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不容青史尽成灰-第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耿家“放血”了,东莱的富户们也就全“放血”了,杨震就这样筹到了粮食。接着他在东莱各地广施赈济,安抚收容灾民,混乱不堪的东莱局势总算开始好转。值得一提的是,手握钱粮的他,每天竟“止食一餐”。属下劝他注意饮食,他总叹息道:“民未果腹,我心何安?”

  治理好了东莱,杨震马不停蹄,又奔赴河北涿州。涿州的局势更乱,暴动农民专杀贪官富户,声势一时喧嚣。杨震得令后率领全家,穿土布衣服轻装简从急奔涿州,本以为要有一场恶战,谁料刚到涿州府衙,问题就解决了。

  原来农民们听说杨震来了,竟然齐刷刷地跑到衙门来自首,暴动头领说:我们造反,实在是被贪官们所逼迫,今天见到杨大人来了,才知道世上真有清官,我们又怎能不甘心伏法呢?

  之后杨震公正处理,对大多数农民赦免其罪,并发放赈济,只处斩了几个领头者。那几位依法伏诛的“贼首”们,在行刑的时候非但毫无怨言,反而恭恭敬敬地向监斩的杨震叩拜。从此以后,杨震在涿州与百姓同甘苦,苦心治理地方。他谢绝一切请托送礼,整治官场陋习,废除不合理的苛捐杂税。他的俸禄也大多用来周济他人,有人劝他好歹为子孙留点产业,他回答说“让后人称我的子孙是清官的子孙,这不就是最宝贵的产业吗”?他治理涿州两年,当地“盗贼几绝迹,官民大安”。

  从荆州,到东莱,再到涿州,7年之间,杨震一路“亮剑”,为东汉王朝安抚地方,整治奸恶,可谓此时东汉王朝“最牛地方官”,既是牛人,自然也少不得牛人语录。现代人的“牛人语录”至多风靡一时,杨震的一句语录却流传弥久,比他本人的知名度还高——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事情是这样的,杨震办学的时候,有个学生叫王密,他是荆州人,杨震治理荆州时,他协助出谋划策颇多。杨震认定他是个人才,于是举荐他出任昌邑县令,昌邑在东莱境内,后来杨震调任东莱太守,师生又在一起共事。

  久别重逢,当然有说不完的话。王密也很尊敬老师,杨震到任后主动来拜见,师徒俩高高兴兴聊到深夜,杨震兴致很高,话匣子打开,从家庭生活侃到国内外形势,直至深夜还意犹未尽。他却未注意到,自己的这位得意门生神色很不对,不断的四下撒摸,似乎在等什么。

  果然,到月上柳梢头的时候,王密突然神秘兮兮地“嘘”了一声,然后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个包袱:老师,您收好。

  杨震打开一看,什么都明白了:10斤黄金。

  王密还是满脸堆笑地看着老师,他却未曾留意到,老师的神情已经发生了变化。

  半天,他看到老师抬起头来,用强压着愤怒,极度悲伤的口吻,吃惊地问:我了解你,难道你还不了解我吗?

  王密还没回过神来,大概是混官场混久了,脑袋也迷糊了,很轻松很得意地安慰说:您放心,现在夜深人静,这事没人知道……

  话音未落,就看到他的老师,怒目圆睁盯着自己,眼睛像刀子一样剜着他,几乎是用尽全身的力气,发出了那一声振聋发聩,穿越5000年历史的怒吼。

  “天知,地知,子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者!”

  王密满脸羞惭,当即拔脚开溜,而这句怒吼,在当时几乎传得大汉朝人人皆知,于是清廉正直的杨震,有了一个响亮的称号——杨四知。

  时至今日,这则小故事被许多“心灵鸡汤”类的杂志刊载,大都借此表扬杨震清正不阿,品德优良。不过也有个别人慨叹杨震“不懂人情世故”,学生送个礼咋啦,太不给“面子”了。这句豪言壮语现代人也常引用,当然意思大多是用歪了。可是极少有人提及,这声怒吼背后的酸楚。

  要说酸楚,得先算术,王密送的10斤黄金,放到现在大概值多少钱。

  东汉的贵金属比价,和现代有所出入,如果以粮食价格来换算下的话,东汉的1斤黄金,大概值1万5千文铜钱,东汉这时期小米的价格,是一石(20公斤)400文铜钱,对照现在小米的价格,一文铜钱折合人民币约3毛钱,1斤黄金,大约是4500块钱,10斤黄金,就是45000块人民币。

  而王密做县令的工资又是多少呢?东汉官员的工资,是按照粮食来算的,主要是谷,一石谷的价格是220文铜钱,县令的年薪,在汉安帝时是600石谷,按照上面的换算方法,王密的年薪,大约是4万块人民币。

  年薪4万的王密,出手就送了45000块钱,再联系他就任县令还不满半年,我们不难看到:如此“孝顺”的王密,也许在工作岗位上没少干,但更没少捞。

  廉洁奉公的杨震,对呕心沥血教导出来的学生,报以了满腔的希望,却转眼间变成了贪官,就在自己的眼皮底下,还贪得这样的心安理得,这样的无耻无畏。世界上恐怕没有一个老师,能够忍受这种酸楚。

  透过这穿透千年,振聋发聩的豪言,和被扭曲的现代意思,我们听到的,是一个老师遭遇背叛的痛苦,一个战士无言的孤独。

  【四】

  无耻的王密背叛了,但孤独的杨震还要继续前行。元初四年(公元117年)六月他结束了“最牛地方官”生涯,进京担任太仆,半年之后又升任太常,做到了他的恩师恒郁曾做到的官职、在任期间他大力举荐人才,废黜了多名尸位素餐的官员,启用陈留、杨抡等知名学者为官。3年后他升任“三公”之首的“司徒”(丞相),多次要求整顿吏治,惩治不法权贵宦官。两年后又调任“太尉”,成为东汉王朝的“国防部长”,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不理汉安帝的“招呼”,拒绝给汉安帝的舅舅升官。清官,坐在哪个位置上都是清官。

  政治生涯走到顶点的杨震,也即将迎来他一生里最孤独,力量最悬殊的一场“亮剑”,并付出生命的代价。

  这场“亮剑”,从东汉永宁二年(公元122年)开始——邓太后驾崩。

  杨震的政治生涯,登时塌了半边天。

  之前杨震从荆州到洛阳,从地方到中央的一路成功“亮剑”,固然因他本人的勇敢无畏,却也同样因为邓氏家族的支持。而今当了15年傀儡的汉安帝刘祜大权在握,多年的压抑彻底反弹了——清算!邓太后尸骨未寒,邓家兄弟姐妹9人就相继获罪被杀,当年三度上门邀请杨震的邓鹭,削职为民后被汉安帝指示地方官迫害至死。转瞬之间,邓氏一派的官员,不是罢官就是杀头,东汉官场一片血雨腥风。虽然杨震因德高望重,并未被株连其中,但汉安帝对他不待见,却是毫无疑问的。

  其实对杨震来说,这些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杨震是个眼里不揉沙子的人,但面对汉安帝,却只能看见满眼沙子。

  汉安帝此人,也是东汉出了名的荒唐皇帝,做小皇帝的时候,他曾一度“聪敏尚学”,但大抵是做傀儡久了,之后越活越抽抽。至于他亲政后的基本表现,可以概括成三句话:什么都干,就不干工作;什么都信,就不信实话;什么都关心,就不关心江山社稷。

  汉安帝掌权后即对宦官分外倚重,助他执掌政权的宦官江京、李闰等人,俱是贪婪狡诈之徒。李闰是个小人,邓太后执政时,正是他给汉安帝造谣说邓太后要“废帝”,终造成了邓氏一门遇害的悲剧。江京则屡出恶计,帮汉安帝除掉了邓太后时代大臣多人。汉安帝亲政后,李闰被封为雍乡侯,江京被封为都乡侯,这两人掌权后,最大的爱好就是“挖国家墙脚”,不但天天“忽悠”着汉安帝在后宫玩乐,还时常以皇帝名义下诏,挪用国库储蓄供自己吃喝玩乐。值得一提的还有汉安帝的奶妈王圣及其女儿伯荣,这娘儿两倚着汉安帝的势,不但和江、李二宦官沟壑一气“挖国家墙脚”,更互相斗富,今天你穿个名牌,明天我搞个名车,后天我大兴土木修豪宅,连出去旅游都要拉风,强令沿途地方官甚至王孙贵族们行跪拜礼。而这个伯荣更是“风流”,史载她长期“出入宫闱,交通奸赂”,几乎天天闹“性丑闻”,彼时东汉,怎一个糜烂了得!

  这么多沙子,杨震的眼里当然揉不得。他很愤怒,知汉安帝不待见,可照样要斗争。和当年一样,这次他照样简单直接——上奏章开骂。先是满腔怒火的向王圣母女开炮,怒斥二人“道德败坏”,要求汉安帝将这对“狗母女”立刻赶出宫廷。这篇字字喷火的奏折,拿到汉安帝手里,却逗得他哈哈大笑,随手就把奏折拿给王圣母女“分享快乐”,这下可把杨震“卖”了,王圣们恨得牙根子痒痒,立刻结成了“反对杨震统一战线”。

  可杨震不惧,在调任太尉之后继续“亮剑”,此时是东汉延光二年(公元123年),对大汉王朝来说,这是四面边声连角起的一年:四川有越族造反,东北有鲜卑族进犯,河西走廊有羌族叛乱,中国南北再次烽烟四起。杨震身为“国防部长”,自然尽心竭力御敌,可要打仗,边关的军饷却还拖欠着,粮食也送不上去,四下告急的文书雪片一般飞进京城,钱呢?全给“挖了国家墙脚了”。

  为国家大事计,杨震一边竭力调度,一边继续“亮剑”——开骂!这次他更狠,拉了一长串进攻目标:江京、李闰、王圣、伯荣……挨个指着鼻子骂,从“挖国家墙脚”到“淫乱宫廷”,做的恶事一件一件数,顺便大逆不道了一把,把汉安帝也骂了一通,说你要再这样下去,老百姓就该造反了!你自己好好想想吧(力尽则怨,财尽则叛,望陛下度之)!

  汉安帝当然不会“好好想想”,相反气得暴跳如雷,但慑于杨震的威望,终不敢拿他怎么样。杨震骂痛快了,继续忙活前线的战事,他和大司农胡广密切配合,筹到一笔钱粮,总算可以解燃眉之急了。

  但是老谋深算的李闰们却发现,杨震,已经没多少好日子了。

  因为杨震第一次开骂的时候,朝廷里还有几个帮腔的,而后杨震越骂越多,帮腔的却越来越少,到最近这次,连他的学生也不敢说话了。官场上就是这么世态炎凉,杨震,也注定要死在这世态炎凉上。

  扳倒杨震的机会已经出现了,就在这笔杨震刚刚筹措到的钱粮上。

  延光三年(公元124年)初,李闰再次以汉安帝的名义下诏,命大司农胡广挪用这笔钱粮为自己修造住宅。胡广软弱不敢抗命,到手的军费飞了,杨震闻讯暴怒,又写了一篇怒气冲天的奏折,这似乎是之前固定的剧本了。但当杨震急匆匆地把奏折送到汉安帝手里时,他才发现:这次真的不一样。

  因为杨震刚把奏折交给汉安帝,汉安帝就哼了一声,看都不看随手扔在地上,继而拂袖而去。杨震登时傻了:耻辱!彻头彻尾的耻辱。他明白,自己已经完全失去了汉安帝的信任,下狱获罪甚至横遭身死,都很可能是明天的事。

  杨震不争了,他回到家里闭门谢客,甚至几天不上朝,在想什么没人知道,但面对阴影重重的“腐败联盟”,这个“亮剑”了一辈子的“剑客”,人生里第一次累了:心灰意冷,身心俱疲。

  直到一个人的死。

  这个人叫赵腾,和杨震根本不认识,他没读过多少书,更没做过什么官,只是一个河间府的平头百姓。但就是这样一个小人物,在杨震闭门谢客期间,竟然勇敢上书批评朝政,怒斥李闰们误国,慷慨激昂之词,连杨震读了都汗颜。

  这番勇敢当然换不回好下场。汉安帝听后非常不爽,顺带着把对杨震的不爽也发到他头上,然后下狱,论罪。杨震闻讯后挺身而出,竭力营救,却是火上浇油,原本赵腾判了个“秋决”(秋后问斩),杨震一营救,变成了“立斩”。

  赵腾很勇敢,一路上不停地骂,刑场上冲着李闰骂,人头落地的时候,一双虎目直瞪着众宦官们,胆小的,竟吓得失声尖叫起来。

  那些时日里,杨震一直闭门谢客,对家人说的最多的是一句话:我不如他啊,我不如他啊。反反复复。

  很不幸的是,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句话很快传到了李闰们的耳朵里,成了压垮杨震的最后一根稻草。

  但杨震不知道这些,他正在筹谋着做最后一搏,一辈子“阳谋”的他,这次终于准备玩一次阴谋了:看似得宠的李闰们,其实有一个天大的漏洞,他们“挖国家墙脚”都是假传圣旨的,虽然汉安帝不会在乎他们糟蹋了多少钱,但有一样东西是不能不在乎的——权力。

  所以杨震抖擞精神,一边闭门谢客,一边开始整李闰们的黑材料了,这黑材料有多少用不好说,但总算,这是最后的机会。

  可这最后的机会已经晚了。

  因为此时汉安帝正在山东出巡,李闰们就陪护在身边,近水楼台先得月,外带攥着杨震的“小辫子”,正是最好的“下药”机会。所以拿出当年糟践邓太后的本事来,这次糟践杨震:皇上您听说了吗?自从那个赵腾伏法后,杨震很不高兴,天天在家哀叹,他现在是太尉,手中掌握兵权,万一搞出点什么事情来……

  摸住帝王心脉,先发制人,局面,已经无可挽救了。

  这次,汉安帝难得“效率”了一回,李闰“下药”后的当晚,下令快马800里加急返京,当场撤掉杨震太尉一职,并立刻遣返回原籍。杨震一家还在睡梦中,就被如狼似虎的官差强行塞进马车,然后火速开拔。杨震悲恸万分,甚至来不及悲恸,一家人被催命似地往老家赶。晨光熹微时,他们已经走出了洛阳地界,来到了一个地方:陕西华阴夕阳亭。

  家,已经很近了。

  夕阳亭,好熟的名字。

  微微晨光之中杨震想起来了。49年前,他辞别母亲,离开家乡,跟随恩师恒郁,正是经此地进入洛阳。然后求学,满师,讲学,为官,惩奸除恶,治理地方,背叛,孤独,斗争,陷害,亮剑一生。

  他会想到什么呢,是否会想到已经作古的母亲,那一句铮铮的叮咛?

  若负汝父之清名,则永不相认也。

  如果想起这一幕的话,杨震一定会说:“母亲,我,一生未负。我,回来了。”

  然后,就是《后汉书》的记载,行至夕阳亭,杨震迟疑良久,对两个儿子留下了最后的嘱托。

  为官不能效忠国家,报答百姓,反而落得千古骂名,活着,又有什么意思呢?

  死亡,只是我们士大夫的责任。奸臣祸国殃民,我却无能为力。妖女淫乱宫廷,我却不能阻止,又有什么脸面去见日月。我死以后,用杂木做棺材,用被单蒙住我的头,盖住我的身体,不要埋在家族的祖坟,不要祭祀。

  一字一泪,原原本本,翻译下他最后的遗言。一个爱惜名誉如爱惜羽毛的人,最后的无奈,孤独,悲伤,激愤。

  言罢,饮毒酒而死,这是延光三年(公元124年)三月十二日,杨震时年64岁。

  【五】

  杜甫说:死者长已矣。昏君和贪官们说:休想。

  杨震死讯传来,汉安帝不爽。君要臣死,臣才能死,没让你死你就死,便是大罪。王闰们继续“下药”,不许杨震的棺材下葬,更不许他回老家,就扔在露天里,让他饱受日晒雨淋。值得讽刺的是杨震的学生们,从始至终,一句话都不敢说。杨震家乡的“父母官”——陕西弘农太守移良更是“叭儿狗”,他先是派兵扣住杨震的棺材,接着又把杨震的两个儿子发配做驿兵,可怜两个文弱书生哪里干过这个,又兼“叭儿狗”们无微不至的“照顾”,吃尽苦头。

  史载那几日,夕阳亭当地连降暴雨,打在杨震的棺木上,如泪。

  古人云“冤沉似海”,杨震总算幸运,只等了一年零八个月。

  这一年零八个月里发生了很多事情:先是沉于玩乐的汉安帝刘祜玩大了,南下旅游的时候感染风寒,回到京城就莫名其妙地死了。“树”倒了,“猢狲”们还想扑腾两下,李闰江京们欲废黜皇太子拥立幼主,以继续把持朝政,反被太子一网打尽,统统被处以“凌迟”,即老百姓常说的“杀千刀”。而后太子即位,即历史上的汉顺帝刘保。当年在杨震冤案里装哑巴的杨震门生们,而今也总算开口了。陈翼等人向汉顺帝力陈杨震冤案,汉顺帝闻知嗟叹不已,立刻下令释放杨震的两个儿子,将杨震的尸骨厚葬于华阴潼县(即陕西潼关),汉顺帝亲写祭文,称杨震“匡扶社稷,正直是与”。杨震棺木下葬之日,《后汉续》说有一大鸟从天而降,在杨震灵前俯仰悲鸣,血洒满地。之后,人们就塑一石鸟守护于碑前。至此,杨震一案,彻底平反昭雪。杨震死后,其子孙后代连续8代皆为东汉高官,可谓世代显贵。400多年后,他的家族出现了一位鼎定天下的英雄——隋文帝杨坚。


  第二十八章 最后的东汉战神——皇甫嵩

  如果用三个字来形容东汉末年的政治形势,那就是“一锅粥”。

  “一锅粥”的特点就是乱,中原大地,大江南北,来来回回的打,先有黄巾军暴乱,又有军阀混战。朝堂内部也不消停,宦官和外戚势力轮流坐庄,相互夺权,甚至大力拉拢门阀支持自己,拉拢的结果,就是拉来了叛乱的董卓,造成了新一轮的暴乱。从东汉王朝汉桓帝、汉灵帝两代皇帝开始,整个东汉的政局,从朝堂到战场上,就是打来打去打成一锅粥。宦官想着压倒外戚,外戚想着压倒宦官,军阀要么想着割据自立,要么想着挟天子以令诸侯,至于文臣们,有气节的当然不少,但是更多的人想的,却是能够找一个好主子,保命外带保住富贵的生活。一个个忠孝节义的名义下,都打着自私的算盘。

  但是在这一锅粥的状态下,如果要问,有没有一个人,一生坦荡无私,兢兢业业,奔走劳碌,为了拯救汉帝国的江山而努力,答案是有,其中最杰出的英杰,就是东汉帝国最后的拯救者——皇甫嵩。

  【一】

  在东汉帝国晚期的政治舞台上,皇甫嵩是一个难得的精忠报国之人。

  他出身武将世家,他的叔叔是曾经做过辽西太守的皇甫规,他的父亲是曾经做过雁门太守的皇甫杰。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对战争自然是耳濡目染。少年时候的皇甫嵩,跟着叔叔混过,也跟着父亲混过,但无论在辽西还是雁门,他都与一个相同的敌人打交道——鲜卑。

  东汉末年的鲜卑人,已经填补了匈奴西迁后留下了空白,渐渐成为东汉帝国的又一大敌。当时的鲜卑骑兵,完全继承了匈奴骑兵凶猛彪悍的特点,是当时天下最强军。少年时代的皇甫嵩就多次与鲜卑骑兵交手。他后来在战场上的精明果敢,对骑兵战术使用的炉火纯青,就是起于此时。但皇甫嵩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武夫,史载他“少有文武志介,好诗书,习弓马”,是难得的文武全才,而家族的传承,更让他从小立下了志愿:匡扶社稷,以身许国。

  这时候的汉帝国,已经乱得不能再乱了,东汉晚期历代皇帝又短命,国家大事由外戚和宦官轮流坐庄。从政治派别上说,皇甫嵩属于中立派,但是他和当时的门阀大儒陈蕃往来密切,由陈蕃举荐给外戚窦武为官。这本来是他人生的好机会,这时候的窦武,是外戚大将军,太后窦氏的哥哥,但皇甫嵩拒绝了这个诱人的机会,他对身边的人说,“窦家无远谋,必招祸也”。事实果然被他说中,不久之后,窦家即在与宦官的争斗中失败,宦官势力更借机大肆排除异己,逮捕“党人”,当时东汉帝国的儒生官僚中,作为“党人”被逮捕的,高达数千人之多。皇甫嵩因他看人的眼光,侥幸躲过了这场灾难。这场株连甚广的冤狱,从公元168年一直持续到公元176年,东汉帝国的内部统治,在这场折腾里奄奄一息。

  奄奄一息的东汉帝国,很快迎来了其致命的一击:公元184年发生的黄巾军起义。

  说到黄巾军起义,今人知道比较多的,是其领导人张角兄弟,以及其传播的太平道宗教。用宗教为旗帜,大量的笼络同党,在全国各地遍布网络,起义的准备时间长达10年。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主要是因为此时的汉帝国,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无地农民日益增多,黄巾起义所宣传的“太平”思想,让诸多农民们心向往之,而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此时的汉帝国对官僚士大夫的镇压,对农民的管理相对松懈。历次外戚与宦官争斗失败后,宦官们会巧立名目,大肆镇压地主官僚,而真正在地方上管理农民的,正是掌权宦官们看做敌人的“党人”们。党人之祸虽株连甚多,但主要的对象,都是各地的精干官僚,儒生学者,底层的农民相对触及较少,相反,汉王朝少了这些精干的官吏,张角的起义组织也就更加从容。

  张角黄巾军起义的爆发于公元184年,虽然准备了10年,但这场起义的发生,依然是一个“偶然事件”。这一年,荆州信徒马元义聚集数万教徒,准备在三月的时候发动地方暴乱。可是张角的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