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朝的那些事儿1-6-第1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从那封回信上,胡宗宪敏锐地察觉到了一个信息:对于徐海而言,王翠翘是一个有影响力的关键人物。
既然如此,那事情就好办了。胡宗宪相信,他已经找到了徐海的破绽。
很快,胡宗宪就给徐海送去了许多财物,表示自己的善意,在意外之余,徐海还是高兴地笑纳了,然而他忽略了一个奇怪的问题,那就是在这些礼物中,还夹杂着许多女人专用的珠宝手饰,胭脂水粉。对于这些物件,徐海自然是大手一挥,送给了王翠翘。
这正是胡宗宪的真正目的。
就在王翠翘为得到的礼物高兴不已的时候,胡宗宪派去的卧底找到了她,并告知这些礼物是胡总督专门送给她的,希望她能够劝说徐海改恶从善,归顺朝廷。
胡宗宪的这一招十分厉害,是看准了才干的,他明白,像徐海这样的亡命之徒,根本不在乎生死,无论是好言相劝还是武力威逼,都起不到什么作用,因为他们只认实力。
但徐海的老婆就不同了,作为一个女人,自然不会热衷于杀人放火之类的工作,更不会喜欢整天东躲西藏,居无定所,女人嫁人,所期待的不过是一个家而已。
事实证明,胡宗宪的判断完全正确,王翠翘接受了胡宗宪的提议,开始给徐海吹枕头风,劝他归顺于胡宗宪。
王翠翘的鼓动起了相当的作用,徐海开始有所动摇,但他毕竟不是个简单人物,绝对不会被如此轻易地迷惑。所谓投降,仍然只是个遥遥无期的目标。
就在此时,一个偶然事件的发生,彻底改变了这一切,对于徐海而言,他已没有太多选择的时间。
事情是这样的,在一次出航中,徐海属下的一群日本倭寇遇到了几条运输船,在未征得徐海同意的情况下,他们洗劫了这几条船,之后也未上报。因为在他们看来,抢劫是本质工作,不抢才是消极怠工,对于努力工作的人,徐海是绝不会批评的,这不过是个微不足道的小事,无足挂齿。
按说道理是没错的,可问题是,这帮日本二百五在抢劫前没动脑子,连旗号都不看,就不分青红皂白抢了一把,他们并不知道,虽说海上有无数条船可以抢,但偏偏有几条是动不得的,那就是汪老板的船队。
不能动的也动了,汪直暴跳如雷,加上鉴别力有限,把帐直接算在了徐海的头上,誓言报仇雪恨,而汪直与徐海的友好合作关系也到此结束。
当然,老奸巨滑的汪老板不会自己动手,他决定借刀杀人,将徐海即将进犯的消息告诉了胡宗宪,并且提供了具体的进攻路线和部署,并向他预祝胜利。
得到情报的胡宗宪迅速完成了防务,等待着徐海的到来,事实上,连他也没有料到,这次进犯将给他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而对于这一切,徐海却依然被蒙在鼓里。
这是一次规模很大的入侵,总人数约在两万左右,作为一个汉奸,徐海领来了日本大隅、萨摩二岛的上万倭寇,加上他的嫡系部队,以及董事会另两位股东陈东、麻叶的全部部属,准备好好地干一票。
为了圆满完成这次抢劫,徐海押上了全部的本钱,并制定了一个十分周密的计划,在战役的开始阶段,他将调遣军队向防备森严的上海、慈溪等多处同时发动进攻,以扰乱明军的判断,当胡宗宪手忙脚乱的时候,他再率领主力军队攻击浙江富庶地区,进行抢掠。
按照徐海的一贯作风,他无私地把进攻上海慈溪,当炮灰垫脚石的任务交给了日本友人,把攻击薄弱地区进行抢劫的重任留给了自己。
为了实现日本同行光荣地去死,义无反顾地去死的武士道主义精神,把背黑锅啃骨头进行到底,徐海在出发前反复对他们强调,他们即将面对的,是最为强悍的明军,即将进行的,是一场艰苦的战斗,正是实现个人价值(战死)的最好时机。
当然,除了忽悠国际人士外,徐海也表现出了一抢到底的决心,在出发之前,他当众烧毁了几条船只,以示此战有进无退。
在燃烧的熊熊烈火面前,徐海向着自己祖国的方向,下达了总攻令。
此时的徐海风光无限,作为行动的总策划,上万日本倭寇被他左右,陈东和麻叶也依附于他,听从他的调遣。而他也从不介意用屠刀砍掉自己同胞的脑袋,烧掉他们的房屋,抢掠他们的妻女,从他被自己的亲叔叔出卖的那一刻起,所有的道德和原则就已被彻底抛弃。
踌躇满志的徐海就此开始了他一生中最大规模的一次抢掠——也是最后一次。
嘉靖三十五年(1556),徐海率军抵达江浙沿海,如之前安排的那样,日本炮灰们先行出发,去啃硬骨头。
可这帮炮灰还没上岸,就被明朝海军档了回来,死活过不去。徐海没有办法,只好改变计划,亲率主力提前进攻,可原本不设防的地方竟然变得比铁桶还坚固,抵抗十分顽强,攻击多次也未能得逞。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徐海终于意识到,自己似乎已经落入了圈套。他准备退却了。
然而不久后,局势却突然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经过几轮试探,胡宗宪感到对方锐气已尽,随即命令水军即刻出发,发动对徐海的反击,事后证明,他在错误的时间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结果让他大失所望,明军大败,这也再次验证了徐海的可怕,虽说损兵折将,但他打起仗来却一点也不含糊,先后五次击败明军,气焰极其嚣张,陈东和麻叶也趁势发动反攻,攻破多处明军据点,沿海许多地方纷纷戒严,百姓随时准备撤离。
就在形势即将失去控制时,关键人物俞大猷出场了。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 明朝那些事儿4 朱厚熜篇 十五 天才的谋略(二)
章节字数:4425 更新时间:08…06…18 01:51
听说俞大猷率军赶到,焦头烂额的胡宗宪终于松了一口气,感叹地对徐渭说道:这下没事了,好险,好险!
胡宗宪之所以如此安心,是因为俞大猷有一个公认的作战特点——“计定而后大举,兵集而后齐发”。通俗点说就是不见兔子不撒鹰,不见鬼子不拉弦。
俞大猷是一个十分特别的将领,在作战之前,他会仔细评估双方的实力对比,如果没有必胜的把握,即使情势一片大好,他也绝不出击,(估计这和他被整的次数太多有关)
但他一旦准备出击,就意味着已有必胜的把握。
胡宗宪十分了解他的这一特点,所以才会如此放心,而事实也正是如此,所谓名将就是名将,和那些二流货色确实不同,俞大猷主动收缩阵型,等待徐海来攻,徐海倒也真识货,看到这个架势,感觉是个老手,不敢轻敌冒进,之后双方交战多次,徐海始终未能取胜,再也无法前进一步。
俞大猷稳住了阵脚,却不主动进攻,徐海尝到了厉害,倒也赖着不走,双方在海上僵持着,事情似乎又回到了起点。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俞大猷突然接到了一道极其怪异的命令。
这是一道由胡宗宪亲自发出的手谕,主要内容如下:休战,撤回杭州。
在这紧要关头,怎么能够撤军呢?敌军如果进逼怎么办?俞大猷百思不得其解,但手谕言辞极其严厉,毫无商量余地,权衡利弊后,他遵照命令,撤了回来。
胡宗宪是一个聪明人,绝不会重蹈当年宋高宗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的覆辙,之所以在这个时候召回俞大猷,只是因为他刚刚得到了一封信件,而他确信,对于徐海而言,此信比俞大猷和他手下的数万士兵更有杀伤力。
这封信是毛海峰带来的,作者就是他的养父汪直。
☆连锁的陷阱
俞大猷退却时,徐海并没有追击,对于这位名将,他始终心怀着警惕,打了这么多天一步都不让,现在居然主动撤退,必有诡计。
这实在是抬举俞大侠了,几十年来,无论做官还是打仗,他都是个实诚人,要说玩阴谋的顶级高手,那还得说是胡总督。
所以当胡宗宪的使者带着那封信到访时,并未引起他足够的警惕和戒心。
不出胡宗宪所料,这封信给了徐海极大的刺激,在刀光剑影里混了十几年的徐汉奸第一次露出了惊慌失措的表情。
关于此信的具体内容不甚明了,但徐海的反应是清晰而确实的:
“连老船主也投降了吗?!”
老船主就是江湖朋友给汪直的敬称,汪老板 倭寇业数十年,是这一行的老前辈,只要混这行,都要给他三分面子,徐海也不例外。
于是徐海开始犹豫了,连汪直都顶不住了,看来行业前景确实不佳,加上此前王翠翘的劝说,与陈东、麻叶的矛盾,徐海决定重新考虑自己的前途。
这是一个极其完美的心理战术,胡宗宪只用了一个小小的花招,就把徐海拉入陷阱。
作为倭寇业的大哥级人物,汪直可谓老奸巨猾,对他而言,忽悠是可能的,投降是不会的。跟胡宗宪谈判几年,除了表面文章外,汪直丝毫不肯让步,还整天想着把胡总督当枪使,他为明军提供倭寇的情报,只是希望借政府之手替他干掉自己的竞争对手,搞垄断经营。
然而胡宗宪也不是等闲之辈,他也有自己的打算,因为这些应酬文章虽然忽不了他,却可以拿去忽别人。
于是,从罗龙文开始,到王翠翘,再到这封信件,徐海在胡宗宪的缜密策划下,一步步地走入了一个精心设计的圈套。
徐海彻底动摇了,但他仍然不肯屈服,便对送信的使者说出了下面这番话:
“我很想退兵,但此来我军兵分三路,若要撤退,不是我一个人说了算的。”
所谓兵分三路,就是他和陈东、麻叶,当然,这不过是个借口而已,其目的无非是拖延时间,或是多要好处。
如果是一般的使者,到此也就回去复命了,可是偏偏这个使者不是普通人。
他的名字叫做夏正,是胡宗宪的贴身亲信,但凡能跟老狐狸混的,至少也是个青年狐狸。
这位夏正兄听到了徐海的答复,倒也没提出什么反对意见,只是木讷地点点头,坐在原地一声不响,过了很久,他似乎突然想起了什么,便对徐海说了这样一句话:
“陈东那边没有问题,那就只等你了。”
徐海差点没背过气去。
这句话的音量很低,但对于徐海而言,却无异于晴天霹雳。虽然这位陈东不太靠谱,但毕竟现在大敌当前,也只能指望这个不靠谱的兄弟,但照这位使者的说法,莫非同伙都已经投诚,只留下自己背锅?
满腹狐疑的徐海送走了夏正,而罗龙文的前期挑拨工作,此刻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经过仔细思考,他终于认定,陈东已经不再可靠。
不可靠也没办法,事已至此,就算要分家火拼,也得先回老窝再说。
然而连这个机会,他也没有等到。
就在夏正去见徐海的同时,胡宗宪派出了另一拨人,他们的目的地,是陈东的船队。
没过多久,陈东就从手下处得知,外面盛传,徐海准备把大家卖掉,作为自己归顺朝廷的见面礼。
陈东还比较够义气,开始坚决不信,然而当他得知胡宗宪的使者确实去了徐海那里时,以往的所谓江湖情分就此荡然无存。
为以防万一,他开始集结部队,随时准备应对徐海的攻击。
陈东的这一举动引起了徐海的警觉,他认为,陈东已经和胡宗宪商定了条件,准备对他动手了,并随即命令部下动员,防备陈东进犯。
徐海海盗公司就这样完了,没有大规模的进剿,也没有刀光剑影的拼杀,陈东和徐海就如同京剧三岔口中那两个可笑的人,在黑暗里开始互相猜疑,胡乱殴斗。而这一切喧闹的背后,是微笑着的胡宗宪。
朝廷调集十余万大军,费时多年,却无法动摇分毫的第二大倭寇集团,被胡宗宪轻而易举地分裂了,凭借一个间谍,一封回信,一份厚礼和一个使者,仅此而已。
佩服,实在佩服。
在海战中,徐海一向以进攻神速闻名,事实证明,到了投诚的时候,他的反应也远远胜过常人,当陈东还在左思右想反复犹豫的时候,他已经主动联系了胡宗宪,归还了大量明军俘虏,并表示愿意主动撤离。但倭寇就是倭寇,在贼不走空趟的原则指导下,临走时,他向胡宗宪提出索要钱财的要求。
胡宗宪慷慨地满足了他,徐海高兴地履行了退军承诺,一天之后,独木难支的陈东也主动撤离。
当时曾有人劝诫胡宗宪,徐海已然孤立,根本无须满足他的索财要求,可是胡宗宪只是笑而不答。
事后证明,胡宗宪的笑容是有道理的,因为在他看来,徐海不过是个保险箱而已,不久之后,这笔钱就将回到他的手上。
徐海和陈东都撤了,远离了胡宗宪的势力范围,这二位仁兄似乎也略微恢复了清醒,感觉事情有点蹊跷,便互派使者加强沟通,再次恢复了双边关系,合力对抗明军。
但已然太晚了,胡宗宪早已在他们的心中种下了仇恨和猜疑的种子,等到时机成熟,它将再次萌发,并破土而出。
而事实上,胡宗宪确实没让他们等太久。
不久之后的一个夜晚,胡宗宪的使者悄悄潜入了徐海的舰队,为他带来了胡总督的最新指示。
毕竟刚从胡总督那里领了工钱,徐海笑逐颜开地接待了使者,他以为这位财神爷又来送钱给他了。然而结果大大出乎他的意料。
使者辞严厉色地传达了总督的指令,大意是:倭寇徐海一向对抗政府,现在大军集结,指日可发,应尽早认清形势,早作打算。总而言之,若不主动投靠,就要人为改造。
徐海终于看清楚了胡宗宪的狰狞面目,但事到如今,他已经没有选择,陈东不会帮他,汪直更没法指望,思想前后,他决定妥协。
“我该怎么做?”
使者告诉他,在吴淞江,有一群倭寇聚众抢掠,胡总督希望他去消灭这群毛贼,以表明投降的诚意。
这也算是老把戏了,就如同水浒传里的林冲,好不容易上了梁山,王伦大哥却告诉他,要想入伙,必须下山杀一个人。作为梁山流氓团伙的头目,王伦的这一指示可谓用心良苦,因为只有杀了人,才能全心全意干坏事,并培养出对组织的高度认同感和深刻的危机感(出了事大家一起完蛋,谁也别想跑)。
与王伦相比,胡宗宪的这一招数可谓是异曲同工,但后来的事情告诉我们,他们之间也是有差别的——一个细小而致命的差别。
徐海遵照胡宗宪的指示,率领船队向吴淞江的同伙发动了攻击,不出意料地取得了大胜。按照以往惯例,他等待着胡宗宪的奖励和封赏。
但他没有想到,胡宗宪并不准备给他赏赐,恰恰相反,总督大人正打算向他收回上一笔钱的利息
徐海并不知道,胡宗宪之所以让他去吴淞江,除了杀人入伙,顺便清楚倭寇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有一个人在那里等着他。
这个人就是俞大猷,作为少数几个能与徐海对抗的将领,他按照胡宗宪的指示,提前在吴淞江设下了埋伏,等待着徐海的到来。
就在徐海获胜后不久,俞大猷发起了攻击,斩杀多人,并焚毁数条船只,恼羞成怒的徐海明白自己上了当,却已无计可施。但就在战况极为不利的情况下,另一个意外发生了。
俞大猷突然停止了攻击,让开了一条出路,也放弃了追击。
就这样,徐海逃出了包围圈,但他十分清楚,这绝不是因为菩萨显灵、上帝开恩,或者是俞大猷发疯。能够顺利突围,只有一个可能的理由。
这一次,他没有再犹豫,立即准备了大量金银财物,以及自己之前多年搜刮的奇珍异宝,全部连本带利地送给了胡宗宪,为了表示诚意,他还派弟弟徐洪去胡宗宪那里做人质。
徐海很清楚,事情到了今天这一步,他已经没有谈判的筹码,只能乖乖认输,在政府的管辖下当个良民,终此一生,而俞大猷放他破围而去,说明胡宗宪并不想赶尽杀绝,愿意给他一条生路。
应该说徐海对形势的判断大体上是正确的,他确实失去了谈判的条件,但与此同时,他也错误地理解了胡宗宪的意图,这位总督大人之所以放他一马,只是因为害怕一个成语——狗急跳墙。
事实证明,胡宗宪和王伦确实是有区别的:
林冲杀人之后,王伦会让林冲入伙。
徐海剿灭同伙之后,胡宗宪会剿灭徐海。
这就是水平。
正如之前的徐海一样,当人质的徐洪也得到了良好的待遇,锦衣玉食,好吃好住,不过吃了胡总督的饭,那是一定要还的,没过多久,胡宗宪终于亮出了底牌,他让徐洪带话给徐海,要想从良,必须献出自己的同党——陈东、麻叶。
对于徐海而言,这实在不是个问题,他连自己的弟弟都可以牺牲,何况是这两个傻种。
徐海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并立即着手准备,用合伙人的命换自己的,在他看来,这实在是一笔合算的买卖。
事实上,这并不是一个好的开端,却是毁灭的起始。因为从一开始,胡宗宪就没有打算和徐海做生意,也不打算遵守游戏规则,他只知道,这是一个手上沾满无辜百姓鲜血的倭寇,虽百死不足赎其罪,人皆可杀!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 明朝那些事儿4 朱厚熜篇 十五 天才的谋略(三)
章节字数:5371 更新时间:08…06…18 01:53
☆最终的诅咒
徐海决定动手了,因为胡宗宪不但许诺既往不咎,还答应给他爵位,让他安享荣华富贵,只要他抓住陈东和麻叶。
两人之中,麻叶要好对付一些,而陈东统率军队,比较麻烦,所以徐海决定先拿麻叶开刀。
事情进行得很顺利,徐海请麻叶吃饭,到地方二话不说,绳子往脖子上一套,直接交给了胡宗宪。
第一个任务已经完成,徐海送走了麻叶,放心大胆地去准备对付第二个目标。
但他想不到的是,就在他如释重负之际,五花大绑的麻叶已经坐在了贵客席上,而为他解开绳索的人,正是胡宗宪。
麻叶的脑袋彻底乱套了,先是被人莫名其妙地绑了起来,然后又被人莫名其妙地松了绑。但有一点他是清楚的,必须乖乖与对方合作,才能保住脑袋。
很快,他就知道了活命的条件——写一封信。
这封信是写给陈东的,写作者是麻叶,当然,原创的权利属于胡宗宪。
在此信中,胡宗宪描述了一个十分曲折的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陈东和麻叶就看徐海不顺眼了,他们制定了一个阴险的计划,准备置自己同伙于死地,并进行了积极的策划。
但在完成之后,信却没有被投递到陈东的手中,恰恰相反,第一个看到这封信的人,正是徐海。
这看上去是一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事情,既然徐海已经决定要去解决陈东,那又何必多此一举呢?
然而这正是胡宗宪的过人之处。
他深知,徐海为人反复无常,且与陈东合伙抢劫多年,交情深厚,两人分分合合是常事,要保证万无一失,就必须断绝徐海的所有慈念和退路,让他把绝路走到底。
胡宗宪的判断是准确的,徐海确实犹豫了,他很明白,如果自己迈出了这一步,就将失去所有后路,一旦胡宗宪靠不住,自己就会必死无疑。
但当他看到那封写给陈东的信时,怒火烧毁了他的理智,而急于安居乐业的王翠翘,也在这关键的时刻,给了他一个关键的建议——彻底放弃抵抗,接受胡宗宪的招抚。
徐海终于做出了决定,与之前的无数回敷衍应付不同,这一次他是真心的。
事实证明,徐海的智商和斗争经验远远在陈东之上,他设下圈套,擒获了陈东,并招降了他的一部分属下。
但在大功告成之后,徐海却突然平静了下来,他没有去见胡宗宪,在仔细思考之后,他改变了主意。
此前,徐海急于投降,除了胡宗宪的计谋策动外,陈东的威胁也是一个主要因素,现在陈东已束手就擒,董事会只剩下他一个人,且军权在握,行市看涨,自然要谈谈条件,恰如俗语所云:没条件,谁投降啊?
然而他没有等到这个机会。
就在他安置俘虏、准备谈判之时,属下突然报告了一个惊人的消息:
所属部队被明军突袭,死伤三百余人,损失极其惨重。
徐海感到了深入骨髓的凉意,他终于明白,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胡宗宪的掌握之中,这个可怕的对手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并不时用行动敲打着他,告诉他这样一个真理:除了投降,你别无选择。
第二天,闯荡江湖, 四海十余年的徐海公告天下:无条件投降。
嘉靖三十五年(1556)八月,徐海率舰队抵达胡宗宪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