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不容青史尽成灰-第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救艘埠苡淘ァQ蜢锔嫠呓涞郏芡瓿烧飧黾苹娜耍挥型鯙F。几经考虑之后,晋武帝终于命令王濬回任益州刺史,执行这个关系统一大业的“造舰计划”。
拿到这个计划之后,王濬才知道有多难。这个计划要求建造上百艘“楼船”,在当时的科技条件下,这就好比一个现代国家需要在短期内制造几百艘航空母舰,难度可想而知。造船的主要地点,是王濬为官多年的四川地区,这项工程耗费人力物资非常巨大,很可能会成为当地百姓的负担。在四川生活多年的王濬也知道,当时的四川,一直就是“多乱”之地,因为和中央距离遥远,当地经常发生暴乱,南面的少数民族还经常骚扰此地,此时实行这个计划,是一件牵一发动全身的大事。
【二】
王濬迎难而上了,公元273年,这个庞大的计划在四川开始启动。从工程开始就困难重重,首先是缺人。这种新型战舰,每一艘的长度是120步,可装载士兵2000人,战船上还有高大的堡垒,堪称是当时世界的航空母舰。造这样的庞然大物,没人是玩不转的,但这时候四川真没人。早年王濬镇守四川的时候,主要精力就是开垦农田,恢复生产,当地闲散劳动力极少,而今要造船,势必就要征发大量农夫,农业荒废不说,一旦征发过度,很可能引起农民反抗。王濬很聪明地解决了这个难题,他尽可能缩减征发民夫的数量,调动了大量镇守四川的卫戍部队参加工程。人手还是不够,他又调动了四川各衙门的衙役甚至官吏。在这个问题上,王濬主动起“干部带头作用”,他自己就吃住在工地现场,参与劳动,如此一来,就没人敢开小差了。
工程进度安排上,王濬很有办法,比如他用当地库存的绸缎,与四川本地的土人交换木材,这就俭省了发动民夫进山伐木的工序,整个工程一半以上的木材,都是同当地各族的贸易中得来,造船效率大大提高。同时他设立了轮班制度,各地的驻军按时间轮流参加建造,尽可能节约劳动力。且王濬也知道,要战胜东吴,仅仅有战船是不够的,更要拥有一支战斗经验丰富的水师。按照一般将领的安排,肯定是先有战船,然后再训练水师,王濬很讲统筹方法,在造船进行的过程中,他就把大量水师部队调进了造船现场,一边建造,一边进行水师训练,并通过造船的过程,让士兵们熟悉战船。
这项规模浩大的工程,在西晋政府先前的预算里,是需要5年时间才能完工的,而落到王濬手里,他只用了1年时间就完成了。不过王濬千算万算,还是漏算了1件事:工程如此巨大,势必会有大量造船期间的木屑顺流东下,而他们的东边,就是东吴政权,如此一来,饶是你严守秘密,事情终究是要露馅的。
东吴人确实知道了,在当时东吴人占据的四川巫山,就有大量的木屑漂来。驻守在当地的边将,是东吴末期的著名将领吴彦,此人立刻明白了王濬想干什么,火速向东吴国主孙皓禀报了此事,但孙皓不以为然。虽然如此,吴彦并不敢掉以轻心,他立刻在东吴水域的江面上建造了大量的木桩,并且用铁链连成一片,用来防备西晋水师东进。
造船计划圆满完成,东吴加强边境防御的消息,也很快传到了西晋。这时候的西晋,在是否南下灭吴的问题上,依然分歧颇大。当时支持南下灭吴的,大多是一些功勋卓著的地方实权派,比如一直赏识王濬的名将羊祜,以及杜预、张华等人,这些人都是当时西晋政权的实干派,希望借灭东吴来成就千古奇功。竭力反对的,是早年帮助晋武帝司马炎夺权的贾充等人,反对的理由,大多是拿之前西晋乃至北魏多次征讨东吴无功来说事。
真正的原因却没这么简单。这帮人是靠着帮助司马炎夺权来确立自己地位的,他们中大多数人在军事上并无建树,一旦灭东吴战争爆发,那些地方军将的地位势必提高,自己的地位也势必遭到威胁。这里面反对最积极的,就是司马炎的宠臣贾充,他不但多次阻挠进军行动,还秘密授意手下人整羊祜的“黑材料”,诬陷羊祜勾结东吴,图谋不轨。这场争论在造舰计划完成后,就一直不断,到了公元278年,一直主张平灭东吴的羊祜去世了,他的去世,既让主战派少了一个实力派人物,也让王濬失去了一个赏识自己的知音。如果没有人挺身而出的话,此时实力占上风的反对派们,必然会竭力阻挠南征计划,中国的统一大业,恐怕又要推后了。
这个时候王濬挺身而出了,在他之前,张华、杜预等人都曾上奏章要求南征,司马炎却迟迟下不了决心,真正让他拿定主意的,正是公元279年王濬的奏章。在这封奏章里,王濬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拿着双方的军力对比说事,因为这样的论调别人都说滥了,王濬只说了一件事:如今东吴的国主孙皓昏庸残暴,已经闹得众叛亲离,即使西晋不去进攻他,他也很可能会被东吴军民推翻,到那个时候,如果东吴方面重新拥立一个贤明的君主,那么灭掉东吴,就是难上加难了。这本奏章让司马炎明白了这个事实:现在灭东吴,是千载难逢的最好机会,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
司马炎自然不想错过机会,王濬的奏章送上去不久,司马炎就颁诏灭吴。三国历史上最后一场大规模战争开始了,西晋的南征大军兵分为六路:琅琊王司马伷负责攻打苏北和安徽,建威将军王戎负责攻打武昌,平南将军胡奋负责攻打夏口,镇南大将军杜预负责攻打江陵,安东将军王浑负责攻打淮西,身为益州刺史的王濬,负责率领他亲手打造的无敌舰队顺江东下。从东到西的千里战线上,沉寂多年的晋军全线出动。这次南征的“总指挥”,是长期以来的反战派贾充,他被司马炎委任为大都督。即使在这个时候,贾充仍然拼命反战,先是拒绝从命,在受命之后又多次拖延,擅自修改进兵日期,他很清楚自己几斤几两:搞阴谋是个好手,打仗他是白痴。
任命贾充为南征大都督,是司马炎的“政治平衡”之策。开战之后,西晋的进军并不顺利,在贾充的瞎指挥下,华东、华中的几条战线都遭到了挫折。好在最关键的一路,指挥者是王濬,他从四川出发东下,碰到了晋军灭吴战役中最硬的钉子:当年吴彦在巫山设立的阻遏西晋水师的防线。这条防线可以说是煞费苦心,在巫山峡谷水域之中,吴彦在江面险要的地方打了不少大木桩,钉上大铁链,把大江拦腰截住,又把一丈多高的铁锥安在水面下。王濬的无敌舰队,就好像一群面临冰山的泰坦尼克。在“冰山”面前,王濬早有办法,他很懂水力学。对那些等着扎战船的铁锥子,他准备了大批竹筏,进攻的时候,先放竹筏子,竹筏子被铁锥扎到后,会卡在铁锥上,这样强大的水流就可以把竹筏以及卡住的铁锥一起冲走。这一招立竿见影,上千锋利的铁锥,一下子被竹筏连带着冲得无影无踪。至于铁锁链就更好办了,王濬在木筏上架着一个个很大的火炬,这些火炬都灌足了麻油,一点就着。他让这些装着大火炬的木筏驶在战船前面,遇到铁链,就烧起熊熊大火,时间一长,那些铁链铁锁都被烧断了。东吴煞费苦心构筑的防线,就这么化为乌有,王濬的东进之路,至此已经一马平川。
一马平川以后,就是势如破竹。公元280年正月,王濬攻克了东吴的重镇宜昌,俘虏了东吴的镇南将军留宪。这场战斗的过程让人啼笑皆非,当大群西晋战舰抵达宜昌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这种庞然大物的东吴军队,居然一下子都吓傻了,半点反应都没做出来,就眼睁睁地看着西晋军队拿下了城池。二月,王濬又占领了湖北松滋,俘虏了东吴监军陆晏。他打胜仗的时候,其他五路大军的进程都不顺利,遭到了东吴军队的节节抵抗,正是相持的阶段,这时候王濬的胜利,恰好成为压倒天平的最后一根稻草,整个东吴的防线一下子全崩溃了。随后王濬与另一路大军胡奋部会师,连续拿下了夏口和武昌。所过之处,士气尽丧的东吴军队,已经失去了抵抗的勇气,只要看到“王”字战旗,不是投降就是逃跑。
王濬的节节胜利,对于西晋南下的整个战局,是有决定意义的,原因就在于“长江天险”四个字。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盘踞江南的政权可以得到保存,主要凭借的就是长江的地理优势。这个地理优势有个前提,就是江南地区要有相邻的荆襄地区的庇护,两者互为唇齿,一旦一方有失,另一方的地理天险也就荡然无存。所以也就不难理解,当年曹操南伐东吴前,为什么先要讨伐荆州地区的刘表,在荆州沦陷后,为什么当时东吴投降派的声浪这么高。但那个时候东吴有周瑜,王濬时候的东吴,已经是王朝的末期了。在扫平了整个荆州地区之后,王濬的部队早已疲惫不堪,其他各路大军也已经逼近建康,这个时候王濬有两个选择,一是继续东进,抢占建康,二是原地休整,等待增援。当时王濬的部队,都倾向于第二种,毕竟部队占领荆州,已经完成了先前的作战任务,休息理所应当。王濬深知战争没有结束,就像他对部下说的,这时候东吴在建康还有不少兵力,如果我们停顿不前,他们一旦立住阵脚,攻克建康就难了。
在他的坚持下,部队继续东进,向建康进发。估计连王濬自己也没想到,这次进军有意外收获。因为他突进得太快,他的军队比其他几路大军更快逼近了建康。闻听王濬杀来后,此时的孙皓手里还有几万兵马,如果用来守建康,说不定还能多支撑一段时间,但急红了眼的孙皓不由分说,立刻派大将张象主动出击,迎战王濬。张象出兵后,亲眼目睹了王濬的水师,面对王濬高大到恐怖的楼船,张象立刻被吓破了胆,当场决定投降,结果孙皓的最后一点家底就这么投降了,走投无路的孙皓只能向各路晋军送上降表。消息传来,原本进军缓慢的各路部队纷纷向建康开进,谁都想要平定东吴这个大功,却让王濬占了便宜。他是坐船走的,速度比其他几路人马都快。公元280年,王濬开进了建康城,东吴国主孙皓带领太子以及百官,在王濬的军营门口被反绑双手,让人抬着一口棺材向王濬投降。这是中国古代国君们约定俗成的投降仪式。格局分裂的三国时代,从此就结束了。
东吴投降之后,王濬以“灭吴第一人”的大功,成为西晋统一战争的第一功臣,但是他并不飘飘然,进入建康城之前,王濬就严明纪律,令部队与百姓秋毫无犯。进入建康城后,王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迅速盘查了吴国皇宫里的图册典籍,封存好东吴的府库,等待朝廷派官员来接管。西晋的灭吴战争,一共得到了东吴的4个州,共计43个郡,312个县,523000户百姓,除了早期零星的战争外,江南地区的经济民生并没有因此遭到破坏。这看似很平常,但在当时却有重要意义,西晋用最小的代价,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并确保将战争对经济的破坏减到最小。
在西晋之前,中原政权用武力统一江南,一共发生了两次,一次是战国末期秦国灭掉楚国,另一次是西汉初期刘邦平定江东。这两次都遭到江南当地剧烈的反抗,对江南经济造成很大破坏。王濬兵不血刃取下江南,开创了一个历史奇迹,在之后大多数中原政权统一南方的战争里,这样的奇迹也被后来人一次次重演了下去。
立下奇功的王濬,在战后得到了司马炎的表彰,被司马炎赞叹为“灭吴第一功臣”。但是在其他各路将领看来,王濬的所谓战功,更像是捡便宜,毕竟别人打得头破血流的时候,他已经轻轻松松地开进建康城了。许多人也因此心里不平衡,其中最不平衡的,就是在荆州和王濬并肩战斗过的王浑,这个王浑做事和他的名字一样,非常“混”。本来他的军队距离建康比王濬近得多,他付出了惨重伤亡击败了东吴主力军孙震部,因此私心大起,很想保存实力,在当地止步不前并且纵兵抢掠,发了不少战争财,没想到被王濬抓住机会抢先进入了建康城。事后大呼上当的王浑,就对王濬妒火中烧。在王濬初入建康城的时候,王浑竟然想发动兵变,吞并王濬部,不过他混却不傻,见识了王濬强大的军事力量后,只好硬生生地把这口气憋了回去。偏偏王濬也给两人的关系“火上浇油”,按照司马炎战前的布置,王濬是要受王浑节制的,王濬却不买账。
王濬东进初期,王浑曾经以“领导”的名义,让王濬来自己的军中议事,王濬以风大,船不容易停泊为由拒绝从命。以王濬硬派的性格,王浑这种混人自然是指挥不了的。如此一来,私怨加妒忌,让王浑开始上蹿下跳了。他先是诬告王濬纵兵抢掠,祸害地方(其实大部分“罪状”都是王浑经常干的),王濬也不是一个能吃亏的人,立刻写了奏章驳斥。在晋武帝面前,两人当场对质,王濬不但能打更能骂,一串连珠炮弹把王浑骂得体无完肤。晋武帝深知王濬大功,赶快和了稀泥,加封王濬为辅国大将军,他还专门为王濬设了一个新官职——步兵校尉。这就相当于是西晋王朝的“陆军总长”,可谓荣宠到了极点。虽然如此,王濬并不满足,因为一直诬告他的王浑也封官了,先前一直是南征反对派的贾充,在战争中的表现惨不忍睹,事后竟然也因为平南大功被封赏。如果是别人,也就不会计较,换成王濬,想让他不计较是不可能的。
灭吴后的王濬,经常在各种宴会上口出怨言,抱怨司马炎赏罚不公。如果碰上刘邦、朱元璋这类的帝王,王濬恐怕要搭上性命了,但司马炎为人宽厚,并没有和王濬计较太多。王濬的亲信范通很有远见,多次劝说王濬要谦虚待人,不要恃宠自傲,起初王濬不以为然,范通一句“公以为自比韩信,如何”,总算让王濬一下子醒悟了。这之后的王浑,一直没有停止对王濬的中伤,王濬大多是小心提防,不再睚眦必报。
王濬的遭遇,在当时也得到了许多世家大族的同情,比如博士秦秀、太子洗马傅康等人,都曾上奏抱怨司马炎赏罚不公。外加王濬这时候已经醒悟到“兔死狗烹”的道理,开始夹着尾巴做人,所以他的官职也节节攀升,平吴后没几年,就已经成为西晋的“抚军大将军”,可谓是西晋军中的第一人。不过这时候的王濬,已经不再有青年时期的勃勃进取之心,反而重拾“二世祖”本色,晚年他将主要精力都放在经营家族产业以及游宴玩乐上,还经常参与当时世家大族之间的“斗富”。公元285年,80岁的王濬与世长辞。500多年后,唐朝诗人刘禹锡,在其名作《西塞山怀古》中歌颂了王濬的功劳,其中“金陵王气黯然收”一句,从此成为历代中原王朝统一南方的最佳形容词。
第二章 为刘备做嫁裳的刘表
中国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几乎包含了这一时代所有的知名人物。哪怕是一个出场时间不长的小角色,也会在读者中有不小的知名度,更不要说那些纵横捭阖的大人物了。“知名度”高,名声却不一样,说到智慧,后人往往会想到诸葛亮;说到奸诈,后人往往说起曹操;说到厚道,后人就会首提鲁肃。虽然这些“名声”深入人心,但对照真实的历史,往往出入甚大。有这样一个枭雄,真实的历史上,他纵横捭阖,强盛一时,到了小说里,出镜率甚低不说,形象也大打折扣,活活给他的同族兄弟做了绿叶——刘表。
其实,刘表还是有点名气的,不过这样的名气,却是拜他那个不争气的儿子所赐。他那个葬送了江山的儿子,让曹操发出了“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之子若豚犬耳”的评语。儿子给孙权当了绿叶,而他自己,是给刘备做了嫁衣裳。
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中,这个“豚犬”的父亲刘表,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一】
刘表字景升,山东高平人,他是西汉景帝的后人,比起刘备“中山靖王之后”的身份,他可以说“根正苗红”,他家的经济条件也好得很,至少不用像刘备那样去卖草鞋。身为正统世家大族,刘表从年轻时候开始,就是一个政治运动里的“高光”人物。他从小受过良好教育,学问师承方面也不简单,师父是东汉时期大儒王畅。王畅是东汉后期儒学的重要人物,积极倡导中庸之道,对后世影响深远。刘表年轻的时候开始,就师从王畅,这一番求学经历,让他成为彼时东汉知识界的才俊,也改变了他以后的命运。
虽然学的是中庸,但年轻时候的刘表,一点也不“中庸”,相反却是个棱角分明的“愤青”。刘表的青年时代,正是汉桓帝、汉灵帝等“昏君”在位的时期,这一时期东汉政治最大的毒瘤,就是愈演愈烈的宦官专权。年轻的刘表,对宦官非常痛恨,他在东汉的最高学府——太学求学时,曾经带领太学生们发动请愿,要求把持政权的宦官们“下课”,还多方奔走,声援那些遭宦官迫害的士大夫们。尤其是在宦官们准备发动清洗、迫害士大夫的时候,派人到太学清查谁曾与朝中士大夫往来密切,别人都不敢说话,刘表第一个挺身而出,在“名册”上写下自己的名字。这些早年的经历,让他声名鹊起。在当时,他是著名的“八俊”之一,除他之外,还有张隐、薛郁、王方、宣靖、公绪恭、刘迪、田林7人。这8个人,是当时东汉知识界公认的既有学识,又敢于铁肩担道义的青年才俊,“入围”的条件极高,既要出身名门,又要有惊天动地的壮举,能位列其中,足见此时刘表声名显赫。
出名是要付出代价的,没做几天“八俊”,清算就来了。公元166年,一直被士大夫揭发的宦官赵津、侯览等人,秘密整理了大量黑材料,诬陷士大夫们图谋不轨。偏听偏信的汉桓帝,随即逮捕了李雍等士大夫,并将这些人称为“党人”,在全国撒网搜捕其同伙,这就是东汉历史上著名的“党锢之祸”。这场对士大夫们的迫害,前后绵延数十年,遭逮捕的知识分子有上千人。在士大夫中的重要人物落网后,宦官们随即罗织罪名,公布了涉嫌谋反的“党人”名单,刘表的名字赫然在列,堂堂皇族,这下摇身一变成了“钦犯”。好在当时刘表人缘比较好,不但在士大夫中有威望,就连朝中的宦官里也有他的朋友,外加他是皇族,躲了一段时间后,最后被赦免。虽然捡回了一条命,但也过了几年担惊受怕的日子。
这场震撼东汉帝国的大案,影响了刘表的处世观念:激愤救不了国,轰轰烈烈反抗,结果却是灭亡,那么这样的反抗又有什么意义?如果说之前的刘表,只是学过中庸,那么从此以后,他开始理解“中庸”,到他后来纵横捭阖的时候,也一直在奉行中庸之道。
“党锢之祸”后,刘表东躲西藏,侥幸在这场大清洗中幸存了下来。他重见天日,是汉灵帝在位解除党禁之后。这已经是公元2世纪的晚期,刘表的青春时代早已过去,常年的浮沉,让他棱角不再,更加老于世故。“党锢之祸”解除后,刘表先在中央任闲职,他很会打理关系,无论是外戚还是宦官,都和他相处得不错。到了公元190年,刘表终于得到了他一生里最重要的一次任命:出任荆州牧。这时候的东汉帝国,已经不复当年的“中央集权”,国家正处于四分五裂的前夜。刘表就任的荆州,在当时是一个战乱不断的地方。之前的黄巾起义,荆州是主战场之一,在战乱中遭严重破坏。董卓之乱之前的两个荆州牧,一个被当地乱民打跑了,一个被南方前来骚扰的部落给杀了。东汉政府此时的局面也很麻烦,权臣董卓从河西进入京城,掌控了朝廷的大权,皇帝成了他的傀儡。不甘心董卓专权的北方诸侯们,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发动了讨伐董卓的战争,位于洛阳南面的荆州,也就成了董卓要稳定的后方。刘表之前的一个荆州牧是王睿,在孙坚征讨董卓的时候,因为拒绝和孙坚合作,竟然被孙坚逼得自杀,此时的荆州,也因此陷入乱局了。为了稳定荆州,董卓想到了刘表。
这时候的刘表,已经在东汉朝廷里“中庸”了好多年。“党锢之祸”结束后,他先做了大将军何进的幕僚,何进因为和宦官不和,企图邀请边将进京诛杀宦官,却被宦官们抢先一步杀害。接着董卓进京,把持大权。刘表侥幸在这场大乱里保住了性命,这期间宦官得势的时候,他不得罪,后来董卓来了,他照样服服帖帖,已经成了典型“墙头草”人物。王睿死后,董卓面临北方各路枭雄的讨伐,需要一个听话的老实人来镇守荆州。素来老实巴交的刘表,就成了最好的人选。
【二】
公元190年,刘表来到荆州,这时候的荆州,已经盗贼四起、乱兵丛生,荆州北面的袁术,东面的孙坚、黄祖,都有吞并荆州之心。刘表到荆州后,独自骑马来到荆州重镇宣城,荆州兵乱时,当地有名望的世家大族都在这里避难。宣城的周围,有大大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