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庄不周作品集(共计3部小说)-第3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隐蕃告辞之后,周鲂从屏风后走了出来,坐在隐蕃刚才的席上。陈表道:“如何?”
“大伪似真,大真似伪,急切之间,谁又能分得清?”周鲂淡淡的说道:“不过,刚才听他谈吐,这人倒是有点真才实学的。如果魏霸真能用他,对我们未必是件好事?”
“你想杀他?”陈表端起案上的杯子,浅浅的呷了一口酒,目光从杯沿上瞥了周鲂一眼。
周鲂打量了陈表片刻,无奈的笑了。今天陈表试探隐蕃,就是他的主意。作为一个精通用间的人,他对隐蕃的身份非常关注,这才要求陈表配合一下。他当然也知道,陈表虽然领兵作战也用间,但从心底里对他这种重视用间的人是不怎么看得上眼的。而隐蕃坦诚以待,也让他之前的猜测显得有些空穴来风,疑神疑鬼,说得更难听一点,是将己推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周鲂沉默了片刻,不紧不慢的说道:“将军,你想必知道,魏霸在合浦组建船厂的事吧?”
陈表不以为然的点点头。正如他刚才对隐蕃说的,他对魏霸非常关注,不敢有丝毫大意。魏霸在合浦和交阯筹建船厂的事,他早就知道了。不过魏霸要建的是商船,不是战船,这一点他更清楚。当然了,能造商船,就随时能造战船,魏霸建船厂是一个大动作,他要加以重视是理所当然的。只是这件事,他根本不需要周鲂来提醒他。
周鲂也不着急,慢悠悠的跟了一句:“那将军知道他造的船能经多大的风浪吗?”
陈表一愣,随即坐稳了身子,眉头也拧了起来。“魏霸在造能抗大风浪的船?”
周鲂点了点头,终于露出了笑容。“魏霸精通机械之术,这一点世人皆知,将军必然也不陌生。魏霸改造的战船能挡矢石,这一点我大吴上下,同样是无人不晓,将军自然也是心知肚明。可是,对魏霸现在造的船能经受更大的风浪,恐怕就没几个人知道了。说实话,我也只是听到了一点风声,并不清楚他究竟做到了什么地步。可是我相信,虽然现在汉吴盟好,共分天下,但天无二曰,最终必有一战。我大吴以水师见长,为了能在战船上赶超蜀汉,大王花了不少心血。如果魏霸在交州不声不响的造出了更先进的战船,而我们却一无所知,到时候难免会遭遇司马懿在宛城的窘境。将军,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陈表的额头沁出了汗珠,他直勾勾的看着周鲂,心头涌过一阵惭愧。和周鲂比起来,他的目光的确不够长远,没有看到潜在的危机。如果魏霸直的造出了更能抗风浪的战船,到时候吴汉开战,这些新式战船肯定会给吴国带来意想不到的重大打击,而他的疏忽就是不可原谅的错误。
“多谢周君提醒。”陈表冷汗涔涔,躬身一拜。
“都是为国尽忠,何须言谢。将军谨慎,就算我不提醒,将军迟早也会想到的。”周鲂好整以暇的端起杯子,呷了一口酒,眉头微皱:“这个隐蕃为人谨慎,将军还是留心一些的好。从他刚才所说的来看,他虽然慎言军事,对我南海的民生风俗却非常关心。说他是游历以增广见闻,当然也不能说错,可是如果说他是为间,恐怕也未必就污蔑了他。凭他一个没有官职的书生,他哪来的那么多钱?魏霸真的大方到了这个地步?”
“喏。”陈表颌首道:“我会留心他。”
……
隐蕃出了太守府,上了马车,扶着车轼,面色平静。马车驶过街道,一路向客驿走去。经过一个路口的时候,他抬起手,整了整冠带,然后又放了下来,目不斜视的过去了。
路边,彭珩和陈茗互相看了一眼,转过身,不动声色的向另一条路走了过去。
。
。
。
第736章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李丰带着一匣上等合浦珠和交州特产赶回成都。饶是他昼夜兼程,到达成都的时候,也已经是四月初了。
李严在此之前就回了成都,南阳议功正在进行。诸葛亮不在,和李严对阵的是蒋琬、张裔,面对咄咄逼人的李严,他们坚持得非常艰难,甚至有些狼狈。
然而李严也不轻松,诸葛亮给他出了个大难题。
他取了南阳,诸葛亮取了陇右,两人功劳相当。按理说,有功就得赏,将士们好说,大多数人的军功赏赐都已经定了,现在定不下来的只有三个人:诸葛亮、李严和魏霸。
问题就在诸葛亮。诸葛亮是丞相,他的官职不可能再升,最多是调整爵位,增加一些食邑。李严还有空间,不仅爵位可以由都乡侯升为县侯,而且骠骑将军之上还有一个大将军的空位。大将军惯例是由外戚来做,可是非外戚做大将军也不是没有先例——远的有霍光,近的有袁绍——何况如果能当上大将军,李严也不吝惜一个女儿。
这可以说是李严的梦想。当上了大将军,他就可以真正的诸葛亮平起平坐,甚至可以压他一头。然而这一切都被诸葛亮轻飘飘的一句话给挡住了。
诸葛亮辞功。
诸葛亮在给天子的奏疏中详细列出了将士的功劳,却丝毫没有提及自己的功劳。他说,臣是丞相,理当为国分忧。况且这次北伐虽然建功,却拖了太长的时间,因为臣的无能,战事未能按照当初的战略构想进行,多消耗了大量的财赋,造成了当前的紧张局势。臣有过无功,请戴罪立功,等取了并州,恢复平原之后再行封赏。
这一句话,把李严所有的计划全打乱了。
他要和诸葛亮争锋,不仅是争权争利,还要争名。如果名声不好,他身边只剩下一帮附炎趋势之徒,正人君子对他敬而远之,那还有什么意思,他还怎么收拢人心,独揽大权?
人心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任何想在朝堂上有所作为的人都不能漠视之——不管你是真是假。如果你为了富贵连基本的脸面都不要了,你还能指望别人尊敬你?
诸葛亮立了大功,却不肯受封,反而主动承担了战事拖延的责任,还要将功折罪,再取并州以报效朝廷。这是何等高尚的品格?哪怕是李严明知诸葛亮这是要找借口留在关中不回来,也不得不在表面上承认诸葛亮这个姿态的确很高。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他急吼吼的要做大将军,两相比较,他岂不是成了急功好利的小人?
虽然他的确有些急功好利,可是现在他却不能做得这么明显。
至于魏霸,那就更简单了。他是立了大功,可是他同样犯了大错,自劾表都上了,瞒都瞒不住。诸葛亮不发表态度,李严暂时不想发表态度,自然就一直拖了下来。
听完了李丰交州之行的叙述,李严背着手,来回踱了好久。他明白了魏霸的意思,但是他不知道魏霸的话有几分真几分假。不管是战场上还是官场上,要判明对方说的是真还是假,不能单纯的听对方说了些什么,而是要从双方的利益出发,来分析对方的真实动机,从而判断他说的是真话还是推脱之辞。
李严知道,自己手上的筹码显然不足。魏霸让法邈转告他,他自有脱身之道,那他就不是魏霸必须依赖的对象,反而是魏霸要试探的目标了。
换句话说,帮这个忙,是出于李严自己的需要,对魏霸来说却并不重要。有你没你,我都能脱困,你要愿意帮忙,我欠你一个人情。你要不愿意帮忙,那也没关系。当然了,你以后要我帮忙,我也要考虑考虑。
问题在于魏霸没说他将怎么脱困,李严不知道他是故作姿态,还是真有把握。考虑到魏霸一向以来的手段,李严最终决定相信魏霸。换句话说,他不能冒和魏霸决裂的危险。
李严随即让人请来了蒋琬。蒋琬来了之后,李严把一封奏疏轻轻的推到蒋琬面前,皮笑肉不笑的说道:“公琰,战事结束已经几个月了,军功赏赐悬而未决,将士们可是等得急了。针对我们之间的几个分歧,我拟了一封奏疏,在送给陛下之前,想请你先看看。”
蒋琬警惕的看着李严,接过奏疏,看了起来。刚看了半页纸,他的眉头就轻轻一颤,脸色一变。他坚持着看完了,将奏疏放在案上,双目垂帘,双手握在腹前,静静的坐了很久。
李严从容的看着他,悠闲自在的喝着茶,欣赏着蒋琬的窘迫,像一只猫在玩弄惊慌失措,无路可逃的老鼠。
蒋琬的确有些惊慌失措,李严的计策太狠了。首先,他为魏霸叫屈,说魏霸之所以出此下策,用丞相的名义欺骗吴王孙权,是因为只有丞相才能让孙权信服,才能促使吴王出兵。只有吴王出兵,才能完成夺取南阳的战略目标。
这个罪名可大了。不仅说诸葛亮是权倾朝野的权臣,还和吴国之间有不可告人的来往。
蒋琬的额头出现了汗珠,如果李严把这封奏疏送上去,他没办法解释。他相信,诸葛亮大概也没办法解释清楚,因为最后的确是诸葛亮的书信让孙权决定出兵相助的。
而诸葛亮权倾朝野更不是什么秘密,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事实,李严这么说,不过是有意无意的拨了一下大家——特别是皇帝陛下——心里的那根刺罢了。蒋琬不敢保证,在如今诸葛亮不是一枝独大的时候,李严的挑拨会不会让陛下产生别的想法。诸葛亮再有积威,毕竟远离关中,对天子刘禅的影响多少有些减弱,李严却在成都,与陛下朝夕相处,随时可能影响天子。
蒋琬甚至不能分辩。李严既然这么郑重其事的让他看这封奏疏,就必然有充足的理由等着他。蒋琬有自知之明,知道辩论这种事向来不是他的专长。
……
一匹快马将李严拟定的封赏草案送到了关中,摆在了诸葛亮的面前。
诸葛亮既愤怒,又失望。这份草案透露了太多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大多都对他不利。最让他揪心的是魏霸、马谡和李严之间心照不宣的默契。李严的强势不仅是因为他的姓格,更是因为他背后有了坚实的盟友,所以他才能如此咄咄逼人。
姜维、杨仪强烈反对这份草案。如果依照这个草案执行,李严从此就能和诸葛亮平起平坐,而在军事上更有发言权。大将军统军事,比丞相统军事来得更名正言顺,这对丞相府来说无疑是釜底抽薪。杨仪建议诸葛亮立刻赶回成都去,他认为蒋琬和张裔都太软弱了,不是李严的对手。
诸葛亮拒绝了,他只是将草案上李严提议给他加九锡、剑履上殿等条款划去,然后原封不动的发了回去。
看着快骑离开,诸葛亮微眯着眼睛,嘴角噙着一丝冷笑。
……
骠骑将军府终于与丞相府达成了协议,确定了南阳战事和陇右战事的军功赏赐。
成都的蜀汉朝堂上飘浮了几个月的乌云终于随着天子嘉奖军功的诏书下达而散去,云开曰见,雪后初霁,让人赏心悦目,心情舒畅。
丞相诸葛亮北伐有功,增食邑千户,合前封共三千户。赐蜀锦五百匹,金五百,银千斤。
骠骑将军李严升任大将军,封新野侯,食邑两千八百户。赐蜀锦五百匹,金五百,银千斤。
镇东将军孟达升任卫将军,领南阳太守,封鄠侯,食邑一千户。赐蜀锦二百匹,金一百,银五百斤。
护军陈到升任护军将军,封都乡侯,食邑八百户。
……
这其中有两个人的封赏比较引人注意。一个是镇南将军魏霸,他的自劾表被公诸于众,写入朝廷发往州郡的邸报之中。天子加以严厉申斥后,又表示事急从权,从事实来看,他这么做对南阳战场的胜利有非常重要的帮助,而且丞相诸葛亮也认可了,所以将功赎罪,在官职上原封不动,也没有增加食邑,只是象征姓的赏赐了一些东西,真正实惠的封赏就是加了一个荆南督,持节督交州和荆州江南诸郡。
另一个就是原虎威中郎将赵统,在出征南阳的诸军中,他虽然官职不高,却别领一部作战,在汉吴之间起到了重要的联络作用,最后又生擒了司马昭这样的俘虏,所以天子格外开恩,连升**,升任征东将军,领武陵太守,镇守辰阳。
这些决定由李严和蒋琬在密室中商定,然后上报给天子,走了一个过场,很快就形成正式文书,发往四方。
除了大封军功之外,朝议上李严又提出了一个建议:基于两个战场的巨大消耗,以及刚刚入手的南阳、陇右都需要时间来消化,蜀汉要与民休息,养精蓄锐,以备再战,所以在原则上,在两三年之内保持克制,任何人没有把握的情况下不得擅自发动战事,以免增加百姓负担。
大家都清楚,李严的这个建议看似为百姓作想,实质是给诸葛亮套上了一个绳索。你要开战可以,但是要有把握,换句话说,要想益州再支援你钱粮开战,那是不可能了。
。
。
。
第737章英雄所见略同(上)
消息传到洛阳,被大臣们迁都的讨论吵得头晕脑胀的曹睿终于松了一口气。
宛城、昆阳意外迅速失守,不仅司马懿败得突然,就连曹睿寄予了厚望的张郃也败了,这个结果实在大出曹魏君臣的意料。昆阳失守之后,颍川、河南就曝露在汉吴联军的攻击之下。这次的危机比关羽北伐,包围樊城还要严重,迁都之议四起。
可是迁都又岂是那么容易的,虽说邺城的条件不比洛阳差,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也是曹魏政权的真正核心,可是将都城从洛阳迁回邺城,曹魏就不能再代表天下正统,对人心的影响是深远的,甚至有可能动摇魏国的根本,岂能轻易迁都。
就在曹睿左右为难的时候,秦朗等人放弃陇右,回到河东的消息传来,给了还在勉强支撑的曹睿一个更沉重的打击。虽然明知陇右在没有援军的情况下很难再坚守下去,听到这个消息,曹睿还是非常失落,一度卧床不起。在他看来,诸葛亮全取陇右之后,自然会攻击河东、并州,兵锋直指京畿,已经不是要不要迁都的问题,而是会不会亡国的问题。
收到蜀汉要暂时停止攻势的消息,得知蜀汉在近期内不会大举攻蜀,至少不会从南阳、关中两路同时出兵,曹睿终于松了一口气。
然而这只是代表暂时安全,并不代表危机真正化解。蜀汉筋疲力尽,李严和诸葛亮争权夺利,不得不放缓了攻魏的步伐,这只是魏国面临的困难之一。也许可以说是威胁最大的之一,却不可能是唯一。
至少,除了蜀汉之外,早已把冀州看成了自己地盘的吴国还没有死心,只是没有蜀汉的策应,孙权暂时力有不逮罢了。
除了这些外忧,曹睿还有内患。
人是一种奇怪的动物,不管外界的压力有多大,似乎都无法压制内讧。能够为了大局而暂时放下个人恩怨的人固然有,但不识大体,斤斤计较于自己那点个人利益的却更多。有时候,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损害大局的更不在少数。
自从失去关中,魏国连受重创,然而这并没有让那些争权夺利的人消停一点,相反随着战事的激烈而变得更加疯狂。
司马懿从宛城大败而归,引咎请辞,闭门思过。可惜,不管他的闭门思过是不是真的,至少他的追随者不打算让他从此淡出朝堂。关于南阳失守的责任争论,远在曹睿回到洛阳之前就开始了。
最开始的目标就是曹睿本人。有人认为南阳失守最直接的原因是南乡的失守,而南乡失守的责任人是曹宇和毋丘俭、郭立,这三个人一个是宗室,一个是天子的东宫旧臣,另一个是裙带关系骤贵的无能之辈,因此南乡失守的最直接原因就是天子用人不明,天子当然要为南阳的最后失守负主要责任。
这些话没有明说,但是意思已经很明白,只有把主要责任推到天子的头上,司马懿自然安然无恙。
开始这些指责还是比较隐晦的,后来随着张郃、秦朗等人先后失利,这些指责就更加激烈了。张郃还好一些,没人能质疑他的能力,可是秦朗却是不折不扣的天子近臣,他和曹宇一样,是和曹睿一起长大的玩伴,从小被武皇帝称为假子,他能够做官并指挥大军,和他的能力无关,只是因为他是天子近臣。
陇右失守的责任毫无疑问的应该由秦朗来承担,而郝昭、田豫等人反而没什么人注意。原因很简单,攻击秦朗就是直接指责天子,与秦朗丢失陇右相比,司马懿丢了南阳又算了得什么?
曹睿是个强势的皇帝,可惜在这种局势面前,他想强势也不能随心所欲了。他不得不考虑大开杀戒之后会不会自掘坟墓。
与武皇帝、文皇帝一样,他在防范世家的时候,又不得不依赖世家来管理国家。因为世家是人才的主要来源,没有世家的支持,他一个人是无法支撑整个朝廷的。
蜀汉暂缓攻魏,给曹睿争取到了一些时间,可是如果他不能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时间,那形势依然会恶化,甚至可能溃烂以至于不可收拾。
曹睿心急如焚,连续几天召集亲信议事,在遍询群臣之后,他不得不召闭门思过的司马懿入宫议事。
……
司马懿卧在床上,头上包着一块布,面容憔悴,眼窝深陷。
南阳之败对他的打击太大了,他的病一点做秀的成分也没有,确确实实是病了。司马昭在乱军之中失踪,简直是在他的心上挖去了一块肉,让他痛不欲生。和失去儿子相比,宛城的失守对他来说根本算不了什么。
虽然那一幕也够震撼的,可是他既然逃出来了,就一定能想出办法应付。儿子生死不明,凶多吉少,这才是让他真正心痛的。
不仅是他,他的夫人张春华同样也是怒不可遏。从他回到洛阳,走进家门的那一天起,张春华就没有一天不骂他,要他还她儿子。
司马懿有苦难言,不知道夫人是剽悍惯了,还是相信他足够强韧,在这时候不仅不安慰,居然还和他大吵大闹。如果不是了解夫人的强大,他几乎认为这是一个蛮不讲理的蠢妇人。
好在他知道自己的这个夫人一点也不蠢。事实上,骠骑将军失去了一个儿子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洛阳,为他博得了不少同情,无形中也减轻了他的责任。
现在,这位张夫人又给他帮了一个大忙。天子召他入宫的使者刚进门,就被张春华一顿哭诉轰出去了。张春华对使者说,这个老东西根本不是打仗的料,他连儿子都保不住,又怎么能给陛下出什么主意呢。请陛下不要相信他,还是另请高明吧。
张春华披头散发,一把鼻涕一把泪,连哭带骂,愣是把使者赶出了大门,没让他见到司马懿本人。
曹睿接到回报,只得亲自来到骠骑将军府。
皇帝陛下来了,张春华不敢再那么放肆,不过她虽然穿是规规矩矩,却没有放过为儿子叫屈的机会,在曹睿面前涕泪俱下,恳求天子不要再让司马懿上阵了,她可不想再损失一个儿子。
面对这个丧子的老妇人,贵为天子的曹睿也没什么招,只好安慰张春华说:夫人放心,我已经接到消息了,令郎司马昭没死,还活着呢,我马上就派人去把他赎回来。不过国家事重,还是请夫人把骠骑将军请出来吧。
听了这话,张春华不闹了。
司马懿看到曹睿时,非常尴尬,趴在地上,一声都不敢吭。曹睿也很尴尬,当初没听司马懿的上策,结果把自己陷入如此窘境,真不知道怎么解释才好。
两人沉默了良久,曹睿打破了尴尬:“司马公,世事至此,如何是好?”
司马懿呼哧呼哧的喘着气:“陛下,臣自逃归以来,闭门思过,一直在想这些事,略有所得,愿献丑与陛下,请陛下圣裁。”
“司马公请说。”见司马懿有办法,曹睿心里莫名的轻松了一些。不得不说,在文皇帝留给他的这些大臣中,司马懿虽然在武事上不是最善战的,但心思之缜密却首屈一指,就连大将军曹真也未必能考虑得比他全面周到。
“臣反复思理南阳的战事经过,想来想去,觉得关键还在魏霸一人。”
曹睿有些偏细的眉一挑,随即又恢复了平静,静静的看着司马懿。
“襄阳也罢,宛城也罢,包括后来的昆阳,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坚城不再可恃,蜀汉军的攻城技术已经超出了我们的认识范围。”司马懿说得很慢,仿佛每一个字都是深思熟虑过的,事实上,他的确也是深思熟虑,只不过不是现在而已。“陛下,李严五万人围襄阳,围一个月,三天破城。八万大军围宛城,作业十一天,两天破城。吴汉联军六万围昆阳,围城十三天,三天破城。陛下,这是从未有过的攻城速度啊。”
曹睿的眼神渐渐的紧了起来。
“可是,他们为什么能这么快的破城?”司马懿抬起头,看着曹睿,问道:“陛下有没有想到其中的关窍?”
“和魏霸有关?”曹睿不太敢肯定的说道。
“陛下圣明。”司马懿应声答道:“这几个战事合在一起看,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登城之前的远程攻击强度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期。宛城之战时,魏霸在宛城外集结了千余架霹雳车,一旦发射,箭石如雨,臣虽然做了大量的准备,依然没有还手之力,方圆两百步内,五千余士卒,三百多架霹雳车、五百多架连弩车,几乎毁于一旦。”
想起当时蜀汉军箭矢如雨,石弹如雹的攻城场面,虽然时隔数月,司马懿还是不由自主的打了个寒颤。曹睿却是大吃一惊,他只知道宛城、昆阳都以出人意料的速度失守了,但是究竟怎么失守的,他却没听人细说过。不论是司马懿还是张郃,都没有讲过这些细节,而他也被紧迫的局势逼得焦头烂额,根本没有时间去想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