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舰队战术与海岸战斗-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队的攻击,以及日军摧毁了珍珠港内美国的主力舰之后,在战争的末期换成美国的空中武力发挥雷霆万钧的攻击。美国航空母舰对太平洋中的特鲁克(Truk)与拉布尔(Rabaul)等岛屿所进行的空中攻击成效非可观,因为航母舰队可在夜暗的掩护下以25节的速率对固定货不动且未提高警觉的防卫者遂行有效的奇袭。但是一直到了1944年10月美国的第三舰队与第五舰队才有足够的能力对台湾与日本本土的大规模机场设施遂行「进进出出」的攻击。此等目标称得上是陆地上的要塞。当美国舰队在支援菲律宾与冲绳岛的登陆作战与长时期的陆上作战时,又再度经历了「军舰与岸上要塞作战」的惨痛教训(这次是遭到日本自杀飞机的攻击),将来军舰仍将和以往一样,再度于此类作战型态中遭敌痛击。  
  当登陆部队除了遂行直接攻击外别无其他选择时(因为权衡所承受战损和所能获致的战果之后,进攻仍属划算),也会遂行类似的作战。早期此方面最辉煌的两个实例是英军于1758年7月夺取路易斯堡(Louisbourg)与次年夏季夺取魁北克的战役。在第一个战役中,英军在敌人的猛烈炮火射击下,展开浴血作战,数千名英国正规军终得以夺取所望据点。在第二个战役中,优秀的伍尔夫(Wolf)将军虽然在魁北克投降之际阵亡,但他已夺取了半个北美洲的土地。在路易斯堡之役中,支援作战行动的军舰多达157艘,而在魁北克之役也动用了相同数量的军舰! ' 原注:战略不是我们讨论的主题,但这两场战役是发生于1756…63年的「七年战争」期间,当时英国首相威廉·皮特(William Pitt)所构思的战略被许多后来的海军历史学家,如柯白(Corbett)、马汉、哥伦伯(Colomb)与卡尔威尔(Callwell)等人推崇为一项落实得最完美的全球性海战战略的范例;英国人当时面对的是法国人强而有力的抵抗而犹能有效落实此一战略,更显示此一战略非浪得虚名。 ' 幻于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塔拉瓦(Tarawa)之役、贝里琉(Pelehu,帛琉群岛南端的一个小岛)之役与硫黄岛之役,美军的直接攻击,其战况均极惨烈。因为此等岛屿太小,没有机会对岛上的防卫兵力展开欺敌与奇袭作为。此等登陆作战之胜利,系因为美军在发起攻击前遂行了大规模的作战机动,而日军虽有强固的防御工事,但兵力太少,与美军相去极为悬殊。  
  现今的作战计画人员如何「击败」由陆基战机与飞弹组成,又有能侦测海上动态的太空与陆基感测仪之支援的「要塞」呢?一支舰队如何能继续在滨海作战中遂行任务,并击溃岸基敌人而又不至于与其进行激烈的交火呢?其关键在于善用海上机动的优势,使得岸基敌人来不及反应且无法有效发挥其火力效能。此点既是战术问题也是作战问题,但却是联合滨海作战中的重要议题。  
  军舰应掌握一项原则,即应从岸上要塞火力鞭长莫及之处对要塞展开攻击。假如要塞的防卫能力薄弱(不论其兵力组成为何),则应摧毁之。假如要塞的防卫能力强大,则应避之。假如要塞本身为敌之重心而且其防御太强固,无法从海上瘫痪其战力(此等要塞如敌之基地、感测设施与指挥管制系统),则应利用军舰的作战机动能力夺取岸上据点,再由陆战队员或特战部队绕经敌之后方以夺取此等要塞。假如此等选择方案均不可行,而此一要塞又是值得作出牺牲加以夺取者,则应集结压倒性的大规模兵力强行夺取之,并准备面对惨重的伤亡。毅然攻击要塞!即使此一作为愚不可及。  

 
先行展开有效攻击  
  我们提出前四项海战的基本原则(有别于海军战术)部分原因是在避免以后要不断地作无谓的辩解。  
  没错,人是宰制战场的要素。  
  没错,准则虽然不等同于战术,但准则必须周延合理,以利战术之发挥效能。  
  没错,武器对战术有深远的影响。  
  没错,决定性的海战,其本身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  
  第五项基本原则就不同了:此一原则乃贯穿全书的战术主题。最重要的海军战术格言:「先行展开有效攻击」,其意义不仅只在于攻势原则而已,而应该是海战中获致胜利的战术行动之精髓。  
  五十年前,罗比森夫妇在对战术历史作了详尽的讨论后,作出结论指出,最重要的一则格言为:「攻击」。此一结论有些怪异,因为大部分人都认为战术的基本目标在于兵力乏其中。我们已经了解,法国因盲目相信「锐气」以及陆上作战中的攻势作为而招致悲惨的下场。我们也知道克劳塞维茨对防卫态势至为重视。我们应该同意罗比森的结论是隐含智慧的,并注意到我们所讨论的乃舰队战术,而非其他主题,且应承认战斗地点与时间之选定将对攻击者有诸多好处,但日前我们暂且接受罗比森的主张:「攻击」。  
  一九一四年兰彻斯特(Frederick W。 Lanchester)提出了用以显示于现代战争中兵力集中之后果的著名公式。 ' 原注:兰彻斯特是英国的一位成功的车辆工程师,他的兴趣广泛,对流体动力学、金融与经济政策、相对论理论,以及军事学等都有涉猎。 ' 他以量化的公式指出兵力集中所产生的平方效应。他将此等结果与支配两支无法遂行兵力集中的部队之线性定律(后来其他作者曾加以修正)加以比较。  
  兵力集中之效应极为显著。兰彻斯特提到,在「古老的条件」(线性条件)下,在武器射程与部队机动力都有限的情形下,作战有如一连串的个人对个人的决斗。假如双方每个战士的战斗能力相当,则1;000名战士与1;000名敌人作战,将会打成乎手,而使战事陷入僵局;但假如1;000名战士集中起来与750名敌人遂行殊死战,则在敌人遭消灭殆尽后,兵力较大的一方将剩余250人。有效的兵力集中可导致胜利,但除掉心理效应之外,兵力规模较大的一方将和兵力规模较小的一方遭受同样程度的伤亡。然而,在「现代的条件」下,兵力规模较大的一方将拥有一项新的优势。当双方都有能力互相以火炮瞄准对方时,人数较多的一方将拥有一种扩大的、累积的优势。在战斗中的任一时刻,我方加诸敌方的伤亡率与我们尚存的部队人数成正比,而兵力对比的状况将一直都有利于一开始人数较多的一方。以最简单的方式而言,假如A部队的人员消耗率与B部队尚余兵力大小成正比,则我们可获致以下的人员消耗率方程式  
    
  及   
  我们姑且忽略杀伤率的因素,俾使方程式中双方人员的战斗效能相等。则上述方程式的解为:  
    
  其中  与  为双方各自的初期兵力,而  与  为后来之兵力。假如A部队有1;000名战士,B部队有750名战士,且双方战士的作战能力相当,则战斗遂行至B部队遭歼时,A部队将剩余660人,而非250人。  
  兰彻斯特接下来问道,假如某一方部队的战斗力优于另一方的部队时,结果为何?他指出,就有效的瞄准火力而言,战斗单位的数量比战斗能力更有价值。指挥官拥有两倍兵力将比拥有两倍火力效能为佳。 ' 原注:兰彻斯特的巧思在于以更简单的形式来表达先前由布莱德雷·费斯克等人加以量化的集中作为之数学效应。费斯克还认为集体战斗力量比个别战斗力量更重要。被称为是当今的兰彻斯特的俄国人欧希普夫(M。 Osipov)曾在1915年发表了类似的公式,并探讨了将此等公式应用于陆上战斗的可行性。 '  
  某些不明就里的作家在应用兰彻斯特的公式时作出了过度的延伸。批评家有理由可指出这些过度的延伸太缺乏想象力、太肤浅。此点有讽刺意味存在,因为公式中的平方法则只触及均衡火力的动态物理效应。兰彻斯特完全忽略了综效作用(synergism)的可能性。 ' 原注:综效作用系指以适切的方法统合运用武器,使其整体所发挥的效应高于个别武器效应的总和,或以数学方法表示,乃为:'A+B'集合>'A'集合+'B'集合。 ' 兰彻斯特未对此点加以着墨,也未提到通常数量的优势所产生的那种令人感到踏实的心理优势。  
  兰彻斯特的公式常被应用于对陆上作战的分析上,但却很少被应用于海战的分析上。此乃因为参与陆上作战的部队规模较大,除非使用简单化、整体性的方法,否则难对其进行分析。本人认为,若经过适当的修正俾让军舰可以在承受攻击后仍持续进行战斗,则兰彻斯特所指称的累积优势其实与海战的关系比与陆战的关系更密切,因为在海上更容易达成他所明确叙述的火力集中。陆上作战的特性在于位置、运动,以及对领土的终极考量。或许对于陆上的指挥官而言,最重要的格言不是「先行展开有效攻击」,而是弗雷斯特(Nathan Bedford Forrest)所说的,「要经常以最多的部队首先抵达战场」,其中的微妙差别就像象棋中的兵吃卒与兵吃将的差别一样。  
  在海上达成此种兵力集中的可能性比陆地上大。海上没有凸起的高地,没有河流构成的障碍、也没有森林可供掩蔽。依一般的法则,在陆地上要攻击一处已有防御准备的阵地,需要有三倍于该阵地的兵力。诚如某些人所言,海上的战斗与在空旷的沙漠中所进行的战斗,是有许多共同之处的。太阳、风向及海象,都会影响海战的战术,但其影响的程度比不上地形对陆上战斗的影响程度。基于此一原因,在海上遂行攻击的效果将优于陆上。有更以来,海军战术的中心议题一直都是在于遂行有效的攻击,也就是说,要能将所有部队的火力同时投入战斗中。  
  海军战术的第二个目标,也就是次要的目标,是在于集中所有的力量攻击敌人的某一部位,期能将敌人彻底击溃。对劣势海军而言,此一战法实属必要。对优势兵力与劣势兵力双方而言,在集结兵力面对敌人时,都会觉得对方心存狡诈,此时优势兵力的指挥官通常会拒绝进行试探性的攻击;而劣势兵力的指挥官则倾向于拒绝战斗或设法瘫痪敌人,俾能趁机撤退。但是很显然,集中兵力先行打击敌人某一部位的做法,既是一种应加以利用的机会,也是一种要加以避免的危险。  
  在帆船以火炮遂行作战的时代,战术家藉运动来找寻达成决定性先制攻击的方法,而科技专家则藉武器的射程与军舰的运动能力来达成对敌人的先制攻击。在二次世界大战时。率先攻击的重要性大增。于日间,飞机比火炮更具价值,因飞机的航程远比火炮的射程要远。作战时机之选定,其重要性达到了顶点。1942年时,由于敌我双方的舰载战机之作战航程相当,故具有较佳的侦察与情报能力的一方,将能先行发动有效的攻击。当时,陆基的侦察与攻击兵力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轰轰烈烈的太平洋航空母舰作战期间,航母舰队指挥官最了解先行对敌发动协同攻击所具备的重大优势。  
  有效发动攻击(以优势的集中兵力遂行之)及先下手为强(运用长射程武器及机动优势,或依据有效的侦察情资而选定巧妙的时机),向来都是所有海军战术之基本原则。其他的要素,如运动、掩护与欺敌、计画、及指挥/管制/通信等,其目的都在促成此种攻击行动。我们现在可能已经了解为何罗比森要将他的智慧浓缩成「攻击」一词,虽然我们也许会加以排斥并认真地思考我们自己所奉为圭皋的格言。  
  「先行展开有效攻击」就像一般通用的道理一样,在特殊的情形下,可能将无济于事。作为一则海军的格言,其最有用之处不在于所陈述的内容,而在于其所排除在外、所未言及的部分。所有以防卫战术为基础的舰队作战(但不是所有的防卫部队)都有作战构想上的缺陷。一项成功的海军防卫战略须包含兵力的集中与成功的战术攻击。 ' 原注:此处未提海上追逐战(guerre de course)是不恰当的,我们将于第十章中讨论此种战法。 ' 对侦察、监视与情资进行有效的融合是极为重要的一件事,必须能和火力的投射一样受到重视。同样地,藉掩蔽、欺敌、混淆、与扰乱等作为来阻止敌人的侦察行动,也应受到极大的重视,因为有效的侦察与屏卫是相互关联的,而且都是讲求适切时机的事。  
  假如我们不了解海军作战的两面特性,就不算真正了解海军作战。此两面特性彼此之间会相互影响对方。我方的武器射程与敌人的武器射程构成一种相对关系。而武器射程的重要之处在于有效的射程——亦即,可望击中目标的所有武器之射程。对一支战斗部队而言,具有重要性的武器射程乃为足够数量的武器能有效击中目标的射程。  
  我们此处所提到的格言不能被简化成攻势原则。守势兵力与守势作战乃为作战计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仅靠旺盛的攻击企图心并无法阻止敌人的胜利。事实上,一支舰队在达成制海之后的首要任务在于防卫此一海上空间,同时将其影响力扩大到陆地上。有时候,敌人的战术指术官可能拥有遂行长程攻击的手段。果若如此,则我方的目标应在于确保敌人无法如愿对我进行有效攻击而导致我方无力还击。  
  先行攻击的精神若不受节制,将会一点一点地浪费掉我们的武器;攻势作战的精神若不受节制,则会将我们的大量武器集合起来当成火葬用的木材。认为使用轻巧的长剑就能所向无敌的人,将会败给使用坚固盾牌与战斧的敌人。  
  求速成的目的并具有最长远眼光的人,会把错误的战术教给天份不如他的人;敌人自然会有他们自己的德瑞克(Drake)、萨弗兰(Suffrn)或田中(Tanaka);战术理论必须先拿来教导性情稳定的读者,因为天才自有他的办法。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台'国防部史政编译局 '翻译'  
SANJYSAN '扫描'  
SANJYSAN 'OCR'  
Mboat '校对制作' 2004…12  
 
 
 
    
第二章 帆船时代的战术演进:1650…1815年  
韦恩·休斯 '美'  
'出自《舰队战术与海岸战斗》' 2000  
概述  
舰艇直线序列:火力集中方法  
纵队:管制方法  
创建阶段  
作战指令成熟阶段  
英军战术僵化时期  
海军战术再生阶段  
战略的影响  
结语  
 
 
 
 

 
概述  
  在被称为帆船作战时代的二个半世纪期间,亦是海军将士们将战场做为战术实验场的年代。在本章中,我们首先检视英军近百年的战术僵化怪象;然后探讨当时各类教令、准则、指挥与管制、一成不变的作战指导等,对于海军作战人员所造成的束缚;最后我们可以看到十八世纪的英国海军将领因战术、教令及通信各方面的僵化,而遭致挫败的情形。  
  在十八世纪的海战中,舰艇系以直线序列发扬、集中火力,而前后编队是火力协调合作最实用的队形。如同许多海军作家所言,帆船本以舷侧火力接战,所以编成纵队是符合战术逻辑的。编成纵队时,后方舰艇甚难对旗舰发出的旗号进行识别与通信,所以将旗舰置于纵队中心可以便于作战管制。虽然这样不能移动大型舰队,但却能使指挥混淆的机率及通信数量降低。此外,风向、风速、敌人的方位与距离等,皆系指挥官决定舰队运动必须考量的重要因素。他在敌人眼睁睁的注视下进行部署,有时在战斗前甚至还先供应早餐,其目的在使全军上下一心,能够同时完成序列并且紧密编队 ' 原注:The felicitous words of Crcswell; p。 178。 ' ,不保留预备队,全军奋勇歼敌。藉训练及精湛船艺,舰队司令可将纵队紧密地沿着敌军残破的阵线部署,以集中的火力使敌军散落、重叠、相互遮蔽射界,或者将敌军逼出射程外使其脱离编队,而获致胜利。  

 
舰艇直线序列:火力集中方法  
  即使两艘友舰同时对单一敌舰作战,亦需要精湛船艺方能集中发扬火力。火炮有效射程约300码左右,最大射程约800或900码;在此距离外火炮要命中敌舰和贯穿舰体机率相当渺茫。舰艇舷侧射击弧角受限于正横前、后各约25度,必须利用舰艇运动来协助火炮瞄准目标,而不采用费时而笨拙地移动火炮瞄准目标。于是,鲜有两艘接连成纵队的友舰对单一敌舰作战时,能同时且充分有效地进行射击。图2…1所示,系在最大有效射程——约500码处,仅可供两艘紧密编成纵队的友舰同时攻击一艘在松散纵队中的敌舰。  
  另一增加火力密度的方式系在垂直面上增加火炮数量,因此衍生出双层与三层炮舰,这也是海战中集中火力的最有效方法。十七世纪末期,常见的三层炮舰是海军领导者认为具有相当实用性的发明。1697年,备受推崇的法国人保罗·侯斯特(Paul Hoste)指出大型舰艇对舰队战力具重大贡献的两个理由:其一系大型舰艇可装配数量更多且口径更大的火炮,其二则为相同长度的纵队,大型舰艇舰队(小型舰艇编队则更为密集)拥有更多且更大的火炮 ' 原注:Robison and Robison;p。 220。 ' 。单层甚至双层炮舰,在直线序列中的火力密度太低,所以十八世纪末期仅能勉强将其纳入编队序列。  
  
图2…1 纵队舰艇的有效及平射射距  
  1.舰艇紧密编队,前后距离200码。  
  2.在300码的平射射距,纵队各舰恰可形成一连续的舷侧火线,用以反击欲阻挠纵队编队的舰艇。  
  3.在500码合理有效的射距内,前后相邻舰艇仍可进行少许集火射击(如阴影区)。  
  我们可以假设某些时候,双层炮舰对单层炮舰的作战胜算比大于2,这是因为双层炮舰在火力上较单层炮舰享有较大优势。侯斯特提到了大型舰的木料具防御力,但他了解这只是次要的优势。在海上作战的两艘舰艇就如同两组有轮子的围栏一样,以木墙来保护火炮及炮手。除非幸运地直接命中弹药库,否则炮战后立即沉船的例子不多(虽然炮战后可能因舰体受损沉没)。海战失败的主要原因系火炮损坏、炮手伤亡及士气、战斗意志遭敌击溃所致,这些原因将使舰艇不是被俘就是沉没。英国舰队有许多被俘后修复的法国舰艇,原因系英军以作战见长,法国则以船艺优良著称。  
  若两舰配备有相同数量的火炮与人力,其有相同射速与射击精度,穿透力将决定双方的胜负。另一方面,拥有74门(每舷36门)火炮的双层炮舰与拥有38门(每舷18门)火炮的巡防舰作战,依「平方定律效应」,巡防舰在炮舰的优势火力攻击下,将逐渐损毁,即使有通天的本领,亦无法挽救巡防舰的颓败命运。经估算后,在双方交火且无船体强度优势下,双层炮舰可能损失5门火炮,但巡防舰接战舷侧的18门火炮将悉数遭到摧毁。我们甚至可以假设,在巡防舰接战舷侧火炮遭到彻底摧毁前,巡防舰舰长可能早已投降。一艘双层五门、或更少炮的船舰在火炮受损不大、遭受些许伤亡及结构小幅损坏的情况下,就可造成一艘配有38门火炮及300名水手的巡防舰毁损。  
  若要探讨一艘配备74门火炮的双层炮舰与配备100门火炮的三层炮舰交战,我们可依前例采用相同的假设与模式进行估算。在三层炮舰损失20门火炮前,双层炮舰可能已高举白旗。在北海及英吉利海峡海战中,可发现这种累积优势的效应。这个想法与假设系由军事法庭中吹毛求疵的双层炮舰舰长和没有加官封侯的三层炮舰舰长透露出来的。  

 
纵队:管制方法  
  当时,舰队司令很自然地将纵队视为管制部队的主要方法,其次才是把纵队当成火力集中的方法,这是舰队司合在十七世纪后半期的普遍认知。事实上,纵队指挥的概念在十七世纪前半期建立后,当时已有为数不少的双层炮舰在役。舰队司今明了即使仅有三个船身距离,紧邻舰艇间的相互支援,甚至作战指令传达都很困难。 ' 原注:编队距离系以绳索标记(长240码)。英荷战争期间,舰艇长度约50码,在作战指令中即明定编队距离为半条绳索长度。稍后,使用绳索长度描述编队距离成为常事。Robison and Robison;pp。 153;361。 ' 数十艘舰艇以近距离编成纵队需要相当高超的船艺,尤其必须避免部位超前以及阻挡他舰射击。保持部位相当困难,单独使用「作战帆」-中帆(顶帆),可以每分钟约300呎的缓慢速度前进,这将使部位保持变得简单容易。作战行动中,凝聚向心、作战管制及火力发扬的价值是远高于速度要求的。  
  保持紧密编队的第二个理由是防止敌舰突穿纵队,然后利用任一舷侧由舱至娓的全部舰炮对我进行攻击。此外,有种可能就是部分敌舰自上风处突穿纵队后半部,被突穿部分的舰艇即会遭到敌舰围攻,这个过程称为夹击(图2…2)。  
  夹击是为了取得下列态势:  
 
  
图2…2 夹击  
  两个舰队均在稳当的操纵与同速前进的情况下。夹击舰队必须短暂分散,冒着敌舰队反制舰艇集结并接近其中一部的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