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电影巨匠-第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娱乐周刊”就以“圣丹斯再次见证天才的崛起”为标题,对“上帝之城”的首周点映进行了评价,他们的评分同样来到了一百分,并且在评论之中表示,“好莱坞,准备好了吗?兰斯洛特-施特雷洛来了!”
简单,却充满无数信心和赞扬,清晰地展现出了整个好莱坞对于这位年轻导演的积极态度。
当然,有正面评价势必就有**,这对于任何一部电影来说都是如此。不过,“上帝之城”的三十三个媒体评论之中,却难得一见地出现了零差评的局面,除了二十六个好评之外,剩余七个评论全部都是中庸的回馈信息,这对于任何一部电影来说都是值得大肆庆祝的结果,因为这就意味着,作品征服了挑剔难搞的影评人,几乎是以横扫之势闪亮登场;而这对于一名导演的处女作来说,不仅仅是难得,更是罕见,几乎是一步到位地将兰斯洛特推上了“天才”的宝座!
“洛杉矶时报”仅仅只给出了六十分,在评价之中毁誉参半,“这是一部强有力而出乎意料的作品,混合了真实和演义的杂风格,快速剪辑的风格更是突显出作品的核心思想。这是一个真实发生的故事,但这就是全部了,让我们停留在大屏幕上的时间变得更加珍贵的部分就是这部电影的真实性,仅此而已。”
在详细评论之中,他们认为兰斯对主题核心思想的挖掘还是不够深刻,点到为止却犹如隔靴搔痒,在世界格局如此动乱的当下,仅仅只是不痛不痒的一部作品而已。
“旧金山纪事报”同样给出了六十分,但他们的言辞显然更加激烈,“施特雷洛的这部作品是如此热衷于挥舞他对社会的愤怒和绝望,整部作品的精神思想就如同巴西桑巴一般激昂亢奋,但造成的伤痕却熬不过一个晚上。”
显然,他们的观点与“洛杉矶时报”不谋而合,这两位西海岸最强有力的竞争者却出人意料地给出了相似的态度。
“美国周刊”给出了媒体评论的最低分,五十分,“毋庸置疑的震撼,但也略显麻木!充满了激情,却没有灵魂!”
“电影威胁”杂志同样打出了五十分,“兰斯洛特-施特雷洛讲述故事的方式无疑是睿智而熟练的,展示出了一部惊悚电影所需要的一切元素,犹如巧克力一般丝滑,如同爵士乐一般的视觉效果、如同万花筒一般的缤纷色彩、如同烟花庆典一般的声音效果,但却没有造成什么不可磨灭的警世影响。”
可以看得出来,在七个中间评价之中,媒体对于电影的凌厉风格都给予了赞誉,但却不约而同地一致认为,兰斯没有进一步深入探讨,点到为止反而成为了电影最大的遗憾,让内核思想的余韵戛然而止。
整体而言,“上帝之城”在一片零差评的赞誉声之中,由权威机构MetaScore收集统计的权威媒体综评来到了引人注目的八十二分,这对于一部导演处女作来说,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不可思议的成绩。
而且,没有人应该忘记,这是一部葡萄牙语作品。
一波接着一波的好评已经证明了圣丹斯最终选择的正确性,那么观众的选择呢?这部作品到底是叫好又叫座呢?还是曲高和寡呢?七间艺术院线的点映成绩刹那间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如此场景堪称十年难得一见,一部非英语作品在北美市场收获了如此瞩目,几乎是前无古人也后无来者的,即使是“卧虎藏龙”当初上映时也没有能够取得如此待遇。
天时,地利,人和,正在悄无声息地发挥威力。 ( )
099 单馆票房
在媒体综评八十二分的保驾护航之下,“上帝之城”登陆北美电影市场,虽然仅仅只有七间艺术院线的放映规模,却当之无愧地成为了本周话题之王,甚至抢走了三千四百间院线继续放映的“超胆侠”的风头。
二月第三周,“上帝之城”以单馆票房四万两千六百九十美元的数据,交出了二十九万八千八百三十美元的票房成绩,在北美周末票房排行榜之上,位列第二十六名。
粗粗一看,这一成绩并不惹眼,排行榜前三十名而已,单馆票房四万级别的数据在目前影史榜单之上也仅仅位列第四十六名,距离创造历史还有一段很长很长的路途要走,似乎根本不值一提。
但业内人士却惊呼一片,派拉蒙影业更是惊起欢呼,整个好莱坞都一片赞叹之声。
截止到2003年为止的北美电影市场,非英语作品的票房前三名分别是“卧虎藏龙”的一亿两千八百万,“美丽人生”的五千七百万,“天使爱美丽”的三千三百万;而目前非英语作品电影期间的单馆票房前三名分别是“天使爱美丽”的四万五千美元,“卧虎藏龙”的四万一千美元,“季风婚宴”的三万四千美元。
简单的两组数据就可以看出非英语作品在北美市场所遭遇的阻碍和冷落了。
“上帝之城”作为一部葡萄牙语作品,自然无法与英语作品的历史记录相抗衡,但四万两千美元的单馆票房,却足以让其高居非英语作品单馆票房历史榜单的亚军,甚至超过了
“卧虎藏龙”。
这一成绩不仅仅是惊艳,更是令所有人惊呼一片。在点映期间取得如此出色的单馆票房数据,这说明了电影在专业影迷之中收获了出色的口碑和认可,同时也为电影票房冲击一千万、乃至更高门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一出色表现的背景之下,“上帝之城”七间院线点映的数量在本周前五十名的作品之中,是唯一一部放映院线低于一百间的作品,也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一般来说,每一年的一月和二月构成的冬季档都是最冷清的时刻,一来寒冷的冬季让所有人都躲在家里取暖,二来颁奖季的喧闹抢走了所有视线,即使是情人节档期也难以取得更加亮点的成绩。但这一次,“上帝之城”却在冷清的二月取得了如此优异而出色的成绩,从影评人到媒体人再到观众,都赢得了一片赞誉,特别是得益于哈维尔博客的存在,使得电影在网络上的讨论热度始终居高不下,这显然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这让派拉蒙影业上上下下喜气洋洋。
比起本周票房剧烈跳水百分之五十五的“超胆侠”来说,“上帝之城”迫近历史记录的单馆票房显然才是最大的看点。
“超胆侠”以一千八百万的平凡成绩蝉联本周北美票房冠军,跳水跌幅加上糟糕口碑让这部作品成为了一个巨大的笑话;本周首映的作品“单身男子俱乐部”收获了一千七百万美元的周末票房,屈居第二。
但冠军宝座的争夺战却显得有气无力、缺乏火花,客观来说,两部作品的票房数据放在清冷的二月份还是十分不的,可惜的是,糟糕的口碑和乏力的话题却根本无法引起人们更多的兴趣。
相较而言,“上帝之城”以非英语作品的黑马之姿取得如此出众的成绩,并且在口碑、话题、宣传、票房等全方位取得了突破,轻而易举地占据了本周好莱坞的头条位置。
首周单馆票房统计出炉之后,派拉蒙就迫不及待地迎合民心,第一时间宣布,“上帝之城”下一周将会在美国主要城市的四十七间院线进行第一轮扩映!虽然扩映脚步依旧显得小心谨慎,但对于一部葡萄牙语作品来说,这已经是难以想象的大跃步了。
“上帝之城”的出现不仅引发了电影圈的纷纷议论,同样在社会上也纷纷投来了注意力。
伴随着时间的推进,美国发动战争的可能性正在持续升温,甚至引发了全球范围四面八方蜂拥过来的谴责声,可是美国方面还是一意孤行地试图取得联合国的同意,发动战争。国际范围内的争议越演越烈,这也导致了美国国内的反战派和主战派矛盾越来越大。
正如派拉蒙影业所料,“上帝之城”作为一部非英语作品,人微言轻,很难引起太大的反响,但还是吸引了小部分注意力。在大卫-莱特曼(David-Letterman)主持的“深夜秀”之上,他半开玩笑地说到,“我们已经看到上帝之城的惨状了,那就让我们祈祷,伊拉克不需要面对这样的绝望和恐惧,至少,在我们的家园里不需要去担心自己的孩子将会面对这一切。”
作为目前美国最受欢迎的脱口秀之一,“深夜秀”的收视率始终高居前十名,在深夜档期可以吸引到平均四百万的收视人数,与“奥普拉脱口秀”、“今夜秀”、“周六夜现场”等并列为美国人最喜欢的脱口秀节目,影响力不可小觑。
事实也是如此,“深夜秀”上大卫的言论迅速发酵,再加上“周六夜现场”在本周的节目之中也编排了一段“上帝之城”里小豆子枪杀阿呆的段子,更是让反战言论进一步升温。呼吁学院停止举办今年奥斯卡颁奖典礼的声音也越来越大,但学院的反应却耐人寻味,他们始终坚定维护和平的立场,可是在停办颁奖典礼的问题上却咬紧牙关不松口,不愿意表态。
这一切都使得整个好莱坞变得热闹非凡。作为附带影响的“上帝之城”,始终都不是人们关注的主要焦点,可即使如此,电影的观影热潮还是正在一步一步升温。
二月第四周,“上帝之城”延续了自己的火热姿态,在四十七间院线小范围扩映之后,单馆三万三千美元的成绩再一次惊艳了所有人,虽然这一数据落后于“卧虎藏龙”次周点映的三万四千美元单馆成绩,暂列外语电影次周单馆票房的影史亚军,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跌幅却让“上帝之城”紧随“卧虎藏龙”的脚步,交出了票房的逆天曲线。
单馆三万以上的票房数据让“上帝之城”在周末三天时间之内收割了一百五十五万美元,这使得“上帝之城”在本周的周末票房排行榜上直接跻身前二十名,位列第十六。值得一提的是,前五十名的作品之中,院线低于一百间的,依旧只有“上帝之城”一部。
“上帝!上帝!上帝!”
“娱乐周刊”的连连惊叹成为了整个好莱坞反应的一个缩影,虽然说“上帝之城”在圣丹斯电影节上夺取大奖时,人们就已经惊叹了一次;虽然说“上帝之城”在首周单馆票房交出惊艳成绩时,人们就已经惊叹了第二次。但,这一刻人们还是控制不住地惊呼出声。
“仅仅两周时间,单馆票房连续交出三万级别的成绩,累积票房更是直接来到了两百三十五万美元,这对于一部仅仅投资三百万美元的小成本独立电影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的票房表现。”
“娱乐周刊”的记者克里斯-罗森(Chris-Lawson)如此评价到,“正当所有人都在纳闷,这名叫做兰斯洛特-施特雷洛的导演到底是从哪里冒出来的时候,我们更应该疑惑的是,为什么这部葡萄牙语电影居然引起了如此广泛的讨论,影评人的追捧、观众的热议、媒体的关注,似乎在短短一个月时间之内,圣丹斯的热浪就已经开始波及到全美国了。”
正如克里斯所说,几乎每一个人都在好奇着:“上帝之城”到底是如何创造这一外语片奇迹的。
不同于“卧虎藏龙”鲜明的中/国武术风格,好莱坞的崇拜和喜爱由来已久;不同于“天使爱美丽”独特而亮丽的法国风格,好莱坞对此一向没有太多抵抗力,“上帝之城”洋溢着拉丁美洲的热情、躁动、黑暗、混乱和动荡,这是美国人一向都不喜欢的——拉美裔移民在美国生活的困顿和窘境由来已久,种/族/歧/视更是深入许多白人的骨髓里。
可是,恰恰就是这样一部拉美电影,却连续两周在单馆票房取得了出色的成绩,数据的快速累积更是让“上帝之城”冲击一千万五百万美元票房的可能性直线上升,如此逆天级别的表现让“上帝之城”看起来就像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异形,引发了无数兴趣。
所有人都试图弄明白这个奇迹是如何诞生的,无形之中又让话题集中在了“上帝之城”身上;与此同时,“上帝之城”在网络上引发的热潮也在继续发酵,并且逐渐迸发出更加强大的能量。
在兰斯的建议之下,哈维尔的博客联合派拉蒙影业别出心裁地搞了一个活动,他们鼓励所有网友亲自走到电影院去观看“上帝之城”,然后撰写自己的心情或者感想,甚至是影评,哈维尔将会亲自从中挑选出部分感想刊登在他自己的博客之上,让所有人都可以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交流。其中讨论热度最高的文章创作者,将有机会前往派拉蒙影业总部参观,搭配环球影城的一日游,以及与“上帝之城”剧组面对面交谈的机会。
这顿时引爆了所有网友们的热情! ( )
100 网络升温
在遥远的未来,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虚拟网络与现实世界的相互影响作用力已经逐渐融为一体,特别是伴随着脸书、推特、**等多样社交网络的出现,独立个体构成的网络世界对于现实的影响力节节攀升。贝拉克-奥巴马(Barack-Obama)也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灵活运用社交网络而赢得竞选的总统。
但是在2003年的当下,网络的兴起始终还是在前期发展阶段,就连博客的使用也还远远没有达到巅峰。这使得哈维尔博客推出的活动标新立异,立刻吸引了所有网友的视线——人们第一次意识到,他们也可以像专业影评人一样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且赢得关注、取得认同,这对于一直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的广大普通观众来说,无异于石破天惊。
于是,整个网络都因为“上帝之城”而爆发了,哈维尔每一天都在精心挑选着网友评论,每天发布两到三篇,将整个互动宣传浩浩荡荡地进行了下去。
来自芝加哥的莎拉表示,“在一个无聊而低落的晚上,路过地标院线的时候,我被我的朋友们拉进了影院,想要随便找一部电影打发时间,我们随机选择了‘上帝之城’。必须承认的是,我很高兴我们做出了这个选择,因为当电影开始之后,我整个晚上完全忽略了我的朋友,彻彻底底被这部电影震撼了!
我认为这是一部出色的电影,强大、动人、原始、真实,甚至在某些部分是有趣的。当电影结束时,我是带着微笑离开的,这是一部罕见的伟大电影,尤其是在最近战争呼声越演越烈的情况下,电影能够给予我们一些启示——电影的结尾没有任何冲突和戏剧,仅仅是生活的一个片段,却引发了我久久都无法平息的思考。
十分满分,我给予十分。如果你有机会的话,请一定要观看。”
位于明尼阿波利斯的用户账号为地狱小丑的网友如此评论到,“毋庸置疑,‘上帝之城’是一部出色的作品,过去这一段时间我们已经从新闻媒体上看到了无数关于这部作品的好评,在我看来,这些赞扬依旧不足以表达这部电影的精彩和出色。
基于真实故事改编的故事和角色赋予了整部电影一种奇幻的色彩,那种专属于里约热内卢的缤纷色彩,却隐隐躲藏在巴西那灿烂阳光的阴影之下,那是一片平均生命短于三十岁、毒/贩子是上帝的区域。
电影没有绝对的主角,上帝之城才是,但是生活在这座上帝之城里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如此真实、如此精彩、如此极端、如此鲜明,更加难得的是,一群年轻而陌生的演员们却赋予了这些角色鲜活的生命力。
导演讲述电影的方式十分老练,洋溢着个人风格,同时也风趣幽默,最重要的是,血腥般的震撼。在观看电影时,总是会联想到昆汀-塔伦蒂诺,一些聪明的时间跳跃、静止时刻,还有一些睿智而俏皮的电影细节,让人想起‘低俗’或者‘好家伙’,但却又充斥着导演独特的风格和品味。
整体而言,‘上帝之城’是一部难得的佳作,值得推荐给每一个人。满分,十分!”
新泽西的网友凯蒂猫问好给出了七分的评价,“这部电影对于暴力的描写不动声色却深入骨髓,彷佛没有看到任何血腥的画面,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遗憾的是,整部电影都缺少角色的成长和情感的注入,彷佛所有角色都游离在电影之外,让电影缺少一个真实的灵魂——也许这就是导演的目的,强调暴力对这片城市所带来的影响。
观影到了一定阶段之后,我开始不在乎那些情感的描写了,因为电影里有好几个强有力的场景让我感觉到了无力和愤怒,甚至是情绪脱离了控制,但这更加让我感到羞耻——因为如果电影赋予更多情绪的话,这部电影将会更加具有影响力,也更加出色。”
达拉斯的网友苏克斯则是尖叫的咆哮着,“棒!棒!棒!这绝对是好莱坞过去三年时间里最出色的作品,没有之一,整部电影都在咆哮着真实的残酷,给我上了一堂深刻的教训。这也许是有史以来最暴力最冷酷的一部电影,同时也是有史以来最美妙最动人的一部电影。”
盐湖城的网友大写的亨利打出了零分的糟糕评价,“我根本看不懂这部电影,甚至才看了不到一般,我就开始觉得无聊了,几乎想要睡觉。除了最主要的几个角色之外,其他角色根本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我甚至无法认清楚谁是谁。而电影里随机插入的短片更是破坏了整个节奏,让人分心,我根本没有办法投入。更糟糕的是,我觉得被电影里的暴力侵犯了,那些暴力画面是完全不合适的,更不要说它以一种令人作呕的方式抹黑了巴西的形象。真是一部糟糕透顶的电影,我为自己观看了这部电影感到羞耻。”
纽约的网友比尔的评分是三分,虽然没有落到谷底的零分,但他详细的评论却成为了负面评论之中的典型代表。
“我不在乎这是不是一个基于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这就是我看过电影之中最浪费时间的、最无情的、最卑劣的一部作品。作为一部外语电影,也许它勉强可以打败被严重过誉的‘天使爱美丽’和‘对她说’,仅仅只是因为它凌厉的剪辑风格。而那些把这部电影拿来和‘好家伙’相提并论的评论都是令人作呕的。
这部电影没有任何个性,没有任何人性,甚至是一点点同情都没有,在长达两个小时又十分钟的观影过程中,我们只是看到了残忍无情的杀戮,一遍又一遍又一遍,彷佛在巴西除了杀戮之外就什么都不剩下了。虽然这很可怕,但对于一部电影来说,它需要更多的内核。这部电影的目的是什么?
电影的真实人性在哪里?不管你们是否相信,就连一个连环杀手都比这部电影显得更加温情。女性角色在这部电影里几乎被无视了,而角色的个性更是被完全抹杀,我们甚至没有办法发现一个完整的角色,就好像是一部一点都不恐怖的恐怖电影一般,血腥而无聊,空洞而乏力。
对于那些不断称赞这部电影的人,我只想说,你可以尝试租赁录像带来看,然后不断按下暂停,计算一下电影里没有死人的最长镜头到底有多久?我相信绝对不会超过四分钟。‘上帝之城’根本没有说明为什么巴西的犯罪率居高不下,也根本没有说明为什么那个贫民窟会如此绝望。
如果你想要看一部两个小时又十分钟的音乐录影带,那么没有任何问题;但如果把它当做一部电影,这对电影是一种侮辱。说真的。”
哈维尔博客几乎每天都会更新网友的评论,可是比起网友的影评来说,在这些影评之下的争论才是真正精彩的部分。从此时就可以看出日后社交网络的特性:人们隐藏在电脑背后,就宛若带上了一个面具一般,在网络世界里可以肆无忌惮地做真实的自己,毫不保留地将所有负面情绪酣畅淋漓地宣泄出来。
也许,这些网友的观点不够专业,甚至是对电影都没有太多了解的门外汉,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本身就是电影市场的构成部分,他们的意见对“上帝之城”来说没有作用,却可以唤起其他网友或赞成或反对的意见,继而让讨论进一步升温。
仅仅在短短的一周时间之内,哈维尔刊登了十七篇网友评论,其中赞扬占据十篇,批评占据四篇,中立则占据三篇。但有趣的是,这十七篇来自网友的观点却为哈维尔的博客地阿莱了近九十万的浏览,这也是哈维尔开创博客以来的新高;更夸张的是,十七篇评论之下引发了超过三万条留言讨论——虽然其中涵盖许多都是相同用户的重复讨论,但依旧可以称得上是骇人听闻。
这引发了整个传播学、新闻学业界的震动!
克洛伊-摩尔(Chole-Moore)就是其中一员,她人生第一次发现,网络是一件如此有趣的事。
在网络之上,世界各地五花八门的思想、言论、观点都会涌现出来,有的荒谬可笑,有的发人深思,有的唤醒共鸣……彷佛这就是一个所有人都可以公平发言的平台,仅仅在一台电脑面前,就可以连接整个世界。
几乎每一天,克洛伊都会登陆哈维尔的博客,浏览今天的更新,以及昨天的留言回复,然后再加入其中的讨论。这让克洛伊乐此不疲,每一天停留在电脑面前的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