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都市藏真-第58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刮’、‘叉’则是统一的镂雕手柄,‘剪’最为精细,‘苏剪’工艺,剪刀脚镶嵌两片芭蕉叶,细微处只有几毫米厚,称为‘玲珑剪’。
第一千二百六十五章筷子博物馆
这一套全部做下来要整整一星期,所以价格不菲,但这样的东西却只能收藏,因为铜与液体接触对人体健康不利,并不适合使用,只能收藏。”
一边听波香卡的介绍,韩孔雀一边拿起一件件东西细看,特别是那玲珑剪,还真是精巧绝伦,虽然小巧,但看着就锋利异常。
当然,除了玲珑剪,其他几件也十分不错,这些改良后的蟹八件,造型为竹节,材料是餐具级不锈钢。
这里贩卖的大多数是不锈钢的,铜质收藏品很少,看了一会,韩孔雀只看到一套银质蟹八件。
银料实在太软,稍不小心就废了,所以为了省料,一般老师傅都会在打磨机前挂了一块塑料布,收集飞沫,重新熔成材料,敲敲打打,—套做下来花了一个月。
这套蟹八件是“昌记”目前售价最高的,要8800元,算是一套奢侈品。
“咦?这个居然不是昌记的?”韩孔雀拿着一个小碟子,上面的标记居然是“康”,这明显不是昌记出品的。
“这个也很有名,刚才那个是苏剪的传人制作的,这个是杭剪的传人制作的。”波香卡一看就笑了,现在在岛上,这样的老手艺人可不少,而这些都是韩星的成果。
他们这片海域没有文化底蕴,但国内的底蕴可不少,而且很多底蕴还是不被人重视的,这就给了韩星喜欢,加上白晓亦她们的帮忙,韩星就更是如鱼得水,得到了很多好东西。
而这些好东西当中,就有苏剪和杭剪的传人,而苏剪和杭剪是齐名的传统工艺。
杭剪的传入是苏、州城内康氏兄弟,制作蟹八件也小有名气,相比昌记蟹八件,除了外观迥异,八件里康氏多了一个“碟”,少了“镊”。
当然,也有人不以为然,认为铜本身已不适合当餐具,再做成“碟”,放进醋,那危害人的健康就厉害了。
而“镊”是蟹八件中用处最多的工具,伸进蟹脚把肉捅出,或挑捏蟹身深处的小肉,随心所欲,怎么都好用。
也可能是这种原因,康家兄弟的蟹八件就不如昌记经营的好。
“昌记”是苏州刀剪老字号,在乾隆年间就创了“苏剪”,与“杭剪”齐名。
“现在剪刀使用的少了,在几十年前,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把剪刀,那个时候,女儿出嫁,剪刀也肯定是陪嫁之物,现在这些已经不时兴了。”波香卡看着各色剪刀,有点感慨。
韩孔雀却有点不同意:“剪刀到什么时候都是经常使用的东西,也许现在大城市之中的年轻人不用了,但农村和一些老人,都是在使用的。”
“说的也是。”波香卡道。
“还是昌记的剪刀卖的好。”这可是昌记举办的展览会,所以这里的东西差不多全都是昌记制作的。
“一番琢磨一番新,燕尾裁成似锦文,绣阁红楼常作伴,金针玉尺便为邻。说的就是昌记铜剪刀的锋利耐用和高档。”波香卡道。
韩孔雀摇了摇头,道:“高档的东西,就从来不是普通平民可以使用的。”
韩孔雀小时候在家里也经常用剪刀,可民间的剪刀,却从来不用铜制作,一个方面是因为铜是贵金属,再个就是铜发软,并不适合制作剪刀,而昌记的剪刀都是高档货,铜的使用必不可少。
当然,铜用好了,确实比铁做的要好。
铜不易生锈,剪刀经久耐用甚至能当传家宝,又有辟邪之意,自古就成了江南一带的压箱嫁妆。
但铜过软并不能做刀锋,而是由钢(早期是铁)制成,两种金属的熔点不同,如何将其焊接在一起成为“昌记”最大的商业机密。
剪刀口处有弧度,剪硬物时不易劈开,这要求全部手工制作。
由此昌记铜剪刀,从来都不是百姓用品,而是富人的家藏。
早年有七把昌记铜剪刀,能换一栋带院子的大宅一说。
“走,我们去那边,看到那个,你肯定更惊奇。”看着啧啧称叹的韩孔雀,波香卡拉着他去了另一边。
“筷子?”看着这边的展品,韩孔雀还真是惊讶了。
筷子他们经常使用,他还从来没有想到过,居然还有这么多种类。
清代象牙宝石花筷,清代带刀筷子,一件件,一双双筷子,让韩孔雀看的目不暇接。
筷子是大家每天都要用的餐具,也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可是如果要问:中国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用起筷子?筷子这名称是怎么来的?估计没几个人能答上来。
就在这里,有一位老人,用30多年的时间,收藏了2000多双各类筷子,并出版了8本有关筷子研究的书,被称为国内“藏筷第一人”。
为了向更多的人宣扬中华筷子文化,他一直坚持免费开放他的“筷子博物馆”,至今已经有13年。
所以,韩星他们发出了邀请,这位老人就不辞辛苦的来到了这里,并协同其他几家,一快办了这个展览。
不要看筷子简单,但就是这么一个经常使用的东西,吸引的人却并不比精致的蟹八件少。
这位老人收藏筷子与“尼克松用筷”有关,他的“筷子博物馆”位于魔都一条文化街上,其实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只有10余平方米大小的一个店面。
如果不是仔细核对门牌号,很难想象,那里是中国第一个专门展示筷子文化的地方。
84岁的老人,身体虽还硬朗,谈起缘何收藏筷子,这和当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还有一定关系。
“尼克松在人民大会堂国宴上,刚刚把筷子放下来,一个加拿大的记者冲上去,把筷子抢到手,插进自己的西装内袋,后来,这位记者到了美国,十几个收藏家要买这双筷子。”
1978年,老人在报纸上看到这篇报道,深受启发,他发觉筷子不仅仅是吃饭的工具,更有很深的文化价值和国际意义,值得深入研究,可是却一直没有人做这项研究,于是,他决定自己来。
这一年,老人48岁,这之后,他几乎把后半辈子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了收藏筷子上。
如今,他已经收集到唐朝以来以及来自朝鲜、日本和泰国的筷子两千多双,材质各异,从金、银、铜到象牙、翠玉、竹木、珊瑚、兽骨、青铜等。
另外,他还收藏了几百种筷笼、筷盒、筷枕。
这些筷子摆在一起,就像是在默默地诉说着筷子的变迁史。
比如有一件细长的景泰蓝材质的长筒,筒身刻着满族和蒙族的文字,上端是一个盖子,下端缀着玉坠。
把盖子打开,里面是一副银质筷子和一把匕首,两只筷子由细细的银链相连,把银链拆下,竟然还有玄机。
原来,筷子中空,银链两头各连着一根牙签,藏于筷中,方便饭后剔牙。
“这种筷子是清代的,满族和蒙族吃饭原本不用筷子,都用刀,因为他们是游牧民族,后来他们进了北京城,皇家贵族吃饭用刀有损于他的形象,在这种情况下,就想出一个办法,把刀和筷子组合在一起,刀只是作为老祖宗的纪念品保留,吃饭的时候用筷子。”
另一套蒙古族贵族使用的筷子用具则更为复杂。
这是一个长约30厘米、直径5厘米、外面包裹着鲨鱼皮的圆筒,里面有象骨制作的筷子两副,叉子两把,勺子、漏勺各一把,一把刀,一把镊子。
另外还有两个银质小碟和两个小酒杯,圆筒可以用皮带拴在马背上。
蒙、古大草原地广人稀,有时几百里碰不到人家,有了这套餐具,沿路吃饭就不用发愁了。
老人还是为数不多的对自己的藏品很有研究的藏家,他不仅撰写出版了,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箸文化专著《筷子古今谈》,以及《筷子三千年》、《筷子的故事》、《古今中外筷箸大观》等八部著作,部分著作还出版了英文、日文和法文版。
筷子毋庸置疑是中国发明的,但究竟是何时发明的呢?
根据老人的考证,中国有文字记载的筷子出现在商朝。
“《史记》中有‘纣始为象箸而箕子怖’,纣王是商代末年的君主,他把大象打死以后,把象牙锯下来做筷子,显示他大王的豪华气概,这是我们有文字记载的第一双象牙筷子,但这并不是中国的第一双筷子,筷子的雏形则早在四五千年前就已出现。”
“在《康熙字典》里,只有‘箸’而没有‘筷’,是因为当时这种民间自发的改变,还没有得到官方的承认,所以没有收入进字典。
同时,在《红楼梦》中有“筷”也有“箸”,可以证明当时中国对筷子的称呼正在变化之中。”
从2000年前后起,老人这间位于文化路的“筷子博物馆”开始免费开放,并一直坚持至今。
在这超过13年的时间里,从来没有收过费,这耗费了老人大量的精力和财力。
但他认为,一直坚持下去的原因,就是不能放弃宣扬筷子文化。
第一千二百六十六章归国探亲
“我曾经调查了六千多名中小学生,其中80%的学生,都不知道筷子的发明地,还有10%的学生说筷子是日本发明的,中国毋庸置疑是筷子的发明地,这个为什么不能写入教科书,只有我老头子在喊,但我个人,没有力量,也没有精力。”老人感到深深的无奈。
虽然收藏了30多年的筷子,老人本人已经是闻名国际的筷子文化研究者,也曾被国际箸文化研究会授予“国际箸文化贡献奖”,他的“筷子博物馆”也曾吸引很多慕名来参观的人,但现在,去他的博物馆参观的人,却是是越来越少了。
收藏的两千多双筷子,能在10余平方米的店面中,展出的只是很少一部分,大部分的筷子只能在抽屉里藏着。
“我的那个博物馆,与其说是博物馆,还不如说是一个小店呢!那么多藏品,根本就摆不下,所以根本没有现在这种场面,就是去的人多点,都站不开,所以有些感兴趣的,看过几次,也就不再去了,现在,我就希望能有个大点的房子,可以摆出更多的藏筷。”
这才是老人接受邀请来这里的原因。
“老人家,现在你的愿望还没有被满足吗?”韩孔雀笑着道。
老人也笑的一脸褶子:“这个地方太好了,现在已经有很多人愿意帮忙,给我建立一家大的博物馆,不过,我还是愿意在孔雀岛上的国家博物馆中,单独开一个专馆,专门展出我的这些藏品。”
“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我想别人开出的条件肯定更好吧?”看着很多人在参观老人的筷子,而且还有很多是外国人,这就可以说明,老人的藏品,还是十分吸引人的。
老人笑呵呵的道:“我只是想给我这些宝贝找个好地方,就算以后我百年了,也不会被糟蹋了,国家博物馆好啊!那里人流多,我的这些东西就能够被更多的人看到,而且我还能收到一部分费用,这样我就能够收藏更多的筷子,让藏品更丰富。”
以前老人免费办展览,只不过是为了宣传传统文化,而这样的活动,一直做了十三年,其实是一种悲哀,他也想像其他文物一样,让筷子走进千千万万人的心中,让人珍惜,让人自豪。
展出赚的那点钱,其实他并不在乎,而他在乎的是那份收获的喜悦,只有有了收获,才能然他的收藏走入正轨,走的更远。
看到老人满足,韩孔雀也不再多说,他旗下的博物馆,如果有外面的人在里面开馆,那么门票收入是分成的,老人的这些藏品肯定不愁没人参观,这样老人肯定会有一份稳定的收入。
“岛上的一切都是欣欣向荣的,现在走上了正轨,只要沉淀一段时间,就没有任何人能够撼动我们的地位。”波香卡道。
“嗯,这也是其他几大家族着急的原因吧?”韩孔雀道。
“那是当然,最主要的是这里的人们安居乐业,只要你建国,我们这里立即是发达国家水平,不管是科技力量还是经济力量,就是军事力量,都能让我们在国际上占据一席之地。”波香卡十分自信的道。
“还是不要太自大了,如果有人真的想要颠覆我们这里的政权,我们是没法支持多久的,所以国内的大腿我们还需要继续抱着,这是不能动摇的基本国策。”韩孔雀笑嘻嘻的道。
他有几分几两重,他还是很清楚的,再说,他肯定不愿意跟国内弄僵了,毕竟他的家人可都在国内呢!
“谁也没要你跟国内疏远啊!我们不止不能跟国内生分,而且要加强联系,特别是我们当中有点身份的人,都要跟国内建立更紧密的关系,比如说让很多高层回国探亲。”波香卡笑的很是得意。
“你不会是让他们回国吸引人过来吧?这可是挖社会主义墙角。”韩孔雀笑着道。
“怎么可能?我们国家的人你又不是不知道,轻易都不会离开故乡的,故土难离啊!如果不是被逼无奈,谁愿意离开家乡?”波香卡的眼神变得有点悠远。
她肯定也是不愿意离开故乡的,可她已经离开有六七十年了。
“不要难过了,现在你回去,谁也不会阻止的。”韩孔雀道。
波香卡道:“所以,我们的回归,就是一种善意的表达。”
“不要闹出幺蛾子就好。”韩孔雀道。
“你一说我还真想到了点事情,如果你有空,可以去看看,我想你肯定会感兴趣的。”波香卡此时好像想到了什么好玩的事情,有点兴奋了。
“什么事情让你这么高兴?”韩孔雀问道。
“是毛绒的事情,毛绒的媳妇也回家探亲了,没想到她遇到了一些有意思的事情,希望你去看看。”波香卡笑着道。
“毛绒的媳妇?他结婚了?”韩孔雀惊讶的道。
“没有,不过已经定亲了,这次他回家探亲,顺便带着媳妇去了他岳父家,没想到就发现了好东西。”波香卡道。
“什么好东西?”韩孔雀也有了兴趣,能够让他都感兴趣的,自然是好东西,如果不是,毛绒不会特别传回消息。
“他没说,只是说让你亲自去看看。”波香卡笑着道。
“你肯定知道点什么了?”看波香卡笑的优点坏,韩孔雀猜测道。
“是猜到了点,不过你也肯定能够猜到,我想你也肯定想要去看看。”波香卡道。
“你不说地方,我怎么知道我会想要去看看?毕竟世界那么大,我想要去看看的地方太多了。”韩孔雀笑呵呵的道。
“古都汴梁。”波香卡道。
“开、封?这是一座很有意思的城市,你别说,我还真想去看看,如果可以,我还想带上一些学生,那个地方可比我们村的地下阴沉木有意思多了。”韩孔雀笑着道。
开、封建城距今已近3000年,现在的开、封城垣,是清代的开、封府城,也是解放前的河、南省城。
这是河、南现存规模最大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也是全国著名的中州古城,是我国仅次于南、京城墙的第二大古城垣建筑。
相传在2000多年前,周文王之子毕公高,曾经在此筑城。而“开、封”之名始于春秋,是郑庄公取“开拓封疆”之意而得名的。
战国时,魏惠王将国都迁到这里,定名“大梁”。
五代梁太祖建都开、封,改名“东都”。
后汉、后周、北宋均沿称“东京开、封府”。
金灭北宋后,改东京为“汴京”。
元明时代,开、封又曾称为“汴梁”和“北、京”。
因此,开封素有七朝古都之美誉。
韩孔雀喜欢收藏,而这么一个古都,其文化底蕴并不比现在的首都差,韩孔雀早就想要去看看,也许能够借着这个机会,过去看看也不错。
看韩孔雀有了兴趣,波香卡说起了最近的一些事情,当然也少不了毛绒的经历。
毛绒他们自从来到孔雀岛之后,就一只没有回国,最近岛上一切走上了正轨,韩星开始安排他们回国探亲,也是因为这个,让人认为岛上兵力空虚,才会趁机作乱,而那些人没有想到,这不过是韩星的将计就计而已。
话说毛绒回到熟悉的镇上,这时候,惨淡的夜市也开始摆出来,一些比较悠闲的人,找上三五知己,几个人凑一桌,天南地北地聊起来。
“这位老板,要不要坐车?”一个三轮车的司机将车开过来。
看见毛绒带着那么多的行李,就知道是外地赚钱回来的,这类客人比较豪爽,砍价没那么厉害,他们这些黑出租是比较喜欢。
“去毛家村多少钱?”毛绒问道。
这三轮车是带棚的,如果不是三个轮子,就跟微型轿车很相像,这是他们这里主要的出租车。
虽然是黑出租,不过他们乡镇上并没有出租车,再加上都是乡里乡亲的,这些黑出租还是很有信用的,所以毛绒并没有任何担心。
这样的三轮车他知道,价格他也知道,只要相差不大,那就算了。
加上现在天都黑下来,一般价格都会贵一点,这也是可以理解,再说,他也想要早点回到家里。
“那个村子的道路不好走呀!加上现在天黑!老板,我也不坑你,二十块吧!”司机开口道。
这价格还算公道,略高一点,毛绒也没有计较,毕竟,他也算是赚了钱回乡的人,为了一两块钱在这砍价,似乎说不过去。
“得!帮我将东西放在车后吧!”毛绒开口道。
司机见毛绒连讲价都省了,心中大喜,赶紧将车子停好,然后车后门,将行李放进去。
“好,你坐稳了。”上了车,司机提醒道。
路上,司机侧敲旁推,大概得知毛绒的情况,居然是从国外回来的,这让司机很是羡慕。
毛绒只是稍微说了一些岛上的情况,司机就双眼放光了。
这样的好事可是可遇不可求的,不过,他还得打听一下毛绒的根底,只要情况属实,他马上将三轮摩托车卖了,跟着毛绒出国去赚大钱。
第一千二百六十七章欢聚一堂
只是一会儿,毛绒就了解了这个司机,一万八千块钱的三轮车,牌证齐全,不过车子的发动机不行,最多跑两三千公里就要大修一次,这样让他也赚不到几个钱。
他的这辆三轮,只不过是比普通三轮精致一些,上面密封了一个车体,把人全部藏在了车内,虽然风吹不着,雨淋不着,但国内的发动机技术还是太差了。
每个月大修一次,赚的那点钱全给修车的了,这样还不如出去打工呢!
半个小时后,毛绒如愿回到毛家村,司机将行李拿下来,还关心地询问:“要不要帮忙送到家?”
他看见毛绒那么多行李,一个人怎么拿?得搬好几次吧?
毛绒想了想,还是谢绝司机的好意:“多谢啦!不用,我家很近,就是那家,我喊一声,家里人就会过来。”
毛绒付了二十块,司机谢了一声,再三准问,确认毛绒不需要帮助,才开着车离开。
看着司机的三轮车启动了,居然还回头看了几眼,好像在确认毛绒的住址,这让毛绒笑了起来。
毛绒带回来的东西,虽然看着多,但却不重,这里面除了一大袋的鱼干,还有一包自己随身的物品,有带回来的贝壳等,以及自己的衣物之类。
还有一袋,就是他准备好的饼干等零食,以及准备给父母的新衣服。
他刚准备将鱼干留在原地,一会再过来拿,这时候,一个手电筒照过来。
“哎呀!是大哥呀!这么晚才回到?二叔他们肯定吃饭了,这么多东西,我帮你拿一点吧!”
听到这声音,毛绒已经知道是谁了。
这是他堂伯的一个儿子,现在也没有读书了。
平时,就在家里帮忙,如果镇上有事做,他可能会去赚点烟钱。
“小亮,这么晚还出来,不怕大伯骂死你?”毛绒笑道。
“怕什么,天天骂,早就免疫了。”毛亮无所谓的道。
得!毛绒无话可说了,貌似,这家伙还真是这样的情况。
虽然他有点不着调,但也是他大伯纵容的关系,如果不是害怕毛亮出门吃苦,毛亮早就出去打工了。
“这不会是干鱼吧?腥味那么重。”毛亮凑近,鼻子抽了抽,马上闻到鱼腥味。
“你的鼻子还算正常,没错!这是海鲜,回头,你拿一些回家,让大伯他们也尝尝,这可是我亲手晒制的。”毛绒一边走一边说。
毛亮也早就听说,这个大哥在外面混得不错,赚了不少钱,据说,是当保安的,不过在大城市,就算做保安,也比在家里赚那仨核桃俩枣的强。
前段时间,还有媒婆上门,说要介绍闺女给他大哥,不过,听说大哥已经有对象了,所以这个热闹才沉寂下来。
以前,看见大哥当兵的,很多女家都嫌弃,现在听说赚了大钱,有前途,都不介意了,全都上门了,不过好像已经晚了。
“大城市就是好啊,那里的大海漂亮吧?很多鱼?那些鱼很大的吧?”这时候,毛亮也忍不住询问,能够在魔都那样的大城市扎下根的,肯定是有本事的,要不然也不会有人给他大哥说媳妇。
可怜,他连本市都没有走出过,最远的也就是读书的时候,到市区两年,也就是在市区读书的两年,让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一些阅历,要不然就跟家里的很多人一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不过,他高中没有读完,家里爷爷重病,供不起他读书了,加上他自己也不大想读,于是很爽快收拾东西离校。
这样,家里少了点压力,自己也高兴,更重要的是班主任、学校也高兴,终于送走了一个拖后腿的。
“嗯!漂亮,以后有机会,你去看看就知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