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铁十字-第4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荒芑疃匀纾比灰采ナЯ思绦箍说淖矢瘛
在医院里有人问他“为何只有德军才有自动步枪,而我们就连老式步枪都供应不足?”这顿时激发了卡拉什尼科夫设计一种全新自动步枪的奇想。出院后他归队要求战斗而未获批准,养伤期间的卡拉什尼科夫决定到以前工作过的铁道机车修理站,一边工作一边摸索枪械设计,在简陋的小工棚里手工打磨了一支自动步枪并专门送到捷尔任斯基炮兵学院进行试验和评审。
评审委员会认为步枪机构过于复杂,整体性能上未超过波波沙冲锋枪,但这个不成功的设计引起勃拉贡拉沃夫中将的重视,并亲自推荐卡拉什尼科夫到高级步兵枪械学校接受专业深造,1944年年初,在经历无数次试验失败后,25岁的卡拉什尼科夫设计了一种7。62mm半自动卡宾枪。由于德军开始大量装备Stg43,对前线苏军造成了极大心理压力,波波沙已难以应付,停战后全苏装备规划委员会立即提出设计全自动步枪的要求。
卡拉什尼科夫参考了Stg43的结构,并结合自己的半自动卡宾枪的基础设计,突击几个月不眠不休,拿出一种全自动步枪Ak44并送去参加国家靶场选型试验。在极限射击评审中,Ak44(见下图)的出色表现让在场众多评委刮目相看:连续射击了1。5万发子弹,虽然枪管打红了,可射击精度却没什么大变化,其他竞争对手的样枪打几发后就不能正常工作甚至完全打不响。
评审委员会非常仔细地计算、统计试验结果,对每一组射击数据进行对比,将全部数据整理成综合报告上报,并一致认为:“推荐卡拉什尼科夫上士设计的7。62mm突击步枪在进行必要修改完善后列入正式装备。”
红军在30年代曾有过装备全自动步枪的设想,但当时认为弹药消耗太大、不经济,大规模装备不具备可行性而压制了下来,现在既然准备搞“小而精”的军队,自然不能放过一切增强单兵实力的武器。
而卡拉什尼科夫这种出身基层,自学成才的武器设计师更符合斯大林的胃口和政治工作宣传,再加上他设计的步枪确实也表现不错,斯大林已准备再捧一个苏联英雄出来。
除了突击步枪,总参谋部和装备规划委员会也建议发展直升机、喷气机和火箭,特别是喷气机,他们认为是重中之重。
现代宇宙航行学的奠基人、俄国人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预见了喷气推进开拓了航空器的新前景。这让苏联在上世纪30年代德、英、意等国开始研究喷气推进技术时并没落于人后而是同时开始着手这项工作。
起初从事研制喷气推进实验工作的主攻方向基本上是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最具影响力的是航空发动机专家F·A·仓杰尔,在1930…1933年间研制出苏联最初的喷气推进式发动机,但未被采用。30年代末,A·M·伊萨耶夫和P·S·杜什金两位设计师研制出液体燃料火箭喷气发动机,后来安装在专门制造的飞机上进行过试验,依然没得到应有重视。
不过后续设计师并未气馁,年轻的工程师阿尔希普…米哈伊诺维奇…尤里卡在无法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的情况下,于1937年自行设计第一台航空涡轮喷气发动机,经过数年努力,解决大量技术难题后,研制出苏联第一台Pд…1涡轮喷气式发动机样机,并在1941年4月拿到继续研制许可证书。但就在这时,战争爆发了,涡轮喷气发动机研制工作被迫中断。
当时所有的工作重心都转入到活塞机的研发中去,对暂时看不见战场运用的喷气机只能束之高阁,这个决策虽然是政治局下达的,但包括尤里卡在内的所有设计师都表示理解和支持。但当Me…262喷气式战斗机出现后,苏联最高统帅部才认识到他们错过了什么,显得后悔不迭——这也是斯大林在大会上公开检讨的内容之一。
Ps:本书被起点屏蔽,最新更新可在微信公众号“月影梧桐”上免费浏览,欢迎关注……
而南非战役乌鸦和突抓鹰大放光彩的表现更让所有人看到了喷气机时代的威力和曙光,为此斯大林亲自下令将尤里卡请回来主持喷气式发动机研制工作。但一切全新开始,难度很大,尤里卡早期的作品复制倒是很快就成功了,但显然这么小的推力是不可能用于实战的,必须要有突破性进展,经过争论和多次讨论,决定采用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尤里卡带着一帮工程师继续钻研国产化新型动力,另外再组织一帮专家采取仿制的方法加快喷气机研制速度。
德国的喷气发动机虽好,但拿不到图纸和实物也是白搭,经过向美国提出请求后,由于苏联前期提供IS…1图纸在先,后面又交付了T…43/85和IS…2的图纸(T…44和IS…3的图纸显然不可能交出去),然后还在帮助撤离飞行员和高级将领等方面进行了有效配合,面对苏联请求,美国决定投桃报李,给予苏联一批喷气发动机实物和技术图纸,考虑到苏联稀有材料也短缺,还破天荒送了20多吨材料——全部空运,运输费用比货物价格还高。
美国给的是用在格罗斯特流星上的哈维兰德喷气发动机,虽然不是最好的一批,但对苏联而言也是如获至宝,立即展开研究和摸索工作。
至于火箭项目和有关火箭发动机的援助请求,美国人表示爱莫能助,反过来问苏联有什么值得交易的情报,苏联外交官两手一摊,表示自己也没有,完全零起点,美国人不疑有他,认为苏联的技术水平确实搞不出来,也就从此不提。
但实际上,外交特使在这个问题上是撒了谎——也可能他什么情况也不知道。苏维埃是有火箭项目的,而且已有了阶段性成果,只不过这个成果在监狱里。
肃反开始后,苏联火箭研究权威谢尔盖…帕夫洛维奇…科罗廖夫被打成“现行反革命”投入大牢,押赴西伯利亚从事重体力劳动,原本内务部是要将其处决的,但这个报告到斯大林手里后压了下来,变成关押。
与科罗廖夫一同入狱的有一堆设计师,其中包括著名飞机设计师图波列夫,卫国战争开始后,面对装备领域的极大压力,大部分科学家都被安排出来工作。图波列夫多次请求才使得科罗廖夫脱离死牢并重新开始研制火箭,身份仍然是囚犯。每天工作长达12小时,工作和住地警卫森严,他们之间不得随意聊天,毫无行动自由。就是在这种恶劣条件下,科罗廖夫成功地设计了苏联第一代火箭,到1944年时,性能虽然比不上V2,但比起美国火箭那坑爹的成功率,可靠性高明得多——如果也是这么低的成功率,早就被暴跳如雷的装备委员会处决了。
在德军大规模使用火箭后,坐不住斯大林也指示加速研究。虽然将科罗廖夫打成现行反革命是上头的意思,但贝利亚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在大会上承认犯了“肃反实际工作扩大化”的错误,请求斯大林同志和党中央原谅,英明领袖当然从善如流,立即批准解救一批“反革命分子”,给他们恢复名誉、摘掉帽子、补上待遇。当了7年死刑犯的科罗廖夫摇身一变,一下子成为苏维埃火箭技术不可多得的“技术权威”,变成享受中将级待遇的党的高级干部。
犯了错误、深刻反省的贝利亚同志依然是忠诚的布尔什维克战士,需要在政治局委员这种位置上发挥更大作用。
第207章 天翻地覆的12月(17)
在伏罗希洛夫讲述完所有新装备开发计划和现状后,华西列夫斯基代表总参谋部汇报了对德军南非战役和闪电战2。0战术的分析,虽然红军不可能派观察员到南非战场,但南非战役既然是德方意图泄露出来并威慑各方的利器,就不可能加以细致封锁,相反,不但不封锁,适当时候还要予以公开透露——一边向盟友展示实力,一边向中立国和美军展示獠牙。
对东俄而言,要想搜集到相关情况也是可行的,且红军总参谋部还能得到部分来自美军的消息,对华西列夫斯基这个层次的指挥官而言,很容易看懂德军做法,尽管看懂不代表能学会,学会也不代表有能力依样画葫芦来一次,但对真正领教过德国闪电战威力的俄国人、法国人而言,现实很容易重新勾起他们的惨痛回忆——这就够了。
“南非战役德军宣传的战果与实际战果出入不大,唯独最后那一部分部队是在布莱德利带着史末资出走后投降的,没有经历交战,甚至他们投降时德军最近的先头部队离他们还有100多公里——这完全是失去指挥而又毫无希望的部队指挥官在绝望下做出的选择……”华西列夫斯基照例抨击了一下盟军战斗意志之薄弱和动摇,然后才分析了具体过程,“在这次战役中,德军事先用了近2个月时间调集各位军事物资、部队,而整个过程几乎是相当公开的,除人员外运输量超过百万吨级别……对南非盟军没抓住这个前期时间进行主动出击我表示非常困惑。”
这一点确实有布莱德利失算的地方,不过他也有苦衷:德军第一时间将兵力重心部署在莫桑比克和马达加斯加,美军在没有制海权的情况下只能选择从地面硬打,而进攻战术显然要付出极大代价——当时谁都不知道有闪电战2。0,甚至认为德军故意慢吞吞进行布置是故意引诱美军放弃坚固防线出击,从而将防御战打成对攻战——这种战术显然对缺少经验的美军不利,只是谁也没想到最后居然打成这样。倘若再给布莱德利一次选择机会,他一定会考虑主动出击。
“第二点经验教训是,德军整体战术有很多与大纵深作战理论相贯通的地方,说明我们原先考虑的军事学说并不落后,不过由于大量先进装备涌现,德军将战场范围和广度进一步进行了深化,这次战役进攻宽度宽达350公里,纵深距离超过600余公里,美军战前苦心布置了6道坚固防线,原本是要依靠层层阻击战术迟滞德军进攻的,结果被一次性全面贯穿,这充分说明死缠烂打的阵地战在高技术条件下是相当被动,今后的战争模式,特别是战场范围局限于中等国家的战争将突出机动与活力,比拼的是快速反应能力和弹药投放能力,单纯比较兵力多寡并无意义……”
这一点显然也有为红军从“越多越好”、“越大越好”、“让敌人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理论中退回来搞精兵主义的用意所在,华西列夫斯基虽是军事将领,但政治上并不迟钝,他显然知道当前自己手里的底牌和卫国战争开始时的底牌完全不一样了,继续用以前的军事战略无异于自杀。
“第三点经验教训是,要加强对指挥体系、联络体系的防护。这次德军动用大功率干扰设备,完全破坏南非盟军的指挥体系和命令传递体系,使布莱德利最终的战术布置和情况搜集沦落到依靠吉普车搭载传令兵去传递的地步,设在后方的指挥部变成了聋子、瞎子、哑巴,设在前方的指挥部被德国特种部队端掉,战役过程中指挥体系完全丧失及时性、全面性和主动性,各据点被迫单独抵抗——该情形与我军在卫国战争初期面临的局面极为相似,无非当初我们是遭到了德国人背信弃义的偷袭,这次德国用技术手段瘫痪美军指挥体系……”
美军与红军不同,后者在被分割包围后,如能得到基层指挥官特别是政治委员的有效激励,通常能硬拼到底,特别是战争初期的常备部队更是如此(后期当然也不行),但美军因为“人道主义”缘故,在绝望情况下多半就选择了投降,这样的作战意志和战斗作风并不算强悍,最起码在德军看来是比不上袋鼠兵(澳大利亚部队)和考拉兵(新西兰部队)的顽强。不过考虑到美军从佛得角战役以来的表现和党卫军亚美利加集团军的存在,似乎这样的表现也不足为奇。
经过激烈争论,12月份的政治局会议确定1945年装备开发重点是陆军序列优先:
首当其冲的当然是两款新型坦克——T…44/100和IS…3,要求到1945年末至少建设出8个装备IS…3坦克的独立近卫坦克旅和六个主要以T…44为主力的近卫坦克军,同时再配上4…6个主要装备IS…2的独立坦克旅和以6…8个T…43/85为主力的坦克军一起构成红军精锐装甲力量。至于其他的T…34和T…43型坦克,部分底盘回收利用改造为坦克歼击车,部分改造为自行火炮,还有部分分拨给步兵部队组建坦克营——今后要搞精兵主义,步兵不可能再像以前一样光秃秃没有任何坦克装甲车辆了。
Ps:本书被起点屏蔽,最新更新可在微信公众号“月影梧桐”上免费浏览,欢迎关注……
同时对炮兵也进行重新定义,现在红军无论编制、后勤、装备都遭到了极大损失,已撑不起一贯喜欢的大炮兵主义,便悄悄将数量多的要求去掉,把强调机动性摆在突出位置,这观点和德国最高统帅部惊人地相似:认为未来战争是快速战争的时代,能伴随步兵高速推进的自行火炮才有价值,拖曳式火炮不是不要,而是不会再具有以前的地位了。
根据编制要求,新型Su…152突击火炮被视为机械化部队支援核心,火箭炮被看做是传统步兵的可靠压制力量,除此以外也强调利用装甲车和旧型号坦克底盘搭载火炮,实现高射炮、压制火炮的高机动性。
最后强调单兵武器改进升级,准备用成熟后的Ak突击步枪取代目前波波沙冲锋枪和莫辛纳甘步枪的地位,同时轻机枪依然保留使用Dp系列,但强调用1942年问世的新款dpm取代dp机枪,对Rpg火箭筒的配置到班一级并进一步强调改进。
应该说红军的改革思路与德国组建快速反应纵队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明显区别:德军在霍夫曼大力引导下,已开始向E…45(或E…50)主战坦克转型,红军还在强调重、中结合;德军开始全履带步兵装甲战车狼瓘的研制、改进和装备,而红军对此重视程度依然不够,出于强调将经费花到刀刃上的要求,未对步兵战车进行要求,步兵要么依然搭乘卡车作战,要么利用有限的装甲车伴随作战,历史上名满天下的Bmp步兵战车开发设想在会议上只转了一圈便被束之高阁,用伏罗希洛夫的话说“东西虽好,可惜苏维埃目前无福消受”。
第二个优先序列是空军,空军武器进一步划分为进攻性武器和防御性武器两类:
类似于雷达、高射炮、歼击机等属于防御性武器,比进攻性武器具有更高优先级;类似于轰炸机、攻击机属于进攻性武器,相对而言等级略低一点。
整体而言,苏联电子工业尤其是雷达工业是落后的,但这种落后只是相对于美、英、德三国而言,对比其他国家并不能算落后,苏联在雷达领域的造诣比起日本和意大利来不但不落后反而还强一点,即便对比法国也不逞多让,在个别领域甚至还有些优秀产品出现。
雷达领域权威是苏联雷达工业奠基人维克多…季霍米洛夫,他在大清洗中奇迹般地幸免于难,目前担任Nii…20研究所负责人,主要攻关课题是准备安装在Pe…3夜间截击机之上的机载雷达——“片麻岩”雷达,到这次会议前已基本研制成功可以装备。
会议提出的新要求是建设沿乌拉尔山布置的预警雷达体系,防止再遭受德国和西俄的突然袭击——因为乌拉尔工业区很多工厂距离乌拉尔山只有200…300公里,大型轰炸机半个小时就可以抵达,必须有强大的预警力量。
在雷达领域值得关注的是美国伸过来的橄榄枝——美国把自己从英国拿到的一大批雷达实物和技术资料转给东俄方面,虽然只是英国1942甚至更早期的技术反映(最新资料美国人没有给),但对东俄而言依然是极其宝贵的资料,大不列颠的雷达水平在全世界都是排得上号的。
这个橄榄枝也反映了美国心态的调整与转变。虽然杜威、华莱士等人当初一再宣称要停止援苏,虽然苏联和轴心签署停战协定后实际上已背弃了同盟国阵营,但无论杜威还是参联会,现在除在公开场合嘀咕几句外,在私下对苏联的态度来了180°大转弯,报以了极大的肯定和嘉许——这种评价甚至比当初更高。
第208章 天翻地覆的12月(18)
早些时候斯大林老爹苦苦阻挡着数百万轴心军队,屡屡失败而被美国嘲笑,视苏联为大包袱,甚至让美国怀疑自己援助苏联是不是值得。真的结束东线战争,让德国把几百万军队从俄国抽走并施加其他方向时,美国马上感到压力陡增。
在冰岛、南美、南非一系列战役惨败后,参联会对苏联红军的战斗力评价变得更高——不是斯大林老爹不能打,而是元首开挂实在太厉害。比苏联装备更精良、物资更充分、人员更齐整的美军不也照样被德军打成一团屎么?战场表现甚至比俄国人还差,至少红军在1944年春夏之际还好好反攻了一阵——打垮了土耳其,收复了中亚、里海、高加索,如果不是斯大林老爹后续力竭,倘若不是德军投入了雷神之锤集团军这种可怕的部队,这条战线输赢还不好说。
反观美国,只有一路退退退,丢了冰岛,丢了非洲,现在眼看连南美和夏威夷都要保不住了,有什么资格嘲笑苏联红军?
说句良心话,苏维埃完全抵抗到了最后一刻——这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对轴心造成的伤亡能与苏维埃相比,也没有哪个国家承受了比苏联更大的伤亡,如果不是苏维埃这种特殊体制,换成英美面对这一切早就垮台了。
所以杜威正式就任总统后,参联会和他的心腹一再认为苏联有继续联络的必要,特别是美国通过秘密渠道表达希望与苏方继续合作的愿望受到对方热情欢迎后,这种必要性就更加突出。
继续合作当然与过去的全面盟友有很大不同,大规模物资交付不可能,租借法案也不再适用,但小规模来往却可以。比如美国从中国撤出飞行员和军事人员就得到了俄方大力帮助,又比如斯大林老爹批准向美国交付了一批缴获的德军装备、苏联IS坦克、T…43坦克和有关图纸资料的行为使联系更加密切。
美国在飞行员运输成功后提出了三个要求:第一是希望建立美、苏、华空中航线,以东俄领土为航空中转场;第二是希望在东俄远东地区建立潜艇补给基地、部署大功率雷达和长波电台;第三是希望苏维埃派空军人员到美国以个人或志愿军名义参战,或者干脆混入“中国援美航空先锋队”一起作战。
对后两条要求,唯恐引火烧身的斯大林老爹都委婉地予以拒绝,但对第一条要求却爽快答应下来。
阿留申群岛被日军占领后,现在美国势力要到亚洲来只剩下唯一的一条路——从美国、加拿大飞阿拉斯加,从阿拉斯加飞勘察加半岛进入苏联境内,然后再辗转进入中国,难度比阿留申群岛航线又提高不少。
莫洛托夫在沟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对第三条进行了灵活变通,一方面和斯大林沟通认为让飞行员执行飞行任务、保持状态有好处,一方面又和美方沟通直接参战的困难——日苏毕竟是中立国,现在关东军威胁很大,不能给日本挑起战争的借口。
经他反复斡旋,斯大林破例答应派遣100…200个俄国机组执行这条航线的运输飞行任务,但不包括作战,美国空军马上欢天喜地予以同意——这意味着他们能腾出至少100多个熟练机组用于国内其他航线,这对于目前熟练机组只剩2000多个,且还有部分陷在夏威夷不能动弹的美国空军而言完全是雪中送炭。
Ps:本书被起点屏蔽,最新更新可在微信公众号“月影梧桐”上免费浏览,欢迎关注……
斯大林派出的都是当初飞大型轰炸机的精锐机组,为表感谢,美方不仅参照本国军衔外加作战津贴给红军飞行员们发美元工资,还送了一批技术图纸、实物和其他商品,雷达领域的收获只是其中一部分。
作为传统布尔什维克,对资本主义糖衣炮弹的必要警惕还是不能少,这批拿美元工资的飞行员全都精挑细选过,清一色布尔什维克党员或共青团员,且通常都有亲人牺牲——政治上特别可靠,他们的美元工资也只能记个账,实际拿的还是国内卢布,美元全被用于购买国内急需的物资。
考虑到东俄经济困难,为给对方一些额外补偿同时又不必触动国会某些议员敏感的神经,颇有外交头脑的克拉克中将发明了物资补偿贸易法(又称青霉素法)。
每次伴随飞机从美国飞来,除必要燃油和物资外,总利用富余运力搭载一箱又一箱美国民用物资——全以出厂成本价赊销给俄方,什么税收、运费、人员工资、保险费统统忽略不计,且以俄方拿到手才计算。
俄方对这批紧俏物资部分自己留用,大部分转手卖到中国市场,由于物资当中占据绝对大头的是青霉素,所以被形象地称呼为青霉素法。
通常这种贸易不计运费的利润率是150…200%,等于东俄每次可空手套白狼赚到一大笔钱——一架B…29或c…54运送的货物少说也值100…200万美金。苏维埃一般自己留下20%,其他全通过秘密渠道运到中国发卖。
自美国渠道断货后,现在中国市场上德国货开始流行起来,毕竟上海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