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宋将门-第3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耶律洪基是推行胡化的,他希望能抵抗大宋的文化侵蚀。
但很多东西是积重难返,而且随着倭国和高丽的大战,契丹也要从大宋购进物资,支持高丽,这样就需要向大宋出售货物,换取军火武器。
契丹还有什么好卖的,最值钱的就是羊毛。
所以整个长城以外,包括云州,再一次开始了养羊的进程,相比当初的幽州,还要迅猛无数倍。
其中原因不难懂。
因为机器使用,人工成本下来了,利润上去了,这样一来,工厂就可以用更高的价格采购原材料,用更低的价格出售商品,甚至还有钱增加工人的薪水……有了利益引诱,契丹各个部落毫无抵抗能力。
他们跟着耶律洪基吃苦也吃够了,迫切需要出售一切的产品,来换取大宋的奢侈品,满足生活需要。
蒸汽机带动了整个幽州的繁荣,仅仅是上半年,就增加了700台蒸汽机,而订单更是排到了一年之后。
为了满足需要,幽州又筹建了两处机械厂,负责制造蒸汽机,制造纺织机。
文彦博看到了效果,口水流的老长,他掌控的棉纺工厂就是最早的一批客户。
他们一共订购了3000锭子,预计年底生产出棉布50万匹,加上东南的产量,就能完成向海外出售100万匹棉布的目标。
一匹棉布卖到海外,售价8贯到10贯,济州的棉纺工厂一年产出就是400到500万贯,按照百分之25交税,就是一百多万贯!
如果再加上带动的其他项目,贡献税金能达到200万贯以上。
一座棉纺工厂,就有这么大的税收,谁还敢说办工厂不好!
文彦博是越算计越高兴,他估计着兖州那边,无论如何,也比不过他,到时候就是狠狠一巴掌,扇在王宁安和王安石的脸上,让二王知道他的厉害,也让朝廷看看,谁才是真正有本事!
……
“我不同意,按照你们的办法,肯定会输的!”
王旁连连摇头,“这不是我们的办法,是王爷,还有王相公,都是这个看法,他们是赞同的分地的。”
“我不反对分地,但是不能按照你们的办法分!”吕岩坚决反对。
苏辙眉头深锁,“吕兄,说说原因。”
“这有什么复杂的,王爷定了两个标准,一个是分田,一个是发展棉纺……可目前来看,这两个标准是矛盾的。”
“怎么是矛盾的?”王旁不解道:“让老百姓过得好一点,不是更有利产业发展吗?”
“不,至少暂时不是!”
吕岩道:“我仔细想过了,王爷和王相公的分田方略,其实是想给老百姓一颗定心丸,让他们不至于活不下去……但是王爷真正要做的,是通过分田,促进工业发展,说到底,还是要发展工业!我这么说,你们同意吗?”
苏辙道:“没错,王爷的确是这个看法,他认为只有分了田,才能构筑一个稳定的基础,有了基础,才好快速前进。”
“我当然赞同王爷的看法。”吕岩道:“但是你们考虑过没有,要发展工业,就要有钱,有原料,有劳力……如果我们现在草草把田分了,老百姓都回家种地,自种自吃,我们上哪弄钱,去建立棉纺工厂?如果没有工厂,没法和文彦博竞争,等到他们赚了钱,形成了规模,反过头来,就能把我们彻底打垮,根本不给我们发展的时间!”
王旁听得傻了眼,倒是章惇,他露出了惊讶的表情,心说这个姓吕的不是善茬子,有两下子啊!
“吕兄,你接着说,咱们要怎么办?”
“我的意思是田一定要分,但却不急于交给每一个百姓。”
“那你打算如何?”
“我们可以把田名义上归百姓所有,但是按照用途,一起耕种。”吕岩大声道:“我们可以划出一半的田,用来种粮食,另外一半田,种棉花。粮食作为百姓的口粮,棉花作为百姓的赎金……以三年为期,百姓出劳力,产出的棉花,免费供应棉纺工厂,三年之后,用棉纺工厂的收入,帮助老百姓缴纳土地赎金,到了那时候,田地再完全交给百姓。”
吕岩说的有点绕,但是大家都听明白了,说穿了,就是让老百姓白干三年,以这三年的产出,作为棉纺工厂的原始积累。
“那三年之后呢?到时候老百姓不愿意种棉花,我们的工厂岂不是废了?”王旁忧心道。
“哈哈哈,王公子,你换个思路,如果我们干得好,棉纺工厂红火,我们能高价收购棉花,百姓赚得更多,没准把剩下的田,也都改种棉花呢!”
章惇想了想,“我支持吕兄的看法,只是文彦博弄了一帮种棉的大户,他们手上资本充裕,已经开始购买机器,我们手上可没有多少钱,那该怎么办?”
“出让股份!”
吕岩立刻说道:“章大人,你去和幽州的机械工厂谈,我们把纺织厂百分之30的股份让出去,或者他们用机器入股,我们联手把工厂办起来,等获利之后,按股份分红。另外,我们这有一百多万亩的土地,还有几十万的百姓,难道还借不到钱吗?”
……
他们几个商量之后,苏辙拍板,完全按照吕岩的方法办,并且写了一份详细的计划,派人送给王宁安。
从衙门里出来,章惇紧走了几步,拦住了吕岩。
“老兄,有兴趣跟我喝一杯吗?”
“固所愿也。”
这俩货勾肩搭背,直接找了一家幽静的酒馆,边喝边谈。
到了酒酣耳热的时候,吕岩主动说了起来。
他当初为了引进水泥作坊,结果弄出了案子,惊动了皇帝,差点连脑袋都没了,幸亏新君登基,他算是保住了一条命。
在牢里吕岩就反复琢磨,他到底是错在了哪里?
后来让吕岩琢磨出了一点门道。
说到底,他就是缺少第一斗金。
明明是很可能赚钱的生意,就是因为缺少启动资金,必须硬干,结果弄出了问题。所以啊,要想当好官,必须善于经营,善于找钱!
“要说起找钱,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弄个有钱人,就像文彦博那样,直接引进江南的大户投资。”
“嗯,吕兄高见,只是王爷和拗相公都不太喜欢这么干,吕兄可能看出原因何在?”
“这还不简单,用了人家大户,就要给他们分红,而且很可能把大头儿都拿走……你想想,商人大户拿走了大头儿,朝廷也要拿,地方的官吏差役还要拿,到了最后,给老百姓的,就不剩什么了,甚至还不如种田好过……王爷是担心激起民变,所以才希望分田,安定人心,说起来,这是一招妙棋。”
吕岩叹道:“只是分了田,就不容易筹集资金,发展工业了,这就是两难之处!”
“所以吕兄要把时间推迟三年,让老百姓用劳动换取土地!”章惇很少佩服一个人,但是吕岩的表现让他刮目相看。
“吕兄,你觉得谁会赢?”
“当然是我们!”吕岩灌了一杯酒,笑呵呵道:“那些大户是要赚钱的……他们拿了钱,会干什么?去买戏班子,养小老婆,还要跑到庙里烧香还愿?或者给自己弄个顶大顶大的园子?”
吕岩敲着桌子,道:“在我看来,这些钱没有用来发展,全都是浪费!他们浪费,我们不浪费,我们都拿来发展,章大人,你说,到底是谁能赢?”
章惇沉吟了半晌,突然放声大笑。
“吕兄啊,听君一席话,拨云见日啊!拗相公说他的学问是走出来的……吕兄的学问倒是在大牢里蹲出来的,弄得我都想去天牢蹲一蹲了!”
吕岩挑起眉梢,面带得意之色。
的确,他在牢里的这段时间,能静下心来,融会贯通。少年时读孔孟之道,读诸子百家,后来又看了六艺一系的书籍,观察了那么多事情,又做过一方百里侯,抛开各种迷思,人世间的事情,无非是投入产出而已,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没有什么复杂的!
章惇和吕岩一起喝到了大半夜,他们两个都感到相见恨晚!
这俩人也的确十分相似,虽然职位经历都不相同,但是为了目的,他们可以不择手段,都有一股子狠劲儿,不只是对别人,也包括对自己!
……
时间飞逝,一转眼到了秋天。
今年是赵曙登基的第二年,也是改元的第一年,老天爷还是很给小皇帝面子,从南到北,并没有像去年一年,出现大范围旱灾,相反,各地都呈现了一片丰收景象,老百姓都在田间地头忙着。
至于王宁安,也没闲着,他要亲眼看看,究竟是文彦博这边弄得更好,还是苏辙和章惇他们更强……这注定是一场不同寻常的对比,拭目以待吧!
第861章 文彦博的挑衅
从西京出来,沿着黄河东行,整个中原大地,缓缓敞开了怀抱,放眼四望,心胸开阔,气象万千。
最近一些年,气候越来越差,变化无常,灾害增加……不过好在今年是个太平的丰收年景。农人忙碌,抢着晴天,把庄稼谷物都收回家里。
一家人的吃穿花用,就指着地里的收成了。
虽然大宋的工业化进程已经开始,但是大多数的区域还都是传统的农业为主,老百姓的生活并没有什么改变。
许多人只有在秋收这几天,才舍得蒸馒头,吃干的,好有力气干活,至于平时,大半的时候,都是喝粥。
也只有收获的时候,小孩子才是最高兴的,他们在田里跑来跑去,发泄着旺盛的精力……这一切在赵曙的眼睛里,都显得十分有趣。
身为皇帝,别说离京,就算走出皇宫的机会也不多。
这一次王宁安去济州和兖州考察,小皇帝实在是憋不住了,他乔装微服,跟在王宁安的队伍当中,也出京瞧一瞧。
作为皇帝的死党,狗牙儿也跟在旁边。
他现在是一身盔甲,颇有些威严的模样,不过到了吃饭的时候,立刻就原形毕露。他给赵曙和自己一人一碗泥鳅汤,泡着饼子,吸溜吸溜,吃得别提多美了。
看着儿子蹲在马车旁边,毫无形象的德行,王宁安就发愁,这儿子算是让苏轼给毁了,你就不能优雅一点吗?
可是当他看到赵曙也是这副样子的时候,王宁安就颓然长叹,自己这个帝师还真是失败啊!
懒得废话了,还是赶快动身吧!
离京不到一个月,他们终于来到了济州境内。
也幸亏是这些年大力整修道路,建造桥梁,路上方便了很多,没有什么耽搁,才能来的这么快。
有人要问,变法好多年了,钱都花在哪里了?
怎么还缺钱啊?
其实每年国库的收入是不少,但是需要花钱的地方还是太多,太多。
各地要修道路,修桥梁,还要挖井,修沟渠,打井……这些工程,都要花费巨资,而且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收回投入。
还有一些工程,比如军营啊,城墙啊,仓库啊等等,根本永远收不回来。这些建设当然会增强国力,但是算在户部的账上,就是每年赤字,财政压力巨大,户部叫苦不迭,弄得王宁安都有点喘不过气来。
其实当初提议,发展棉纺的时候,王宁安是想从朝廷出钱,补贴棉农的,可问题是要钱的人太多了,幽州和西北有牧民,东南有桑农,光是给棉农钱,说不过去……索性,只能交给下面的人去闯了。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只有坐在了这个位置上,才知道担子有多重。
也正因为如此,济州和兖州的实验都显得非常重要。
大宋太需要拓宽财路的办法了。
他们第一站,就到了济州。
在两个月前,文彦博就亲自赶了过来,督收棉花,转卖给工厂,协调各方,尤其是调节纺织机器,培养工人……大约在20天之前,济州一共3座棉纺工厂运作起来。
蒸汽机驱动,机器运转起来,锭子飞速转动,眼看着棉线就纺出来了,然后从棉线变成棉纱,布匹就跟流水似的,哗哗流淌……
文彦博看得都目瞪口呆,惊得眼珠子溜圆儿!
老文什么都见过,就是没见过工厂机器的威力。
他粗略估算了一下,三座工厂,每个月开足马力,昼夜不停织布,每个月能织出18万匹,到年底就是54万匹,比起预估的还要多4万匹!
天竺那边的订单算是够用了……文彦博抓住胡须,微微思索,织出了这么多棉纱,下一步还要扩大规模,另外呢,还要增加染坊……对了,关口还是棉花要够用……明年要全面改种棉花,要力推下去,整个京东路,都要种植棉花。
还有,应该向西京银行借款,肥水不流外人田,有钱大家一起赚……不得不说,文彦博观察了王宁安这么久,算是把他的那点本事都学来了,连用金融扶持产业都会玩了,试问,王宁安还剩下什么了不起的本事?
儿子说得对,就应该让天下人看看,尤其是让皇帝看看,我文彦博的本事!
……
老文信心满满,把王宁安和赵曙接到了济州,因为是微服而来,也就没有那么多的礼数,赵曙歇了半天,就迫不及待到了棉纺工厂。
离着厂区老远,就看到了浓烟滚滚,呛得人直咳嗽。
没法子,蒸汽时代就是如此,要用蒸汽机,不烧煤是不成的。
文彦博还饶有兴趣,告诉赵曙,他们的工厂运转起来,每个月要消耗50万担煤炭,这些煤炭都是从兖州煤矿运过来的。
光是煤炭一项,一年之内,就能给朝廷增加15万贯的税收,地方还能分到3万贯过路费,另外又增加了2000煤矿工人。
文彦博是眉飞色舞,夸夸其谈,还不时冲着王宁安呲牙一笑,那意思分明再说,小子,服气了吧,知道老夫的厉害吧!
还真别说,文彦博能把棉纺工厂弄得这个程度,真是令王宁安大开眼界,他的确有些佩服老文了,是真的有能力。
赵曙欣欣然,参观了纺织棉纱的车间。
当看到棉纱不断流出,赵曙也是惊喜不已。
“师父,只怕这个工厂比上千织工还要厉害啊!”
“嗯!”王宁安点头,“据臣所知,一个上千人的作坊,靠着收工织布,一年下来,最多也就织八千匹!”
赵曙大惊,“这么算下来,平均一个织工,一年才能织出来8匹布?那可是够辛苦的。”
“可不是!”
文彦博把话接过来,“陛下,一个熟练的织工,一天织六个时辰,也仅仅是三尺布啊,一年下来,累死累活,也织不到10匹布……我们卖给海外,一匹布在15贯到18贯之间,因为是黄金白银结算,还能占一点便宜,但是也不到20贯,其中光是织工的薪水就有4贯钱,原料至少2贯,印染1贯,给朝廷纳税4贯,扣除运费、织机、杂项……传统的手工作坊,一匹布的利润,只有3贯,如果是卖给大宋境内,只怕连一贯都没有。”
赵曙听完,连连点头,上千织工的规模,一个作坊算下来,也仅有一两万贯的利润,当然这不是个小数目,但是和想象中,日进斗金,完全不同……实际上多数的作坊,只有几十个人,哪怕自家人跟着干活,一年下来,净赚也不会超过200贯。
“果然是民生艰难,商人也不容易。”赵曙好奇道:“文相公,那改用蒸汽织机呢,能提高多少?”
说到这里,正好戳中文彦博的心思,老家伙难掩喜色。
“陛下,臣刚刚说了,这样一个工厂,一个月就能产6万匹棉布,而工人,却只要600人!”
赵曙大惊,换句话说,一个工人一个月就能产出100匹,顶得上手工作坊十个工人,一年的产量!
这未免也太吓人了吧!
赵曙也跟着师父学了很多经济学的常识,粗略算算,单是工人的生产效率,就提升了1000倍,当然考虑到蒸汽机的价格,还有厂房,煤炭等消耗,远没有这么悬殊,但也相当可观。
效率提升,带来的是人力成本疯狂下降,以往摊到每匹布,是4贯的人工费,现在呢,或许只有只有几十文钱。
而且大规模出货,运费又能节省很多,原料采购的费用也能降下来一些,换句话说,即便是每匹布10贯,还是比传统的手工作坊赚得多!
狗牙儿很好奇,他找来了一块棉纱,和身上穿的对比。
机器织出来的,还是有问题,比如粗细不均,也不够致密,用力撕扯,就会裂开……远不及手工来的精致,这也没什么奇怪的,毕竟最初的机器就是不如手工来得好!
但是,因为成本的问题,已经可以碾压手工作坊了。
毕竟棉纺工厂出来的一匹最多能压到8贯,而这个价钱,已经击穿了传统作坊的成本,等于直接宣告了传统作坊破产。
威力之大,堪比核武器!
从工厂出来,赵曙的耳边,依旧回荡着机器的轰鸣声。
他偷偷看了眼王宁安,目光中满是敬畏。
当初师父说蒸汽机能给大宋带来500年国运,现在赵曙承认了,这东西的确厉害!
“文相公,你算过没有,这个工厂能给大宋带来多少税收?”
“启禀陛下,老臣算过了,50万匹棉布,货与天竺和大食,按照12贯一匹算,就是600万贯,朝廷抽百分之25的税,就是150万贯,另外还有煤炭,蒸汽机,棉花,各种产业,总计能增加的税收,正好是270万贯……和去年广南西路,一路的税收,相同!”
文彦博故意声音不大,可是听在大家的耳朵里,却仿佛是雷霆响起,惊天动地!
不得不说,工业的确是个了不起的东西,富国裕民,归根到底,还是要发展生产啊!
此刻,老文是颇为得意,他辛辛苦苦,忙活了大半年,为的就是这一天!别以为只有王宁安和拗相公会理财,他文宽夫也不差!
如果再建几十个纺织厂,大宋的税收直接能翻倍,王宁安,你有什么了不起的,看到老夫的厉害了吧!
“王爷,还不知道兖州那边如何?以老夫观之,应该比我这边强多了吧?”
第862章 打脸不隔夜
“据上奏,兖州的棉纺工厂今年能拿出20万匹棉布出售。”
王宁安面无表情道:“他们的贸易量不及济州的一半,从数目来看,是文相公棋高一着!”
话音刚落,文彦博就哈哈大笑,“王爷,老夫可不敢居功,这蒸汽机是你领头发明的,筹建工厂,发展棉纺也都是你的注意,老夫不过是奉命行事,说起来,首功当然是王爷的。”
王宁安摆手,“文相公,不用往我脸上贴金,济州的棉纺厂的确办得很好……只是光是工厂好了,还要考量其他方面。文相公,这些税收,这么多的利润,你们准备怎么安排?”
“对!”
赵曙立刻道:“富国裕民,不能光顾着朝廷,忘了百姓,济州和单州的民生如何,朕也十分好奇,不知道文相公有什么安排没有?”
文彦博脸上含笑,他早就猜到有这么一问,因此从容不迫。
首先抽取的税赋,有八成解送户部,两成留给地方。
如果加上地方收取的过路费等项目,光是增加的税收就有45万贯。
这笔钱真不是小数目,文彦博计划,拿出20万贯,整修道路,再拿出十万贯,鼓励改种棉花,要加快推进的速度。
工厂需要充足的原料,绝对含糊不得。
另外地方衙门,为了征收,也增加了一些官吏和差役,需要拨8万贯,最后还剩下7万贯。
文彦博已经下令用来采购粮食,确保济州的粮食供应。
“陛下,王爷,除了朝廷开支之外,棉纺工厂那边,明年还要增加100万贯投入,购买新机器,把规模再扩大一倍!明年争取让税收达到300万贯!”文彦博笑呵呵道:“陛下,只要让工厂发展壮大,我大宋府库丰盈,国用充足,近在咫尺,不费吹灰之力。当然了,老臣也知道,改种棉花,会影响粮食种植,所以当务之急,应该是向海外用兵,抢占粮食产区,而且还要打开棉布的海外市场……王爷,这事可是你早就规划过的,老夫以为,你应该尽快落实才是。”
言下之意,海外的事情给你,国内该怎么弄,听我文彦博的,你就别掺和了。
说实话,以往文彦博都觉得王宁安步子太大,走得太快,太离经叛道,但是真正办起了工厂,他又发现王宁安这个人瞻前顾后,缺乏决断……不说别的,你要是把兖州的田也都给我,300万亩,全都种上棉花,老夫今年就能弄到300万贯的税!
充实府库,举手之劳。
偏偏非要听王安石的,把兖州交给了一帮小崽子,他们懂得什么?
要不是你王宁安在背后帮忙,他们连工厂都办不起来。现在虽然办起来了,但是一年才织出20万匹布,比起老夫少了六成,羞不羞愧啊!
看着吧,等到明年,济州这边生意更大,老夫就让他们出钱,把兖州的工厂买下来,到时候看你王宁安有什么办法!
老文也不是想彻底取代王宁安,但他至少要证明,自己是有价值的,是足以和王宁安平起平坐的巨头之一,总是被一个后辈压着,谁能高兴!
好容易有了过硬的成绩,文彦博是信心满满。
赵曙虽然相信师父,但是也不能睁着眼睛说瞎话,文彦博的确干出了政绩,值得嘉奖。
“文相公,你把办工厂的经验整理出来,回头朕让政事堂转发各地,让各地的官员都看看,什么干吏!”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