,渠永远无法取得足够资讯,制定完善战术决策。周延理论、平时准备、战时经验,以及指挥官之战术计画等因素齐备后,方可能赢得胜利。  

 
任务与部队  
  作战逼近时,两项要素成为重心:任务与参战部队。任务与部队之关系和手套与手的关系一般,须密切契合;美海军多年前发明「特遣部队」以统合两者是了不起的创新:以适切兵力的部队来执行指定任务。本章结尾将进一步探讨此概念。  
  有关指挥官作战计画之各项事务皆源自任务,故优先讨论此要素。  

 
任务:结合战略  
  任务之内涵包括任何影响战术之地理、海洋与其他物理知识,这些因素吾人皆知,但未必详尽。任务系由上级下达,指挥官须遵照执行。任务下达后需要部队执行,但有时候任务系针对既有之部队量身订作。  
  战略决定作战所需兵力与目标,但不代表战略主导战术。笔者并不赞同战略与战术间为主从关系,反倒认同克劳塞维茨所言:「一切皆取决于战术结果……。这也是何以吾人认为战略规画植基于战术作为上——此为决策之基石。除非吾人无视作战结果……即可仰赖各种战略之结合,寄望达成目标。」 ' 原注:Clausewitz,p。386 ' 完善之战略有赖吾人对部队与战术的充分了解,方能评估胜算如何。因此在海军战院,事先未详细研究战略之基础——兵力与战术,而欲研究战略并提出战略计画是行不通的。战略和战术的关系与猎人和猎犬一般,猎人如欲猎狐狸,却养了一只猎鸟犬,怎能猎得狐狸?  
  然战术目标仍旧是高层依据战略构想而决定。如笔者所言,海战系达成陆地目标之支援作为。就理论言之,舰队之作战目标系于决战中摧毁敌舰队,海军战略基本要义所提之原因如下:摧毁敌舰队将使敌门户大开。事实上,除非双方决定决战,否则海上大型作战鲜少发生。克劳塞维茨所言之战争此处亦适用于海上决战:战争之开启并非源于侵略者,而是防御者。因侵略者之目标在于占有,而非作战本身。 ' 原注:同上,p。377 ' 海军史上一方避免决战之情形屡见不鲜,这也说明何以海战并不常发生。  
  历史上曾有许多军舰留驻港内,作为「存在舰队」(fleet in being)之用,其目的在于避免被击败后,却未对敌舰队造成损害,使敌在赢得胜利后还有机可乘。现代海军武器的效能显示,存在舰队并不易维持,但在传统战争中仍可发挥若干功效。  
  如论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章节所述,劣势部队唯有在敌军处于不利情势时方能与之作战。海军作战之目标不外制海与武力投射。制海旨在防卫海上交通线,但其具体作为通常是摧毁具有威胁性之敌军。武力投射旨在运用制海权,进行对岸攻击或两栖登陆行动。完美之武力投射有赖部队安全运载、兵力适时增员,以及地面行动能获得再补给,然实际情形并非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负责防御滩头堡或增援其他部队之指挥官因任务目标繁多而不知所措。史普鲁恩斯在马里亚纳群岛战役中执行任务——防卫滩头堡,却因此遭人非议。海尔赛亦坚守任务,摧毁敌舰队,却使麦克阿瑟部队在雷伊泰(Lyete)海滩勉强逃过溃败之途。在所罗门海战中,舰队往往因从事与陆战有关之任务而受挫。敌军可能利用优势兵力任务负荷过度的问题,故战略阶层人员不可使战术人员负荷过度。  
  单靠战略并非常能达成目标,因此吾人可以理解何以须使敌人投入决战,以「投射行动」使其产生威胁感。由于现代武器射程远,因此大型武力投射行动益将加重指挥官之负担。战术指挥官须谨记下列两项任务中何者为重:摧毁海上敌军,或保护与岸上有关之行动。吾人从太平洋战争中发现美、日海军思维上的不同。日本海军首要之务为争取制海权,故摧毁敌舰为其主要目标。美海军虽深知摧毁敌舰为首要目标,却仍固执地防卫滩头堡,甚而因此付出惨痛代价。美军认为确保武力投射行动之遂行系明智选择,实情则不然。如非美海军拥有雷达、解码技术与造舰优势,日本海军恐不会惨败。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诸多事例显示,即令无制海权,亦可遂行武力投射。盟军到了1943年5月方有因应德国U型潜舰威胁之道,但仍在1942年11月成功登陆北非。在苏燊士运河战役时,德军将领隆美尔在未能降低马尔他或英国潜舰威胁的情形下,仍几近达成任务。英国海军支援希腊与埃及时,严密掌控制海权;德军却在毫无制海权的情况下占领挪威,英国海军部大感震惊,而首相丘吉尔为此愤怒不已。德军从空中占领克里特岛(Crete),付出惨痛代价,此后不再实施此类行动,但任务顺利达成,而英国战舰因此役折损严重。然此种情形仅发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汉尼拔(Hannibal; ' 译注:纪元前247…183,迦太基统帅 ' )时代到对马海峡战役 ' 译注:1905年,日本击败俄国舰队 ' 期间,任何海外陆地作战之遂行皆有赖制海权。成功之海外行动取决于海洋上作业之能力。从海上发动空中攻击、两栖作战,以及支援岸上部队等,皆有赖运用海洋,而上述任务由于具有两项主要目标(制海与任务本身),使得指挥官面临严峻考验。现代美海军强调在安全水域实施精准打击,这种做法实际上有两项谬误。第一,以大量战机或飞弹对陆攻击的想法与「空权致胜论」(victory through air power)无异。空中攻击有其必要,但决不足以达成国家军事目标。1999年春季北约海军与空军战略轰炸仅获致些许成功,此事足以说明空优有其局限性。这些行动或许对塞尔维亚之固执冥顽作了惩罚,却无法防止其部队在科索伏省的残暴行动,而这才是北约空袭所欲达成之目标。第二,如无能力于敌沿岸执行任务,就无法称为完整之舰队;如无能力将部队与物资送送达岸上,同时阻绝敌军于吾人使用之水域外,亦不足以称为舰队。  

 
战争强度  
  另一项与任务有关却无法于事前解决之变数为战争规模,亦称战争强度。强度最小者为影响国家利益且须加以处理之危机,最大者为核战,两者之间则有各种层次不一之区域战争。  
  五十年来,危机处理已成为美海军之例行任务。部份危机能成功地予以吓阻(因此不受重视),其余则爆发短暂作战,但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从未有任何国家能成功打击公海上之美海军。美海军在危机处理上极具成效。  
  高强度的危机系传统武器战争。越战并不算是个最佳例子,越战也可归类于危机处理强度最强者。除东京湾事件外,所有海军行动——空中攻击、舰炮支援、封锁,以及南越军的河流作战,皆旨在支援地面作战。由于北越在海上不构成任何威胁,美海军轻而易举地取得制海权,运载作业亦能顺利执行。然美海军如认为目前仍能在安全水域毫发无伤地与他国作战,实为一大谬误。  
  美国在核战思维上仅限于吓阻,然只强调吓阻却对发展相关战术、指挥管制与大规模毁灭性武器之因应系统无积极性作为,并不切实际。美国经历的大规模毁灭战是南北战争。历史上全面战争较佳的例子非布匿克战争(Punic Wars; ' 译注:古罗马与迦太基争夺地中海西部统治权的战争,计三次:264…241BC,218…21OBC,149…146BC ' )莫属,迦太基最后灭亡。俄国经历较多大规模毁灭性战争,故其在如何从事与渡过核战的计画上较美国实际。  
  核战尚未发生时,如何避免其他战争?历史显示,吓阻系各阶层部队作战时之任务之一。考量海军各类功能(陆战队系海军重要组成)之正确之道,系就危机至全面战争,了解吓阻与作战之关系。偶有人提及,吓阻并非任务。这是提醒吾人,如无作战之能力与意志,吓阻不过是空泛之谈。1983年黎巴嫩之陆战队,以及1993年索马利亚之陆军,皆不过虚张声势,一旦奉召执行任务,即溃不成军。意欲将海军部队派遣至开阔地区之人士应多加考量,表象所隐藏的意涵为何。意志与鲜血之考验偶而仍会爆发。杰弗逊(Thomas Jefferson)于1787年时说过:「自由偶而需要爱国之士与独裁暴君鲜血的浇灌,这就是它天然的肥料。」  
  吾人只须瞧瞧美海军平时作业任务之密集,却又试图维持特遣部队训练而引起之严重后果,即可了解,吓阻之任务繁重,且将影响战术之发展。就笔者所知,1990年代美海军执行危机处理任务之频率无与伦比。海军官兵对此情形深知肚明,但有些人士却认为,冷战结束反而减少参与此类任务之程度,下列统计数字应足以使渠等了解实情。就欧洲与中央司令部责任区而言,1970至1990年海军参与之危机处理任务平均为每年2。9次。1990至1996平均为5。0次。(总计这27年内共有91次危机事件,平均每年为3。4次)。但在同时,海军舰队规模缩减40%。更严重的是,危机持续时间逐渐增长,1989年平均时间为一个月,但到了1990年已长达一年。 ' 原注:Taken from an analyses in Crisis Response: Analysis of Historic Data;Decemberl997;by C。B。 Barfoot,the Center For Naval Analyses representative on the CINCUSNAVEUR London Staff。 '  
  屋舍着火时,消防队能在火势扩散前予以扑灭就算有效达成任务,渠等并不需要扑灭整个芝加哥市的大火来证明自己能成功灭火。海军大部分舰队部署之目的系解除世界各地的各种危机。海军与陆战队因此在任务、战术、训练与部署上面临诸多挑战。海军之吓阻须全面发挥效力,如若不然则应采取行动,于冲突未起之时消弭于无形,而在其他方面继续发挥吓阻能力。从未有任何海军承担如此繁重且定义模糊之任务。  
  责任繁多和任务模糊与指挥管制有关。如欲制订完善之指挥管制计画,须先了解各种阶层作战之特性。美军指挥管制计画大多着重于第一阶层的作战——危机或冲突,此类行动目的旨在以适当之政治或战略方式发挥抑制危机之效果。海军在此一阶段须严格遵守接战规定。面临敌可能采突袭行动时,最大的问题为实施兵力展示。危机处理时,兵力展示系有利条件,但在战斗时却是不利条件。  
  美国面临危机时,系由国家指挥当局(National Command Authority)管制,而战术命令实际上是由华府直接下达,正规指挥体系往往被回避,因而不了解情势。为强化事件管制,国家指挥当局建立全球通信指挥管制系统,可直接与基层单位构联。  
  国际冲突中有一项真理,如欲胜利,须在政治与军事两方面皆具优势。在大型战争中。政治事务扮演次要角色:世界舆论与国际法此时毫无作用,甚而被嗤之以鼻。在危机阶段,军事与政治考量之重要性无分轩轻;部队行动受限系当然之事。军事人员考量战术时,将执行任务时部队伤亡降至最低视为首要之务;政治人物则考量,将部队投入战斗或实施威胁后,将获致何种政治目标。因此军事与政治目标相互冲突。处理危机或冲突之战术指挥官难逃军事与政治目标之纠葛,治国之务限制了指挥官的军事长才。  
  尽管危机现场之官兵对于华府直接管制感到不满,然过去50年来都是如此,未来亦将如此。政府高层直接对战术指挥官下达行动细节命令,甚至包括射击,原因在于诸多政治考量。故有必要制定指挥管制准则。准则内涵应包括:(一)制定权宜措施,使国家指挥当局对危机现场制定计画与指导行动时能有统一论调; ' 原注:国家指挥当局好比希腊神话的九头蛇,命令往往前后不一。如联合国负责指挥时,情况更益形复杂。 ' (二)命令下达现场指挥官时,应通知原属指挥体系;(三)指派部队、增援及后勤支援任务时,须向执行部队直属指挥官适切说明内容;(四)为防危机处理失败或冲突升高,必要时须迅速将指挥权交由原指挥体系。  
  如能遵循上述规范,国家指挥当局直接下达行动细节明令并无不可。如能符合下列两项标准,高层指挥将发挥相当效能。第一,不可过度输越指挥权。战斗须因时因地制宜,指挥官方能指挥部属。第二,相关且适时之战术情报须随手可得。现代侦搜与通信系统性能优异,指挥官在远离战场之指挥所内所获情报与现场指挥官并无二致,甚而更多。然过去经验显示,指挥官在指挥所内容易高估战场状况之品质与适时性;然现场指挥官亦容易低估其战术决心对战略与政治之影响。  
  危机如升高为区域战争会出现一种危险情形——与下属指挥官之通信产生问题,从而影响国家指挥当局管制之范围,而作战步调快速推移时,现场指挥官须获授权,主动创机造势。故相关指挥管制上须对此予以规范。国家指挥当局或许不了解权责下授之必要性,越战即为一例,当时有太多命令并非现场指挥官所下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