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铁十字-第9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你们就沿着这条路走,尽可能带足补给、隐蔽行踪、轻装上路。至于我,会在这里给你们掩护,你们要我坚持多久我就坚持多久。”蒙哥马利拍了拍拉姆斯登的肩膀,“你的工作并不轻松。另外,请将你们部队的伤兵全部留下,希望各级长官做好解释工作——我们是为了达成九死一生的任务,不是抛弃他们,而是实在没办法再带着他们上路,因为这次没有人再组织一次敦刻尔克撤退了。作为第八集团军的司令官,我向他们承诺,只有他们妥善安置好了我才会离开这里。”
“长官……”拉姆斯登激动地说,“要不您带这个军走吧,我留下来掩护。”
蒙哥马利摇摇头,坚定地表示:“这是中将司令官的责任,你替代不了的……”
每个人眼里都含着泪水,参谋长德…拉甘已忍不住啜泣起来了——他被蒙哥马利安排在撤退名单上。
谁都懂蒙哥马利的意思:长官把所有能搜刮到的坦克、汽油、装甲车、卡车都留给了撤退部队,到时候其余部队连逃都逃不出去,蒙哥马利的最后结局只有战死或率部下投降,这不是贪生怕死,这是一名中将为保护部下而决定牺牲自己所有的荣耀、声名和资历,这远比战死要艰难得多。
“你们的动作一定要快,随着补给断绝,部队已出现恐慌和军心动摇,有零零星星的逃兵和投降之人……希望你们在集团军最终崩溃前撤退成功,进而为大英帝国保住埃及,这是我们最后的希望!”
“是!长官!”所有人齐刷刷地向他敬礼。
蒙哥马利最后庄严地向拉姆斯登等人还礼,然后头也不回地消失在夜幕中,只有那轮皎洁的月光把他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
第37章 出埃及(7)
12月12日傍晚,德意联合舰队掩护庞大的第二波登陆部队从克里特岛出发在马特鲁港登陆,白天英国空军曾鼓起余勇、使出浑身解数来阻止德军的登陆与展开,但被庞大的掩护机群所痛击,大批英国飞机甚至还没接近目标就被击落在寒冷的地中海里,为了这场孤注一掷的进攻,皇家空军当天损失了200多架飞机,而他们取得的成就不过就是2条运输舰沉没,1条驱逐舰沉默,几艘意大利战列舰吃了近失弹——在这种时刻不去进攻运输舰反而去进攻战列舰脑子绝对是坏掉了。
虽然埃及英军根据伦敦的命令得到了来自叙利亚、伊朗、伊拉克等方面的飞机支援,特德将军也将沙漠空军的大部分主力收了回来(只有飞行员、飞机和少量地勤,其余地勤只能呆在基地等待命运的裁决),北非的英国空军力量依然掉到只有900多架的地步,现在德国空军不但在质量上胜过了英国空军,在数量上也远远超过了。
迫于残酷的形势与保卫亚历山大港和开罗的需要,大不列颠中东战区总司令亚历山大上将无可奈何地放弃了继续争夺空中优势的想法,开始专注于防空,而倒霉的第八集团军在失去沙漠空军的空中保护伞后不但要接受德国飞机的轰炸,甚至连意大利空军的轰炸机也来痛打落水狗,德国非洲集团军与运河集团军首先在空域上连成了一片。
12月13日上午,顺利登岸的隆美尔不等全部部队登陆、展开完毕——他把这些活全甩给高斯了,就立即指挥运河集团军部分部队向前突进,他发挥一贯的冲锋精神,命令大德意志师、党卫军维京师各出一个装甲营、第20摩托化步兵师出一个装甲掷弹兵营组成了“苏伊士”快速打击群,在200多架飞机的配合下,这个用最精锐装甲力量打造而成的快速集群将闪击战的威力发挥到了极限,其冲击力根本不是屡受打击、战力孱弱的印4师、第72步兵旅可以抵挡的,他们临时构筑的防线迅速崩溃,大批大批印度官兵向德军投降,负隅顽抗的英军士兵则被坦克们毫不留情地消灭。
傍晚时分,“苏伊士”快速打击群迅速占领了具有重要价值的阿拉伯堡,此刻他们距离亚历山大港还不到50公里,所有埃及英军一片风声鹤唳,而隆美尔的临时司令部则在一个虎式坦克排的掩护下,紧紧跟在快速打击群的后面,此时甚至还有一部分部队都没能从马特鲁港顺利登陆呢——沉寂许久之后,沙漠之狐的威名重新又开始嘹亮起来。
与此同时,接受了第八集团军大量物资与装备的埃及军凭借大量的卡车与装甲车,从南线进行了艰苦的迂回,当天傍晚秘密运动到了锡瓦,一路上他们走得十分小心翼翼,生怕被德国飞机发现,由于德意空军都忙着攻击托卜鲁克前线的英军,古德里安也没意识到当面敌人少了3万多,更没料到英国人放着滨海公路不走而走沙漠中的远路,因此蒙哥马利的迂回策略取得了先期成功。只是迂回的远路并不好走,他们距离开罗还有500多公里……
亚历山大港是埃及最重要的港口,英国人不但经营多年,而且还囤积了大量的物资、装备和油料,第八集团军补给线断绝之后,那些不远万里、从英国、美国、印度、加拿大、南非、澳大利亚运输过来、原本该运过去给蒙哥马利的补给物资也被迫囤积在了港口的仓库里,围绕着是否守卫亚历山大港,埃及英军高层爆发了争论:
哈伍德战死后地中海舰队参谋长安德鲁少将临时接过了指挥权,他认为应该坚守,理由是亚历山大港既有重要地位与价值,又有丰富到极点的物资储备,还有相对完善的岸防工事体系——他认为德国人从海上过来并试图登陆是不可能的,只要陆军能下定决心坚守,依托城防工事的亚历山大港是可以保住的,万一守不住,也能为守军争取足够时间以便于转移并销毁物资。
亚历山大上将本人持有不同观点,他认为在阿拉曼临时防线瓦解后,埃及陆军兵力包括亚历山大港的部分海军陆战队在内也不到2。8万人,飞机侦查显示德军已登陆部队多达5…6万人,隆美尔直接指挥的快速打击群尤其厉害,亚历山大港现在不过6000多人的防御部队,根本不足以抵挡德军进攻,既防守亚历山大又防守开罗的行动在军事上根本是不可能的,他力主坚决放弃,有关亚历山大港的一切应该尽可能带走,带不走全部就地销毁——反正不能留给德国人。
他还另外提出反建议,要求安德鲁迅速带领港内剩余船只向苏伊士方向转移,在必要时凿沉军舰以堵塞运河。安德鲁一边做着最坏的打算搬运、销毁物资,另一边又据理力争,希望亚历山大能开口同意保卫港口,陆海双方围绕这件事的官司一直打到伦敦。
此刻在唐宁街首相官邸内的气氛是沉闷而沮丧的,丘吉尔早已不复几个月前视察北非、与斯大林洽谈时的神采飞扬,一双老眼黯淡无光,形势发展得比他估计还要恶劣,托卜鲁克方向的第八集团军在走向慢性自杀,埃及的局面岌岌可危。
“首相,我认为我们应该坚守亚历山大港,这个港口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不用我多说,而且我们有良好的对海防御工事和大口径岸炮,只要得到空军掩护,完全可以坚持10天以上——只有这个时间才足够转移或销毁港口囤积的物资。”第一海军大臣、海军元帅达德利…庞德在内阁中被称为“丘吉尔的锚”,一贯支持首相的主张,他看得出来丘吉尔是打算坚守的,便抢先表态,末了又补充一句,“随着火炬计划支援部队的到来,届时也需要有一个合适的港口让他们登陆,没有比亚历山大港更合适的地方了。”
丘吉尔点点头,庞德的话无可指摘,这么大、这么重要的一个港口如果打都不打就拱手让给德军,大英帝国的面子何在?如何对盟国交代?而拖延时间也是等待援军所必须的,坎宁安上将此刻正带着快速舰队和增援部队向前突进,只要有时间就完全来得及。
但布鲁克总参谋长有不同意见:“在敌我力量对比明显失衡的情况下,不应该再分兵防守注定要失陷的城市,应当集中精力巩固开罗防守,至于亚历山大港的物资,快速销毁就是——能销毁多少算多少。”
其余内阁成员分成两派,有支持庞德的,也有支持布鲁克的,但支持坚守的少数,大多数人都赞同亚历山大将军的判断,认为不能再浪费有限的兵力分兵把守,只有艾德礼最后说了一句公道话:“我认为两个方案其实都存在一些问题,但现在不是我们纠缠于细节的时候,我们最要紧的是迅速决定,我认为选哪个都行,让首相自己定。”
于是,十几道目光全部集中到了丘吉尔身上,他正要开口表态,忽然副官狂奔着过来,递给他前线发来的最新电报,他看后欣喜若狂,仿佛落水之人抓到了稻草,高声说道:“诸位,第八集团军临时组建了以新西兰第2师、澳大利亚第9师为核心的,包括该集团军总部人员一共3万多人的埃及军,由拉姆斯登少将率领从南线迂回撤退,准备撤退到开罗并保卫埃及。”
众人一听也大喜过望,本来这件事亚历山大完全占着上风,但拉姆斯登的电报迅速改变了一切,因为电报明明白白地告诉开罗方面“自己带了2个师迂回德军侧翼过来,经过长途消耗之后需要各类补给,希望能做好接应与相应准备”。这一下可捅了马峰窝,与会众人的立场立即发生了动摇,情况很明显,如果立即放弃亚历山大港则德军必然能快速推进,很可能发现从侧翼迂回的埃及军从而加以堵截,现在拥有3万多人,300多辆坦克的埃及军对巩固埃及防守是必不可少的。
“蒙哥马利将军呢?”艾德礼问到,“怎么不是他带队,他受伤了?”
“不,他留在托卜鲁克与古德里安继续周旋,掩护埃及军撤退,他还把集团军能搜罗到的大量装备和物资全给了拉姆斯登。”丘吉尔的声音低沉了下去,“我对不起他,他是一位真正的将军,等他回伦敦时我亲自向他道歉。”
“这个……”众人的脸色都变得很难看。
刚才还决断不下的丘吉尔现在态度变得十分坚决:“我认为有这3万多人增援足以保卫埃及,至少可拖到援军到来,为掩护他们撤退,也为了给援军多争取一些时间,给亚历山大将军发电报,要求以港口和开罗为犄角,尽可能守卫在运河西岸。”
大家相互交换了一下眼神,表示赞同丘吉尔的决定。
第38章 出埃及(8)
“第二个议题……”丘吉尔显得痛苦而挣扎,但还是开了口,“是否要按亚历山大将军的建议堵塞苏伊士运河?”
这句话仿佛500公斤的航弹直接投入了会场,“啊!”众人听后先是一片惊呼,随后又一个个变得沉默——这问题太大了,大到没人敢轻易表态的程度。这与亚历山大港存留完全是两回事,港口丢了就丢了,将来可以想办法收复。堵运河可不是小事,当年英法两国为了开凿运河,前后费了10年功夫、死伤了无数埃及民众才达成目的,一旦运河堵塞了就别想轻易修复,起码战争期间是不用考虑了——如果能轻易修复的话,那对德国就没有难度。
堵有堵的道理,不堵有不堵的道理,谁也不曾料到四海霸主大不列颠居然沦落到会有要考虑主动堵塞运河的这一天——当初日俄战争时他们还封堵运河不让俄国第二太平洋舰队过去,结果绕走远路的俄国人全部被打沉在对马海峡,那时候是多么威风啊。沉默许久之后,还是庞德率先开了口:“我认为不应该堵……首先,在技术上很难办到,堵塞运河要么选择大舰在合适位置沉船,要么让工兵部队在运河两岸开孔埋设大量炸…药炸瘫河堤,用巨量土石方壅塞河道,地中海舰队失败后我们剩下的都是小船,已找不出合适船只承担这个任务了,至于后者先别说时间能不能来得及,光工兵和炸…药就凑不齐——估计至少要上万吨。其次,堵塞运河在战略上并无必要,假设德国控制了埃及与运河,他们能怎么办?”
有人插话道:“他们就获得了通往印度洋的出口……”
“那又如何?”庞德冷笑道,“虽然意大利海军还像那么回事,德国人通过巧取豪夺也弄到了一支小舰队,但在英美联合海军实力面前依然处于下风,我们正愁没办法消灭他们,如果他们敢出来在印度洋兴风作浪,盟国很快就能消灭他们,这比在地中海更方便。另外,就算德意有了进出印度洋的通道,只要南非和印度还控制在我们手中,他们就没法通过贸易航线获得物资——任何通过这两个方向进入印度洋的船只都将会处于严密监控之下,他们不过就是从地中海这小澡盆跳入了印度洋这个大澡盆而已。如果他们敢进攻南非或印度,那更令人求之不得——这意味着他们的战线无限制拉长了,力量使用到极限后必然就是毫无悬念的收缩。”
丘吉尔不动声色地点点头,英国地中海舰队覆灭、德意舰队合兵之后轴心海军在地中海方向固然是可以横着走了,但他们的海军力量对比英美海军联合还是不够看的。“龟缩在耗子洞里的老鼠不好对付,放出来的老鼠才容易消灭。”他插话道,“我承认德国人的陆军很厉害,或许比全欧洲的陆军加一起都厉害,但他们的海军就远远不如了,我们或许可以引诱希特勒在海军特别是水面舰艇上投入更多资源,在海上消灭一个德国人总比在陆地消灭一个德国人容易得多。”
众人也都提了意见,虽然很多人不完全赞同庞德和首相的意思,但也不敢明确坚持堵塞运河——埃及还没有丢呢,运河一堵给守军的暗示就太坏了!哪怕丢了,万一将来有机会夺回埃及却面临不能重新启用运河就会是大英帝国一辈子的罪人,最后还是启用了艾德礼的办法,把锅甩给首相——让丘吉尔定。不过这次丘吉尔很谨慎地没直接把话说死,只说:“考虑目前形势,我认为保留运河对我们似乎更有利,万一有新的重大情况,我们可以重新商量对运河的策略。”
“第三项重要议题是关于军备重整问题,首先就是海军主力舰的建造。”作为前海军第一大臣,丘吉尔对海军情况了如指掌,“法国战役结束与敦刻尔克大撤退后,我们面临德国空军的重大威胁以及陆军重装备完全丧失的局面,限于经费、资源、人力等各方面因素兼之德国海军实力不强,我们将主要精力投放到了空军与陆军,海军只关注了护航舰只,以至于狮级战列舰的前两艘——狮号、鲁莽号建造工程在开工1年多后就因为经费问题而停工,按最初设想是要拆解并将资源调配到其他方面的——当初我也投了赞同票,但现在重新审视这个决定后,我个人以为这两艘军舰非但不能取消,反而应尽快建成。”
庞德站起来解释丘吉尔的观点:“目前的情况对我们不太妙。首先,皇家海军战列舰损失太多了,开战以来,我们在历次作战中陆续损失了皇家橡树号、威尔士亲王号、巴勒姆号、纳尔逊号、罗德尼号、洛林号战列舰,再加上伊丽莎白女王号和勇士号战列舰目前严重受伤(被意大利海军人操鱼雷炸伤搁浅),半年内无法投入运作,战列巡洋舰中,胡德号、反击号、声望号先后沉没。前不久我们又将乔治五世4艘军舰借给美国方面使用,现在堪用的战列舰不过马来亚、厌战、4艘君权级,而战列巡洋舰已没有一艘可用了,力量掉到了一个危险区间。其次,我们后备力量不足,主力舰中除航空母舰外,就只有一艘前卫号战列舰在兴建,实在过于单薄;最后,我们敌人的力量却在上升,特别是德意舰队合兵,德国拿到法国残余舰队后,这种威胁就更严重。”
大家都清楚庞德说的第三点完全不是危言耸听:抛开德国躲在挪威的提尔皮茨号不论,单单地中海方向,意大利有3艘新锐的维内托号战列舰服役,第4艘帝国号在德国方面的主持下正在快速建设,预计再过3…4个月就可以服役,再加上德国从法国弄来的2艘敦刻尔克级战列巡洋舰,在剔除乔治五世和光辉级航母后,已构成对皇家海军的严重挑战,而且意大利4艘新锐战列舰的战斗力明显大于君权级那几艘老舰。
“此外还有一点……”庞德继续补充道,“从前次日本突然投入使用超长门级战列舰的作战情况来看,在有合适空中掩护的前提下,超级战列舰完全不是100架以内的舰载飞机可以啃得动的,而3艘光辉级航母舰载机加起来也就100多架飞机,因此重新审视战列舰特别是强防御且快速的超级战列舰建造具有特别意义。”
这句话对众人触动尤大:原以为日本在中途岛一口气丢了4条航母后就再也翻不了身,没想到这么快又干掉了3个美国特混编队,虽然里面战果取得大部分靠的是航母,可如果没有那条超级战列舰吸引美国人的视线与火力,日本机动舰队绝没有轻易成功的道理。这条超级战列舰让人不寒而栗,连美国海军也深感棘手,要不然为啥美国人一听说支援他们4艘乔治五世及3艘航母后就爽快地答应了在埃及登陆的要求?现在看来幸亏是当初首相当机立断做了这个决定,不然现在埃及和中东就丢定了。
“既然海军迫切需要主力舰,敌人也在努力加强他们的海军军备,我认为2艘狮级应当继续开工,争取1944年年中与勇士号一起投入使用,同时还要准备设计、开工新一代战列舰——当然,这可以留到下一次会议讨论。”丘吉尔不等众人将信息消化完毕,就迫不及待地抛出了他的观点。
现在众人已明白了,庞德肯定在会议前就与首相沟通好了,他用首先表态支持首相意见这样的办法换取丘吉尔同意重新启动2艘战列舰的建造——这家伙做了一笔好买卖!
大家议论纷纷,但没人不知趣地跳出来反对——这等于是同时和首相与海军过不去,艾德礼迫于无奈,只能站起来说道:“可调整预算在议会那里不好通过吧?还有,当初停工除了经费和资源问题,似乎我们在技术上也有一定瓶颈?”
“议会那里我亲自打招呼去说服,大不列颠是要省钱,但省钱不是目的,如果这是目的的话,我们干脆投降算了——打仗多费钱啊!至于第二点……”丘吉尔马上转过头看庞德。
后者聪明地接过话头:“狮级当初出问题在于16寸舰炮,我们的技术和制造能力不足以支撑这款新舰炮,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美国人有成熟款式,我们完全可以向美国订购。”
丘吉尔马上说:“我会写信给罗斯福首相,请他们支援2艘军舰需要的舰炮……”他故意在“支援”上加重了口气,大家立即心领神会——这是要美国人掏腰包的意思,哪怕最后实在赖不过去也可以等将来打赢了再说。
眼看首相和第一海军大臣一唱一和把这个议题给干完了,总参谋长布鲁克实在看不下去,果断插话道:“海军军备重整我赞同,别说2艘战列舰,再多1…2艘也应该,可陆军怎么办呢?”
第39章 出埃及(9)
听布鲁克说起陆军军备,众人一下子也想到了这个问题,心里不禁一阵刺痛:第八集团军除最后那个埃及军,其他部队估计都是要完蛋的节奏,能多逃出来1万人都是幸运——这比敦刻尔克还惨,那次好歹还把人给救了出来。
“您的想法呢?”丘吉尔马上问。
“第八集团军需要重建,特别是其中的4个装甲师更是刻不容缓。”
说到要重建装甲师,大家又是一阵抽风似的牙疼,战列舰是吞金兽不假,装甲师也是拿钱堆出来的——一条战列舰的造价也就只能新建2个装甲师,布鲁克一口气提出4个装甲师就等于2条战列舰,而且看他这架势似乎4个装甲师还只是补充,后续作战说不定还要追加。
果然,布鲁克又用沉痛的语气说道:“我记得托布鲁克战役前蒙哥马利将军说他需要再增加5个装甲师才有把握,当初这被我们嘲笑说异想天开,现在看来他说的一点儿都没错——德国人虽然数量比我们少,但他们的装甲师尤其是坦克比我们厉害得多,如果当初能多给他5个装甲师,说不定现在就打赢了。”
丘吉尔听得心里十分郁闷,布鲁克当初也认为兵力够了,现在却张口闭口5个装甲师,完全是推卸责任的节奏。说句心里话,他当初是痛恨蒙哥马利狮子大开口,但现在却无比懊悔——早知道打成这样砸锅卖铁也给第八集团军送去,他理解布鲁克和众人的心情,但不能再让布鲁克把话说下去,否则对自己的威信损害太大,他皱着眉头强忍着不快把话全部听完,不等众人陆续发表意见便抢先开口:
“补充4个装甲师的建议我赞同,但现在不能光看数量,质量也很要紧,军备部门要努力开发新坦克——前线已反映德国人动用了新坦克,我们所有的坦克、反坦克炮都不是他们的对手,如果再是低水平建设,将来依然免不了吃败仗。”
艾登站起来给首相解围:“通过外交渠道接触,俄国方面已坚决否认了同德国新坦克的关系,并表示他们也在前线遭遇了这款坦克,他们的情况基本和我们一样,没有现役坦克是对手,损失很大……至于T…34的事,俄国人表示了抱歉,但这已是事实而无法扭转。”
丘吉尔连忙道:“因此,那些显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