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将门-第3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们需要发掘人的优势,把人力,原料,市场,通过管理,整合到一起,以求得最大的生产效率,获得最高的报酬!
  谁都知道,一支乌合之众,是打不过训练有素的强兵。
  在商场上也是一样。
  优雅的士绅,其实更像是一群毫无组织的乌合之众,这些粗鄙的家伙,反而是真正所向睥睨的正规军。
  他们创造了十倍,百倍,甚至千倍,万倍的效率。
  随之而来的就是产能暴涨,价格下跌,越来越多的精致商品供应给城市,销售到海外……王安石看到了这帮人的厉害,当然也看到了这些人的狠辣。
  他们可以毫不犹豫使用童工,也忍心给工人吃比猪食还差的东西,更悲催的是矿工,有些直接被掩埋了,这帮黑心的家伙居然能若无其事,简直丧心病狂!
  王安石一路看着,一路想着,一颗心不断受到淬炼,他终于清楚,以往的自己,还是太书生了,太想当然了,他不断修整着自己的想法,完善着自己的见识。
  总有一天,王安石坚信,他能完成修炼,到时候王宁安也不在话下!
  ……
  拗相公在修炼着,他的路还很长,王宁安却忙碌不止,连喘气休息的时间都没有。
  天不亮出门,到了满天星斗,也回不了家。
  偶尔回来,倒头就睡,跟一头死猪似的。
  这些日子,第一批培训的官吏已经进京了。
  该教他们什么,又该以哪些地方作为案例,改变这些僵化的大脑,全都需要王宁安斟酌,又是朝政,又是官员教育,还有那么多的破事,王宁安觉得自己要是能分成三四个人,或许能撑得下来。
  不过别管怎么忙碌,有些事情王宁安还是记在心上的。
  比如他之前就怀疑有人替曹皇后传递消息,最大的嫌疑落在了二皇子赵宗霖的身上,王宁安就让人排查赵宗霖交往的人员,看看究竟是通过什么渠道泄露的消息。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以王宁安的势力,想弄清楚这些,并不算很困难。
  他仔细排查之后,发现赵宗霖在皇家书院的时候,和一个姓黄的先生关系很好。这位姓黄的先生经常给他开小灶,教他书法,诗词。
  赵宗霖身上也有赵家的血统,而老赵家的人多少都有点艺术细胞,赵宗霖的飞白体,已经小有成就,甚至比赵祯年轻时候还要漂亮!
  这位黄先生以低调谦恭著称,貌似什么事情都不掺和,只是一心研究学问,可是仔细清查之后,却发现他是张载的门人。
  张载是二程的表叔,同为洛学一派。
  “是他,就是他!”
  邵庸咬牙切齿,他终于想起来了,那一次酒宴,他写了几首梅花诗,而当时,张载就在场,一定是他把诗词记下来,然后大肆传播……没准,就是他故意设圈套,害自己中招呢!
  “张横渠,我和你是几十年的交情,你就这么害我?我,我和你没完!”
  邵庸扯着脖子大喊,气得要炸了。
  王宁安倒是长出口气,现在的情况终于明白了,张载通过黄先生,联系二皇子赵宗霖,至于二程,则是在外面兴风作浪,暗中下黑手。
  对了,还有韩绛!
  他和张载的关系也不错,最近又查出,在百官弹劾曹皇后之前,韩绛去了庞籍的一座别院,两人密会了许久。
  一条条线索,逐渐串联起来,很多问题就变得明了了。
  从去岁开始,闹什么大凶之年,又捅出周峰案,一切就应该是他们的手笔!
  不得不说,论起来阴谋诡计,二程用的果然娴熟,比起他们的徒子徒孙,一点也不差!王宁安可以容忍任何事情,但是唯独不愿意放过理学!
  程朱理学,害人不浅啊!
  他以往没有动手,不是忌惮什么,而是任何一种学说,都有滋生的土壤,根子不除掉,就算废了二程,还会有二朱,二李,二张来代替。
  到了今日,王宁安终于敢说,理学的土壤已经彻底消失了,现在要做的就是秋风扫落叶,把这帮人彻底清理掉!
  “传令吧,去把那几个书局都给封了,顺便把二程和张载抓起来。”


第822章 皇帝病危
  这世上本就没什么秘密可言,张载和二程自以为作为隐蔽,没人知道。但是他们忘了,有些事情是不需要证据的。
  “你们凭什么抓我?”张载扯着嗓子大喊。
  “呵呵,横渠先生,既然抓了你,自然有证据,你还是不要浪费精力了!”
  “哼!”
  张载须发皆乍,厉声怒斥道:“老夫行得正,走得端,无愧于心,你们这是诬陷,朝野自有公论!”
  “哈哈哈,这就错了,横渠先生,你真是读书读傻了,当年耆英社的诸位,也是兄弟们抓的,可有什么物议?”
  一句话,把张载噎得哑口无言。
  他这才猛醒,之前不抓自己,不是因为你多了不起,而是因为你不值得一抓!
  对于一个骄傲的人来说,蔑视甚至比杀了他还难受!
  张载暴怒,大声吵嚷,拼命挣扎。
  只是这些都没有用处了,他被抓了,直接送进了刑部天牢。紧随其后,二程也在一处别院被抓,接着是皇家书院的黄教员,也被抓了起来。
  另外和二程关系密切的几个报社,还有书局,全都被封了,相关人员,一并抓了。
  王宁安出手不可谓不快,只是眼下还剩下最后的麻烦,那就是二皇子赵宗霖。
  不管怎么说,他也是赵祯的骨肉,皇帝此刻龙体堪忧,任何刺激他的事情最好都不要发生,因此二程的案子,王宁安只能让人去彻查,暂时不要公开处置。
  赵大叔在过年的一个月里,还是很愉快的,就连精气神都好了很多,去年的冬天,并不寒冷,护城河甚至没有结冰。
  立春之后,天气也早早暖和起来,虽然对于农事,未必是什么好消息,但是赵曙已经顾不得什么了,什么都比不上父皇的身体。
  他多希望父皇能撑得久一点,最好看到他成婚,看到下一代人,能亲手抱孙子……他小心翼翼照顾着父皇,还给赵祯做了一辆四轮车,赶上天气好的时候,会推着赵祯,在皇宫里转转,有时候,还会到宫墙上走走,眺望繁荣的京城。
  虽然赵祯看不见什么了,但是他可以听,可以闻,热闹的叫卖声,此起彼伏,打着旋儿,比着赛,热闹无比,有时候一阵风吹来,就有淡淡的香味,颇有生活气息,让人熨帖享受。
  赵曙充满了兴奋,告诉赵祯,随着王宁安的新政推开,果然京城的购买力增加了一大截,各种物资涌入,原本就繁荣的店铺商行,居然又多了两成。
  还有更多的人准备在春暖花开之后,大展手脚。
  除了大宋的商人之外,其他海外各国的商人也陆续赶来,数量之大,超乎想象。
  这都是万寿盛典的功劳。
  现在整个海外,还有大宋的邻国,无不在讨论大宋的繁荣。
  上百万人的巨型都市,十几丈高的超级建筑,琳琅满目的商品,整洁干净的市容,便利到令人发指的设施……几乎每一样,都能让海外发出由衷的赞叹。
  大宋的敌国,惶恐不安,而多数和大宋没有太多过节的国家,他们只是惊叹,不敢置信。
  富庶、安康、自由、繁荣、广阔、开明……就连最保守的学者,也不得不承认,大宋是一个治理最好的国家,堪称各国的表率。
  从去岁开始,就出现了许多前来大宋交流的使团。
  其中光是倭国就派来了三千人,另外高丽也派了数百人,还有更多的大胡子,通过西域,来到了洛阳。
  这个时候,能远渡重洋,万里迢迢,没有穷人。
  他们个顶个脑满肠肥,兜里都是真金白银。
  偏偏大宋的市面上又是这么繁荣,各种各样的美食充斥其间,琳琅满目的好货,令人目不暇接。
  真正到了大宋,才会明白,使团带回去的消息,实在是可怜得很!
  大宋就像是一块有无数闪光面的钻石,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到这里的魅力,听别人口述,永远只是一鳞半爪。
  很快,越来越多的商人爱上了大宋,他们甚至决定长居大宋。
  至于商业,可以交给手下人打理,没有人愿意离开这个繁华的国度,哪怕一天也不成!
  这些外来者,给大宋送来了宝贵的金银物资。
  通过采购农副产品,通过修路,通过借贷,这些钱又会流向农村,帮助完成王宁安的规划。
  坦白讲,城乡差异逐渐扩大,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但是事缓则圆,王宁安希望能把危机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只要不骤然爆发,他就可以从容布局海外,然后靠着移民和掠夺,解决大宋的问题。
  这些外来者不大会去乡村走走,也不太清楚大宋脆弱的一面。
  他们只会把看到的东西,用夸张的文字,写在纸张上面。要知道很多国家,还没有纸,他们必须把资料写在羊皮上面。
  书籍对于他们来说,简直是比黄金还要珍贵万倍的奢侈品。
  可是到了大宋,一个小学生的书包,就有两三本书,甚至更多!
  要知道,这个数量已经超过了许许多多土著王公的藏书数量,甚至许多王公都是文盲,一个字不认识!
  来自波斯,大食,天竺的学者,贪婪地享受着大宋的便利。
  他们国内虽然也有了一些造纸作坊,但是生产出来的纸张无法和大宋比拟,而且价格昂贵,只有在大宋,才能肆无忌惮使用纸张,他们可以把优美的文字,复杂的想法,完整记录下来,然后再传播回去。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儒家经典,孔孟的学问,也都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快速向外传播。很多学者痴迷其中,仔细研读,奉为至宝,他们希望从这里找到大宋繁荣富庶的关键。
  只要照着上面的想法做,自己的国家也会变得和大宋一样,成为令人羡慕的天上之国。
  显然,这些学者是浪漫而天真的。
  不过大宋也没有必要去点醒他们,相反,宋庠还专门安排一些儒士,和这些外来的客人整日高谈阔论,大讲孔孟之道,勇敢地承担起传播华夏文化的重任。
  ……
  虽然还有很大进步空间,或者说,只是迈出了第一步,但是这一步,尤其关键!
  作为大宋的至尊,赵祯既欣慰,又感慨。
  他御极42年,曾经目睹大宋日渐衰败,问题丛生,也曾经推动改革失败,还坐视李元昊称帝,可谓是丢尽了脸面,无颜去见列祖列宗。
  但是曾几何时,大宋变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从里往外,都不一样了。
  诚然,大宋还很脆弱,尤其是剧烈的变化,会冲击国家根基,带来不确定的危机,但是赵祯深信,所有的问题都是能克服的,他的大宋,终将彻底超越汉唐,建立起无与伦比的盛世!
  这一刻,赵祯笑了,笑得很欣慰。
  他努力睁大眼睛,盯着皇城外面的繁荣,虽然看不见,但是心里却满足了。
  “父皇问心无愧了。”赵祯突然淡淡一笑,“你们把二程和张载给抓了?”
  赵曙一愣,连忙伏身道:“父皇,二程借着报纸,兴风作浪,有离间天家亲情之心,儿臣觉得,觉得应该严惩。父皇,不要为几个蝼蚁烦心了。”
  赵祯点了点头,“父皇知道,什么都知道,二程和张载讲得那一套,是迂腐了些,但是未必太坏,至少……让他们去海外,去教化胡人,就很不错,你说是吧?”
  赵曙脸色一变,其实按照他的想法,应该更加严惩才是,至少要砍头!谁知父皇竟然是这个态度,到底是为了什么?
  “父皇,他们勾结二弟,想要……”
  没等赵曙说完,赵祯摆了摆手。
  “皇儿,宗霖是你的弟弟,他才十二岁,早早的没了母亲,现在连爹……唉,他不容易,我大宋疆域辽阔,日后开疆拓土,更有无限的疆域。太祖一系,赵从郁封了哈密王,给你二弟一个王爵吧,让他做一个富贵闲人,好好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天家子嗣艰难,不要再自相残杀了。”
  赵曙听完父皇的话,终于明白过来。
  不是赵祯愿意放过二程,而是处置了二程,就难免牵连二皇子。
  作为一个父亲,他是真不愿意如此!
  设身处地想想,也很容易理解。
  老赵家似乎真是欺负孤儿寡母贯了,做了孽,真宗胡子一把,没有孩子,要不是赵祯出生,险些皇位就给了赵允让。
  到了赵祯这里,四十几岁,才养活了一个儿子,要不然皇位又被抢走了。
  好不容易两个儿子,都留着吧,多一个多一分保险。
  更何况赵宗霖年纪轻轻,就要面临父母双亡的局面,也真是够可怜的。
  赵曙迟疑了一下,还是点头了,不过他却在心里暗暗道:“二弟,你要是老老实实,我可以既往不咎,如果贼心不死……可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正在这时候,又有一阵风吹来。
  “这是什么?竟如此好闻?”赵祯欣然问道。
  赵曙嗅了嗅,忙说道:“是驴肉汤,就在御街的旁边,有一家很好吃的铺子,父皇,要不要尝尝?”
  没等赵祯回答,赵曙就急忙让人去买。
  不多一时,驴肉汤送来,赵曙端着汤碗,兴奋地跑到父皇的身边,他突然发现赵祯低垂着头,昏了过去……


第823章 崩
  才下午时分,皇宫禁门突然关闭,侍卫骤然增加了两倍,到处都是巡逻的人,肃杀之气,让人不寒而栗。
  宫门从来都是有规矩的,该开的时候,绝对不关,而该关的时候,也绝对不开。
  前不久还因为王宁安遇刺,宫门不得不在夜间开放,那一次的事情还闹得不小,尤其是王宁安擅自开城门,还抓了守门官。
  虽然城门不比宫门,但是王宁安也受了罚,半年的俸禄给免了。钱虽然不多,但是也够王宁安肉疼的。
  这一次情况相反,是宫门提前关闭,还戒备森严,所有人都生出了不好的念头。
  从去年开始,赵祯的身体就不好,入冬之后,几次犯病,大家心里都有数。老皇帝或许撑不久了,但是冬天过去了,春暖花开,阳气上升,按理说不该出问题,怎么会突然病倒了呢?
  有些人心里犯嘀咕,但是皇帝病重,如此大事,谁敢等闲视之。整个京城立刻动了起来,不只是官场,还有暗中的无数双眼睛,也盯上了皇宫。
  比如有个清瘦的老者,他满脸胡子,如鹰一般的目光深邃而犀利,这一双眼睛,充满了奇异的感觉,寻常人根本不敢跟他对视,如果看得久了,甚至有跪下去,顶礼膜拜的冲动。
  这个人就是来自鹰堡的长老,山中老人的心腹。
  穆萨维在他的面前,也只是个卑贱的奴仆而已。
  自从大宋和塞尔柱结盟之后,鹰堡的压力陡然增加,马立克沙回到了塞尔柱,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全部告诉了他的父皇,爷俩连着谈了三天三夜,马立克沙把他从大宋带来的书籍,进献给父皇,又热情介绍大宋的种种制度,他认为塞尔柱要想长治久安,必须学习大宋的文官制度。
  同时,对于鹰堡,决不能姑息!
  塞尔柱的态度转变,作为鹰堡的主人,山中老人自然注意到了,他的学生去了大宋一趟,就变了一副面孔。
  霍山也只好派出最聪慧的长老,来到大宋,去观察这个强大的帝国,摸清楚底细。
  老者眼望着皇宫的方向,他虽然到大宋还不过一个月,但是他已经知道,这个帝国的主人,是一位当了42年的老皇帝,他深受臣民的爱戴和尊重。
  按照经验,通常一个帝国,强悍的帝王死去,都会面临混乱,皇帝的儿子要争权夺势,手下的文武要兴风作浪。
  有的要闹很长时间,有的甚至会让帝国四分五裂,直接被敌人消灭。
  在波斯,在大食,这种情况数之不尽。
  或许神嫉妒了大宋的富庶,要带走伟大的帝王,让这个国家陷入分崩离析的内乱之中。快点来吧!乱起来啊!
  只有你们乱起来,鹰堡才有机会,阿拉穆特山太小了,神的光辉,需要照耀整个东方!
  和这位长老一样,期盼大宋出乱子的人不少。
  但是不得不说,他们又要失望了。
  赵祯早就开始布局,虽然他病得突然,但是整个局面已经完成差不多了。
  尤其是王宁安入主政事堂之后,原来的各种纷扰全都压下去了,谁也不敢在这时候添乱,相反,从上到下的官吏,格外仔细小心,在这种关头出了差错,掉了脑袋都没地方伸冤去!
  整个洛阳,紧张中,井然有序。
  王宁安和首相欧阳修一起来到了宫门外,他们刚刚接到了圣旨,让他们进宫探望。
  “唉,二郎,想必你早有准备了,老夫也就不费口水了,咱们做臣子的,务必要让圣人走得安心,要拿出魄力,主持好大局,杜绝宵小之徒!”
  王宁安颔首,“请醉翁放心。”
  两个人递了牌子,按照规矩,进入皇宫。
  和往常不同,仿佛从地下钻出了许许多多的太监和侍卫,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全都面色严峻,如临大敌。
  王宁安和欧阳修来到了寝宫门口,赵曙得到了消息,已经等着了。
  “殿下,圣人的身体如何?”
  赵曙唉声叹气,脸色难看。
  “父皇本来还好好的,我陪着他去皇城看景,父皇还说要喝驴肉汤,哪知道,汤刚买回来,父皇就昏倒了!”赵曙凄凉道:“钱太医已经进去给父皇请脉了,我怕父皇很难过关。”
  赵曙把情况交代了一下,王宁安和欧阳修全都把心提起来,显然,情况不妙。
  他们等了一会儿,钱乙从里面走出来,他的眉头锁成了一个疙瘩儿。
  见到王宁安,他眼中闪过一丝异样的神色,但是很快又摇摇头。
  “圣人醒了!”
  “啊!”
  赵曙急忙问道:“钱先生,父皇没事吧?”
  钱乙没有立刻回答,而是摇了摇头。这一刻,眼泪从赵曙的眼角流下,毕竟他只是个十几岁的孩子,一直呵护他的父亲要走了,天都塌了。
  王宁安拍了拍赵曙的手背,低声道:“殿下,还是听钱太医把话说完吧!”
  赵曙连忙抹了抹眼泪。
  “钱先生,父皇他……还能撑……多久?”
  “这个不好说,或许一天,或许十天,也或许半月……不过龙体太虚弱,即便……也是没什么区别。”
  听到这里,赵曙身体一晃,差点摔倒,王宁安立刻扶住,他急忙问道:“钱先生,圣人可有什么交代?”
  “有,圣人让王爷立刻进去。”
  王宁安迟愣一下,“只是我一个人?”
  “嗯!”
  “那好,殿下,醉翁,你们先等着。”
  王宁安直接迈步进入寝宫,其实在走进去的那一刹那,他已经猜到了赵祯想要说什么。所以王宁安疾步到了龙床前面,伏身抓住了赵祯的手臂,在这一刻,赵祯浑浊的眼球,动了动,他张嘴,想要说什么。
  王宁安立刻凑到了赵祯的耳边,强忍着落泪的冲动。
  “陛下,臣上次答应陛下的事情,绝没有半点反悔之意,臣一定尽力辅佐殿下,兴旺大宋,如果口不对心,情愿意天打雷劈,万箭穿心!”
  赵祯听完之后,眼角滚下泪水,他微微点头。
  “朕……父子,何其……何其幸运,能,能得,景平辅佐!”
  简单的一句话,已经耗光了赵祯大半的力气,王宁安连忙道:“陛下,臣去把太子请来,陛下留着力气,嘱咐太子殿下吧。”
  说完之后,王宁安就退了出来。
  赵曙又进去侍奉父皇,王宁安就静静坐在殿外。
  坦白讲,这些年,他也不是没有见过生离死别。
  比如当年折老太君,百岁高龄,伏在丈夫的尸骨上,含笑九泉;比如恩师范仲淹,一生辛劳,全都为了大宋江山和苍生百姓;比如包拯清廉自守,让人五体投地,甚至包括韩琦,他临死之前,良心发现,太多,太多的人,几乎都数不过来。
  王宁安觉得自己已经练就了一颗铁石心肠,不会再有什么波动。
  但是不得不说,当他看到赵祯形容枯槁,满脸死气的时候,王宁安的心像是被扎了一样,疼,很疼!
  人的感情是处出来的。
  这么多年,赵祯提拔,重用,视他为子侄,给他广阔的舞台,任由他驰骋……作为权臣,出将入相,封侯拜相,他已经做到了极致。
  这些年来,赵祯也不是没有限制过王宁安,但是,赵大叔从来都是以诚相待,没有像那些沉醉帝王之术的昏君一样,随意操纵臣下,甚至以折磨臣子为乐。
  如果说君臣之间的分歧,只怕是横山之战后,派遣了三个钦差,弄得西北大乱,那之后赵祯反思了自己的错误,甚至封王宁安西凉王,给他千里封地。
  如此厚待,王宁安也是无话可说,除了感动,就是感动。
  直到前一段时间,赵祯将政事堂托付给他,也把太子交给了他。
  这份信任,简直堪比白帝城,刘备托孤诸葛亮,甚至还要超出好多。
  陛下不曾负我,我也不会负陛下。
  王宁安握紧了拳头,他已经许诺赵祯,就一定会做到。
  正在这时候,赵曙又出来了,他的脸上挂着泪珠,显然刚刚哭过,他直接走到了王宁安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