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铁十字-第5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日本海航的实力可比关东军的陆航强得多,海参崴那可怜的4个航空团迅速被扫平,港口所有超过1000吨的船只悉数被炸平。
9月2日深夜,6艘战列舰——2艘金刚、长门、3艘长门号带着10艘重巡洋舰抵近炮击,海参崴遭到前所未有的攻击,引以为傲的岸防工事群迅速土崩瓦解。
“诸君,太子殿下和我堀悌吉就在大和号上!为了胜利,进攻!”
当这个消息传出,特别是绣有皇室徽章的菊纹旗在大和号上升起后,日军登陆部队疯狂了……
第终卷:通向铁幕之路(65…73章)
这边红军刚刚把军队从海参崴一线掉出去进攻,这边日军登陆部队就赶到了,等收到这个情报,共青城里的斯大林脸都绿了。不过眼下这架势,除了气愤地大声咒骂,似乎什么事也办不了。
全部联合舰队主力出手,别说区区一个海参崴,连夏威夷都挡不住啊!
倒是华西列夫斯基的眉头反而舒展开来:“托尔布欣同志调得好,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其他人一愣,随即回过味来:如果这几万兵力不调走,按斯大林同志的脾气肯定要下令严防死守,在如此凶猛的舰炮火力下,严防死守除了全体阵亡找不到第二条出路了。
“现在该怎么办?”斯大林看着地图上的态势满脸忧愁,“托尔布欣同志的部队进攻打不进去,符拉迪沃斯托克也保不住,红军……”
“朱可夫同志回来了。”
“康斯坦丁同志,您知道目前的战况发展了么?”
朱可夫点点头,脸色凝重地说道:“我知道日本海军正在对滨海地带发起进攻。”
“符拉迪沃斯托克可能保不住了,这次怎么办?继续增兵么?”斯大林自己也有点不确信起来。
东俄一共有200万军队+25万内务部队,一开始分配是西线90万,中亚和新疆方向25万,蒙古方向15万,远东70万,再决定抽调后,远东就会变成115万(含蒙古),但朱可夫摇摇头:“不能再抽调了,第一,西线也很重要,弗拉索夫的表态姑妄是真的,但他手下还有很多人,头顶还有德国人,谁知道他们会怎么想;第二,30万军队都要一个半月才能调遣到位,再加30万,根本就来不及;第三,远东也没有这样的补给、装备和物资支撑这么多部队。”
“那你说现在应该怎么办?”斯大林怒道,“现在不是举棋不定的时候,一旦日军两路夹击,远东局面有彻底失控的可能。”
“撤退!”
“你!”斯大林刚要骂出口,后来想到什么,换了个脸色道,“康斯坦丁同志,您有什么好的想法?”
“撤退,收缩兵力,把日军引出来打。”朱可夫大步流星地走到地图前,指了指标志日军堡垒地带的标识,“脱离这条防御线后,日本赖以存在的防守体系就会削弱,那些列车炮也就不足为惧,更重要的是,撤退后如果日军追击,可以发挥我们的机动优势。”
华西列夫斯基点了点头:从实战来看,远东军的装备尤其是坦克装备还是超过关东军的,托尔布欣总共可利用的坦克有1500多辆,无论数量还是性能,都压倒了对面的日军——当然差距不会像诺门罕那时候这么大。毕竟关东军手里的底牌也是T…34+谢尔曼的组合,比起T…44来当然只差一些,不过虎式面对IS…2倒是性能、数量都处于双重压制,要不是这两天日军陆航还比较给力,再加上没有空中压制的日军可以肆无忌惮地使用列车炮,才造成了托尔布欣的进攻乏力。
“如果我们撤退,敌人不追击呢?”
“那就不是日本人了。”朱可夫笑笑,“当然,也可能真不追击,那我们就可以去化解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危险局面。”
这时候大家也顾不上计较勘察加的事了。
正在这时,又有消息送上,说日本将于9月11日和重庆当局签署协议,同时由日军负责将国党的部队从西南海运至京津唐地区并扼守辽西走廊,众人的心猛地往下沉,这样一来就意味着中共如果要进攻,必须首先和国党打仗,而这里打仗就意味着长江全线开战——等日本把军舰卖给重庆一批,这事情就有问题了。
“请康斯坦丁同志全权指挥!调动一切资源、兵力,狠狠打击侵略者……”斯大林想了想,“部队征募从预备役中恢复一批,用于弥补前线损失。”
从乌拉尔山以东撤退的红军当初是超过300万的,再加上原本就在远东的部队,东俄按照规定裁兵了将近一半,但斯大林多留个心眼,这部分裁汰的军队以铁路建设军团、垦荒军团、护厂赤卫队等组建了一批,以不占用正式员额和资源的方式留了50万预备役,而且实行军事化管理——这都可以在紧急时刻扩充为正规军。
正当朱可夫紧锣密鼓地命令托尔布欣撤退并调整布局时,堀悌吉正陪着明仁去参观被打成一片废墟的海参崴,看到工兵在炸毁各种各样尚未完全溃烂的建筑物,又把大量废旧垃圾、钢铁往港口倾倒的行为,明仁忍不住嘀咕一句:“老师,这是很好的港口啊……真不要?”
“不能要,也要不起……”堀悌吉指了指远处,“别看这5万登陆部队如此勇猛,脱离了联合舰队和舰载机的舰炮护卫,他们不是红军钢铁洪流的对手。”
明仁瞪大眼睛问道:“那关东军?”
“也可能不是对手……如果他们要追击的话。”
“那……您……”明仁愣住了,虽然堀悌吉一直在反对关东军乘胜追击,但从梅津美治郎等人的态度看起来,似乎并不以为然,而堀悌吉并没有据理力争,相反还有点无所谓的态度。
“看不懂?”
“是,请老师指教。”明仁老老实实低下脑袋接受熏陶。
“关东军有坚固的防线,有充分的物资补给和列车炮,防守是没有问题的,可一旦脱离这些优势,去主动进攻更有机动能力的红军,他们就免不了要吃苦头……”堀悌吉笑笑,“这个苦头必须要吃,否则就达不到削弱关东军的目的,更达不到让关东军服从大本营、恪守条令的目的,殿下——不服从纪律的部队是好部队么?”
明仁疑惑地摇摇头。
“我们从夏威夷前线撤退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避免对美战争长期化,为给帝国生存发展赢得宝贵时机。”
“如果在远东和俄国人达成胶着,岂不是刚刚脱离了一个泥潭又进入了另一个泥潭?如果这样,我们为什么不进攻中国呢?那不是看起来更弱?”堀悌吉解释道,“这次出兵俄国目的不是为了消灭或占领俄国,而是要削弱布尔什维克的力量,避免在今后给帝国捣乱。这是根本性的战略问题,如果本末倒置,那就不可救药了。”
“如果不肯听呢?”
“不肯听?”堀悌吉笑笑,“事态会教育他们的,没有联合舰队撑腰,这场战事失败不可避免。明知必败而打,这样的指挥官留着干什么?早点退役吧。”
明仁愕然,随即下意识地点头。
“这次战役是两个目标,第一敲打斯大林,让他不要为所欲为,同时控制俄国的太平洋出海口;第二,适当给远东红军放放血,维护满洲的稳定。”堀悌吉笑笑,“然后才是顺带给关东军解决一下军功的事,如果本末倒置为了军功去投入一场更加浩大的战役,岂不是得不偿失?”
松田千秋插嘴道:“长官,既然这样,您为什么还急掉印度军、中国军的部队北上,又把从美国获得的500多辆坦克全部运过来?按兵不动不是更好?”
“这涉及到对俄国人的认知,我们追击并失败,被迫后退,俄国人一定会反追击,然后关东军将面临很大问题,这时候把印度军、中国军的部队和新装备填补进去,就可以稳住防线!”堀悌吉笑笑,“海军要这么多谢尔曼坦克干什么?更好的坦克德国有的是,我完全可以全部淘汰换新的,豹式、虎2哪个不比谢尔曼出色?”
第71章世界和平(26)
“老师,那我们下一步怎么做?”
“去打苏维埃港,把那个港口也破坏掉,然后让部队转进满洲,两个港我一个也不要。”
明仁心想:老师到底是老师,换了一般将领,谁敢说把刚打下的海参崴说放弃就放弃的?他似乎从中悟出了一些什么。
事态果然如堀悌吉推测的那样:托尔布欣撤退后,梅津美治郎下令部队进攻,一口气深入俄国国境300多公里,还向蒙古境内推进。但关东军的好运到此也为此了,到9月下旬,从西线秘密调遣过来的红军已赶到了20万,朱可夫利用这20万预备队加上托尔布欣手里的25万军队,一口气在乌兰乌德附近围住关东军3个军约14万人。
经过9天战斗,这14万人近乎被全歼,日军还连带损失了400多辆坦克和200多门火炮。红军也付出了近20万的伤亡,不过后续又有15万援军抵达,这个缺口被很快补上了。
然后红军以势不可挡的局面压过来,再次冲击到托尔布欣第一次冲击的地方。丢掉14万军队的关东军这次不能再构筑连绵不断的防御体系了,只能各自为战,在随后10天的堡垒战斗中,红军突破了近一半堡垒体系,但却被调遣过来的日军援兵挡住了,朝鲜军、中国军、印度军三支援兵齐到,再加上关东军的后续部队,一共组成了30多万堵路的部队。
从8月到10月,双方连续交战了近2个半月,堪称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一次大型战役。
第一阶段,红军进攻,最初投入了45万进攻兵力,自身损失7万,只杀伤日军2万,联合舰队猛攻海参崴,使得红军损失近10万;
第二阶段,红军败退,日军进攻,梅津美治郎投入了40多万兵力,除14万在乌兰乌德战役中被全歼外,另外还在其他战线损失了3万多,红军总共损失了25万余,损失虽然大一些,但战略态势却是胜利的。
第三阶段,红军恢复进攻,日军苦苦维持,直到援兵抵达后再度将战线拉回到最初时段,日军损失了5万多人,红军损失了7万多人。
综合而言,红军前后一共投入了125万兵力,日军前后投入110万,坦克之比是2100:1600,飞机之比是4000:4700(包括联合舰队1000多架舰载机),火炮是3000多:2000多。
损失红军将近42万伤亡,日军伤亡也超过了25万,红军损失了1200辆坦克,2000架飞机,日军损失了900辆坦克,1700架飞机。
从场面上来说,日军似乎是胜利者,因为他们战线基本维持在开战前的情况,损失和伤亡也小于红军,再加上联合舰队还彻底摧毁了海参崴、苏维埃港两个重要地盘,似乎算得上胜利。
但实际上日军这场战役打输了。短短3个月就有25万伤亡在欧洲大型战役中是很常见的,但对日本陆军来说是非常难以想象的,日本在中国战场的伤亡一共也就不过50多万——一个是持续3个月的战役,一个是持续近10年的战役,这样的大型战役多来几次,日本根本就不用裁军了,人数很快会达到标准。而且这次战役如果不是联合舰队主力全部出动,不惜用大炮打蚊子的架势为关东军保驾护航,日军输得还要惨烈。
梅津美治郎被愤怒的石原和东久迩宫稔彦王撸掉了职务,关东军就地整改,从中国撤退的中国军,从印度压缩回来的部队补入了关东军,使得关东军原本铁板一块的结构发生了变化。
11月份,原中国派遣军司令官冈村宁次被授予元帅称号,并担任关东军司令官职务,标志着这个重兵集团终于摆脱独走的形象,开始了新的历史进程。
日俄双方虽然都不甘心,但也无力再战,双方草草签署了就地停火协议后算是告一段落。
勘察加斯大林还是捞不回来,且由于联合舰队最开始进攻势头太猛,连共青城都感受到了威胁,使得一部分机关调到了更北端,更远离海岸线的雅库茨克。
双方都没有完成自己的目标,但堀悌吉的任务却完成了:第一,占领勘察加;第二,摧毁海参崴和苏维埃港;第三,削弱关东军,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关东军伤亡居然超过25万,这大大超过了堀悌吉的心理预期,他原本以为最多是损失10…15万即可了。
霍夫曼一直在关注着远东的战况,对日俄开战,他是举双手赞成的——多削弱一点好一点,但日本在战役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以及斯大林居然从西线抽调30万军队去远东的局面,还是让他有了新的想法——乌拉尔一线的压力依然不能放松。
于是莫德尔就开始搞冬季演习——这迫使原本很不高兴的斯大林坐下来思考,最终又从远东抽调了15万军队回去,这样一来,除建设兵团少了很多人员之外,中亚和新疆方向的红军力量被迫削弱到只有10万。
不过大战却是停了下来,双方再也没有力气打了。
在7月份欧洲胜利纪念阅兵后,日本原本也想搞亚洲胜利纪念阅兵,不过因为涉及到交还夏威夷、与中国和平条约等一系列事件,一直拖到9月份也没能进行,等到9月份联合舰队一占领勘察加半岛,随即日俄双方在远东大打出手,特别是关东军伤筋动骨后,阅兵的重要意义似乎也就不存在了。而且大本营很清楚,与德国层出不穷的新兵器相比,日本是无论如何也凑不齐这些装备的,有限的现代机甲装备要么是美国谢尔曼、要么是德国货,要么是原厂件组装的T…34,这东西怎么拿得出手?
再加上阅兵就要请裕仁出席,而松田千秋从上次落水又重新打捞上来的唱片中仔细揣摩了裕仁的讲话,力劝不可。
裕仁在讲话中表面很中规中矩,但实际上却隐含了两层含义:第一,交还夏威夷是堀悌吉等“忠贞之士”的劝说,他综合权衡后予以接受——表面上从谏如流,实际也可以反过来理解为推卸责任;第二,针对陆海军可能不服从命令的行为,反复强调要“忠君爱国”——这话能说错么?当然不能,但松田千秋跟了堀悌吉这么多年,又闹过多次维新、天诛国贼,神经是一直紧绷的,故而认为这里面大有文章。
堀悌吉听后淡淡一笑,也不去纠结如何解决这问题,只道:“既然如此,那就不必陆海军大阅兵了,改为太子代帝参加阅舰式,由陛下为有功将领们授勋、授衔……”
这同样也是针锋相对、憋得慌的一步棋,阅舰式是公开露面的,要接受几十万官兵欢呼,而授勋、授衔仪式虽然高隆,却是在皇宫内进行的——裕仁只接触得到参与仪式的高级将领而无法接触基层——那些老奸巨猾的将军和官僚岂是区区几句“忠君爱国”就能说动的?
东久迩宫稔彦王不知道其中发生了什么,堀悌吉也不说,直到有一次催问了两次,松田千秋把“唱片”的事一说,他也只能叹息,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来硬的来软的都不是对手,来明的来暗的也不是对手,让他还能怎么办?他只能装糊涂了。
于是明仁意气风发出席了海军阅舰式,并接受了“万岁”的欢呼——身后的皇室典礼官们浑身上下一片冷汗,明仁自己却坦然自若。
而在皇宫里,收到消息的裕仁憋着一肚子气,却只能强颜欢笑地为将领们授衔或授勋。
按照陆海军一致意见,陆军方面各大佬,包括印度军山下奉文、中国军冈村宁次、关东军梅津美治郎和南方军今村均一起被授予元帅军衔,在中枢还有东久迩宫稔彦王和多田骏晋升元帅,本来东久迩宫稔彦王想把石原莞尔也挂上去,结果石原自己推辞了——因为他当大将还不到2年,再升实在有些太快。
元帅名义大家都有了,待遇却不一样,山下奉文常驻印度,还是印度太上皇,不过印度军会削减到40万以内,同时堀悌吉和明仁到要印度,这是对他的有力牵制。
中日停战后,日本按期撤军,冈村宁次的中国军编制撤销——崇明岛上日军将屯驻3万多兵力,陆海均有,称“东海驻屯军”,级别只相当于军,连方面军都够不上,海南岛驻军与此类似,不过编入南方军序列,冈村宁次本人和原中国军部分部队要编入关东军;打得很难看的梅津美治郎被撸掉了职务,带着元帅头衔出任军事参议官——实际上是离开中枢;多田骏身体不适,已多次出现住院现象,于是他卸任陆相职务,也转任军事参议官,陆相由陆军次官、大将军衔的下村定接任,出任陆军次官职务的居然轮到了小字辈武田攻——要不是武田攻的中将都是破格而来,这次据说还能赶上大将,功劳是实打实地——保卫皇居,护驾有功。
海军方面:冢原被授予元帅,小泽因晋升大将时间不够,所以元帅肯定捞不着,但小泽以下那一堆中将,包括柴崎惠次、草鹿龙之介、大西泷治郎、角田、栗田、西村等中坚派全部晋升大将。
从晋升比例来看,元帅虽然陆军多,但晋升大将的海军将领却比陆军多出一倍。陆军对此也没法说什么,因为海军功劳更实打实,没有海军顶在一线,陆军还挡不住大幅度削弱后的俄国红军进攻。
经历完这些事件后,陆海军高层对今后设想基本达成了一致:探讨日俄战役经验总结,并研究如何在逐年削减军费的前提下提高军队战斗力。
第72章世界和平(27)
日俄战役不但使日本占领了勘察加半岛、破坏了海参崴还苏维埃两个港口,使陆军中枢重新恢复了对陆军各军镇的控制,另外有大量官兵退役去享受分田,再加上最顽固的堡垒关东军被打破——这件事上石原莞尔和堀悌吉是有默契的,双方都认为关东军独立王国的状态不可维持,也因此达成谅解,只是万没想到损失居然如此之大,梅津美治郎倒霉就倒霉在损失太大这一条上。
于是大本营终于可以心平气和地坐下来谈裁军事宜,按照石原莞尔的设想:今后陆军编制控制在印度军40万,南方军30万,朝鲜军+关东军60万,本土军20万(含东海驻屯军),总计150万规模编成,同时各军镇师团实现2年一次轮换,防止长期驻扎引起的离心倾向。但对美国、德国开口时,要先声明需要250万,便于索取更多利益。
裁军前,外相谷正之却面色古怪地先通报了一个消息:“德国方面发来照会,鉴于我们与俄国之间的战事牵涉太广,德国打算以联合国的名义进行调停,并认为这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必要举措。”
众人纷纷摇头,这事情整的——联合国原本10月就要正式成立,同时又洽谈裁军,想作为世界和平的里程碑举措,结果日俄大打出手,成立被迫推迟到12月中旬,裁军自然无从谈起。不过日本打得不可开交不妨碍裁军推进,美德经过多轮谈判,在此之前两家已就有关条件达成了基本一致意见,并通告了日本方面。
“美德裁军条件已抄送至外务省,基本条款如下。”谷正之清了清嗓子,宣读道,“第一,美国地面部队不超过200万,空军不超过100万,海军主力舰吨位不超过120万吨;主力舰定义为超过1万吨的作战军舰,不再区分航空母舰、巡洋舰、战列舰……不对主炮口径进行限制。当然,油轮、补给船、训练船等非作战军舰不受限制。”
众人都点头,主炮已没有什么用,日本自己的510mm口径舰炮也已停止研发——再好的火炮也就打30公里,如何挡得住200公里的火箭?
“第二,欧洲联合部队总兵力不超过200万——陆海军三军自行分配,欧洲联合舰队主力舰吨位不超过100万吨,同时英、法、德、意四大国在欧洲联合舰队以外还可以拥有100万吨主力舰,具体比例由欧盟协商;德国地面部队不超过150万人。
第三,欧盟国家在加勒比海的总兵力不多于15万,其中德国不多于5万;
第四,给日本的建议案……”
众人竖起耳朵,知道重头戏来了。
“日本海军规模主力舰吨位不超过100万吨,其余武装力量不超过200万人。”
大家平心静气地等待谷正之继续说,却见他双手一摊,“完了。”
这句话话音刚落,众人就是一片诧异:就这两条?
“对,就这两条,再多就显得美德商量好了强加给我们,所以就只有这两条……”
“200万陆军力量没问题,实际上我们原定陆军只有150万。”石原莞尔接口道,“海军有没有问题?”
冢原点点头:“有,问题很大。”
东久迩宫稔彦王皱起眉头:“认为给我们的吨位数偏少么?”
由于堀悌吉去了印度,参与裁军事务是由伊藤整一主持操办的,在冢原示意后,他站起来代替堀悌吉发言,只见伊藤整一苦笑着摇摇头:“恰恰相反,首相阁下,吨位不是给少了,而是给太多了。”
“太多?”
“根据海军商定,2艘金刚级准备解体或出售,长门号拟改建为帝国海军博物馆,另外舰龄超过25年的巡洋舰全部退役或出售。”伊藤整一介绍道,“为显示友好,准备把退役军舰出售给中国、暹罗、伊朗、阿根廷等国家,目前金刚级没有着落,轻重巡洋舰有一定市场,特别是中国方面为全力控制长江航道,准备引入2艘万吨级巡洋舰,伊朗为巩固海峡优势,也考虑买1…2艘重巡洋舰。”
“这些巡洋舰都不要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