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先下手为强-第10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其实笔记她早就已经快翻烂了,而且顺便还努力回忆了下她上辈子的有用信息。
于青上辈子念的虽然是个不入流的三流大学,不过位置特好,就坐落在北京海淀学院区,这学院区可是国名校最集中的汇聚地,所以这各大名校她也算都过了过眼。
北大清华人大她上辈子都曾踏足过,于青不会说,她念的大学虽然不入流,不过聘请老师都是“就近”原则,所以外聘教员都是周边高校的老师——于青一个授课老师就是北大的,另外一个教微积分的还是清华的教授。
沾老师们的光,她甚至还在北大的电教室考过试、在清华的实验室里做过实验。
只不过老师名头再高,上辈子的她还是块烂泥扶不上墙,清华的教授讲微积分,她照样听不懂……
而且要说名校们哪里特别,因为到底是走马观花,其实上辈子的她也没觉出哪里特别。只能说名校里学生们的精气神都很不错,皆一副意气风发的模样。
也是,毕竟是国内最知名的高等学府,能考到其中的,都算是天之骄子了。
于青心想,要我是里边正儿八经的学生,我也意气风发啊!
只不过当时以一个三流大学学生的身份走在天之骄子们中间,那底气还真是大大的不足呢,有一种说不上来的悲凉感和心虚的不屑一顾。
嗯,不过北大还是有很多漂亮的0
于青和小池仔细商量了一番报志愿事宜。
其实,估计是因为上辈子在北京的求学经历,于青个人也是更偏向北京的高校——北京毕竟是首都,一线大都市,无论是高校的数量质量,以及环境,都是别的大中城市所无法比拟的;又因为是集国的重要资源于一地,这无论是求学还是就业,焉或意识形态以及其他方方面面,更无可置疑都是走在国最前列。
按于青的意思,其实她也偏向石颖的选择,700分,是很值得冲一冲清华北大的。
只不过小池对报志愿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他们要念同一所大学,必须同一所。
要知道,于青的624分虽然属于她个人不错的成绩,可即便再有20分矿区子弟的加分,她这成绩,想要进北大清华……嗯,虽然不至于痴人说梦,但也和中500万大奖的几率是差不多的。
往年怀姜市的高考生,便是能考到690的学霸,报清华北大还是十二分的战战兢兢,因为的确很容易掉档。
而一旦掉档,就会被调剂,至于被调剂到哪里去,那就得看各人造化了——也有那调剂也调剂到不错的学校的,但更多时候,调剂的结果只会叫人欲哭无泪。
鉴于第一条要求就通不过,清华北大其实在高考前,就已经第一时间被小池给否定了。
他也知道于青那两把刷子,所以对包括人大在内的名校都没什么想法。
于青觉得这样自己实在有拖他后腿的感觉,建议小池放低要求,他报他的名校,而她呢,则挑一个离他名校不远的大学:反正北京高校喜欢扎堆,各大高校离的都不远,她这成绩报数一数二的学府行不通,但如果好生挑选的话,也能报个口碑不错的大学。
可小池说:我不在乎什么名校不名校,只要专业合适,你和我完可以念同一所大学。我也没你想的那么笨,我也知道,大学的录取分数是有很大弹性的,有的专业录取分很高,有的则没那么高。况且你还有加分,算起来咱俩也不过差了60多分而已,这个分值差不算大,只要好生琢磨,咱俩完可以报同一所大学。我不管,咱俩报就得报一所才行。你也看见了,我腿现在这样,还指望你以后好贴身照顾我呢,要是不是一个学校,谁照顾我?便是离的再近,不一个学校,跑来跑去的也是麻烦,不方便。我不喜欢。
于青:……
为什么她觉得他振振有词,说的乍一听好像蛮有道理,但细细一琢磨,是歪理?
特有一种白痴恋爱脑的既视感
估计见她一张纠结脸,他还试图安慰她:“你就挑你喜欢的学校和专业就行。”
“那你呢?岂不是屈了你这700分的咱们怀姜的榜眼?”
“有什么可屈的呀,你只要选好了学校,那我就挑那个学校录取分最高的专业就好啦。反正我这人不挑,只要是理科类工科类的专业我一概都没问题,都一样能念好。”
“……”
这么臭屁的自信,于青突然觉得自己手有点痒。
好想打人哦。
第333章H大
于青回到怀姜后,方萍和于成勇还特意召开了一个家庭会议。
会议的主旨当然是很快就要到来的报考志愿问题——于青的分数已经过了省的重点线,如何选一个最合适的学校和最合适的专业,是当父母的最首当其中关心的问题。
上辈子的互联网上有句话:现在流的汗和泪,都是当年选大学专业时脑子进的水!
所以大学固然是门槛,但专业也是重中之重,关系到自身日后发展的方向——上辈子的于青,念的大学虽不入流,但父母为她选择的计算机专业却在她毕业后正趋于大势。
虽然上辈子于青一个文科生,学计算机实在学的糊里糊涂,但,这个专业却是她日后得以顺利就业的一大重大因素。
所以,选专业和选大学一样重要!
两样都要综合考量,才能尽善尽美。
不过,这回于青没让父母为此操多少心,她已经特胸有成竹,告知方萍和于成勇:大学和专业她都已经选好了。
第一志愿,是北京h大经管专业。
第二志愿,是北京y大国贸专业。
方萍和于成勇听到闺女决定的时候,表情一时都有些面面相觑,估计没想到,闺女胆还挺大,居然这么敢报!!
按他们的意思,624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为求稳妥,在有矿区加分的情况下,报省大是最最合适的。
毕竟省大是省内最知名的重点大学,口碑和就业在省内都是首屈一指,位置又坐落在省城,离家也近,在挑选专业方面也更游刃有余。
而北京h大和y大,在他们的直观印象里,虽然也都是很好的学校,但毕竟是省外,闺女的分数如果去报省外的大学,这稳妥性就大大降低了——这万一第一志愿没有被录取,那岂不就掉坑里去了?
要知道,每个大学都不会要把自己列为第二候补志愿的学生。
一般第一志愿不能录取的情况下,第二志愿的学校也不会要。
方萍和于成勇有心想劝,于青却是先发制人,洋洋洒洒跟父母科普了一通她这些天在省城参加招生讲座啊等等获得的第一手高校报考资料,总之总结成一句话,就是让父母相信她的选择。
她既然已经选择这了这两所大学,已经是在多方面的咨询和考量下做出的最好选择,希望父母能给予她充分的信任。
方萍和于成勇没话说了,既然闺女看上去这么信誓旦旦,而且她也的确在省城盘桓了好些日子了,看是各方面了解的已经比较透彻,比他们这坐井观天的,总要强。
而且这辈子的于青在学业上的确更靠谱,中考她是走了个狗屎运,但也是正正经经考进的市重点的一中,高考更是三年里真心花了时间和精力一点点熬出来的成绩。
这孩子学习好了,父母好像就会对其别的方面也格外放心。
不过方萍和于成勇不知道的是,其实于青也心虚的很……
她之所以第一志愿决定报h大,首先考量的是小池。
毋庸置疑,北京h大是一所名校。
只不过它不像清华北大人大那样名声赫赫在外、国闻名。特别在南方地区,名气远没有在北方大,几乎有点查无此校的感觉。但它在北京各高校里,是公认的工科第二——所以它的录取分数很高,特别在本校最出色的专业上,有的录取分比清华都高!
于青上辈子的老公是陈曦,陈曦有个远房表姐夫就是h大毕业,于青上辈子和亲戚聚餐的时候碰上过几次这位表姐夫——据这位高材生的姐夫科普,h大虽然不是军校,但是国防特色比较显著,是属于国防科工委的下属学校,所以学校的经济状况非常好,两个字概括之:有钱!
特别h大在日后的计算机it专业方面,号称是“王牌中王牌”,仅次于清华和国防科技大,学生就业及深造情况均非常乐观。
而且h大作为高新技术研究性大学,考上研究生的比率比较大,据罗家小姨介绍,h大其毕业生有近一半的学生直接考研究生。其中5%以上的学生出国进行深造,剩下来的学生,基本上在科研单位就业。
于青森森觉得,对小池来说,h大的计算机专业是除开北大清华后的最佳选择,几乎木有之一!
甚至比人大都强,毕竟小池这么一个理科脑子,还是更适合h大这样的工科大学——他这人不爱说话,不喜交际,嘴巴又懒又笨,人际关系的情商也没高到哪里去,所以他这人,最适合的还是去搞搞数据动动逻辑脑子,还不用抛头露面的职业。
至于自己——
一想到自己自己于青就有点心虚,其实她的分数报h大,真心有点岌岌可危。
毕竟人家h大去年的最低录取分是650分,她624,便是加上20分的加分,还是有数分之差。
别看就差这么几分,真到了要紧时候,差一分也进不去!
而且她准备报的是经管专业——嗯,别看h大是所工科的不能再工科的大学,但人家偏偏在一众工科专业中独树一帜的安插了一个经管专业。
于青觉得,自己这辈子虽是个理科生,但理科生和理科生的差别也是很大的,她和数理化战斗了整整三年的功夫,最后也不过是才刚刚hold住了而已。
所以大学嘛,这挑专业的时候她也就不为难自个了,小池既然说要两人必须念同一所大学,那么她就报这个h大独树一帜的经管——经管经管,顾名思义,是属于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实际管理工作的人。这个名字看似范围很大,实则范围也真的很大,特别是在面临就业的时候,虽不像其他工科类专业那样专业性很高,但是就业范围可供选择的余地却很广阔。
毕竟经济管理嘛,政府和企业都有,都有。
而且经管属于h大近几年才新设立的专业,这几年这个专业的录取分,最低的时候到过629,最高到过670。鉴于矿区子女的加分政策,所以于青觉得自己可拼一把,就当是试一下自己的人品!
毕竟如果自己也能拼人品进入h大,那可真是他们老于家祖坟冒青烟了,真得去岐云山上去找太姥还愿去!!!!
这可是h大啊!
第334章报考
于青是从什林矿区中学毕业的,所以大学报志愿也必须回什林去报。
这回父母都请假陪同她前往,于青高考成绩不错,什林的小叔小婶也觉面上有光,小叔还特意在什林饭店设宴,说要好生犒劳下辛苦了n久的侄女。
回校报志愿的那天,于青如愿又见到了罗小媛。罗小媛考了585分,刚过省重点线,但矿区有加分,所以志愿还是准备填报她一直就心仪的青大。
所以矿区的加分还是十分关键且重要的,也不枉他们背井离乡转学到矿区的这一番折腾。
不过她们两个都没瞧见姚秀美,她俩都知道姚秀美高考时因为发烧发挥失常,所以出了成绩后并没有特地打电话去询问,怕惹的美美心里不好受。而今天报志愿没找见人,自然也就知道姚秀美的成绩应该是没过普本线。
于青和罗小媛都很有默契的没有再提及姚秀美的话题。
倒是罗小媛憋了一会后,突然说:“大不了复读就是了,或者干脆念个专科也不错。”
于青点头,不过她俩都没准备给姚秀美打电话,都觉得,还是再过一阵再联系的好。
现在这个节骨眼上,凭白惹人伤心。
于青的高考成绩在他们班是第一,年级占了个第三,不过她要报考的大学却是整个什林应届高考生里最好的,连她年轻的班主任都对她的第一志愿乃至第二志愿都有些咂舌。
相比于h大来说,作为于青第二志愿的北京y大虽然名声上稍弱,但也是水准很高的大学——y大自然也是工科类大学,其计算机方面的专业只比h大弱上那么一点。
这从历年的高考录取分就能看出来,y大的分数只比h大低个十几分。
要按霍林霍班主任的意思,其实作为于青第二志愿的y大,对于青来说,更加稳妥一些。
大学报志愿也是要看人品凭运气的,如果胆子大不怕掉坑,是有可能捡漏,但基本上没人敢拿自己三年的辛苦来尝试着捡漏。
而且h大作为北方地区知名的工科类院校,也是颇有傲骨,为了防止学生水平太水,不承认矿区子弟在特殊专业上的30分加分。
所以,h大虽然也有机械工程类相对于矿区来说对口的“特殊专业”,却并不接受矿区子弟的加分政策——于青也是在特殊专业国高校详尽表上才发现的这一事实,顿时吓出了一身冷汗,以为连自己这矿区子弟身份20分的加分h大也不承认,那自己可就真的惨了!
幸好后来发现是一场虚惊,20分的加分是身为矿区子弟在高考后默认加进原分的,而特殊类专业的另10分加分则有报考学校限制,例如有的如h大这样的学校,便并不承认。
幸好、幸好……于青拍着扑腾扑腾的小心脏,不住庆幸:幸好自己这20分的加分还在,否则h大可就真成了镜中花水中月了。
每个人都觉得她报考h大实在是有点不大靠谱,虽然h大历史录取最低分曾出现过629分,但人家历年的录取平均分都是在650上下浮动的,于青凭借62420共644的总分报考h大,真心挺惊险的。
这惊险于青自然也知道,可她不想委屈小池。
h大的计算机学院是最好的,也是录取分数最高的,同时也是就业率及就业质量最好的,小池703的高考成绩,只有h大的计算机学院才不算辱没。
而且小池的703报h大的计算机专业,基本上,很稳。
为了他的这份稳妥,她觉得自己惊险一点也没啥。
毕竟老天爷都戏剧性的让她重活第二遭了,而她活的这第二遭,虽说幺蛾子不断,但自我感觉过的还是蛮顺利蛮幸福的,所以于青觉得,自己未尝没有这种狗屎运。
人嘛,稳妥是好,但有时候惊险点,才会有惊喜。
于青很顺利的报完了志愿。
本来她还想见见自己的小胖同桌一面,不过没找见小胖的人影。
倒是她和小胖的后座,那个老是被叫做“鼠瘟”的舒文,告诉她,小胖在北京的高考分数也出了,408分——虽说分数着实不高,但北京的分数线也低啊,而且国各地对北京地区的生源录取分也都是最低的,所以小胖以408的成绩,虽说北京的大学不太好报,但报考外地区的普通本科还是没问题的。
听说他父母已经为他选定了东北大学,这两天也正在忙着报志愿呢。
至于舒文自己,于青也问了,考了486,没上普本线,但靠着矿区加分估计可以上个矿区对口的专科,他自己也挺满意的。专科的报考还得在几天后,而他今天特意巴巴跑来就是专门来找于青的,好转告她小胖的信息。
他说:“胖子给我打了好几次电话,说找你找不见人,打你家电话,你家里人说你去省城了。问他是谁,他还跟个大姑娘似的不好意思说。所以你知道赶紧联系联系他,否则他还得折腾我。再说了,你考的这么好,胖子肯定也高兴。”
于青自然满口答应,不住道谢,同时也为小胖高兴——小胖高考也很顺利,这都是好消息。
于青报完专业后就一门心思的要赶紧回怀姜,堂弟超超拽着她多住一天,她死活都没答应,可把超超都给气着了,掐腰指着她鼻子大叫:“哼!考上大学了不起啊!!”
于青哭笑不得,现赶紧去玩具店抱回来一个大大的遥控车,这才终于把这心灵受伤的小家伙给安抚下来。
小叔小婶自然也想多留他们一家多住一天,于青一直婉拒,说明天还要回母校一中去看望同学和老师。
这话真不是托词,一中应届高考生的普本志愿报考也在今天和明天两天,她明天是要去一中的,只不过重点倒不是为了什么同学和老师。
重点是,小池昨天就已经提前出院,被石颖专车护送回了怀姜,这次回来,当然也是为了报考志愿事宜。
他们已经约好,明天一起去一中。
她得陪着他。
当然,她也期望见到久违的同学们。
嗯,她和小池在拿到分数的那天,就曾在病房里打过越洋电话给许友松,向他汇报捷报。
只不过许友松这人到底敏锐,得到好消息后,先是对他们两个表示了番恭喜,随后就不经意的问道:“小池,你们两个这是都在省城吗?还是在外面打的电话?为什么来电显示不是你家的号码?”
小池木木的“哦”了一声,还是于青抢过电话:“嗯,俺俩在省城呢,我这不是来省城找他玩了嘛!我们是在外边呢,这大热的天,谁高兴闷在家里啊。”
许友松在那边似乎笑了笑:“真羡慕你们。我知道你们两个肯定要凑去一处念大学的,嗯,大概国内国庆节的时候我这边也能休几天假,到时候我回国瞧你们两个大学生去。”
第335章分水岭
gt;
其他人于青都泛泛问了问,总之一中作为市重点,他们六班虽不是年级尖子班,但也算被赋予众望,班里大院子弟众多——例如雷彦,只刚过了专科线,听说家里正活动着想托关系走后门,让他能进省公安大学。
而去了新疆当高考移民的陈曦,果然移民的比较靠谱,听说虽说只考了还不到500分,但新疆分数线低,报个省内的二本也是可行的。
倒是转去念文科的她的老同桌林如冬,虽才刚过普本线,但是对她个人来说却是已经发挥的相当不错了。两人通电话的时候,林如冬高兴的直蹦跶,说本来以为也就能走个专科呢,没想到居然这么走狗屎运!
至于志愿嘛,她这种刚过普本线的,选择余地比较小,林如冬个人比较属意省大的一个沿海城市分校,挂着省大的名头,却是录取分要低不少,比较适合她。
至于年级里的学霸宋瑶,以680的成绩报的中国政法大学的法学专业——于青也是这个时候才知道原来法律大学是文理兼收的,只不过理科生报考要比文科生的分数高很多。
中政法今年在省内只有38个理科生招生名额,投档线要比一本线高100多分。
这学霸果然就是学霸,脑子都是不同凡响的,定是要迎难而上才过瘾。
不过——
于青心想:雷彦进了公安大学,日后出来是警察;而宋瑶念法律,出来不外乎也是法官检察官律师,这两个人也勉强能算个同行,就是不知道日后的命运会如何演化。
而对宋瑶一直心心念念的雷彦,现在两个人要两地相隔了,不知道会作何感想?
是坚持呢坚持呢坚持呢?
还是……
小池腿伤了,不过手和以前一样快,几张志愿表格唰唰唰很快就填完了,完了就要求走人。
两人跟宿老师告辞,在他欣慰目光的护送下,于青推着小池的轮椅走向一直等待他们的商务面包车——车是石颖特意借来接送儿子的,司机瞧见他们过来,正跳下驾驶座准备过来帮忙。
路边的灌木丛横插出一个人:“于青……”
顿了顿,瞧见轮椅上的小池,动了动嘴唇,没说话。
于青抬头,一阵惊喜:“江河鸣?!”
来人江河鸣,穿着短袖的白衬衣,洗的很干净,板板整整的,黑裤子,也熨到笔直。头发理短了些,8月初的午后阳光毒辣,晒的他额头隐有汗迹,浓密的睫毛在脸上投出密密匝匝的倒影。
于青欢喜问道:“你这也是来报志愿吗?”
对方点点头,看了一眼轮椅上的小池,迟疑了下,说了声:“你好。”
小池点点头,虽然他一张木头脸,却也知道这男生估计有话要跟于青说,而且指不定为了她,在这里等了多久。
纵然他心里一万个不乐意,也还是跟于青说:“我去车上等你吧,现在怪晒的。”
于青点点头,司机正走到跟前,于是把轮椅交给了司机。
瞧着他们走开,于青小声解释:“出了点小车祸,伤到腿了,不过没事,会好的。”
江河鸣点头:“他身体素质那么好,会好的。”
接下来于青自然是先问江河鸣考的咋样,她一直在忙小池的事,其他的事还真是没太上心。此下里遇上了,自然要关心关心——于是她知道江河鸣考了656,相当不错的分数,而且他高二那年物理竞赛二等奖,还有10分的加分,这综合起来,报个重点名校不在话下。
于青刚要问他报的哪所高校,就听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