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穿越战国做皇帝-第1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至于升任苗单为中军幕府军师之令,一来苗单之名气甚大,对其战阵之才,帐中的这些将领们心头是无一不服。在他们看来,别说苗单只是做个军师,就是做数十万大军之统帅,也足以胜任。二来赵括先以爵位之赏,稳住了廉颇中军幕府的原班人马,为军师苗单的上位恰如其分地做了铺垫。
惟其如此,幕府司马、军吏也是齐声应诺,无一人质疑赵括此令。那爵位意味着身份地位,意味着粮食财货,更意味着来日晋升的优先机会,这些人精一般的司马、军吏们自然通晓此中之利害。见司马、军吏们如此泰然,众将便也会意,便慨然接令了。
就在帐中众将殷殷期盼之中,上将军赵括又昂声发令了。
“本将第二道军令”赵括语气骤然凌厉起来,“自今日起,各营立即做攻敌之备。半月之内,散守各处营垒之军兵,集结成营、大队驻扎”
“专一防守之器械,尽数退入辎重营,弓弩、云梯、云车、投石机等诸般攻敌器械,做速入营骑兵之武器,全数更换为我御林军飞骑营一般制式”
“营垒、军炊、器具一律退库,军士复我赵军骑射劲卒剽悍凌厉之风,人各十斤干肉、五袋马**。来日,待本将攻击之令一下,便做一往无前之冲锋陷阵”
“嗨”上将军赵括话音刚落,只听中军大帐中便是轰然一声大喝,数十位战心斗志正盛的将领们齐声呐喊之威,声势甚为惊人,这声大喝简直如同闷雷突响,几欲掀翻那中军大帐一般。
坚守两年之数十万赵军,陡然转守为攻并非易事,上将军赵括酌情考虑,给了大军半个月的备战时间。
至于那军器坊新式武器装备,操练纯熟尚需时日,数量也是不足,唯一可以迅速配备的,便是骑兵之连发弩了。赵军人称骑射劲卒,就在于骑术和射术高人一筹,若是骑兵们再配上操作简易、威力大增的连发弩,其战力自然更上一层楼。
至于粮草之事,上将军赵括将其分为随身粮草和备用粮草。随身粮草越多,士卒的灵活机动性便可大增,十斤干肉、五袋马**随身携带,便可供士卒十日之用,在这战国之世来说,这已是能随身携带军粮之极限了。
便在这时,上将军赵括那灼热的目光猛地转向了御林军的千夫长陈不群,只听赵括昂然大喝道:“本将第三道军令陈不群接令自明日起,猛虎营将士们,便洒向这方圆数百里之山地,依托地势,因地制宜地展开游击战”
“所谓游击战者,此中之要有二。一者,须不时地骚扰那秦军,若有机会赚来便宜,当放心大胆去赚;若是秦军追来,迅速借着地形的掩护撤退;记住,若是赚不到便宜且不可贸然进攻若是幸运,能取那秦军将领之首级,每取一颗,本上将军赏爵一级;若是能取秦军大将桓龁、王陵、王龁、蒙骜之首级,赏爵三极;若是能取那武安君白起之首级,赏爵五级、位列朝堂”
“二者,排除万难险阻,也要密切沟通、联络我大赵诸军,随时向中军幕府及各位统兵大将,细细汇报那秦军之一举一动若是因消息无法传递,而致使大军延误,本将严惩不贷”
“嗨”那御林军千夫长陈不群昂然闪身出列,对上将军赵括拱手便是一声暴喝。陈不群心头明白上将军赵括所言游击战之艰难,但是越是艰难,越现出猛虎营钢铁将士非同凡响之勇悍,越现出他这位千夫长之高才。因此,猛虎营千夫长接令后,心头大觉痛快,恨不得立即扎进深山,将那秦军将领的人头一颗颗献于上将军赵括案头。
上将军赵括望着日渐成熟的千夫长陈不群,心头便是一阵暖意涌来。这昔日急功近利的陈不群,终于磨练了出来,才堪大用了。对陈不群这一路的特种作战,上将军赵括甚为看重,因此许下了一赏一罚之诺。为的就是要让陈不群明白这游击战之艰难,为的就是激发出猛虎营这两千多名苦心培育的特种战士,来日能发挥出最大的战力来
飞骑营千夫长苗邦、劲步营千夫长申阳见陈不群已是欣然领命,不甘落后的他们心下略显焦急。望着陈不群那意气风发的模样,心头羡慕无比的他们眼看便要出列请命,但是跟随着赵括磨砺数年的他们,还是克制住了,稳稳地立着未动分毫。
上将军赵括适时地一瞥,只是一眼,便发现了苗邦、申阳这两位心腹爱将之异常,便朗声发话道:“飞骑营将士,指导其他各营之骑兵,尽速将连发弩操练纯熟,并练习三骑锥战阵之运用;劲步营将士全体出动,一部分协助其他各营备战,另一部分协助辎重运输队伍,将我御林军之重型连发床弩、霹雳炮车等军器,十日内运抵前线”
“嗨”听闻上将军赵括号令完毕,千夫长苗邦和申阳便拱手齐声接令。虽然他们的任务不如陈不群深入前沿阵地杀敌来得痛快,但是御林军森然军纪的磨练毕竟非同寻常,上将军赵括号令一出,他们便是条件发射一般,慨然接令了。
“三道军令已下,往全体将士精诚团结,半月后做好一切攻敌准备”声调高昂的上将军赵括,一声中气十足的呼喊,便将三道将令下达完毕。稍后,只见那帐中的将领们纷纷拱手告辞,闪身出了中军大帐。
此时的中军大帐之中,只剩下了军师苗单、幕僚韩曲、百夫长方地以及全体原班中军幕府之司马、军吏。适才气氛肃杀、人头攒动的中军大帐,登时变得一片沉寂。上将军赵括摆了摆手,开言道:“各位先行忙去吧军师和韩先生且过来,咱们再看看这沙盘”
上将军赵括话声刚落,那一班司马、军吏便呼啦啦散开,各自忙活去了。上将军赵括拉着军师苗单和韩曲,拿起那油光发亮的竹鞭,便在那硕大的沙盘上又指指点点起来。对攻之战即将铺开,对其中的几处要害地形,大将军赵括便是又将可能的战术变化尽数推演了一遍。
(今夜第三更,求月票,求打赏,求订阅,求推荐~~~小生拜谢各位书友的支持,您的支持乃小生努力码字的源动力)
第两百七十三章 举国大决
第两百七十三章举国大决
未时一过,数十万赵军各处营地,便如同大梦初醒一般,在众位将领的严令下,悄然发动起来了。
这两年以来,赵军士卒都是凭借营垒坚壁而死守,骤然间要转入进攻准备,却是谈何容易?两度春秋寒暑,营垒几乎变成了兵士们的家室。每道营垒后都挖掘了无数山洞,避风处的山洞睡觉,通风处的山洞造饭,溪流边的山洞沐浴,深涧旁的山洞做茅厕,营垒中段的宽大敞亮山洞,便做了各个都尉的“幕府”。
丹水、石长城防线的赵军士卒,日复一日无仗可打,猛勇的士卒们便在这种军营“山居”中,渐渐变得有些散漫了,有些疲惰了。
如今上将军赵括雷厉风行,一道军令颁下,便要在半月之内回归当初随着赵武灵王大草原血战一般的轻兵大营,却是有多少军务要改头换面?一时间,长平四面的四十多座大营垒里,便是人声鼎沸、战马嘶鸣、车马交错、兵队穿梭。入夜时,遍山火把;白昼间,绛红旌旗猎猎,远远望去,恰似那半个上党山地,都要燃烧起来了。
便在数十万赵军迅速为由受转攻而备战之时,上将军赵括的中军幕府,却悄悄迁出了长平关,北上三十里,在丹水上游的一处巨石林立、杂树丛生的山地,一连数日伐木取材、挖掘壕沟、搭建营帐,神速地构筑了新的中军行辕。
待行辕扎好后,上将军赵括召来中军司马,命人刻石以为这无名山地命名。在原本的历史上,此处山地并无名字,可是说是荒山野岭并不为过。但是长平大战之后,后世的文人墨客前来凭吊之时,给它取了个贴切的山名,那就是将军岭。赵括命人刻上的山名,便是将军令这三个砸凿出来的大字。
所谓将军岭者,上将军赵括驻扎之山岭也。赵括以此命名,并非毫无根据,这座山是否真的有大军驻扎过,在赵括穿越前的时空里,已经得到了考古的论证。那一堆堆叠压交错的森森白骨,便是赵军大营曾在此驻扎,且战败后变被坑杀的见证。
那日,上将军赵括望着面前已被涂抹成血红色的“将军岭”这三个朱漆大字,便是一掌拍向身边的山岩,咬着牙字字句句地清晰言道:“将军岭,将不再是我赵军将士的耻辱之地,来日,且看本将军如何屠灭秦军,扬我大赵骑射劲卒之声威”
上将军赵括曾率领“军统”特训太行,曾一连数月实地踏勘上党的山山水水,更曾将那硕大的上党沙盘看得滚瓜烂熟,可以说,论及上党之地形,除了那隐居上党太行中数十年、并处处留意的韩曲之外,无人可及赵括。
上将军赵括之所以选将军岭这座山头作为大军行辕所在,乃是出于地势和统筹调度之考虑。这将军岭所在地形甚为特殊,其恰是丹水、小东仓水与永禄水之分水岭。将军岭平地拔起约三十丈,底部为土坡,山腰以上便是石山,山坡乱石嶙峋、不易攀登。那山顶上却是一片平坦高地,可驻扎数万精兵。
若是站在山顶远眺而去,四方河谷与秦军黑色营垒,皆历历在目。秦军的大体动势,可以在此山头看得清清楚楚,确是难得的中军号令之所,着实当得将军岭之称号。
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两千余年后,那一个个为了华夏儿女之独立、自强而抛头颅、洒热血的仁人志士、军旅强人,均长眠于此。巍巍将军岭,与英灵同在,与闪耀将星同在。
新的大军行辕一扎定,上将军赵括便立即下令:将军岭即刻设置云车,插上那绣着金色赵字的绛红色军旗以做数十万大军之总号令。那日傍晚,当落日的余晖肆意洒落之时,万千沟壑山石被火烧霞染成了触目惊心的血红色。在这漫天血红色笼罩下,那面硕大的军旗,便随着傍晚的大风,呼呼啦啦地飘扬起来。
“旗在赵军在,旗亡赵军亡”上将军赵括如此对那些护旗的精锐士卒们交代着。直至长平大战结束,这杆硕大的军旗,再未离过将军岭一步。
约莫半月后,有了四国之盟做依仗的赵国,又从各处关隘之中陆续抽调了二十余万大军疾速奔赴长平前线,至此,赵军在长平囤积的士卒,已经接近六十万之巨。
秦国间谍机构黑冰台,虽然较之赵括的铁鹰营尚逊色半分,但是其消息传递的速度,却依然令人刮目相看。马服子赵括已入长平,替下老将廉颇统帅赵军的消息,被黑冰台的密探们在第一时间传递到了秦国咸阳。正是因了这个意义重大的消息,秦国朝野顿生波澜。
原先什么“秦军不畏廉颇,独畏大将军赵括”之类的流言,乃是应侯范雎之大局谋划,更是黑冰台的主持人郑安平一手操持。对此流言散布的把握,秦国最高层当然清楚。
然则,此等消息对于不明真相的朝野臣民而言,却是变了个味道。在他们看来,力主以攻对攻,发誓消灭秦军的马服子赵括为将的消息,不啻是秦赵大决的一道战书用老秦人的话说,秦人绷着心与赵国撑了几十年,你变法来我变法,你强军来我强军,却老是打个平手,秦国没逮着个甚便宜。
反倒是赵国有了“首胜强秦”之名,赫赫然成了山东守护神。如今这生猛的赵国分明要与秦国生决死战,秦人虽则不怕,却仍然是浑身一个激灵此其时也,秦人公战之风早已蔚为传统,消息一传开,便是举国请战,各郡县官署竟是庶民盈门,一口声要上阵斩首立功
秦都咸阳官员大臣们,也络绎不绝地进宫求见秦王,并纷纷上书,却几乎是异口同声一个调:老秦人绝不能服软,愿我王早定国策,与赵国一决
与此同时,山东六国也立即紧张起来。
赵人尚武好战,秦人虎狼成性,一个生猛,一个凶狠,活生生天下一双死硬对头如今一旦举国大决,鹿死谁手实在是难以预料。为今之计,只要不连带受灾便是万幸,谁却顾得来斡旋调停?于是,骤然之间天下噤声,都睁大眼睛看着这两座高山轰轰然逼近,都屏息呼吸等待着那震天撼地的对撞风暴降临
只有那赵国的盟友——魏、齐、韩三国的朝堂乡野之间,人们竞相为赵军祈福,祈求赵国必胜。若是赵军战败,秦国事后算总账之时,便是他们的苦头要到了。
那夜甫一得到赵括已上长平的消息,秦昭王稍稍一想,便立即召应侯范雎、武安君白起夤夜密商。此时形势迫人,那君臣三人相对坐着,竟是谁也没有一丝笑容。
事关大战,秦昭王让武安君白起先说。那白起呼哧呼哧地喘了几口粗气道:“以攻对攻,这赵括倒是好气魄。而老秦之对策,只一个字,那便是打然则,要一口咥下六十万人马,我军兵力尚嫌不足,粮草尚嫌不便。老臣难处,唯此两点。”
应侯范雎坐镇后援,闻言大是困惑:“我军粮草输送从未间断,在野王已经囤积成几座大仓,如何还是不便?”
白起摇头道:“不便并非不足也。我王、应侯有所不知,此番大战旷古未见,一旦发起,两方大军百余万必是犬牙交错。上党山地多有山溪河流,水源不乏。届时随身军粮之多少,便将成为战力命脉。我军纵有军粮,运不上去枉然,运上去无法造饭也是枉然。
“相比之下,赵军已成胡风,人各随带马十斤干肉、五袋马**,便可保得旬日轻装大战。我军虽也有干肉炊饼之习,然则仓促间却是无法大量制作,如此,军粮便是一难。秦军锐士随身军粮不及赵军士卒,如此,便是被赵军领先了一筹,凶险经老臣反复思虑,此事最难。”
“咦——”应侯范雎倒吸了一口凉气,叹道:“奇哉怪也,这天下间居然有此等事,有粮,却没得吃?”
“此事看似着实奇怪,其实却也不奇怪。小战无,大战便有。大战之局面风云诡谲,断粮乃是大险。以老臣之见,长平大战那段炊之事必定有。”武安君白起说得运足了力气,说完这句话时,居然已是唾沫横飞。
雄才大略的秦昭王闻武安君白起之言后,先是良久地默然,稍后便是陡地大拍案头:“本王亲赴河内做大军后援便是河内三百里家家起炊,也要兵士随身足食、温暖人腹”
“我王”应侯范雎听得骤然一惊,他忙高高拱手道,“河内乃新郡险地,我王不宜轻涉。此乃臣之本职,何劳我王”
“唯是新郡,才用得本王”秦昭王斩钉截铁,“关中不能再征兵,否则老秦人根基便空目下之河内河东,便是吃重之时”喘息一声又道,“丞相坐镇咸阳,理国署政,统筹后继粮草便了。”
“我王……”范雎的声音已经哽咽,那两眼泪光闪闪,却是无话可说了。
秦昭王微微一笑:“秦赵举国大决,本王心下却又怎能生安,要咥得六十万大军,不得气吞山河,拿出震惊天下的大手笔来?”
武安君白起一直没有说话,待听完秦昭王斩钉截铁之言后,白起便起身对着秦昭王却是深深一躬:“老臣代大秦锐士,万谢我王。”秦昭王扶住白起便是哈哈大笑:“如此说来,本王也得谢过三军将士了。”便对着白起也是深深一躬。
应侯范雎见秦昭王说得厉害,当下不禁道:“臣却是谢无可谢,免也就暂且了也罢。”
常言道:君臣相知、心心相印说的就是这事了。待那应侯范雎话音刚落,秦昭王、范雎、白起君臣三人,便是纷纷相视一笑,那笑声愈来愈大,直震得王宫密室中一阵阵回音不绝于耳。
第两百七十四章 兰花拂面手
第两百七十四章兰花拂面手
(诚挚感谢书友“莫云泽”的月票、打赏和评价票,您的票票给了小生莫大的鼓励,在此拜谢)
待秦国君臣定下举国大决的方略后,秦昭王、应侯范雎和武安君白起这秦国三驾马车,便各司其命,不敢多做耽搁,迅速地投入到决战前的筹备之中。一时间,秦国——这战国之世令山东诸侯闻风丧胆的战争机器,便高速地运转起来。
与此同时,赵军长平前线,上将军赵括发动攻势的准备,也正在紧锣密鼓、按部就班地进行。一场震古烁今的对攻大战,眼看便要爆发,上将军赵括依然稳坐钓鱼台,大战未开前,他要将自己调整至最佳状态。“每逢大事要静气”,赵括将军正刻意地磨练着自己静气的功夫。
那日正午,刺目日光的照耀下,将军岭中军幕府却是一派寂静。端坐在长案后的上将军赵括,美美地地伸了个懒腰,待一个哈欠舒坦地打完,便唤了那贴身侍卫刘侠过来,递上一方羊皮嘱咐道:“速速发给铁鹰营千夫长鲁云,切莫耽搁了。”
“诺”那刘侠闻言,忙收起那张羊皮卷了起来,随后应诺闪身出帐、准备发送去了。
这方羊皮正是上将军赵括写给鲁云的密书。眼看对攻将起,上将军赵括埋伏在野王城的一明一暗两条线,便要适时地提起来了。那小小的野王城,在这场秦赵大决之战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上将军赵括对野王城寄予厚望,早已谋定要在这野王城做一场震惊秦军的大手笔。
“鲁云、刘刚,这次就看你们二位的了”上将军赵括转动着脖颈,在颈椎噼啪作响间沉吟道。
便在上党秦赵两军即将接战之时,秦国粮草囤积大仓和中转枢纽野王城,正是异常紧张地忙碌着。县令徐超真的成了大忙人,这一连十余日的奔波下来,让那县令徐超累得肥肉都生生减了好几斤。
那日一番忙活,将诸番事体安排妥当后,县令徐超终于等来了难得的休憩辰光。便是这半日许的辰光里,徐超的县衙里,一出活色生香的轻喜剧却即将上演,而这场好戏的主角,正是县令徐超大人了。
“本县令要去后花园逛逛,若是无甚要紧的事,且莫要烦扰本县令”那徐超对着身旁的仆役嘱咐了一句,便换上一身便装,悠闲地迈着鸭子步,徐徐往后花园走去。
这些日子里,县令徐超虽然为了应付秦国的差事,忙得不可开交,但是心头却是笃定得很。
自打在鲁氏商社社长鲁云(为御林军铁鹰营千夫长)的引荐下,率领全城军民投降了秦国之后,徐超县令那颗忐忑不安、躁动不停的心,便安然恢复了常态的节奏。献了野王城,能继续做这野王县令、享受富贵尊荣的徐超已经很知足了。
县令一职,虽然不大,但却是个紧要的职务。盖因以秦国郡县之制和官位设置而论,郡下设县,而县分为大县和小县,大县设县令,小县设县长。若是仅仅以人口和土地而论,这徐超充其量也就是个县长,但野王城却因为其要害的地理位置,对秦国备战而言举足轻重,于是才让徐超得了县令一职。
并且徐超这县令,还做得还分外安稳,和以往的命悬一线、提心吊胆完全不同。此时的野王城不用再被秦军威压,不用再担心北上上党的通道被封堵,他的背后可是有实力雄厚的秦国河内郡作为靠山,有数十万无敌秦军锐士作为靠山。
因了这场秦赵大决之战,这小小的野王城变得如此重要,秦军自然不敢大意。徐超之所以如此笃定,乃是因为秦军在此处专门屯驻了五千精锐步军士卒守卫东西两座粮仓。那率领五万步骑大军的秦军大将王陵,也不时地前来野王巡视。
在县令徐超看来,即使赵人想偷袭秦军的粮草,也要掂量掂量自己的实力,弄不好便是要偷鸡不成蚀把米。秦国大军防卫之下,这野王城可是安稳的很,若说万无一失,那并不过分
“唉——俺也就是个紧张忙碌的命哦——”那缓缓而行的县令徐超,幸福地叹了一口气。这些日子里,深有感触的他,才明白了一个道理:有个显贵的活计忙碌着,那才是世间最幸福的事情。
正所谓背靠大山好避风,有了秦军的保护,县令徐超忙活得悠然自得。他心想:管他什么秦赵大决之战,那战场与我野王城相去甚远,想那大战暂时打不到野王这儿来。既然野王城只是秦军粮仓,那咱安心接应、协助存储、再卖力地安排运输便是。
一会儿功夫,县令徐超便行到了县衙后花园门前,望着满园******关不住的春意盎然,徐超忙伸手推开那柴门,晃荡着肥胖的身子,冲进那满园的******中。
春日里,县衙后花园正是正是百花争艳的大好时节,各种颜色的花儿闹哄哄地开着,或粉、或红、或紫,或白,看得人有些眼花缭乱。
那县令徐超缓缓行在后花园中,只见那满树的梨花正雪白地绽放,一阵阵轻盈的风儿夹带着幽香扑面而来,再走两步,更有一朵朵粉红的桃花略施粉黛,风吹过如玉脂般晶莹的花瓣,便是打着旋儿落地。
“花儿——嗯——那妹子的手呦——腻腻得滑哦——妹子的腰哦——混不吝得柔呦——”触景生情的县令徐超,心头竟是没来由地一动。正所谓万物滋长的春日,人易生春情。见满园花朵妩媚,春风得意的徐超,竟情不自禁地哼唱起了不知从哪里听来的乡间俚曲。
便在这时,一阵微风打着旋儿贼溜溜地吹来,小风微醺的徐超被风吹得头脑一醒,顿时便悚然警觉起来:“不好,以县令之尊,咱怎能哼唱这等下溅的谣儿莫要被旁人听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