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生活禅现学现用(下)-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佛法因物而成形,并无一定之主见。宫里人为了讨好刘王,均请慕佛语。云门对于此求不以为然,并以沉默对之,为的是要让大家明白,佛法是高于王权的。
何必在意小事
洲山禅师与仰山禅师是师徒。两人一年没见面了,彼此十分想念。于是,仰山便去看望洲山禅师。
禅师一见到弟子,便问他这一年都干了些什么。仰山就把开荒、种地之事一一例举出来,也得到了禅师的赞许。
接着,仰山便问师父这一年的作为。禅师却笑着答道:“我过了白天就过晚上。”
“那这一年也十分充实啊!”仰山随意说了一句。但说完之后异常懊悔,觉得自己说得太欠妥当,继而涨红了脸。
禅师马上就看破了他的窘态,对着弟子说道:“你怎么把一句玩笑看得那么严重呢?”
禅师的一席话终于让弟子开悟了。
世间之事本很平常,何必过于在意偶然的小疏忽和无意的小过失呢?那样只会增加自己莫名的烦恼。让自己活得轻松快乐些,就不要让一些芝麻小事充斥自己的内心。放下心中的包狱,一切随它自去。不为小事烦心,定会发觉天地原来也如此澄明。
感悟
唐代的灵佑禅师道行高深,非常受人们的尊敬。
有一次,他给一个弟子提了个问题,问他还在娘胎里的时候,在做什么事情。
弟子听后冥思苦想,无言以对。便向禅师请教,但却遭到了禅师的拒绝。
于是,他只好回去查阅经典,但从中毫无所获。本以为饱读诗书即可体味佛法、参透人生哲理的心也碎了。继而便一把火将佛籍经典全都烧掉了,并发誓以后再也不学佛法。
然后,他就辞别了灵佑禅师,下山去了。禅师也没有挽留和安慰他,任他去自己想去的地方。
那个弟子去了一家破寺庙,整日参禅度日,但心中总在思虑着那个问题。
一日,他随便抛出一片碎瓦块,瓦块打到一颗钉子上,“哐啷”一声脆响,顿时,他从中感到一种从未经历过的颤抖和喜悦,体验到了禅悟的境界。原来只有在生活实践中有自悟自证,才能获得禅旨的真谛。此时他十分感激当时师父没有说破题意。
感悟的魅力就在于——长久地追寻和执著的探索之后有所发现。这也就不自觉便增加了自己心中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当你真能有些觉悟的时候,心中会备感畅快。真正达到悟知的那一刻也是无比珍贵和幸福的。
磨砖成镜
马祖道一禅师是一位著名的高僧,在他没修成正果之前,曾跟随过怀让禅师。其间,马祖特别注意坐禅修行,但少有成就。
一日,马祖又在打坐,怀让便去问他整日坐禅,到底图甚。
“成佛。”马祖回答得非常干脆。
怀让听后不语了,随手从旁边捡了一块砖头放在一块石头上就磨了起来。马祖见状十分不解,便问怀让禅师。怀让回答说他想把砖头磨成镜子。这下,马祖更不明白了,砖头怎么能磨成镜子呢?
怀让禅师马上就看破了马祖的心思,随即意味深长地说道:“砖头不能磨成镜,那每日打坐就能成佛么?譬如牛拉车,车不走,还是该打牛啊!”
马祖听了猛然醒悟。
神宗反对单纯的静坐思考的修习方式,那样过于死板,失去了禅的本义。禅必须在日常生活中不能观照自身才能修练而成。学习也是一样,如果一味地教条主义,必定难以学有所成,更谈不上有所突破了,甚至可能会徒劳无功。
好事不如无事
赵州禅师是一代名僧,他经常提起一句禅话道:“佛是烦恼,烦恼是佛。”
他的众多弟子听了,冥思苦想,还是十分不解,佛到底是在为谁烦恼呢?于是,他们纷纷去请示禅师。
一次,禅师便将所有弟子叫到身边,说道:“佛的烦恼是为了一切众生。”
弟子们听完,又进一步问禅师如何才能免除这些烦恼。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得到的却是禅师严肃的责问:“免除烦恼做什么?”
过了一段时间,禅师看到一位弟子正在礼佛,便用柱杖打了他一下,并问他在干什么。
“师父,我在礼佛!”他回答得十分得意。
“佛是用来礼的吗?”禅师斥责道。
那弟子『迷』『惑』了,继而说道:“礼佛是好事啊!”
赵师听完,沉默了一会,意味深长地说道:“好事不如无事。”
礼佛虽是好事,但不要执著于“好事”。佛为众生烦恼,这是觉悟,无须免除。如果不能明心见『性』,无非是浪费时间。殊不知,无事才是真正的好事,道生于心,一切形式都是虚的。
大小不二
一次,唐朝的刺史李渤去参悟佛经时,对上面的一句话怎么也弄不明白。“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芥子如此之小,它怎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未免太过于离奇了。
于是,他带着这个问题特意去请示智常禅师。
禅师听后并没有从正面回答问题,而是笑着问他,“人家都说你‘读书破万卷’,是否真有此事。”
李渤得意洋洋地点了点头。
禅师继续问道:“那你所读的万卷书如今何在?”李渤没有作答,而是抬手指着自己的脑门。
禅师沉默了一会,意味深长地说道:“奇怪,你的头颅只有椰子一般大,又怎能装下万卷书,你也是在骗人吧!”
李渤听后,顿然彻悟。
其实,芥子虽小,可它与须弥山皆由法理所造,因而彼此自然可以相互包容。与头颅同质,才可能人脑容下万卷书。空间本有多种,它也无比广阔,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去看待与利用。
坚强的意志
从前,一个弟子对于如何才能成佛十分困『惑』,于是带着这个问题去请教智通禅师。
禅师却厉声喝道:“你外出云游,在庙宇与丛林之间奔走,可曾找到自己的安身之处?如果只会攀山涉水来来去去,必然是白白踏破草鞋,毫无益处可言的!”
弟子听完,还是不解,继续问道:“怎样才能成佛?”
禅师哈哈大笑一声,说道:“意志坚定之人,会将破草鞋扔掉,光脚继续行路,心里没有了束缚和烦恼;而意志不坚定的人,内心都被挂念和忧虑所充斥,安身立命之事又何从谈起!”
弟子望着自己的草鞋,一下子,恍然大悟。
说什么安身立命,修练成佛,自身拥有坚强的意志才是最重要的。在修养身心的过程中,必然会有艰难险阻,具有了坚强的意志,才能坦然面对困境,并想方设法去克服。遇到逆境便表现出过多的担心和不安,定将难以达到修心养『性』,更不用说成就事业了。
苦瓜的味道
德胜禅师德高望重,座下弟子众多。
有一次,他的一群弟子要去朝圣,在送别的时候,禅师并没有祝福的语言送给弟子,却拿出了一个苦瓜,递给弟子,接着说道:“你们随身带着这个苦瓜,每当你们经过圣河时,记得将它置于其中浸泡,并且把它带进你们所朝拜的圣殿,放在桌上供奉,并朝拜它。”
弟子们听后牢记于心,在朝圣过程中,都照师父的话一一做到了。回来后,又把那苦瓜交回给了师父。师父立即吩咐伙房将其煮了,以供大家品尝。
过了一会,禅师便将众多弟子叫到面前,苦瓜也已经煮熟端上来了,禅师吃了一口,然后意味深长地说道:“真是奇怪!怎么泡过这么多圣水,进过这么多圣殿的苦瓜一点也没变甜。”
众弟子听后,当下心开意解。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苦瓜味本苦,无论如何,其『性』不变。我们的心何尝不是如此呢?不管我们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应保持自己的清灵之『性』和明空的本质。
自己有主见
大梅禅师学了很多年禅,尽管他学习十分努力,但是一直没有悟道。
有一天,他去请教马祖禅师:“如何是佛?”
马祖答:“即心是佛。”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大梅马上开悟。
开悟后,大梅离开了马祖禅师,下山弘扬佛法。三年之后,马祖要试试大梅是否真的明白了,派一个侍者去跟大梅禅师说:“师兄啊,师父近日佛法又有不同。”
大梅禅师吃惊地问道:“有何不同?”
侍者说:“大师又道:非心非佛。”
大梅听了以后,笑着说:“这个老和尚,真是没完没了。任他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是佛。”
侍者回来禀告马祖,马祖禅师激动地说:“梅子熟也!”
人应该有自己的主见,坚信自己正确的见解;不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那样终将会被惊涛骇浪冲走。在现实生活中,『迷』信权威的大有人在,但是权威人士的观点不一定都是科学的。只有相信自我、勇于探索、勤于求知,才能有所建树。
佛祖论美
从前,有个大财主,他有个花容月貌、美艳无比的女儿。每当家里来了宾客,财主总要把女儿叫出来展示一番,以获得客人的赞叹声。实际上他的女儿也的确很美。
一日,财主家里又来了个客人,他照常叫出自己的女儿,继而问人家自己的女儿是否漂亮。
那个人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和财主下了个赌局,让财主将女儿披上盛装,去各地行走。如果每个人都说她美,那人便输给财主800两黄金;一旦有一个人说不美,财主就要掏出800两黄金给那个人。
于是,财主便带着女儿四处游走,众人都说他的女儿漂亮,800两黄金似乎就在眼前了。但是,当他带着女儿见到佛祖后,佛祖却不屑地说她并不漂亮。
财主听后十分不悦,却备感无奈,只好输给了那人800两黄金。
美不只在面貌,还在灵魂。但常人看重的往往是面容,而不是心灵。面容乃天生,难以改变,但却可以通过不断地修养身心来净化自己的心灵,美化灵魂。外表美和心灵美的巧妙结合才算是人世间真善美。
信心的力量
从前,有个叫铁眼的和尚,他发誓要用募捐来的钱修建一个佛的金身。他也知道其中困难重重,但既然已经立下宏愿,就绝不退缩。
第一天,他便去了闹市,向路过的人乞讨施舍。过了不久,就有一个武士走过来了,铁眼急忙行礼,并且说道:“贫僧誓愿塑佛金身,请施主捐一点吧!”
可是武士却迈着大步从他身边走过,像是没听见他所讲的话。铁眼立即追了上去,向其发出低声的乞求。
那武士不耐烦地拒绝道:“不!”
于是,铁眼又继续跟在武士后面,一直走了十多里路。最后,那个武士实在无可奈何,才扔了一文钱。铁眼马上从地上捡起钱,并立即向武士行致谢礼。
行完礼,他又按原行路回去继续化缘。如此经过无数个风雨霜雪的日子,铁眼和尚终于筹足了资金,建起了一个佛的金身。
聚沙能成塔,集腋能成裘。在拥有了目标的基础上,充满信心,并且不遗余力地朝着目标迈进,那他一定会获得成功。往往是那些灰心丧气之人,容易半途而废,实在是遗憾。
隐峰悟道
隐峰和尚是马祖禅师的徒弟。一次,隐峰推着车子搬运物品,正好碰到马祖禅师躺在路中间休息,便请求禅师起身。可是马祖禅师却生硬的说:“只伸不缩。”
隐峰当下也不甘示弱地说道:“只进不退。”
两人相持不下,最后,隐峰就推车向前,从马祖禅师的腿上碾过去了。
马祖禅师回到寺里,立刻登堂说法,还拿着一把斧头,厉声说道:“刚才是谁碾伤老僧的脚,快出来!”
隐峰快步走向马祖面前,毫不畏惧地伸出了脖子。马祖禅师却放下了斧头,温和地说道:“你对自己肯定的前途毫不犹豫,大千世间你可以任意行走了。
隐峰便缩回了脖子,向马祖禅师行跪拜礼,然后弯腰退下。
认为正确的就应该放手去做。无论学禅还是行事,都要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在前进中也须注意变通方式,进退有道,往往能更助于达到目标。
慧可安心
神光慧可禅师年轻的时候,听说嵩山有个天竺来的和尚德行很高,就去拜谒他。神光来到嵩山,尽心尽力地服侍祖师。但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从来没有听到祖师跟他讲过一句佛法。在一个大雪的日子里,神光决定肃立雪中,以此明志。如果祖师再不开示佛法,就冻死算了。
这样过了一天,雪已经下到神光的膝盖了,他冻得奄奄一息。祖师起来看到神光这样,便问神光为何?
神光赶忙回答:“请师父慈悲,教我无上心法吧!”
达摩祖师说道:“要学无上心法,必须德行好,智慧高。”神光听后,拿来一把刀,一下把左手砍掉。祖师一看,说:“为法捐躯,勇气可嘉。”
于是,祖师终于肯收神光为徒,法名为慧可。
慧可又说道:“我的心无法安宁,请师父帮我安心。”
祖师喝道:“把心拿来,我为你安心!”
慧可一愣,自己刚才烦躁不宁的心哪儿去了?只好回答:“我的心找不到了。”
祖师笑了笑,说道:“我已经为你将心安置好了。”
安心之道,其实就在一个转身。如果你不再是原来的自己,必定原来的烦恼不再属于你。佛『性』之道,就在于一个“变”字。如果能够不断转换自己看待世间万物的视角,定会从中体会出许多新义来。新鲜的地方自然是有风景的!
平常心是道
从谂禅师问南泉禅师:“什么是道?”
南泉回答道:“平常心是道。”
从谂又问:“还可以探究吗?”
南泉说:“一探究就错了。”
从谂反问:“不探究又怎么知道是道呢?”
南泉说:“道不属于知与不知的范畴。知是虚妄觉,不知则不可判断。如果真正达到不疑的道,就像虚空那样,空旷开阔,怎么能对它强作是非判断呢?”
从谂禅师言下立即领悟了禅的道理。
平常心是禅、是道,禅、道存在于人的生活中,日常的生活、学习、劳动,甚至穿衣、吃饭,无处不存在着禅。禅也就是平常的生活,而不是远离人世间,在生活之外的什么神秘的东西。关键在于我们怎么以一颗平常心,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参悟禅的妙处。
生活禅现学现用(下) 第六章 哲理
有与无因情况不同而存在,都有道理,实际上是破除人们对有无的执著。一切存在都是按条件来组成,但条件是不断变化的,所以一切是“无”。
有与无
智藏禅师住持西堂后,有一位僧士问道:“有天堂、地狱吗?”
禅师答:“有。”
僧士问:“有佛、法、僧三宝吗?”
禅师答:“有。”
还有许多问题,禅师都回答说有。
僧士就用不屑的口气说:“禅师这样回答,恐怕错了吧!”
禅师就问他:“难道你有不同的见解?”
僧士颇为自得地说:“我可是曾经在径山禅师那里学过禅的!”
“那么,径山禅师是怎么对你说的?”禅师问道。
僧士答道:“他说一切都无。”
禅师话题一转,问道:“你有妻子吗?”
僧士答曰:“有。”
智藏禅师又问:“那径山禅师有妻子吗?”
“没有。”僧士回答。
禅师趁机开示:“径山禅师说‘无’就对了。”
僧士施礼道谢而去。
有与无因情况不同而存在,都有道理,实际上是破除人们对有无的执著。一切存在都是按条件来组成,但条件是不断变化的,所以一切是“无”。因而,我们要超越相对的概念,不能对任何概念执著,从而更好地去认识世界。
头尾之争
有一条蛇,蛇尾对蛇头说:“我应该走在前头。”
蛇头拒绝了,并且说道:“我一向走在前头,为何突然你要提出走在前头啊!”
蛇尾十分不悦。接下来,蛇头仍然走在前头,但蛇尾却缠住树干,蛇头也走不动了。
无奈之下,蛇头就让蛇尾走在前头,结果蛇掉进了火坑,这条蛇就被烧死了。
师徒关系也是如此,徒弟们总是埋怨年纪很老但经验丰富的老师。殊不知,自己过于年轻,不熟悉戒律,经常会惹出一些祸端,最终还会使师父受到牵连,彼此遭受惩罚。
头尾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是位置功用不同罢了,假如彼此之间不团结,等待他们的只有毁灭。人类何尝不是如此呢,每个人在人类社会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他们都必须时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地位和作用,并且默默无闻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才能共同演好人类社会这台大戏。
突破戒律
南北朝时,南朝刘宋间的竺道生是一个才思敏捷的高僧。有一次,宋文帝设会斋僧,过了很长时间才摆下斋饭,众僧皆疑天时已晚,不敢食用。这时宋文帝一再劝大家用斋,并信誓旦旦地说:“没关系,现在刚刚中午!”众僧仍不敢举箸。这时,竺道生站起来大声说:“白日丽天,天言始中,何得非中?”意思是说,太阳是附着在天上的,皇帝就是“天”,既然“天”说刚刚中午,那就肯定是刚刚中午,没什么好怀疑的!说完,便捧起大钵吃斋,众僧也就随之吃了起来。
原来,释迦牟尼创建佛教后,为了使这个新生的宗教尽快地为社会各阶层接受认同,进而使人们达到皈依佛教的目的,制定了一系列较为完整而全面的僧人行为规范与僧团戒律。其中自然包括了僧侣的饮食规范。过了中午众僧不敢吃斋,就是因为不敢违反“非时食”的规定。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固然不错,但清规戒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环境的变化,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地改革、创新,才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步。
通身是眼
一个学僧心想观世音菩萨有千手千眼,于是便带着问题去请教师父道吾禅师。
“师父,请问你的哪一只眼睛才是正眼啊?”
禅师并没有作出回答,而是反问道:“当你晚上睡觉时,枕头掉到了床下,但你没睁开眼睛,手往地下一抓就抓起枕头继续睡觉。请问你是用什么眼去抓的?”
学僧听后,有所醒悟,便对着师父点了点头。
禅师便问他到底懂得了什么,学僧仅以四字作答:“遍身是眼。”
禅师听了,面『露』嘉许之『色』,接着却说他只懂得了八成。学僧一下子陷入了沉思,可仍然不解。
过了不久,禅师笃定地说道:“通身是眼!”
我们每人都有一个通身是眼的真心,因而便能观望一切。生活中何尝不需要这种真心,只有它才能让我们明了事理,并且可以观照和守望世间万物。
哭婆忧天
云峰禅师总是云游四海,居无定所,经常借宿于人家。
有一次,他在一个老婆婆家借宿时,一连好几天都能听到老婆婆的哭声。禅师十分不解,便去问她为何如此伤心。
原来那老婆婆有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了卖布鞋的和卖伞的。因为在天晴之时,雨伞定会难以卖出;而在下雨天,必然无人上门买布鞋。如此一想,无论天晴下雨,总忍不住要为其中一个女儿伤心落泪。
禅师明白了事情的真相后,便对老婆婆说道:“为女儿担心是没错的,其实你应该为女儿高兴呢!试想一下,天晴之时,鞋店一定生意兴隆,下雨的时候,雨伞必然十分畅销。”
老婆婆听完,心中豁然开朗。从此,无论天晴下雨,她都会为自己的两个女儿开心。
改变一个视角,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往往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在痛苦中体味快乐,从失败中看到成功的曙光。但我们往往不能转换视角,因而就难以看清事物的真面目,更谈不上巧妙地解决问题了。
正与邪
惭源仲兴禅师在道吾禅师那里作侍者时,有一次端茶给道吾禅师时,道吾禅师指着茶杯问道:“是邪?是正?”
仲兴走到道吾禅师的跟前面对着他,一句话也不说。道吾禅师道:“邪则总邪,正则总正。”
仲兴却摇了摇头,表达了不同的意见:“我不认为如此。”
于是,道吾禅师便追问道:“那你的看法是什么呢?”
仲兴就把道吾禅师手中的杯子抢到手里,大声反问道:“是邪?是正?”
道吾禅师拍掌大笑,说道:“你不愧为我的侍者。”
仲兴便向道吾禅师礼拜。
邪人说正法,正法也是邪;正人说邪法,邪法也成正。原由是邪人其心已邪,而正人本心是正。
我们的心本清明,但是已经久被概念所遮覆、所奴役了,变得不再纯真。因而必须扫清心中的尘埃,以一颗清净的心去看待世间万物,将体会到原来世上的一切都如此美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