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将门-第4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没有几位。”
  “哦……是啊!”狗牙儿惊呼起来,“老头儿,你挺伟大啊!”
  此话一出,只见一个黑乎乎的东西,奔着脑袋砸来,狗牙儿吓得一闪身,赶快躲了,一边跑,还一边道:“那可是端砚啊,砸在头上会要命的,我本来就不聪明,再打傻了,你的那么多孙子怎么办?”
  前面还算是人话,可最后一句出来,王宁安伸手把明晃晃的裁纸刀给提起来了,吓得狗牙儿撒腿就跑,书房里只剩下父子两个。
  “消消气,消消气。”小彘急忙端来一盘梨。
  王宁安往旁边一推,用力叹了口气。
  “这个逆子,简直是混账!”王宁安甩了甩头,“算了,先不说他,说说你的看法……或者,是文宽夫的看法!”
  小彘连忙道:“理学虽然出师不利,但是一定会卷土重来的,而且爹……貌似你没法再用以前的手段对付他们了!”
  王宁安没有反驳,事情也的确如此。
  当理学开始支持保护私有财产,其实他们和王宁安所代表的势力已经相差无几了……到了这时候,没有谁还想着反对工商发展,要恢复到几十年前的状态。
  可也正因为如此,才变得棘手起来。
  理学是站在了工商上层,站在了富豪,站在了最有钱人的一边,替他们摇旗呐喊,冲锋陷阵……王宁安深知一个道理,为政者首要维护社会公平合理,不患寡而患不均。
  历代王朝,多数都会抑制兼并,就是这个道理。
  王宁安当然支持工商业的发展,可光是发展还不行,还要约束,还要规范……假如让理学,或者金融集团,攫取了权力,对最强势的一群人不是限制,而是纵容,甚至助纣为虐,那么大宋离着盛极而衰也就不远了,这些年积累的成果肯定要毁于一旦。
  “世间事,最难的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像虎狼之药,不能没有,但是多了就要命了。为父现在想的其实只是一件事……大宋需要一个相对中正公平的执政核心,能始终维持正义,主持公道,只要我们不乱,外人就不能把我们怎么样!奈何这件事太难了,有太多人只盯着自己的利益,丝毫没有危机意识,难怪历代盛衰交替,只是几十年而已,真是太可怕了!”
  王宁安用词如此之重,小彘心中一动,他突然有种想哭的冲动,老爹这些年,始终看得比别人远,想得比别人多,他真的太累了!
  “爹,孩儿愿意给爹爹分忧,孩儿知道爹爹想什么的!”
  王宁安看了看略显稚嫩的儿子,拍了拍他的肩头,笑道:“别以为去了一趟渤海,在民间调研几年,就能治国平天下了,你小子还差着火候呢!这一轮你还没资格参与,好好瞧着吧!”
  小彘默默攥紧了拳头……就在数日之后,突然在西京火车站,发生了一场大火,足足有5个马球场大小的面积化为灰烬,最让人们惊讶的是,在灰烬中间,居然有200多具尸体,全都是被烧死的!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些人居然没有在衙门的编户之中——他们是奴隶!


第1064章 人口大爆炸
  西京洛阳,大宋的心脏,各方云集,万众瞩目。
  每天都有无数的新闻记者,各国游学的人士,在大街小巷穿梭。这里发生的一点故事,也会很快通过报纸,传到各处,或许半月之后,就会成为岭南某处学堂的案例。发达的资讯,让很多事情是遮掩不住的。
  火车站的大火,让很多人大惊失色。
  他们这才发现,在繁荣的背后,还有一群可怜人,甚至难以称之为人!
  烧死的奴隶是负责装卸煤炭的,他们住在高大围墙圈起来的狭小房舍里,平均算下来,每个人只有不到一平方米的地方。
  白天去劳动,晚上被关在里面,为了防止逃跑,足足上了三层大锁。
  发生火灾的时候,其他人都逃跑了,连掌握钥匙的看守也不知所踪,奴隶们跑不出来,他们只能大声喊叫,拼命挣扎,用力拍着墙,发出绝望的吼声。
  很快天棚被烧塌,浓烟烈火涌进来,所有人都呛死,烧死了。
  尸体千奇百怪,扭曲无比,都呈现可怕的炭黑色,官府的差役忍着刺鼻的焦臭,赶快把尸体运走,大多数记着没有看到尸体的模样。他们只看到了墙上一个个掌印,有的地方还能辨认出指甲在砖石上的划痕。
  那该是何等绝望,何等挣扎!
  目睹这些之后,哪怕最铁石心肠的人,也会动容。
  尤其是那些海外的学者,他们会大谈特谈。
  原来光鲜亮丽的西京,繁花似锦的大宋,也有如此残忍的奴隶制度,比他们也强不到哪里去,大家根本是半斤八两!
  “在这一刻,我是羞愧的,那些蛮夷不屑的眼神,让我第一次产生了动摇,我们的大宋,是否完美无缺……我难以理解,为什么还要保留奴隶制度,或许只有天堂,才不会有不公平……”
  一位记者如是写到……
  差不多两三天的时间,几乎整个西京的舆论都是爆炸的,这股情绪很快蔓延到了开封,蔓延到了其他的城市。
  许许多多学者文人站出来,谴责奴隶制。
  还有一些人,跑去给死去的奴隶烧纸送葬,念经超度……对于这帮人,慕容轻尘只有四个字形容。
  “吃饱撑的!”
  他实在是理解不了,那些义愤填膺,侃侃而谈的家伙,脑袋里装着什么玩意!
  “不就是200多人吗!老子在西域杀的人没有200万也差不多了,他们惨,我见过比这惨一万倍的!他们是不是好日子过得多了,我看就应该把他们都抓起来,送到西域去,在老子手下三个月,保管让他们学会重新做人!”
  大苏嘿嘿一笑,“我说慕容啊,人家都说我白目,没想到,你居然比我还白目,连这么点事情都想不明白。”
  慕容真的糊涂了,“子瞻,你给我说说,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往修路,我听说也经常累死奴隶,而且一死还是几万人,也没怎么样,为什么这次闹得这么大?”
  苏轼想要开口,一扭头看到了身旁的小彘,就推了他一把。
  “来,你替舅舅给他上一课!”
  小彘腼腆一笑,然后就侃侃而谈起来。
  “其实这首先是心态问题,一个人富了,日子过得好了,就会追求文化,追究高雅,努力把自己打扮的与众不同……国家也是个这个道理,眼下大宋几乎打败了所有对手,大辽,西夏,西域诸国,塞尔柱,论起疆域辽阔,甚至超过了盛唐。我们已经站在了巅峰,这些年时常冒出来,偃武修文的主张,就是这个道理。而且没有外患之后,我们也在努力修饰打扮自己,要优雅,要完美,要符合道德要求……所以,相对残忍的奴隶制,自然饱受争议,这些年学界,士林,舆论,就经常有反对的文章出来。这一次只是总爆发而已!”
  小彘没有说错,古往今来,都是这个道理,圣母病严重的也不只是国人。很多人都会说,我们都是天下第一,大宋盛世,怎么还能有丑陋的奴隶制?这不科学啊!
  慕容虽然理解这种想法,但是他也想说幼稚!幼稚透顶!
  “他们就不知道低头看看,穿的衣服,扎的腰带,走的路,坐的车,有多少是奴隶做的!要是不用奴隶,怎么能开工那么多条铁路,谁去养蚕,谁去种棉花,谁去染布,谁去挖煤……他们说的轻松,废了奴隶,信不信,大宋至少垮了一半……奶奶的,别把老子惹急了,我就去调禁军,看到一个空口白牙,满世界放屁的,老子就打一个,打到他们懂道理为止!”
  慕容杀气腾腾,活脱一个老愤青。
  小彘很喜欢他的性格,直爽干脆,嫉恶如仇,只是朝廷的事情,从来不是这么简单的。
  “慕容将军,其实我刚刚说的是背景而已,光有肥沃的土壤,没有勤劳的农夫,也收获不了粮食。”
  慕容也不傻,能闹这么大,光靠着圣母病发作,那是不可能的。背后一定有利益的纠葛,而且还是非常巨大,只是他还看不透而已。
  “慕容将军,你说,奴隶多数是哪里的?”
  “这还用问吗?”慕容道:“据我所知,最多的是倭国,差不多有300万人,其次是高丽,还有契丹,交趾,以及南洋土人,加上西域和塞尔柱的俘虏,总人数应该有1000万吧?”
  “是1130万!”
  小彘报出了准确的数字,“慕容将军,这些人可都是最好的劳动力,把他们从本土抽出来,弄到大宋干活,你说说,谁最不高兴?”
  “难道是,本土的商人?”慕容问道。
  苏轼开口了,“哪有什么本土商人了,这几年下来,渤海的汉人比例最高,已经升到了7成,倭国那边,也过半了,而且剩下的多是倭女和老弱,如果加快归化脚步,十年之内,倭人就会消失了,其余高丽,交趾也差不多……我们快速移民,快速开发,很多地方人种不知不觉就换了,你现在去倭国看看,和大宋几乎没有什么差别了。”
  “那不是挺好吗!”
  慕容不解道:“陛下不是经常说,普天之下,皆是大宋疆土,九州万邦,都是汉家儿郎。这不正是我们要的结果吗!”
  小彘笑了笑,“话虽如此,可这些地方也要发展经济,也要劳动力,这就是矛盾啊!”
  上次小彘去了渤海国,他最大的感受就是坐在庙堂之上看问题,和真正处在民间,是完全不同的视角。
  老爹总说知行合一,古人也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后三年,小彘倒是没闲着,他先是在倭国,高丽转了一圈,然后又南下,看了好些藩属,甚至还跑到工厂,当年半年的会计。
  虽然不敢说多深入,但是他的见识也远不是同龄人能比的。
  当初驱逐世家,大力移民。
  在最开始,这些移民武装起来,抢夺土地,把抓获的青壮贩卖给大宋,赚了钱之后,购买农具,种子,开发土地,干得热火朝天。
  但是随着土地差不多瓜分完毕,情况就变化了。
  比如渤海,引进了落花生,又种植大豆,高粱,成为重要的油料产地,和酿酒基地。高丽则是出现了大片的农庄,生产水稻。
  倭国的经济更复杂一些,有金银矿山,有养蚕缫丝,有航海捕捞等等。
  显然,这些行业都需要人手,第一代移民富裕起来,有些人就不愿意干脏活累活,至于年轻人,更加避之唯恐不及。
  而从大宋招募工人,需要更好的待遇,天价薪水。
  所以各个殖民地,都竭力阻止奴隶贸易,他们想把奴隶留下来,给自己用,甚至把以往输送给大宋的奴隶弄回去。
  说白了,这就是劳动力之争。
  “理学门下,有不少是世家大族的残余,至于二程,他们更是被发配海外,还没有回来……这帮人替殖民地说话,鼓动风浪,也就不足为奇了!”
  “果然是他们!”
  慕容气得一拍桌子,“好大的狗胆!是不是没挨够老子的拳头?他们趁早消停了,不然就算周敦实在我目前,老子也照打不误!”
  “你怎么光知道动手啊!”苏轼都翻白眼了,真是个莽夫!
  小彘道:“除了海外的殖民地之外,还有一股力量,要求废奴,而且这股力量谁也惹不起。”
  “啊?是谁?”慕容吓了一跳,小彘可燕王的儿子,他说惹不起,是不是王宁安也摆不平?莫非是皇上?
  “是老百姓!”
  小彘没有卖关子,“是这样的,慕容将军,你知道我大宋有多少子民吗?”
  慕容沉吟一下,“应该不少吧,有两亿了?”
  “是两亿一千万!”小彘很无奈,“从治平三年以来,因为落实了均田令,几乎所有百姓都能娶得起媳妇,加上医疗发展,婴儿死亡率下降,人口是爆炸的……去农村瞧瞧,几乎每家都有五六个孩子,甚至有的人家,超过了十个!”
  “这些年,最累的就是管户籍的官,几乎每年,人口都会快速增加……按照估算,未来20年,大宋的人口会突破4亿……这么多人,光靠着那点地不够活着。所以就有人宣扬,说是奴隶抢了他们的工作,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也是对的!”小彘很认真道。


第1065章 喜欢亲征的赵曙
  治病讲究望闻问切,要先弄懂病情,才能对症下药。
  苏颂接下首相也四年多了,在这段不短的时间,大宋发生了什么呢?
  首先第一条,那就是铁路工程大大推进了。除了原有的两条主干线之外,又增加了十几条铁路,包括江南,也动工兴建了数条重要的铁路。
  而且修路这种事情是干得越多,经验越丰富,做起来就越顺手。
  在王宁安任内,推动工科教育,如今也到了收获的时候,一大批年轻能干的工程师,加入到了建设之中。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拥有铁路之后,就能远距离调运机器设备,大宋如今已经能生产相对成熟的大马力拖拉机,甚至还有蒸汽推土机,压路机等等……
  众多条件加起来,使得整个修路已经和最初不一样了。
  刚修路的时候,那是用人命来填,每一里除了消耗材料之外,还要消耗人命。现在基本上死人已经很少了。
  这就像一个人,费了好大力气赚了第一斗金,当有了第一斗金之后,就不用低声下气,不用起早贪黑,可以用很优雅的方式,更轻松地赚大钱!
  但是,谁也不能否认第一斗金的重要!
  修铁路也是这个道理,最近一年来,各个工程,除了西南的铁路,因为要在崇山峻岭之间施工,耗费巨大,必须用奴隶之外,其他几条道路,用的奴隶都在减少。
  数以百万计的奴隶结束了服役期,又不能把他们都抹掉,只能放任进入劳动市场,很多矿山,工场,种植园,都大量使用奴隶,来节约成本。
  这也就是小彘所说,老百姓认为是奴隶抢了他们工作的原因。
  理学这边,迎合百姓,鼓动废奴。
  他们的废奴不只是废除奴隶身份,甚至还要遣返原籍,从大宋赶出去。
  ……
  “鼠目寸光!”
  王宁安毫不客气道:“这帮蠢材,根本不知道,那些修建铁路的奴隶究竟多值钱!大宋的铁路干线初步有了眉目,可是南洋呢,还有那么多的陆地都是蛮荒一片,需要开发……先行者是要付出代价的,那么好的奴隶,就应该组织起来,到各殖民地修路,最终建成一个巨大的铁路网,把所有陆地都涵盖进去!”
  王宁安的计划非常庞大,实施起来当然也很困难,但是只要做成了,那可就完全不同了,整个世界面貌都会被改写!
  别看王宁安不是首相了,可他依旧掌握着新政学会,而新政学会在议政会议拥有过半的席次,更不要说政事堂和六部了。
  很快,王宁安的意思就得到了大多数人认可。还确定了两条修路的重点方向,一个是辽东,别看辽东苦寒,遍地生女真,但是辽东资源丰富,有煤有铁,有粮食,有木材,甚至还有金矿!
  在工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原材料比起人力要重要很多,往往有个煤炭区,一个铁矿区,就能孕育出一个工业城市。
  修路,通过铁路,把资源串联起来,接下来就会有投资,有工厂,有工作机会,另一个要命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没错,就是人口!
  大宋人口膨胀的速度,甚至超出了王宁安的估计。
  殖民无时无刻都在做,移民也是如此,可移民再快,也赶不上人口增加的速度。
  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大致的原因有几个,还都和王宁安有关系……人口增加的前提是有足够吃的,王宁安在很多年前,就推广过占城稻,在长江流域种植双季稻,增加产量,后来他又从海外弄粮食,接着,还引进了玉米、马铃薯等高产作物。
  三者加在一起,吃的东西多了,自然人口就膨胀起来。
  人家满清还能把人口增加到4亿,现在只有区区两亿出头,还算正常的。
  只是这么短时间就达到了,很让王宁安措手不及,当然了,他也是罪魁祸首……均田令的推行,让每个人都有了土地,老百姓财富平均分配,哪怕穷人,也娶得起媳妇。
  再有,因为女人也分到了土地,千百年的传统彻底打破了。
  女人的地位上升,愿意给人做小妾、丫鬟的越来越少,都争着做女主人。年龄相当,小夫妻两个,又有田产,多子多福,除了生孩子,还能干什么?
  光是能生还不行,还要能活下来,大宋的医学进步也非常快,婴儿死亡率大幅度下降,生得多,死的少,人口爆炸,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且这一次人口爆炸,还是从婴儿开始,差不多从治平三年往后,每年大宋就要增加300万人,到了去年,更是飙涨到了500万!
  这个时间和落实均田令高度重叠,可以说,是王宁安一手创造出一个婴儿潮。
  “向外修路,拓宽市场,增加投资,吸收劳动力,向外移民……”赵曙笑得眼睛眯了起来。
  “师父果然是宝刀不老,这份计划无懈可击,可保我大宋几十年繁荣昌盛啊!”
  王宁安道:“陛下过誉了,这可不是臣一个人的手笔,而是许多才智之士,一起替大宋规划的蓝图……而且在臣看来,大宋的变化一天一个样,未来真的很难说,谁也不知道几十年后会如何,陛下可不能懈怠,更不可自满啊!”
  这话真是发自肺腑的。
  王宁安甚至都没有想过,大宋的发展会这么快?
  毕竟西方是靠着几百年的积累,才从海盗变成绅士,才从山寨变成原创的……大宋怎么也要几十年吧!或许当王宁安混成了老王,直到闭上眼睛,都未必能看到大宋真正进入工业时代。
  可事实上,王宁安算错了,他太低估大宋进步的速度了。
  现在想想,也是可以理解的。
  工业发展,不过就是个投资积累的过程,大宋的体量无与伦比,拥有巨大的财富,转化成投资,绝对是天文数字。
  再有,众多的人口,全面铺开的基础教育。天才是按照人口比例诞生的,人越多,天才就越多,教育越普及,就越容易出更多的天才,用他们聪慧的大脑,开发新技术,解决层出不穷的难题。
  最后,假假的,王宁安也是个穿越者,他拥有强大的先见之明,可以跳过一些陷阱,少走一些弯路。
  到了现在,就连王宁安也没法预测,五年,十年之后,大宋会是什么样子。
  处在剧烈变化的时期,机会层出不穷,身为天子,赵曙是最自豪的那一个。
  “师父请放心,弟子绝不会有半分松懈,弟子已经想好了,要继续亲征!”
  “还要打?”
  王宁安都傻眼了,明明小时候的赵曙,又软又萌的,几时变成好战分子了?
  见师父露出惊讶的神色,赵曙立刻解释,“弟子觉得,一旦不打仗,内部的矛盾就会层出不穷,让人头疼……弟子没有勇气处理这些事情,所以只能投机取巧,打下更多的地盘,开拓更多的商机,让大家伙都忙着赚钱,天下也就不会乱了。”
  好一个新奇的想法!
  赵曙得意道:“师父,弟子已经选好了目标,就是这里!”
  他伸手抓过桌案上的地图,用手指了指一个三角形的半岛!
  是天竺!
  也就是印度!
  “朕要打这里!”赵曙格外笃定,他笑道:“师父,弟子记得早在很多年前,就想对这里下手了,如今时机成熟了,就让弟子替师父完成这个心愿吧!”
  进军印度!
  当然是一步好棋。
  印度土地肥沃,人口够多,最重要是够废物……面对一波又一波的征服者,从来都是屈膝投降,就连摆脱大英帝国,也是靠着非暴力不合作。
  如此奇葩,不下手,简直天理不容!
  打印度不难,控制印度更容易,方法用好了,只要几千名公务员就行了,甚至不用驻军,能节省一大笔钱。
  皮薄馅大易推倒!
  难怪赵曙盯上了天竺,他兴奋道:“师父,现在已经准备好了,我们打败了塞尔柱之后,就派遣一些骑兵南下,抢占天竺北部山口。另外这些年,在天竺的沿海,我们也建立了商贸据点,甚至有武装商人。动用海军,水陆并进,一年之内,将天竺拿下来,只要占据了天竺,我大宋就拥有了不计其数的奴隶,也拥有了除了大宋,最辽阔的市场!”
  “千秋霸业,远迈汉唐。”赵曙情绪激昂,大声宣誓着,“朕读史书,最仰慕者,就是骠骑将军霍去病!无论帝王将相,百年之后,皆是一抔黄土,甚至连坟茔尸首都未必能找到。魏武帝担心坟茔被挖,便广设疑冢,朕却以为不然,魏武帝的文治武功,早就写在了史册里,有何必留恋一具皮囊!”
  “朕侥幸承接父皇基业,兵精粮足,就该提三尺之剑,横行天下……若是能打下天竺,那可是历朝历代,都没有的壮举,足以告慰列祖列宗了。”
  赵曙说的慷慨,可王宁安却微微皱眉。
  “陛下,天竺虽然不难打,但是臣以为陛下还是不要亲征的好。”
  “为什么?难道师父也不支持弟子吗?”
  “陛下,天竺气候酷热,与大宋迥异,很容易水土不服。臣以为最好是派遣一员上将,足够把天竺拿下来了!”
  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