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宋将门-第3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王宁安深吸口气,“所以我们不但要救济灾民,还要稳定城市粮价,随时随地,打击投机行为,只有如此,才能保住大局。”
“嗯!”
司马光的脸色很难看,“师父,还有件事,我要提醒你,债市和股市建立了,去年又有人出了新的玩法。以往的商人们会互相约定,在未来的某个时间,按照一定的价格,交割某些商品。这本是商人之间的信用承诺,可后来有人发现,交割的时间,商品的价钱和现在会出现落差,有可能高,有可能低,这里面有利可图。”
“所以就出现了期货!”
王宁安脑袋都大了,这些现代化的玩意啊,可别真的以为有多好,拿到古代,就能顺风顺水,无往而不利。
事实上,太超前的东西,往往会产生反作用。
用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就是超前的上层建筑,反而会对经济基础产生不好的影响,现在的情况就是如此!
用脚趾头想,都能知道。
期货出来了,天气干旱,而且是大面积的干旱,一定会有人预判粮食不足,进而炒高粮食价格。
粮价飙升,不管朝廷怎么想办法,都会有人囤积居奇,又会火上浇油。
能怎么办?
捏死期货吗?
下令封禁吗?
或许这是最容易的办法。
可是这么好的一个发明,就给提前扼杀了?
下得去手吗?
在这一刻,王宁安突然想通了,后世太多批评儒家的论调,当然王宁安也看不惯儒家,更看不顾理学。但是不得不承认,他们相对保守的选择,对待新事物恐惧的态度,追求稳定,追求不变,不能说有道理,至少是可以理解的。
毕竟掌控一艘庞大的海船,容不得半点失误,不然后果实在是太严重了。
哪怕王宁安身为穿越者,面对这个局面,也有些力不从心。
“君实,你们现在有什么应对的方法?”
“主要是三个方面,其一是尽可能筹粮,尤其是从南方调运粮食,填补地方的常平仓,以备不时之需。只是这些年来,江南种植棉花和桑树的越来越多,好些鱼米之乡不断不产粮食了,还要从外面调拨。因此江南拿不出多少粮食,只能靠着荆湖和巴蜀。另外岭南和交趾,这些年也压榨的差不多了,我估计,最多能筹措300万石,再多就不可能了,考虑到路上的消耗,能排上用场的,不会超过150万石。”
“第二个方面,就是组织百姓抗灾,挖深水井,派人监控,一旦出现蝗灾的苗头,趁着蝗虫还没起飞,立刻扑杀,尽量保住产量。”
“至于第三个方面,那就是限制城市哄抬粮价,要制定最低和最高的价格,必要的时候,关停期货市场。”
……
司马光滔滔不断,讲了很多内容。
王宁安知道徒弟的本事,更何况这些也不光是司马光一个人的意见,还有那么多的专业官僚,他们集体的智慧。
很显然,普通的手段都想到了,王宁安也不会比他们更高明。
“说吧,还有多大的缺口?”
司马光脸上露出了轻松的表情。
他很喜欢在王宁安手下办事,师父总是有别人想不到的点子,实际上,以他们的才智,完全可以做到七八分,所差的不过是一点而已,偏偏这一点就能要命!
而王宁安就是那个神来之笔!
“我们算过了,全力筹措,各种手段都用上,能挤出350万石到400万石,如果小心一些,其实能挺过来的。”
这话王宁安信,毕竟风风雨雨,大宋已经走过了一百来年,他们曾经面对的问题,不会比这一次轻松多少,如果这些人杰那么菜,大宋早就亡国有日了。
司马光提出来问题,也是因为王宁安的折腾,让大宋的城市化提高更多,各种先进的金融工具出现,货币增发,使得一些人手里的资本暴涨。
不要以为这是个好事情。
资本代表购买力,也是一种左右社会的权力。
掌握资本的人为了利益,可以带来进步,也会带来毁灭,千万马虎不得。
王宁安沉思一阵,然后道:“以目前的情况来看,要想保住大宋的繁荣和安定,还要稳步发展,就必须额外拿到500到600万贯粮食,有这些粮食打底儿,我们才能轻松渡过荒年!”
司马光用力点头,“师父说的太对了,这事情只有师父能办,弟子相信师父。”
“唉,我也不知道你们是我师父,还是我是你们师父了?哪有难办的事情推给师父的道理?你们还懂不懂尊老爱幼?”
司马光呵呵一笑,“师父,貌似你没有弟子老,又比皇上大十几岁……所以啊,尊老爱幼,正应该师父辛苦一点才是!”
王宁安被气得脸红脖子粗的,这帮兔崽子,越来越大胆了。
“快滚吧,懒得看到你!”
司马光连忙起身,往外面走,当他到了门口的时候,王宁安的声音悠悠传来,“粮食的事情我会想办法,只多不少……你给我好好盯着下面,谁敢发国难财,就砍了他的脑袋,不要客气。”
“是!”
司马光回答,拖着长音,难掩喜悦。
师父就是师父,果然有办法!
司马光兴匆匆下去布置了,王宁安也在筹划着从哪里弄来粮食。
……
就在他们师徒谈论的同时,在西京的一座院子里,两个披着藏青色袍子的老者养望天空,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们正是霍山座下的智慧长老,还有穆萨维。
“根据我们的人观察,推算天文,大宋今年会发生旱灾,而且是很严重的旱灾,会波及上千万人。”穆萨维躬身说道。
智慧长老微微一笑,“这没有什么稀奇,只要在这里过了冬天,就能清楚,当冬天不再寒冷,夏天就会酝酿灾祸!天神是公平的,赐予了中原最好的条件,给予了无与伦比的繁荣,本就是个错误。神要收回恩泽,要降临灾祸了!”
这两个人,一直在暗中观察大宋,他们最初以为皇帝驾崩,就会出现大乱,谁知道一切风平浪静,波澜不惊。
皇帝的儿子顺利继位,朝廷的宰执重臣,依旧勤勤恳恳,辅佐新君,丝毫没有慌乱。整个帝国迅速从悲哀中恢复过来,继续快步向前……他们都要绝望了!
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怪物啊?
一位做了42年的皇帝驾崩了,竟安然无恙,老天啊,还有更荒唐的事情吗?
第829章 不堪回首的往事
马立克沙从大宋回去之后,立刻又派遣了庞大的使团,还特别挑选了翻译人才,要大举引入大宋的著作,学习大宋的治国经验。
塞尔柱和大宋联手了,对于鹰堡来说,绝对不是什么好消息。
霍山经过多年的经营,在塞尔柱的北部,拥有强大的势力,庞大到帝国也拿他们没办法,可是一旦塞尔柱学习了全套的大宋经验,那可就未必了。
智慧长老,还有穆萨维,他们都清楚,大宋一直都是个世俗社会,而且向前推一千年,两千年,都是如此,他们靠的是圣贤,靠的是祖宗法度治理天下,绝非靠什么神明的旨意。
假如塞尔柱帝国也变成了世俗的社会,无疑于一场灾难。
最好在两个帝国合作之前,大宋先出问题,让他们完蛋吧!
让这样的繁华变成泡影吧!
只有他们完蛋了,神的光芒才会照耀整个世界。
像他们这样,不停祈祷大宋完蛋的人,不在少数。
可是真正能让大宋完蛋的只有自己!
作为帝国的掌舵人,王宁安正在搜肠刮肚,想着解决问题的办法。
500万石粮食,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就算派兵去抢,也要先找到目标,试问除了大宋之外,还有哪里能存着500万石粮食?而且一旦开战之后,玉石俱焚,光是出兵,就要消耗多少粮食,万一打败了,得不偿失。即便打赢了,占领了土地,洒下种子,等待收获,然后再运回大宋,估计时间也是不够用的。
毕竟从现在到秋天,只有大半年的光景。
如果入冬之前,弄不到足够粮食,寒冷的冬天,足以带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生命。这个代价,王宁安无论如何,也不愿意承担。
“所以……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坑蒙拐骗!”
萧观音毫不留情道:“王爷,应该发挥你坑死人不偿命的本事,赶快下黑手,越黑越好,不然饿死了人,你的英明神武的形象就毁了!”
王宁安翻了翻眼皮,很无奈道:“你不能跟他们学,要用点好词,比如和平交流啊,互利互惠啊,共存共荣啊,一起发展啊……总而言之,好听的话要多说一点,坏话千万不要说,心里想想也就是了,要是管不住嘴巴,说来说去,兴许真的就落在了自己的头上……你说是吧?”
萧观音懒得理会王宁安的歪理,但是他居然有心情饶舌,看起来应该是有办法了。
“计将安出?”
“很简单,我准备回访各国。”王宁安笑呵呵道:“我大宋举办万寿盛典,各国来朝,如今新君登基,理当晓谕各国,并且带去上国的问候和情谊。”
萧观音转动眼睛,突然笑了起来。
“又是这一套,当年你就是这么忽悠辽国的,现在还想这么干?你就不怕让人家看穿了?”
“当然不怕!”
王宁安笑道:“有些办法是百试不爽的,你瞧着吧!”
……
转过天,王宁安召集政事堂,还有六部的官员,他提议组建回访船队,并且要拨出500万贯,用来采购商品,交给船队,携带到海外,赏赐列国,以彰显大宋气度。
他的这一套说法,立刻引来了热议。
有人很支持,礼尚往来,人家来拜会了,大宋理当回访,而且带去礼物,也是情理之中,只是更多的人却不认同。
开什么玩笑,大宋欠了一大堆债,填窟窿都填不满呢,还拿钱给人家送礼,脑子有病啊!
真是当上国当出了毛病,宁可委屈自己,也要对得起客人?
难道王爷也迂腐了不成?
还是说,他沉浸在万国来朝之中,不能自拔了?
大家都将信将疑,唯独司马光,他太了解师父了,更何况两个人还商量过要想办法弄粮食备荒。
“莫非要用这些货物,去换粮食?”
王宁安笑了笑,“是有这个想法,我计算了一下,占婆和交趾的粮食,我们都控制在了手里,已经拿不到更多了。只有从海路去天竺,之前从天竺购买战马,海路还算熟悉,我估计,能从天竺弄回来100万石粮食。”
司马光道:“听说天竺幅员辽阔,土地肥沃,弄100万石粮食,应该不难,只是这点粮食,还是不够用啊?能不能买更多一点?”
王宁安摇头,“不成,海路风险大,而且天竺四分五裂,诸侯遍地,这一趟去,未必能如愿以偿,不能把希望赌在天竺身上。”
欧阳修立刻问道:“那,那要放在哪里?”
“倭国!”
王宁安解释道:“倭国离着我们最近,而且航路熟悉,从沧州等地的码头出发,可以动用上千艘船只,运送粮食物资,安全可靠,时间也短,是最好的选择。”
说完之后,并没有什么掌声,相反,很多人都显得失望。
王爷啊,你就这点本事啊,怎么比以前弱了?
你也不想想,倭国那么穷,除了金银硫磺之外,就没有什么东西了,想从倭国榨取粮食,解决大宋的饥荒,这不是问道于盲吗?
不可行,根本不可行!
“呵呵……我知道你们的担心,倭国粮食的确不多,但是毕竟作为一国,还是有点积累的,敲骨吸髓,榨出几百万石,很有希望!”
大家还是一起摇头,王爷,倭国上下也不是傻子,谁会忍饥挨饿,把粮食送给别人,怎么看都不靠谱。
贾昌朝沉吟许久,突然笑道:“景平,你就不要卖关子了,快说说,你打算怎么办?”
“我准备送给倭国一份厚礼,300万贯铜钱,还有一大堆技术和作坊。”
不说还好,越说越糊涂。
王宁安也干脆打开了天窗,把他的盘算告诉大家伙。
……
大宋面对很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西域的黄金流入,货币供应增加,弄得价格重新洗牌,乡村的衰败,和这个也有关系。
由此可见,突然涌入大量的货币,不是什么好事情。
以大宋的体量,尚且无法承受,如果落到倭国身上,只怕能把他们撑爆了。
“我们想办法,把这笔钱流入倭国,造成他们的经济混乱,人心思变。”
宋庠好奇道:“王爷的意思是扰乱了倭国之后,然后趁乱采购粮食?”
“不!”
王宁安摇头,“我们直接出手,只会让倭国警觉,反而不美,我们应该做的是让倭国自己捧着粮食送过来。”
“我是这么打算的,给了倭国钱,给了他们技术,倭国就会像一个突然长大的孩子,浑身的精力,没有地方发泄……经济秩序混乱,他们一定会向外转移,也就是说,他们会攻击别国的。”
攻击别国?
大家稍微愣了一下,倭国有邻国吗?
貌似挨着最近的就是高丽,隔海相望而已!
难道是让倭国攻击高丽?
司马光熟读经史,立刻想起了一场战斗——白江口!
其实这是一场不起眼的战斗,无论在朝廷,还是民间,都显得无足轻重,远不如击败高句丽来的那么波澜壮阔。
司马光知道这场战斗,是因为他博闻强记,当然了他也没有把这场战斗太当回事,只是知道此战发生在大唐初年,唐军和新罗人马联手灭掉了百济,而百济的残余势力邀请倭国出兵,双方在白江口发生战斗。
大唐以少胜多,砍了几万个耳朵,送给了倭国,从此之后,奠定了一千年的太平,而且倭国被战败之后,还乖乖派了遣唐使,虚心学习大唐的一切,乖得不得了。
而且从此之后,倭国结束了古坟时代,进入封建时期。
其实倭国虽然号称万世一系,但是他们实际上进入朝代时期,非常晚,整体是个很落后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上,倭国也是可有可无的角色,完全就是个边陲离岛,蛮荒之地。
当然了,在后来的历史上,开了一个玩笑,由于处在边陲蛮荒,倭国居然率先接触工业文明,率先完成了工业化,一跃成为亚洲最强大的国家,也成为整个西方之外的第一强国。
也正是因为如此,白江口之战作为华夏和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才显得十分有意义。
王宁安还曾经特别研究过,倭国因为处在地震频发的海岛上,物资匮乏,生活艰难,他们无比渴望土地。
过去的历史上,只要倭国统一,只要力量强大,就会攻击高丽,根本不做二想。
光是倭国的粮食,解决不了大宋的问题,但是加上高丽,情况就不同了。
只要怂恿两国开战,他们都需要从大宋购买武器,寻求支持。
一旦他们血拼,杀得红了眼睛!
别说粮食了,就算让他们拿奴隶来换,也是没问题的。
大家伙听到这里,终于明白了王宁安的鬼主意,也知道了他为什么遮遮掩掩,不愿意直接讲清楚!
你丫的太狠了!
你这那是弄粮食啊,简直是吃人肉!
不过……的确不错!
只是谁能落实呢?
王宁安早就有了人选,他让人把章敦叫回了京城。
“子厚啊,你清楚倭国的情况,只有你最合适了!”
“我不去,我死也不去!”章敦突然须发皆乍,他想起去倭国的经历,就抓狂了!
王宁安挠了挠头,“那啥……子厚,我觉得也没有什么丢人的,不就是招募一个武士,要给人家留下一个种子,加起来才一千多人,还是你们一帮人分担……没啥,真的没啥……”
章敦都哭了,“师父,你是从哪里知道的?我可从没说过啊!”
第830章 儿子最多的人
王宁安语重心长,安慰可怜的章敦,“子厚啊,多子多福,你知道有多少人盼着能像你一样,无数倭女环绕,大享齐人之福啊!开枝散叶,光大家族,这是好事,真是好事!”
章敦哭得更稀里哗啦了,“师父,你老人家要是愿意,估计会有上万个倭女送上门来,要不你辛苦一下?”
瞬间,王宁安就把脸沉下来了,他大拍桌子,切齿道:“章子厚,一句话,你去不去?三条腿的蛤蟆没有,两条腿的大活人有的是,你不去,我就让吕吉甫去,或者曾布,韩宗武,我有的是人选!”
“去,我去!”
章敦真是怕了,这么好的立功机会,他怎么可能放过。
“师父,弟子能不能提一个请求?”
“可以。”王宁安很大方,“你是要人,还是要钱?”
“我什么都不要,我就想知道,师父如何知道倭国的事情?”
王宁安眨了眨眼睛,笑道:“这没什么难的,每年我们和倭国往来商船,交流还是很频密的。”
章敦将信将疑,“这么说,师父是特意打听弟子的事情了?”
“那倒没有,我是听子瞻说的。”
“苏大嘴巴!”
章敦瞬间就炸了,他咬碎了牙齿,想想也就是他,嘴巴奇大,一点遮拦没有,什么事情都打听,什么话都敢说!
姓苏的,咱们没完!
“那啥,子厚啊,也不是子瞻的事情,他是听陈慥说的。”
“陈慥?”
“对,就是柳月娥的男人!”
不得不说,河东狮的名头太大,陈慥只能屈居媳妇之后了。
“柳月娥是柳老爷子最喜欢的孙女,又是柳羽的姐姐,你和柳羽一起去的,这事瞒不过的。”
章敦的眉头抽动了两下,他抱拳拱手,一转身就走,王宁安默默闭上了眼睛,心里暗说子瞻啊,可别怪姐夫,我也是没办法啊!
如果苏轼在这,看到王宁安那一副欠揍的表情,保证能气疯了。
当然了,苏轼是没这个运气了,他被章敦逮到,揍得三天下不了床,就连陈慥都跟着倒霉。
不过大苏也不是盖的,你章敦能打,可我能写!
苏轼趴在床上,就写了一篇《章子厚东游记》,这篇写完之后,竟然洛阳纸贵,大受欢迎,苏轼继续努力,不断扩充,愣是写出了世上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章回体小说,总计100万字,写的是文采飞扬,曲折离奇,一时间成为无数文人的枕边书。
章敦也光荣取代了西门大官人,成了天下第一的风流人物。
也正是因为这事,闹得章敦和苏轼跟一对公鸡似的,见面就掐,绝不留情,成了嘉佑学子当中,有名的冤家对头。
抛开这些破烂事,章敦也的确觉得该对倭国下手了。
哪怕没有饥荒的压力,他也准备请示老师。
从西域回来,章敦就被派到了幽州。
这些年来,幽州算是王宁安的大本营,老爹亲自坐镇,整个长城一线,王家的武士足有8万人之多,非常精良。加上各地的驻军,还有水师,朝廷可动用的力量超过了三十万。还有渤海国充当仆从,坐拥这么强大的力量,不弄出点动静,实在是太可惜了。
章敦给王宁安的建议,要玩就玩大的。
怎么弄大?
就是要把所有势力都牵扯进去。
怂恿倭国攻击高丽,这是一步妙棋,但是下一步呢,就要让渤海国介入,去夹击高丽。
高丽一直是中原的藩属,只是由于辽国兴起,高丽和中原的陆地连结隔开了,虽然高丽还是大宋的藩属,但是密切程度,远不如辽国,而且他们每年送给大宋的贡品,只有辽国的十分之一,而且还在不断递减。
曾经有大臣提议,要攻击高丽,给他们一点教训。
可是赵大叔认为跨海攻击太困难了,而且一旦交战之后,死伤的还是普通百姓,没法惩治真正的罪魁祸首,所以这事情就作罢了。
但是仇口还在!
王宁安手下都是睚眦必报的人,有机会不狠狠报复,简直对不起老天爷!
章敦认为,高丽是辽国的侧翼,如果高丽失去了,辽国就面临大宋三个方面的围攻,东边高丽,中间渤海,西边大宋。
哪怕辽国有天大的本事,也承受不起,所以无论如何,他们也要保住高丽。
这就叫攻其必救!
契丹出兵之后,就可以把高丽半岛变成一个战场,不断消耗所有国家的力量,等到所有人都打得筋疲力尽,民穷财尽的时候,大宋再出兵,收拾残局,把该拿下的地方,全都纳入版图。
王宁安看完这份建议,也是大喜过望,这简直就是一场世界大战啊!
好小子,有前途!
章敦和吕惠卿都是王宁安最出色的学生,但是这俩人也各有长处,章敦胜在眼光长远,大局观极好,而吕惠卿精于算计,擅长内政,也擅长阴谋诡计,让章敦负责倭国的事情,可以说是人尽其才。
王宁安大笔一挥,立刻以政事堂的名义,下达命令,章敦擢升为侍读学士,兵部郎中,赐紫金鱼袋,担任回访倭国的正使,同时柳羽被任命为随军武官,兼任副使之职。
这哥俩面面相觑,再次开启了出使倭国之旅。
立在宽阔的甲板上,迎着海风,柳羽正在做一套奇怪的动作。
“我说,你这是干什么呢?”
柳羽擦了擦脸上的汗,低声道:“子厚,这是我和佛印大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