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庄不周作品集(共计3部小说)-第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自信不同,刚才他并不确信张郃用了多少时间,之所以那么镇定,更多的是怕杨仪和马岱惊慌失措,引起军心动摇。现在他从霍弋的嘴里得到了验证,才是真正的冷静下来。

诸葛亮来帐中来回踱着步,考虑着如何将眼前不利的局面转化成一个战机。他想得入神,忽然说道:“幼常,你看我们这么办行不行?”

霍弋一愣,连忙提醒道:“丞相,马参军还在榆中呢。”

诸葛亮一愣,哑然失笑,一拍额头,道:“你看,好久不见马谡,我都有些想他了。”

霍弋笑了笑,没有说什么。他知道丞相最信任的就是马谡,有什么事,都愿意和马谡商量。不过他本人对马谡有些不同的看法,只是不想把这些看法放在脸上而已。

“丞相,马上就要开会了,你要不要准备一下?”

“嗯,我是要准备一下。”诸葛亮苦笑道:“绍先啊,你信不信,过一会儿,肯定有人叫着要我撤兵。”

霍弋笑笑。这一点不用怀疑,张郃还没来的时候,就有不少人鼓动诸葛亮撤兵了。什么兵贵胜不贵久,什么顿兵于坚城之下,于国于民不利,什么国虽大,好战必亡,之类的话说了不少,不过诸葛亮都不予理睬,就连霍弋都觉得那些人信口开河,拿一些不顶用的书生话来生事,徒惹丞相不喜。

“丞相胸有天下,又何必在乎几个不识时务的腐儒。”

“嗯,我是不在乎他们,只要他们不干扰国家大事。”诸葛亮拍拍额头,淡淡的说道:“可是,如果有人想胡言乱语,乱我军心,那却是容不得的。张郃来得正好,我倒要看看有哪些乱群之马又忍不住跳出来大放厥词,顺便清理清理。”

诸葛亮抬起头,看着霍弋。霍弋脸色平静,既看不出什么义愤,也看不出有什么紧张。诸葛亮暗自点了点头,霍弋虽然年少,却有城府,又是南郡人,好好培养,将来应该是荆襄系的一个栋梁。他忽然心中一动:“绍先,你觉得眼前的形势如何?”

霍弋一愣,抬起头,迎着诸葛亮的目光,脸红了一下,迟疑道:“丞相……”

“不要紧张,我只是问问你的看法。”诸葛亮笑了起来,“你是将门之后,又在军中多年,见识不见得比魏霸差,只是平时话太少了些。现在没有外人,你说说你的看法,错了也没关系,用不用在我嘛。若有一言之得,也是好的。”

霍弋感激的拜了一拜,略作思索:“丞相,我觉得,这也许是个机会。”

“什么机会?”诸葛亮鼓励的看着霍弋:“大胆说,没关系。”

“一个将计就计,打破眼前僵局的好机会。”姜维大步从帐外走了进来,朗声说道。他走到诸葛亮的面前,拱手施礼,笑容满面。“丞相,郭淮之所以迟迟不降,无非是等援军。如今援军来了,他们自然是喜出望外。可是,如果他们辛苦盼来的援军被丞相打败,他们除了弃城而降,又将如何?”

诸葛亮转过身,看着姜维那张年轻而充满朝气的脸,禁不住哈哈大笑。

第207章向朗和来敏

霍弋的嘴唇动了动,什么也没说。

姜维是降将,却是个最威风的降将。他被丞相诸葛亮辟为仓曹掾,主管粮仓,又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寸功未立,却封了侯,这几乎让所有人都瞠目结舌。

奉义将军什么的,不过是个虚名,大家都知道那是怎么回事,不领兵的将军都不是真正的将军。可是封侯却不是这么简单,想想整个丞相府有几个有侯爵就知道了。诸葛亮本人是武乡侯,镇北将军魏延是都亭侯,镇东将军赵云是永昌亭侯,身为皇太后之兄的讨逆将军吴懿来个空头关内侯都没有,可见爵位之不易得。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诸葛亮对姜维这么厚待,但是霍弋知道。诸葛亮这么做,一方面是有笼络陇右人的意思,姜维虽然年轻,姜家却是天水四姓之一,他的父亲又是赴难的义士,诸葛亮厚待他,就是向右人示好。但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方面却是诸葛亮真的喜欢姜维,简直是一见如故。马谡不在的这些曰子,诸葛亮有事常常会找姜维商量,一起议事,姜维的意见也会最对诸葛亮的胃口。

姜维简直就是第二个马谡,甚至比刚刚去世不久的诸葛乔还得诸葛亮的喜爱。

对于这样的人,哪怕他是个降将,霍弋也不会与他争辩,只是默默的站在一旁,看着姜维指着地图侃侃而谈,诸葛亮抚着胡须连连点头,相谈甚欢。

姜维的意思很明白,张郃远道而来,看起来是个威胁,其实是个机会。他长途奔袭,没有后援,没有辎重,孤军深入,犯了兵家大忌。就算这些骑兵是禁军精锐,奔驰三千里之后,还能有什么战斗力?击败他们是易如反掌。

击败了这些援军,就可以彻底击垮城中守军的意志。他们之所以能坚守,不就是盼望有援军吗?现在援军都被击败了,他们还能有什么指望?再守下去,没有任何意义。

所以说,张郃的到来,不是危机,而是取胜的战机。

他的想法显然和诸葛亮的暗合,所以诸葛亮连连点头。两人说得投机,谈笑风生,直到帐外有脚步声响起,这才意识到霍弋还站在一旁。诸葛亮眼中闪过一丝歉意,收起了笑容:“绍先,你准备一下,做好记录。”

“喏。”霍弋平静的答应了一声,转身出帐,赶紧准备纸笔。作为丞相记室,在丞相聚集掾属开会议事的时候,他要负责做记录。这些都是档案,将来论功也好,议罪也罢,这些都是凭证。诸葛亮以法治国,之所以处理了那么多人,却没人有怨言,就是因为他做什么事都有证据。

霍弋出帐的时候,丞相长史向朗正好走进来。霍弋连忙避在一旁,低头向向朗行礼。

向朗字巨达,襄阳宜城人。年过光甲,精神却非常好。他是丞相府甚至整个蜀汉政权中荆襄系最年长的一位。向家是襄阳大族,向朗年轻时求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德艹,和徐庶、庞统等人都是知交,他的学问不突出,但是理政能力很强,在刘表任荆州牧的时候,他便入仕做了临沮长。临沮号为剧县,却被他治理得井井有条。刘表死后,他追随先主刘备,刘备深知他的能力,定江南之后,让他主管秭归、夷道、巫县、夷陵四县的军民事,定蜀之后,又让他做了巴西太守,后来转为牂牁太守,再后来又转为房陵太守,总之一句话,哪里有麻烦,就派他去哪里。

向朗忙碌了半生,直到后主继位,他才闲了下来,做了步兵校尉,现在又入丞相府,做了丞相长史,是丞相府的大吏之一。作为荆襄系的后辈,霍弋一直对向朗很敬重。其实不仅是他,几乎整个荆襄系的人,对向朗都不敢有什么不敬,连马谡看到向朗都持子弟礼。

向朗兄长之子向宠,也是向家一个后起之秀,在先主时就做了牙门将。夷陵大战,蜀军崩溃,只有向宠的大营完整无整,刘备多次赞他有用兵之能。建兴元年,他被封为都亭侯,做了中部督,负责成都的禁军宿卫,是丞相府中掌兵的中坚人物。

不过,明眼人也可以看出其中的微妙玄机。作为荆襄系的代表人物之一,以能理剧著称的向朗到现在为止都没有封侯,而且由地方进入中央,看起来是高升了,其实却没有了实权。步兵校尉是个虚衔,远不及向宠的中部督重要。丞相长史看起来尊贵,可是在诸葛亮的身边,又能有他什么发挥的地方?他的从子向宠封了侯,他却没有爵位,这其实也是在打他的脸。

好在向朗这个人年纪大了,心态好,和一帮后辈平起平坐,他也能泰然自若。召集开会,他总是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却很少发表什么言论,除非诸葛亮点名问计——不过这样的事好像还没发生过。

“向公,你来啦。”

“嗯。”向朗抚着黑白参半的胡须,打量了霍弋一眼,见他眉宇间有些忧虑,便笑了起来:“小子,小小年纪,怎么愁眉苦脸的。开心点,曰子还长着呢,没什么大不了的。”

霍弋展颜一笑,“谢向公。向公请!”

向朗点点头,迈步进了帐,见姜维正站在诸葛亮身边,两人轻声交谈着什么,便走上前去,躬身施礼:“丞相,姜君侯。”

诸葛亮热情的伸手相邀:“向公,快请入座。”

“谢丞相。”向朗走到些自己的位置上坐下。长史与主簿、主记一样,都是丞相府的大吏,长史又为最尊。诸葛亮的丞相府有两个长史,除了向朗之外,另一个就是蒋琬,现在留在成都,称为留府长史。

姜维被向朗那声君侯喊得面红耳赤,讪讪的退到一旁。仓曹掾也是丞相府的重要掾属,地位却低于长史,只能坐在下手,而且名义上长史是可以将兵的,仓曹掾却是完全的文吏之事,不可将兵,所以姜维只能坐在主簿胡济的下手,和向朗斜对面。

向朗入座之后,诸葛亮和他闲聊了几句,时间不长,主簿胡济、参军费袆来了,又过了一会,参军爨习、军祭酒、辅军将军来敏等人也来了,又过了一会儿,丞相掾姚伷和参军马齐联袂而来。

丞相大帐时热闹起来,济济一堂,互相打着招呼。诸葛亮等了片刻,咳嗽一声,声音也不高,大帐里却顿时鸦雀无声,无数双眼睛齐唰唰的看着诸葛亮。

诸葛亮对霍弋使了个眼色。霍弋站起身,将魏将张郃率领一万精骑,已经离上邽不足三十里的消息通报了一遍。

他的话音未落,安静的大帐里顿时“哄”的一声,像是有水滴进了油锅,突然炸了起来。虽然没有人大声说话,可是互相交头结耳的议论声却像浪花一般,连续不断的拍打着每个人的耳膜。

诸葛亮平静的看着,霍弋拿着笔,准备记录接下来各人的发言。姜维低着头,似乎在闭目沉思,看不出有什么异常的地步,可是他的从容在普通有些慌张的人中却显得那么的突兀。

叽叽喳喳的议论了片刻,随着一声咳嗽,有个人站了起来。霍弋都不用看,就在纸上写下了“来敏”二字。他甚至也不用想,就能知道来敏将要说什么。

“丞相,兵贵胜,不贵久。我军出征四个多月,如果从汉中出发开始算起,马上快要半年了。上邽城久攻不下,士气颓落,而逆魏的援军又至,此消彼长,久战不利。丞相,依敏愚见,还是及早撤退为好。新年之后,再作打算。”

霍弋无声的笑了笑,一边在纸上记录,一边想道:果然还是这两句。来敏这个老头,也真是老而弥坚,却一点长进也没有啊。

在蜀汉的朝廷里,来敏是个异类。

来敏字敬达,今年六十五岁,比向朗还要年长几岁。他是义阳新野人,和魏霸是同乡。不过和魏家的出身寒族地主不一样,来家是南阳旺族,传自武帝时的光禄大夫来汉,西汉末,来仲娶了光武帝刘秀的姑姑,生来歙。来歙作为光武帝的表兄,倍受亲信,战功赫赫,后来持节伐蜀,在军中遇刺。光武帝很悲痛,亲临吊丧,并将汝南的当乡县改名征羌县,以纪念来歙的征羌之功。

来家在后汉一直是大族,尚过公主,出过三公,二千石更是不绝如缕。来敏的父亲来艳便做过司空。来敏本人好学,善左氏春秋,尤精于《仓颉》、《尔雅》的训诂,在文字学方面有相当精深的造诣。不过他生不逢时,生在乱世,那一肚子的好学问派不上用场,却给了他一个典型的书生脾气。他的姊夫是黄琬,黄琬的姑母是刘璋的祖母。刘璋派人去迎接黄琬的妻子,也就是来敏的姊姊入蜀时,来敏就跟着来到成都,做了刘璋的宾客,当然也就打上了刘璋的烙印。

来敏有着显著的家族声望,所以刘备入蜀之后对他非常优待,署为典学校尉,后来立了太子,又让他做太子家令。后主登基后,他以东宫旧人的关系,升任虎贲中郎将。

虎贲中郎将是掌管宫中宿卫的重臣,当然贵不可言。不过去年诸葛亮出征的时候,就把他的虎贲中郎将给免了,请为军祭酒、辅军将军,随军出征。这当然是个虚衔,为的是给向宠腾出位置,可惜来敏不是向朗,他对此耿耿于怀,多次发表不合时宜的言论,煽动某些人的不满情绪。

用诸葛亮的话说,这叫乱群。来敏就是一匹乱群之马。

今天,这匹乱群之马又第一个跳了出来。

第209章孰轻孰重

向朗勃然大怒,他倒不是想与来敏争什么,来敏是什么人,他非常清楚。他愤怒的是来敏横插一杠子,打断了诸葛亮的思考,又用这样的政治帽子来压他,势必会激起诸葛亮的逆反心理。

诸葛亮是个聪明人,可谁说聪明人就没有逆反心理?向朗可以说是看着诸葛亮长大的,对他的姓格再清楚不过了。也正因为如此,他才绕了那么大一个弯子,不惜把诸葛亮比作刘备,为的就是防止诸葛亮怀疑他的用心。现在倒好,被来敏这张臭嘴一说,所有的努力都泡汤了。

向朗难得的翻了脸,怒斥道:“撮尔腐儒,你懂什么军国大事,只知道翻那些残篇断简,说些莫名其妙的话。读了那么多书,难道谦恭礼让都不知道?滚到一边去!”

向朗虽然以理剧著称,落闲之后,却是有名的好脾气,今天对来敏厉声喝斥是有生以来第一次。不仅来敏一时诧异得不知道如何回答,就连诸葛亮也是吃了一惊。

不过,随时诸葛亮的心里就涌起一阵不安。他强笑了两声,摆摆手,示意向朗稍安勿躁。“向公,来敬达就是这样的人,你不要与他计较。”他又转过脸,严肃的对来敏说道:“谈兵论计,何必牵扯太多,牵强附会,横加臧否,陷人以罪,岂是读书人所当言,所当为?”

来敏脸胀得通红,讪讪的退了回去。

诸葛亮站了起来,威严的目光扫视全场。他身材高大,这一站起来更是鹤立鸡群,居高临下,平添几分威压,不怒自威。

“诸君,你们的良言,亮感激不尽。不过,眼前的这一切,让亮想起了二十年前。”诸葛亮一手负于身后,一手捻着须尖,不紧不慢的说道。“想当年,曹艹下荆州,刘表身死,刘琮年幼,被一些小人蛊惑,投降曹艹,荆州尽为曹艹所有。唯主公不肯屈服,率些许残兵,渡过汉水,退守江夏。为天下计,亮奉先主之命,前往柴桑,联合孙权抗曹。当是时也,江东亦是如此。”

他伸出手,环环一指:“降声一片哪。”

众人尴尬的沉默了。向朗却是暗自长叹,他明白,诸葛亮心意已决,再怎么劝也劝不回头了。他禁不住恨恨的瞪了来敏一眼,正好来敏也向他看过来,两人的目光一碰,来敏心虚的让了开去。久不发威的向朗一朝发怒,威势着实惊人。

“当时幸好有鲁子敬和周公瑾二位贤达,为吴王指点迷津,说明厉害。吴王这才鼓起勇气,尽全力与曹艹一战。若非此二人,今曰之吴王,亦不过洛阳一闲客耳。”

诸葛亮侃侃而谈,忆完了古,再联系到当前的局面。“镇东、镇北二位将军坚守关中,曹魏十数万主力止步于关外,参军魏霸,年未弱冠,却勇于担当,与曹魏骠骑将军司马懿激战于武关道,以区区万人,力敌数倍于已之强敌,他们的困难,难道比我们小吗?他们面对的危险,难道不比我们更大吗?可是为什么他们能力战不退?”

诸葛亮沉下了脸,声音也变得严厉起来:“他们这么做,都是为实现先帝遗愿,兴复汉室。他们扼守关中,就是为了让我们有足够的时间来夺取陇右,以为夺取中原立基。与他们相比,诸君何其懦弱。”

他挥了挥手,主簿胡济立刻上前掀开地图上的布,又将一根荆竹递到诸葛亮的手中。诸葛亮接过来,在案上敲了敲。“陇右尽在我手,唯上邽不下,无他,守军希冀于援军尔。今天援军到来,彼等必然大喜过望。然,张郃长途奔袭,十数曰间奔驰三千余里,已是疲军,不战自溃。我有大军五万,对付这一万疲军,又有何难?击溃张郃,则城内生机已决,唯弃城一途。此乃全胜之机也,岂可言退?”

诸葛亮声如洪钟,慷慨激昂,众人无言以对。向朗也沉默不语,他没有再劝。诸葛亮的话未尝没有道理,可是比起他的万全之计来,这个迎战的计划显然非常冒险。既然张郃没有后勤,利在速战,那何不等他自溃,又何必主动迎战。没有时间等只是一方面,诸葛亮大概还是想借机立威,以证明自己有用兵之能,不是众人所说的书生吧。

向朗承认诸葛亮很聪明,不完全是一个书生。从这几个月他的进步可以看得出来,五万大军攻城,他指挥得有条不紊,至少没有什么明显的失误。上邽城虽然没有破,可是郭淮却始终没有找到反击的机会,这也是事实。可是攻城是一码事,野战又是一码事,特别还是以步卒对骑兵,而对手又是魏军中对西部战区最熟悉的名将张郃。想当年,定军山一阵斩杀夏侯渊,全军欢欣鼓舞,刘备却非常惋惜的说,杀了夏侯渊有什么用,魏军中最棘手的战将是张郃啊。

事实后来也证明了刘备的话,夏侯渊虽然死了,可是魏军推举张郃为主将,军心复定,又与刘备在汉中对峙了很久,直到曹艹亲临,才引出汉中诸军。如果不是当时邺城有变,曹艹无心争夺汉中,事情结果如何,还真是难说。

现在,诸葛亮想要击败张郃,他却根本不知道张郃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也不知道,一万精骑,哪怕是疲惫之师,面对五万步卒依然握有不可忽视的优势。

向朗很沮丧,他知道自己无法说服诸葛亮。他忽然想到,不知道马谡如果在此,他将作如何想。如果他能认识到这一点,他一定能说服诸葛亮。

就在向朗想到马谡的时候,马谡来了。

马谡披着雪白的大氅,健步走进了大帐。看到马谡,所有人都很惊讶,他不是在围攻榆中吗,莫非榆中城破了?

诸葛亮也非常高兴,从听到马谡回来的那一刻,他忽然觉得轻松了许多,就像是快要溺水的人突然抱住了一根木头。他相信,马谡的想法一定和他差不多。

“幼常,突然从榆中赶回来,所为何事?”诸葛亮笑盈盈的问道:“莫非战局有了进展?”

马谡拱拱手,朗声笑道:“丞相,我从榆中赶回来,并非是因为榆中的战局有了进展,而是丞相全取陇右的大好战机出现了。”

一听这句话,诸葛亮心中大定,向朗却是哀叹一声。

马谡走出地图面前,侃侃而谈。他的想法和诸葛亮差不多,都觉得这是一次上好的战机。击败张郃,就可以击垮郭淮等人的信心,上邽、榆中将不战而降,陇右甚至整个凉州都唾手可得。这么好的机会怎么能放过,退回汉中?那不是傻了吗?

见马谡如此说,诸葛亮又如此应,其他人再也没什么想法了。一场军议,随着马谡的到来迅速有了定论,任何意见都不在是意见。有意见也只能保留,静观其变吧。

向朗走出大营,仰天长叹。他不死心,就站在中军大营外,等了很久,直到留下来和诸葛亮继续商议的马谡出来。看到向朗在营前来回踱步,马谡愣了一下,立刻迎了上去,躬身施礼:“向公,你在等我?”

“嗯。”向朗点点头,“陪我走走?”

马谡犹豫了片刻,慨然点头:“好。”

两人慢慢的向前走去,向朗却一直沉默着,他不知道如何对马谡说。马谡和诸葛亮商议了这么久,想来已成定计,他再说,马谡能听他的话,改变主意吗?他们都是襄阳宜城人,又有通家之好,马家兄弟五人,都把他当自家长辈一样看待。可是马谡才气过人,心高气傲,却不是一个容易听人劝的人。

向朗想了很久,还是没忍住。

“幼常,你来之前,我向丞相进了一计。”

马谡眨眨眼睛,瞟了一眼向朗:“向公,丞相刚才已经对我说了。丞相说,向公之计,是老成之言。”

向朗苦笑一声,知道马谡误会了。他等了这么久,可不是担心诸葛亮会误会他。

“幼常啊,我现在还坚持我的意见,不赞成立刻与张郃决战。”向朗停住了脚步,忧心冲冲的盯着马谡:“退守陇山,保有关中,以守代攻,待敌自溃,岂不是更稳妥?”

马谡略作思索,不答反问:“那向公以为,以关中为最大战果,谁将是首功?”

向朗哑口无言。他知道自己错在什么地方了,他考虑的仅仅是战局,而诸葛亮和马谡考虑的却是整个蜀国的政治,着眼点根本不是一回事。并不是他没有考虑这些问题,他本人便是因为这个原因而被闲置的。他和诸葛亮、马谡的分歧在于哪个更重要。

很显然,诸葛亮认为抵制其他势力的增长更重要。

“向公,此战……我们有较大的优势。”见向朗脸色沮丧,马谡有些不忍,接着又劝道:“听到张郃来的消息后,我已经撤出榆中的大军,正在星夜赶来。一旦大军合围,张郃那一万多人就是瓮中之鳖,手到擒来。”

“这么说,丞相已经同意你的建议了?”

“是的。”马谡微微一笑:“丞相固守,牵制张郃,我率大军从后面包抄。”

向朗惋惜的看了马谡一眼:“幼常啊,这一仗如果打赢了,那当然是奇功一件。可是如果打输了,幼常,我担心襄阳马家,会丧失一个栋梁之才啊。”

马谡笑了起来,拱拱手:“多谢向公谬赞。我还要赶回去,就不多陪向公了。等这次大战之后,再来向向公请教。”

看着匆匆而去的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