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一世富贵-第19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始的,也是一桩善事。”
徐平庄里稻田连年丰收,自然惹得周围田庄眼馋,再加上府界县镇公事提点司大力推广,这几年也有了规模。甚至朝廷中一些大臣权贵也看到了商机,开始在京城周围收买空地,学着徐平这里建立农庄,正是方兴未艾的时候。
也就是这个年代什么事情都传播兴起的慢,几年时间也只是开了个头,开封府的空地还是有很多。如果等到新场务的农具大规模售卖,估计要不了多久就会四野无闲田。
当年给徐平找麻烦的马季良这几年不顺,不用徐平出手,其他官员就把他按在地上痛打了。去年连致仕都没有成功,连夺官爵,早已经没有了当年气焰。马家后退,自然只有徐家接盘,徐平的田庄已经推进到了惠民河岸边,占住了金水河和惠民河之间的土地。
田庄里的路都是特意修整的,达到了徐平前世机耕道的水平,维护得又有,走起来相当方便,并没有王拱辰说的什么坑坑洼洼。
行了一里多路,才看见前面徐平几个人站在地里,周围都庄客,不知在说什么。
一行人快步走上前去,到了地里,与徐平见过了礼,才看清地里的情形。
这一片都是旱地,早已经平整过,地里土碎如面。不知是要种什么,地里都起了小垄,笔直整齐,看着就让人觉得舒心。
只见旁边庄客挎的小篮子小半篮泡湿了的花生米,梅尧臣道:“这花生豆最近这几年颇是卖得不错,洛阳城里也有人家售卖,拿来佐酒甚好。怎么,原来是这么种的吗?”
徐平笑着道:“不错,这东西是泡过了种,最好是有小芽。”
其他几人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什么泡种发芽这种技术细节他们怎么可能明白。
几个人便安心地站在一边,看庄客忙碌,准备各种工具。
王拱辰一转头看见身边两个庄客正在向垄上栽小苗,好奇地问道:“这是什么?不是撒种,却是栽苗。”
“西瓜。”徐平淡淡地道。
第173章 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就是西瓜苗?”王拱辰忍不住就凑上前去看,“听说李副使出使契丹回来,带了些西瓜种子,大多都给了郡侯试种,没想到真发出芽来了。”
最近这几十年,大宋与契丹来往频繁,每年都有几拔使节,情况也了解得多了。很多文人大臣都知道契丹那里有西瓜,是很珍贵的瓜果。也有人想引种到宋境,但一直都没有成功。在当时人的印象中,尤其是在文人的印象中,这种东西都要有专门的人种植的,两国和平,可以带回种子,但带不回种瓜的农师,带人容易引起两国关系紧张。也正是因为如此,李纮把种子给徐平也不在意,本就是碰运气的事情。
没想到徐平还真育了苗出来,听见王拱辰说,大家都凑过来看。
徐平见几个人都围在那里啧啧称奇,对着西瓜苗品头论足,无奈地道:“你们想的错了,现在还不到时节,西瓜要到谷雨才好栽秧,现在才什么时候?即使对西瓜不熟,也总该知道其他瓜果葫芦之类,现在才刚刚开始准备育苗而已。”
几个文人有些尴尬,他们凭什么就得知道瓜果什么时候下种?能搞清楚稻麦这些大宗粮食的收获和播种的季节就不错了,难道还真地当老农去?
王拱辰直起腰来,问徐平道:“既然现在不是季节,庄里怎么就开始栽种了?”
“西瓜到底是第一次种,我也拿不准诸多细节,只好先种一点摸索。这些小苗都是下了大力气培育出来的,你们以为容易吗?如果这些苗没有问题,这一个月长得壮了,到了谷雨的时候,便就可以大量播种了,这样才稳妥。”
听了徐平的话,王拱辰嘻嘻笑道:“郡侯做事总是力求稳妥,滴水不漏。”
徐平笑了笑:“而且,不仅仅是看他们长得如何,还要试一试这些西瓜苗能不能接在其他的瓜果上面,那就更要试了。”
“接在什么上?西瓜苗还能接在其他瓜果上?”王拱辰大感好奇,重要弯下腰看地里刚刚栽下去的小苗,果然发现了嫁接的痕迹。
徐平道:“你看的那些是接在葫芦上,旁边还有接在冬瓜上的,本来还想试试接在黄瓜上的,庄客们刚开始做,手艺太差,没有成活。”
欧阳修几人像是听天方夜谭一样,实在忍不住,问道:“世间万物,皆各有禀性,我虽然没有吃过也没有见过西瓜,但也听人讲起过,与葫芦没半分相像,更不要说爬着架子生的黄瓜了。这都能够接在一起长,郡侯莫不是说笑?”
曹颖叔笑道:“那永叔有没有见过骡子?马和驴长得也不像,但却能生出骡子来,岂不是更加奇怪?”
梅尧臣道:“怎么能够这样说?驴和马看起来极为相似,只是大小不同罢了。就像人生来千万种面目,南人北人也有差别,更不要说还有昆仑奴望之不似人。由此说来,马和驴也有可能本来就是一种,只是长得不同罢了!”
徐平摆了摆手:“越说越远了,世间万物本来就都有相似之处,只是看远近亲疏罢了。西瓜跟好多瓜果相近,能够嫁接本来就没什么稀奇。你们在西京洛阳,常说洛阳牡丹甲天下,那些新奇牡丹品种怎么来的?还不一是选育,再一个靠的嫁接。难道你们不知道有的牡丹是嫁接在芍药上?读书人不能读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不然岂不惹人笑话。”
富弼傻愣愣地道:“怎么,牡丹还有用芍药嫁接的吗?只听说过用野牡丹。”
徐平道:“怎么没有?我家里就接过,长势格外地好!”
富弼还想说什么,想了想摇了摇头,闭上了嘴。徐平说自己家里接过,那必然是不会错的,自己又何必争这些呢。
其实这怪不得富弼等人,这个年代嫁接技术虽然也出现千百年了,但一直没有被系统地推广,在许多的文人眼里还被看成奇闻轶事。牡丹自唐时就珍贵异常,而且以洛阳产的为最上品,但真正推广用嫁接法繁育还没多少年,富弼能够知道就算不错了。
徐平又道:“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记载了多种多样的嫁接果树。其《插梨》篇中即有用桑、枣和石榴树接梨,而以桑梨味道最差。但实际上考之老农,又有说梨在桑树上接过的才最好吃。这些年我都在岭南为官,没有机会亲自试一试,也不知孰是孰非。我们这些读书做官的人,虽然不说要像老农一样精通农事,但这些农事上的道理,却不能不知道,不然一开口就惹人笑话,也失了读书人的体面。”
嫁接与杂交不同,亲缘关系很远的植物也可以进行,跨科跨属是常事。徐平前世嫁接出来的植物五花八门,但大多都像牡丹一样用于观赏,真正像西瓜和梨及苹果这些水果虽然数量也不少,但与总量一比就不值一提了。
这次回到京城,有了时间,徐平有心系统地梳理一下自己所掌握的农业知识,也算送给这个世界的礼物。而嫁接技术作为园艺技术的代表,自然不能马虎了。刚好从李纮那里得到了西瓜的种子,便先从西瓜开始。
历史上自宋开始,园艺技术得到了大发展,嫁接技术也获得了飞跃,到了南宋时候实际上已经很成熟了。但可惜一直没有人进行系统性的理论梳理,后来发展又停滞下去。
听徐平谈起农书,几个读书人便闭口不言。他们号称无书不读,举凡经史子集,小说杂记,都有涉猎。《齐民要术》自然也是读过的,但也仅仅是读过,对里面的一些聚体的技术别说是亲自验证,就连认真的思考都没有。
徐平看着地上的瓜苗,对几个人道:“你们哪,不能读死书。读书知古今,难的不是看多少书,而是要知今才能知古。连世事到底是个什么样子都不知道,所谓的知古知今不是瞎猜吗?以后做了亲民官,管着钱粮,结果连地里的粮食到底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又怎么能够因地制宜,劝课农桑呢?书读得多,记得牢,不算本事,要把书里的道理都弄清楚了,彻底搞明白,才是真读书。农事是最根本,其他一些事情也是如此。不说是自己什么事都做一遍,但总要把其中的道理搞清楚,这是最基本的。”
这个时候徐平突然觉得自己一下成了这些人的长辈,说这番话颇有些提携后进的意思。其实也正是这样,这些读书人读过的书,徐平自然也读过,不如他们用功深,但道理却理解得比他们深刻。而且两世知识参照,又愿意踏实去在实际中验证,理解得也更深。
最后,徐平叹了口气:“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能死读书。”
其他人面面相觑,只觉这句话甚好,也不知道是不是徐平作的诗,还是偶有所感,又不敢冒然开口问,只能够记在心里。
徐平前世记了不少的诗词和名言名句,哪里能够都清楚记得是谁说的,哪个年代?有的就是这么稀里糊涂,随口说出来,随口也就忘了。不过受害最深的还是陆游,谁让他经常会想出妙句,又喜欢为了妙句写诗呢,也不知道以后出现的陆游能不能想出更好的句子来,写出更精美的诗词。
不过听到的读书人却没有那么容易忘,有人记在了自己的笔记里,有的还写信向朋友传播。永宁郡侯这出口成章的本事,慢慢流传开来,只是可惜一直不见什么大作面世。
第174章 春光
在地里站了小半个时辰,直到红日高升,众人才离开这里。
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说,这是人生第一次真真正正地观察农民是如何种地,第一次认真思考地为什么这样种。徐平不知道这将为他们带来什么样的坏话,不过总不是坏事。
微风吹过,水面泛起潾潾的波光,阳光照在上面映出金黄色。
孙七郎哼着不知名的小调,与几个庄客悠闲地理着网,晒着太阳。
见到徐平带人过来,孙七郎几人急忙起身行礼。
徐平带人坐到旁边早已经备好的交椅上,问孙七郎:“去年雨水充足,不知塘里的鱼多不多?难得几位官人到来,你使出手段,多捕些合用来的,晚上烧个全鱼宴。”
“官人安心,这几年庄里就没怎么捕过鱼,塘里的鱼都长得又大又肥。今天正是好天气,竟然不会失望。”
孙七郎一边说着,一边带人上了船,向塘里划去。
现在正是阳春,人还不能下水,只能在船上拖着网捕鱼。为了方便,这样用的网都是大网,捕的也是大鱼,一些肉质细嫩长不大的鱼就捕不上来了。
几个庄客划着小船,慢慢地进入了巨大的陂塘里。岸上的几个人看见这情景,刚才郁闷的心情一扫而空,纷纷指指点点。
这才是文人喜欢看见的画面,农民渔夫,诗情画意的场景,收获时的喜悦。他们并不关心人们到底是怎么劳动的,只是欣赏这样的画面。
徐平总爱想人们是怎样劳动的,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提高效率,节省人力,所以他的眼里没有诗情画意,也就写不出让人吟咏赞叹的诗句。
身边的人就不一样,有的人心里已经划过优美的句子,正在努力抓住那稍纵即逝的灵感。或许要不了多大一会,就能写出优美的诗篇。
这里的都是年轻人,刚才在地里什么都不懂的尴尬早已经烟消云散,都兴高采烈地议论着眼前的风景。这一派江南水乡的景象,更钩起了欧阳修和梅尧臣两人的乡愁。
王拱辰在一边坐着无聊,找了个庄客带着,起身沿着塘边向前走去,不一会回来,头上插了两朵大花,也不知道他从哪里找来的。
徐平看见只是摇头苦笑,他就不明白这个年代为什么男人喜欢戴花,而且开得越大颜色越艳丽的越喜欢。来到这个世界这么多年,徐平从来没有戴过,实在过不了心中的坎。
王拱辰开了头,其他人也站起身来,随便走着欣赏周围的景色。
正是春天时候,遍地花开的时节,到处都是风景。路边,田垄上都开满了知名和不知名的花,五彩缤纷。不时还有几株果树立在阳光里,满树繁花似锦。
几个人就当是出城来赏花踏青了,沿着田间的路,一直向前走去。一边议论纷纷,向不时摘一朵小花拿在手里把玩。
男人爱花,女人反倒却比较矜持,春光里游园的时候,这种习惯让徐平很不习惯,跟他的前世几乎刚好相反,也不知是个什么道理。
陂塘里船上的孙七郎喘着气,高声道:“水里真有这么多鱼?船都有些划不动了,我们先靠岸去吧,看看网里有多少渔获再说。”
旁边的庄客小声道:“七郎,这些年庄里都没怎么正经捕过鱼,只是偶尔有人拿根竹竿来钓几尾,鱼当然是多了。”
水塘河流是庄里的财产,庄客和佃户来钓鱼没人说什么,拿网还捕就说不过去了。再说也不能拿出去卖,捕多了也没有用。
经过多年整治,除了一片徐平特意留下来的沼泽,其他地方的水都已经退了去,形成了不少河流和池塘,鱼虾等水产极多。平时人们在几条小河里钓一钓就够打牙祭,这种大池塘无人来打扰,里面的鱼早不知道长到了多少斤了。
小船调转头,拖着网慢慢向岸边靠近。也不知道网住了多少渔获,只觉得沉重无比。
压着岸边的芦苇和荒草,小船靠近岸边。
孙七郎从船上一个大步跨下来,招呼旁边的庄客:“快点过来,帮着拉一拉网!这一网要都是鱼,不是网住了石头,尽够我们庄上用的了!”
岸上的几个庄客飞快地跑过去,一起帮着起网。
孙七郎跳进水里,从网中间顺手一捞,一声大喊,一条近十斤重的大青鱼便就被扔了到岸上,在草丛中拼命地蹦来蹦去。
“果然是鱼!这一网足够庄上吃了!”
孙七郎一边叫着,一边在水里指挥着庄客把网死死拉住。
徐平和方偕、曹颖叔站起身来,走到岸边观看。
此时北方人吃鱼不多,也不懂做法,任由塘里的鱼长到这样大。徐平庄子上还有一二十户从江南来的种稻人家,教了庄客不少鱼的做法,也还是没有改变风俗。
听见这里的叫喊声,王拱辰等人急匆匆地赶回来,看着草地上蹦来蹦去的大鱼,都一起道:“好大的鱼,没想到这塘看着不起眼,竟然养出如此大鱼!”
徐平静静地站在岸边的大柳树下,没有上前,也没有说什么。渔业技术在这个年代基本没有实用价值,江南的大城市附近还有人捕捞野生鱼苗养殖,长江以北就没人做了。人口还少,由于黄河泛滥形成的陂塘河汊又众多,野生的鱼就足够人们食用。
而且由于生活习惯,北方人也很少吃鱼,也吃不来鱼。如今就是在开封城里,能够似模似样地做个鱼菜的酒楼都很少见,小地方更加不用说了。
不过随着江南人到京城为官人越来越多,对鱼的需求也多起来。或许等到什么,可以考虑到京城里开个小饭庄,做鱼也是特色。
看了看站在人前兴高采烈的王拱辰,徐平暗暗点了点头。王拱辰现在这样子也不是办法,家里只有寡母,兄弟又多,靠他一个人的俸禄,怎么也宽裕不起来。等过了这一阵子,自己不那么忙了,可以考虑与他家一起合开家店,帮补他一下。
要不了两年,王拱辰也该成亲了,也要出去外任了,到处都要钱。状元郎找个大户人家的妻子不难,也能带来丰厚的嫁妆,但靠女人总不是办法。
第175章 农事八字
院子里点起了一堆篝火,周围还插了不少的火把,照得如同白昼一样。旁边的案几上,排列着各种各样的盘碟,里面盛着用各种方法烧的鱼。
北方人是吃鱼很少,但徐平庄上毕竟有江南人,还有徐平从前世带来的记忆,做鱼的手段自然不是周围的村庄可比。把鱼打回来,轻轻松松地就做了一桌全鱼宴。
火光中,来的几位客人都满面红光,吃得满嘴流油。他们都从没有见过如此丰富多彩的鱼的吃法,就是几位江南人,也大呼过瘾。
徐平端起杯子来喝了一大杯茶,一口咽下肚下,对众人道:“我酒喝得多了,有些上头,先回去歇息了,诸位只管尽兴!”
李觏急忙站起身来,要过来扶住徐平。
徐平摆了摆手:“不必了,你在这里陪着几位官人,不要冷了场。再者,有这样的机会也多请教请教学问,这种机会可不容易碰到。”
李觏点头称是。
今天地陂塘边,见到渔获丰富众人都是大喜过往,李觏也借着机会请教一回。不过到底那时候都心不在焉,说得并不详尽。等一会酒足饭饱,正是李觏的机会。
辞别了众人,徐平由个庄客带着,回到自己从前住的小院去。
大树遮住了星光,院子中显得有些阴暗。
徐平让庄客把煤油灯放在石桌上,对他道:“你回去吧,我一个人在这里坐一坐。”
一切还都是当年的样子,树下的石桌石凳,旁边的小厨房,小厨房外面的那个小小的煤球炉。不远处当年晾酒曲的棚子里,好像还在散发着酒香。
物是人非,徐平坐在石凳上,看着这熟悉一切,有些恍惚。
就是在这个小院里,徐平开始了在这个世界的生活。从开荒种地,到养牛养羊,再到酿酒制糖,读书写文章,一步一步走到了现在。
那个时候的生活单调而无忧无虑,没有现在这么多烦恼,以前并没有觉得有多么珍稀,然而失去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看着那个小小的煤球炉,徐平突然有些想秀秀了。
当年那个小女孩抱着个小包袱走进了自己的生活,去年又抱着小包袱走出了徐家,进来的时候还是个懵懂无知的孩子,出去的时候已经是大姑娘了。
现在的秀秀变了很多,人变得开朗,也变得稳重起来,就是在徐平面前,也能从从容容地谈着生活。如今的秀秀已经撑起了自己的家,弟弟在国子监读书,父母做点农活也不劳累。没有了在徐家时的锦衣玉食,粗茶淡饭却过着踏踏实实的日子。
或者这才是秀秀想要的日子,最少来见徐平的时候,她总是开心的。
然而在徐平心里,秀秀总是那个抱着小包袱坐在他门前台阶上的七八岁的小女孩,好像永远都长不大。然而不知不觉间,秀秀还是长大了。
叹了口气,徐平转身看了看院子里的一切,想着以前那些日子,有些出神。
月亮升了起来,洒下斑驳的光在院子里,影影绰绰的。
一阵凉风吹来,徐平猛地回过神来,看看四周,不知怎么再也坐不住。站起身来,在院子里走来走去,心神不宁。
知道了自己回来,秀秀明天会来庄里看自己。这一年来,每隔一两个月秀秀都会见徐平一次,也没有什么事情,就是坐在一起说说闲话。就好像以前,秀秀高兴了不高兴了都喜欢在徐平面前唠叨,也不指望徐平安慰她,唠叨完了她自己就忘了。
现在秀秀在徐平面前已经不说自己的事情了,说说天气,说说雨水,甚至说说地里的收成,就是不再提起她自己的事情,她自己的心情。
走到门前,看着秀秀曾经坐过的台阶出了一会神,徐平摇摇头,进了屋子。
到书房里把煤油灯放好,徐平在书桌前坐了下来。
就是在这里,徐平教会了秀秀写字,教她读书,慢慢地变得不再像一个农家小丫头。
现在秀秀还读不读书呢?徐平不知道,秀秀也绝口不提这些事情,好像她已经忘了。
叹了口气,徐平提了纸张铺在了桌子上,研了墨,提起笔来,却不知道要写什么。
就这么提着笔怔了好一会,直到一大滩墨落在纸上,徐平才回过神来,又叹了口气。
有些人,有些事,只能存在回忆中,这屋子里就装满了回忆。
笔落在纸上,过了好一会,徐平才写了一个“土”字。
看着这个“土”字,徐平出了好一会神,终于暂时忘记了秀秀,想着自己要写的东西。今天在地里的谈话,让徐平决心写一本《农书》出来。有前世的知识,再加上这些年来自己的努力,徐平觉得自己可以完成这个任务。
这个年代也有好多本《农书》,最有名的自然是《齐民要术》,那里面包罗万象,记述也很精当。可惜的是,徐平觉得还是有些不系统。
徐平对《农书》的编写也没有概念,想来想去,还是用前世学过的“农业八字宪法”为纲目,把自己知道的知识都编进去。不能包括的,再另行补充。
这样编写或许不完美,但却能够系统地讲清楚农业的相关技术。
五六十年代总结出来的“农业八字宪法”,其具体内容可以随着具体时空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但以此为纲目,还是能够把农业技术大致讲清楚。
第一字“土”,主要指土壤普查和土地的规划,及合理的耕作制度。当时主要指深耕,现在却没有必要这样强调,具体的耕作方式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第二个字“肥”,是指合理施肥,这个年代就只能使用农家肥了。
第三个字“水”,指兴修水利和合理的灌溉方式,现在也大有可为。
第四个字“种”,自然是培育和推广良种,什么时候都是提高产量的关键。
第五个字“密”,合理密植,关键在合理二字。
第六个字“保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