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踏秦川-第1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阳’立于不败之地。”
“不!”李信道:“几日前,陈余给我写了一封信,说我以一个假张耳骗他出兵,他将集赵代两国人马前来‘阳’助项羽灭我。所以,韩信不能调,调之陈余很可能尾随相击,导致韩信兵马大败,这里的局势只能靠我们死顶。只要我们能守到韩信破了赵、代、燕三国,渡过黄河截断项羽地粮道,那时便可大胜项羽。况且,我们真正的敌人是楚国的大军,这是需要韩信前去牵制的。”
“可……‘京邑’、‘索邑’两道防线岌岌可危,臣等担心万一守不住……”韩敬道。
“我们打不动了,项羽同样打不动了,现在就得拼最后一口气,看谁先坚持不住!”李信道。
“要不……”李敢舔了舔干裂的嘴唇,道:“我们骑兵还有七万,分出一半前往助韩将军他们御敌!”
“万万不可!”韩敬、周勃等将领同时摆手道:“‘阳’城的安危全在你们地身上,怎能分兵?”
“是好钢就得用在刀刃上!”李信道:“让你李敢前来‘阳’,是对付项羽的骑兵的,不是让你对付步兵的!”
“仗已打了一月有余,连项羽的面都还没有见到,他究竟躲在什么地方?”张良沉思道:“以项羽之勇,仗打月余不见其踪,这不是他的风格!我看项羽也是没料到大王突然会如此强硬,以多出大王兵马一半的优势却拿不下‘京邑’、‘索邑’两地。再加上,韩信东击魏国,共敖、吴攻打‘彭城’,这两件事情也使得他大吃一惊,在后援兵马很难快速调来此地的情况下,他也想给大王致命一击。”
“这就如同两个使剑高手对决,前边所作地一切只不过是在扰乱对手的视线,真正的对决是亮剑的那一刹那!我们地剑是李敢的七万骑兵,项羽的剑是他那三万骑兵,现在最关键的是如何逼项羽出剑,先毁了他的剑再说。”李信脚踩在地形图上,迈过了‘京邑’与‘索邑’两个地方,最终停留在‘阳’东三百之外的一个叫‘武强’的地方,此处距当年张良刺杀始皇帝的所在‘博浪沙’不过数十里地。他道:
“如果我是项羽,必会把对手屯在‘阳’里边的兵马全部吸引出‘阳’,困于‘阳’南边的‘京邑’与北边的‘索邑’,而剑则藏在‘武强’,等待一个最好的时机出击‘阳’,一战而胜!”
“您是说项羽藏在‘武强’?”张良问道。
“应该就在武强,可以派出探马前去刺探。”李信道。
“如果项羽真的藏在武强,这仗就好打了!”张良笑道。那里的地形他十分的熟悉,如果在‘武强’附近比剑的话,胜算十足。
第五卷 灭楚 第二十一章 仁义之师
更新时间:2008…9…14 20:31:14 本章字数:4221
余写信给李信,说要派大军前来助项羽并非是因为愤是说得出做得到。在韩信拿下魏国不久,前边开路的代国七万人马已赶到离‘平阳’不远的‘阙与’附近,统帅是赵国一代名将夏说,陈余破常山王张耳时他立了首功,现为代国丞相。
韩信的三十万大军,有一半还停留在‘蒲坂’附近,一小半仍在做着打扫战场看押俘虏的琐事,留在‘平阳’县的只有从龙门山渡河的三万人马。得益于这些年对兵马的刻苦训练,再加上有一种舍我其谁的气势,对于压城而来的代军以及紧随其后的赵军,凭三万人马守城的韩信一点也不怯。他筹划着用个什么办法靠比敌人少了一半有余的兵马大破‘阙与’的七万代军,一个谋土道:
“厉来将军用兵都是多多益善,这一次是想以少打多,不等兵马聚齐就要与夏说开战?”
“以精兵击一弱旅还用得着以多胜少?”韩信从魏豹的王榻上站起身,走到地形图前,道:“夏说自号仁义,从不打不义之战。有时候我常想不通,这样的一个人怎么就能成为一代名将?天下哪有不义之战,胜利的那方说自己是正义的失败的那一方还能反对?命都没有了,他拿什么反对!”
“自古以来还是有三场著名的仁义之战的!夏王朝第一帝文命,商王朝第一帝子天乙。周王朝第一帝王姬发,他们所发起地战争都是仁义之战……”这个谋士也算是孔子的门徒,鼓吹起仁义来自然是一套接着一套,却没发现韩信一听他谈起仁义一张脸已变得黑沉,正要宏篇大论的证明仁义对战争胜负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韩信一声怒喝:
“仁义。够了!这三场战争又有哪一场不是靠诡诈的计谋赢的?王姬发没有姜尚他能击败商纣取得天下?无论是保卫国士不让别国侵略疆土,还是为得土地发兵攻掠他国,只要是战争,本质上虽有些不同,但战场上两军对阵又有什么不同?战场上短兵相接,枪来戟去,血流成河,为了能保住性命。不管你是圣贤还是禽兽,是代表正义地还是代表不义的,每个兵卒都会竭尽全力的置对方于死地,绝不肯把性命送给敌人。天下没有一件东西能与胜利相比,战争尤其是这样,只要你胜了,想把对方说什么都行。所以,两军一旦开战,只有智慧之师、勇敢之师,哪有什么狗屁仁义之师。取得胜利的那一方自有人来称颂他是仁义之师。所以仁义不是自己封的,它只会附在胜利者的身上。”
谋士见韩信狂怒,知道一时半会没有办法说服,再说下去只怕韩信会一时恼怒斩杀了自己,讪讪一笑,找了个理由退了下去。食其听罢韩信的这番言论。忍不住鼓掌道:“将军这番辩仁义与不义,只辩得那些‘礼义廉耻仁义道德’常挂嘴边的儒生们哑口无言,含羞而退,实在是大快人心!妙也,妙也!现在,常有一些跳梁小丑想教大王仁义,真该让大王也来听听将军地这番雄辩!今日,我就要押解魏豹前去‘阳’交给大王。临行之前我想知道将军会如何对付夏说这个假仁假义的仁义之师。”
“这个好办!我打算亲率一万兵马前去‘阙与’诱夏说出来,然后让剩余的两万人马从两翼出击,三面夹击夏说的七万人马,如此可胜也。”韩信道。
“好计策!可是……”食其面露担心之色。顿了顿道:“将军亲自诱敌,万一夏说以七万大军把将军围困起来,将军岂不是有性命之忧?”
“我料夏说不会围困我!”韩信呵呵而笑,十分自负的道:“夏说此人一根筋,念念不忘所谓的仁义,怕别人说他不义自会与我军对垒而不战,等我军来够七万人马后方始开战。我攻其不防破其不备,三万人马足矣。”
“我一个说客,军事谋略方面难攀将军的项背,将军既然有把握,看来破夏说只在弹指一挥间。不过临行之前我有一事需明告将军,也好让将军有个防备。”食其道。
“还请典客指教!”韩信十分恭敬的行了一个礼,道。
“我常去赵代二国,发现代国的兵马制度与各国兵马皆不相通,诸国多使用募兵制或是屯兵制,最多是两制齐用。陈余使用的却不是募兵制,亦不是屯兵制,而是沿袭古齐国地抽兵制,将军对战之时还需小心。”食其说罢,拱了拱手退出王宫大殿,只留下韩信坐在王榻上喃喃了一句:“抽兵制!”
说实话,韩信打心眼里看不起西魏、赵、代、燕、齐等诸国的兵马。李信兵退‘彭城’,百万兵马被项羽三万骑兵尽破,这更说明了诸国兵马乃是乌合之众,加剧了韩信对诸国兵马的看不起。当李信一道召令让他从西往东连破西魏、代、赵、燕、齐等诸国兵马,他本来打算只带十万精兵就够了,不过事后想了想,手握重兵有手握重兵的好处,也就对李信调拨来的兵马照单全收。
“抽兵制?陈余怎么到了这个时候突然用古老的抽兵制,如果真是这样地话的确是有些不好对付。”韩信又喃喃了一句。
所谓抽兵制,可追溯到齐恒公时代。那时齐国尚小,为了争霸天下,管仲给他想了个抽兵的办法。具体是这样的,把全国的百姓以五家为一轨,设轨长一名。十个轨合在一起,称之为里,设一个里司。四里为一连,设连长一名。十连为一乡,设良人一个。如此,五户人家为一轨,每家出一个壮年,这五个人编成一个伍,由轨长率领。十轨为一里。这五十人
了一个小戎,由里司率领。四里为一连,一连就有成一卒由连长率领。十连为一乡,也就是说一乡有两千人,组成一旅。由良人率领。五乡为一帅,所以有一万人,组成一军,由一个大将率领。
平时,农忙时这些人以里为单位,保护村庄地安全以及做一些简单的征战训练。每月,以乡为单位组织一次较大的训练,教兵卒们攻战之法以及阵形地排列。每年有两次大规模的训练。第一次是在春耕之前,以帅为单位集合起一万人马,演连大军的阵形配合。第二次是在秋收之后,也是以帅为单位集合起一万人马,练习如何冲锋陷阵。
—
这样兵制地好处是显而易见地,同一卒伍的士兵,他们从小时候就一起居住,长大后又一起游玩,祭祀时互相祝福对方,有死丧时互相勉励彼此。真正做到了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一人哭泣众人同哀。一旦打仗,很自觉得他们都会用自己的性命保全对方的性命,而活着的人为了替死去的人报仇,抛弃掉所有的惧怕,以大无畏地勇敢去杀死敌人。即使是在夜里发生了战争,只要有一个呐喊一声。熟识的人就会往他身边相聚,不至于会被杀散。
然而,这样兵制的坏处也大得很,它把每户人家都牢牢焊死在原处不得迁移,一个小小的改变就会牵动整个军制。而且这些兵马调集起来极难,没有三五十年的磨合形成不了战斗力,最致命的是无法大规模征兵,只适用于小国。所以。当诸多的小国被兼并之后,尤其是到了战国七雄的时代,每次战争动辄几十万上百万兵马,靠抽兵制根本无法满足战场的需要。于是各个国家都放弃了抽兵制而改用募兵制或屯兵制。到了秦统一六国之后,募兵制也逐渐的退出历史舞台,除了在战争时期才启用,平常所使用地全是屯兵制。这样一来,既可把土兵完全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专心致志的练习格杀之术,成就一支精兵,到了战时又能极快速的组织起人马,靠人数的从多来左右战争的胜负。
按说,韩信三万精兵的战力比夏说七万由抽兵而得来地兵马战力高得不止两个档次,可夏说的人马都是乡里乡亲,互相之间十分熟识,一旦杀疯起来凭三万战七万又没有十足的把握。
“抽兵……陈余啊陈余,你怎会启用如此古老的兵制?夏说,你不是仁义之师吗?要等我七万人马到齐才开战,那我就给你七万人马开战,七万如果不够,再给你七万如何?”韩信心中暗道,嘿嘿一声冷手,写了两道将令。第一道将令命暂守‘浦坂’的陈婴兵分两路,一部接防英布打扫战场看押俘虏的活计,一部速来‘平阳’。第二道将令命英布率旗下所有兵马前来‘平阳’,将手下任务全部交由赶来的兵马接手。
……深居‘阳’县衙的李信连派十二路探马前去打探‘武强’地消息,可这十二路探马合计四十八人就如泥牛入海,再也不见返回。没得到消息就是得到了最有用的消息,此事从侧面也反映项羽应该就在‘武强’,不然‘武强’周围不可能密不透风、鸟飞不进。
“‘武强’西百里,就是这里!”张良指着地上的地形图,道:“这个叫‘煮枣’沟的地方应该是个伏击地好地方。‘煮枣’沟虽带了个沟字,可这里并没有沟,是个十分适合骑兵作战的平原。妙就妙在这处平原并非一望无垠,两侧有两片硕大的枣林,枝叶茂盛密密麻麻,绝对可藏得下数万骑兵。”
“你说项羽究竟在不在‘武强’?”李信并未去看张良指向‘煮枣’沟的手,而是盯着张良的双眼问道。
“种种迹象表明,项羽就在‘武强’!”张良顿了顿,补充了一句,道:“就算他不在‘武强’,三万骑兵肯定在‘武强’。”
“你说,怎么才能把项羽从‘武强’引出来与我们的骑兵决战?”李信把眼往门外一扫,见食其快步朝大堂而来,笑道:“你别看我每天跟没事人一样,其实我时时刻刻都在承受着一种煎熬,不过这种煎熬似乎马上就要结束了,希望魏豹能把项羽给引出来。”
“大王!”食其走入大堂,掩嘴嘻嘻而笑,道:“恭喜大王,贺喜大王,韩信在河北战场大显神威,没等魏豹率兵赶到‘平阳’,后边赶到的漠北雄狮已把魏国兵马团团围住,生擒了魏豹。”
“魏豹可好?”这个消息李信早已得知,道。
“魏豹好的很,能吃能睡,只是精神头有些不好。这一路上啊,臣试图与他说话,问问他为何不归顺大王走到今天这一步。嘻嘻,可是臣说上十句话他也不说一句,整日里哀生叹气的,就如死了亲娘老子!”食其又是掩嘴一笑,道:“大王可要把他带上堂来好好羞辱他一番?”
“把他先行看押起来吧!”李信道:“韩信现在所忙何事?”
“陈余派夏说为大将,正在‘阙与’准备攻击‘平阳’,他正忙着如何对付夏说呢?”食其把‘平阳’附近的局势一一说了,李信哈哈而笑,道:“夏说不足为虑,相信韩信战他易如反掌。只是……我怕韩信连胜两仗,犯了轻敌大计,最后裁在陈余的手上。听说新近有个叫李左车的人投靠陈余,各种迹象表明这人对军事颇有研究,得让韩信小心提防才是。你先下去吧,过几日再替我去见一见韩信。”
第五卷 灭楚 第二十二章 兵者,诡道也
更新时间:2008…9…14 20:31:15 本章字数:4390
了把项羽引将出来,李信把魏豹囚禁在‘煮枣’沟附上,看押魏豹的为猛虎骑兵营以及两万普通骑兵合计为三万人马,数量与项羽的骑兵相等。暗地里,枣林之中还暗伏有四万骑兵。
项羽当大哥讲义气是出了名的,李敢把魏豹架在营前轮番的折磨,盼望着用已投靠楚国的魏豹把项羽吸引过来。一连过去三天,‘武强’仍如以往一般,没有丝毫的动静。
三天!三天已是躲藏在枣树林骑兵所携干粮的最大限度,三天无果,李敢无奈的收起骑兵返回到‘阳’,半路上魏豹不知这样的折磨还会持续多久,趁看押的兵卒不注意咬舌自尽。
京索两邑的战争还在继续,不过经过漫长的厮杀两军已不像先前那样寸土必争,双方各自占据有利的地势相持起来。每天一大早,如同例行公事一般双方的帅营会在同一时刻响起战鼓声,一支人马从营中冲出往对方营地杀去。两军与两阵中间的位置相遇,在进入对方弓弩射程之前停了下来,象征性的比划两下,各退一里,直等到傍晚鸣金收兵回营。
如此过了月余,天气渐渐转凉,突然有一日‘煮枣’沟周围的枣树林起了一片大火,大火一直烧了三天三夜,当枣林成为一片灰烬,飘散在上空的浓烟散尽,项羽派使者给‘阳’城里的李信送来一封书信。上边写着几个苍劲有力地大字——三日后,‘煮枣’沟决战!……
韩信以多于夏说两倍半的兵力,全歼‘阙与’附近的代军,夏说亦被英布斩成两段。之后,抰大胜之勇,韩信领大军缓缓而行率领数万兵马急攻赵国。这一日来到一个叫‘番吾’的地方,离赵国都城不过二百多里。
太行山脉连绵千里,中间共有八断,形成八个被两山紧夹的天堑,是八个易守难攻的军事天险。‘番吾’正前方就是太行山地第五断,山凹凶险的跟一口井一般,遥遥看去四周一片寂静,说不出的诡异凶险。
韩信暂时把大军停在‘番吾’。一边等后边跟随的大军前来,一边派出探马打探敌情,以防赵军在此安下埋伏。那一边,赵王宫大殿内,赵王歇、丞相陈余,国尉李左车早已得知韩信全歼夏说大军以及屯军‘番吾’的消息,三人加紧商量着对策。
“不知此计是否可以成行?”陈余长叹一声,他已把三十万东拼西凑起来的兵马全部安营于太行山这道关隘附近,准备全歼韩信亲率的这支人马。若想保住赵国与代国的安危,只能凭此战胜了韩信。不然终有被韩信所歼之危。
“大王,丞相,臣此计必能成行!”李左车十分自负地站起身走到地形图前,道:“首先,丞相大人以张耳之事迁怒于李信,迷惑李信赵、代两国大军将去相助项羽。使得韩信误以为我们已倾全国之力,境内空虚容易趁虚而入。其次,丞相大人为了钓韩信上钩,一下子送去七万人马并带上夏说的一条性命。韩信得西魏、‘阙与’两次大胜,心中必会看不起大王与丞相,急不可耐的不等大军而率数万人马犯境。如今,瞧其屯兵‘番吾’的架势,他已相信我国空虚与丞相亦是个不堪一击的蠢货罢了。只是担心于凹口有埋伏方迟疑不前。”
李左车说自己是个蠢货,陈余虽知这是他的无心之说,但心中终究不喜,道:“你说要率三万兵马。等韩信过了凹口,攻击敌人的粮道以及阻敌大军,不使后续敌军通过凹口。可我仔细又考虑了一下,韩信这次前来所带领的兵马都是训练多年的精兵,万一挡不住,岂不是要功败垂成?”
“韩信粮道被劫,又被丞相的二十万大军围困,后续大军必然会着急于通过凹口解救韩信。关心则乱,乱则无形,敌军数量虽有二十多万,又是一群经过多年训练破西魏兵马亦如反掌地精兵,但在大乱之下士气将会降到极低。臣所率兵马不到三万,行上阻韩信下阻敌援大军之任,看似不可能完成,其实凭借凹口天险又在敌士气低落之时,应有八成往上的把握!”李左车道。
“八成?八成!辛苦筹划多时,又搭上我七万将士的性命,竟无十成胜算!这……如果一战不能胜,让我有何面去见地下的夏说?”陈余十分伤感的道。
“今日之事,不行此计无一胜算,赵代二国终将被韩信所灭。赔上夏说的一条命,把胜算一下提高地八成往上,我想就算我们败了,夏说也不会怪罪丞相大人的!还请丞相大人收起妇人之仁,暂且别为泉下的夏说与数万将士伤心,只有战胜韩信才是能他们最大的安慰。”李左车道。
“国尉之言,应该是目前来说最好的计策。可寡人担心,要是韩信不上当非等大军聚齐之后才通过山凹又该如何?要知道,背水一战他可是连使了两次,一次在河南地大破匈奴兵,一次与刘邦战大破张耳军,他还会第三次使此背水一战?只怕不太可能吧!”赵歇听陈余与李左车说了半晌,开口道。
“回大王,臣料定韩信一定会再使背水一战之计,如果我们再放出一点假消息的话,既可迷惑韩信让他不知我的行踪,又可坚定他再行背水一战的计划!”李左车道。……
探马回报,前面凹口与太行山上不见赵军一兵一卒,赵军全在凹口北百里开外地一处营垒之中,与垒对望数十里外鬼使神差的还有一条不大也不小的河流——桃河。更重要的是,事先安插隐藏在赵国各县,以商人等身份为掩护地探子,不约而同地送来一道消息。说的是陈余拒绝李左车断韩信后路的诡计。说什么他赵、代两国是仁义之师,不正面大败韩信兵马而使诡计取胜,各国都会看不起他,要与韩信在赵国境内决一死战。
“真是有什么样的臣子就有什么样的大王,陈余,哼……”韩信从鼻端发出一声冷笑。将探子的奏报交于帐内地英布、陈婴两员大将传看。
英布扫了手中的奏报一眼,递给身边的陈婴,道:“将军准备如何应付?”
“还记得破张耳大军时的事情吗?”韩信微微一笑,走到地形图前,道:“陈余既不听李左车的建议我又何惧于他?他在此处安营所寨占据险要,吹口要与我军决战。这样正全我意,如果他没有看到我的帅旗,一定不会攻击我们的先头部队。害怕把我吓走。我准备先派一万人马大摇大摆的通过陈余营垒,在‘桃河’附近集阵……”
“将军准备再行背水一战之计?”英布鄂然道,不过他这人是个从不知危险为何物地主,马上开心的道:“既如此,我愿再率两千人马冲营拔旗。”
“万万不可!”陈婴放下手中的奏报,大惊道:“韩将军背水一战之计连使两次,这是天下人皆知的事情,陈余乃是一代名士,李左车更是个诡诈的将领,如果奏报上的消息乃赵国一计。将军贸入凹口,赵国伏兵一起,把将军与大军主力隔断,到时要置大军于何地?”
“兵者,诡道也!”韩信呵呵一笑,道:“我连使两次背水一战。陈余想我必不会第三次再使此计,这不正合了出奇不意!种种迹象表明,陈余屯集大军要以仁义之师战我不义之师,更不听李左车之策,哪会算得我会第三次使用背水一战之计。灭他七万代军,杀他国中丞相,陈余恨我入骨也,一见我帅旗打起必会率全军从营垒出击。到时背水一战水到渠成。此乃上天给我们的一个好机会,一切条件都为了让我再使背水一战,你又懂得什么?”
论兵法谋略,陈婴自是比不了韩信。但他感觉这绝对是赵国的一计。可是,韩信连得两场大胜,心中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