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铁十字-第5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格格不入的,他们才不想什么以色列,他们最好犹太人全部到美国去,方便他们控制并发挥更大的能量。
把普通犹太裔居民合理的“疏导”走对杜威带来的另一个因素是名望加成,现在美国就业机会很紧张,凡白人能干的岗位,杜威都推行Wasp优先策略,同时又巧妙排挤属于白人但不属于传统Wasp后裔的其他族裔。
最典型的是爱尔兰后裔,在爱尔兰独立并收回北爱尔兰之际,吸引了一大批人流回国,然后现在爱尔兰作为德国的铁杆小弟,捞到了很多经济和工业开发项目,急需大量人手,于是这批人员就从美国回流。
第二个典型是意大利后裔,由于黑手党与意大利政府的格格不入,杜威授意胡佛加大对黑手党的打击,现在黑手党不但在意大利快要混不下去,在美国也举步维艰,没有黑手党关照,意大利裔的竞争力也很差。
第三个非常有意思的变化是部分美国人澳新化:由于澳新与美国军队在战争期间的特殊关系,再加上澳新缺少人口,艾克婆婆在澳新停战时宁可自己受委屈也不愿意像英国一样撕破脸的行为博得了澳新当局好感。停战后,澳新联合共和国政府发布了一条规则:凡在澳新服役过且无不良记录的美国人可通过绿色通道加入澳新联合共和国,这条规则甚至推广到其兄弟姐妹。该国甚至还邀请艾克去担任陆军总参谋长,只是艾克再也不想回到这个伤心的地方,宁可在美国窝着给克拉克当副手。
澳新此举当然大有深意:随着日本移民往新西兰涌入,澳大利亚将面临日本的威胁,虽然德国承诺会提供安全屏障,但澳新当局认为靠人不如靠己,决定进一步增强实力,首当其冲就是要增加人口。最合适吸纳的当然是和澳新主流价值观一致且与日本不太对付的美国后裔,所以美国这个移民国家一下子便出现逆移民化过程,有30多万美国人决定加入澳新。
第四个重点趋势是德意志人回流:德裔在美国本来可以排第一号(包括瑞士、奥地利、德国等中欧所有德意志国家的后裔),甚至美国将军中表现最突出的也都是德裔,那些年代久远,在美国已有了较高的地位,或者对第三帝国不感冒的德意志人显然不会回流。但那些一战后才移民美国的德意志后裔,尤其是享受过第二帝国荣光的德意志后裔对第三帝国再度崛起是心驰神往的,很多人在战争期间还因为这件事遭受过政府的监控、关押或者其他对待,所以战争结束后回流的德意志人高达50多万。
这50多万德意志人回欧洲本土的不到三分之一,其他人口全部涌入南部——德意志美洲共和国,那里正在大力招揽德意志后裔,凡被证明是血统纯正的德裔,可以和从德国本土移居美洲的德裔一样,享受分田、小额免息贷款、过渡居住房等一系列优惠措施,正好德国工业体系在施佩尔的布局下正向美洲共和国输出一部分,因此就业岗位是不缺的。
这些情况几乎都是公开的,在霍夫曼看来,美国族裔正处于深刻的自我更迭和动荡中,迟早会发生重大的变化,杜威想法虽然很明确——重用南部白人至上族裔,但未必能如他所愿,因为目前离开美国的恰恰是那些能接受威权政治的人群,而杜威想要留下的却是中“自由”毒不浅的族裔,目的和手段相背离的策略他不是很看好。
但他也承认,不这么换血,杜威的统治就没法稳固下来,杜威大概厌烦了不断等待,已等不及要大刀阔斧来一场。
“元首,这次除联合国和军备问题外,还想就经济事务和您交流一下意见……”谈完政治话题后,杜威忽然道,“我想今明两年各安排3亿桶原油进行赔款替代,总共价值18亿美元……”
霍夫曼楞了下,迅速盘算起来:2年6亿桶原油几乎赶得上9000万吨石油了,这数字比目前欧洲、中东原油年产量将近大一半。
这什么意思?霍夫曼心里有点警惕,目前正是石油马克挂钩发行的关键时刻,虽然欧洲工业机器全力开动后现有石油肯定是不够用的,但一下子2年额外多出近9000万吨,这库存会立即大幅度飙升。
杜威仿佛看出了他的顾虑,解释道:“我并不是一定要用石油作为武器导致中东产区生产过剩,我的意思是希望签署这样一个备忘录,我对国内可以交代——至少我对南部石油财团可以交代,协议是这么签署,但履约可以根据贵国的要求慢慢执行。”
“如果只是1…2亿桶原油,我直接就拍板了,但一下子多出6亿桶,确实需要仔细思考一下,目前各国的库容量、商业库存以及未来两年的消耗量,而且据我所知,贵国目前油轮数目还不足以支持这么大规模的跨大西洋运输吧?”
“这个……”杜威也楞了一下,回忆美国的运输结构,一条油轮往返大西洋两岸一次加上装卸时间需要40…45天,一年充其量就是8次,以美国目前使用最普遍的2万吨油轮来统计,一年只能运输16万吨,考虑到中间轮换与意外,一年要300艘至少才够格。300艘油轮美国能拿出来么?当然可以,问题是如果这里直接占用300艘油轮用于石油运输,美国其他地方的运输就会受到限制——不要忘了目前巴拿马运河还不畅通,往西海岸输送原油产品还非常困难。
“当然,贵国情况我也有考虑。”霍夫曼笑笑,“您看这样安排如何,德克萨斯标准原油就按照您的要求启运,能运多少算多少,上限不超过6亿桶。”
“另外,关于中国问题,美国也想与贵国形成一致立场。”杜威斟酌着说道,“上个月,蒋夫人给我发来电报,希望美国政府能帮助中国政府镇压国内日益严峻的布尔什维克分子,特别是要打破俄国布尔什维克的渗透,向我们提出了经济援助和物资支持的请求……”
第96章 最后一场政变(7)
对这个话题,霍夫曼并未感到意外,而是笑道:“说来也巧,蒋夫人的姐夫——孔先生几个月前也来过一次,向德国政府提出了同样请求。”
杜威顿时来了兴趣:“您怎么答复的?”
“中国问题当然很重要,中国布尔什维克与俄国布尔什维克的动向我也密切关注,但目前关键问题并不在于蒋政权怎么想,而在于他们能办到么?”霍夫曼笑笑,“说句实话,这是个很腐败的政权,甚至到政权危在旦夕的时候,他们的高层还没有忘记争权夺利……”
杜威点点头:“我赞同您的看法,他们的腐败是出了名的,当初我们通过驼峰航线给中国输送物资,在运力如此紧张的时刻,孔先生的女儿还要安排进口钢琴优先启运,我们的飞行员都看不下去了!不过,当初在我竞选总统的时候,在我面临人生低谷的时候,蒋先生给予了大力支持,我不能无视这种善意,如果……”
霍夫曼笑笑却不说话:他当然明白杜威在竞选中接受过重庆方面的政治献金,不过杜威此时来提这件事,着眼点显然不在于要回报——政客这个层面,怎么可能把私人感情看得这么重?他的着眼点是希望美国向中国渗透并用于牵制日本——在霍夫曼眼里,日本和美国绝不可能就这样和平共处下去的,日本也许会,美国绝不可能甘心。
“我的逻辑是这样,我们必须考虑现实政治的影响,日本显然离中国更近,如果连日本都不主动出兵对付中国布尔什维克,那我们就更无必要,至于是否扶持中国国内的反布尔什维克势力,我觉得要看契机——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中国布尔什维克与俄国布尔什维克在很多方面是不同的,前者没有很强的进攻性,也没有太多的革命输出动力,如果能将中、俄两国切割开来、互相强制,或许对我们更有利,这也是我同意日本提议给中国常任理事国地位的原因所在,征服中国的战争,46年前八大强国尝试过一次,失败了;日本前不久也尝试过一次,同样失败了,您不觉得中国问题很特殊、很复杂么?这样一个面积如同欧洲一样大的国家,能不能采取一个统一模式呢?能不能让日本长期控制?我看未必。”
杜威对此心领神会,德国在远东问题上是有双重立场的——既要由中国来牵制日本,又不能让中国与其他大国(包括美国、俄国)走得太近,同时还不能因为中国要与这些大国走得太近而让德国亲自下场。第三帝国未来的重心,还在于欧洲和非洲,或者说跨大西洋两岸。
所以孔祥熙到德国来希望请求德国亲自下场注定是要失败的,而让美国亲自下场,德国也坚决反对。把握住这个脉络后,杜威概括道:“我明白您的意思,各国应该对华形成新的国际协调。”
霍夫曼点点头:“正常经贸关系我认为无所谓,但军火输出特别是武装力量直接干预要慎重,在此前提下,适当多卖一点军火或其他工业品我不反对……”
对霍夫曼而言,远东注定不可能是德国重心,但任由日本打造成铁板一块也不符合德国的利益,如果日美能适度保持紧张,同时英、法还能在巴基斯坦和南印度支那问题上发挥影响力对冲的话,他认为很有价值。
说到底,德国还没有完成整合欧洲的任务,如果彻底把日本甩开或者任由日本衰亡,这会给德国的全球布局产生巨大压力,但无条件信服日本,甚至帮助日本收服这个地方,也不是德国所想看到的。
杜威明着是问中国问题,实际上是问德、美、日三角在全球和平后的定位问题,有德国这句保证不是保证、承诺不是承诺的话在手,他心里有底气多了——战后美国必然是要开拓市场的,欧洲和南美非常困难,远东却是一个好目标,有中国和澳新联合共和国两大主体,而且日本的工业相对落后,美国对持续展开经济和工业竞赛是有信心的。
杜威告辞回国后,施佩尔奇怪地问:“元首,您为什么会答应杜威提出的偿还6亿桶原油计划?这不但打乱了我们的生产计划,还会给石油马克甚至欧元发行埋下阴影,1亿桶可以接受,算是必要的补充,6亿桶太多了!”
“杜威地位不稳啊……”
“不稳?”
施佩尔大吃一惊:“何以见得?现在美国国内和政界不都控制在他手里么?要钱有钱,要权有权,要军队有军队,如果这样还不稳,那怎么才能稳?”
“他和财团间的关系不稳,所以他想方设法在讨好那些幕后的金主,甚至还在变革美国的族裔构成,可他忽视了这样一个问题——他的妥协与改革体制之间是矛盾的,要彻底改造体制,就不能妥协,要妥协,就不要彻底改造体制……”
“如果他要彻底改造体制,应该怎么做?”
“反过来做……”霍夫曼淡淡一笑,“学堀悌吉!”
同样是杀财团,堀悌吉和杜威是不一样的,堀悌吉挑强的下手,最强的4大财团一夜杀光!然后大头吃进,小头从手指缝里漏出来供其他中小财团享受;
杜威是挑中小财团下手,弄了一批又一批,然后同样是大部分利益自己吃进——化作赔款和军费出去,小部分打赏给顶尖财团——可顶尖财团就看得上这点残羹冷炙么?
“堀悌吉这么玩,日本上下一下子就没有了和他作对的人,然后他可以从容不迫地放手自己的手下去推行变革维新,自己可以轻松下野去印度逍遥,成不成不好说,至少改造的大环境和基础是具备的;杜威这么玩,剩下都是虎视眈眈的人,他必须自己顶在前面,稍有风吹草动便会酿成大灾难,就算6亿桶原油又如何?不过区区18亿美元,相比美国2000亿的开销,只是百分之一而已……杜威靠百分之一就能稳住顶尖财团?我看够呛。”
“那您为什么还要答应?”
“第一,杜威签署了合同,如果后来新总统不认,我们就可以做做文章,杜威死了也不怕,还要Ss亚美利加集团军可以发动——为什么我同意10万ss亚美利加集团军加入维和部队,还让斯坦因纳出任联合国军总司令,是有这层寓意在的;第二,给杜威一个面子,看他能不能挺过这一关,挺得过,一切Ok,挺不过,美国还得再乱一次。”霍夫曼笑笑,“这次不用再打反布尔什维克战争的招牌了,联合国维和部队紧急出动防止人道主义危机扩散……嗯,你看着这名义怎么样?”
施佩尔竖起大拇指:“这理由好。”
霍夫曼心想:这理由能不好么?这是本时空美国人用烂了的借口!
第97章 最后一场政变(8)
“杜威还要去巴黎,不知道他和达尔朗会谈些什么。”施佩尔表示,“最近法国露出来的有些苗头不是很对劲,我觉得……”
“我们要把眼光放长远一点,现在法国已摆脱了当初那种控制,他们有一点自己的想法完全正常,再者达尔朗和贝当是不一样的任务,没有这种想法才不正常。”霍夫曼笑笑,“我比你更理解法国人,法国这个民族背后蕴藏着骄傲和自豪,这是我们无法抹杀的存在,如果强行压制,不但不利于对欧洲的一体化建设,也不利于法德关系的和睦,实际上,你要相信我们对欧盟体系的制度性安排,这是真正考验我们决策是否有效的时候。”
随着大战结束,德国也默默放弃了再任意穿越法国领土并驻军的权力,取而代之的是联合部队指定驻扎,同时法国海军又开始了复兴,再加上德国总动员结束后,德国工业结构进行了调整,施佩尔安排了一批民用工业回流——德国不是没有民用工业,只是战争期间强制转移了,现在不打仗总不能再守着装备业喝西北风吧?
这种经济结构调整当然要损害法国的经济:一方面德国军火订单终结,法国少了赚钱来源;一方面德国自己开始搞民用工业,而且在很多领域并不亚于法国货,加剧了市场竞争。
“这种调整连意大利都有想法,何况法国?”霍夫曼分析道,“如果我们马上压制,互信就破坏了,我们可以适当松一松,让法国人知道单枪匹马的孱弱——美国资本家是来赚钱的,不是来法国扶贫的……再说,美国五大湖工业区打得一片稀烂,杜威忙于国内重建都来不及,哪有心思管法国人?多半又是两个国家联手唱双簧问我们要好处,不必理会就是了。”
这句话把施佩尔逗乐了,一想到法国人当初为了试验导弹把V2偷偷摸摸往累西腓打的那鸡贼样,他就笑了:“要不要把法国人干的好事……”
霍夫曼摇摇头:“还不到时候,再过几年,比如正要进入蜜月期咔嚓来一下就好玩得多。法国人就是小布尔乔亚的傲娇,你捧着哄着他就膨胀了,你爱理不理他就哀怨了,所以要让他感觉到光和热,同时又不能贴太近——不跟我们混跟美国人混?他不想要南美和欧洲的市场了?等杜威离开法国后,您去一趟意大利,安抚一下老朋友,适当给点好处,理论上欧洲第二把交椅是意大利人么……齐亚诺首相的地位我们是要尊重的!德意是钢铁和鲜血凝成的友谊,和法国还不太一样。”
施佩尔立即心领神会。
按照欧盟白皮书和一体化策略:各主要强国由于享受更多的权利,所以他们要付出更多的代价,以欧洲联合舰队、联合部队为例,军费并不是简单的会费摊销,而是从各国海关关税中提取而来。如果法国进口较多的美国产品,那法国消费者需要交纳更多的关税——这种关税最终是要与欧盟整体进行分配的,等于法国人民是在为欧洲整体提供费用。
同时欧洲各大国之间自欧盟启动以后,第一阶段内就取消大部分内部关税和人员流动障碍。这个力度非常大:如果法国拼着宁愿多给欧盟做贡献也要从美国进口产品而忽略体系内不需要关税的产品,那法国的民众一定会起来抗议,达尔朗的位置就会坐不稳。
在这个制度安排中,霍夫曼拥有双重想法:欧盟产品必须要有竞争力,这样才能在国际上展开竞争;同时又不能完全市场化,必须要留有对欧盟体系外产品的保留优势——这就是内部零关税和政策扶持的由来。
德、意、英、法、比、荷兰五个最发达的西欧国家第一阶段就纳入统一市场,人员也能够统一流动——彼此之间不需要复杂的签证,只要持有护照即可。但对于不是第一阶段加入的国家,既然你要保留关税,那发达国家同样要保留关税并限制人口流动,防止这些国家的人口冲击发达各国的就业市场。特别是战后刚刚面临人力资源过剩的问题,更不能轻易把本国就业岗位拱手想让——没有只享受权利而不履行义务的制度。
根据计划,1954年推动第二阶段,大部分西欧和北欧国家,包括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挪威、瑞典、希腊和部分东欧国家如罗马尼亚、匈牙利、乌克兰都要加入这个体系。
1960年是第三阶段,所有国家都要加入共同市场体系,实现各类生产要素全面流通。
只有各类要素能够自由流通之后,才能真正谈得上统一的货币、市场、财政和经济政策,欧洲的长治久安才有充分的保障。
“在现在这个阶段,德意还无法完全满足法国的需求,他们寻求美国的合作是理所当然的,可美国能给予法国人什么呢?能源?我们有中东的油田;钢铁?我们的价格比美国肯定便宜;技术?大部分工业技术美国并不比我们强,比我们强的他们也说不定不肯拿出来合作;军备?我早就强调过了,欧洲防务统一招标,只用欧洲内部产品,美法合作产品只能用于法国单独防务,能有多少市场和规模?”霍夫曼笑笑,“大概法国只能寻求美国的贷款支持,而美国不会白白贷款给法国人,比如是一堆产品输出——好嘛,先给欧盟贡献关税再说。而且,法国如果走工业化道路根本就是得不偿失的,法国在主要大国中从来就不以工业出名,金融倒是很有一套,法国人放着驾轻就熟的金融不去折腾反而来折腾工业,我不相信达尔朗会这么蠢!”
实际上杜威和达尔朗谈的内容和霍夫曼与施佩尔讨论的差不多,唯一的区别就是杜威还拜见了处于隐退状态的贝当。
面对这个年事已高的老人,杜威显得十分尊敬,他来请教的目的很明确:他签署停战合约的动机和贝当的动机几乎一样,他想寻求一条全身而退的办法。
“全身而退是不可能的,如果您还想在位置上的话……”贝当摇了摇头,“一个大国的人民不管你干得如何,总有支持你、反对你的人,讨好所有人是不可能的。但有一点或许是我的忠告,目前世界领袖是德国,与德国保持良好的关系至关重要——将来一旦美国出现动荡,说不定还能指望来自德国的救援。”
“为什么?”
“因为现行体制对德国是有利的,他千方百计要履行制度保护者的角色,从而享受更大的红利。”贝当笑笑,“您不觉得《凡尔赛条约》安排的体系是符合英法两国利益的么?无非苏联和德国的崛起打破了这个平衡,如果美国不是当初作壁上观而是一开始就全身心投入进来,会有后面这么多事么?”
“但是……”杜威争辩道,“如果没有英法两国在一战后排挤美国,美国怎么会盛行孤立主义思想呢?”
第98章 最后一场政变(9)
“这就是希特勒比当初劳合·乔治和克里孟梭高明的地方……他没有把战败国当成肆意压榨的对象。无需讳言,在我们心目中,美国、法国、英国、苏联都是战败国,乃至意大利利益拿到也不多,但从面上来看,德国都给大家安排了战胜国的地位——反布尔什维克战胜国,另外在领土和经济上虽然捞取了一定便宜,但没到不堪忍受的地步——比起当初法国勒索德国、强占鲁尔区的行动高明百倍,而且他不但让各大国组成了欧盟,还让美国成为世界第二投票权大国,这都说明了他的高明之处。”
贝当叹了口气,“我们和英国人太像独占上次大战的利益了,如果上次大战后能宽松一点,实现英法美大团结,对德国不要那么苛刻,会有后来的第二次大战么?”
杜威默不作声地点了点头:这段话他完全认同。
“所以,如果您真是寻求我建议的话,我倒是认为您在国内的高压应该放一放,没人比我更理解美国人热爱自由的天性——这和法国人热爱浪漫、厌恶打仗的天性是一样的,所以才有我1940年的举动——我理解他们。”贝当慢条斯理道,“您看我翻过了戴高乐和自由法国这一页,又个人实现了退休,我想,最后几年的安宁是可以实现的。像我这样经历过风风雨雨的事,还有什么看不开?您还年轻,不可能一下子把所有事在短短几年内干完……过几年回过头来看,或许更好。”
杜威若有所思,心里却想:有些事回不了头了啊……
杜威告辞后,达尔朗来探望贝当,询问他怎么看美法合作这件事。
“合作肯定是要合作的,希特勒也没说不许我们合作,美德甚至美日都在合作,大家应该把以往的成见放一放,但是……”贝当来了个转折,“我对杜威今后的轨迹很不看好,他想当美国的希特勒,但他没有拿得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