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栖特种兵-第5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还有赖于天军诡异的出兵方式。
这当然是灵犀一动的杰作。
只要你有了目的地,不管多少人,灵犀一动都能够把那些部队瞬间移动到指定地点。
敌人就是想防,也无从防起。
他们能做的,只有从天军到达那一刻起,和天军对垒!
你如果力量强大,可以赶走这些不速之客。
如果力量不够强大,那就挡住天军的进攻。
如果比较软弱,那就等着被天军吃掉吧!
麦柯不管这些,高声喊道:“天军大总管麦柯来访,求见山长,敬请惠允!”
。
PS: 刚刚结束了阁推荐,谢谢各位朋友的倾力支持!
新书求收藏推荐支持!
第1361章 经世致用踪源
丁善庆这位山长,被麦柯打搅的时候,正在忙。
忙什么呢?
当然就是他一贯所忙的事情。
因为岳麓书院门生众多,在满清朝廷和乡野都是举足轻重,是当代文人的一面旗帜,因此,作为山长,必须把这面旗帜坚持扛下去,而且让它高高飘扬。
如果是和平时代,这个还问题不大,反正大家因循守旧,按部就班就行了。
但是如今,就非常苦难了。
因为什么呢?
因为岳麓书院培养出来的文人,如果成功,必定是岳麓书院的成功,好事都算在岳麓书院的头上。
如果失败呢?这自然也有大部分责任,算在岳麓书院头上。
现在连皇上都在两河战场被打得一败涂地,咸丰自己也靠替身的拼死掩护才得以逃得性命,政治上失败得无以复加,岳麓书院的名声如何能够保全?
但是,别人都能失望,都能放弃,唯独他这个山长不能!
因此,丁善庆力图挽救危局!
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那就要付出加倍的努力!
所以,丁善庆格外繁忙。
幸亏他也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一天就是睡三四个小时的觉,也没有干系,照样每天精神抖擞!
不但每天精神饱满,而且保持了一副相当富态的面容。
毕竟忙是忙,可是他不愁吃穿啊!
朝廷给的财政拨款很丰裕不说,他的学生,还真没有几个不是家财万贯的。
不过这些外在条件再好,如果不是他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也会让他瘦骨嶙嶙的!
他是真正的作到了心宽体胖的!
这直接和他的学术素养有关。
宋明以降,程朱理学统治学术界,所有的文人,都是理学生。
理学生的追求,概括来说。就是六个字,叫做“存天理,灭人欲”。
这也是程朱理学的精髓,是一个自称是理学生。而且是真正的理学生的终生追求。
其中存天理的理,就是理学的理,这是理学的名称来源。
而在理的前面,加上一个天字,就说明了这个理。是至高的理,是最终的理,是颠扑不破的理,是永远在那里,却没有几个人能得到能懂得的理。
这样,程朱理学的支持者,毕生的追去,就是要发现和理解这个天理。
至于存天理的存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动词。
直接的意义,当然是保存。就是一个东西在那里,要加以保护,不能损坏,更不能遗失,当然就别提遗弃了。
但是,这个之前,你得先发现这个天理是什么,然后才能涉及到下一步,如何保存。
程朱理学,最大的贡献。就是不但确定了天理这个追求得目标,而且整理出了一套他们研究出来成果,当作程朱理学的框架和内容,贡献给后人。
当然首先是他们的学生。不管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包括丁善庆。
而程朱理学的“灭人欲”呢,因为和实际世界相联系,就受到了后人的众多诟病。
而这种诟病的原因呢,绝大多数是不懂他们这句话的意思。
就如同秀才遇到兵一样。有理也讲不清的,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打算和你讲理。
一般的道理都讲不清,何况天理?
即使想讲理,天理这个高深的东西,也不是几个人能懂的!
程朱理学的创始人朱熹、二程就真的懂吗?
如果真懂,他们就不会长篇累牍地试图阐述了!
其实,他们连老子的水平都没有达到!
如果达到了,他们也西出函谷关,杳然人世间了。
这也是为什么后世真正的理学大家,依然把寻找天理当作首要任务了。
而那些僵化的文人,则囿于程朱理学一些现成的东西里,不知道进取。
这种文风,最明显的一个特种就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这六个字的后三个字上――灭人欲。
他们这种做法,如果程朱能够出来说话,一定会大怒,拍案而起,痛斥他们的不学无术!
告诉他们这六个字的本来意思是什么!
存天理,灭人欲,说的是天理是天理,不要把人的一些**主导的杂念掺进去!
你掺的人欲越多,存留的天理越少!
都是人欲了,你也就没有天理了!
你知道你们在做什么吗?
你们就是打着红旗反红旗!
口头上在使劲嚷嚷 ““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做的,却是“存人欲,灭天理”!
因为在实际效果上,你们满满的都是人欲,哪里有半点天理!
所以老百姓直接向苍天申诉“没天理呀!”
你们这些混账,上上下下都让你们得罪尽了!
丁善庆作为一个顶尖学者,自然知道这个真髓,也一直倡导这个真髓,可是问题是,存天理的要求,就必须远离人的一些欲念,这人的欲念都是由人的需求而来!
如果没有人的**、不管人的需求,存那个天理又有什么用呢!
所以必须找到二者直接的桥梁,把二者衔接起来,天理要存,人欲也不能灭!
于是,他经过多年的研究,而且一直和曾国藩探讨,确立了两个治学方针,作为岳麓书院的教学座右铭。
这就是“格物致知”和“经世致用”。
其中格物致知,是存天理的一个原则,也就是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这这个理性知识,就是天理。
‘格物致知‘一词出自《大学》。
格,至也。
物,犹事也。
致,推极也,
知,犹识也。
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概念。
北宋朱熹认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尽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这是朱子对‘格物致知‘最概括、精确的表述。
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
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当然这是朱熹的想当然,天理并非是一个人有了愿望就可以认识的。
但是作为一个原则,去探求那个最终的存在,这个方式还是非常重要的!
最可贵的是,丁善庆把他作为书院的执导原则,全力贯彻遵循!
不过,真正让他尽心竭力的,还是另一个原则。
经世致用!
。
PS: 刚刚结束了阁推荐,谢谢各位朋友的倾力支持!
新书求收藏推荐支持!
第1362章 格物致知扎根
不管是经世致用也好,还是格物致知也好,实际早就在儒家文化中存在,也早就有人论述提倡、推行。
但是作为一个校训,大整旗鼓地倡导和落实到教学中去,这个岳麓书院属于首创,在当时首屈一指。
单就格物致知来说,毕竟纯理论的内容和做法多些,但是经世致用就不同了。
经世致用,实质上是把格物致知的东西,用来经营他们所面临的世界,也就是时间所有的一切!
凡是他们要做的事情,都需要经营!
所谓经营,就是用对这个世界的了解,来指导这个世界中各项事务的运行。
能不能运行成功,很大程度在于是不是按照规律去做,不按照规律,瞎干一气,自然是肯定失败。
但是,这里隐含一个前提,就是他们所遵循的规则是正确的。
而这个正确的规则是哪里来的呢,是格物致知的结果。
但是,谁能保证格物致知的结果就是正确的?
没有人!
甚至连这个结果是否正确,都无从得知。
所以,经世致用又是检验格物致知结果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途径。
也就是说,要想保证格物致知的正确,必须经过经世致用的严格检验。
因此,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原则,也在绝大多数场合被人们看作是毫不相干的原则,实际上是密不可分的!
进一步分析,就知道二者是互相依靠,互相提供服务的!
没有经世致用的需要和目的,格物致知就失去了他的意义。
如果只是为了自己知道而去格物,那么这个原则就成了当事人的一个小小的宠物,其成败得失无人关心,对社会毫无影响。
因此,格物致知必须为社会所用,就是经世致用。
而经世致用如果没有格物致知结果的指导。就成了瞎子走路,没有目标,不知道如何行走。
没有目标的行为,简直连动物都不如。
动物的所有行动。还都离不开自然本性的驱动。
人的行为,没有明确的、合宜的目标,甚至别离了自然本性的约束。
哪怕造反的农民,也都给自己的造反行为找一些理由,何况更有理智的人。更何况最有理智的文人!
因此,这些人的一举一动,都必须有格物致知过程中得出的认识成果做为原则约束。
直接地说,经世致用必须后于格物致知;当然实践中,这是一个无限的循环过程。
因为这个关系,二者互为对方提供存在的根基,也为对方提供永不枯竭的活力!
而在具体推行经世致用方面,丁善庆和曾国藩互相支持,相得益彰!
对于曾国藩来说,治理国家。是最大的经世致用!是最富挑战性的经世致用!也是最敏感的经世致用!
这个方面弄得好,可以升官发财;弄得不好,就会倾家荡产,甚至人头落地!
对于曾国藩来说,他的生活就是如何当官!
因此他对格物致知的依靠,程度上高于任何人!
而丁善庆,虽然也当过跟惯例知识分子有关的官,但是基本上是一个纯学术型的人才,因此他可以在格物致知方面,取得成绩。也就是达到前人没有达到过的高度!
这些成果,当然他很愿意提供给曾国藩。
他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他在官场或者其他场合去实验。
经过检验正确的东西,他才放心地用于教学。
很多东西。不是可以马上见效的,所以那些东西,就成了曾国藩的专用成果。
虽然曾国藩毕生混迹于官场,但是对他最为重大的生涯经历却是军事!
太平天国的崛起,让他投笔从戎,成为一名军事统帅!
这个不管是他愿意也好。不愿意也罢,都是必须走上这一步的!
不走上这一步,只有一个结局,就是和满清朝廷一起灭亡!
他就在众多陪葬的汉人知识分子当中,充当其中的一员。
满清灭亡无所谓,可是让他陪葬,他岂能甘心!
于是,他就成了一个军事统帅。
这对于他来说,生命攸关!
这对于他的经世致用,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于是就有了丁善庆的《左氏兵论》。
据说这部兵书后来失传了。
看丁善庆和曾国藩的关系,对于失传就可以理解了。
因为丁善庆的这部格物致知的总结,就是为了曾国藩在军事上的经世致用准备的!
也许是一无用处,也许是无价珍宝,无人得知。
不过,曾国藩在历史上,是军事上的最后胜利者,其中是否有《左氏兵论》的功劳,就只能是感兴趣之人的猜测了。
政治上、军事人的经世致用,促使丁善庆在格物致知上、在日常教学上加强了这二者的研究和联系,所以他很忙。
但是,他和曾国藩都清楚,他们的方向是正确的!
只有有足够的时日,他们必然在这方面建立起一个深厚的基础,建立一个稳固的秩序,把这个学术和治理都至关紧要的题目做下去。
可是,真的还有这个机会吗?
今天曾国藩突然过来,告诉丁善庆一个消息――咸丰宣帝逃到了这里!
这意味着在军事上满清一败涂地!
满清的统治已经名存实亡!
它名义上的消失,也已经进入倒计时!
这个时候,曾国藩及其迫切地想知道,经世致用改、该怎样去做,才能挽救满清的灭亡。
曾国藩心里很清楚,他个人可以有一百种方法逃跑;但是满清一旦灭亡,他在政治上军事上曾经的努力和将来的抱负,一切都落花流水,一去不复返了。
二人一番及其深入的、推心置腹的交谈,确定目前虽然危机重重,但是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他们的经世致用方针大略有这样几条。
第一条,就是所有枭雄都用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既然咸丰在这里,没有道理不善加利用!
虽然天下诸侯已经打多归于天国,总有那么一些残余依然抱有希望,他们当能够前来助力!
第二条,许多参与两河决战、江汉平原决战的残兵败将逃到了这里,而且有不少正在路上,这些人虽然士气惨遭打击,但是都是军中精华,善加利用,将是精锐中的精锐!
第三……
麦柯讨厌的声音传了进来!
。
PS: 刚刚结束了阁推荐,谢谢各位朋友的倾力支持!
新书求收藏推荐支持!
第1363章 天生我才有用
正在谈的投机,不知道今夕是何年的曾国藩、丁善庆,闻听这个声音,都是一愣!
二人不约而同地第一个想法就是,是不是操劳过度,忧虑过甚,导致了幻听?
否则,怎么会听到这个人赠鬼厌的声音!
这个声音,听起来蛮有礼貌,却让二人头大如斗!
即使真的听到了鬼叫,心情也不会如此糟糕!
二人第二个想法,也无比的一致,就是别谈了!
估计这小子正要来了的话,谈什么都瞎谈!
你就是铁桶一样的计划,也得被这小子给搞乱!
何况那些计划,真的算不上什么铁桶!
即使真的铁桶,也禁不住这小子搞!
关键是他忒能折腾!
大清的二三百万军队,都给他折腾没了!
丁善庆还好说,毕竟他没有什么直接的经历,对这个年轻人只有一个抽象的印象。
曾国藩就不同了,直接见过面不说,间接的交手就不知有多少次了,而且在各个层面,包括思想、经济、生活、政治、军事,尤其是军事!
那是他永远抹不去的痛!
尽管个人见面,二人还建立了不错的私人友谊,尤其记忆深刻的是,那一瓶辣的淋漓尽致的辣椒油!
每次吃饭加上那么一点点,都辣的我老人家十分**!
唉,我二人如果观点一致多好?
别的不说,那些辣椒油,我就一个月至少从他那里榨出一瓶来!
不给?不给我就哭!
看他敢看我老头子哭哭啼啼而无动于衷!
我一旦哭出声来,就不是一瓶能够解决的了!
必须两瓶!
哈哈,两瓶辣椒油!
我吃一瓶,扔一瓶!
有两瓶辣椒油就是任性!
不过,除了这些,这小子就乏善可陈了!
不!纯粹是令人切齿痛恨!
尤其是我想做些什么事情,他肯定就会去给破坏掉!
现在,我都退到老家了。你却又跟了上来!
我前后脚到,你后脚就到,简直就是寸步不落!
你说说,你这不是银魂不散又是什么?
你就是阴魂不散!
丁善庆见到老朋友在那里脸色变换。神色不定,刚才的神采飞扬,指点江山,半点皆无,不禁大奇问道:“涤生兄。你还好吧?”
曾国藩正在烦恼,不禁怒道:“好个屁!这小子一来,我就没有好过!”
说过以后,才意识到,有失文雅,才勉强挤出一个笑脸说:“我没事,你去把他接上来吧,我参与你的会见!”
丁善庆惊讶的嘴都合不上了!
这也太耸人听闻了吧?
曾大帅竟然爆粗口?
曾大帅竟然要见敌人的代表?
他不敢多说,匆匆而去。
下面等待的麦柯,也陷入了回忆。
那还是麦柯第一次去光州。正住在一家客栈。
谁知道今天晚上在客栈里等他回来的,却是一位不期而遇的不速之客。
麦轲一看对方所报的名字,一种哭笑不得的感觉就油然而生。原来这位客人自我介绍自己是曾伯涵,号涤生,特意来拜访他。
曾国藩!他就是太平天国的头号大敌曾国藩。
麦轲自从应承了穿越任务,最念念不忘的就是这位。心里数次起念,要突然出手把他干掉。历史上太平天国之所以失败,除了内部的原因以外,几乎都是拜他一人所赐。若不是他建立的湘军,破坏了天国的大计。太平军早就饮马黑泷江了。
这次,巧遇这个历史上臭名昭著的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刽子手,我是否应该趁机把这麻烦解决?这个念头一次比一次强烈地冒出来,几乎不可遏止。
这个问题太大了。没有了这个大敌,问题就变得不可预测,许多准备都没有用了。我不能冒昧行事。需要深思熟虑,尤其是需要祷告求神指引。
于是他强行平静自己的情绪,走到客人等待的地方,和曾国藩见礼。
一进屋。只见一个四十岁左右的中年人站了起来,和麦轲打招呼,连声说冒昧打扰,深表歉意,只是时间仓促,又特别想和阁下谈谈,就不顾天晚,在这里等候。
麦轲一边听,一边观测这位。果然和史书上记载的一样,颧骨高大的脸上长着一对三角眼睛,一幅奸臣模样。说话平稳清晰,到了重点,双眼睁得略大,一股凌厉的锋芒喷薄而出,据说这个眼神能把他手下的武将镇住,让他们胆战心惊,不敢造次。
其实,这时候曾国藩也在给麦轲相面。这位熟悉《冰鉴》相术的大家岂可错过这个机会。他今天来是事有凑巧,本来他是为母亲生病而从北经返乡,又到这里来寻求洋药的。顺便看看老朋友,就是那位光州巡抚叶名琛。
二人虽然一个是巡抚,一个是礼部侍郎,内外有别,却都是二品大员,而且还因为一个是瑚南人,一个是瑚北人,同属两瑚,有带一点拐弯的同乡关系,所以二人是经常往来的朋友。
国藩一听玉琛提到麦轲这样一位奇人,就兴起见识一番的念头,所以问清楚麦轲的住处以后,就到客栈里等待。这位也真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主,硬是等了一个多时辰。
他不知道的是,他以为只是花了一些时间,实际上却可能会丢脑袋。他的脑袋去留,全在麦轲一念之间。
这时曾国藩也结束了他对麦轲的相面。以前他察人,看不多几眼,结论就出来了。这次就怪了,看完以后,却更糊涂了。
看麦轲头部,面阔额圆,口正鼻悬,是一幅正气凛然,杀伐果敢的雄霸气概。可是,看他眼神,虽然目朗睛明,符合面部结论;却从中透露出了一幅和平安详,慈悲为怀的模样。一将功成万古枯,心慈手软焉能成事?
眼是心灵之窗,麦轲作为基督徒当然是神给他预备了宁肯舍己,也要多救几人的心,所以这种心态自然从他眼睛流露。可惜的是老曾不懂这个层面的东西,所以他就迷惑了。
直到麦轲问他要谈什么事情的时候,他还没有绕出来。二人都知道今天的时间和情绪不太对,所以商定明天下午还到这里再见。老曾要去想清楚他的相术难题;麦轲则要决定是否现在就彻底解决掉曾国藩这个麻烦。
。
第1364章 曾氏国藩涤生
曾国藩也如同那个时代的文人一样,有名有号,其中一个他最喜欢的号,就是 “涤生”。
原因是这个号是他的至爱,也就是他的夫人赠给他的。
曾国藩少时艰辛,可以说没有他的夫人辅佐,就没有他后来名垂青史的曾国藩。
因此,他对夫人一直铭感五内。
尤其这个号,涤生,从他的观念上来说,他也分外喜欢。
因为他自己也感觉到了脱胎换骨,整旧如新的状态。
从此以后,步步高升,直到后来位极人臣。
现在就更厉害了,皇上都跑到了他的府上。
虽然整个情况,甚为狼狈。
第二天上午在约定的时间和地点,麦轲拜访了叶名琛。后者也没有摆巡抚的架子和排场,开了侧门,亲自出来把麦轲应接了进去,然后进入他的书房,分宾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