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宋将门-第4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作为一个理学大家,周敦实为官清正,弟子众多,前些年辞官回家,很是写了几篇重要的文章,在学界影响极大。
尤其是欧阳修死后,有人更是把大宋良心的帽子,扣在了周敦实身上。
“奶奶的,他们这就是趁虚而入……假如醉翁还在,岂能让姓周的抢班夺权!”
苏轼听得糊涂,“子厚兄,人家濂溪先生把你怎么了?至于恶语相向吗?”
“我说子瞻啊,你是真糊涂,还是假糊涂,事情摆明了……周敦实干嘛来京城?他就是想抢夺议政会议的宝座!”
苏轼没心没肺,继续吃涮羊肉,“抢就抢呗,你跟我说有什么用?”
“哎呦,子瞻兄啊,你怎么还不明白!议政会议肩负民间之望,真要是成了,权柄极重,我们这些在朝的,都要受到议政会议的挟持。”
“哦……可是我在野啊,跟我没关系!”
章惇险些气死,“子瞻,咱们把话挑明了吧,你能不能想办法,把师父请出来,他老人家要是松口能来,就没周敦实什么事了!”
“让姐夫进京啊?”
苏轼挠了挠头,“恐怕不成!”
“为什么?”章惇不解道。
“他在家里养熊猫呢,抽不开身!”
第1057章 文相公要入会
章惇一字一顿,生怕苏轼没听明白。
“那啥……要是让周敦实得逞了,咱们的日子可就没得过了,无论如何,必须请师父出山才行!”
“这事很重要吗?”
章惇用力点头,“非常重要!”
“难道比棕色熊猫还重要?”苏轼随口道。
“什么棕色熊猫?”章惇不解。
苏轼解释,“是这样的,我姐姐说,半年前,诞生了一只棕色的熊猫,在一大堆黑白的滚滚之中,多了个彩色的……你知道不?我姐夫可高兴了,天天盯着,写记录,他准备研究一下,棕色熊猫之谜……所以,朝廷没什么事,就别烦他。其实,我也想去看看,子厚兄你去不去?”
“我去你个头!”
章惇抓狂了,“苏子瞻,你脑子是不是进水了?理学推出了周敦实,他们是没安好心,如果这一次让他们拿走了议政会议,那就坏事了,要我说多少遍,你才能明白?”
苏轼翻了翻眼皮,“我能明白就怪了?章惇,四年前我姐夫把大权交给了你们,还组建了新政学会,现在政事堂,六部,各个行省,上上下下,都是你们的人……周敦实不过是一个糟老头子,他有什么本事?你们连他都害怕,我姐夫真是瞎了眼睛,怎么栽培你们一帮废物饭桶?你说说,你能干得好什么?还有脸坐在天官的位置上吗?我看你趁早滚蛋,别丢人现眼!”
这一顿臭骂,把章惇弄得一愣一愣的。
貌似还真有道理啊!
周敦实不是官了,又一把年纪,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对,不是的!
章惇连连摇头,他神色凝重,“子瞻兄,你别装糊涂,眼下的大宋,和以前不一样了……这些年光是读书人就增加了3000万,你应该明白,这书读多了,道理知道多了,就,就不好管了!”
“是不好欺负了吧?”苏轼讥诮道。
章惇也不跟他辩论,“你随便怎么说,这么多读书人,从下往上,这股力道太大了,万一让理学掌握了民心,后果不堪设想!”
……
苏轼在地方混了这么多年,亲眼见证了太多变化,他的心里能没数吗!
很多事情,都是始料未及的。
比如当初,王宁安推动全民教育,苏颂继任之后,继续加大投入,眼下每年花在教育上的经费高达8000万,还不算地方的投入。
结果就是大宋的识字率一举突破六成,逼近七成,按照人口折算,识字的人应该差不多一个亿。
这是什么概念呢?
目前世界上,除了大宋之外,所有识字的人加起来,恐怕都不到一千万,甚至会更低!
比如阿拉伯的很多王公,他们就是文盲,管理领地,处理公文事务,全都靠着特别训练的马木留克。
至于欧洲,英语才诞生一百多年,要到三百年之后,英国王室的藏书室才拥有三本书!
就这么说吧,我们有了唐诗,西方出现了英语,我们修永乐大帝,英王只有三本羊皮卷。文明的差别,是没法用道理计的。
当然了,祖宗再了不起,子孙不顶用,也会败光家业的……只是王宁安的出现,把原本就悬殊的差距,拉得更大了。
教化大兴,人人读书明理,这不是圣贤追求的境界吗?
应该大书特书,高兴庆祝啊!
别忙!
事情可不是这么简单的。
识字的人多了,哪怕只有百分之一对律法感兴趣,他们研读刑律,找出各种规矩,保护自己……朝廷的差役再也别想随便抓人,也别想作威作福。
谁要是干了,立刻就有人在报纸上公布出去,然后就是舆论大哗……当然了,这不是说就没有胡来了,在一些偏远的地方,包括保守的乡村,人们依旧恐惧朝廷,害怕当官的,但是在大城市,显然情况改变了很多。
一言以蔽之,就是治理难度大了,而且是大了无数倍!大到天上去了!
你面对一群文盲,可以打骂,逼着他们听话……可面对一群读书人,就要讲道理,就要说服……可问题是人家比你还会说,这就很尴尬!
章惇很无奈,“子瞻兄,这几年朝廷是做了不少事情,可做多多错,做少少错,不做不错……既然做了事,就难免争议。那些报纸又惯会胡说八道,穿凿附会,极尽挖苦嘲讽之能事。你知道的,我们处境挺难的。”
苏轼冷笑了两声,“什么很难,说白了,就是民心不在你们这一边,你们怕了!”苏轼不客气地批评,“我早就说了,前些年要找能做事的官员,可接下来就要找能把事情最好的官员……可问题是你们不听啊,你们关起门,觉得自己了不起,位高权重,一言九鼎。陛下在外面亲征,我姐夫也不在京城,没有人能管着你们,你们就由着性子折腾……这回好了,惹祸了吧?没招了吧?还想让我姐夫出来替你们背锅,做梦去吧!我就算能帮忙,也不会帮忙!自己做的孽,自己想办法!”
章惇的脸一阵红,一阵白,嘴角的肌肉不停颤抖,半晌憋出一句话:“苏子瞻,你没有以前好了!”
“是没有以前好糊弄了!回见吧!”
说完,苏轼夹起一筷子羊肉,浸透酱汁,全都吞了下去,一点也不剩,转身扬长而去,他走的时候,甚至有唱一曲的冲动,真是痛快,终于出了恶气!
章惇却只剩下哭了。
更让他哭的还在后面,周敦实进京之后,只休息了两天,就登坛讲学。
老头子声音洪亮,条理分明。
第一天,他主要讲自己的《太极图》《通书》等文章,阐发一大堆,诸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等概念。
说实话,这些玩意感兴趣的人真不多,但架不住老先生名气大,也只能听着。
但是到了第二天,劲爆的就来了,周敦实在第一天的基础上,开始讲解王道,仁政,爱民,简政,言语之间,不乏对朝廷做法的抨击。
等到第三天,老头子直接甩开了膀子,他强烈攻击,认为朝廷不顺应天道变化,肆意胡为,抢夺民财,滥用民力,法律严苛,残害生灵……在周敦实的攻击之下,整个政事堂,几乎一无是处。
幸好老先生还算克制,没把赵曙的对外用兵也算进去……显然,他也清楚,可以攻击政事堂,但是皇帝绝对不能碰!
不但不能碰,周敦实还赞颂赵曙开疆拓土,胜过秦皇汉武……陛下英明睿智,更应该总揽大权,任用贤臣,体恤百姓,照顾生民,整顿朝纲,力挽狂澜。
周敦实的这番见解,在有心人的推动之下,迅速传播,速度之快,简直前所未有。
还有许多人,也写文章,揭露各种问题,把矛头所指,都对向了政事堂,对向了新政学会。
对于这股浪潮,苏颂看得很清楚。
“这些年来,我们的施政的确有不够细腻的地方,有时候急功近利,总是靠着力量强推……还有,我们忽略了宣传,忽略了教化,以为把事情做好了,一俊遮百丑。殊不知,在民间已经积累了太多的怨气和不满,他们未必支持理学,支持周敦实,但是他们却希望有人站出来,骂我们,替他们出口气!”
章惇很无奈,“首相讲得都对,可问题是如果让周敦实和理学把握了这股民气,我们的处境就很困难了。”
这时候吕惠卿开口了,“陛下的意思,是倾向于设立议政会议……但是谁能统帅议政会议,又有多少权力,还没有定论……但不管怎么说,议政会议都要顺应民心民气,如果让理学把握住了民意动向,他们站在道德高处,肆意抨击,我们的施政就会很困难,甚至会影响到全局。”
“这就是我建议请师父出山的原因,唯有他老人家能压得住周敦实!”章惇又一次建议道。
司马光摆手,“不可能,年末的时候,我去拜会了师父,他连新政学会的事情都想推了,又岂会接下议政会议,这不是自找麻烦吗?”
司马光没有明说,但是大家都清楚,议政会议代表百姓,和皇帝,和朝廷是天生的对头,王宁安和赵曙,还有在场诸位都是师生,他能跑过来,和自己的学生作对吗?
“唉,师父不来,那谁能成啊?介甫相公如何?”曾布建议道。
苏颂摇了摇头,“介甫相公身体一直不好,而且他专心立法和政策,不愿意蹚浑水的。”
大家找了一圈,愣是没有合适的人选。
这时候鬼主意最多的吕惠卿突然想到了一个人。
“你们觉得文相公如何?”
“文彦博啊?”
大家伙你瞧瞧我,我瞧瞧你……这老货倒是能压得住周敦实,只是会不会养虎为患啊?
……
“二郎,这是老夫最新的学习体会,你瞧瞧。”
文彦博把厚厚的一摞纸送到了王宁安的面前。
王宁安怀里抱着棕色的滚滚,索性拿小家伙圆滚滚的后背当书桌,翻看着文宽夫写的东西,小东西不时发出哽哽的声音,似乎在表示抗议。
“我说宽夫兄,连它都看不下去,你这一大把年纪了,非要加入新政学会,到底是为了什么啊?”
文彦博探着身体,正色道:“老夫以往做官执政,都有太多疏漏的地方,我加入新政学会,是要从头做起,重新做人!”
“如果我不同意呢?”
“我会坚持不懈!”文相公更坚决了。
第1058章 吕惠卿的损主意
如果说过去的三年,最郁闷的人,那就非文宽夫莫属了。
其实吧,在外人看来,老文这辈子已经活出了几辈子的价值,出将入相不说,还混到了藩王爵位,虽然几次贬谪,依旧屹立不摇。不但如此,儿子也崭露头角,成了天子宠臣,未来前途无量。
而且随着欧阳修和贾昌朝仙逝,他们那一代的老臣,几乎都死了。反而是文宽夫,老当益壮,身体倍棒。
福寿双全,你老先生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如果这么想,那就太不了解文彦博了。
几年前,他收拾了渤海的理学势力,正准备大刀阔斧,结果王宁安突然来了一道命令,准许渤海成立议政会议,选拔当地贤达参与朝政。
这一手彻底化解了民怨,挽回了人心。
从此之后,老文就沉寂了,也没有施展的空间,只能躲在家里种菜……最初文彦博还安慰自己,一把年纪了,儿子也成才了,几个孙子入仕经商,都有了出路,他退守田园,读书耕田,这不是挺好吗?
可问题是刚过了几个月,他就抓心挠肝,实在是太寂寞,太难受了。人啊,别管多大的年纪,就是不能没权力,不然日子就没法过了……
老文最瞧不起的一个人,就是王宁安。
丫的才四十几岁,就天天躲在家里,养熊猫玩,你能不能有点追求?就你这样的,要不是运气好,最多就是个小市民,小地主,鼠目寸光……还真别说,老文看得够准,如果抛开了穿越的优势,以王宁安的能耐,不管是后世还是大宋,最多也就混个中产而已。
虽然瞧着王宁安难受,但是这位就像是大山,压在了文相公的头上。
赵曙在外面领兵,朝中都是王宁安的徒弟,老文真是找不到东山再起的机会。
差不多两三个月,文彦博辗转反侧,睡不着觉。
还真别说,居然让老文找到了突破口子……其实王宁安也不是真的蛰伏了,他只是地位太高,权力太大,随便动一动,就要引得天下侧目。
王宁安的功夫放在了暗里,放在发展新政学会上面。
这三年的时间,以辽东行省为例,新政学会的成员就突破了5万人……这5万人,大约有1万是官吏和部分将领士兵,另外的4万人,分布在各个行业,有军工作坊的技师,有学堂的教师,有报社的编辑主笔,有航海的船长大副……士农工商,全都有新政学会的人,而且还都是最顶尖儿的一批。
这些新政学会培养的人才,通过各地的推举,逐渐进入议政会议,并且对行省的施政,提出了许许多多的建议,还都得到了回应……
简言之,王宁安就是拿辽东行省作为一个试验场,来探究未来的发展方向。
咱们文相公看到之后,他琢磨了半天,毅然决定,老夫也掺和一脚,我也要进入新政学会,也要选议政会议……
5万多人啊,还有那么多预备成员,王宁安哪里能照顾过来,等到他发现文彦博的名字之时,老文只剩下临门一脚,签字批准,就会成为新政学会的成员了!
在那一刻,王宁安也是绝望的!
“我以前相信,年轻人能熬死年老的,现在我觉得人是熬不过老狐狸的,尤其是个千年妖狐!”
陈顺之也咧嘴苦笑,他低声道:“王爷,要不拒绝文宽夫入会?”
“理由,理由呢?”
“这个……不难找吧?”陈顺之道:“比如说他年纪大,说他心术不正?阴险毒辣?”
王宁安连连摇头,“我们新政学会,广揽贤才,兼容并包,什么行业杰出人才都可以加入……规矩是咱们定的,反而拦着文宽夫,不等于自打嘴巴吗?这个老文啊,就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出这样损招,让咱们为难。”
“那,那王爷可有应对之道?”
王宁安沉思了一会儿,咧嘴一笑,“挡是挡不住的,也不能挡,不过我们可以特别关照,以文相公的才华,日后必定成为学会骨干,我要重点栽培!”
陈顺之很快就领教了重点栽培的意思,原来文相公每10天就要交一份体会,还要参与各种集体学习,社会实践,了解民生疾苦,研究行省政令落实,不断反馈结果,及时修正。
王宁安想着文彦博一把年纪了,肯定受不了如此琐碎的事情,要不了一些日子,就会偃旗息鼓。
但是王宁安错了,他是拿常理推断文相公,问题是老文是普通人吗?
用老文的话说,自己是当得了首相,干的了县令,管得了政事堂,也能做好调研员……不拘大小,总能有声有色,风生水起!
这不,机会就来了!
“二郎,不管怎么说,你的那帮宝贝学生啊,都不顶用了,他们肯定斗不过周敦实。”
王宁安忍着肚子疼,反问道:“何以见得?”
“这不是很明白吗?什么是议政会议,说白了,就是个更大的御史台……你前番改革,设立都察院,整顿御史台,负责监察百官,提点刑狱,不让言官胡说八道……对,你的想法不错,可还是太天真了,因为必须有人监督朝廷政务,权衡得失利弊,所以议政会议就应运而生了。不是老夫说你,这是个彻头彻尾的昏招,以往御史台,那是陛下任命言官,现在倒好,是百姓推选,选上了之后,就可以肆无忌惮,大肆批评,你拿他一点办法也没有。”
文彦博轻笑道:“就拿周敦实来说吧,他中进士早,资历深,学问好,为官清廉,为人正直,几乎没有任何把柄,又挟着万民之望,他可以随便指指点点,每说一句话,就有人登载报纸上……唉,别说政事堂了,就算是陛下,也要头疼了!”文宽夫斜了王宁安一眼,忍不住教训道:“王二郎啊,你啊,这就是自作自受,后悔吧?糟心吧?别以为老人都没用,可惜啊,贾子明死了,宋庠死了,连醉翁都走了三年了,还有谁能分忧解难啊!真是不好找啊!”
有啥不好找的,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文相公不就是最合适的那个吗!
姓王的,赶快请老夫出山吧!
文彦博信心十足。
沉默了好一会儿,突然,王宁安哈哈大笑,笑得十分开怀。
他这么一笑,倒是把文彦博弄愣了。
心说莫非是自己言语太激烈了,刺激到了?
要不然,就是气疯了?
老文拿不准主意。
王宁安终于停止了笑容,他看着文彦博,“宽夫兄,你就那么肯定,我的那些学生不行?”
老文没说话,但是轻蔑的神情,暴露了他的内心。
那帮小家伙没经历什么磨难,就升到了高位,能行就怪了!
“宽夫兄,我退了下来,把权力交给了他们,遇到了难处,他们还没有办法解决,指着我去罩着他们,如此总是长不大的,我还惯着他们干什么?”
王宁安敲着桌子,冷冷道:“不管是周敦实,还是任何人,这个麻烦是他们的,不是我的,如果手握政事堂和六部,他们还没法胜过一个老头子,这样的学生不要也罢!我不会管,而且,我也不会给你机会!”
王宁安呲着白牙一笑,“其实啊,宽夫兄,你不该来我这耀武扬威的,你要是直接找他们,或许还有机会东山再起,只是你找到了我,送你俩字:没门!”
说完,王宁安就往后面走。
文彦博真的急了,“姓王的,你都当爷爷了,可不能耍小孩子脾气,你不让老夫出面,没人能行的!理学要是真起来了,你会后悔的!!”
任凭文相公怎么喊,全都没用,王宁安是打定主意,绝对不帮忙!
……
相比起文相公的焦急,政事堂的诸位更加为难。
“我是没法子了,姐夫不回信的!”苏辙两手一摊,表示无可奈何。
章惇也摇头叹息,“我派人去联络文相公,谁知道文家都是师父安排的人,我们连文相公都见不到。”
老师不帮忙也就算了,居然还不让文宽夫出山,这不是逼着大家上梁山吗?
司马光略微沉吟了一下,“议政会议再有一两个月就要推举,除了周敦实之外,杨时、吕大临,游醉,甚至连那个神棍邵庸都进京了……我们这边能抗衡的人才却是不多,仅有贾宪贾先生等寥寥数人。”
曾布直接道:“贾先生一心修铁路,他可玩不过理学的那帮人,要我说,还是让苏子瞻出面吧!子由兄,你去好好和令兄讲一讲!”
苏辙苦笑了几声,“话我可以说,但是我哥他不可能出面的,而且以他的资历,也没法和周敦实抗衡。”
“那,那就眼看着输掉这一局吗?”
就在这时候,突然沉默的吕惠卿开口了,“其实我们还有一招。”
“什么招?”大家一起发问。
吕惠卿伸手指了一圈,然后指了指自己。
“很简单,就是我们亲自下场!”
“啊!”
大家伙都怪叫起来。
章惇更是怒道:“吉甫兄,你出的什么主意啊?我们都是朝廷重臣,如何能去抢议政会议的职位?会被笑话死的!”
吕惠卿摇头,“笑话死总比欺负死好!再说了,如果我们不敢迎战,理学的那帮人就会天天以民意自居,对我们指手画脚,试问,那时候,我们如何推行政令?”他看了看所有人,“师父栽培了我们这么多年,难道是白费心血吗?”
第1059章 皇帝就是无赖
吕惠卿最后总结道:“迎战好处极大,避战危害极大……总而言之,面对一个老卒,我们都没有勇气吗?”
虽然大家都不是三岁孩子,但是依旧老脸火辣,很是惭愧。
苏颂沉吟了许久,作为首相,他必须拿出决断力。
所谓议政会议,暂时或许还没有那么强大,但是绝对潜力无穷,甚至能凌驾政事堂之上,与其受制于人,不如主动出击,以后的政事堂六部,所有高官,全都经过推选,有议政会议成员的身份,再去推行政务,面对各方攻击,也能挺直胸膛,以堂堂之师,战而胜之。
虽然跳下凡尘,去和那些人争,很丢面子,但又何尝不是一种磨练……别以为坐上了高位就能安枕无忧,依旧要时刻警惕,要有一股子劲儿!才不会被打败。
“就按吉甫的意思办!”苏颂道:“具体怎么操作,我还要请示陛下定夺,至于燕王那边,子由最好能写封信,把我们的打算写清楚。”
苏辙点头,从政事堂回来,他就写信,自从火车开通之后,从洛阳到幽州,只要三天功夫,信就能送到。
王宁安看了看,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这帮小兔崽子,不压是不行!
这不就有了办法吗!
也真难为他们,居然愿意跳下来,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