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冯家庶女乱后宫-第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她性子软弱,哪有冯润的狠劲?冯润心中也明白,她是对牛弹琴。

    常姨娘在前厅忙活,事后才知道此事。

    她到宗庙来看冯润,对她道:“冯颢的那个奶娘,被仗打三十棍子,尽管没死,也是半死不活的了,她那右手臂也是废。”叹了一口气又再道:“你夙弟不务正业,不思上进,整日里游手好闲,你弟媳虽然是正二品右光禄大夫郑正之女,可因为是庶出,爹娘不疼。他们身边也没有个能依靠之人,也怨不得大公子他们看不起,更怨不得他们的奴才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

    这两年来,常姨娘苍老了不少。

    她的皮肤变得松弛了,眼角有了深浅不一的皱纹。女人最受不得时间煎熬,到了一定的年龄,不管保养得多好,还是面颊松垮,老态毕露。——怨不得冯熙对她愈发冷落。

    冯润看着心酸,却又无能为力。

    她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日子无声无息的过,转眼,冯润出宫已第四个年头了。

    秋儿又再生了一个女儿,没过多久又再怀上第三胎,觉得不生儿子,愧对春生;倒是冯令华,第一胎就为拓跋澄生了个儿子,这让拓跋澄满心喜悦;冯夙另外的两个小妾,最近也为冯夙新添了一子一女,也是儿女成群了……

    拓跋羽到冯府宗庙来看冯润,偶尔也向她说过宫中的事。

    此时拓跋宏可谓是六宫粉黛无数。这些粉黛为他开枝散叶,如今他已有了五个儿子七个女儿。

    高照容最为春风得意,生下两子一女,如今已是贵人;袁嫔已生下一子,因了而贵,晋升为夫人;罗嫔也晋升为夫人,也是生下了一子;其他几位公主,是后来进嫁的嫔妃所生。

    李夫人没高贵人那样受宠,不过拓跋宏对她也没冷落,可惜一直没有一子半女。

    冯润只是听,也没说话,仿佛跟她无关。

    不是仿佛,是真的跟她无关。

    夜里,冯润躺在高菩萨的怀里,炽热的气息,温热的体温,透过他的身体火辣辣的朝冯润压过来。

    高菩萨唇盖到冯润的唇上,舌尖火热地侵略她的唇齿,狂野而又热烈。

    冯润像一朵吸吮了足够养分而饱满盛开的花。

    银白的月色透过窗口,照进屋里来,落到了两人身上。两人紧紧的抱在一起,像光和影,互相交融在一起。

    那样的缠绵。

    那样的醉人。

    冯润想,她这一辈子,就这般过吧?其实,她跟高菩萨在一起,尽管名不正言不顺,可也没什么不好。没有大喜,也没有大悲,守着一份平淡的日子,简简单单过完一生。

    一个女子,身边不能没有男人。

    没有男人的女子,总是有缺陷的。就像,吃的菜里少了盐,无论厨子多出色,那道菜还是淡而无味。

    冯润需要一个男人宽大的怀抱,温暖着她,呵护着她,为她挡风遮雨,分担她的喜与忧。在她孤苦寂寞无助的时候,陪伴在身边,听她诉说;在她落泪的时候,为她擦去泪水;在她开心的时候,陪着她欢笑。

    而这个男人,便是高菩萨。

    那天,冯润心血来潮,跟高菩萨到一个十里之外的寺庙去烧香。那个寺庙香火很旺,签文很灵验,每天烧香祈祷的人络绎不绝。

    寺庙供奉的佛祖造像众多。

    释迦膜尼佛崇高,观音菩萨宁静慈祥,护法神狰狞恐怖……冯润见什么拜什么。反正都是彻底悟道者,又是能救济诸难普度众生,都是大慈大悲,大福德,大智慧。

    烧完香后,高菩萨和冯润去求签。

    之后找老和尚解签。

    老和尚善面善目,一副德高望重的样子。清了清喉咙问:“两位施主求些什么?”

    高菩萨抢着答:“姻缘。”

    老和尚拿了他的签:“第三十八签,古人鲤鱼化龙。解曰:时行运遂不须愁,一到桃花皆自由;果然渊内龙飞跃,脱俗超化始出头。”顿了一顿,解签:“此签,如果是求财运,为上签。龙门的地方,鲤鱼全部逆流而上,只要跃过龙门这一关,就可以化成龙腾上天,财源滚滚而来。但求姻缘呢,就成为下签,姻缘此时还不是时机,待时机到了自会水到渠成。”

    高菩萨问:“我能不能和我喜欢的女子在一起?”

    老和尚道:“谁都看不到以后,这要看缘分。”——说了也等于没说。他又再看冯润的签:“第二十四签,签文:殷郊遇师。解曰:不成理论不成家,水性痴人似落花。若问君思须得力,到头方见事如麻。”

    抬头看冯润。

    抚摸着胡子问:“女施主也是求姻缘?”

    冯润踌躇了一下,终于答:“是。”

    老和尚又再重复:“求姻缘?”

    冯润道:“是,求姻缘。”

    老和尚道:“此签,乃是下下签。殷郊是商朝纣王之子,拜广成子为师,三年后学得法术。下山时曾向广成子宣誓,不帮纣王干坏事,要助周文王。然而在投靠文王的半途中,受人唆使回家协助纣王。师父往劝,师徒大打出手,后姜子牙合燃灯道人,把殷郊夹于两山之间,被广成子铲死,以应其誓。”

    瞥了冯润一眼。

    清清嗓子又再道:“成事方能成家,痴情之人比比皆是,这暗喻你的姻缘极是坎坷,凡事不要一味强求,太执着不会好。痴人痴事痴情,但事与情违,不要追求不属于你的东西,要不到头来会一团糟糕。”

    冯润低下头,沉思着老和尚这番话。

    愈发心惊。

    高菩萨在旁边握着她的手,在她耳际旁轻声道:“求签这事,信则灵,不信则不灵。润儿,索性不信好了,何必太多纠结?”

    老和尚听到了,微微一笑,也没多言。

 第116章 太皇太后去世了

    冯清养病,还差两个月才养足一年半,忽然自宫中传来了太皇太后身患重病的消息。

    长乐公主到宫中去探病。

    回来后对冯清道,太皇太后的病极是严重,已到了卧床不起的地步,给人一种灯枯油尽的感觉。

    她甚至立下遗嘱,颁布遗旨并书之金册,安排了自己的后事:她死后,逾月即行安葬;山陵之制,务行俭约,其幽房设施、棺椁修造,不必劳费;陵内不设明器,至于素帐、缦茵、瓷瓦之物,亦皆不置。——用一句话慨括:丧葬从俭,不必浪费。

    冯清问:“还有呢?”

    长乐公主道:“没有了。”

    冯清着急:“太皇太后没有提到我?”

    长乐公主摇头:“没提到。”

    冯清脸色灰败,一屁股坐在椅子上。心中埋怨,为什么太皇太后没想到她呢,她都快二十岁了,老姑娘一个了,如果太皇太后有什么三长两短,到时候拓跋宏不让她进宫去了,那她怎么办?

    冯清心中苦。

    却是有苦说不出。

    唯一能做的,就是天天念经拜佛,求佛祖保佑,祈祷太皇太后的病快点好起来,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太皇太后的病最终没能好起来。

    两个月之后,在弥留之际,向拓跋宏下遗诏,要他将冯清迎娶进宫为贵人,三年后册封为皇后。

    冯清匆匆进宫。

    三天之后,太皇太后与世长辞,时年四十九岁,谥号为文明太后。

    太皇太后的去世,拓跋宏悲痛欲绝,极尽哀思。

    尽管太皇太后立下遗嘱,要求丧葬从俭,但拓跋宏不顾大臣的反对,还是将太皇太后的丧礼举办得相当隆重,坚持将坟陵拓宽六十步,以君王的葬礼规格厚葬。

    遵照古礼,君王驾崩,天下百姓守丧带孝三天,文武百官及朝廷命妇需在皇宫为君王守孝七天,七天之后还要待在各自的家中继续为皇帝守丧戴孝二十天,满二十七天,才能除去哀服。

    皇室宗亲五服之内要按照远近亲疏为君王守孝,九个月、十二个月、十七个月、二十二个月、二十七个月不等。

    拓跋宏提出,要为太皇太后守孝二十七个月。

    守孝的规矩多多。在守孝期间,不参与任何娱乐活动,不能婚嫁,夫妻不能同房等等。

    拓跋宏对太皇太后孝敬,是原因之一。重要的是,拓跋宏希望通过丧礼的形式,推行汉化政策。

    为什么要实行汉化政策?

    北魏原本是草原帝国,如今占据了华北。此时草原新帝国崛起,从代北鲜卑分离出来的柔然人迅速崛起,统治了蒙古高原。

    而华北地区,南方的刘宋、萧齐不断侵扰,关中几乎每年都有汉化胡人起兵造反,河北的汉人高门士族坞堡林立,就算北魏国打败他们,但大军一撤,他们便会扶持中原人做君王。

    如今北魏帝国有两个选择。

    一是一心对付柔然,好好做一个草原帝国,放弃整个华北;二是放弃草原,一心经营华北。

    太皇太后早些年就做出了艰难选择,放弃草原,经营华北。

    但鲜卑族文化落后,有着许多近乎原始的习俗和制度。而汉人在经历了汉魏晋三个朝代六百多年的发展后,已经形成一套成熟的政治和经济文化体系,比起鲜卑族文化来要发达,先进,优越得多。

    北魏帝国要立足中原,必定要加速其统治阶层的封建化,同时也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更好地实现对汉民族地区的有效统治,就必须要推行汉化政策。

    ——通俗一点说法:既然强龙不压地头蛇,那就把自己变成地头蛇。

    太皇太后在世前,废除了宗主督护制,推行三长制以及均田制、俸禄制等多项措施。

    主持制定了一些汉化政策,重视儒家教育,在地方上设立乡学;尊崇孔子,下诏祭祀孔庙;废止鲜卑族的原始巫术,严令禁止鲜卑同姓通婚的落后习俗。

    太皇太后没有大刀阔斧推行鲜卑族的汉化改革。

    因为,她是汉人。

    太皇太后明白,一个汉人推行鲜卑族的汉化改革,阻力远比一个鲜卑人来要大得多。

    她把希望寄托到拓跋宏身上。从拓跋宏小时候就开始灌输汉化改革的思想,长期严格教育,让拓跋宏精通儒家经义、史传百家而才藻富赡,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经验,增长了实际才干。

    冯润对政治不懂。

    也不必要弄懂。

    拓跋羽絮絮叨叨跟她说这些,她只是听着,手里拿着一本《周易》。无论是《诗经》还是《周易》,都是汉文版本,冯润倒不是因为拓跋宏推行汉化改革而看汉文版本,而是因为鲜卑文字少而简,压根儿就译不出《诗经》和《周易》的精髓。

    冯熙是汉人,自小受汉文化教育,学习学习《孝经》、《论语》和阴阳兵法。后太皇太后得势后,才生活在北魏。因此他的儿女,除了学习鲜卑文之外,还学习汉文化。

    但也有例外的,像冯清。

    冯清的生母博陵公主是北魏皇室,高宗拓跋晃之女。因此冯清自认是正统北魏人,对汉文不屑一顾。

    冯润因为无聊,为了打发时间,看了不少汉文书籍。

    最近看《周易》。

    《周易》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是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囊括了天文、地理、军事、科学、文学、农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

    拓跋羽有事没事的跑到冯府来看冯润。

    仍然带来了金子银子布匹。有时候是各种首饰,耳环,手镯,链子,凤钗,玉佩……有一次是四颗像李子那样大的夜明珠。

    冯润随手拿起一颗,眯着眼对着光线照了一下,然后像耍杂技那样抛高了,又再接,又再抛高,又再接。

    刚好瑾萱在。

    觉得好玩,拍着小手“咯咯”笑。

    冯润四颗夜明珠都给了她:“这些破珠送给你了,都拿去玩儿。玩腻了给你娘,有了这珠子,夜里不用点灯,省去灯油钱。以后如果你们没饭吃没衣穿了,让你娘拿去换银子。”

    “你倒是出手大方。”拓跋羽嘻嘻笑:“这些破珠可是罕见的宝物,单单一颗就价值连城了,何况这四颗几乎是同样大小的,估计整个天下绝无仅有。你倒好,一转手就给了这个小女孩。”

    冯润耸耸肩;“我不外是借花献佛而已。”又再道:“再价值连城又有什么用?我又不是穷到跑上大街头讨饭吃,以后我死了,也不想把这些东西带到棺材里去便宜了那些盗墓贼。”

    拓跋羽乐不可支:“高见!高见!”

    冯润“哼”了声。

    拓跋羽又再笑不可抑。

    拓跋羽是聪明人,岂不明白冯润心思?这四颗夜明珠是拓跋宏所送,拓跋羽不说,冯润也是心知肚明,她只是没点破。冯润对拓跋宏心怀怨恨,所以他送的东西,压根儿就不屑一顾。

    拓跋宏说过的,待他能作主了,他就把她接回宫中。

    如今他能作主了,但却食言了。

    太皇太后去世的那段日子,冯润日盼夜盼,却没盼到拓跋宏要将她接回宫的消息。如今两年多过去了,冯润从满怀希望变成了彻底失望。

    对拓跋宏完全死了心。

    尽管冯润不愿意去听任何有关拓跋宏的事儿,但还不时从拓跋羽嘴里,常姨娘和冯夙,甚至冯令华嘴里,听到有关拓跋宏的消息。

    自从太皇太后去世后,拓跋宏独揽大政,锐气正盛,一改过去谨慎作风。

    他政治头脑并不比其他君王逊色。

    知人善任,不持民族偏见,不拘一格地选用人才,不仅重用主持改革,提倡汉化的鲜卑贵族,还重用了许多有才干的汉族人,在各方面进一步实施改革,全盘推行汉化。

    模仿汉族王朝的礼仪,作明堂、建太庙、正祀典、迎春东郊、亲耕藉田,祭祀舜、禹、周公、孔子,养国老、庶老,允许群臣守三年之丧。

    之后仿照汉人官制,大定官品,考核州郡官吏;接着设太乐官,议定雅乐,除去郑、卫之音,依据儒家六经,参照各国音乐志,制定声律;再接着颁布五品诏。

    还颁布新律令,废除残酷的车裂、腰斩,改为枭首、斩首和绞刑三等,把夷五族、夷三族等酷刑加以降等,夷五族降止同祖,夷三族降止一门,门诛降止本身。

    在大刀阔斧实施改革,全盘推行汉化之中,日子不知不觉又过去了。转眼,拓跋宏二十七个月守孝期结束。

    此时的拓跋宏,已是二十七岁了。

    虽然儿女成群,然而从礼法上讲,他依然是还没娶妻的单身汉。太尉拓跋丕等上表说:“长秋未建,六宫无主,请正内位。”众大臣也附议。

    于是拓跋宏奉太皇太后遗诏,册封冯清为皇后。

    冯令华到宗庙来探望冯润的时候,对冯润道,因为拓跋宏为着推行汉化改革而忙碌,且时间仓促,冯清册封为皇后的礼仪极简单,没有册封大典,仅仅颁发金册、金印,之后诏告天下。

 第117章 拓跋宏高瞻远瞩

    不过冯清倒没有怨言。

    这些年来她脾气改了不少,没有了以前的轻率和冲动,性子稳重了不少,变得温柔贤惠,知书达理起来。

    每逢大典,她率领后宫中的夫人、嫔妃、世妇、御女如锦簇花团般出现在典礼现场,尽心尽力履行一个皇后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不久之前,拓跋宏带兵出征,亲自指挥了对南齐的战争,冯清留守平城,为远行的拓跋宏在佛前祈祷。

    拓跋澄留在平城,忠心职守。

    因为太忙,拓跋澄没时间陪冯令华。

    于是冯令华三头两天到宗庙来,在跟冯润的闲聊中,不时带来了拓跋宏的消息。冯令华道,由于南齐政局不稳,北魏的军队一度不仅饮马淮河,前锋部队甚至在淮南登陆。但是由于春水方涨之际,南齐军队大批赶来,战船密布封锁了河面。

    最终拓跋宏的南征无功而返。

    没过多久,拓跋宏决定迁都洛阳。

    就都平城偏北地寒,六月风雪,风沙常起。且人口日益增多,粮食供给成问题,用牲畜从关内运粮到平城,不仅沿途消耗多,成本也极其高昂。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此时北魏立国已近百年,统一黄河汉域已有五十多年。之后一直于南方国家对峙,双方的交界大抵在中原地区的淮河一线。

    而京城平城远在北方,既不能有效的抵御南方国家的军事进攻,又不能在有利形势下大规模进攻南方,实现南北统一。

    洛阳位于黄河南岸,处于北魏王朝的相对中心地带,可以“通运四方”。如果迁都洛阳,既可以解决民生问题,又能够利用这个战略要地有效抵御南方军事进攻,并抓住有利时机,水陆并进统一南方。

    拓跋宏高瞻远瞩。

    既要实现文化方面的长治久安,又要做西晋以来统一帝国之主,最可行的方案,就是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选到洛阳。

    但迁都洛阳,谈何容易?

    首先冲出来反对的,是那些循守旧的官僚贵族。他们既不愿改变自身的文化落后状况,又不想立足中原实现统一。

    为了对付这些官僚贵族,拓跋宏进行了周密的部署和安排。之后如今百官,借口齐明帝弑少帝自立,拓跋宏下诏,出兵四十万亲征南齐。

    众文武大臣纷纷反对。

    拓跋澄也不同意,反对最激烈。理由是北魏多年来戎马倥偬,元气损耗,应该喘一口气。

    拓跋宏疾言厉色,斥责拓跋澄:“国家是朕的国家,任城王这样讲,难道想要破坏朕的大局?”

    拓跋澄不惧怕,反驳:“国家的确是陛下所有,但臣是国家之臣,明知用兵危险,怎能不讲!”

    退朝后,拓跋宏回到宫里,单独召见拓跋澄。

    跟他道:“朕认为平城是个用武的地方,不适宜改革政治。现在朕要移风易俗,非得迁都不可。出兵伐齐不外是借口,实际上朕是想借这个机会,带领文武官员迁都中原。”

    拓跋澄恍然大悟,马上同意拓跋宏的主张。

    拓跋澄,拓跋勰,李冲积极向拓跋宏献策。经过一番密谋,由拓跋宏亲自率领兵南下,除留部分兵马、官员、各部落老弱女幼留守在家外,所有官僚、军人、部民统统随军。

    九月,正是秋雨连绵季节。

    一路上阴雨不停,道路泥泞难行,行军困难。一个月后好不容易才渡过黄河,到了洛阳。

    各军将士及随行官员疲惫不堪,叫苦不迭,纷纷要求在洛阳避雨。

    于是拓跋宏下令暂驻洛阳。

    洛阳位于黄河中下游,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曾以洛阳为都,自永嘉之乱以后,久遭战火焚劫,巍峨宫阙早巳化为瓦砾。

    拓跋宏将行辕设在都城遗址东北的金庸城。

    之后连续三日,拓跋宏带文武大臣巡视西晋故宫遗址,观洛阳桥,瞻西晋太学旧址,睹汉魏石经。

    三日过后,阴雨还在持续。

    拓跋宏下令六军出发。

    各军将士及随行官员无奈,齐齐跪在拓跋宏跟前。拓跋宏早已跟尚书令李冲串通好,这时候挺身而出,故意先奏:“阴雨连绵,各军长途跋涉,早已疲备不堪,臣冒死进谏,请陛下不要南征了。”

    拓跋宏疾言厉色:“我们就要踏平南齐,统一海内。这次南征劳师兴众,如果无功而返,岂不遗笑天下?”

    众人不敢吭声。

    拓跋宏又再道:“想我们先人,世代居住在荒凉的大漠,朕带你们南征,是为了让子孙后代享受中原之富。如果你们不愿南下,咱们就定都这里,诸位认为如何?”

    文武官员面面相觑。

    拓跋宏当机立断:“你们都要明确表态,不能商议。同意迁都的往左边站,不同意的站在右边。”

    众人虽然不赞成迁都,但是听说可以停止南伐,便纷纷站在左边。

    迁都洛阳的事定了下来。

    拓跋宏特令司空穆亮,尚书令李冲,将作大将董爵等人负责筹建洛京,限期一年完成。

    同时令任城王拓跋澄回到平城,向留在平城的王公贵族作迁都动员。

    冯令华对冯润道:“如今主上还留在洛阳,过些时日他会亲自回到平城,召集贵族老臣,讨论迁都之事。”

    冯润一如既往的只听,没吭声。

    这又与她何干!

    以后众人都离开平城去洛阳,拓跋宏离开了,冯清离开了,拓跋澄离开了,拓跋羽离开了,想必,冯府上下人也离开。冯润想,到时候她一个人孤苦伶下留在平城,这下就安静了吧?

    自此,她死心塌地跟高菩萨在一起,岁月安好。

    冯令华离开宗庙后,冯润莫明的觉得烦躁。这烦躁,越来越强烈,人山人海般侵蚀着她,让她焦灼不已。

    冯润很想大吼一声,或是放声痛哭一场。是的,她必须要发泄,必须要做些什么,否则,她会被这烦躁逼疯的。

    于是冯润抬起了脚,狠狠地旁边的椅子踢去,脱口而出平日里冯夙最喜欢骂人的话:“下贱的奴婢养的!”——她也不知道这话要骂谁。

    来不及细想,只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