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智者人际-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前。“他们是谁?他们干吗到我们这儿来?” 觉慧对那女孩说:“瞧,你的外公和外婆来接我们来了……” 说着,就把小惠子抱起来,抛向空中……
《佛学文摘》
相信不少人有过被人冤枉的经验吧,那种滋味不是很好受的。你的辩解在人家看来是狡辩,而且会让人对你的人格产生怀疑。被诬陷、被冤枉,摊上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事。在这种情况下,保护自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时候人所遇到的威胁不是来于自然,也不是来自于意外事故,而是来于人类社会这个复杂体本身。这种时刻的自我保护主要是心理上的,而不仅仅依靠技巧。比如,有人的心理素质不过关,在被人误解的时候不能及时地开导自己; 最终“被生活吓垮了”,就选择自杀来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
在遇到被人冤枉时,首先要做的对自己进行心理上的保护。要相信自己,只要没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叫门,更不怕人们猜疑的眼光和闲言碎语。当然,唾沫和舌头绝对有它自身的力量,“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千百年来,有无数人被压死在舌头底下,淹没在唾沫星中。但是,只要挺得住,时间将能证明一切。也许人们永远无法将某件具体的事情弄个水落石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在与你的交往中会渐渐认识你的人品,对你的为人也会越来越了解。这样,猜忌、怀疑、误解、 谣言都将不攻自破。
有些事情,既然已经来了,就不要怕它。你应该和自己较较劲,好好地活着,快快乐乐地生存着,睁大眼睛看着恶运之神怎样在你面前退却。要相信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在遇到不平的时候,可以向他们倾诉心中的不快。古人说,暗极则光。人在最失望或是最绝望时,其实离希望并不遥远,关键在于要顽强地坚持下去。
有人在不幸被当成嫌疑犯以后,就觉得没脸见人了,觉得大家都在冷淡自己,于是干脆离群索居,不与朋友来往。也有的人因见昔日好友一下子用怀疑、审视的眼光看自己,就感到万念俱灰。其实,这样做只能害了自己,使你没有与他人交流、倾吐内心烦闷的机会,使朋友们少了了解你的机会,而将自己困在一个密封的小圈子里,越来越想不开,甚至走上绝路。生活是严峻的,生活中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受到一些伤害是难免的。要想保护好自己,关键在于你以怎样的生活态度和心理来对等生活。如果你很坚强,假恶丑的东西就没有存在的空间。
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个人经历某种困境的时候,简直感觉到了灭顶之灾的威胁,可时过境迁后回忆此事,仅付之以淡淡一笑。这说明,人生是伟大的,越往前走越体会得深。因此,应当对生活充满信心,只要你肯拥抱生活, 生活绝不会冷落你,抛弃你。生存着,生存着才有希望。人生历经苦难的磨炼,会像钻石一样放出奇异的光辉,使人显得更富有魅力。
第66节:面对消极的人
有一天,一位旅人在荒野里行走,突然听到身后传来一阵凄厉的叫声。他回头一看,一头发了疯的大象正朝他冲了过来。
他慌忙撒腿就跑,发现前面有一口枯井。井边有一棵高大的树木,下垂的藤条正好垂向井中。
他大喜过望,连忙顺着藤蔓向井内溜去。
松了一口气后,他仔细地打量四周,发现有一条毒蛇正盘踞在井中,井壁还有四条毒蛇围着他,五条蛇都昂着头,向他吐着信子,好像随时都要向他发起攻击似的。
旅人大惊失色,赶紧朝上观看,只见黑白两只老鼠正在啃噬着他所紧攥着的藤条。
旅人进退维谷,只好听天由命。这时,突然有一滴甜甜的蜜汁滑入他的嘴中,他用舌头舐了舐,也感到一丝安慰。可是,顷刻间,一群蜜蜂倾窠而出,将他螫得体无完肤。
尽管疼痛难忍,旅人仍然紧紧抓住藤条不放。可是,不知什么时候,一把野火把藤条烧焦了,旅人的性命已经危在旦夕……
据《杂宝藏经》
这则寓言出自佛教典籍《杂宝藏经》,释尊借这则故事来比喻人的命运。荒野是迷茫的世界,旅人为众生,疯狂的大象象征无常的暴风雨,井中是人世,树代表人的生命,井底的毒蛇象征死亡,四条毒蛇是构成身体的四大要素,黑白两色的老鼠代表夜与昼,蜂蜜是快乐,蜜蜂指的是彻悟,而野火则用来比喻疾病和衰老。
故事暗示我们每天都会遭到无常的风雨的侵袭,因迷惘和烦恼而感到痛苦,最后死于疾病和衰老。
尽管如此,我们却不可悲哀消极地将人生归咎于命运的安排,而束手无策。人的一生是虚幻的,短暂的,不管如何长久,至多也不过能活到七八十岁;在如此短促渺茫的人生中,愈是刻意追求虚无的东西,愈会过得空虚。
日本诗人柴田翔在《我们的日子》一文中写道:“抬头仰望天空,朵朵白云轻飘。恍惚之间,一颗闪烁的星星突然消失了;可是,旁边的星星仍然兀自闪耀着夺目的光芒。于是我想,这就是人生吧。好久好久,我都无法摆脱这种伤感。我进而想到,人就像那颗突然消失的星星,生命就在刹那间消失无踪。在即将消失的那一瞬间,一个人到底会想些什么呢?这真是一个十分耐人寻味的问题。”
我们无需像诗人们那般感伤;但是最起码,对自己目前的生活方式要认真反省,对为时不多的将来的日子,更应善加把握,使人生更充实。
在通常情况下,我们的生命过程中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因为我们的生活始终都处于各种选择之中,而选择就意味着取舍,在占有同时也在放弃,不能什么都想要,也不能什么都争取。
无论我们是选择学校、工作还是家庭,都面临同样的问题。高校有几百所,而你能选择的不过是其中一所,就是在这一所中,能选择的不过是其中的一个专业,因为“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我们的人生是短暂的,我们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个现实。
类似的选择,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时时都需要面对,我们所能获取的只是其中很有限的一部分。取舍的目的是为了合理地分配我们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在作出抉择后,对我们所选择的,就要积极的努力,将主要精力集中在上面,而对其它无关又足以形成干扰的事情,则可以消极对待,不能面面俱到。
古人玩物丧志之说,玩物何以会丧志呢?就是没有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本应消极对待、浅尝辄止的事情上投入了过多的精力,以致影响了自身的正常发展。
第67节:与被称作“呆子”的人
释迦牟尼在世时,有一位名叫周利盘特的弟子,由于他资质鲁钝,所以时常受到旁人的嘲笑。
周利盘特生性憨直,释尊非常同情关心他。释尊把他叫到跟前,谆谆告诫他道:“要守口如瓶,不要表露自己的意思,不要去做不该做的事,学做一个呆子,如果你确实能记住这一点,就会有所进步。”
周利盘特花了数年的功夫,终于记住了释尊的教导。
于是释尊又对他说:“你花了三年时间学会了这句话,现在我要告诉你这句话的意思。人生在世有十恶,即身、口、意三恶。其中身有三恶,即杀生、偷盗、淫乱;口有四恶,即妄语、两舌、恶口、秽语;意有三恶,即贪婪、嗔怒、邪见。这些罪业合起来称为十恶。只要能够不涉十恶,就可以得到彻悟。”
周利盘特遵循师父的教诲,虔心奉行,不久心中的怀疑和困惑就渐渐消失了,终于成为一名大彻大悟的人。
有一天,释尊派周利盘特为五百名女弟子演说佛理。好多弟子心想:“那个呆子竟要来为我们布道,看看他能讲出什么道理。他如果来了,我们一定要好好驳斥他。”
周利盘特终于来了,他说道:“大家都知道我是一个很笨的人,大脑迟钝,我一生只学会了一句话,可是,我都能自始至终地持行……”
整个道场顿时鸦雀无声。原本有意为难他的人,都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
有一次,释尊带周利盘特进王宫为国王说法,周利盘特在门口被卫兵拦住了。于是周利盘特只好在门外等候。于是释尊进去向国王说明情况,告诉国王周利盘特是一位觉者。
国王就问:“听说他是呆子,只学会一句话,像他这样的人,怎么能够大彻大悟呢?”
释尊微微一笑说: “国王,知识在精不在多,重要的是去实践。不错,他只懂得我教他的一句话,但是他能透彻明白个中的道理,并且精励持行,所以身、口、意都能保持清净。”
摘自《佛经珍言》
读罢这则故事,让我想起成语“呆若木鸡”和俗语“聪明反被聪明误”。
成语“呆若木鸡”,可能人人会用,但是谈到它的出处,就叫人目瞪口呆。
一日读《庄子》,读到一则小故事,赫然发现里面也有一句成语,等到把故事读完,这才惊觉我们平日可能把成语都用错了。
这个故事是教人怎么养鸡:有一位纪先生替齐王养鸡,这些鸡不是普通的老母鸡,而是要训练好去参加比赛的斗鸡。纪先生才养了10天,齐王就不耐烦地问:“养好了没有?”纪先生答道:“还没好,现在这些鸡还很骄傲,自大得不得了。”
过了10天,齐王又来问,纪先生回答说:“还不行,它们一听到声音,一看到人影晃动,就惊动起来。”
又过了10天,齐王又来了,当然还是关心他的斗鸡,纪先生说:“不成,还是目光犀利,盛气凌人。”
10天后,齐王已经不抱希望来看他的斗鸡。没料到纪先生这回却说:“差不多可以了,鸡虽然有时候会啼叫,可是不会惊慌了,看上去好像木头做的鸡,精神上完全准备好了。其他鸡都不敢来挑战,只有落荒而逃。”这便是“呆若木鸡”的出处。
原来,呆若木鸡不是真呆,只是看着呆,其实可以斗,可以应战,可以吓退群鸡。活蹦乱跳、骄态毕露的鸡,不是最厉害的。目光凝聚、纹丝不动、貌似木头的鸡,才是武林高手,根本不必出招,就令敌人望风逃。
木鸡不易得,养鸡人知道。
武林高手难求,行走江湖的人也知道。
“望之似木鸡”,这是斗鸡追求的境界。不是骄气,呆气。
外表的活泼、逞强、伶俐,都是好的,但是还不够,还需要不断地磨练,把浮躁和妄动收敛起来,把力量凝聚于内,看似呆呆的,无啥稀奇,可是那些存心挑衅、争先恐后的斗鸡,碰到一动不动却内蕴真气的木鸡,却根本不得近其身,对方还未出手,自己先就吓破胆了。
呆气难得。
“飞扬跋扈为谁雄”,固然是一种英雄豪情,然而真正的技斗者,是经历了多年的淬炼,最终才说:“差不多可以了。”
动如风,不动如山,动与不动都是力量所在。
骄气、盛气,似乎是斗鸡的基本条件,而呆气,才是可以克敌制胜的内在力量。
“呆若木鸡”这句成语,值得重新想一想。
第68节:与欺辱自己的人
世人对佛陀的尊崇,曾引起一位弟子的嫉妒。有一次,那名弟子竟然当着释尊的面谩骂他。
可是,不管他骂出多么难听的字眼,释尊都沉默不语,不加理会。当他骂累了,释尊就问他: “如果有人想送礼物给对方,对方不肯接受,那么,这份礼物该属于谁呢?”
弟子不加思索地回答:“当然应该属于送礼的人哪。”
释尊笑着又问:“对呀,就像现在,你把我骂得一钱不值,但是如果我不肯接受,这些责难又该属于谁呢?”
弟子哑口无言,顿时觉悟到自己是多么无知和浅陋;他马上向释尊道歉,请求谅解,同时发誓从此以后再也不诽谤他人了。
释尊向众弟子们讲述过这段趣事后,进一步说法道:“学道之人如果挨了骂就马上反唇相讥,或存报复之心,那么,就如同向天空吐痰一般,不但不会刺伤别人,反而会溅到自己身上,弄脏自己,使自己受到污染,大家千万牢记。”
据《四十二章经》
2002年间,我受聘于广东科技系统一家公开发行的报社,负责采编策划、统筹及广告经营。报社负责人是与我认识多年的朋友,此前也曾在某策划公司共过事。因此,在待遇福利方面,口头约定给我广告额30%的提成作为报酬。可是工作近半年,为报社创收了数十万的利润,却不见报社兑现对我的承诺,多次催问未果。后辞职,并被报社领导告之:“待遇一事,不能以现金兑现,只能给你广告版面的补偿。”遭我拒绝并向劳动部门举报后,报社干脆答复说我在此前“从未提出过提成一事”,换言之,就是“不给提成了,你白干了”。当时我实在咽不下这口气,在朋友的支持下,准备向有关部门举报报社及其负责人存在的其它违法违纪事实。后却又被朋友出卖,将所有计划全盘向报社负责人托出,令该负责人恼羞成怒,对我采取了多种手段的报复。甚至故意捏造事实,企图使我受到刑事责任的追究。一计未成,又生一计。又以匿名信的形式,向我所担任理事职务的社会团体领导成员寄发诽谤我的信件。
当时,许多朋友都担心我会精神崩溃,想着法子开解我。其实,到了后来,我没有了生气。那是因为我读了这则故事,和佛经中的《莫生气歌》,还有禅语:“如有人欺你、辱你、笑你、毁你,你该怎样? 我当回他、忍他、避他、让他,再过十年,你且看他。”于是,我冷静了下来。
生气只会令人难以消受,身心不安不乐,宛如蒙上一层阴影,失去了平日的光彩。尤其遭受侮辱时,简直无法抒解愤怒的情绪。若不讨回公道,积愤于胸,缠绕数日、数月、数年,甚至终生不能释怀。但若逞一时之快,讨回公道,虽抒解了愤恨之情绪。随后便有恐怖的阴影笼罩身心,挥之不去。结怨扯不平,便是打在心底的死结,一样令人终生不安不乐。
生气之事大都因他人而起,随时随地都有事情令人生气,而且,生气时,不能像饥渴那样,吃过喝过便没事,往往不能发泄负面的情绪。若已抒解情绪,却有吃不完兜着走的后患。若人不善于处理生气的情绪,不能忍受侮辱,日子将很难过。
《法句经》中说:“要如大磐石般,不被八风吹动;即使遭到非难或赞美,也不能动摇自己的心志。” 意思就是要我们坚定不移,泰然自若。在佛教里,八风又名八法,此八风能煽动世间的爱憎之情,即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能不为八风所动的人,才是沉稳自若的人。
平常人一旦受到非难就恼羞成怒,受人赞美则沾沾自喜。其实,不论褒贬与否,别人之所以说你,至少说明他人对你很在意,因此无论是好是坏都要接受,而且要心存感谢。
总之,不论是非难或赞美,都不可受毁誉褒贬所左右,才是最理想的处世态度。
第69节:互欺与互信
从前,北印度有一木匠,技艺高超。擅长以木头做成各式人物。所做女郎,容貌艳丽,穿戴时尚,活动自如,并能斟茶递酒,招呼客人如真人无异,非常神奇。唯一不足之处就是不能说话。
当时,在南印度有一位画师,画技非常了得,所画人物,栩栩如生。有一次,来到北印度,木匠久闻此画家大名,意欲二位大师相聚一下。于是备好酒菜,请画师来家作客。又让自己所做的木女郎斟酒端菜。招呼十分周到。画师见此女郎,秀丽娇俏,心生爱恋。木匠看在眼里,故作不知。
酒酣饭饱,天色已晚。木匠便要回去自己卧室,临走时,故意将女郎留下,并对画师说U“留下女郎听你使唤,与你作伴吧。”客人听了非常高兴。等主人走后,画师见女郎伫立灯下,一脸娇羞益发可人。便叫她过来。但是女郎不吭声,没有动静。画师看她害羞,便上前用手拉她,这才发觉女郎是木头人,顿自觉得惭愧,心念口言说:“我真是个傻瓜,被这木匠愚弄了。”越想越气,要想办法报复。于是在面向门口的墙上,画了一幅自己的像,穿著完全与自己一样。并画了一条绳在颈上,像是上吊死去的样子。又画了一只苍蝇,叮在画中人的嘴上,画好象后,便躲在床底下睡了。
第二天早上,主人见画师久久未出,看见画师门户紧闭,叩门无有人应。透过门窗缝隙向内望去,赫然看到画师上吊,惊恐万分,马上撞开门户,用刀去割绳子。这时画师从虻鬃瓿隼矗相视大笑。画师说U“你用木头女郎骗我,我也画像来吓你,算是我们宾主各不相欠吧”。二人又说到世人你虞我诈,就和你我今天的作法没有差别。于是感慨世上虚伪无处不在,一齐出家修道去了。
据《杂譬喻经》卷八
真诚是人际交往的最基本要求,所有的人际交往的手段、技巧都应该建立在真诚交往的基础之上。尔虞我诈的欺骗和虚伪的敷衍都是对人际关系的亵渎。真诚不是写在脸上的,而是发自内心的,伪装出来的真诚比真正的欺骗更令人讨厌。
但是在有些人心目中,人世间是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充满尔虞我诈的机心与算计。对于他人,每个人都得在自己心中挖下一道壕堑。它既不相信“兼相爱”,更不承认人际之间有通过合作“交相利”的可能,因此无论何人,都不过是实现一己功利目的的工具而已。连道德伦理的绝对律令,也被当作一种争夺利害的巧妙手段。不仅仅是政治,整个社会人际间的关系,都被视为博弈论中你赢我就输的零和博弈。用曹操的话说,就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没有任何中道可走。谋略的泛化是一种社会之癌。它的扩散毒化着生活世界的氛围,使正常的公共秩序无法形成。文明社会的规则,要想在这种谋略氛围中建立,将如沙上建塔,顷刻倒塌。
我们小的时候,总觉得这个世界无限美好,对人性善良没有一点的怀疑。随着时间前行的脚步,渐渐地我们长大了,接触到大自然以外的人为世界之后,才开始感觉人世间不再是那么的宁静平和。直到工作后才体会到人间的冷暖、世态的炎凉。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人之后才发觉,这是一个容易使人迷失的世界。为了自保我们不得不学会了越来越多的人情世故和社交手段,越来越多的人际交往使我们对人生的乐趣越来越感到茫然。其实人世生涯中的一切苦恼都是由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造成的。在这个人为的世界中,由于争权夺利而扭曲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重视荣利的社会已经无力维护人与人之间的那份纯情。而使人们在嫉妒或戒备与敌意中互相利用、互相争夺中苦苦挣扎。
这样一心计较人我之间的利害、得失,胜则生怨,负则自鄙,由此生出一切迷惑烦恼,是很难和平相处的,唯有去除胜负心,泯灭分别识,才能无争自安,也才能证入虚空如实的法界。由于彼此的互相计较、争斗,就造成了种种爱憎。爱的时候,就爱得缠绵热烈,恨起来也彻底恨得天地殊隔。太爱的人,爱得一分一秒也不能分离,稍一分开,就有了“爱别离”的痛苦;而对于不喜欢的人,一旦冤家路窄碰头了,就有“怨憎会”的苦。所谓“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就正是人我关系张弛的现象,人我之间的种种不和谐,都是因为没有发扬慈悲心,没有把别人看成跟我一样,没有把众生看成同胞手足,反而你我互相猜忌乖隔,尔虞我诈、我虞尔狡的,自然容易生出一切是非、纠纷、烦恼。
其实,你我之间是没有界限和鸿沟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第70节:从众还是自我
从前有一个国家,时常会下恶雨,雨水会下在江里、河里、湖里、井里、城里、池里,任何人喝到它,就会狂醉七日,七日之后才会清醒过来。
当时,那个国家的国王是位非常有智慧的明君,他能在风起云涌时,就知道恶雨马上就要下来了,立刻将水井盖好不让恶雨污染井水。可是全国百姓与满朝文武大臣,对恶雨之来,既无先见之明,又无防范之智,所以都未能幸免的饮用了受到恶雨污染的水,于是举国皆醉,群臣都发了狂,他们脱衣裸体,泥土涂面,言行癫狂,举止错乱,以黑为白,以恶为善,只有国王因预先防范得宜,没有饮用被恶雨污染的水,所以能够保持清醒,他依照平常一样穿国王应穿的龙袍,戴国王应戴的王冠,一如往常坐在王座上,面见群臣。上朝面君的群臣不知道自己已经发狂了,看见国王衣冠整齐,端坐王座,反而认为国王发狂了,于是众议纷纷,认为此事非同小可,应对国王有所处治。国正见状,内心暗自害怕,唯恐怕群臣造反,便对群臣说:〃我有良药医治我的病,请你们稍候,我进去服药,很快就出来。〃话一说完,国王转身进入宫内,脱去所穿的衣服,以泥土涂面,打扮成和群臣一模一样,然后出来和群匠见面。群臣看见国王的模样,无不欢喜雀跃,以为国王的病治愈了,国王不再癫狂了。
七天之后,群臣都清醒过来了,看了自己的打扮穿着,都感到非常惭愧,于是赶紧净身洗面,穿戴整齐,上朝面君。此时国王装扮如故,仍然赤裸泥面,斜坐王位,诸臣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