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月关作品集(一共七部小说)-第1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们在金陵展开的是一场特殊战斗,与锦衣卫、应天府、五城兵马司之间的猫捉老鼠的游戏只是表象,任务的实质是对正面战场提供有益的帮助,其主要手段是情报的刺探和人员的策反。

  针锋相对地展开报复行动,杀几个衙门的胥吏巡检、公差捕快,除了在对耗中把自己苦心部署在金陵的潜伏力量消耗殆尽,还有任何益处吗?

  投毒、纵火一类的把戏更不能用,这是大明的内部斗争,是大明皇室之间的一场斗争,如果那样做,他们的确可以把朱允炆统治下的金陵城搞得人心惶惶,却也要彻底失去民心民意。

  朱棣能以悬殊的实力支撑到现在,甚至逐渐壮大,正是因为除了一小撮朝廷上的既得利益者和部分唯正统是尊的读书人视之为寇仇外,士农工商乃至军队的大部分成员对朱棣并没有强烈的敌意和抵触,飞龙秘谍岂能做些与敌有益、与己有害的事情。

  在松竹梅文房四宝店和怡红舫画船相继被锦衣卫破获之后,潜伏在金陵的飞龙秘谍们彻底偃旗息鼓了。在这段时间里,夏浔对秘谍主要做了两件事情,一是纠正他们的思想,他的这些部下底子并不差,能在万马千军中成为虎卉精锐的战士,各方面素质又岂能差了?他们所差的,只是还不能适应这种特殊的战斗,一遇到事情,总是用战场上狭路相逢的思维观念去解决问题。

  夏浔做的第二件事就是严肃“军纪”,严肃身为一个秘密间谍应该遵守的纪律。在这个特殊战场上,传统战场上的纪律是不适用的,夏浔精心炮制了一份秘谍人员应该遵守的纪律和注意事项,借着张俊和徐石陵之死,搞了一次十分严格的整风运动,对一些进入金陵之后,迷失于花花世界、于纸醉金迷之中忘乎所以的害群之马,甚至进行了铁血清洗。

  在此期间,他允许部下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不断散发传单,撒在大街上、塞到门缝里,不断抨击朝廷的伪善,揭露战场的真相,他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有存在感,要让金陵城里的士农工商各个阶层,始终意识到燕王的存在。

  当他的内部整顿告一段落之后,行动开始升级。

  他的人开始利用各种场合,散布真真假假的各种消息,引导和左右民意。

  夏浔安插在三教九流中的密谍细作们,竭力鼓吹朝廷讨逆大军的第三任统帅盛庸是当世名将、战无不胜。在他们的鼓吹下,盛庸被吹捧成了大明第一名将,朝廷鼎柱之材,似乎没有盛庸,朝廷大军将不堪一击、一溃千里,种种战绩,全赖盛庸一人。

  北伐诸将,吴杰、平安、朱荣、刘江、邓戬、陈鹏……,资历最浅的都不在盛庸之下,如果不是盛庸守济南一战成名,资历比他们甚至还要低一些。这其中吴杰老侯爷爵高辈尊,资历远在盛庸之上;平安骁勇善战,功勋赫赫,同样犹在盛庸之上,这种对盛庸一人的鼓吹,传到他们耳朵里会有什么想法,那就不得而知了。

  夏浔的造神运动,表面上是有益于朝廷的,因此在瓦子勾栏、坊市酒肆间传播这种消息,很难引起官府秘探的警惕和怀疑。民意是很容易盲从的,很快,就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推波助澜的行列。于此同时,夏浔的人也不忘抨击嘲讽李景隆,盛庸打的胜仗越多,李景隆就显得越无能。

  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群众的恶趣味也是无穷的,夏浔的人只是开了一个头,他们就能自发地添油加醋,把李景隆嘲弄成了古往今来、天上地下第一无能大将军。甚至还编出了诸如河南发了大水,只消把李景隆扔进去,就能堵塞决口,因为曹国公大人是天下第一大草包之类的笑话。

  兵无常势,朝廷兵马自然也有打败仗的时候,朝廷打了败仗的时候,李景隆更是受到了无数人的唾骂,胜利的荣耀是属于皇帝的、是属于皇帝身边那些辅政大臣们的,是属于英明神武的盛大将军的,可是失败呢?失败是属于李景隆的,因为李景隆两次大败,令得朝廷元气大伤,所以朝廷才会失败。

  朝廷打了胜仗,李景隆就被当成小丑牵出来,以证明他是废物,被大家嘻笑怒骂一番;朝廷打了败仗,李景隆就被当成替罪羊牵出来,还是证明他是废物,如果不是他的过失,朝廷怎么可能打败仗?于是,可怜的李大帅哥就会被大家再一次狠狠唾骂一番。

  能有一个出气筒转移朝野间对朝廷的攻讦,提升百姓们对朝廷大军的信心,这无疑是对朝廷有利的,更是对因为郑村坝和白沟河两番大败不得不引咎辞职的方孝孺、黄子澄、齐泰等人有利的,所以朝廷对这种民间风向,采取了默许甚至纵容的态度。

  在如此强大的舆论攻势下,李景隆千夫所指,他的脸皮再厚、心理素质再好,也吃不住劲儿了。原本用佯狂装颠来掩饰自己内心的失落和羞愧的李景隆,慢慢地消失在公众面前,他很少在大庭广众之下露面了,又过了些天,他病了。

  李景隆不是装病,长期的心情压抑,他真的病了,病来如山倒……

  除了徐增寿和属于曹国公一脉的势力,会悄悄地去探望他,再也没有一个朝中大臣登他的府门,大人们很爱惜自己的羽毛,都怕沾上他的臭名,成为大家潮弄的对象。

  李景隆心情郁郁,缠绵病榻的时候,罗克敌的心情却非常之好。

  当应天府和五城兵马司还在狗拿刺猥无处下口的时候,罗克敌带着捣毁燕王两处秘谍机构的详尽资料入宫了。不出罗克敌所料,当他把资料摆到御案上时,建文帝意动了。一向坚决不允许锦衣卫再插手朝政,把他们的职能只拘限于仪鸾侍卫上的黄子澄、方孝澄、齐泰也做了让步,尽管只是很小的让步。

  他们允许锦衣卫在京师侦缉燕王密谍,在紧急关头,可以调用应天府巡检司和五城兵马司的人员。但是锦衣卫的职权和侦缉范围仅限于此,因为锦衣卫这头猛虎的可怕,他们仍旧受着种种限制。

  罗克敌却很乐观,现在,随着前线战事的节节失利,吏部尚书茹常已调任兵部尚书,茹常是主和派,一向反对削藩、主张与燕王谈和的,这就是一个信号,皇帝对黄子澄、方孝孺和齐泰等人的信任显然也不是毫无条件的;还有,即便同是削藩派的景清、练子宁等人,上次李景隆大败而归的时候,他们也曾因为方孝孺、黄子澄等人一连串的决策失误而怒不可遏地上表弹劾过他们,显见削藩派内部同样不是铁板一块。

  他相信,当他取得更多战绩的时候,皇帝就会意识到锦衣卫的重大作用,到那时候,皇帝就会撇开方黄之流的意见,重新启用锦衣卫,只要皇帝点将,将再也无人能阻挡锦衣卫的东山再起。

  水混了,他就有机会。

  所以在飞龙秘谍偃旗息鼓期间,最失望的人就是罗克敌,他非常希望夏浔能干出点轰轰烈烈的大事来,那样,他出山的机会才会更大。

  夏浔的确在图谋大事,但他的大事是战略层面的,而非战术层面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他的大事注定了不可能轰轰烈烈。他现在所作的一切,都不是直接针对朝廷的,甚至对朝廷、对皇帝、对执政的那些大臣们是有利的。

  他的目标是李景隆。就像一个怀春少女无时无刻不在关注她暗恋的情郎,夏浔现在全部的目光都投在了李景隆身上,对他的一切了如指掌,因为李景隆的身边,已经安插了他的人。

  这个人,就是徐姜。

  为了让徐姜打入李府,夏浔煞费了一番苦心。

  他首先查到,李景隆新纳了一房妾。这个妾就是曾被他在德州的时候利用过一次的那位江南红舞伎一浊。

  上一次,夏浔利用一浊,在李景隆身边安插了几个亲兵,临阵毁了帅旗,以致李景隆唾手可得的大捷变成了一败涂地。李景隆被调回京师问罪时,那些士兵都被盛庸接管了,重新安插到各营,做了普通的士兵,已经失去了做为秘谍的重要作用。

  这一次,夏浔还想利用一浊做突破口,因为从她与李景隆出双入对的情形来看,眼下这个女人无无疑是最受李景隆宠爱的。

  夏浔首先查到了一浊赎身前所在的青楼,从老鸨子那里查到了一浊姑娘卖身为妓前的资料,据此找到了她的本家,一个穷困潦倒的堂弟。然后,由徐姜出面,和他变成了酒肉朋友。接着,徐姜“偶然”听说好友的堂姐发达了,成了曹国公的宠妾,就怂恿他去投亲。

  于是,徐姜做为一浊堂弟的患难之交,和他一起到了金陵城。

  一浊的堂弟找到了自己的堂姐,在她央求之下,李景隆把她的堂弟留在曹国公府做了一个内宅小管事,徐姜自然也顺理成章地混进了曹国公府。

  有这个耳目在,夏浔了解李景隆的一举一动就不奇怪了,他甚至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李景隆每天吃多少饭、骂过几次娘,对他心态的变化,自然也就把握的清清楚楚。

  夏浔觉得,是时候与李景隆进行接触了。


第370章 梦想与希望

  徐茗儿开心地点头,小巧细致的下颌用 力地点了两点,突然才醒悟到夏浔在说什么,不禁羞得满面通红:“才没有呢!”
 
  徐茗儿羞红着脸否认,哪有女孩儿盼嫁的,还对一个男人议论自己将来的婚礼如何。她羞窘地瞪了夏浔一眼,说道:“我……,天色不早了,我回府去了。”
 
  不待回答,她就害羞地跑掉了。夏浔看着她的背影,那贴身的粉红色的比甲,掩不住她那腰如约素,走动间长腿错落,蛮腰款款,体态极其优美,让人赏心悦目。小丫头就像抽条的柳枝,青春少女的那种明艳灵秀,已经出脱得不能再掩饰了。
 
  夏浔吁了口气,正想举步回到自己的卧室,身后“吱呀”一声,新房的门开了,何天阳探出头来,鬼头鬼脑地一看,便钻出来,小声叫道:“大人留步,我……,有话对你说。”
 
  夏浔的房间里亮起了灯,灯下,何天阳犹豫着,对夏浔说了许多许多。
 
  他的文化水平有限,要说自己的心事,很多地方辞不达意,但他翻来覆去的,却总算是表达出来了。
 
  一番话说完,夏浔还没怎么样,何天阳自己已累出满头大汗,他长长地松了口气,忙不迭抓起夏浔桌上的茶壶,便咕咚咚地灌了起来。
 
  何天阳说的话,一共有两层意思。
  
  第一件事,他和萍女已经成就夫妻了,萍女的腹中还有了他何家的骨肉,所以,他不放心萍女继续留在这里乙他何天阳可以出生入死,只希望大人能让他的老婆孩儿回双屿岛去。
 
  第二件事,他不想做海盗了,他希望夏浔能接纳他,让他成为飞龙秘谍的一员。他不在乎做不做海盗,更不在乎这个身份是否卑贱,可是他不想让自己的孩子一出生就是个小海盗,尤其是孩子的娘,那可是货真价实的一国公主,所以,他想求一个出身。
 
  成亲,对一个女人来说,是一生中的又一次成长,从这一天起,她才会从女孩儿变成女人,身份和观念,彻底的来一个大变样儿,离开父母兄弟,与一个男人建立自己的家庭,从此相夫教子。
 
  而男人,成了亲也是个长不大的男孩,他照样玩心甚重,照样认识不到家庭之重,直到他有了自己的骨肉,他才能脱 胎换骨,意识到一个男人应该担负起的责任和义务,他才能从一个男孩儿,变成一个男人。
 
  何天阳,现在已经意识到他应该担负的责任和义务了。
 
  他不否是一个只知道用蛮力和刀子解决问题的人,他开始思考、也开始打算,开始计划自己的人生。
 
  夏浔答应了他,他很理解何天阳的心情了。
 
  彭樟棋和谢谢一文一武,一个武功精湛、一个天生就是做秘谍的材料,如果她们能随他来金陵,将是他最大的臂助,但是两个人不管是软语温求、还是佯嗔威胁,不管怎么死缠烂打,他都坚决不答应。
 
   出于和何天阳同样的原因,他可以为了自己作为一个男人的事业而去打拼,为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去打拼,却不能让自己的女人身蹈险地。所 以他强迫两个人留在了海岛,为了避免两个人阳奉阴违,像上次乘船北上去寻他一样,再偷偷跑来金陵,他还给两人鄯署了一件让她们不能脱身的任务。
 
  他从飞龙秘谍中抽调出了一鄯分精锐,再由苏颖亲自为他物色了一批可以信任的沿海居民以及有意脱离海盗的人员,统统交给了他的两位爱妻。由彭樟棋指点这些人武功,由谢雨霏教会他们易容改扮、潜伏匿踪、察言观色、刺探情报的种种本事,在飞龙秘谍这个机构之下,再建立一支更核心的潜龙队伍。
 
  她们本来就是最好的老师,更重要的是,她们因此不能脱身了。在经由这两位名师的培训之后,第一批匆匆培训完毕的人员已经潜伏到了金陵,成为由他亲自掌握的第二支力量,上一次被他派去清除徐石陵这匹害群之马的四个黑衣人,就是来自潜龙秘谍。
 
  两件事,夏浔都很痛快地答应了何天阳。

   要让萍女离开很容易,只要告诉礼部,说王世子妃怀了身孕,山后国国王和王后急切盼望媳妇回国就成了,至于何天阳这位冒牌王子,经过这么久,在萍女的指点下已经能够独挡一面,礼鄯也熟悉了他的风格和作派,不会露出什么马脚,他要继续留在大明学习上国文化、观光游览锦绣河山、结交王公大臣、礼部求之不得。
 
  第二件事,他也答应了,不过何天阳不同于普通的盗众,何天阳是双屿帮大头领许浒的心腹,在岛上是个头领,如果要然答应下来,未免有抚人墙脚的意思口夏浔答应他,先安排萍女离开,再把他的意思透露给许浒,只要许浒肯放人,他一定接纳。
 
  何天阳听了夏浔的答复,欢欢喜喜地回房陪他的新娘子去了。
 
  想必,今夜枕边,他会把这两个好消息告诉他的娘子,一双鸳鸯肩并着肩地躺在那儿,做一夜憧憬的好梦吧。
 
  何天阳离开之后,夏浔独自一人静静地坐了一会儿,便微微地笑了。
 
  再卑微的人,都有他的理想,都有他对未来的打算,尤其是当他肩负着责任的时候,就算何天阳这样一个海盗都不例外。

   那么,曾经因为战功赫赫,父亲被追封为陇阳王,自己被追封为岐阳王,谥号武靖、配享太庙、大明开国功臣排名第三的战神李文忠,他的儿子李景隆身上肩负着父祖两代郡王的荣耀,肩负着李氏家族乃至众多门生故旧的期望和责任,他会甘心李氏一门就此败落,自己也永远做一只受人嘲弄的过街老鼠么?
 
  夏浔吸了。气,起身,走到门口,打开门,静静地站到了门廊下面。
 
  须臾,一道黑影悄悄地站到了他的身侧,躬身施礼。
 
   夏浔眼望前方,轻轻地说道:“明日,安排与李景隆一见!”


第371章 喜化军心悲作士气

    翌日一早,何天阳向礼部提出要去见驾陛辞,送王世子妃回国,孟侍郎听了,忙带了何天阳一起上朝。
 
  待到早朝时候,依着规矩,首先要处理的就是外地进京见驾和京中陛辞出京人员,孟浮生闪身出了班列,向建文帝抱笏躬身道:“陛下,今有山后国王子贺天羊,陛辞离京,请陛下恩准。”
 
  朱允炆讶然道:“山后国王子曾说,要见识我中土风物,学习上国风俗,至少要在金陵住上一年,这就要走了么?”
 
  孟浮生道:“陛下,非是贺天羊要走,而是王世子妃萍女有了身孕,彼国国王、王后闻讯十分欣喜,挂念着儿媳,要求让儿媳早归,贺天羊倾慕我天朝父化,还要继续留在金陵的。”
 
  朱允炆哈哈大笑道:“好!这是一件喜事呀,山后国王世子妃在我大明帝都有了身孕,这子调也要沾染我率都灵气的,既然如此,还当再赐些礼物充作我天朝贺礼,礼部要妥善安排,朕准其王世子妃归国了,要他上殿来面君谢恩吧。”
 
  孟浮生答应一声,心中暗暗奇怪:“今天早朝,皇上好象特别高兴呀。”
 
  旨意传出去,早就候在金水桥外的何天阳便领旨上朝,这边朱允炆笑容可掬地扫了眼满朝文武,着意地盯了眼新任兵部尚书茹常,吩咐道:“奏事吧。”
 
  已然改名木恩的小林子把拂尘一扬,高声唱声:“皇上有旨,百官奏事,有本早奏,无事退朝。”
 
  声音网落,兵鄯尚书茹常便把笏板一举,高声道:“臣,有本奏!”
 
  何天阳步入朝堂,未及见驾,便听得茹常朗声道:“皇上,东昌大捷!”
 
  何天阳瞿然一惊,连忙站住脚步,就听茹常奏道:“皇上,燕军南下,在东昌与我朝廷大军发生激战,盛庸将军布阵于城下,火器、毒弩齐发,重挫敌军,燕骑损伤惨重,数员大将殒没于此役。燕逆本人得其大将朱熊与其子高煦相助,仓惶杀出重围,一路退至馆陶,又因平安、吴杰两位将军已然占据真定,截断了他的退路,只得败走深州,绕道逃回北平去了。此一战我军大获全胜,斩敌数万,尤其是,燕逆麾下大将张玉,阵亡于此役,我军声势大根…”
 
  何天阳听得暗暗惊骇,朝廷在军情奏报上多次造假,讳败为胜。但是却从来不敢妄言斩敌大将,因为这是最容易被戳穿的谎言。张玉原本名不见经传,朝野间无人知道这个燕山三护卫中的左护卫千户。可是如今随着燕军气势越来越盛,张玉俨然当世名将了,这可是燕王麾下第一勇将,他…竟然战死了?这个消息,应该不是假的。
 
  茹常一番话如平地一声雷,立即在朝堂上引起了一阵轩然大波,人人振奋,慷慨莫名!许多官员交头接耳,整个朝堂上乱作一团,但是这是大喜之事,朱允恢面有得色,对君臣的失礼之举丝毫不以为意。
 
  等到众父武都消化了这个消息,一起膜拜与地,高呼万岁,颂赞皇帝圣明之后,朱允炆这才洋洋得意,高声宣布道:“传旨,诏告天下,东昌大捷,并论功行赏,褒励三军。还有,诏令在京五品以上父武、公卿、勋戚,午时齐集午门,随朕于太庙将大捷消息祭告祖宗。
 
  未时三刻,宫中摆酒,大宴群臣!”
 
  朱允炆微笑着看了何天阳一眼,说道:“山后王子,你也一同参加吧。”
 
  “臣遵旨。”
 
  何天阳连忙答应一声,心中暗暗叫苦:“糟了,南军大胜,这种情形下,大人他……还能策反成功吗?”
 
  何天阳刚刚退下,文臣班中又闪出一名御使,高举笏板,躬身说道:“恭喜皇上,贺喜皇上,朝廷兵马大捷,阵斩燕军第一骁将,这是陛下英明神武,前线将士竭诚用命所致。不过…”
 
  他话风一转,又道:“这也说明,方孝孺、黄子澄、齐泰三位大人辅政得法,前番兵败,全是李景隆一人无能,累及三军,使朝廷蒙羞,今我军既获大胜,皇上赏罚分明,那么方黄齐三位大人,也该官复原职,重新起用。”
 
  茹常瞟了他一眼,认得这是方孝孺一派的官儿,茹常没有说话,心里却不大舒服。盛庸是在他任兵鄯尚书期间打的胜仗,好嘛,现在有功了,没他嘛事儿。
  再说,方孝孺、黄子澄重新起复也就罢了,齐泰原来是兵鄯尚书,他下了台我才担的此职,吏鄯尚书那么肥的差事,我前脚刚走,后脚就有人占座了,你现在让他官复原职,那我去哪儿?
 
  朱允炆正在兴高采烈,他心知肚明,这实际上是朝廷兵马打得第一次胜仗,而且是这么漂亮的一场大胜仗,若不是谨记着君王的威仪,他早就手舞足蹈了,有关这此人事安排,哪还有心细想。哪位御使一说,朱允炆便欣然点头,笑道:“爱卿言之有理,传旨,方孝孺、黄子澄、齐泰,马上官复原职!”
 
  于是,朱允炆率文武百官太庙祭祖的时候,站在朱允炆身后的六鄯尚书就变成了七鄯尚书,其中兵鄯是两个主官,一个姓茹,一个姓齐酬
 
  朱棣凄凄惶惶地回了北平。
 
  这一次燕军大败,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轻敌。一连串的胜利,在燕军上下,形成了一阵骄兵的气焰,不只士兵如此,就是燕王和他麾下的将领们也是如此,朝廷这个庞然大物,在他们眼中已是不堪一击的形象,结果终至遭受惨败。
 
  上一次奇袭沧州成功后,朱棣信心大增,与前后两次领兵都超过五十万的李景隆相比,对这个原本只是长兴侯耿炳父麾下区区一参将的盛庸,他根本不当回事。故克沧州后,朱棣的兵马尚未做修整,积存在沧州的大量军用物资正运往北平,他就马不停蹄地再度南征了。
 
  这一次,他撇开盛庸和平安、吴杰等各路敌军,直取德州,原本北征的明军唯恐根基有失,急忙返回,反而蹑在了他的后面。燕军自馆陶渡河到了东平之后,盛庸等各路南军也追上来了,屯兵于东昌。
 
  朱棣闻讯后,突然杀了个回马枪,弃德州而攻东昌。战端刚开,过于轻敌的朱棣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