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铁十字-第4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英国根据停战协议该交付的武器装备,包括最重要的半成品战列舰蛮勇号(德国准备改造成防空战列舰)均按规定予以交付;预定要裁撤、复员的本土军队同样在有条不紊清退中;从11月9日开始,按规定登陆英国的15万德军陆续出发,并最终在月底前完成全部入驻工作。
英方德军入驻这一条件上曾予以了杯葛,但最终敲定后,依然表现出了诚意,予以了极大配合:不但把清退出来的本方兵营让给德军,还尽可能把德军驻地周围的英国部队都清理掉,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和摩擦。驻英集群指挥官的人选最终落在年仅51岁的赫尔曼…巴尔克头上,他在东线战争中素以彪悍而闻名,前不久刚刚晋升大将军衔,算是国防军中青云直上的人物之一,深得霍夫曼赏识,。
驻英部队一共15万人,包括6个陆军师、2个海军陆战旅、3个航空联队和部分后勤部队,最硬的拳头当然属大德意志装甲师,全套1944型部队,同时驻扎在冰岛上的10万德军(含海军、后勤、空军),驻扎在北爱尔兰和爱尔兰的2万多德军也归巴尔克统一指挥——统称北大西洋集群。
北大西洋集群指挥部办公地点很有意思,设在英国与爱尔兰间的马恩岛上——这算是皇室领地。巴尔克认为这里既可以监控英国,又不会给英国民众以镇压感,还能得到爱尔兰方向援助,万一英国出现不可估量的动荡,设在马恩岛上指挥中枢不会第一时间被攻破——英国人要夺取马恩岛就必须登陆作战,现在皇家海军主力俱丧,哪有什么资格打登陆战役?
对他这种考虑,最高统帅部予以高度认可,英国方面也松了口气——他们最怕德国人在伦敦外围设一个占领司令部,那真是赤裸裸的打脸,现在看来德国人还算给面子。
其余德军各师也没驻扎在伦敦,而是分散部署在爱丁堡、格拉斯哥、利物浦、诺丁汉和朴茨茅夫,最后的朴茨茅夫是距离伦敦最近的兵力。
本来巴尔克最初选择的地点包括考文垂,后来听说考文垂遭遇过大轰炸,为避免勾起英国人的惨痛回忆,临时将考文垂换成诺丁汉,同样道理也适用于多佛尔附近的城市,那里前不久还遭遇过列车炮和火箭轰击,他可不想去触霉头,最终挑选了朴茨茅夫。
总而言之,德军分布的位置大体扼住了苏格兰与英格兰间的联系,同时又为欧洲大陆向大不列颠迅速投放力量准备了便利(朴茨茅夫港),从德军入驻到布防完成,英国上下虽有过一阵阵骚动,但鉴于德军军纪良好,特别是这些精锐部队展现出来的精气神和杀气显然不同于一般英国部队,自然也没人敢惹。
英国方面这么配合,德国当然也不含糊。
停战协定签署特别是英国如约交付2艘装甲航母后,大批英国战俘便迅速遣返,到12月霍夫曼出访前夕,90%以上的战俘已遣返完毕,还有剩余的10%要么路途比较远(在非洲有一批),要么是身体状况不是特别理想。除战俘外,当初一并被扣押的英国侨民、英国水手(破交作战中俘获的)也都在这个浪潮中回归英国。
相对英国本土人民因为食物问题而显得有些营养不良的情况,在战俘营的英国官兵普遍吃得还不错,面色看上去十分红润,也没听说被虐待或者遭遇非人折磨的事(越狱被杀当然避免不了),因此英国主流媒体认为与德国的战争还算是一场体面的骑士战争,德国人、意大利人还算有风度,故而对与德国和解的态度更积极一些。
在进驻过程中,德军照例对英国外逃加拿大和美国的行为不加阻拦,实际上阻拦不阻拦已没有意义,要逃、能逃加拿大的人民已基本逃光,剩下的人物即便自己想逃,政府可能也不会放走——比如关键领域的科研人员。
除加速遣返战俘外,德国对英国的战争物资封锁也全面解除,成批生活物资从欧洲大陆输送到大不列颠。有关物质的支付能力也没让英国政府发愁,德国下了一批船只建造订单,然后以预付款形式为英国方面垫付了绝大多数物资费用——最后又变成欧陆各国对德国的国债。
首批建造的船只以民用为主,包括一大批油轮和货轮,最高统帅部准备等英国方面将剩余的4艘巨人级航空母舰完工后再委托其建造轴心级航母。
霍夫曼已指示施佩尔尽快拟定一个帮助欧洲各国恢复经济的一揽子方案,由德国总牵头,以欧洲开发银行的名义实施,方案名字就叫欧洲复兴计划(施佩尔计划),主要利用委托贷款、统一订货、统一标准、关键行业联营等手段尽快恢复。
在这个时空里,由于德、英有过一段默契期不相互轰炸,除最后阶段伦敦遭遇过火箭和闪电轰炸外,其余英国城镇因战火攻击导致的破坏不大,同样道理,法国、比利时和荷兰的城市破坏也比较小,要恢复是比较容易的,最大问题是如何顺利实现战争经济全面转型,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实现合理就业。
各国在战争期间普遍动员了妇女加入工业生产以便顶替加入军队的男性,现在大部分军队都复员回家,面临着争夺就业岗位问题,全面清退女工并代之以复员军人显然是不现实的,而不能保证就业就会造成社会动荡,所以合理就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
施佩尔开出的药方是以德国为总贷款人和总协调人,然后推动欧洲各国联合互助救援,具体一揽子方案尚在起草之中,准备等与美国的战争彻底结束后再推出,但短期内很多措施可以实施。
对英国而言,第一步就是解除总动员体系,废止三班制作业,这样可以让社会从军事动员的紧张感中松弛下来,获得平静感;
其次德国和欧洲、中东各国大量向英国订货,推动英国军事工业向民用工业转型,确保一段时间里的就业稳定:西俄基建恢复、铁路轨距变化需要英国的工业产品;中东石油勘探、采掘、输油乃至油轮运输需要英国的工业产品;南美各国需要用英国的工业产品和设备来发展本国经济。
除此之外,英国还签署了对日交易条约,除用一堆军事产品交易巴基斯坦外,还额外达成了用军工产品交易农产品和其他物资的协定,这同样能稳定英国的生产体系,避免因为军事订货切断而直接导致经济体系崩溃——战争工业虽然是畸形的,但终归还有一套逻辑体系,还可以维持运转,还能解决就业,如果立即摧毁战争经济而又不代之以其他经济,只能带来整个国家经济的毁灭。
第212章 在大不列颠(2)
现在大不列颠可获得来自欧洲、中东、非洲的原料供应,可以获得东欧、南美的农产品输入,其完善的工业机器就可以顺利开动、转型,生产装甲钢的工厂可以转产钢轨,生产飞机发动机的公司可以转产汽车,诸如罗…罗公司这样的企业不仅可以生产梅林发动机,同样也能生产劳斯莱斯,光是英国将道路通行方式从靠左改为靠右,对旧车辆的改造就要持续几个月。
到12月份,英国工业经济在进行缓慢而持续的转型,表现最好的是造船工业,因为30万船厂工人的离去使得英国久负盛名的造船业第一次出现了劳动力缺口,而这时妇女很难填补的岗位,现在复员的军队、回归的战俘一下子就能将这个行当填满——现在建设的大多数是低作业标准的货轮和油轮,不熟练工人也不会造成太大困扰;
其次是建筑和钢铁业,国内道路、桥梁、建筑、涵洞整修需要大量的建筑材料和钢铁,光为了修复大伦敦地区就得投入至少100万吨钢铁和5倍以上的水泥,艾德礼政府甚至还打算利用修缮的机会把2条早就想修,但一直没有时间和资金的地铁线路建造完毕;
再次是教育业,回国的青年官兵有些选择重新回归高等教育校园,还有中等、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开设了大量的速成班,帮助那些刚刚从军队复员回来,尚没有一技之长的官兵进行职业培训,电焊工、机械工、管道工、电气维修工甚至厨师都是很受欢迎的课程,这种培训课也是英国政府十分关注的内容,他可以让士兵们忘记鲜血、厮杀、枪炮声而回归平静;
最后是一些装备生产企业,他们根据德国提供的图纸,生产欧洲标准卡车,生产供出口的梅林发动机、喷火战斗机等(交付日本)、狮鹫发动机、海毒牙战斗机(此两项均交付德国),不过总体数量在急剧减少。战争高峰期,英国一个月能生产3000架以上的飞机停战前夕,产量也超过2000架/月,现在已削减到只有1000架/月出头的水平。
英国军队更盼望装备新的喷气机,格罗斯特流星现在显然是过时了,不过其他公司并不是没有新货——生产喷火的休泼马林公司推出了“攻击者”设计,不仅是更先进的喷气机设计,还考虑舰载化和攻击机化(即一机两用),另外喷气化的尝试还包括3v战略轰炸机和中型轰炸机领域。
对德国在停战协议中未限制英国的军备开发能力,英国国内普遍视之为利好——现有的军备显然已过时了,从飞机到坦克,从航母到火炮,甚至火箭在内都需要更新换代、推倒重来。
艾德礼和军方三巨头向黑猫汇报过英国下一代战略力量的开发计划,爱德华八世经过考虑,认为飞机、坦克、航母、火炮等常规项目都可以向德国公开,利用V2火箭进行仿制应加速推进,但暂时不要透露风声——至少在法国购买火箭技术完成并造出成品后英国才能予以宣布,至于核武器开发,他认为太危险、耗资太巨大且成功希望渺茫,建议中止。
对黑猫这种态度,几个重量级大佬都松了口气:他们之所以提前咨询和汇报也是存了试探的心思,他们最害怕就是黑猫无原则、无底线与德国妥协,什么都不敢做而变成德国的傀儡,现在看来黑猫至少对英国的利益还是相当看重和维护的,也愿意保持本国国防力量的独立性——这就使他们愿意继续拥戴黑猫。其他黑猫很多时候比乔治国王更有远见和前瞻性。
至于黑猫和英国法西斯领袖莫斯利之间的密切关系,大家就装看不到了,反正黑猫没有流露出用莫斯利取代艾德礼政府的意图,姑且认为其是在敷衍德国人吧。
对爱德华八世本人而言,他同样有痛苦抉择的考虑:虽然他是轴心看好并乐意交往的君主,在某种意义上也倾向于国社理论,但他深知自己的权力基础依然在大不列颠之内,他必须从根植于大英帝国的根本利益出发实现与轴心的利益互换才能巩固统治,无原则服从柏林必然导致民心丧失进而崩塌,无妥协强调自主、孤立甚至敌视欧陆,则不会被轴心所真心接纳。
于是他一面和艾德礼和三大军头唱国防独立、经济独立、内政自主的高调,表示自己是大不列颠的君王,凡事自然以大不列颠为考虑和归属;另一面又和里宾特洛甫吹英德和解、欧洲协调、加速融合的调子,表示自己复位是得到各轴心盟友的帮助,同时又真心认同国社理念,凡事会考虑整个轴心阵营的稳定和团结——他的所有政策都像是走钢丝,在左右摇摆间综合平衡并晃悠晃悠向前走,现在看上去风光无限,但摔下去就会粉身碎骨。
霍夫曼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反复考虑才决定要访英的,访英一是要抚平英国的战争伤痛,必要时做些样子、道个歉也没什么大不了;二是要鼓励英国加速往欧洲融合、轴心团结的方向走,固然他在外围为英国布置了冰岛、爱尔兰、法罗群岛三根绞索,可以随时把约翰牛重新套进去,但真要是逼急到了这一步,无论英国和德国都是输家;三是给爱德华八世站台,显示这是轴心唯一能接受的英国君主,让大不列颠蠢蠢欲动的政治势力悠着点。
对于莫斯利和英国法西斯运动,他反而没那么看重,因为英国法西斯不是欧陆国社的亲家,完全是独立发展起来的,正如英国国教,虽然也是信教,但和欧陆信教大本营路德宗没有必然归属感。
从10月到11月,从11月到12月,随着双方关系的推进和升温,他认为访英的时机已成熟了。爱德华八世回国后、德国驻军入驻后大不列颠治安形势很不错,原以为会有针对黑猫的暗杀和其他颠覆行动,德方还特意派遣了斯科尓兹内突击队,结果他们在英国将近3个月屁事没有,完全风平浪静——黑猫遭遇的最大威胁不过是一封信夹杂着3颗子弹,不用突击队动手,大C出手就摆平了。
英国与法国还不同,法国当初沦陷后戴高乐组建了“自由法国”行动,包括巴黎在内都有地下抵抗组织在行动,游击队搞破坏也为数不少,英国分裂后丘吉尔带着他的支持者远走高飞,没人听说过有“自由英国”,游击队什么的也闻所未闻——德军是英国政府“主动”邀请入驻而不是占领征服的,这虽然有点自欺欺人,但多少给人的感觉不一样。
在这种时候,再大谈特谈英国治安不好和抵抗势力“兴风作浪”对元首访英可能造成威胁就说不过去了,于是国社内部对霍夫曼的第二次提议并未激烈反对,不过提了一堆又一堆先决条件:
必须要带充足的警卫旗队力量;
必须把斯科尓兹内突击队调过来贴身防护——他们在英国3个月,已完全融入了;
必须减少在公开参合抛头露面的机会,即便要演说也只能在议会大厦里;
可以组织1…2次记者招待会,但不允许进行个别采访;
可以参观某些地点,但不允许事先把目的地告诉对方;
……林林总总意见提了15条,霍夫曼不厌其烦地一一对应。
即便这样,其他人还不放心,约定里宾特洛甫再次先行,希姆莱其后去检查治安保卫情况,鲍曼陪同元首贴身跟随,戈培尔陪同元首出席各类招待会并在必要时单独发表演说和声明——这架势比对待丹麦公投还郑重其事。
于是为了安全和联络,霍夫曼的出行日子一直推,从9号推迟到11号,又从11号推迟到14号,最后真正成行已是12月17日,陪同霍夫曼出访的,除前期各路人马外,还有整整1800号警卫旗队人马,全部搭乘军舰和邮轮前往。
就在霍夫曼刚刚离开德国码头,在伦敦东郊一个不起眼的酒馆里,已有两个中年男子在碰头:“确切消息传出,魔王已动身……”
“干掉他?”
另一个点点头:“要挑一个戏剧性的场合……”
“好!”
“你不考虑困难么?”
“再大困难也要完成……这不正是我潜伏起来的意义所在么?”
第213章 在大不列颠(3)
漫步在伦敦街头,呼吸着有些寒冷而略带一丝烟雾的空气,赖特…菲利普斯感到一阵亲切而陌生,不过很快就把这种情绪排除掉了,身为一个特工,应该是随遇而安、坚忍不拔,怎么能悲天悯人、因境伤感呢?
他警惕地看了看四周,发现无人盯梢后,进入一个杂货铺,他需要购买一盒火柴——当然,购买火柴是假,根据行动计划传递某些消息才是真。
“给我来一盒四叶草火柴……”
“抱歉,本店只有星空牌。”
“那难道上次我从你们这里买去的是假货?”赖特掏出一个四叶草火柴空盒子,朝上了年纪的店主扬了扬。
店主露出诧异的眼神,不动声色地问道:“等等,能让我看看您的火柴和么?”
“当然可以!”
“这是我父亲手里卖出去的货色……”店主特里一边感慨,一边朝他使眼色,将赖特引入了后面略显得黑暗的仓库,边走边说道,“您这么说我想起来了,说不定我还有点压箱底的存货呢。”
一进入仓库,见接头暗号核对无误,赖特换上了严肃的眼神:“你是布谷鸟?”
“想必你就是大名鼎鼎的豺狼了。”特里微微一笑,“命令来了?”
“是的!”赖特警惕地问道,“你们都知道了?刚才邦德也是这表情,有人走漏消息?”
“詹姆斯·邦德?”
“你认识他?”
“不,我不认识……再说,认识有用么?”
“的确……”詹姆斯·邦德是军情五处、军情六处的神秘人物,代号“007”,很多人都声称认识这个大名鼎鼎的特工,甚至和他有过联系或有一面之缘。几乎每个人都将007夸赞得神乎其神,飞檐走壁、匿踪潜伏、推理侦探、舞刀弄枪样样精通,而且生性风流倜傥,经常能夜御数女,身边屡有红粉知己,关键时刻说不定还有女人救场。
但他们都不清楚,詹姆斯·邦德本身就是个化名,007是个通用代号,经常有不同特工使用这个代号,看上去仿佛邦德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实际那是几个甚至十几个特工事迹糅合在一起的缘故,集数十个特工精英只精华并展现出来的形象能不惊人么?
只有知道真正了解特工这个行当的内部人士才清楚,特工或许要挑选天资聪颖、反应迅速的任务,但从来不会挑选外形突出、风流韵事一大堆的人物。特工要求外表形象越普通、越大众越好,平时为人处世越低调、越世俗越好,这样才能迅速融入环境,风流倜傥、招摇过市嫌死得不够快么?
“你不用猜了……”特里笑道,“从上礼拜开始,伦敦警方便开始一轮又一轮的检查和巡视,各种隐患全部被扫空,原下发给各义勇军的枪支弹药也全部收回了,说要加强安全。大家都认为有大人物要来,且很可能是德国或者法国方面的大人物——至少级别比里宾特洛甫这个香槟酒贩子要高,他来的时候可没这么郑重其事。”
“没这么严,也没见你们动手啊?收缴军械你们接受了,占领军上岸你们忍了,军队裁撤复员你们无动于衷,连把几艘主力舰交给德国人你们依然不动声色,伦敦街头一切风平浪静,我以为你们都甘于安心做亡国奴了!”
“听着!”特里勃然变色,“轮不着你来教训我们,至少我们在坚守岗位,不像某些人屁股拍拍跑去加拿大跪舔美国主子了,一旦有事就派个不知道青红皂白的愣头青回来……有本事你们自己干啊,别扯上我们。”
在两个英国分裂之际,原本统一部署的情报力量也进行了割裂,部署在南、北美洲的力量全部划入了丘记政府,亚、欧、非的外围力量全部划入伦敦政府,至于本土的特工,可以根据他们的心愿自由选择效忠哪个政权,但有一条是明确的,不管怎么选择,都不允许在大不列颠本土生事。
作为君子协定的一部分,主管全部情报力量的大C销毁了所有不归伦敦政府控制的特工名单——实际上有很多档案早在销毁之前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丘吉尔带人跑路去加拿大前,在本土特别是英格兰地区留下了一支特别组织,专注于地下活动并传递情报,整体代称“不列颠长弓手”,特里是“长弓手”负责与北美方面联络并交换情报的中间人。
“好好好,我不说这个,我不说这个……”赖特一见对方动怒,连忙转移话题,“说真的,虽然我是特派员,但我以前对这里的情况不熟,我其实一直负责北美线的。”
“你当然不熟……如果你熟,你前脚进来,后脚就会被大C逮住。”特里用讽刺的口吻说道,“年轻人,有些事情不要多打听,知道太多容易丧命!”
刺杀元首的整体计划代号“魔王”,根据最初设想,由加拿大派人居间联络并派遣行动力量,由“长弓手”提供掩护和情报支持——换而言之,杀人放火搞爆炸这类脏活、湿活与“长弓手”们无关,提供准确情报才是“长弓手”的职责。为保险起见,北美派豺狼分别联系行动组和情报组,不到最后一刻,他不会让行动组和情报组产生交集。这样一旦行动计划走漏,也不会牵涉到太多人。
刺杀元首并不是一个完整而成熟的方案,完全是临时起意,是在加拿大的丘吉尔一派不甘寂寞搞出来的,在原则上得到了美国人的有限支持。
说是有限,是因为美国人态度始终模棱两可:
美国支持一切在在欧洲给德国捣乱的势力,特别是英国、苏联分别签署停战协定,德国胜利结束欧洲战事后更是如此,包括里斯本、伦敦、日内瓦都有盟军的特工和情报人员活跃,这段时间里也干了不少工作,有鼓噪抵制丹麦公投的,有鼓噪法国抵抗组织反抗的——当然要通过戴高乐的艘,自然也有鼓噪英国抵抗组织的声音。
但这种支持和部署还是比较克制的,因为里宾特洛甫放出了威胁,深怕引火烧身的美国当局在行动策划上非常克制,不敢明着用枪炮弹药支持,只敢用政治和资金手段加以资助,更多着眼于政治意义而非破坏意义,套用多诺万的话说,给德国人找点麻烦完全应该,但千万不能惹德国人勃然大怒——那300多万空闲的德国兵可不好惹。
这个态度和把握能力深受杜威好评,杜威正式上任后,以极快的速度任命了主要行政官员,埃德加…胡佛留任联邦调查局局长职务,免去了威廉…约瑟夫…多诺万战略情报局局长的职务,但新设立中央情报局,由多诺万担任局长。
由于美国的政体特点,其情报机构在二战以前是分散设置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