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铁十字-第2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89章 野望(13)
“德国元首的回答很直接,是人!一个德国青年要生长培养18年才能成为军人,日本青年也是,美国人青年也毫不例外。而美国的体制和国民特性决定了他们可以损失无数物资和装备,却死不起足够的人。他问,如果从现在开始到战争结束至少还要死1000万人才能赢,日本怎么样?”堀悌吉慢慢道来,“我回答说这好办,日本是决定一亿玉碎的,如果死1000万就能赢,剩余9000万民众一定会欣然接受,甚至死去的1000万人也会含笑九泉……元首说,我有把握让德国人民牺牲1000万而不造反,但含笑九泉可能办不到,他们在地底下一定骂死我。你猜猜,有没有1000万美国人愿意为了胜利去死?
德国元首解释道:美国已经很强大、很富有了,我们一不要灭亡他,二不打算侵犯他的领土,三不打算侵夺他的利益,四我们随时愿意和他们实现和平,美国人民仅仅为了一个胜利的头衔和资本家的利益去死1000万?我认为这不可能。日本和德国是为了国家崛起和民族尊严而战,如果必须要付1000万代价,我看可以接受。”
全场一片寂静,包括山本五十六和伏见宫博恭王在内的所有人全被震住了。
“所以我坚持要去打东海岸、去打纽约,我就是要告诉美国人,与我们打仗要做好死人的准备,帝国是能够威胁到美国本土的,这是残酷的、你死我活的战争,是世界大战,不是美国人隔岸观火,给其盟友送点武器、物资和弹药就能轻轻松松打赢的战争,他们要想赢必须做好死人、死无数人的准备!”堀悌吉的表情很严肃,“塔拉瓦战役柴崎少将率5000孤军打了整整58天,人数不占优势,武器不占优势,补给不占优势,照样打消耗战硬生生耗死美军近万,自己只活下来23个!联合舰队也是如此,我们要不断和美国人打,可以赢,可以输,但一定要消耗对手,越能消耗对手人命的办法越要尝试。2年打下来美国差不多死了100万,美国还在坚持,你们认为美国人能不能坚持到死1000万?还是说帝国因为先死1000万人而顶不住?”
听完堀悌吉的观点,井上成美率先立正鞠躬:“长官,受教了!”
其余人全站立起来低头致敬:“长官,受教了!”
伏见宫博恭王和山本五十六坐着没动,但也半天无语。现在局势很明显,堀悌吉已把所有人都说服了,连福留繁这样的铁杆心腹,古贺峰一这个副手都不知不觉滑落到对手的立场上去了。更何况伏见宫博恭王本人都认为如果真死1000万就能赢,他很愿意付这个代价。
堀悌吉自己在心底叹气:他其实并不是完全认可这番话,但为说服众人,只能把日本国民性发扬到最大——反正到处都是嚷着要决一死战的人物。只有松田千秋似乎读懂了他的内心,抬起头又重新看了堀悌吉一眼……
事到如今没什么好争论了,有关主力舰的建造讨论彻底进入垃圾时间,全程按堀悌吉的思路推进,最终形成的决议是:1944年新开工7艘云龙+1艘大凤级,1945年9艘云龙,争取从1946年起每年12艘(每月1艘),其余战列舰、舰队航母、重巡洋舰建造全砍掉。
松田千秋很快又提出轴心标准版云龙的概念——“如果开工建设标准版云龙,每年建造数量酌情减少1…2艘也可接受。”这引起了众人极大好奇。
所谓轴心标准版云龙,是指在改云龙基础上由日德意三国轴心技术专家共同设计的统一标准航母,主要性能指标为:标准排水量2。3万吨,主体结构能基本适应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况,最大航速34节,最大航程(18节)9000海里,主要载机量为68架常用+12架备用(舰载机机翼有折叠),平均建造周期18…20个月。全套图纸基本已在德意两家合议基础上形成了,希望日本能在1944年3月前完成审核与最后修改并确定全部细节。霍夫曼打算从1944年4月起,凡云龙级建造全部用统一标准图纸,内部改称轴心级。
松田千秋解释了具体内容:“这样单舰作战性能大约可达到埃塞克斯级的75…80%,建造周期平均比敌人慢2个月左右,均在可接受范围内。三国统一建造标准航母有两大好处,第一,便利维修与部件配置,由于全构件通用,万一德意舰艇在太平洋损坏或我军舰艇在欧洲损害,可就近维护;第二,便利集中使用与指挥,无论飞行员、水兵还是指挥官面对的都是同款舰艇,可迅速交叉互换,形成三国轴心共同配合、联合作战。加上今后三国轴心所用舰载机也全是同类型、同标准飞机,会更加强化标准航母的战术运用。
船政专家测算后认为,一旦德意统合全欧之力,标准版航母可在德国、意大利、法国、荷兰、比利时、西班牙、葡萄牙、希腊等国一年内开工20…24艘,加上日本8…10艘,一共是28…34艘。如果这还耗不死美国人,我们全体自杀算了。”
有人马上反驳:“这不可能,德法意三国有建造云龙级的水平我不怀疑,荷兰勉强也有,可比利时、西班牙、葡萄牙、希腊这些国家或许能建2。5万吨级的船舶,造航母不可能吧?”
松田千秋笑道:“最初我和你想的一样,甚至比你还不开窍,但到欧洲亲眼目睹德国坦克制造流程后我就懂了,原来装备生产还能这么干。当时去参观4号坦克生产基地听说德国一个月能造1500辆,我大吃一惊认为这绝对不可能,但实际上这数字还有很大潜力可挖。4号坦克装甲是比利时人提供的,车轮、履带是荷兰人出产的,法国人造了变速箱和火炮,瑞典人提供了机枪,德国人自己造了发动机和观瞄设备,然后统一在德国工厂总装。现在据说德国人要把发动机技术也输出给法国和意大利,德国今后只生产极少数部件,大多数部件只按标准图纸发给各盟邦,把关质量验收后统一总装。
当然现在各国工业能力还跟不上德国,散件组装只占一部分产量,但熟练后速度提升是很快的。德国人不是不会造坦克,而是这样他们就可以腾出精力来造虎式坦克或别的更先进的装备。
航母也一样,刚才你也说了类似西班牙、葡萄牙、希腊大概只能造个船壳,锅炉和动力都不行,更不要说上面的装备,那就只造船壳嘛,大不了造完拖到意大利或者德国去安装动力并栖装,设计一样、技术标准一样、施工图纸一样为什么不能通用?如果真一年就造20多艘,质量也不用精益求精,马马虎虎过得去就行。消耗品嘛,说不定过几天就沉了,能用就好,毕竟现在是打仗,没人指望用一辈子。”
众人目瞪口呆,造船还能这样搞?细想还真是这道理,美国不就凭这个办法在弄自由轮、胜利轮么?德国不也搞出了意志轮?连带图纸也给了日本一套,虽然日本一直认为自己造船能力不差,但船政专家看过意志轮图纸后都悄然表示,先别说能力怎么样,至少在理念方面,日本落后5…10年,而大规模分段施工、电焊技术等能力更是欠缺。为什么德国造潜艇又快又好?只要看过分段施工、最终总成的套路就完全弄明白了。
所以联合舰队一干军官很感激堀悌吉带他们去欧洲参观访问,这些东西以前都是看不见的,带来的观念、学到的知识、吸收的理念是全新的,哪怕像松田千秋这样的美国通,当年在美国也不可能深入美国兵工厂去具体查看,但现在因日德同盟,再加上联合舰队表现比较争气,德国不但大方地放开了很多技术领域和工厂供参观,还把一堆堆技术资料和图纸输出给日本——最先进部分霍夫曼当然不会拿出来,但即便这样也足够震住日本人。相比之下,日本很多航空设计根本就是半拉子工程,如果没有欧洲联合设计局接手,所谓的彗星改、天山改还不知道拖到什么时候才能服役。
一干军官立即兴奋起来,马上有人道:“我们也可以这么干,如果原材料足够,技术含量低的部分让民间造船厂去折腾,然后拖到4大海军工厂总装就好,质量可略微降低些标准,但通用水平不能降低。”
“帝国航空工业生产的部件经常不能互换,基孔制搞得非常差,而德国造飞机零件随便哪里都能用,同样是修改后的零式发动机,图纸一模一样,德国造就是比国造马力大、故障低还不漏油,真是气死人了!这就是小作坊和大工业生产的区别,难怪很多东西从德国买比自己造还便宜……别看人家人工比我们贵得多,生产出来成本却更低,以至于人家先赚了一道钱给我们还要便宜!”大西泷治郎苦笑道,“和平时期这就是工业倾销,可战争时期巴不得这种倾销越多越好,毕竟哪里去买现成的高质量军火呢?”
第90章 野望(14)
日本高层十分清楚:德国卖东西肯定加过价,可即便加价后也比自造便宜、质量更好,真是一点挣扎和讨价还价的余地都没有。
“长官为提高国内工业能力,千方百计动用宝贵的外汇和授信资源从德国、法国、意大利进口了一大批精密机床,还想方设法当做头等宝贵物资运回国内,这是何等的英明决策,可笑有人攻击长官不多进口一点军事装备,真是鼠目寸光……”
“是啊,长官一直深谋远虑、战无不胜。”
“是啊,长官不但指挥作战天下第一,做生意更是一等一……”
听着一堆人在会议上公然吹捧堀悌吉,伏见宫博恭王脸色青一阵白一阵,别提多难受——攻击的消息还是他授意他人放出去的,现在居然被人反击为鼠目寸光?
“好了,既然已形成航母建造决议,会议继续讨论下一个议题,有关轻巡洋舰、驱逐舰建造计划。”井上成美适时结束了令伏见宫难堪的讨论,重新将注意力集中起来,“目前争论的焦点是,第一,阿贺野级后续要不要追加计划?第二,大淀号同级舰仁淀号要不要开工建设?第三,驱逐舰甲乙丙丁四种型号如何合理搭配?”
大淀级是阿贺野级的改进增强型,设计目标为能担当潜艇及飞机攻击集群的旗舰。舰身后部6英寸炮被取消,代之以一座大型机库以容纳六架侦察机,半年前刚刚投入服役,不过一直没合适的侦察机,联合舰队回来马上有了Ar…372(代号紫云改),又加装了新型雷达,再加上优越的通讯能力,大淀号价值一下子变得凸显起来,一干参谋认为可以承担侦查指挥舰职能(历史上曾担当联合舰队旗舰),所以问是不是再建1艘的必要。
“联合舰队认为,阿贺野级后续可考虑再建设4艘,但包括目前正在建设的2艘在内,设计思路需进行重大修改,德国开发了密集阵防空火力,实战效果非凡,长官认为非常契合舰队需要,建议引进后修改采用;大淀号实战效果不得而知,加上船台和人工紧张,建议仁淀号暂不考虑建设;甲型、丙型驱逐舰全砍掉,大量建设修改后的乙、丁型……”
“什么?甲型、丙型全不要?”全场再次傻眼。
日本海军驱逐舰分为一等和二等,一等驱逐舰为主力驱逐舰,二等主要为舰龄较长的老舰。所谓甲乙丙丁都是对一等驱逐舰的分类:甲型驱逐舰是舰队型驱逐舰,重雷装;乙型驱逐舰是防空型驱逐舰,主要代表作为秋月改;丙型驱逐舰是所谓的理想型驱逐舰,兼顾火力与雷击能力,但价钱太贵,只建了岛风级1艘,4个月前才服役;丁型驱逐舰是量产型护航驱逐舰,简化工艺,便于大量建造但没法用于舰队交战。
“诸位,你们知道联合舰队此次远征中驱逐舰干最多的活是什么?既不是掩护、侦查,也不是雷击、作战,更不是炮战、驱逐,而是防空、钓蜻蜓、反潜。说实话,除了钓蜻蜓马马虎虎,其他两项完成得很糟糕,屡次酿成大祸。比如说,榛名是雪风和时雨两艘军舰护送回特鲁克的,结果半道上被美国潜艇打了靶,更气人的是,居然还让对方溜了……”
所谓钓蜻蜓是指驱逐舰去打捞落水飞行员,战前日本舰载机飞行员拼命训练时经常有落水事故发生,各驱逐舰们都被训练成钓得一手好蜻蜓,甚至大风大浪时都能凭肉眼发现海浪里浮沉的落水之人——这也是为什么联合舰队屡屡能救起飞行员的原因所在,哪怕中途岛战役这样的惨败,取得胜利的美国舰队损失了200多名飞行员,日本只损失了100多名。在联合舰队里,操船技术最好的往往不是战列舰或航母的舰长,而是驱逐舰舰长们。
但防空和反潜真就是一团糟,特别是反潜,简直就是渣到极致、完全靠蒙。在地中海与德意海军联合演习时,德国潜艇经常溜到日本机动舰队内卫圈里找好鱼雷发射位置,有几次还把训练鱼雷打出来撞在航母上,惊出众人一身冷汗,每次都惹得冢原二四三大动肝火,把驱逐舰舰长们骂得狗血淋头,幸亏英美潜艇作战水平差德国老远,除偶尔逮住漏网之鱼外,还没对机动舰队形成过实质性威胁,但也给堀悌吉和冢原敲响了警钟,因为运气不见得每次都会照顾联合舰队。所以在欧洲时重点引入了声呐,还让驱逐舰舰长们死命接受反潜培训。
反潜能力还有办法弥补一二,防空真一点辙都没有,特别是以炮战和雷击为主导作战思想的甲型驱逐舰,要增强防空火力除非把军舰上的火炮全换掉。机动舰队前后大小十多次战斗,被驱逐舰火力打下来的敌机为数少得可怜(航母和战列舰上防空火力相对较好),只有舰载机战果中的零头。
所以松田千秋采用抱怨的口吻道:“决战型也好、重雷型也好,统统都是摆设。征战一年,几乎没有驱逐舰对敌发射过鱼雷,除极个别驱逐舰外,大多数驱逐舰主炮一炮未发,倒是几艘秋月级的防空火力还算凶猛——虽然也没击落多少敌机。”
同时,由于日本没有专用护航驱逐舰,给舰队护航都抽调老旧驱逐舰执行,任务都完成得磕磕碰碰,基于现状,在改五计划中已提到要开工建设丁型,尽可能强化防空和反潜能力,先推出了松级,然后又在松的基础上推出了橘级,在建造过程中用普通钢、低等级的Ht钢替代了原先宝贵的ds钢,重量加大,主机马力降低档次,最高速度只能达到28节,续航力下降为3500海里/18节,但用起来还是不错。不过因为半年多前才确定的设计,因此完工数量很少。
“联合舰队提出两项改进要求,第一,丁型驱逐舰生产周期确保3个月完工,每年完工量应不少于48艘;第二,适当扩大秋月改的船体,如达到3500吨,更新防空火炮同时拆除鱼雷设施,每年开工不少于12艘,工期不超过1年;假如这样都存在困难,阿贺野级后续舰不造也罢。”
当初在设计秋月级、秋月改时就对是否要保留鱼雷管产生过激烈争论,当时舰队派依然顽固坚持驱逐舰必须保留雷击能力,结果秋月级硬生生加进去4联装鱼雷发射管一座和再装填装置,然而打了两年仗,鱼雷管什么用处都派不上,还提心吊胆生怕担心轰炸时鱼雷殉爆。
加大舰体是因为从德国刺猬级身上得到教训,密集阵效果虽好,但因德国Z系列驱逐舰吨位不够,使用空间、射界不够,影响了效果展开,德国已将下一代设计修改为3600…3800吨水平。
在堀悌吉心目中,他更希望能有类似美国亚特兰大、克利夫兰级轻巡洋舰或皇家海军黛朵级防空巡洋舰的配备,可惜日本没法玩这种财大气粗的游戏,只能寄希望于超秋月这样的防空直卫舰能和英美的专属防空轻巡洋舰比个高低了。
会议争论得非常激烈,但有一点不容回避——重雷装时代永远地过去了,连带九段作战的战术设想也过时了。日本口上说的是战略防御,实际上是攻势防御,现在是全球范围机动作战,类似于萨沃岛海战这样的舰队遭遇战都没发生过。连北上、大井这样的专属重雷装巡洋舰都卖给了德国人,还硬着头皮给秋月级加鱼雷管干什么呢?
不管舰队派有多么不情愿都无法否认雷击战术越来越趋于弱化的事实,最后达成的一致意见是:阿贺野已开工的2艘军舰改造成专属防空巡洋舰,作为区域驱逐舰队防空指挥中心配合机动舰队作战,但不再新建同级舰。乙型、丁型驱逐舰用全力展开建设——正好把原先服务于潜艇建造的人工和材料抽调过去。
会议最后讨论的是护航航母建造。英美护航航母的建造和使用大大启发了日本方面,陆军提出要建设护航航母,并先建了起来——没错,日本陆军拥有航母且还不止1艘!不光是航母,日本陆军拥有的船舶吨位数还超过了海军。但与历史上陆海军争论不休直到44年才最终确定的情况不同,现在陆海军之间关系好得多,海军把从德国弄来的大批物资和战车、火炮塞给了陆军,投桃报李的陆军便把自己控制的船舶和航母交了一部分给海军,并同意所有船队都由海军护航并指挥。
同时现在日德之间商贸往来极其频繁,欧洲的工业产品和技术装备输入日本,东亚、东南亚的农产品、橡胶、矿产输完欧洲,在这样的情况下,护航是当务之急,而英美的情况证明了护航航母的重大价值,日本同样也迫切需要——这种需要不是区区几艘陆军的神州丸、秋津洲或海军的大鹰、冲鹰能担当的。
所以联合舰队一口气提出了48艘标准型护卫航母的建设要求,并希望在2年内陆续开工,3年内全部完工。
第91章 野望(完)
提出这种动议本身就很不正常,甚至有些破天荒,因为日军传统是不重视后勤,海军稍微强一点,但也就比陆军好一些而已。这种不重视不但体现在从未就大范围征战中的后勤与补给拟定方案,甚至成熟的护航与运输体系也不健全,连能操办整体护航的人才也不存在——只有被人看不起或打入冷宫的军官才去干后器。
联合舰队出征欧美如果没有德意的鼎力支援和堀悌吉的高瞻远瞩,作战效果至少要打一半折扣,再加上德国对后勤重视的态度——总参谋部二把手不是分管作战的副总参谋长,而是分管军需的副总参谋长(第一军需总监),甚至东线军需总监还委派了元首的心腹副官施蒙特,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对联合舰队上下深有触动,同时也把这种想法带回了国。
现在不但重视后勤与运输,还提出要加强反潜、防空、护航、通讯、调度与一体,基本以前不敢想的设想都提了出来——隐隐约约也有契合堀悌吉改革思路的用意。虽然有些保守派不以为然,但形势比人强,事态摆在这里由不得众人不重视——运输船经常装载了从欧洲过来的工业品和武器装备,沉没一艘还了得?
从堀悌吉以下,对护航都高度重视,整个远征中圆满完成护航任务的栗田健男中将在报功名单中排名很靠前,大概也就仅次于冢原、角田等主要作战将领,这番举动更让人刮目相看,甚至连栗田本人都深感意外。堀悌吉还亲自找他谈话,表示将推动成立南洋护航作战司令部,希望把他空、潜、航、电等一摊子事全管起来,分管从欧洲到远东的整条航路,这可是了不起的重用,甚至比出任舰队司令更重要一些。虽然能不能成立这样的司令部,能不能推动体制改革不是堀悌吉说了算,但对长官盲信不已的栗田健男满口答应,他认为长官一定有办法。
现在一口气提出要建设48艘护卫航母也迅速获得了共识,区别在于怎么建,用什么建。
就在会议还在讨论用什么民用船只改建护卫航母时,伏见宫博恭王已借口身体不适提前退席了。今天的场景使他完全明白自己失去了会议控制的主导权,堀悌吉和山本五十六两人联手,一唱一和将航空派的影响力发挥到了最大——实际上在失去联合舰队支持后,舰队派根本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谁也没想到,舰队派居然会在造舰计划上如此一败涂地,不要说主力舰没有舰队派的份,连轻型军舰、辅助军舰都开始向航空派倾斜。
通观《丸新计划实施纲要》,舰队派就差被贴个“过时”标签而退出历史舞台:
1、主力舰只建航母,航空派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2、强调匀出一部分造舰预算给航空预算,航空派完全得利;
3、轻型军舰强调防空和反潜,摒弃一贯坚持的重雷装,结果还是航空派占大头;
4、确定了大力建设潜艇并发展破交,舰队派可从来不重视潜艇作用;
5、大力建设标准型护卫航母。陆海军达成共识,用特Tl型万吨级战时标准油轮为基础进行改造,级别改称特级护卫航母,标准排水量在1万吨以上,拥有132米长的甲板,功率准备提升到9000马力,最大航速18。5节,可在甲板上搭载9架飞机。
自缴获美军的快速油轮并从欧洲拿到好几艘2万吨级的高速油轮后,联合舰队上下便对国内那些速度慢、载重小的油轮看不上了,认为都可以将其拿来进行改造。不过日本颇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特Tl型万吨级战时标准油轮与美国差距太大,不可能获得类似博格级的战斗力,更不可能有卡萨布兰卡级的能力,因此赋予其的战斗使命主要是反潜,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