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不容青史尽成灰-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晋国快要歇菜了,楚国的局面却也好不到哪里去。多年以来,楚国和晋国相比,最大的优势和劣势,就是他并非周王室早期的分封国,更没有崇高的地位。这种局面的劣势是,楚国无力在中原建立他的人脉关系,所谓的晋楚争霸,更多的时候,是楚国以一国之力,来对抗整个中原诸侯国的联军。优势是,因为楚国不是早期的周国分封国,他的国家建制,受传统的西周宗法制影响较少,国内的卿大夫势力比较弱,虽然在楚庄王时期,也发生了若傲氏专权的事件,但很快就被楚庄王所平息。楚国的国家大权,也就因此大部分时间集中在国君的手中,但到了公元前6世纪时期,王权的衰弱也不可避免。楚国本国贵族的兴起,对王权的掣肘,也使内政问题凸显出来。与此同时,楚国的后院也起了火,江南地区吴国的兴起,日益成为楚国的大敌,这样的局面下,再北上争霸,显然也是一件非常不明智的事情。

  两个大国都不想打,但是不想打就不打,是不可能的,战争的残酷性在于,一旦开始了就很难停止,没有一个让双方都下的台阶,轻易停止战争是不可能的,巧合的是,这个台阶很快来了:宋国大夫向戎。

  向戎这个人,在历史上记录不多。现在知道的是宋国的世代功卿,在宋国地位高贵,他本人也是一个舌辩之士,口才卓越,但更重要的是,他是宋国的士大夫。

  【二】

  在晋楚之间的漫长争霸战争里,受害最深的就是宋国。宋国很不幸,它正好夹在晋国和楚国两个大国之间,一南一北,都是不能得罪的“超级大国”,所以多年以来,宋国奉行的就是两头不得罪的政策,楚国来了,倒向楚国,晋国来了,又倒向晋国。这个政策想得很好,但执行起来,却是两头全得罪。作为晋楚之间的兵家必争之地,多年以来宋国饱受了战火的威胁,在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的100多年里,宋国至少有7次遭到过晋国的围困,8次遭到过楚国的围困,国家在历次的战争中,曾多次险些成为废墟。比如在楚庄王围困宋国的战争里,9个月的围城战,宋国的青壮年有9成死于战火之中,国内的粮食吃光了,老百姓甚至互相交换自己的孩子为食,所谓“易子而食”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春秋争霸战争,从后人眼光看,是“促进了国家统一”,但在当时,却是不折不扣的灾难。

  在春秋时代,像宋国这样命运的小国,其实并不稀罕,从某种角度来说,宋国还算好的。春秋时代最惨的就是做小国,尤其是做夹在大国之间的小国。小国向大国称臣,不是简单的俯首就可以的,还要附带大量的义务,比如在大国发动战争的时候,小国要派兵帮助大国作战,大国需要钱粮的时候,小国需要为大国提供征战所需的钱粮,有时候甚至被掠夺一空,而一旦小国被大国灭国,就是人口,粮食的巨大损失,甚至亡国灭种。比如当年在郑庄公时代一度“小霸”的郑国,素来以工商业发达,经济富庶著称,但是在晋楚两国的反复拉锯战中,郑国的经济遭到了极其惨重的破坏。多年以来需要向晋国、楚国提供大量的金钱,原本兴盛的工商业早就不复存在。百姓苦难如此,小国国君的日子也不好过,和平时期为了维护和平,要送子女去大国当人质,要送钱送粮食结好,每次大国发动战争,“站队”问题更要慎重,一旦站错了队伍,迎接他们的就是灭顶之灾,怎一个提心吊胆了得。这如履薄冰的日子,当然是越发的过不下去了。

  大国打不下去,小国过不下去,周天子自身难保,老百姓怨声载道,这样的局面下,和平,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选择,关键是,谁来牵头。

  早在公元前579年,宋国大夫华元就曾发动过弭兵之会,当时他个人既与晋国掌握政权的权臣栾武子交好,也与楚国令尹子重有交情。在他的努力下,晋国和楚国在晋国西门外会盟,达成了和平协议,但好景不长,一年后双方就撕毁协议,爆发了著名的鄢陵之战。这次和平会议的失败是必然的,当时的晋国和楚国,都把所谓的和平,当做一种缓兵之计,一旦局面好转,就立刻翻脸不认人。到了公元前547年左右,大家都筋疲力尽,想翻脸也不容易,这次的和平,应该货真价实了。

  所以宋国大夫向戎就承担了这个重任,开始在晋国和楚国之间奔走,这时期晋国的掌权人,已经变成了赵文子,赵文子是晋国新兴的宗族势力,并非晋国早期靠战争起家的勋贵们,战争的延续,只能对那些对他有威胁的晋国功臣有利,对他没有半点好处,所以对于和平,这时候的晋国掌权人,是百分之百地欢迎的。晋国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当时掌权的赵文子,以及韩宣子,都表示了强烈支持。向戎又利用自己与楚国令尹子木的私人关系,对楚国进行了游说。这时期的楚国,急于赶快结束对北方的战争,以便将主要的精力用来防范东部的吴国,向戎要求弭兵的建议,自然也给了他们一个最好的台阶。齐国的态度却有些反复,这时期齐国在位的是齐景公,这是一个很有决心的国君,企图恢复齐桓公时期的霸主地位,但形势比人强,在晋楚两大国同意的情况下,势力弱于他们的齐国,也没有理由反对。齐国对弭兵之事态度最积极的,同样是他们国内新兴的势力——田文子。在田文子的强烈主张下,齐国国君终于答应了参加弭兵之会。西北的秦国,在经过了多次与晋国战争的失败后,进取之心大沮,此时在位的秦景公,正着力修复与晋国之间的敌对关系,以便他们能够巩固在西北地区的势力。就这样,向戎经过半年多的奔走,终于说服了此时的几个大国,大国同意了,小国自然双手欢迎,休战,已经是大势所趋。

  【三】

  公元前546年,晋国、楚国、齐国、秦国、卫国、曹国、宋国、鲁国、朱国、郑国、许国、陈国、蔡国、腾国十四国,于是年夏天,在宋国正式召开了这场影响春秋战国历史的“国际和平会议”。按照有关史料的记载,这是一次成功的会议,和谐的会议,热情的会议,顺利的会议,与会的各方深切回忆了多年以来大家之间的传统友谊,纷纷表示要搁置争议,共同建设和谐美好的国际环境,经过几个月的讨价还价,最终达成了和平协议:晋国和楚国平分霸权,各个国家除了齐秦两大国之外,每年分别要向晋国和楚国分别进贡,齐秦两国分别和晋国与楚国结盟,不必向晋国楚国进贡。在这个调和了大国利益的条款下,春秋诸国总算暂时和谐了。

  但是即使是在会议期间,也发生了许多不和谐音符。一是在会议开始的时候,为谁来主盟的问题发生争执,以往中原诸侯会盟,都是由晋国来主盟的,但这次楚国不干了,既然是平分霸权,那大家都要平等,你晋国主持了这么多次会盟,也该我们楚国过把瘾了。在经过几番交涉后,晋国的赵文子做出让步,同意让楚国来主盟。二是楚国来参加会议的时候,其实是夹带了私货的,他们带来了精锐的军队,打算一旦会议内容不利于楚国,就发动突袭,用武力方式迫使各国就范。但晋国认为既然是和平会议,就要以诚待人,所以在明知楚国没安好心的情况下,依然没有派兵设防,这样反而让楚国认为晋国早有准备,又怕轻易动兵会激怒中原国家,因此未敢轻举妄动。这场两千年前的和平会议,就这样有惊无险地取得了圆满成功。

  公元前546年的弭兵会议,取得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在会议中达成“和谐”的晋国和楚国,之后的几十年再没发生大规模的战争。春秋争霸的主战场,也因此落下了帷幕。然而两大强国此后的命运,却也遭到了灾难。晋国继续国君权力削弱的内斗过程,最终变成了3家瓜分晋国的结果。至于取得和晋国平起平坐霸主地位的楚国,却阴沟里翻船,败北于东部新兴的越国,连国都都被人家打了下来。而向戎弭兵后的这段时期,同样也是春秋时期经济的迅速发展期,在和平年代经济发展,实力迅速增强的新一代地主阶层们,已经不满足于俯首称臣的局面,开始了他们对国君的抢班夺权之路。


  第九章 日落西山之齐景公争霸

  “向戎弭兵”之后,春秋时期大规模的争霸战争,基本上算暂时消停了。但战火并没有因此而绝迹,牵连南北诸侯国的大规模争霸战虽已不再,但是国家之间的局部战争却日益增多。原本作为“两极”而存在的晋楚两国,很快就卷入到了和自己邻国的新战争中去,楚国的对手,是众所周知的吴国,而晋国的对手,却换成了老牌霸主齐国。

  如果要用一句俗话来形容春秋时期齐国的地位,那只能说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在春秋五霸之中,齐国是第一个称霸的诸侯国,齐桓公时期,向齐国俯首称臣的列强数目之多,之后的历代霸主都无人能赶得上。“尊王攘夷”的称霸方式,也是齐国首倡的,但齐桓公短暂的辉煌之后,却是整个齐国长久的没落。先是齐桓公死后齐国陷入到内乱中,靠了宋国的帮助才得以册立新国君,然后到了晋国强大之后,原本是霸主的齐国,又只能跟在晋国后面做跟班,之后的春秋争霸局势,成了晋国和楚国的南北争霸,齐国不是做跟班就是做看客,却总是当不了主角。

  这种局面齐国是不会甘心的,何况齐国与秦国不同,秦国地处西陲,有关山阻隔,只要晋国把关卡一堵,秦国人就进不了中原。齐国却不一样,齐国所处的东方,是当时春秋地区最富庶的地区,而且是易守难攻之地。之所以长期以来萎靡不振,一是齐国在为齐桓公“买单”,齐桓公时期,虽然大力加强中央集权,但他是采取了抬高宗族的方式,来压制臣下,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宗族之间的内耗不断发生。所以在齐桓公过世之后的100多年里,齐国发生最多的事情就是夺位内乱,齐桓公的儿子齐孝公过世后,齐孝公的弟弟杀掉太子,自立为齐昭公,齐昭公死后,齐昭公的弟弟也有样学样发动政变,杀死太子姜舍,自立为齐懿公。这个齐懿公的下场更惨,因为和自己车夫阎植的老婆私通,被阎植勾结大夫丙舍发动政变,自己身死不说,全家也被杀尽。之后姜舍的儿子齐惠公即位,大力抬高士大夫地位,削弱宗族权力,自以为万无一失,谁知摁下葫芦起来瓢,其子齐顷公即位,发生了士大夫国氏、高氏联合驱逐崔氏的事件。之后宗族势力日大,崔氏、庆氏等几大家族日益尾大不掉,国君几被架空,而且几个家族之间相互明争暗斗,经常发生大规模火并。到了齐庄公在位时期,公元前548年,因为齐庄公和士大夫崔氏的老婆私通,被崔氏联合庆氏发动政变杀害,所谓国君,已成了士大夫手中的傀儡玩物。

  内战打得一团糟,霸业自然无从谈起,齐桓公之后的历任齐国国君,大多数都是不爱惹事的,轻易不主动参加争霸战争,所谓重现齐桓公伟业的目标,也就是梦里时常有。当然也有例外的,比如齐懿公之后登基的齐顷公,那时候齐国国力恢复,又赶上晋国国君权力衰弱,楚国内乱不止,也就动了争霸的念头,率军和晋国在山东济南打了一仗,战前信心百倍,说“灭了晋国再回来吃饭”,所谓“灭此朝食”的典故,就是出于此。但口号响亮没用,晋国虽然衰落,可到底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和齐国真刀真枪打了一番,直把齐顷公打得全军覆没,自己险些被俘,被晋国人绕着华不注山追了三圈,靠了和大臣逢丑父互相换衣服,最后才保住一命,“三周华不注”的典故,也是这么来的。这场惨痛的失败,除了为中国成语文化事业做了点贡献外,对于齐国本身而言,可谓毫无益处。

  然而,就在齐国外战一塌糊涂,内战打得一团糟的时候,一个重现齐国霸业的人终于出现了,他就是在齐国崔氏之乱后被拥立登基,一度成为傀儡的齐景公。

  【一】

  说起齐景公,在历史上有些名气,但他的出名,主要还是得益于他有一个贤相晏婴。今天的各类历史读物里,充满了各种晏婴进谏齐景公的典故,在晏婴的光辉形象下,齐景公,貌似是一个经常犯错误的人。

  历史上真实的齐景公,在他后来“经常犯错误”之前,却是一个苦命的傀儡。公元前548年,齐国大夫崔杼因齐庄公和自己的老婆私通,联合庆封等家族发动政变,趁齐庄公来自己家“偷香”的机会,一举把齐庄公杀害,之后他立齐庄公的弟弟杵臼即位,即历史上的齐景公。这时候的崔杼,实际上就是齐国的统治者,在国内一手遮天。值得一提的是,崔杼杀国君一事,在整个春秋时期都有重要意义,春秋时代国君权力的衰落,也从此越演越烈。

  但齐景公是不甘心权力衰落的,在登基之初,表面上他对崔杼信任有加,事事依附,但实际上却早动了除掉崔杼之心。但这时候的他,只有国君的名分,其实却要人没人,要兵没兵,十足的光杆司令,要想夺权,首先得有帮手,他找到的第一个帮手,就是后来被赞誉为“千古贤相”的晏婴。

  晏婴这个人,在今天大大的有名,而在当时,他也是齐国的世家宗族之一。晏婴的父亲晏弱,就是齐国的上大夫,齐灵公时代晏弱病故,晏婴继承了父亲的上大夫职位,之后历经齐灵公、齐庄公,到了齐景公登基的时候,他已经是齐国的三朝元老。在齐景公之前,晏婴的政绩并不多,他当时的出名,主要因为一个“贤”字。他是齐国出名的贤者,素来以为官清廉著称,不但自己两袖清风,还经常把俸禄拿出来周济他人,因此在齐国上下,特别是在齐国的“国人”心中,有着非常极高的威信。但更重要的是,他是士大夫之间的“粘合剂”。此时齐国高层最重要的矛盾,就是新兴的田氏士大夫,和旧有的宗族之间的矛盾,晏婴与田氏此时的掌舵人田桓子私交甚好,他本人又是旧宗族出身,因此多年以来,有他在,总能调解士大夫之间的分歧,让大家一心为国。而他本人也是个相当硬气的人,在齐庄公被害之后,众大臣摄于崔杼的权力,唯恐避之而无不及,唯独晏婴不惧,大摇大摆地来到崔杼家(齐庄公的尸体一直放在崔杼家大院),主动给齐庄公哭丧,崔杼气得拿着剑指着他,他却全然不惧,慨然和崔杼争辩,其浩然正气,让凶残的崔杼也不得不忌惮三分。当时的崔杼在杀害齐庄公后,在其门客的挑拨下,曾有自立为君的念头,但就是因为晏婴等一干老臣的存在,使崔杼不得不心存顾忌,最后选择了他以为能够操纵的杵臼为君,也就是齐景公。齐景公的接班,晏婴应该说有“间接功劳”。

  晏婴不但很硬气,而且很有头脑。崔杼当权的时候,大肆诛杀前朝旧臣,他甚至命各大臣到太庙盟誓,表达自己的忠心,凡是拒绝的就当场杀掉。当天在晏婴之前,因为拒绝向崔杼效忠而被杀害的大臣,竟然有80多人,轮到晏婴了,他却全然不惧,慨然说:“我只向国君效忠,凡助纣为虐的,一律不得好死。”大庭广众之下,这等于是向崔杼公开宣战了,气得崔杼拿着剑顶着晏婴的胸膛,逼他屈服,晏婴却不慌不忙,说“就算是利剑穿胸,也不能改变我晏婴的志向”,说罢拂袖而去。当时的崔杼,真动了杀晏婴的念头,之所以不杀,主要因为晏婴在齐国民望太大,杀了恐怕引起反弹,虽然如此,在晏婴离去的路上,崔杼依然派人跟踪,看晏婴有什么反应,当时晏婴的车夫曾建议晏婴快马加鞭,离开是非之地,晏婴却说“如果我们走得很急,敌人一定会认为我们心虚,到时候灾祸就来了”。果然,见晏婴一路不慌不忙,不明虚实的崔杼始终不敢动手。崔杼之乱,齐国被杀的大臣累计有200多人,晏婴却能独活下来,殊为不易。

  齐景公在登基之前,就知道晏婴的贤名,然而在崔杼的威逼之下,自然不能重用。何况晏婴虽然名气大,但是他手里没兵没钱,根本无法和崔杼抗衡,但晏婴手里,却有一样崔杼没有的东西——人心。在齐景公的授意下,晏婴表面上被远派到东阿当地方官,看似不掌权,其实却躲过了崔杼的耳目,之后主动出面,联络各路忠诚于齐国国君的宗族,在崔杼的眼皮底下,一个“反崔统一战线”的暗流,就这么形成了。

  可仅有一个晏婴,显然是不够的,为了夺权,齐景公做的第二件事情,就是借力打力。

  崔杼之乱,在历史上被称为“崔庆之乱”,这里面的“庆”,就是崔杼的盟友兼帮凶——庆丰。

  在崔杼杀害齐庄公的政变里,庆丰只是个帮凶,他和崔杼一样,是齐国的士大夫,因为不满齐庄公对庆氏家族的压制,因而伙同崔杼叛乱。但这个人是一个和崔杼同样有野心的人,叛乱成功之后,崔杼一手遮天,招惹了众怒,庆丰则躲在暗处,静等着崔杼犯错误,他就像一只躲在暗处的黄雀,在这场权力游戏中,静等着时机的到来。

  庆丰的野心,齐景公也感觉到了,这人和崔杼并不是铁板一块,所以在晏婴走后,齐景公对庆丰极力拉拢,并且曾经允诺庆丰,只要除掉崔杼,你就是齐国的重臣。偏偏崔杼自己内部也出问题,崔杼能够得势,他的左膀右臂就是两个儿子崔成和崔疆,但在崔杼大权独揽后,两个儿子偏偏反了水,都想当崔杼的接班人,结果自己打了起来。眼见后院起火,崔杼无可奈何下,只好请庆丰帮忙平叛,大好机会庆丰怎么会错过,打着替崔杼平叛的旗号,庆丰派兵袭击了崔杼家,把崔杼一家人杀得干干净净,引狼入室的崔杼,在悔之晚矣后,也不得不含恨自尽,就这样,齐国的大权,从“姓崔”变成“姓庆”了。

  但得势的庆丰并不知道,从他和崔杼自相残杀开始,他就已经注定了失败。崔杼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崔庆两家同气连枝,是铁板一块,现在这个联盟破裂了,齐景公是不会甘心做傀儡的,拿他开刀,也就是早晚的事情。

  而这时候的晏婴,也为齐景公找到了一个生力军,那就是后来“田氏代齐”的主角——田桓子。虽然以后是仇人,但这时候面对崔庆的专权,田家却和国君一样是统一战线。田家不但有自己独立的武装,还有富庶的经济,这一切都足够改变双方的力量对比。公元前545年,在晏婴的串联下,齐国大家族公孙氏与田家合力,趁庆丰外出到自己封地收租的机会,对庆氏家族发动了突然进攻,猝不及防的庆氏家族大败。庆丰不得已流亡他国。而在此之后,因为三大家族力量均衡,谁都无法独大,垂拱而治的齐景公,也就真正掌握了齐国的大权,一个齐国重新争霸的时代,就此开始了。

  【二】

  齐景公虽然早年做傀儡,但齐国的运气却好得很。多年以来齐国虽然内乱不止,可并没有招来“外国干涉”,没有像当年齐桓公去世之后那样被他国趁虚而入,主要原因,还是由于此时春秋战国格局的转化。

  就在齐景公登基后的第3年,即公元前546年,发生了由宋国大夫向戎倡导的“弭兵之会”,在这场“春秋和平会议”上,两大传统霸国晋国和楚国达成了平分霸权的协议,齐国虽然无力争霸,但代表齐国参加会议的梁邱据的巧妙斡旋,使齐国的大国地位得到了列国的承认,并和秦国一样,免于向晋国和楚国朝贡,齐国也因此得到了难得的休养生息的机会。公元前545年庆丰被诛灭后,齐景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召回了在东阿的晏婴,由他担任齐国的相国,开始了励精图治之路。

  之后的故事,像许多史家津津乐道的“晏子治齐”,即晏婴在担任齐国相国后,通过各种除旧布新的改革,让齐国走上了重新振兴的道路,但他究竟有哪些措施呢?各种史家的记录,往往集中在“轻徭薄赋”“休养生息”上,其实晏子对齐国最大的贡献,就是促成了齐国的“封建化”。晏子担任相国的第一天,齐景公就向晏子询问治国之道,晏子却答非所问地说“请国君跟我一起微服私访一下吧”。结果,晏子领着齐景公上了街,到了一家鞋店里,齐景公吃惊地发现,鞋店里各种精美的鞋子,居然无人问津,相反倒是“假脚”非常地多,他问晏子是什么原因,晏子回答说:“齐国向来以酷刑治国,百姓被砍脚者甚多,不买假脚又如何生活呢?”

  晏子的这则故事,后来一直被认为是臣子“讽谏”的典范,也就是晏子用这样一种方法,劝导国君轻徭薄赋,爱惜民力,但这个故事却还隐藏着另一个真相。这时期的齐国,面临着所有奴隶制国家在晚期都存在的问题:奴隶逃亡,按春秋时代的律法,要被处以砍脚的酷刑。也就是说在这时期的齐国,奴隶逃亡已经成为一个常态,与之相伴随的,就是整个奴隶制经济即将面临崩溃。而与此同时,齐国的国君,也面临着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在除掉庆丰时立下大功的田桓子。在庆丰覆灭后,田桓子把自己的钱财都分给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