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铁十字-第3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复轰炸,并在爱尔兰登陆,到时候再停战就不是这条件了。”
  因为冰岛战役,德国提出额外条件:驻军年限延长5年,要求英国为德国提供3000台航空发动机并建造15万吨军用船舶。如果再在爱尔兰登陆,那后续和谈条件就更加苛刻。而打冰岛极大耗费了皇家空军的燃油和飞行员,再打爱尔兰战役就更加力不从心。爱德华八世对伦敦的愚蠢行为已十分不满,再加上舰队一节上的“欺骗”,更是出现巨大分歧,但如果他没有得到主流中立派的支持,他没法入主伦敦——这一点黑猫本人是异常清醒的。
  “我们可以不接受和约,抵抗到底,迫使希特勒付出更高代价。”
  布鲁克冷冷说道:“您的想法没有前途更不理智——苏德即将停战,东线战场上绝大多数德国兵力都会撤回,那不光是西欧德军有得到1万多架飞机、300…400万军队的事,意味着整个欧洲的工业力量和工业资源都会压在大英帝国头顶,大英帝国上一次能和全欧抗衡还要追溯到拿破仑战争时期,即便那时候在欧洲还有声援我们的力量,现在……”
  丘吉尔被他驳得哑口无言,他很想推卸战败的责任,但问题是众人并没有让他承担失败的责任,只让他承认失败的事实。
  “好吧,没军舰就没军舰,这么多人怎么走?”
  “德国人同意给2艘巡洋舰,一部分人搭乘巡洋舰走,一部分人通过重型轰炸机和运输机走,我们还有近200多架4发运输机,正好可以拿来撤退。”艾登面无表情地说,“您可以先安排可靠的人去纽芬兰打前站,这个时间窗口德国人会给我们的,正如他们给俄国人时间窗口从斯大林格勒撤军一样。”
  丘吉尔朝众人扫视了一眼,问道:“你们有人和我走么?”
  包括三大军头在内,大家都默不作声,无人响应。
  丘吉尔有点儿气急败坏,但又不能发火,只能咬牙切齿道:“军方一个人也没有么?我靠美国人打仗?大英帝国堕落到这个份上了?”
  “亚历山大上将愿意和您一起走,托维上将代表海军走,特德中将代表空军走,另外留在华盛顿的参谋长联席会议成员,包括迪尔元帅、萨默维尔上将等都将归入您的指挥。”艾德礼缓缓说道,“军事指挥官您不要担心,从上将到少尉,我们都会按比例配足的,各大家族都会派子弟前往,名单正在不断更新中。”
  听到亚历山大这个逃跑将军的大名,丘吉尔就有些恼火,但其他陆军将领都不可能,斯利姆、威尔逊甚至奥金莱克都在印度打仗,肯定回不来,而且他们很多人与丘吉尔关系不好,像韦维尔直接就表示“傻子才跟他去加拿大”。
  而且艾德礼刚才代表众人说话并且说名单已在开列之中,丘吉尔更是一惊:这只能说明一个事实,这些人都已串联好了,甚至连各大家族都沟通到位了——这几天他们干了这么多事?
  至于各大家族的名单,丘吉尔不用看就知道肯定是一半核心力量去加拿大,一半留在本土——套路和当初红白玫瑰战争时期分别效忠一模一样。
  “克莱门特,我走之后是你来当首相么?”他注视着艾德礼,开口问道。
  “也许是吧,不过还要看议员投票的结果。”艾德礼被他盯得有些心里发毛,虽然大家开会之前就商量好了,如果胖子今天还不肯就范,那就要采取断然措施罢免他的职务并宣布最终结果了,否则黑猫那里也等不下去,但现在丘吉尔这么单刀直入,他还是有点感觉棘手。
  “那么,驻英国这10多万美军你们打算怎么办?”丘吉尔冷笑道,“你们不可能神不知鬼不觉地瞒过这么多人。”
  “这正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之一。”艾德礼这时候略微恢复了一点平静,“德国人要求我们收缴这些美国人的武器并要求他们投降,如果我们办不到,他们就自己来,这是个很困难的要求。第一,我们很难向部队解释为什么要对美国友军下手;第二,我们不能诉诸武力,任何诉诸武力都可能引发一场英美战争,无论结果如何,都会影响彼此甚至美加关系;第三,我们更不能让德国人来收缴;第四,德国人也不同意放他们回美国……”
  “他们自己知道么?”
  “知道情况,现在非常紧张,冰岛陷落后加剧了彼此的不信任感,美国人目前的警惕性很高。”
  “怎么一个高法?”
  “差不多相当于英人英舰的水平吧。”庞德补了一句,“还有美国货轮和其他平民,也面临这样的棘手情况,但这个德国人没有强制要求,只要求收缴美国军舰和船只,其余美国人不作为俘虏看待——或者让他们留在英国自食其力,或者通过第三国遣返。”
  丘吉尔闭上眼睛想了一想:“我有个主意,可以处理你们的困难,不过风险很大……”
  “您说说看?”
  丘吉尔立即讲了他的观点,众人听完后眼睛瞪得滚圆,这样也可以?首相真是……真是!
  “这样恐怕会有……”
  丘吉尔冷笑一声:“方案我给你们了,你们讨论2天吧,2天后我来听答复,行就行,不行我去加拿大了……”





第13章 帝国夕阳(中)
  “根据丘吉尔首相发来的电报,证明苏德已经停战,目前正处于洽谈媾和阶段,他那里已撑不下去了,一群议员、内阁大臣甚至几个军方领袖在逼迫他接受德国的和谈条件。”国务卿赫尔向杜鲁门报告道,“情况到了非常危急的关头,迫切需要我们拿出应对方案。”
  杜鲁门按住额头,竭力不让暴跳的血管冲击太阳穴,他深深吸了一口气,问道:“消息可靠么?”
  “我们没有其他消息渠道,德国人还未公布,但莫斯科的外交人员表示,他们察觉到了政治风向以及机构的不同寻常之处——仿佛在为迁徙做准备。”
  “大英帝国也顶不住了?”
  “顶不住了,英国虽然还有几百万军队,但没有海军,同时缺乏各种原料特别是燃油,根据他们透露,燃油最多还能支持4个月,但最要紧的航空燃油非常稀缺,如果再维持冰岛战役的出击规模,只能最多支持2周,他们已无力再战。”
  “这真是一个令人沮丧的坏消息,这意味着美利坚很可能要孤军奋战了。”
  “另外,首相有一份密电,问我们同不同意他执行‘D日’计划。”
  “这是个什么计划?”杜鲁门好奇地问道。
  赫尔看四下无人,便悄悄附在杜鲁门耳边说道:“当初总统派多诺万上校担任特使,和丘吉尔首相说好一旦情势不利且他提出请求,我们在英国的部队将协助他稳定大局,坚持抵抗……”
  杜鲁门震惊地差点从椅子上跳起来,他当然懂赫尔口中这番话的意思——“稳定大局”就是政变的代名词而已。
  “这……这……”杜鲁门张口结舌,“总统同意这个计划?”
  “是的,当然只是口头同意。”赫尔想了想,“参联会三位主要军方代表应该也知道这件事,您不妨再问问他们。”
  “还有谁知道?”
  “可能还有霍普金斯先生。”
  杜鲁门点点头,范围倒是不大,都是罗斯福总统的心腹和得力干将,他想了几分钟,决定不能鲁莽,搞政变这种事不但违背美国体制,而且还造成人心不稳。于是答复道:“我有数了,一会将召开参联会讨论这个问题。”
  赫尔点点头,知道他压力太大,也不便再火上加油。
  昨天与杜威的政策与形势分析辩论会上,杜鲁门感觉应付起来很吃力,从媒体的印象来看,大家认为杜鲁门很委屈,很多责任不该是他背负的,但既然他在这个位置上就必须承担责任。杜威发难的焦点有两个:
  第一是杜鲁门对华莱士的“迫害”,认为杜鲁门现在执行的策略与华莱士当初声称的几乎没有区别,为什么当初杜鲁门要用“叛国”这种字眼来攻击对方?现在杜鲁门自己是不是在叛国?
  第二,大战打到现在这份上,军事屡屡受挫,财政开支如流水一般支出,究竟该如何解决?
  对第一个问题,杜鲁门认为情况不同、时间不同,不能一概而论。甚至巧妙地引用了一个反例——“珍珠港事件以前,反对日美开战、主张日美和好是爱国者;珍珠港事件后,主张日美开战才是爱国者,只差短短几天,判断标准就改变了,改变的不是说法,是客观现实!”这个反例虽然牵强,但勉勉强强算是应付过去了。
  对第二个问题,杜鲁门没直接否认,但坚持认为目前政府采取的方式和策略是得当的,具体成果不一定能如心如意,但战争依然要坚持下去,他反过来问杜威,“你想怎么样?”
  杜威表示:“美德并无深仇大恨,我希望尽快与德国实现和平然后去对付日本。”
  “如果德国不答应呢?或德国要求高昂的条件呢?”杜鲁门当场报以冷笑,“仗打到现在,还在说美德没有深仇大恨的谎言?非洲的部队、冰岛的部队、佛得角的部队都是谁在拼命打击我们?这种不惜一切代价都要和平的意见对得起死难者家属么?对得起战死的官兵么?如果德国能和,日本为什么不能和?就因为日本看上去比较弱?”
  这种反问杜威无法接受。因为两边竞选顾问都表示,民众虽然对政府屡屡失败表示不满,但因为本土大体上还是安全的,不惜一切代价要求和平的想法还不是主流,本来大家认为可以和德国停战,但听说德国在南美支持各国反美且不放弃与日本的同盟,舆论关于与德国议和的想法基本也逐渐淡化——至少现在还不是主流!
  场面上虽然杜鲁门很狼狈,但辩论会后的民意调查显示却让观察员很吃惊——两人的支持比例居然接近,甚至杜鲁门还高1…2个百分点。一个月后将进行第二次辩论,这次的焦点是国内问题,不过目前是战争时期,国内问题其实本质还是国际问题的反映,大家谁也不敢掉以轻心。
  支持杜鲁门的以蓝领下层和大资本家居多,主流观点是:这个密苏里“农民”像个男人,就是要狠狠干,干到底,被人揍个鼻青眼肿是实力不够,但认怂却不应该;当然大亨们的想法不会这么浅薄,他们希望通过战争再发点财,最起码要保住南美。
  支持杜威的以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居多,主流观点是:既然干不过就不要勉强,大不了下次再来,但日本这种劣等民族一定要灭掉!
  冰岛守军投降、党卫军美国师的消息让小布尔乔亚们感到震惊和悲观,却让底层蓝领感到愤慨——操他妈的懦夫!
  现在的政治取向很有趣,传统共和党、民主党政治分野因为受局势影响悄悄发生了变化,形成两头支持杜鲁门,中间支持杜威的特殊格局,即便政治经验最丰富的观察家也说不出谁占据上风。
  杜威在辩论中甚至还把矛头和指责方向往罗斯福身上引,民众最初表示同意。但听杜鲁门报告说总统重病住院不能理事的消息后,又对罗斯福寄予同情——何苦难为一个病人?难道仗打不好是总统的事么?甚至认为总统果断把权力交给杜鲁门是明智之举,要是给华莱士这种脆弱者才麻烦——华莱士自杀身亡虽有人同情,但更多人认为他经不起压力和考验,这样的总统要来干什么?
  有一点杜鲁门表现得很得体,很多罗斯福的责任都是他扛下来的:“是我建议的”,“我同意的”,“总统征求了我们的意见”、“我全程参与了讨论”、“我理解总统的做法”、“我事先不知情,但我认为如果我处在这位置上也会这么做”等等言论不一而足,党内大佬对他评价很高,认为他有担当,罗斯福在新政期间力挽狂澜的表现和提前扩军的建议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间接也传导到杜鲁门上,因此杜威的攻讦并未有取得良好的成效,很多人不忿杜威不提出办法反而总“找茬”而支持杜鲁门。
  “找茬”是竞选中针对现任总统谋求连任行为进行狙击最有效的方式,但舆论认为杜鲁门才接手几个月——“找茬”有点儿不够君子做派!
  当然,现在杜鲁门没心思在竞选上,他要应对棘手的战局——这些消息是瞒不住的,下个月的竞选辩论又会拿出来相互攻讦。
  “先向您汇报2个消息,第一是南太平洋上那艘驱逐舰已经抵达珀斯了,剩余官兵不到1000人,斯普鲁恩斯将军被飞机救回,目前尚未脱离危险;第二是关于巴西远征师的,这支部队遭受德军前后夹击,遭到重大损失后投降,目前圣卡塔琳娜州已通电加入叛乱州了,南美的局势非常不妙。”
  “先生们,唉……”杜鲁门叹了口气,“斯大林完蛋了!”
  众人目瞪口呆,被暗杀了?
  “俄国人停战了。”
  “什么?”众人一顿惊呼,他们还不知道这消息。
  “从伦敦传来的,是德国人主动透露的,国务院没有确切情报,但外交人员反映气氛不对。”杜鲁门的声音很低沉,“我判断这消息错不了。”
  “该死,十天前还给俄国人送去30艘船物资!”李海上将忽然惊叫起来,“就因为他们打高加索会战,伏罗希洛夫拼了命管我们要物资。”
  “能追就追回来吧。”杜鲁门心灰意冷地摆摆手,“追不回来也算了,这点物资不是关键。现在的问题是英国也完了——丘吉尔首相熬不住了,整个内阁和军方都在逼宫,而且外面还有爱德华八世扯后腿,英德的协议条款已非常接近了。”
  “那4艘船!”特纳忽然惊呼起来,“不会落到德国人手里吧?”
  杜鲁门不懂海军,但听说英国在本土还有一支不弱于尼米茨现有舰队实力的军舰,他也吓了一跳,急急忙忙问:“这几艘船多久能好?”
  “当初通报的消息是2艘装甲航母本月服役,最快么7月底能形成战斗力;2艘战列舰慢一点,估计要到9…10月份。”特纳说道,“这可是2艘装甲航母,载机量虽然弱一点,但防护非常好,是英国花费无数代价才折腾出来的,为了这4艘主力舰,英国人把其他大型舰艇全部砍光了。”
  “这么说起来,还不得不让丘吉尔冒下险?”杜鲁门略一思索后缓缓说道,“首相大人发电报来,希望我们的部队能配合他采取特殊措施……据说和我们事先有默契,你们知道么?”
  几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点了点头——大家都是知情人。





第14章 帝国夕阳(下,7200票加更)
  唯有既不是当事人且级别也不够的特纳对此不知情,但住院的金上将已委托特纳全权代理他的职务,这话就不能瞒着他。特纳是聪明人,一看这场面就明白了,只是他觉得诧异,这种场面下丘吉尔居然还想搞政变?他居然有如此疯狂?
  “说句实话,我并不认为丘吉尔首相稳定政局的想法最终能成功,我们在英伦三岛只有10多万部队,而且部署在不同的地方,英伦本土有300万部队,即便算得上比较精锐的也有100多万,力量上处于弱势。现在航运断绝,单靠这10多万人很难控制整个大不列颠。但我有认为有一点必须认识到:如果英国真的投降,这10多万人同样也救不回来了。”杜鲁门道,“从该角度出发,既然注定要损失这10多万人,还不如利用他们拖一段时间,就对我们来说非常要紧。”
  李海沉吟道:“这个消息传出,无论成败都会成为朝野攻讦您的炮弹。”
  杜鲁门点点头,这后果他想到了,大家的想法差不多:杜鲁门敢支持丘吉尔搞政变?将来他会不会在美国也搞政变?这是个很危险的先例。
  实际上,他已去找过霍普金斯核实情况,对方首先肯定了有这回事,但也阐述了不同意见——“这是万不得已用的,希望您能慎重。”
  马歇尔道:“能不能让英国人在和平条件中写入这一条?即他们停战可以,要拿走装备也可以,但不能扣押我们的人,这10万人让他们回国。”
  “我看非常困难,德国人不会同意的。”李海摇头,“现在的关键是不能让希特勒拿到那2艘装甲航母,就算我们不能拿到也不能让德国人拿到。”
  “英国人为什么要让德国拿到那几艘军舰?就因为冰岛战役击沉了对方1艘航母?”马歇尔问道,“皇家海军就不能学德国人有点骨气,来个彩虹?”
  彩虹是当年德国公海舰队在斯帕卡湾集体自沉的代号,为这次自沉,德国最后付出了沉重代价——国内民用船舶被搜罗一空。该事件很有名,以至于管陆军的马歇尔都记忆犹新。
  “英国人不会这么干,他们是搅屎棍出身,怎么可能去干自沉这种事?另外英国人击沉的航母不是1艘,是2艘。”特纳补了一句,“还有1艘是重创的德国航母在返航途中被英国潜艇击沉了——可怜的皇家海军终于取得了唯一战果,还是靠潜艇取得的,当然这艘潜艇也完蛋了。”
  由于日向号伤势严重,德国海军决定取道北海回国而不是回地中海修理,结果却在半路被英国潜艇用鱼雷击沉——真是倒了大霉!好在英国即将投降,身为海军司令的霍夫曼下了死命令,英国佬那2艘装甲航母一定要搜罗过来。
  李海对海军力量对比非常敏感,目前大西洋舰队主力是3艘舰队航母加3艘战列舰,到8月份是5艘航母加3艘战列舰,德国目前是5艘航母加8艘战列舰,预计到8月份不会有新增主力舰,如果美国能拿到英国这几艘战列舰,大西洋海军实力将极大缩小乃至扯平,但如果德国拿到这几艘主力舰,麻烦就大了。所以,尽管他也对政变这件事本身不看好,但认为拖延一段时间是很有必要的,哪怕最后英国撑不下去,让丘吉尔带着4艘战列舰来美国或加拿大,或者只要那2艘航母来北美都行。
  退一万步说,哪怕让丘吉尔想方设法弄沉都好!
  “如果我们得不到这些军舰,能让我军出面或者依靠英国爱国人士弄沉他们么?”
  “恐怕很难,英国人对这几艘军舰看得很紧,形势最紧张时也不肯把保护那里的高射炮、战斗机和防御部队予以调用,要下手几乎不可能……”
  杜鲁门现在有点懊悔起来了,早知道德国人会损失2艘航母只剩2艘正规航母的话,尼米茨的舰队不该这么早撤,应该再去拼一拼,打一打,哪怕1:1拼完,德国人在冰岛方向就只剩最后1艘航母,另外让陆航和英国皇家空军再拼一拼,说不定冰岛战役勉强能打出一个死中求活的结果来。等熬过这一个月,本土2艘航母,英国2艘航母,海军力量一下子就扳回来了!——他不知道德国在地中海还安排了第二波增援力量,无非打赢了没用上而已。
  当然这也就是事后想想而已,世界上哪有这么多后悔药好吃?
  杜鲁门压住心头的懊丧,转而又考虑其他问题起来:现在巴西的事情急如风火,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让丘吉尔吸引一点视线,减轻压力就好——勉强算是死马当活马医的局面。
  李海猜到他在想些什么,便提示道:“总统当初还有一句话,处于美加、英美关系的考虑,他个人不太希望丘吉尔来加拿大组织流亡政府。”
  杜鲁门点点头:“但现在情况如此,我看做些调整,如果丘吉尔首相能带4艘,不,2艘航空母舰过来的话,我们还是应该予以欢迎。”
  其他人看了看,默默点了点头。
  杜鲁门最后一锤定音:“那就这么决定了,通知我们的部队接受命令,但不要卷入太深,而且不要有特别明显的暗示和命令。
  马歇尔想说什么,又觉得很苦涩,说不出来。
  “现在重点是巴西问题解决,4个师已完成登陆,尼米茨将军的舰队也抵达加勒比海一线,你们认为应该从何下手?”
  “陆军的计划是根据原有安排,再增援6个师(其中1个装甲师)过去,不过原定计划要抵达累西腓地区、里约地区,现在航线遭到德军威胁,需要海军协助。”
  “海军的计划是先让陆军在委内瑞拉、圭亚那一线待命,等新航母正式成军加入舰队,由尼米茨将军去和德军交手。”由于金上将不在,海军的计划是由特纳阐述的,李海虽然是海军出身,但作战一直不是他的强项,“情报显示德军在南美是由2艘航母、2艘战列舰组成的分舰队,我们希望自身实力预备得强一点,避免无谓损失。”
  杜鲁门微微颌首:经过连续失败,现在海军、陆军都谨慎很多了,没人敢托大说自己一定有能力击败对手。陆军认为确保胜利要集结3:1的优势兵力,海军认为至少要在舰队规模上超过对手才有胜算。
  “时间你们怎么定?”
  “6月末完成6个师调度,正好海军舰队也整合完毕,可以一致行动。”马歇尔解释道,“现在麻烦的是陆航,这两年来连续遭到重挫,为南美方向准备的兵力在冰岛战役中损失一空,阿诺德将军急得头发全白了。”
  说起陆航,杜鲁门也是叹气。陆航算是这么几年里为数不多、一直敢打敢拼的部队了。在欧洲时顶着损失搞战略空袭,后来非洲战役、加勒比海战、百慕大战役、纽芬兰战役、冰岛战役、跨大西洋战略运输屡屡出击,前前后后陆续损失的陆航机组已经过万(其中一半以上是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