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宋将门-第1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有曹佾毫不犹豫派遣自家的子弟,加入到静塞军当中。
这就是一个信号。
随着曹家态度变化,剩余的将门也不再犹豫了,全都押宝静塞军,把这支人马看成了未来太子的亲卫队!
不得不说,小皇子刚刚降生,就得到了各方的力挺,除了他爹之外,还有无数人行动起来,为了他用尽了浑身解数。
只是这个幸运的小子什么都不知道,除了啃手指头,就是哇哇大哭。
曹皇后把小皇子留在了身边,虽然安排了乳娘,但是曹皇后坚持自己喂养,果然,小家伙很是健康,虎头虎脑的,连哭都格外有劲儿。
赵祯没事就过来看看孩子,把儿子抱在怀里,一刹那赵大叔简直乐开了花。有了儿子,他做的事情才有意义,没有儿子,整个世界都是灰暗的。
“梓童,朕准备给咱儿子请最好的先生,让欧阳爱卿教导他如何?要不范爱卿也行!”
提到了儿子的教育,曹皇后难得没有盲从。
“圣人,依臣妾之见,这些老先生固然学问人品一流,但是都欠缺一点灵性。”
赵祯笑道:“梓童,放眼大宋,还有比他们两位更合适的老师吗?”
“有!”
“谁?”
“就是王大人呗!”曹皇后笑道:“他虽然没有经过科举,当学问不差,《三字经》是他编写的,六艺的算学也是他开创的。臣妾说一句过分的话,虽然欧阳老大人,范大人他们都在六艺教书,可六艺真正的灵魂是王宁安!”
赵祯哈哈一笑,“真是什么都瞒不过梓童的眼睛,是啊,王卿提倡知行合一,六艺学子与众不同,就是靠这四个字!要不这样好了,等咱皇儿大一点,直接送到六艺学堂,跟其他孩子一起读书,一起长大……这样啊,咱皇儿身边就有了一大帮小伙伴,他们就能辅佐皇儿,让他坐稳位置。而且去了学堂,皇儿见识多了,也不至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说起来惭愧啊,这么多年,朕总算是想清楚了,不能偏信任何一帮人。朕就是偏听了文官,几十年碌碌无为,以致江山纷乱,连区区的李元昊,也能欺负朕!”
想到这里,赵祯的拳头攥紧,浑身的肌肉也绷了起来。
怀中的小皇子似乎感到了父亲的异样,他不高兴地伸出小手,抓住了赵祯的胡须,用力撕扯着,小眼睛瞪着老爹,又惹来赵祯一阵大笑,连胡须被扯下来都不在乎了。
曹皇后连忙把孩子抱了过来,还冲着儿子怒道:“不许对父皇无礼,听到没有?”
赵祯却笑道:“小孩子懂什么,他还太小了,可朕已经太老了,不知道……”赵祯甩甩头,重新振作道:“梓童,朕要替皇儿扫清四夷,给他一个太平盛世,这样朕才能放心啊!”
小皇子带来最大的变化,就是赵祯!
责任心,使命感爆棚的赵祯恢复了年轻时的状态,格外勤政,不是年轻时候的傻干活儿,而是目的性十足。
首当其冲,就是渤海国袭击兴城的事情,赵祯下令,要卯足劲头儿宣传,把所谓大氏的忠勇,淋漓尽致表现出来。
王宁安离京的时候,就给曾布安排了任务,让他弄出报纸,宣扬六艺的理念,扫荡旧派的腐儒。
这段时间,报纸已经发动起来,深受百姓欢迎。
有了皇帝授意,报纸更加连篇累牍,报道辽国的可恶,介绍渤海国的情况,把兴城大战说成了一朵花。
辽国自作自受,恶贯满盈,不堪辽国压榨的部族已经起来了,渤海国就是燎原之火,早晚要摧毁契丹!
这是在治理恐辽症!
还有一些文章,类比渤海国和大宋,相比之下,渤海国不过是几百个遗民,就能奋起反击,大宋子民亿兆,土地万里,财富堆积如山。
为何大宋就不能振奋起来,光复燕云故地?
不复燕云,有何面目,去见历代先祖?
整个大宋被震动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甚至背着家里,跑去参军,还有人直接往河北跑,希望能帮助渤海复国。
就在这种风浪之中,辽国派遣张孝杰和萧大祐为使者,来到了大宋,随着他们一起回来的还有状元郑獬同刘林森。
见到了赵祯之后,辽国展现了超级强硬的态度。
“我们已经知道了,大宋册封渤海国王,在辽国背后下手,背弃盟约,所作所为,卑鄙无耻!如果不立刻停手,将渤海海盗交给大辽,只有兵戎相见!”
赵祯看了辽国的国书之后,只给批了六个字:“你要战,那便战!”
第356章 厉害了,我的皇
你要战,那便战!
赵祯批了六个字,却把政事堂难坏了,怎么应付辽国使者啊?
这六个字送去,那是要打仗的,朝廷准备好了吗?
粮够吗?
饷有吗?
兵行吗?
马足吗?
……
什么都没有,你想干什么?找死啊?
诸位相公齐集政事堂,以往相公们对谈,是不把狄青算上的,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狄青越发举足轻重,贾昌朝把他请来,还让他还自己对坐。
“狄相公,你给我交给底儿,朝廷有没有实力,对付辽国?”
狄青道:“贾相公,我不敢随便胡说,耽误了国事,你要求做到什么程度吧?如果要攻打辽国,那是一点希望都没有。”
贾昌朝笑了笑,“这个老夫清楚,我的意思是至少不能吃亏。”
“那也有些难度,不过应该可以做到。”狄青稍微盘算一下,“只是需要足够的粮饷。”
“要多少?”
“500万贯军饷,100万贯粮食,足够5万人马支应半年之用。”
贾昌朝寻思了一下,“包大人,三司那边如何?”
包拯干脆摇头,“现在三司只能挤出30万石粮食,至于军费吗,最多200万贯,非是我不愿意鼎力相助,实在是国库空虚,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各种用度实在是太多了。”
包拯做事踏实,他又和狄青关系不错,拿出这些,绝对是尽了力,可是缺口还有一大半,那可要怎么办?
韩琦看了眼富弼,只见富相公低垂着头,一语不发,韩琦眼珠转了转,索性也低下了头。
唐介沉着脸道:“军国大事为重,老夫以为可以暂时削减百官俸禄,或者向大户们借一些钱粮,总而言之,不能认输了。辽国太嚣张了,这些年大宋受的气还少吗?我们这些人,难道连渤海的遗民都比不上吗?”
唐介素来耿直,从沧州回来,更是处处维护渤海国,只是百官的俸禄岂是随便能砍的,至于借款……对了,贾昌朝突然眼前一亮,“咱们放着财神爷不找,在这里瞎商量什么!”
贾相公急忙让人去把赵宗景请了过来。
自从小皇子诞生,赵宗景从皇位最有力的竞争者一落千丈,顿时王府安静了不少。
还有人盛传,说他的好兄弟王宁安已经转投曹家,赵宗景众叛亲离,每日借酒消愁,已经完蛋了。
当你如日中天的时候,什么缺点都会被掩盖,或者忽略。只是一旦出了麻烦,各种事情就纷至沓来。
就连赵宗景媳妇的事情又被拿出来讨论,还有人宣称,澜王妃曾经给他唱曲,喝酒……种种传闻,甚嚣尘上。
诸位相公或多或少,也有耳闻,他们以为见到赵宗景,会是一个疲惫颓废的模样,哪知道这位小王爷神采飞扬,丝毫看不出来倒霉的模样。
贾昌朝把事情介绍清楚,然后笑道:“国事为重,皇家银行这边,能不能出资,帮着朝廷渡过难关?”
“不能。”赵宗景回答很干脆。
贾昌朝脸色就是一变,“小王爷,何必拒人千里之外呢?”
赵宗景呵呵两声,“贾相公,皇家银行是做生意的,没有赚头儿的事情我们不会干的!”
“利国利民也不干吗?”贾昌朝追问道。
赵宗景笑道:“贾相公,你也不用吓唬我,百姓常说,杀头的生意有人做,赔钱的生意没人做。我奉劝诸公一句,你们最好想想,拿什么和皇家银行换这笔贷款,只要有好处,我们肯定点头!”
贾昌朝和大家伙互相看了看,只见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了为难的神色,借钱买马的事情还没完呢,眼下皇家银行的账房天天盯着三司,等于请来了一尊太上皇,弄得文官们很不舒服。
再让,还能让什么?难不成把财权拱手让给皇家银行?
大家伙都默默摇头,十分不情愿。
赵宗景斜靠在椅子上,很没有形象道:“赛马场的工程完成了,上个月进行了12次赛马比赛,光是股利分红就有30万贯。六艺学堂搬迁到京城,正式更名皇家书院,工程预计三个月之后完工,前天皇家银行刚刚主持了几笔土地拍卖,皇家书院周围的土地比之前的樊楼周围,还贵了三倍!土地入账500万贯……”
赵宗景连续念了好几个成功的案例,然后得意道:“钱,皇家银行是不缺的,诸位相公,恕小王直言,你们缺少调动资本的脑袋,要是二郎在这里,早就把事情谈妥了,根本不用这么费劲!”
狄青突然福至心灵,笑道:“小王爷,假如王大人在这里,他会拿什么和你换?”
“他?那小子一肚子心眼,他才不会拿自己的东西换,更不会吃亏,如果我所料不差,他应该拿渤海国的贸易特权和我们换。”
“渤海国,贸易权?”
贾昌朝不解,问道:“小王爷,渤海国不过几百人,他们有什么贸易啊?”
“这叫长远投资!”赵宗景道:“现在渤海国不值钱,可是过几年呢,万一他们光复了失地,拥有几百万人口,辽阔疆域,那可就不一样了,到时候皇家银行可就赚了一笔肥的。”
王尧臣还是不明白,问道:“一旦渤海国没有成功?或者以后的贸易不多,你们岂不是赔了?”
“对啊,做生意吗,有赔有赚,机遇和风险并存,不冒险就能赚到钱,有这种好事吗?”
贾昌朝把几个人叫到了另一间屋子,讨论了半天。
大家伙算计了一下,渤海国和大宋的贸易,眼下能有几万贯,几十万贯就顶破天了,日后什么样谁知道,反正啊不用大宋掏钱,答应了就是。
就这样,赵宗景和政事堂又签署了一项合同,皇家银行提供四百万军饷借款,不需要朝廷利息,只是特许皇家银行专营渤海国和大宋之间的贸易。
这份合同签完,当天下午钱就转到了三司的账上。
赵宗景的效率让人刮目相看。
哎呦,这位哪怕无望皇位继承人,可是握着皇家银行一天,那就是大宋的财神爷!
赵宗景露了一手,这回再也没人敢乱嚼舌根子,毕竟皇家银行可掌着大宋一半的财权,而且看起来,这个银行可比苦逼的三司要厉害多了,拿出那么多钱,一点不犹豫。
他们的腰包到底多深啊?
大家伙猜不透怎么回事,可是赵宗景心知肚明,他娘的又赚大了!
他和贾昌朝签约,拿到了特许贸易权,只是这个贸易权很笼统,假如渤海国从别的地方进口货物,转卖到大宋,似乎也是要归皇家银行管理。
而且为了扶持渤海国,渤海的货物进入大宋,是有关税优惠的……偏偏之前章敦和柳羽又付出惨重的代价,打通了和倭国的商路。
这样一来,一条发财的路子就出来了。
从倭国弄到金银,转手渤海,卖给大宋,享受关税优惠,反过头,再把货物经过渤海国,转卖给倭国,本就是暴利的生意,加上关税优惠,简直钵满盆满,不要赚得太多啊!
区区400万贯,就换来了这么大的一块肥肉!
赵宗景突然明白了,那怪王宁安那么横呢!
当你能点石成金的时候,什么帝王,什么宰执,什么神佛,谁老子都不在乎,老子就是这么牛!
赵宗景的三观彻底被颠覆了,从这一天开始,他把精神头都放在了研究银行上面,三天两头往王家跑,专门去请教白氏,还真别说,等到王宁安再见到他的时候,都对这小子的进步目瞪口呆!
钱粮的问题终于解决了,大宋君臣的腰杆瞬间硬了起来。
贾昌朝代表政事堂,给辽国回了一封国书,大宋坦然承认,的确是册封了渤海郡王,这是天下皆知的事情,没什么好隐瞒的。
至于说渤海国从大宋这里拿了武器,甚至说是宋军假扮渤海士兵,去大辽捣乱……这都是无稽之谈,大宋绝对不接受污蔑。
渤海国曾经是中原的藩属,他们愿意重新入贡大宋,大宋上下没有理由反对……至于渤海和辽国的战争,大宋将秉持中立态度,绝对介入冲突。
当然,如果辽国执意把战火烧向大宋,那就唯有血战到底!
大宋可不是吃素的!
……
自从澶渊之盟以后,大宋和辽国的国书都是客客气气,甚至说是卑微!唯有这一次,从里往外,透着硬气。
不但如此大宋方面还有行动,赵祯将驻扎京城的5000静塞铁骑调到了雄州,交给了老将军王德用。
同时赵祯任命河间知府王宁安出任河北东路安抚使,王德用出任河北招讨经略使,统御河北各路人马。
另外赵祯还调次相曾公亮进入西府,担任枢密使,和狄青同掌军务,换句话说,狄青这张王牌,随时可以打出去。
辽国有多少本事就使出来吧!大宋等着呢!
王宁安刚从海上回来,就接到了旨意,升不升官他倒是无所谓,只是赵祯突然霸气外漏了,让王宁安大吃一惊。
王良璟十分得意,“陛下果真振作起来了!大宋什么都不用怕了!”
“有那么大的作用吗?”王宁安还在怀疑。
王良璟哼了一声,“傻小子,几十年前,先帝到了澶州,哪怕萧太后都要退避三舍,只要圣人有决心,何惧辽寇百万兵!”
第357章 王家武士团
一个帝王的意志究竟有多重要,王宁安终于有了切身体会。老爹神采飞扬,恨不得立刻上阵杀敌,仿佛多少辽兵都是土鸡瓦狗,不值一提。
光是他这样也就算了,河北的各路人马全都气势如虹,一个个摩拳擦掌,激动无比。
老将军王德用接到了圣旨之后,更是老泪横流。
他年纪太大了,当初年轻的时候,他就参加过澶渊之战,当时辽国正赶上百年国运的巅峰,萧太后,韩德让,萧挞凛,全都是千年一遇的英才,手握着几十万重兵,一路南下,直逼黄河沿岸。
当时大宋人心惶惶,兵无斗志,甚至许多人主张避其锋芒,退到江南,甚至有人打算往四川跑。
倘若当时大宋的君臣真的跑了,或许又一个五代十国的乱世就不可避免了。
宰相寇准力排众议,几乎是押解着宋真宗,来到了前线,当皇帝出现的消息传开,几十万的宋军立刻打了鸡血,全都来了劲头儿,不但万众一心,更是开挂了一般,击毙萧挞凛。
如果真宗能更加坚决一些,或许澶渊之盟的条件能更好也说不定……
几十年过去了,换成了真宗的儿子,赵祯能拿出多大的勇气对抗辽国的兵锋吗?
所有人都拭目以待!
任命了河北担负作战的官员之后,赵祯又下达旨意,拨出200万贯,偿付历年拖欠之军饷,凡是参战之兵,不管老弱,一律发粮饷。
除此之外,赵祯又拿出100万贯,前往岭南采购300万石占城稻,分批起运,支援河北中战场。
不得不提,王宁安在岭南的经略是有效果的,庞大的军屯建立起来之后,每年岭南加上交趾,能给大宋贡献700万石粮食,80万石白砂糖,虽然占城稻不好吃,但怎么也是大米,而且价钱比江南的粳米便宜一半以上,算上运费,还是便宜一大块。
有了充足的粮食供应,才能放手和辽国一搏。
平县的船队南下,把粮食,兽皮,牛角,牛筋,生漆,木材,铁矿石运到了平县,这里的作坊全面开动,昼夜不停赶工,把这些原材料变成致命的床子弩,打造成铠甲刀剑,火药作坊,猛火油作坊,同样加紧生产。
整个平县几乎成了一个大工厂。
屈指算来,平县也建立了五年的光景,相比别的地方,平县拥有超高的动员能力,还有疯狂的生产能力,三十万百姓,差不多有十万工人,其中有一万多名大匠,这是汴京城也没有的恐怖数字。
而且这些大匠可不是弄艺术品,奢侈品的,他们有炼铁的、木工、锻造的、造船的、营建的、家具的……全都是实打实,能转换成战斗力的那种。
朝廷订单下来,半个月的功夫,就提供给河北各军3000架床子弩,还拿出了200万斤火药,150万斤猛火油……
面对着海量的物资,老将军王德用是信心百倍。
来吧,不管多少辽寇,都把他们送进地狱!
王德用的心气很高,可是真正把人马拉出来,老将军的脸就黑了,心更加凉了。
目前大宋的禁军数量在四十万左右,其中一半多驻扎京城,约有二十几万,王宁安搞了一次裁军,京城周围的厢军和禁军都裁了,厢军直接裁光了,禁军也减少了3万多人,可以说是历年少有的成绩。
在京之外的禁军,主要是分成两大集团,一个是对抗辽国的河北军团,一个是对抗西夏的西北军团,其余各地的驻军非常有限,且战斗力下降得更加惊人。在澶渊之盟以前,河北是主战场,禁军最多,战力最强。可是随着西夏崛起,主战场变成了西北,河北驻军的战斗力就呈现自由落体般滑落。
哪怕王德用花了几年的功夫整顿,可是积重难返,想要扭转颓势,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
这次为了备战辽国,各军不得不拉出来溜溜儿。
王德用首先检查的就是大名府的天雄军,全盛时期,天雄军共有一百多个指挥,人马五万人,堪称大宋第一能战军团。
可是这几十年下来,天雄军已经早已不复当年之勇。
五万人,能拉出来的不足三万,王德用亲自清点,其中步军指挥——也就是营,满编是五百人,可实际人数普遍在300以下,个别甚至不足200人,其中的老弱病残就更多了。骑兵比步兵还要惨,人有一半的缺额不说,马匹的缺口更是多达七成,很多把驴子,骡子都算上了,也不够一半之数。
再去看看刀剑兵器,王德用更是想哭,他仔细清点,很多刀都生锈了,烂了,铠甲也满是窟窿,杀不了敌人,也保护不了自己。令人发指的是许多士兵用的都是真宗时候留下的武器,已经几十年了,也舍不得扔掉。
这些老古董制作的时候,是为了对付辽兵的,故此真材实料,非常结实,这几十年送来的武器多数不堪用,刀非常脆,砍几下就出了缺口,根本没法用,弓也是粗制滥造,名义上的一石弓,实际只有8斗……总而言之,一句话,什么都是糊弄的。
面对如此人马军械,王德用眼珠子都红了,开什么玩笑,凭着他们,如何跟辽国拼啊?
这些年实在是太混账了!
承平日久,文贵武贱,武夫想要升官,就要巴结文臣,拼命送礼送好处,钱从哪里来?还不是各处贪墨。
吃空饷,喝兵血,军械武器,什么都能打折扣,只要有钱,就没有他们不敢干的事情!
大家伙都在赌,赌自己任内不出问题,然后拍拍屁股走人,把麻烦留给后继者。
说句不客气的,每个人怀里都抱着一颗炸弹,只盼着能顺利传给别人,不要在自己手里炸了就好。根本没人想过去解决问题,也没有勇气解决。
面对这样糟糕的局面,坦白讲,谁都有责任。
皇帝不作为,文官揽权,武夫贪墨,士兵懈怠……从上到下,全都烂了!
王德用无比悲愤,“弟兄们,不能这么下去了,再醉生梦死,辽国的人马就要杀来了!你们所有人,还有家眷,亲属,朋友,谁都跑不了!”
王德用苦口婆心,教训了一顿,他立刻下令,所有人马立刻整编,把不能出战的老弱病残统统裁掉。
幸好赵祯给了钱,王德用也能大方起来,把这些人能遣散就遣散,不能遣散就编入民夫之中,等到日后安排到大名府做物流工。
这样一番整顿,天雄军五万人,只剩下一万五千人,战马也不过3000匹。
王德用看着可怜巴巴的部下,老脸通红,指着这点人马,什么也干不成。
无奈何,老将军只能去找王宁安。
从大名府到沧州,王德用一刻不停,跑了两天多,老爷子年近古稀,就算身体再硬朗,也是承受不住。
到了沧州的时候,嘴角干裂,嘴唇上都是水泡,显得格外憔悴。
“二郎,老夫来求帮来了!”
王宁安对这位忠勇的老将军还是非常尊重的,将王德用请到了府中,让人准备了参汤,王德用喝了半碗,总算是喘上了气。
老将军脸上发烧,将天雄军的情况说了一遍,王宁安听在耳朵里,心里不停乱跳,他知道大宋的人马烂,却没有想到,竟然烂到了如此地步!
“天雄军尚且如此,其余保定军,信安军,乾宁军、安肃军,广信军,静安军,情况只怕更糟。”
王德用点头,“二郎,老夫给你交个底儿,我估计整个河北能拿出来的可战之兵,不会超过五万,很有可能只有四万多人。如果辽兵真的大举南下,我们未必挡得住。老夫只能找你想办法,如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