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将门-第2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相公,我等无能,野利遇乞不但是个老狐狸,还是个狠辣的毒蛇,果决残暴,从不拖泥带水。这样的人物实在是太可怕了,王相公,你下令吧,把野利遇乞宰了!”
  王宁安听完,哈哈一笑,浑不在意。
  “你们观察过鹰巢吗?”
  两个人默然摇头。
  “老鹰一般会孵化两三个孩子,如果是丰年,食物充足,几个孩子相安无事。可是到了荒年,食物不够,先出生的小鹰就会啄死自己的兄弟,好独享父母的哺育。”
  狄咏吓了一跳,“果然畜生就是畜生,连兄弟也不放过!”
  “不然!”王韶道:“食物不足,如果不死弱小的,就会全都丧命,这就是壮士断腕吧……王相公,野利遇乞和木征都是小鹰,他们是在争宠!”
  “没错!”
  王宁安笑道:“野利遇乞再狡猾狠辣,他也不过是希望多得到一点大宋的关爱,多享有一点资源罢了!算不了什么!”
  “可万一他夺下了青唐,尾大不掉呢?”
  “哈哈哈!”王宁安放声大笑,“所以从今天开始,就要不计成本,援助野利遇乞,他要什么给什么!盔甲,武器,火药,猛火油,粮食,战马,只要他喜欢,都给加双倍!”
  王韶和狄咏互相看了看,实在是不明白王宁安这是什么套路,明明野利遇乞是枭雄之姿,桀骜不驯,王宁安还要拼命对他好,这不是养虎为患吗?
  王宁安见他们糊涂,也没有过多解释,一条习惯了人工饲养的狼,只会变成狗,而不会变成真正的狼!
  越是限制,越是封锁,越能激起求生之心,反之,在不知不觉间,消除野性,软化斗志,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才是最高明的手段。
  野利遇乞狡诈多端又如何?
  只要他习惯了大宋的军火装备,习惯了用强大的实力碾压对手,习惯使用火药,火油,偏偏又没本事造,就只会成为大宋手里的棋子!
  ……
  王韶他们回京的第二天,王宁安就带着他们去见了赵祯!
  “朕的王定远和狄定远回来了!”
  被皇帝如此盛赞,王韶和狄咏都脸上火辣辣的,相比起前人,他们的作为实在是不值一提。
  也就是在尚武之风颓靡的大宋,才被如此看重。
  见礼之后,他们首先献上了博家子弟的耳朵,几十个装成了一个小口袋。
  “启奏陛下,本来带回来的是脑袋,可沿途大食武士追杀,没有办法,只能将耳朵砍下带回来。”
  赵祯哼了一声,“崔家恬不知耻,趋附胡虏,还敢派人刺杀朕,这么杀了他们,真是便宜了!来人,把这些耳朵烧成灰,扔到护城河去!”
  “遵旨。”
  有人下去处理,赵祯又询问了青唐的情况,当听到唃厮啰废长立幼,兄弟相残的时候,也忍不住摇头感叹。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看起来青唐是要乱了,只是切莫让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王宁安笑道:“陛下可是担心西夏会趁机动手?”
  “嗯,西夏垂涎青唐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如果河湟之地落入西夏的手里,那么整个西北都被西夏掌控,我们和西域之间的联系被切断,他们甚至能威胁巴蜀之地,不得不防啊!”
  “陛下放心,西夏人是没有这个精力了,因为他们刚刚闹了一场大乱斗!”
  提到了此事,王宁安还颇有遗憾。
  原来自从质子军大败之后,没藏讹庞试图升级和大宋的战斗,来一场生死较量。可是渐渐成年的李谅祚不甘心被权臣操控,也不愿意替没藏家族拼命。
  他果断选择议和,大宋也给予他面子,准许通商,放回了两千多俘虏。
  那些反对没藏讹庞的部族趁机向皇帝靠拢,要求李谅祚亲政。
  没藏讹庞感到了无比的惶恐,他和自己的儿子商量,要抢先动手,除掉李谅祚。只是万万想不到,有人竟然告密了,这个人就是没藏讹庞的儿媳梁氏。
  李谅祚的皇后是没藏讹庞的女儿,梁氏算是李谅祚的嫂子……实在是不知道怎么弄得,十岁出头的李谅祚居然和梁氏弄到了一起,或许这家伙天生就是情圣,灌了无数的迷魂汤和忘情水,梁氏五迷三道,果断出卖了丈夫一家。
  李谅祚也真够果断的,他立刻联合大臣漫咩,抢先动手,杀了没藏讹庞,随即诛杀没藏氏一家,连同他的皇后也没有幸免。
  处理了没藏讹庞的势力之后,李谅祚立梁氏为后,又重用梁氏的弟弟梁乙埋,整个西夏的情势为之一变。
  王宁安未尝没有趁乱动手的打算,只是西夏的这场乱子来得快,去得也快,根本没有机会。
  当然,要说完全没有,也不对,还是给他带来了一点红利。
  还记得那个质子军的统领没藏弘扬吗?
  他因为打了败仗,被留在了横山一带,防御宋军,也正因为如此,他躲过了李谅祚的屠刀,当听说没藏讹庞被杀之后,没藏弘扬只身一人,逃到了大宋,祈求庇护。
  手里又多了一枚棋子,正因为如此,王宁安才不在乎木征如何!
  他密令手下,保护好没藏弘扬,同时暗中收拾兵力,集结人马,没藏氏在西夏的力量也不少,哪怕只有一两成为我所用,也能牵制西夏,牵制野利遇乞……
  高度决定了格局,野利遇乞想做那个唯一,殊不知大宋随时可以弄出无数条走狗,他这条老狗最好放聪明点,不要挑战大宋的底限,不然一定死得很难看!
  这些筹谋算计,先放在一边。
  王韶和狄咏此行,杀了崔家的人,虽然还没有灭族,但也为皇帝出了口恶气,又探听了青唐的情报,表面上还带回来唃厮啰的长孙……无论怎么看,都是了不起的功劳。
  狄青自从受伤之后,升任太尉,便辞去了枢密使的职位,狄家第二代也该挑起大梁了。
  “狄咏,朕任命你为河州防御使,督练精兵,随时为了出兵青唐做准备。”
  狄咏连忙磕头,“臣拜谢陛下。”
  “还叫陛下吗?”赵祯玩味道。
  狄咏脸一红,默默低下了头,“儿臣谢过父皇!”
  “哈哈哈!”赵祯笑呵呵把他搀扶起来。
  “早点和公主成亲吧,朕年纪大了,宗垕还太小,等他生儿育女,朕只怕都看不到了,你们要抓紧,让朕抱孙子啊!”
  狄咏脸皮薄,被赵祯说得脸跟红布似的,不知道怎么回答才好。
  皇帝陛下只是拍了拍他的肩头,然后又转向了王韶。
  “朕听说你率领义民,对付崔家乱兵,很有功劳,这一次又不辞劳苦,去了青唐,朕不能不赏!”
  赵祯看了一眼王宁安,“王卿,你当年也是布衣之身,朕给你什么官职来的?”
  “陛下赐给臣的第一个官职是儒林郎……只是王韶比臣厉害多了,他是实打实的文武全才,又通过了秋闱,本来是有资格参加会试的。”王宁安突然发觉或许是个机会,当然要给王韶说好话。
  “当真?”
  赵祯吃惊道:“王韶,既然如此,你为何放弃会试?不后悔吗?”
  “启奏陛下,会试以后还有,可取青唐的机会稍纵即逝,不能错过!臣——无怨无悔!”
  赵祯用力点头,“好样的,朕绝不亏待功臣,这样吧,朕特赐你,参加三天之后的殿试,和其他士子,一争高下!”


第520章 高徒出名师
  说不羡慕那些贡士是假话,在大宋朝,有了进士出身,不但代表起点比别人高一截,而且也表示拥有了免死金牌,好处多得说不完。毕竟这个世界上,王宁安只有一个,哪怕狄青也是几百年才出一个。
  想要做事,就要有进士身份。
  能得到皇帝特赐,王韶当然是高兴,只是为他一个人破例,王韶也不免担心,这么干合适吗?
  他求助似的看向王宁安。
  “王韶,陛下天恩,你也的确有大功,自然没有不妥。”王宁安转向赵祯,笑道:“陛下,臣以为不妨将王韶和狄咏他们的功绩公诸于众,如果有人不服,只管上书就是。”
  赵祯淡淡一笑,“就这么办吧!”他想了想,又对王宁安道:“王卿,你就不想下场试试?”
  “让臣来?”王宁安惊得一身冷汗。
  “臣已经入仕十年,且官至二品,不合适吧?”
  “没什么不合适的,以王卿的功勋,这一科的状元就是你的!”
  王宁安迟愣一下,当状元啊,多好的事情啊!
  四年才出一个!
  不,坚决不干!
  王宁安果断摇头,“陛下,老百姓常说一句话,有状元徒弟,没有状元师父。臣为了徒弟之中能出个状元,甘当绿叶,绝不抢状元!”
  赵祯畅快大笑,“王卿,你未免也太自负了,难道这一科的状元一定从六艺之中出吗?”
  “臣信心十足!”王宁安笃定道。
  “那好,朕要亲自看看你的门下有多少本事!”
  “真金不怕火炼!”
  ……这对君臣,还打起赌来了。
  一转眼三天的光景过去了,天刚蒙蒙亮,贡士们就聚在宣德门外,由礼部官吏领着,进入崇政殿,这里是殿试的场所。
  只见早就摆好了桌案,大家按照号牌,对号入座。
  所谓殿试,自然是天子亲临,包括诸位相公,也都会赶来。
  学会文武艺,货卖帝王家。
  这句话流传了几千年,只有殿试这一刻,才是真正变为现实。
  贡士们战战兢兢,一颗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哪怕神经最大条的苏轼都跟要出嫁的小媳妇似的,抿着嘴不说话。
  按照惯例,赵祯要说几句劝勉的话,总结寒窗苦读的不易,畅想美好未来,鼓励大家为了朝廷效力……
  官样儿文章,不得不做。
  这也是提醒每一个考生,真正决定你们命运,给你们锦绣前程的是皇帝,而不是主考官,你们的脑筋要清醒一点。
  只是这一次,赵祯有更多的话要说。
  “诸位考生,能坐到大殿之上,足见你们都是才智卓绝之士,朕御极三十余年,为我大宋立国以来之最……然则,在朕的治下,积弊丛生,百废待举,国事蜩螗,乱麻一团。”
  赵祯一开口,就让所有人大吃一惊。
  殿试可是喜庆的时候,谁都念百年的话儿,皇帝啊,您老怎么专说不中听的!贾昌朝和文彦博等人脸色狂变,却谁也没法阻止赵祯,只能继续听下去。
  “吏治、财税、田亩、河工、军制、边防、海贸、教化……处处弊病,朕每每思来,夜不能寐,食不甘味。”
  “然则天下纷扰,也并非没有作为。”赵祯不由得挺直了腰板,显得神采奕奕。
  “两年之前,朝廷举倾国之力,调动数十万大军,一举收复幽州,重创契丹!乃唐末以来,对契丹作战的最大胜利,光复故土,500万汉家子孙重新归于祖庙,骨肉团圆,天下幸甚,社稷幸甚!”
  听到这里,大家伙才明白,敢情是欲扬先抑。如果没有幽州的大胜,赵祯没有胆气坦诚问题。
  很快,皇帝的语气又沉郁起来。
  收复幽州之战,朝廷发行债券,前后借了5000万贯,过了两年,还在背负巨额利息,负担沉重。
  为了构筑长城防线,必须要选练精兵,择机收复云州,覆灭契丹,还有西夏,河套地区,西域故土……
  赵祯罗列了一大圈,相公们都惊呆了,我的陛下啊,你的心怎么这么大,什么都想拿到手里啊?
  赵祯却不理会宰相们的惊讶,他激动站起身。
  “朕年近半百,或许完不成如此伟业,可朕相信,你们这些年轻才俊,都能看到这一天,而且你们也会为了中兴大宋,贡献出自己的才智忠诚!”
  “朝廷论才大典,就是要选拔真正有用的人才,众位爱卿,你们年纪轻轻,有热血,有冲劲,朕很想看到你们的高见!”
  ……
  赵祯的一番话,等于是给殿试定了调子,以往那种四平八稳,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文章绝对不行了,想要好名次,必须拿出真知灼见!
  不得不说,最近的几年,赵祯变化很大,甚至让诸位相公都有些不敢相信了。
  王宁安倒是觉得很正常。
  历史上的赵祯没有儿子,年老体衰,得过且过,才不愿意惹麻烦。
  如今的赵祯,儿子越来越大,每次王宁安都能发现,赵祯看儿子的目光,简直就跟火一样,小太子就是他生命的延续!
  再有不可忽视,幽州一战,打出了赵祯的自信,原本觉得是一座大山,真正做起来,最多是个土丘。
  有了动力,又有了自信,当然干劲十足。
  通常殿试会有三道题目,一首诗,一篇赋,一道策论。
  这次赵祯破天荒,只出了两道题,一首诗,一篇政论!
  显然,诗不过是检验文才,真正值钱的就是那篇政论,谁能做得好,就能成为今科的状元!
  从上午考到黄昏,士子们全都交了卷,然后就各回各家,各找各妈,等待最后的宣判。
  大苏腿最快,自从上次很不义气地抛弃了二苏和曾布之后,他就成了全民公敌,六艺的小伙子们抓到他一起,就海扁一次,绝对不留情。
  弄得苏轼跟过街老鼠似的,能溜就赶快溜儿。
  其实他也多虑了,这回大家伙有了新目标。
  从金殿下来,许多人就把王韶给围住了。
  章敦和吕惠卿最是积极。
  “王兄千里赴青唐,斩杀崔氏,功莫大焉,真是当世的好男儿,让人敬佩!”
  王韶微微一笑,“如果我没有记错,吕兄可是出使过契丹,章兄也去过倭国,王相公对你们可是推崇备至,说是他的弟子不少,能担大任的,非你们莫属!”
  章敦和吕惠卿一愣,先生平时打打闹闹,看起来很随便,对哪个学生都一样,只是没有想到,他竟然会这么高看自己……此时的吕惠卿和章敦毕竟距离大奸臣还有很远的路,心中颇有些热血,英雄相惜,满脑子建功立业的念头。
  吕惠卿就说道:“王兄要是不嫌弃,咱们一醉方休,好好谈谈心!”
  “求之不得!”
  在他们的心中,竟然没把殿试当回事!
  都说有什么师父,教出什么徒弟。
  这几个小王八蛋琢磨着老师连个进士都不是,却能出将入相,叱咤风云,他们有什么不行的!
  要是让王宁安知道六艺出来一帮狂妄疯癫的货儿,他保证得气死。
  不过眼下王宁安也不轻松,赵祯公然在殿试上说出了要收复云州,收复河套,覆灭契丹的豪言壮语……对别人来说,就是一番豪言壮语,可是对王宁安来说,却是要实实在在,落实下去的任务!
  他现在算是明白了,领导一句话,下面跑断腿。
  赵老板说的轻巧,却要自己绞尽脑汁。
  最要命的是不但要替赵老板谋划,没准还要继续辅佐小的,什么时候是个头儿啊!
  王宁安愁眉苦脸,躺在竹椅上休息,过了好一会儿,睁开眼睛,却发现身上多了一件披风,狗牙儿和小太子正伸着脑袋,盯着他呢!
  小彘也终于不穿开裆裤了,小家伙拖着一条小狗,咧着嘴笑,“哥哥,哥哥……”
  狗牙儿怒火中烧,冲上去。
  “这是狗,不是哥哥!不是!”
  小彘还并不在乎,依旧傻呵呵叫着,弄得狗牙儿都要疯了。
  “你等着,回头我就养一只小猪!呃不,是小彘,小彘啊!”
  这哥俩较劲儿,小太子却是充满了期待。
  “嗯,有事说吧,看在殿下这么乖的份上,多难师父都勉为其难!”
  “师父最好了!”
  小太子乐颠颠拍巴掌,“弟子想骑马!”
  “骑马?”
  “嗯,狗牙儿都会了,弟子还不会,所以……”
  王宁安点头,“好啊,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是个好时候,等后天先生带你们去踏青!”
  “明天不行吗?”狗牙儿突然凑过来,不知足问道。
  “当然不行了,明天是殿试放榜的日子,你爹没空啊!”王宁安看了看小太子,笑道:“殿下,你觉得哪个重要?”
  “殿试重要,弟子能等的。”
  狗牙儿虽然不满意,但是也只能勉强接受,很快三个孩子又兴奋地跳着,乐着。
  连带着王宁安心里的阴霾都减轻了不少。
  ……
  终于到了传说中东华门唱名的日子,赵祯亲自圈定了名次,依次开封。
  嘉佑二年殿试,状元——福建泉州吕惠卿!
  榜眼——福建浦城章敦!
  探花——开封韩宗武!
  二甲——王韶、苏轼、曾布、范纯仁、苏辙、朱光亭……整整前二十五名,除了一个王韶之外,其余全数出自六艺,相比会试,殿试的结果更是让人瞠目结舌!
  相比这些耀眼的新人,一个更让人高山仰止的名字,那就是王!宁!安!
  大宋第一名师!
  当之无愧!!


第521章 有人要抢六艺
  人们常说名师出高徒,其实王宁安却说更多时候是高徒出名师,君不见多少人碌碌无为一辈子,只因为教了一个好学生,就时来运转,名震天下了。
  当然了,以王宁安的名气,是不需要学生来加持的,但是这次六艺的辉煌大胜,依旧给他增加了一顶巨大的教育家光环……
  六艺学堂,包揽整个甲科,绝对是轰动天下的壮举,超级大新闻!
  就连那些宰执重臣都坐不住了,宋代科举有一点和后世不同,是可以调阅试卷的,如果评价不公,大可以去告状。
  当然了殿试是皇帝钦定,寻常人是没胆子和皇帝作对的。
  唯有那些成了精的相公,还有什么都不在乎的言官。
  只是他们调出了殿试的试卷,挨个看下去。
  越看脸色越难看,甚至看得不停冒虚汗。
  比如这次赵祯定的策论题目是富国强兵之法,这是个很笼统的概念,可写的东西很多,但是想写出彩,却十分困难。
  比如这一次的前两名,吕惠卿和章敦,作为王宁安最看重的学生,他们侧重各有不同,吕惠卿写的是有关土地的部分。
  众所周知,大宋朝并不抑制兼并,显然,这是向士绅集团妥协,放纵他们随意兼并土地,立国到如今,大宋缴纳田赋的土地不足三成,另有七成不用缴纳田赋,换句话说,七成的土地都被士人给侵占了,并且通过种种手段,隐瞒下来,朝廷征收不到一丝一毫的税赋。
  吕惠卿深知其中弊端,可他没有直接针对土地下手,而是提出了两条对策,其一,是通过银行系统,向百姓发放优惠贷款,帮助自耕农渡过难关,防止乘人之危,将土地低价剥夺走。
  其二,吕惠卿提议要区分粮食和其他商品,对大宗粮食转运和交易,要征收5成以上的税。
  这一刀砍得可是够狠的!
  士大夫动辄十几万亩,几十万亩的土地,粮食堆满了仓库,显然他们不会留在家里发霉,一定要卖出去换来收入。
  以往粮食和其他商品一样,朝廷只能按照二十税一的标准收取过路费。
  吕惠卿提议提高到五成,一下子增加十倍。
  这一手的确够狠,等于瞬间废了贩运粮食获利空间,搞不好还要赔本。
  提供贷款是增加兼并土地的难度,多收过路费,是降低土地的获利空间,一记组合拳下去,士大夫兼并土地不但不会赚钱,相反,还要赔钱。
  如此一来,自然就能降低对土地的热情,能够客观起到抑制兼并的作用。
  这种做法,颇有王宁安应付铜荒的风采。
  只是吕惠卿也看得出来,征收高昂的过路费,会影响粮食贸易,搞不好会造成缺粮,他提议要拓展海外市场,大宋每年卖出上亿贯的丝绸和茶叶,应该拿出固定的份额,比如三成获利,或者更多,去采购粮食,充实各地的常平仓。
  只要朝廷手里的筹码多了,就不怕打一场消耗战!
  王宁安也看过吕惠卿的这篇文章,说实话,王宁安也惊叹于“福建子”的狠辣!不愧是拗相公座下第一战将,吕惠卿拿出的完全是青苗法的升级加强版!
  不得不说,王宁安的调教有了作用,吕惠卿的功力也提升很快,他这套作法,等于是联合金融和海商的力量,共同对付传统的士人集团。
  且不说胜算如何,至少比王安石在历史上的作法厉害无数倍……
  相比之下,章敦则是更倾向于“武功”的方面。
  他认为要从辽国下手,尽快收复云州,然后水陆并进,拿回辽东。章敦以他的出使经验,告诉朝廷,辽东土地肥沃,绝非苦寒荒蛮之地。
  汉唐都在辽东大举耕种,肥沃的黑土收获远远超出中原地区。
  在辽东建军屯,可以自给自足。
  而且辽东可以作为重要的养马场,以此为基础,经略草原,训练骑兵,假以时日,消灭西夏,打通丝绸之路,则汉唐盛世可期。
  显然,这两篇策论切合主题,得到了赵祯的赏识,列为前两名。
  再看其他人的,曾布主张理财,要严格规范各级衙门的开支,杜绝铺张浪费,韩宗武强调培训官员,要拥有完整的历练,量才用人,避免论资排辈。苏轼则是强调教化的重要,要一改书院学堂务虚的作风,真正研究民生利病……
  纵观所有六艺的文章,普遍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务实!
  几乎每个人都能言之有物,拿出真东西,具备可行性。
  相应的,张载和二程也都参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