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不容青史尽成灰-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位,中国农村的基本行政结构,就是从此而确立下来的。

  而在秦帝国的中央集权中,其中更有创举的一项,就是秦帝国的户口制度。

  秦帝国的户口制度,是在公元前375年的时候,由秦献公建立的,这个制度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告监”,即逮捕逃亡的通缉犯。这个制度的采用,标志着中国开始有了正式的户口登记制度,但是那时候的户口登记还比较粗糙,秦帝国户口制度的真正细化,是从商鞅变法开始的,商鞅规定老百姓出生后无论男女,都要被列入户籍,死后注销。这么做的目的,一是为了方便管理国家的老百姓,二也是为了能够实施“连坐法”,即还是与严刑峻法有关,但比较重要的进步意义是,中国老百姓从此开始有了自己的身份。

  【二】

  和秦帝国行政体系相关的,就是秦帝国的中央官僚机构。

  秦帝国的中央官僚机构,世人一直称之为“三公九卿”,实际上秦帝国的官僚机构,远远比三公九卿要复杂,确切地说,其特点就是官职越来越多,权力越来越小,分权越来越多,中央对官员的控制能力越来越强。

  秦帝国的官职,以丞相为最尊贵。在战国时期,秦帝国的丞相,往往被称为“相邦”,按照《汉书》的记载,丞相的主要职责就是帮助天子“助理万机”,可以说是百官之首。但是对于秦帝国这样一个君权至上的国家来说,做丞相就很尴尬。领导用着你干活,还不想让你掌权,结果就是丞相的权力越来越小。

  在中国,丞相其实是封建制度国家的专利。在奴隶制时代,中国是没有丞相的,因为当时中国官场的官职关系,主要就是世袭贵族之间的等级关系,他们的官职排列,是以分封制为基础的,而到了封建社会,封建皇帝选择官员,不再以身份的高贵程度,而是以能力的高低程度。作为封建化改革最彻底的战国国家,秦国的丞相出现得比较晚,当年主持商鞅变法的商鞅,秦孝公在世的时候恩宠无比,但是他自己一辈子都没有做过丞相,大多做过“左庶长”、“大良造”之类的官职。秦国开始有丞相,是在秦武王在位的时候,之所以出现的这么晚,主要是由于秦国历代帝王,大多希望能够建立一个个人君权独大的政治体制,但是随着秦朝统治区域的扩大,国君个人的力量已经越发应付不过来,所以就需要提高丞相的权力,吕不韦当权时期,是秦国丞相最幸福的时候,那时候的秦国秦庄襄王在位,是秦国历史少有的一个贪图享乐的帝王,国家大事大多交付吕不韦,造成的恶劣影响就是,后来秦王嬴政登基的时候,甚至国家大权一度都被吕不韦把持。嬴政不像他的父亲那样懒惰,从他亲自掌权开始,削夺丞相权力就成了一种国策,比如原先丞相可以拥有的统兵权,就被分给了掌握兵事的太尉,地方上的兵权,也被委任的尉负责。但对于丞相,仅仅限制是不够的,嬴政的另一个手法,就是设立御史大夫,表面看是附属丞相工作,其实就是查禁不法,整顿贪污,用官职比丞相低的御史来监督丞相,这种以小制大的思路,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发明的,而后的汉武帝大一统时期,这一条被做得更加彻底。不但各地有御史,全国各地还划分成了13道御史,大一统的程度,比起秦国来都更加深化。

  【三】

  秦朝对于中国大一统政治的另一个贡献,就是确立了官员的任免选拔体制。

  自从商鞅废除了中国延续几百年的世卿世禄制之后,秦朝很快就有了系统的官员任免制度,并且形成法律。早在战国时期,秦国的官吏就必须通过国家正式委派后才能任职,如果没有任命而敢先行使职权,或者是受到私人派遣来任职,都将会依法治罪。甚至秦朝的有些法律规定的近乎苛刻,比如官员到异地为官的时候,不能带自己的随从,这是为了防止官员形成个人的势力,春秋时代那种卿大夫与士的关系,从此开始成为历史的名词了。

  秦朝的官员选拔条件,当时主要包括三条。第一是必须要有一定财产,穷人不能当官,这一点,韩信就受害很深。第二是必须要认识字,懂得法律。第三就是年龄必须要在17岁以上,这是在秦朝当官的三条“硬标准”。而且,秦帝国也建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员考核制度,用来考核官员,这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又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创举。而一旦官员不称职或者考核不合格,就要被废官或者除官,这两种处罚的性质不一样,如果一个官员被废,意味着他将这辈子无缘做官,如果这个官员被除,也就说明他还是有希望再次做官的。当然,在官员的选拔体制上,秦帝国并不系统,官员的来源五花八门,这也是他们后来行政混乱,国家陷入内战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果我们看看西汉的历史,或许就不难发现秦帝国“大一统”的重要性。代秦朝而起的西汉,对于秦帝国的大一统政策,采取了大力吸收的做法,其主要官职和管理制度,都是在秦朝的基础上进行政策上的微调。虽然秦朝仅仅经过了二世就灭亡了,但是中国中央集权国家的地基,他们已经打下来了。


  第二十七章 真实的墨子和“墨家”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时期,各种学说蜂拥,相互争锋不断,文化英杰和思想巨匠辈出,他们中的许多人,今天依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流光溢彩的名字朗朗上口。孔子、孟子、老子、韩非子,他们的学说虽然各不相同,但他们的思想,却无一例外地影响到了后面中国社会的变迁发展。相比之下,这时期与他们齐名的一个人,在后人的眼里,更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墨子。

  但凡是介绍历史名人,总要在他的前面加个身份,比如能当官的,那是政治家,能打仗的,那是军事家,文学才华高的,那是文学家,有科学发明的,是科学家,轮到墨子身上,却犯了难,因为他实在是个通才,在那个时代里,他似乎什么都是。

  墨子,名翟,春秋战国之交的鲁国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代的英杰之一,在哲学、科学、文化、艺术等各方面,都贡献了自己独特的成就。春秋战国时代,他的学说和儒家学说一起,是知名度最高的两个学派,又叫显学。

  【一】

  墨子的身份,直到今天依然蒙着神秘的面纱,有关他的种种情况,史学界还存在着很多争议。

  司马迁的《史记》说他是宋国人,这个说法曾一度得到认可。清朝人毕沉又说他是楚国人,甚至有印度学者也来凑热闹,考证说墨子是印度人,原因是根据史料记录,墨子长的很黑,所以不一定是中国人,反倒有可能是从印度来的“外宾”。但所有的争议,都否认不了一个事实,这是一个伟大的人。

  墨子所创立的学派,就是战国时期的“墨家”学派。这个学派的主要思想,就是“兼爱”、“非攻”,其信徒主要来自当时的中小地主、手工业者、城市平民和自耕农,在诸子百家之中,算是一个相对草根的阶层。

  但墨子的核心门徒们,虽然多是草根,却很精英。墨家一派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在自然科学上的独特造谐。墨家学派的门徒们,都有着丰富的知识和卓越的科研能力,他们熟悉手工技术,拥有一定的科学理论知识,甚至会制造各类精巧器械。墨子的思想内容,主要还是当时普通市民阶层以及手工业者的愿望,他们主张这个社会要兼爱,即互相帮助;非攻,即消除战争;节用,即反对浪费;非乐,即反对音乐;非命,即尊重生命。这些思想,普遍代表了当时饱受战乱们的小人物的愿望,列国争霸旷日持久,老百姓灾难深重,没有人愿意打仗,所以要“非攻”,乱世之下,需要相互扶持帮助,所以要“兼爱”,老百姓生活困顿,贵族却享受着奢侈的生活,这是很不道德的行为,所以要“节用”,音乐是罪恶的,是弭乱人心智的,所以不能听,要非“乐”。在春秋战国的早期,墨子的思想一度非常流行,甚至被看做和儒家思想齐名的学说流派。

  至于墨子本人,则是一个更加神秘的人,今天关于他的姓名、故里等问题,争论非常多。在正史中能查到的他的故事,最著名的当属“墨子破云梯”的典故了,当他知道楚国准备攻打宋国时,虽然此事和自己无关,依然不远万里跑到了楚国,阻止楚国发动战争。这时候的楚国志得意满,又有当时第一能工巧匠鲁班的帮助,鲁班当时为楚国设置了一种云梯,比一般的耧车要高,可以直接搭进城墙里,在劝说无效下,墨子提出现场和鲁班比试,两个人拿了个腰带做演示,使出平生所学来斗法,结果鲁班输了,这场本来铁板钉钉的战争,就这样搁浅了,宋国老百姓也得以继续享受一段和平的时光。

  从这个真实而简单的小故事里,我们却不难看出墨子这位宗师的主要素质,这是一个坚韧、勇敢、临危不惧,且富有胸怀天下的责任心的人。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性格,他才能够创造出这般独特的学说。

  墨子一生的行动,各类史料记录比较杂乱,他曾经做过官,也曾经为士大夫甚至国君上课,但是他大多数的精力,都投入到了传道、讲学、收徒之中。他的主要活动方式,就是开班上课,教授学生们自己的学说以及各种知识,每当有地方发生战争的时候,他就主动出面,带领学生们去制止战争。他过的生活,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布道者的生活。

  【二】

  而墨子人生里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长期和儒家思想的辩论。

  作为战国时代两大“显学”之一,墨家和儒家之间的分歧是明显的。两家治家最大的分歧,一是关于“天命”问题,墨家学说认为应该非命,不能相信命运,要相信自己的努力。儒家却主张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只是小分歧,更大的分歧是墨家主张尚贤,即由老百姓自由地选择他们心中的“贤”。墨子甚至大胆地主张,即使是诸侯国的国君,也应该由老百姓组织,通过选举来产生,诸侯国的各类官员,更应该让老百姓来投票选举,从国君到官员,他们应该主动地为老百姓负责,因为他们是老百姓选举出来的。在这一点上墨家与儒家之间的分歧是严重的,比起儒家倡导的君主绝对权威,墨家的思想更加大胆。

  而比起墨子所倡导的十大思想,墨子在哲学上的思想也同样大胆,在哲学上,墨子主张“三表”,即在认识事物时,要通过事物的“三表”。所谓的表,就是判断事物的标准,墨子认定的标准包括三样,第一是历代帝王的统治经验;第二是老百姓的感觉;第三是是否符合老百姓的根本利益。在认识事物的原则上,墨子更加注重感性的感觉以及直接的经验,这应该和他个人出身平民有关系,他的十大思想,也正是在三表的基础上产生的。同样因为他平民的出身,生活中的墨子,是一个绝对的苦行僧人物,他生活简朴,穿粗布草鞋,游走于列国之间。

  墨子的思想主张里,有许多都是有进步意义的。比如他主张以老百姓的利益为准,主张要从直接经验上得到判断事物的依据,这些在中国哲学史上都是有着划时代意义的。他的十大思想里,虽然也有幻想鬼神的内容,但要求由老百姓选举国君和官员的思想,可称是中国最早期的民选思想。但是墨子同时又主张,学生对老师要无条件地服从,人民对于上级也要无条件地服从,这是他的局限性所在,但是在奴隶社会即将崩溃的时期,他有这样超前的思想,是非常不容易的。

  在成为一个思想家、哲学家的同时,墨子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其科学成就,不但在当时的诸子百家中无人出其右,更远远地领先于当时的世界。

  墨子科学思想的内容,包括了今天数学、物理、机械制造等各个方面。他是一个既具有理论归纳分析能力,又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学者。在宇宙论上,墨子提出了“宇宙运动论”的观点,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在运动变化的。他认为宇宙是一个连续的整体,个体都是从这个整体中分离出来的。对世界的本原问题,墨子的说法也和道家维新思想针锋相对,他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这是两千多年前极其难得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在数学方面,墨子是第一个把数学当成一种理论的人,墨子在自己的著作里,系统地阐述了十进制,并且对于数学中的正方形、三角形、开平方等理论问题进行了系统地理论阐述,尤其是他对于三角形的理论阐述,和古希腊科学家欧几里得一模一样。物理方面,墨子是人类第一个发现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学者,更做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小孔成像实验。在早于阿基米德200年的时候,他就已经发现了杠杆原理,我们总把杠杆原理叫做“阿基米德定理”,其实从版权角度讲,阿基米德确实“侵权”了。

  墨子并不仅仅是个科学理论家,他在当时中国最出名的,就是他的机械制造造诣。在机械制造方面,他的名望甚至要强于当时的第一巧匠鲁班,两人当时为了宋国的问题斗了半天法,最后还是以墨子的胜利而告终。

  墨子的机械制造成果,包括上了发条可以扑腾翅膀的木头鸟,还有一次能载重30石重量的马车。而一直主张兼爱、非攻的他,几乎熟悉一切兵器的制造,在他的著作《墨经》中,对于攻城武器、守城武器、弩,都有制造方法上的详细阐述。

  【三】

  一生建树颇多的墨子,注定是不幸的,因为他的学说,是不会被统治者接受的学说。

  墨子的核心思想,是兼爱、非攻、尚贤,其中尚贤这一条,是封建统治者所最厌恶的。皇帝说到底就是独裁者,有哪个独裁者愿意让老百姓来主宰自己的命运,又有哪个官员愿意让老百姓来左右自己的前程?至于所谓的兼爱、非攻,这更笑话了,春秋战国就是要打仗的,你让我非攻,人家要是攻击我,那我该怎么办?

  所以比起法家、儒家等各路学说,无论生前身后,墨家都注定是不会被接受的。墨子一生里大部分时光,都投入到为了制止战争的奔波中,但除了有限的几次成功外,他大部分的行动都归于失败。有哪一个统治者,愿意为了一个人的简单愿望,去改变自己争天下的既定战略呢?有谁会认真地弯下腰来,去聆听墨子的梦想呢?兼爱,笑话,春秋战国本身就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能活下来的,不是能兼爱的,而是最残忍的,至于非攻,难道要等着人家来攻我吗?

  而墨子所建立的学派,叫做“墨家”,在战国的历史上,这是一个非常神奇的组织。墨家的主要宗旨,就是“以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特别是在战国时期的各类战争中,他们都以扶持弱小为己任,经过不避死亡的危险,在强敌压境的情况下挺身而出,担负起保卫城市,维护和平的重任,哪怕是与他们不相关的人,为了心中的理想,他们也愿意用生命去捍卫。这是一个有着严密的组织,崇高的理想,舍生忘死的奉献精神的团队。在统治者不可能接受墨子理想的情形下,散落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们,孜孜不倦地开始了墨家的传道。

  但墨家在战国时期的兴隆,随着战国的结束也日益衰微。晚期的墨家分为两支,一支以科学研究为主,包括物理、光学等方面的研究,另一支则成了社会上游侠群体的一部分,在汉武帝刘彻独尊儒术的时代,墨家遭到了残酷的打压,最终,隐没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尘烟之中。


  第二十八章 百家争鸣的另类——农家

  比起战国时期风光一时的墨家来,另一支被遗忘的学派农家,在战国百家争鸣时代,也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农家的主要思想,在今天大部分已经失传,主要是因为秦始皇焚书坑儒,农家的经典著作大部分都被焚烧了。但从现在留存下来的资料看,农家的基本思想,就是农业平等,即要求统治者要和农民一起劳动,一起分配劳动果实,反对统治者对农民的过分压迫。农家的另一个贡献是在农业科学上,他们对农业生产的研究,特别是提高农田产量、改进农耕技术方面的研究,对于中国农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

  而这个学派的来源,在当时就众说纷纭,由于诸多有关资料的被焚毁,农家学派的身份、源起,至今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比较流行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农家学派的成员,是上古时代神农氏的后裔,另一种说法,是古代周族后谡氏的后裔。而事实上,农家在战国时代的勃兴,正是战国时代自耕农群体增加,传统井田制制度瓦解的表现。农家的许多成员,本身就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人,他们与农民阶层之间的关系,可谓血脉相连。

  【一】

  说到农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最有名的就是许行。

  和墨子一样,许行也是一个非常神秘的人。按照有关资料的记载,他是楚国人,应该是生活在楚宣王至楚怀王在位的时期,和儒家学派的大儒孟子是同时代人,对于许行最详细的记录,也正是出自孟子的《孟子·滕文公》。

  许行人生里最主要的活动,就是带领着弟子们在江汉平原上开荒种地。他的主张是“贤者与民并耕而食”,也就是说,即使是国君,也应该和老百姓一起劳动,一起吃饭。像地主们那样凭借着租税过日子,是一种可耻的不劳而获。孟子去腾国宣传儒家学说时,正好看到许行带领弟子们来拜见滕文公。他请求滕文公给他一块土地做试验田,他在这里劳动示范,并且希望滕文公能参加他们的劳动,滕文公答应了他的请求,给予了他一块土地。此后,许行带领着弟子们,在滕国辛勤劳动,很快获得了非常好的收成,他们的所作所为,也因此引起了许多学问家的关注,其中也包括儒家学派的宗师孟子。

  孟子虽然赞叹农家的刻苦耐劳,但对农家学派的主张却不敢苟同,当许行的弟子陈相和孟子交谈时,就农家学派的许多问题,两人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比如说到滕文公,陈相感慨说,滕文公终究不是圣君。孟子问为什么?陈相说,滕文公自己不劳动,他的仓库里堆满了粮食,不是他的粮食他却享用,这是一种可耻的不劳而获。对此观点,孟子当然不能苟同,他和陈相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孟子拿许行带着的帽子做比喻说,你许行戴着的帽子,是用粮食换来的,也就是用你的劳动换来的,那么国君所吃的粮食,也是用他的脑力劳动换来的。一番话说完,陈相哪里是孟子的对手,立刻张口结舌,孟子反而又抛出了他的观点: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虽然如此,农家学派却一直初衷不改,在农家学派的观念里,劳动是光荣的,不劳而获是可耻的。他们反对政府设立仓库,储存粮食,反对那些城市中人不参加农业生产却获得粮食吃,在农家学派眼里,这也是一种可耻的不劳而获。这种新学派的出现,在当时却不是偶然的,这个时代正是战国封建化形成的时期,普通自耕农地位提高,学术方面,也需要出现属于他们的代言人。而土地所有制的转换,也使农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在这种局面下,普通的自耕农迫切希望能够改善自己的生活,减少加在自己身上的赋税,希望所有的人都能为农民的身份感到骄傲。农家,就成了他们的代言人。

  农家的核心思想,主要的一句话就是“劝农桑,以足衣食”,即希望建立一个大家一起种地,一起吃饭,全民务农的农业社会,最好能够不出现城市。农家学派的成员们,把农业视作属于他们自己的生命、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们以自己是一个农民为荣,以自己从事农业生产为傲,并且热情地劝说诸多思想界的人物以及政治界的精英们,加入到他们的派别里来。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农家的市场还太小,真正理解他们的人并不多。在后来西汉刘向编纂《后汉书》的时候,农家被放在了九流之中,俨然一个重要派别。

  但是在当时的社会上,农家对于各路诸侯来说,却也是有利用价值的。因为礼遇农家,就意味着可以笼络住农家背后的农民,特别是自耕农们,如果给予农家适当的尊重,那么也势必能够对稳固统治有所帮助。抱着这样的目的,许多当时的诸侯对农家非常礼遇,当然这是表面上的礼遇,农家所宣传的取消仓库、取消城市的主张,是各路诸侯们万万不能接受的。对于诸侯国们来说,农家思想是一个很好的招牌,但是其主流的内容,是坚决不能用的。

  【二】

  农家的思想内容,在战国时期,以许行为主,却也化成不同的派别。而在整个战国时代,农家思想开始系统整理出来,却是拜吕不韦所赐。

  吕不韦担任秦国相国期间,开始组织人手编纂著名的《吕氏春秋》,在这本春秋思想集大成的书中,也少不了农家学派的身影。《吕氏春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