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李世民私密生活全记录-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作品:李世民私密生活全记录
作者:司马路人
内容简介: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最具盛名的伟大帝王。他开辟的疆域广袤无边,超过了过去的朝代;他统御的大唐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最先进的国家;他缔造“贞观盛世”空前绝后。他为大唐创立立下的战功让太子李建成饱受威胁,太子曾数次馋垢并毒杀李世民,未果。李世民抓住时机在玄武门前大开杀戒,诛太子、杀胞弟,继而迫父“禅位”,登极称帝。此举前有太子的迫害,后有“贞凤盛世”的烘托,李世民入朝为帝似乎于情于理,于国于民均百利而无一弊,是国家与民众的福祉所归。但这其中是否还有更大的野心蛰伏?是否还有更深的私情纠葛呢……
正文
揭密中国帝王的私生活:《李世民私密生活全记录》阅读指南
一、关于历史
“世上有两部历史,一部是满纸假话的历史,是给皇太子看的;一部是大胆揭露秘密的历史,它才能还历史的本来面目。”法国人巴尔扎克尖锐而深刻地一语道出了历史的真相,为后人读史划下了一道清晰的“分界线”……
中国的许多历史,是在皇帝的“刀”下写就的……哪位帝王不是唆使一帮缺失“脊梁”的御用文人,将自己的脸上涂写上“替天行道、圣德明君”的金字……好像帝王们个个都是谪仙饮露的“天子”,皇位天绶,从生下来就担承着拯救黎民于水火的“天职”。
其实帝王也是人,让帝王走下“神坛”的最好方法,就是纵览天下几千年,没听说过哪位“万岁”的寿限有超过“二百岁”的,尽管他们个个都想活上一万年。因此帝王也是人,他们也有品德高下之分、性格分裂之疵,他们的一个错误抉择所造成的损失不是寻常百姓可比的……但在过往的史书中,对这些记叙往往是缺失的、是经过粉饰的……这不是真实与公允的历史。
在秦始皇创制“千古第一帝”的背后,有他寻仙求丹的愚昧所映衬;在李世民开创“贞观盛世”的背后,有他杀兄弑弟、强娶弟妻的阴鸷而无法消弭;在成吉思汗横扫欧亚大陆的背后,有他杀人无数、御女万千的霸道所烘托;在武则天成就“第一女皇”的背后,有她私蓄面首的淫乱而垢名。
这才是真实的历史,这才是多姿多彩、曲折跌宕的历史。这样的历史才会被我们所借鉴,所警醒,或接纳与认可。
二、关于帝王
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被推翻,封建帝制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在“中国历史纪年表”上,就有223位大大小小的皇帝名字列在其中,这还不包括成千上百位“野皇帝”、“儿皇帝”……在中国历史的“功名碑”上,在他们的名字后面,还跟刻着或伟大进取,或悲壮陨落,或千古流芳,或遗臭万年的“注解”。在这些帝王中间,有扬名世界、威震天下的一代霸主,像秦始皇、成吉思汗……他们有的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有的是为中华打下了广袤的疆域版图……他们创下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霸业雄图。但是,从另一个视角上看,他们的这些功名也是建立在“杀人盈野、流血漂杵”之上,尽管他们书写的历史为后人所敬仰,也更为后人所触目惊心……像刘邦、朱元璋本是“无赖”出身,他们依靠历史的机遇及他们个人的努力,让他们打拼出了一个崭新的王朝,但其“痞性”与“残忍”仍在记载他们丰功伟业的史册上,涂上了一层充满“血腥”气味的底色。他们的人生经历是中国历史上另一道奇丽的“风景”。
三、关于私密
“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兼采帝号,称为皇帝。”
在封建帝制时期,皇帝是天下至尊,其言是金科玉律,其行是垂范天下。皇帝一声动喝,天下皆撼,皇帝的品德、性格、个人喜恶、才情高下,无不对国家政局的未来产生重大影响。
历朝历代的帝王都是生活在万千臣子的眼皮子底下,事情大到登极称帝、经天纬地,小到临幸嫔妃、喝茶观戏,宫廷无不一一记录在案。但是,为了维护帝王的至高尊严及封建统治,历朝历代纂修国史的笔者们无不大行歌功颂德、涂脂抹粉之能事,对帝王之罪责或忽略不记,或刻意粉饰……尤其是针对帝王的情感生活及后宫秘事,不是寥寥几笔,轻描淡写,就是“顾左右而言他”。倒是历代的一些文人骚客在野史趣录中,不乏记录一些帝王们的“私密”……但其翔实与否又很难考据。这样一来,便为我们为中国知名君王“量身打造”这套《中国帝王的私密生涯》提供了最大创作空间。也让我们明朗了全面、准确、公允地再现中国历代君王千秋功罪的创作目的。在创作视角上我们力图开辟“大历史”的思维方法,并通过“眉批”的形式,让读者诸君可以在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重新认识这一个个中国历史的“知名者”……从中国历史的“后门”,走近他们……
私密本是历史存在,只是不曾大白天下。追寻真相,窥破原由,对我们完整地了解历史,以古鉴今、对我们辩证地洞析帝王的千秋功过,去粕纳精,意义非凡。
历史的玄机也许就藏在这一个个“私密”之中……
四、关于本书中的“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最具盛名的伟大帝王。他开辟的疆域广袤无边,超过了过去的朝代;他统御的大唐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最先进的国家;他缔造的“贞观盛世”空前绝后,为后人竞相追习。
李世民相貌清朗,风采翩然,文治武功,才俊脱拔,是后代帝王最为仰慕的楷模,也是后人穷尽褒扬的贤德明君。
李世民的武功才华主要彰显在他称帝前。他出身于隋未官宦之家,自幼饱读诗书,武艺高强,兵书阵法了然于胸。其父反隋后,他冲锋陷阵,智勇兼用,留下了浅水原大战、虎牢关之战等经典战例,拱卫父亲顺利登极称帝。就连李渊也承认李唐江山是他的二郎主创。
李世民的文治功勋则在他登极后展露无遗。从隋亡的事实中,李世民明白惟有“君依于国,国依于民”方可国祚永昌。他拟定与实施的一系列国策均是有利于民、着眼于民。事实证明,他开创的“贞观盛世”的确是前无古人,后少来者。李世民知人、用人上同样目光高远,气度不凡。不论是旧敌降将,还是前廷贤才,他都委以重任。
提倡犯颜直谏是李世民有别于其他君王的又一明智之处。他大度宽宏,不把个人尊严放于国家利益之上,凡是有益于民众的谏言,他从不计较诤臣的尖刻无情。就连他钟情一位女子,都会因魏征的反对而割爱。这样虚怀若谷的谦逊帝王惟他无二。
但“玄武门之变”仍是李世民千秋功业中最不合谐的音符。李世民为大唐创立立下的战功让太子李建成饱受威胁,太子曾数次谗垢并毒杀李世民,未果。李世民抓住时机,在玄武门前大开杀戒,诛太子、杀胞弟,继而迫父“禅位”,登极称帝。此举前有太子的迫害,后有“贞观盛世”的烘托,李世民入朝为帝似乎于情于理,于国于民均百利而无一弊,是国家与民众的福祉所归。但这其中是否还有更大的野心蛰伏?是否还有更深的私情纠葛呢……
追思李世民的帝王生涯,仰叹李世民的雄才大略,那段历史是如此的清晰而真实……
该是我李氏二郎逞英豪的时候了
“呱、呱、呱……”
一个婴儿降到了人世,他的哭声是那么得宏亮,那么得有力,他仿佛是在用啼哭来向这个崭新的世界宣告——我来了。接生婆倒提着白白胖胖的婴儿腿,照着乌紫泛青的小屁股蛋,狠命地掴了几巴掌,第六巴掌才把他打出哭声来。而后按在铜盆内热水里洗起来,边洗边对床上有气无力的产妇窦氏说:“不下狠手,他不哭,不哭嗓子里的黏痰出不来,黏痰出不来,他喘不成气……”
“大娘,小心点!”一个侍女忙把婴儿的头托出水面,接生婆光顾转脸说话了,弄得小世民的嘴在水面上一浮一浮的。
“没事,起小受罪,长大攒福。”接生婆又转脸对着窦氏絮絮叨叨:“这孩子命硬,会老驴大憋气,拍了他好几巴掌他都没有感觉。长大了一定不是个善茬儿。”
床上的窦氏笑了笑,头无力地靠在枕头上,她仰望屋椽,泪水从眼角滚了下来,她想念着不知现在何处的孩他爹李渊。
——隋朝开皇十九年(公元599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李世民降生在了渭水之北、武功县南十八里俗称“武功别馆”的李氏老宅子里。千里之外,由东向西的黄土官道上,李渊带着几个随从正打马奔驰。马蹄翻飞,身后腾起阵阵尘烟……
李渊出身于关陇望族,少好习武,为人机智,当今圣上隋文帝杨坚又是他的亲姨父。十六岁时,李渊就入宫任千牛备身,此职虽品级不高,但因是皇帝的侍从武官,却也十分威风。二十八岁时,深得皇帝信任的李渊,在姨母独孤皇后的帮助下,又被破格任命为谯州(今安徽亳州)刺史。在谯州任上,李渊整顿户籍,推行均田制,安抚百姓,深得人心。五年不到,一纸调令下来,朝廷又命他转任正在遭受旱灾的陇州(今陕西陇县)刺史。陇州在武功县以西,此次赴任正好路过武功。
李渊掐指一算,妻子窦氏怀胎期满,也该生了。因此心上牵挂,星夜兼程,向西进发。不想刚过蓝田驿站就被三个身穿黄袍的朝廷特使追上,让李渊奉旨随皇上前往陇、岐之地察看灾情。
接旨后,李渊目视朝廷特使驰马而去,对卫士李铁叮嘱道:“武功我是去不成了,你先回去告诉夫人,就说我陪皇上视察完陇、岐二地,立即回去看她,请她不要牵挂,务必保重身体。”
“是!”精明干练的李铁拱手答应道。
自古得天下易者,莫如隋文帝。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80年)周宣帝病死,留下柔弱的皇后和八岁的周静帝宇文阐,孤儿寡母,无力控制政局。皇后的父亲杨坚以大丞相身份入宫辅政,总揽军政大权。素有野心的杨坚,第二年,即废去周静帝,自立为天下之主,改国号为隋,堂而皇之地登上皇帝宝座。
杨坚虽是外戚入主,却是个励精图治、勤勉有为的皇帝。他生活俭朴,劝课农桑;呕心沥血,创立各种典章制度;出兵灭陈,结束了中国近四百年南北分裂的混乱局面。隋文帝主政的开皇年间,社会稳定,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全国储备的粮食布帛,可以供应五六十年,国家的富庶程度,空前绝后,成就了历史上有名的“开皇盛世。”
李渊领着从人,进驿站换了快马后,一刻也不敢歇息,快马加鞭,星夜进发,于第二天下午赶到首都长安。到中书省报到后,即被安排拜见皇帝。
时年正值关陇大旱,百姓闹饥荒,平日只吃些豆屑、杂糠。每天都有许多百姓饿死。文帝到了陇州,实地察看了旱情,昼夜和李渊等人一起研究救灾方案。老天连续六七个月不下雨,赤地千里,颗粒无收,贫瘠的土地裸露着沙石。从长安运来的几百车粮食,远远不够用,文帝决定带走五千人口,到京都就食。
陇州十里亭外,灾民拖儿带女,紧随圣驾两侧,场面感人肺腑。帝临上车前,流着泪握着李渊的手说:
“叔德,陇州就交给你了,当自强不息,躬节俭,平徭赋。适当的时候兴修水利。这五千灾民,过罢年二三月里,朕就派人给你送来。”
李渊免冠拜服:“陛下爱民如子,虽尧舜不过如此。叔德忝为刺史,敢不尽心尽职!”
李渊感文帝之德,深知肩上担子的分量,孜孜于政事,不敢有丝毫怠惰,他采取了一系列减轻农民负担、帮助农业生产的政策,均分田地,开渠引水,不准放高利贷盘剥农民,使灾后的陇州很快恢复了生产秩序,社会面貌也得到了根本的改善。
文帝对李渊的政绩大加赞赏。不久,又把他调往岐州(今陕西凤翔)任刺史。这时,李渊才得以回家看望阔别两年的妻子,看看从未见面的二儿子。
李渊带着随从快马加鞭赶到武功,别馆里也知道老爷今天回家,到处打扫一新,全家老老少少喜气洋洋。
李渊跳下马背,刚走进大门,十岁的大儿子李建成蹦蹦跳跳地跑过来,嘴里嚷嚷着:
“爹爹,你不在家妈妈给我生了个小弟弟,妈妈可想死你啦!”
随后而来的窦氏,脸一红,把手里牵着的一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推上前去:“二郎,快拜见爹爹,你不是整天嚷着要见爹爹吗?”
李渊顾不上一身的征尘,一把把两岁的儿子抱起来,举过头顶,摇来摇去,摇拨浪鼓似的左看右看,啧啧赞道:“像我,像我,长大了也是一条虎背熊腰的好汉。”
李渊把儿子的小脸蛋在自己胡子拉碴的脸上蹭来蹭去。小二郎护痒痒,缩着身子咯咯儿直笑。
第二天一大早,天蒙蒙亮,在武功别馆的后场上,远远的立着一个人形箭靶。插满刀枪剑戟的兵器架子旁边,大郎、二郎和小闺女昭儿,这三个小人儿排成一队,倒背着手,仰脸听父亲李渊训话——
“我李氏祖祖辈辈为武将,你们的曾祖父李虎,西魏时官至左仆射,因伐魏建立北周有功,成为著名的八柱国之一,位极荣贵,死后被追封为唐国公。你们的祖父李暎馓乒伟仓葑芄堋⒅蠼寮颍苁苁廊嗽扪铩O茸婷堑某杉ǘ际强克堑哪芰θ〉玫摹K裕宋依钍霞易宓那逵肜妫酌现椴荒懿欢粒沤癯砂苤虏豢刹恢N依钍隙梢贾毡3稚形涞南八祝偶ζ鹞瑁嗔菲锷洹D忝侨鎏靼酌挥校俊�
“听明白了!”大郎李建成和昭儿大声喊道。刚满二周岁的二郎不甘示弱,也奶声奶气地叫着:“听——明——白——了!”
李渊先来一些示范动作,但见他挽弓搭箭,虎目圆睁,架式拿足,瞅准箭靶,一箭射去,正中鲜红的靶心。大郎、小昭齐声叫好。二郎摇摇晃晃地赶过来,抢李渊手中的宝雕弓,二十多斤重,他哪里搬得动,直累得吭哧吭哧。李渊哈哈大笑,变戏法似的从后背上的箭盒里抽出一副小小的弓箭,交给二郎:“吾儿志气非凡,可先用这个。”
李渊刚想手把手教教二郎,却见小二郎早已挽弓在手,他小小的年纪仿佛天生于弓矢有缘,无师自通,一脸严肃,箭在弦上“嗖——”地一声,发射出去。箭镞不走正道,紧贴着大郎李建成的耳轮,飞了过去。李建成吓得一缩脖子,身子一歪,坐在地上,摸摸浑身上下没有血,才撇着嘴向李渊哭道:“爹,二郎拿箭射我。”
李渊蹲下身子,教育二郎说:“刀再利,箭再准,不准对着自家人,知道了没有?”
“吃饭了。”贤惠的窦氏亲自来到后场上,喊父子四人回家吃饭,李渊看着三个茁壮成长的儿女,满心喜悦,对妻子说:“这次一家随我到任上,公事之余,我教孩子们武功骑射,你教他们文史书法。”
窦氏含笑点了点头,揽着儿女们往回走。大郎李建成犹不忘那一箭之惊,郑重其事地对二郎说:
“二弟,你这会儿人小没有劲,射不死我。长大了,你有大劲了,可千万别真的拿箭射我。”
小二郎大眼睛扑闪扑闪地望着大哥,两只小手拍打着肚皮,口中叫着:“射,射……”
转眼间,小二郎长到桌子一般高了,更兼少好弓矢,聪明伶俐,深得李渊喜爱。二郎四岁生日这天,李渊特地为他摆了宴席,中午时摆了两桌席,家人一桌,仆人一桌,外人一律不通知,关起门来自己喝。
全家人倒也热热闹闹,其乐融融。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老成持重的卫士李铁端着酒杯,走上厅堂,代表仆人向老爷李渊敬酒说:“一般世族子弟赖祖上荫德,不愁吃不愁穿,骄奢淫逸,不学无术,平日里只是熏衣剃面,傅朱施粉,望若神仙,其实却是废物一个。而老爷您却对子女教育甚严,大公子、二公子以及大小姐每日里学习诗书,操练武功,学有所成。下人们十分佩服老爷的远见卓识,特委托我来向老爷敬酒,并祝小寿星二公子健康成长,长大以后,骁勇出众,干大事业,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做国之栋梁。”
李渊听了李铁的一番祝词,十分熨耳,哈哈大笑,端起大觥一饮而尽,他咂咂酒味,哈着酒气,正想发表一番感慨,只听得大门上的铁环被敲得哐哐直响……
“这会儿谁来?”李铁放下酒杯,转身下堂。早有看门的人飞奔前去察看,一会儿功夫,回来禀报说:
“老爷,门口来一陌生的白面书生,口口声声要见二公子,说看一眼就走。”
“有这等怪事?”李渊抖抖袖子,说:“且放他进来。”
厅门大开,李铁带进一个人来,众人举目望去,但见一青年秀士,头戴一顶百柱鬃帽,身穿一件鱼肚白的湖纱道袍,丰神俊朗,隐隐有林下之风,飘然有出世之态。
李渊一见来人不同凡俗,忙起身相迎,拱手道:“敢问先生高名雅姓,有何贵干?”
那秀士微微一笑,还礼道:“在下嵩山人氏,贱名不足挂齿,闻听府上二子生日,特来相贺。”
李渊见他不肯说出姓名,却不以为怪,笑道:“犬子诞日,敢劳高人。”李渊招手把二郎叫到跟前,青年秀士闪目观看,又围着二郎转了一圈,又用手摸摸二郎的后脑骨,频频点头,对李渊说:
“令郎相貌非常、有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年将二十,必能济世安民。”
李渊听人夸儿子这么好,也非常高兴,忙请客人上座并命厨下另整一桌酒席。青年秀士不愿就座,长揖告辞道:
“非不欲相从,此来仅想见贵公子一面,目的已达到,就此别过。”青年秀士说完,又看了二郎一眼,转身飘然而去。李渊送之不迭,忙命人捧百两纹银相赠,哪知家人捧着银两追出门外,大门外已空空荡荡,杳无人影。
李渊叹息了一会,只得招呼家人重新入座。大家的话题围绕着那青年秀士,对他那突然而来,又飘然而去的举动议论纷纷,有的说是世外高人,有的说是过路的相士。李渊手捋胡须,看着膝下虎头虎脑的二儿子,对夫人窦氏说:“借那位秀士吉言,二郎就起名叫‘李世民’吧。”
窦氏点点头,摸着二郎的头说:“济世安民。希望二郎长大了如高人所言,做个对国家对百姓有用的人。”
二郎李世民扑闪着聪慧的大眼睛,懂事地点了点头。
李世民过了四岁生日不久,隋朝的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故,阴险暴虐的晋王杨广篡夺了皇位,国家由强盛走向了衰弱。
杨广是个不折不扣、令人切齿痛恨的暴君。其荒淫无耻、穷奢极欲,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水,流恶难尽。短短九年时间,隋文帝经营数年的巨大财富,就被杨广挥霍殆尽。在他篡位的第一年(604年),就征用200万人营建东都洛阳;为了方便自己去江南巡游,又诏令江南大量造船,同时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人开凿运河。
隋炀帝先后三次经大运河巡游江南。每次巡游都有一二十万人跟随,乘坐的船绵延达200余里,共用纤夫8万余名。陆上有骑兵十万沿两岸护送。所过州县,五百里内供奉最好的海陆珍馐,许多人因此倾家荡产。百姓忍饥挨饿,疲于奔命,宫人却饫甘厌肥,吃不完就倒于水中。尤其令人发指的是,杨广发觉通济渠有些地方深度不够,影响行船,一怒之下,竟下令一次坑杀五万民夫。
杨广好大喜功,为了炫耀武力,疯狂地发动了三次侵略高丽的战争,给国内人民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杨广穷奢极欲,穷兵黜武,极大的破坏了社会生产,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许多地方赤地万里,出现了人人相食的可怕局面。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与其等死,还不如揭竿而起,或许能拼得一条生路。“知世郎”王薄在长白山(山东邹平南)登高一呼,受苦受难的百姓纷纷响应,后逐渐形成以翟让、李密为首的瓦岗军,窦建德为首的河北起义军和杜伏威的江淮起义军。
就在这种天下动荡的环境下,李渊的二郎逐渐长大了。李世民虽不及弱冠,但身材魁梧,臂力超人,武功骑射样样精通。与一般习武之人不同的是,李世民不仅善骑射,而且对琴棋书画也很喜欢,每每练功回家,总不忘回书房习文写字,颇受父母疼爱。
这一日,治礼郎高士廉来李家拜访,李渊赶紧将客人请到了客厅,佳茗侍候。高家是中原的名门望族,代代辈出文采俊士,且多在朝中任要职,而且高士廉的妹妹又嫁与了洛阳名将长孙晟,其势力日渐扩大。李渊自然不想怠慢,连声招呼几个儿子出来拜见。
李建成、李世民等几兄弟鱼贯而出,口称“世伯”,打揖请安。高士廉笑呵呵地看着几个李家儿郎,不无羡慕地说:“李兄真是将门虎子,令人仰慕啊。”
“高兄谬赞了。小弟常年在外,不曾细心调教,几个孩子也只会耍枪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